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舊唐書》 作者:劉昫  

列傳·卷二十一

○魏徵
魏徵字玄成,巨鹿曲城人。父親魏長賢,任北齊屯留縣令。魏徵幼年喪父,家境貧寒,窮困失意卻有遠大誌向,不從事謀生的職業,出家當了道士。他喜愛讀書,能融會貫通,見天下越來越亂,特別留意先秦縱橫家的學說。

魏徵,字玄成,钜鹿曲城人也。父長賢,北齊屯留令。徵少孤貧,落拓有大誌,不事生業,出家為道士。好讀書,多所通涉,見天下漸亂,尤屬意縱橫之說。大業末,武陽郡丞元寶藏舉兵以應李密,召徵使典書記。密每見寶藏之疏,未嚐不稱善,既聞徵所為,遽使召之。徵進十策以幹密,雖奇之而不能用。及王世充攻密於洛口,徵說密長史鄭頲曰:“魏公雖驟勝,而驍將銳卒死傷多矣;又軍無府庫,有功不賞。戰士心惰,此二者難以應敵。未若深溝高壘,曠日持久,不過旬月,敵人糧盡,可不戰而退,追而擊之,取勝之道。且東都食盡,世充計窮,意欲死戰,可謂窮寇難與爭鋒,請慎無與戰。”頲曰:“此老生之常談耳!”徵曰:“此乃奇謀深策,何謂常談?”因拂衣而去。及密敗,徵隨密來降,至京師,久不見知。自請安輯山東,乃授秘書丞,驅傳至黎陽。時徐世勣尚為李密擁眾,徵與世勣書曰:
大業末年,武陽郡郡丞元寶藏起兵響應李密,召請魏徵掌管文書。李密每次見到元寶藏送來的文書,總稱讚寫得好,後來聽說是魏徵寫的,就立即派人把他召來。魏徵進獻十條計策給李密,李密雖感到新奇但未能采用。到了王世充在洛口進攻李密時,魏徵對李密的長史鄭廷頁說:“魏公李密雖然屢次獲勝,但精兵驍將死傷的也很多了;軍費又緊張,對有功的不能論功行賞,誌氣不高,有這兩條就難得與敵人硬拚。不如挖深溝築高壘,與敵人拖延時間,過不了十天半月,敵人糧盡草絕,不用攻打,他們就會撤兵,那時我們再出兵追擊敵人,這就是取勝的方法。況且東都的糧食斷絕了,王世充已經無計可施,一心想決一死戰,我們實在難與陷入絕境的敵寇爭鋒,請慎重考慮不要與他們決戰。”鄭廷頁說:“這些話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魏徵說“:這是出奇製勝的良策,怎麼說是老生常談?”因此拂衣而去。

自隋末亂離,群雄競逐,跨州連郡,不可勝數。魏公起自叛徒,奮臂大呼,四方響應,萬裏風馳,雲合霧聚,眾數十萬。威之所被,將半天下,破世充於洛口,摧化及於黎山。方欲西蹈鹹陽,北淩玄闕,揚旌瀚海,飲馬渭川,翻以百勝之威,敗於奔亡之虜。固知神器之重,自有所歸,不可以力爭。是以魏公思皇天之乃睠,入函穀而不疑。公生於擾攘之時,感知己之遇。根本已拔,確乎不動,鳩合遺散,據守一隅。世充以乘勝餘勇,息其東略;建德因侮亡之勢,不敢南謀。公之英聲,足以振於今古。然誰無善始,終之慮難。去就之機,安危大節。若策名得地,則九族廕其餘輝;委質非人,則一身不能自保。殷鑒不遠,公所聞見。孟賁猶豫,童子先之,知幾其神,不俟終日。今公處必爭之地,乘宜速之機,更事遲疑,坐觀成敗,恐凶狡之輩,先人生心,則公之事去矣。
李密失敗後,魏徵跟隨李密歸降唐王,到了京師,很長時間都默默無聞,他自己請求去安撫山東,於是授命為秘書丞,驅駕驛車趕到黎陽。那時,徐世責力還是李密的部將,魏徵給徐世責力寫信說:

世勣得書,遂定計遣使歸國,開倉運糧,以饋淮安王神通之軍。俄而建德悉眾南下,攻陷黎陽,獲徵,署為起居舍人。及建德就擒,與裴矩西入關。隱太子聞其名,引直洗馬,甚禮之。徵見太宗勳業日隆,每勸建成早為之所。及敗,太宗使召之,謂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徵曰:“皇太子若從徵言,必無今日之禍。”太宗素器之,引為詹事主簿。及踐祚,擢拜諫議大夫,封钜鹿縣男,使安輯河北,許以便宜從事。徵至磁州,遇前宮千牛李誌安、齊王護軍李思行錮送詣京師。徵謂副使李桐客曰:“吾等受命之日,前宮、齊府左右,皆令赦原不問。今複送思行,此外誰不自疑?徒遣使往,彼必不信,此乃差之毫厘,失之千裏。且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寧可慮身,不可廢國家大計。今若釋遣思行,不問其罪,則信義所感,無遠不臻。古者,大夫出疆,苟利社稷,專之可也。況今日之行,許以便宜從事,主上既以國士見待,安可不以國士報之乎?”即釋遣思行等,仍以啟聞,太宗甚悅。
“自從隋末政局混亂,群雄競相追逐,跨州連郡,不可勝數。魏公李密起兵叛隋,振臂大呼,四方響應如萬裏風馳,似雲合霧聚,一下子就聚集了幾十萬人。聲威遍及近半個天下,在洛口破王世充,在黎山摧毀宇文化及。正準備向西占領鹹陽,往北進攻玄闕,讓自己的旌旗飄揚在瀚海,讓自己的戰馬到渭川飲水,不料有百勝之威反而敗在奔逃的敵軍之手。由此可見,天下的歸屬已成定局,不能以力抗爭,因此魏公感念皇天才回頭反省,進入函穀關而沒有疑慮。您生於混亂之時,感念知己之遇,在根已拔掉的情況下,還堅持不動搖,糾集潰散的兵馬,據守在一方。王世充趁著戰勝的餘勇,在他東邊的地域休養生息,竇建德處在失敗受辱的形勢,不敢對南方有所圖謀。你的美好的名聲,足可以振動古今。然而誰沒有好的開始,可結局卻難以預料。把握去留進退的時機,是安危的關鍵。假如做官得到封地,九族就會受到餘輝的庇護,如果投靠的人不得當,自己一身還不能自保。殷滅夏的鑒戒不遠,是你能夠看到聽到的。古代勇士孟賁遲疑不決,童子都能在他之先做出決斷,智慧接近神明,不整天等待。現在您處在兵家必爭之地,應當速急乘機謀劃,如果遇事遲疑不決,坐觀成敗,恐怕凶險狡詐之輩,先生出異心,那麼您的大事就無法挽回了。”

太宗新即位,勵精政道,數引徵入臥內,訪以得失。徵雅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與之言,未嚐不欣然納受。徵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無不言。太宗嚐勞之曰:“卿所陳諫,前後二百餘事,非卿至誠奉國,何能若是?”其年,遷尚書左丞。或有言徵阿黨親戚者,帝使禦史大夫溫彥博案驗無狀,彥博奏曰:“徵為人臣,須存形跡,不能遠避嫌疑,遂招此謗。雖情在無私,亦有可責。”帝令彥博讓徵,且曰:“自今後不得不存形跡。”他日,徵入奏曰:“臣聞君臣協契,義同一體。不存公道,唯事形跡,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則邦之興喪,或未可知。”帝瞿然改容曰:“吾已悔之。”徵再拜曰:“願陛下使臣為良臣,勿使臣為忠臣。”帝曰:“忠、良有異乎?”徵曰:“良臣,稷、契、咎陶是也。忠臣,龍逢、比幹是也。良臣使身獲美名,君受顯號,子孫傳世,福祿無疆。忠臣身受誅夷,君陷大惡,家國並喪,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遠矣。”帝深納其言,賜絹五百匹。貞觀三年,遷秘書監,參預朝政。徵以喪亂之後,典章紛雜,奏引學者校定四部書。數年之間,秘府圖籍,粲然畢備。時高昌王麹文泰將入朝,西域諸國鹹欲因文泰遣使貢獻,太宗令文泰使人厭怛紇幹往迎接之。徵諫曰:“中國始平,瘡痍未複,若微有勞役,則不自安。往年文泰入朝,所經州縣,猶不能供,況加於此輩。若任其商賈來往,邊人則獲其利;若為賓客,中國即受其弊矣。漢建武二十二年,天下已寧。西域請置都護、送侍子,光武不許,蓋不以蠻夷勞弊中國也。今若許十國入貢,其使不下千人,欲使緣邊諸州何以取濟?人心萬端,後雖悔之,恐無所及。”上善其議。時厭怛紇幹已發,遽追止之。後太宗幸九成宮,因有宮人還京,憩於湋川縣之官舍。俄又右仆射李靖、侍中王珪繼至,官屬移宮人於別所而舍靖等。太宗聞之,怒曰:“威福之柄,豈由靖等?何為禮靖而輕我宮人!”即令案驗湋川官屬及靖等。徵諫曰:“靖等,陛下心膂大臣;宮人,皇後掃除之隸。論其委付,事理不同。又靖等出外,官吏訪朝廷法式,歸來,陛下問人間疾苦。靖等自當與官吏相見,官吏亦不可不謁也。至於宮人,供食之外,不合參承。若以此罪責縣吏,恐不益德音,徒駭天下耳目。”帝曰:“公言是也。”乃釋官吏之罪,李靖等亦寢而不問。尋宴於丹霄樓,酒酣。太宗謂長孫無忌曰:“魏徵、王珪,昔在東宮,盡心所事,當時誠亦可惡。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為無愧古人。然徵每諫我不從,發言輒即不應,何也?”對曰:“臣以事有不可,所以陳論,若不從輒應,便恐此事即行。”帝曰:“但當時且應,更別陳論,豈不得耶?”徵曰:“昔舜誡群臣:‘爾無麵從,退有後言。’若臣麵從陛下方始諫,此即‘退有後言’,豈是稷、契事堯、舜之意耶?”帝大笑曰:“人言魏徵舉動疏慢,我但覺嫵媚,適為此耳。”徵拜謝曰:“陛下導之使言,臣所以敢諫,若陛下不受臣諫,豈敢數犯龍鱗?”是月,長樂公主將出降,帝以皇後所生,敕有司資送倍於永嘉長公主。徵曰:“不可。昔漢明欲封其子,雲‘我子豈與先帝子等?可半楚、淮陽。’前史以為美談。天子姊妹為長公主,子為公主,既加‘長’字,即是有所尊崇。或可情有淺深,無容禮相逾越。”上然其言,入告長孫皇後,後遣使齎錢四十萬、絹四百匹,詣徵宅以賜之。尋進爵郡公。七年,代王珪為侍中,尚書省滯訟有不決者,詔徵評理之。徵性非習法,但存大體,以情處斷,無不悅服。初,有詔遣令狐德棻、岑文本撰《周史》,孔穎達、許敬宗撰《隋史》,姚思廉撰《梁》、《陳史》,李百藥撰《齊史》。徵受詔總加撰定,多所損益,薦在簡正。《隋史》序論,皆徵所作、《梁》、《陳》、《齊》各為總論,時稱良史。史成,加左光祿大夫,進封鄭國公,賜物二千段。
世責力得到書信,於是決定派使者到長安表示歸順唐朝,並開倉運糧,送給淮安王神通的軍隊。

徵自以無功於國,徒以辯說,遂參帷幄,深懼滿盈,後以目疾頻表遜位。太宗曰:“朕拔卿於讎虜之中,任公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嚐不諫。公獨不見金之在礦也,何足貴哉?良冶鍛而為器,便為人所寶,朕方自比於金,以卿為良匠。卿雖有疾,未為衰老,豈得便爾?”其年,徵又麵請遜位,太宗難違之,乃拜徵特進,仍知門下事。其後又頻上四疏,以陳得失。其一曰:
不久,竇建德率軍南下,攻陷黎陽,俘獲了魏徵,任命他為起居舍人。後來竇建德被李世民擒獲,魏徵與裴矩西行入潼關。隱太子建成早已聽說魏徵的名氣,把他召為洗馬,非常恭敬他。魏徵見太宗屢建功勳,威望越來越高,常常勸建成早定對策。太子建成失敗後,太宗派人召見魏徵,對魏徵說:“你離間我兄弟關係,這是為什麼?”魏徵說:“太子如果聽從了我的意見,一定不會遭到今天的殺身之禍。”太宗平素就器重魏徵的敢於直言,於是任命他為詹事主簿。太宗即位後,提升魏徵為諫議大夫,封巨鹿縣男,派他安撫河北,授予他遇事可酌情處理的權力。魏徵到了磁州,遇到前東宮千牛李誌安、齊王護軍李思行鎖在囚車中押解京師。魏徵對副使李桐客說“:我們動身時剛得到皇上的詔命,前東宮、齊王府的舊人都一律赦免不問。現在又把李思行等押送京師,這樣做其他的人誰還再相信皇上的詔令而不疑慮呢?朝廷派我們安撫山東,人們一定不會相信,這豈不是差之毫厘、失之千裏,況且有關國家利益,明白了沒有不去做的,寧可自己承擔責任,也不能損害國家大計。現在如果釋放李思行他們,不再追究他們的罪責,那麼信義的感召就會遠達天下。古時大夫出使,隻要是對國家有利,就可以自己做主。況且我們這次出使,皇上給予我們靈活行事的權力。皇上既然對我們以國士相待,我們怎能不以國士相報呢?”副使同意,立即釋放了李思行等人,並上書呈報皇上,太宗非常高興。

臣觀自古受圖膺運,繼體守文,控禦英傑,南麵臨下,皆欲配厚德於天地,齊高明於日月,本枝百代,傳祚無窮。然而克終者鮮,敗亡相繼,其故何哉?所以求之失其道也。殷鑒不遠,可得而言。昔在有隋,統一寰宇,甲兵強盛,四十餘年,風行萬裏,威動殊俗;一旦舉而棄之,盡為他人之有。彼煬帝豈惡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長久,故行桀虐,以就滅亡哉?恃其富強,不虞後患。驅天下以從欲,罄萬物以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遠方之奇異。宮宇是飾,台榭是崇,徭役無時,幹戈不戢。外示威重,內多險忌。讒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上下相蒙,君臣道隔,人不堪命,率土分崩。遂以四海之尊,殞於匹夫之手,子孫殄滅,為天下笑,深可痛哉!聖哲乘機,拯其危溺,八柱傾而複正,四維絕而更張。遠肅邇安,不逾於期月;勝殘去殺,無待於百年。今宮觀台榭,盡居之矣;奇珍異物,盡收之矣;姬薑淑媛,盡侍於側矣;四海九州,盡為臣妾矣。若能鑒彼之所以亡,念我之所以得,日慎一日,雖休勿休。焚鹿台之寶衣,毀阿房之廣殿,懼危亡於峻宇,思安處於卑宮,則神化潛通,無為而理,德之上也。若成功不毀,即仍其舊,除其不急,損之又損。雜茅茨於桂棟,參玉砌以土階,悅以使人,不竭其力,常念居之者逸,作之者勞,億兆悅以子來,群生仰而遂性,德之次也。若惟聖罔念,不慎厥終,忘締構之艱難,謂天命之可恃。忽彩椽之恭儉,追雕牆之侈靡,因其基以廣之,增其舊而飾之。觸類而長,不思止足,人不見德,而勞役是聞,斯為下矣。譬之負薪救火,揚湯止沸,以亂易亂,與亂同道,莫可則也,後嗣何觀,則人怨神怒;人怨神怒,則災害必下,而禍亂必作。禍亂既作,而能以身名令終者,鮮矣!順天革命之後,隆七百之祚,貽厥孫謀,傳之萬世,難得易失,可不念哉!
太宗剛即位,勵精圖治,多次把魏徵召到臥室裏,單獨詢問治國施政的得失。魏徵很有治理國家的才幹,性情又耿直,從不退縮屈服,太宗與他談論,總是欣然接受他的意見。魏徵也為遇到賞識自己的君主而喜不自勝,於是把心裏的想法全部說出來,毫不隱瞞。太宗曾經慰勞魏徵說“:您所陳述進諫的事,前後有二百多項,不是您至誠報效國家,怎麼能夠這樣?”那年,太宗又升任他為尚書左丞。有人誹謗魏徵包庇自己的親戚,太宗派禦史大夫溫彥博去查辦,結果查無實據,溫彥博向太宗奏道:“魏徵作為一個臣子,應該使自己的行為顯明,他不能遠避嫌疑,以致遭受這些沒有根據的誹謗。雖然沒有私情,也應當受到責備。”太宗叫溫彥博去責備魏徵,並說:“從今以後,行為不得不存痕跡。”第二天,魏徵入朝上奏太宗說:“我聽說君臣一心,如同一個整體。置國家大事於不顧,一味追求行為顯露痕跡,如果君臣上下都共同遵循這條道路,那麼國家的興衰就難以預料了。”太宗大驚失色說“:我已經悔悟這件事了。”魏徵又跪下說“:願陛下讓臣做良臣,不要讓臣做忠臣。”太宗說:“忠臣、良臣有不同的地方嗎?”魏徵說“:稷、契、咎陶就是良臣,龍逢、比幹就是忠臣。良臣使自身獲得美名,君主得到光耀的稱號,子孫世代相傳,福祿無邊。忠臣自身遭禍被殺,君主陷於愚昧、凶暴的境地,國破家亡,隻得到一個忠臣的空名。從這說來,忠臣、良臣相差就遠了。”太宗深深地被魏徵的話打動了,賜給魏徵絹五百匹。

其二曰:
貞觀二年(628),魏徵升任秘書監,參預朝政。魏徵因為感到國家經曆了喪亂之後,圖籍散失,製度、法令紛亂繁雜,奏報朝廷組織學者校定四部書。幾年之間,秘府中收藏的書籍,精要而又完備。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豈望流之遠,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於居安思危,戒貪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誌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衝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恐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鬆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當時高昌王麴文泰準備入京朝見皇帝,西域各國都想乘麴文泰入朝的機會,派使者給皇帝進貢,太宗命文泰的使臣厭怛紇幹前去迎接西域各國使臣。魏徵規勸說“:天下剛剛平定,戰亂的創傷還未恢複,如果稍有勞役,自己就不得安寧。往年文泰入京朝見皇上,所經過的州縣,尚且疲於供給,何況又加上西域各國的使臣。假如讓西域的人以商人的身份來往,邊地人民就會因此得利;如果作為賓客前來。國中就會消耗大量資財而深受其害。東漢建武二十二年(46),天下已經安定,西域請求東漢設置都護、派遣王子入京侍奉皇帝,光武帝不準許,是不願因為異族而使中原消耗勞力資財受害。現在如果答應十國使者入京進貢,它們的使者不下千人,將使邊地各州怎麼應付?人的心性各異、頭緒萬端,過後即使後悔,恐怕就來不及了。”太宗認為魏徵的意見很好,當時厭怛紇幹已經出發,太宗命人立即追趕製止了他。

其三曰:
後來太宗到九成宮遊玩,因有宮人回京,住在氵韋川縣的官舍裏。不久右仆射李靖、侍中王王圭接著到來,縣吏把宮人移到別的住所,讓出官舍給李靖等住。太宗聽說這件事,發怒說:“威力福祿的權柄,難道是由李靖等掌握的嗎?為什麼禮待李靖而輕視我的宮人!”立即命令審查氵韋川縣吏和李靖等人。魏徵勸阻道“:李靖等人,都是陛下的心腹大臣,宮人不過是後宮打掃庭院的奴婢。論他們付托的使命,事理各不相同。再說李靖等外出,官吏要向他們詢問朝廷法度,他們回來,陛下要向他們詢問民間疾苦。李靖等理所當然要與官吏相見,官吏也不能不拜見他們。至於宮人,供奉飲食之外,無須參見侍候。如果因此怪罪責罰官吏,恐怕有損皇上的聲譽,使天下人聽了感到驚駭。”太宗說“:您說得對。”於是開釋了官吏的罪名,李靖等仍然住在官舍裏,也不再查問了。

臣聞《書》曰:“明德慎罰,惟刑恤哉!”《禮》雲:“為上易事,為下易知,則刑不煩矣。上多疑則百姓惑,下難知則君長勞矣。”夫上易事,下易知,君長不勞,百姓不惑。故君有一德,臣無二心;上播忠厚之誠,下竭股肱之力,然後太平之基不墜,“康哉”之詠斯起。當今道被華夷,功高宇宙,無思不服,無遠不臻。然言尚於簡大,誌在於明察,刑賞之本,在乎勸善而懲惡。帝王之所以與天下為畫一,不以親疏貴賤而輕重者也。今之刑賞,未必盡然。或申屈在乎好惡,輕重由乎喜怒。遇喜則矜其刑於法中,逢怒則求其罪於事外;所好則鑽皮出其毛羽,所惡則洗垢求其瘢痕。瘢痕可求,則刑斯濫矣;毛羽可出,則賞典謬矣。刑濫則小人道長,賞謬則君子道消。小人之惡不懲,君子之善不勸,而望治安刑措,非所聞也。且夫豫暇清談,皆敦尚於孔、老;威怒所至,則取法於申、韓。直道而行,非無三黜,危人自安,蓋亦多矣。故道德之旨未弘,刻薄之風已扇。夫上風既扇,則下生百端,人競趨時,則憲章不一,稽之王度,實虧君道。昔州黎上下其手,楚國之法遂差;張湯輕重其心,漢朝之刑以弊。人臣之頗僻,猶莫能申其欺罔,況人君之高下,將何以措其手足乎!以睿聖之聰明,無幽微而不燭,豈神有所不達,智有所不通哉?安其所安,不以恤刑為念;樂其所樂,遂忘先笑之變。禍福相倚,吉凶同域,唯人所召,安可不思?頃者責罰稍多,威怒微厲,或以供給不贍,或以人不從欲,皆非致治之所急,實乃驕奢之攸漸。是知貴不與驕期而驕自來,富不與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語也。且我之所代,實在有隋,隋氏亂亡之源,聖明之所臨照。以隋氏之甲兵,況當今之士馬;以隋氏之府儲藏,譬今日之資儲;以隋氏之戶口,校今時之百姓。度長計大,曾何等級?然隋氏以富強而喪敗,動之也;我以貧寡而安寧,靜之也。靜之則安,動之則亂,人皆知之,非隱而難見也,微而難察也。鮮蹈平易之途,多遵覆車之轍,何哉?在於安不思危,治不念亂,存不慮亡之所致也。昔隋氏之未亂,自謂必無亂;隋氏之未亡,自謂必不亡。所以甲兵屢動,徭役不息,至於身將戮辱,竟未悟其滅亡之所由也,可不哀哉!
不久,太宗在丹霄樓設宴,飲酒之中酒興正濃時,太宗對長孫無忌說:“魏徵、王王圭,從前在東宮,盡心侍奉隱太子建成,當時那麼忠心也確實可惡。我能提拔任用他們,以至今日,足以說明我是無愧於古人的了。但魏徵每當他進諫我沒有聽從時,我發話他就不馬上答應,這是為什麼呢?”魏徵回答說“:臣認為事情有不合適的地方,所以才進諫,如果陛下不聽規勸而臣馬上答應,那恐怕事情就會照樣施行。”太宗說:“隻管當時答應,有機會再另外陳述意見,難道不行嗎?”魏徵說“:從前舜告誡群臣說‘:你們不要當麵順從我,退下後又有話說。’如果臣當麵順從陛下又找機會陳述意見,這就是‘退下後又有話說’,難道是稷、契事奉堯、舜的辦法嗎?”太宗大笑說:“別人說魏徵舉動粗野、傲慢,我卻覺得嫵媚,正是因為這些啊。”魏徵拜謝說“:陛下啟發引導臣讓臣說話,所以臣敢於進諫,如果陛下不接受臣的進諫,怎麼敢多次觸犯皇上的尊嚴呢?”

夫鑒形之美惡,必就於止水;鑒國之安危,必取於亡國。《詩》曰:“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又曰:“伐柯伐柯,其則不遠。”臣願當今之動靜,思隋氏以為鑒,則存亡治亂,可得而知。若能思其所以危,則安矣;思其所以亂,則治矣;思其所以亡,則存矣。存亡之所在,節嗜欲以從人。省畋遊之娛,息靡麗之作,罷不急之務,慎偏聽之怒。近忠厚,遠便佞,杜悅耳之邪說,聽苦口之忠言。去易進之人,賤難得之貨。采堯、舜之誹謗,追禹、湯之罪己,惜十家之產,順百姓之心。近取諸身,恕以待物。思勞謙以受益,不自滿以招損。有動則庶類以和,出言而千裏斯應,超上德於前載,樹風聲於後昆。此聖哲之宏規,帝王之盛業,能事斯畢,在乎慎守而已。夫守之則易,取之實難,既得其所以難,豈不能保其所以易?其或保之不固,則驕奢淫泆動之也。慎終如始,可不勉歟!《易》雲:“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誠哉斯言,不可以不深察也。伏惟陛下欲善之誌,不減於昔時,聞過必改,少虧於曩日。若能以當今之無事,行疇昔之恭儉,則盡善盡美,固無得而稱焉。
那月,長樂公主將要出嫁,太宗因她是皇後所生,命令有關部門辦的嫁妝比永嘉長公主多一倍。魏徵說“:不行。從前漢明帝準備授封地給他的兒子,說‘我的兒子怎麼能與先帝的兒子等同,可封給他楚地、淮陽的一半。’以前的吏書把這事作為美談。天子的姊妹是長公主,天子的女兒是公主,既然加‘長’字,就是有它的尊榮顯貴。感情可以有深有淺,但不容許超越了禮儀製度。”太宗認為他說得對,入宮告訴長孫皇後,然後派使者送錢四十萬、絹四百匹,到魏徵的住宅賜給他。不久魏徵晉升爵位為郡公。

其四曰:
貞觀七年(633),魏徵代王王圭任侍中,尚書省長期積壓沒有判決的訴訟案,太宗命魏徵秉公處理。魏徵不大熟悉法律,但能抓住根本原則,依實際情況處理,大家都心悅誠服。

臣聞為國之基,必資於德禮;君子所保,惟在於誠信。誠信立則下無二心,德禮形則遠人斯格。然則德禮誠信,國之大綱,在於父子君臣,不可斯須而廢也。故孔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又曰:“自古皆有死,人無信不立。”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誠在令外。”然則言而不行,言不信也;令而不從,令無誠也。不信之言,無誠之令,為上則敗國,為下則危身,雖在顛沛之中,君子所不為也。自王道休明,十有餘載,威加海外,萬國來庭,倉稟日積,土地日廣。然而道德未益厚,仁義未益博者,何哉?由乎待下之情未盡於誠信,雖有善始之勤,未睹克終之美故也。其所由來者漸,非一朝一夕之故。昔貞觀之始,聞善若驚,暨五六年間,猶悅以從諫。自茲厥後,漸惡直言,雖或勉強,時有所容,非複曩時之豁如也。謇諤之士,稍避龍鱗;便佞之徒,肆其巧辯。謂同心者為朋黨,謂告訐者為至公,謂強直者為擅權,謂忠讜者為誹謗。謂之朋黨,雖忠信而可疑;謂之至公,雖矯偽而無咎。強直者畏擅權之議,忠讜者慮誹謗之尤。至於竊斧生疑,投杼致惑,正人不得盡其言,大臣莫能與之諍。熒惑視聽,鬱於大道,妨化損德,其在茲乎?故孔子惡利口之覆邦家,蓋為此也。且君子小人,貌同心異。君子掩人之惡,揚人之善,臨難無苟免,殺身以成仁。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唯利之所在,危人以自安。夫苟在危人,則何所不至。今將求致治,必委之於君子;事有得失,或訪之於小人。其待君子也,則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輕而狎。狎則言無不盡,疏則情或不通。是譽毀在於小人,刑罰加於君子,實興喪所在,亦安危所係,可不慎哉!夫中智之人,豈無小慧,然才非經國,慮不及遠,雖竭力盡誠,猶未免於傾敗;況內懷奸利,承顏順旨,其為患禍,不亦深乎?故孔子曰:“君子或有不仁者焉,未見小人而仁者。”然則君子不能無小惡,惡不積,無妨於正道;小人或時有小善,善不積,不足以立忠。今謂之善人矣,複慮其有不信,何異夫立直木而疑其影之不直乎?雖竭精神,勞思慮,其不可亦已明矣。
當初,太宗命令狐德..、岑文本撰修《周史》,孔穎達、許敬宗撰《隋史》,姚思廉撰《梁史》、《陳史》,李百藥撰《齊史》。魏徵受詔總加撰定,對書稿多有刪補,力求達到簡明正確。《隋史》的序、論,都是魏徵所做,並為梁、陳、齊各史撰寫總論,被當時稱為良史。史書撰成後,魏徵加封左光祿大夫,晉爵鄭國公,賜絹二千段。

夫君能盡禮,臣得竭忠,必在於內外無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則無以使下,下不信則無以事上。信之為義,大矣哉!故自天祐之,吉無不利。昔齊桓公問於管仲曰:“吾欲酒腐於爵,肉腐於俎,得無害於霸乎?”管仲曰:“此極非其善者,然亦無害霸也。”公曰:“何如而害霸乎?”曰:“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用,害霸也;用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參之,害霸也。”晉中行穆伯攻鼓,經年而不能下,饋間倫曰:“鼓之嗇夫,間倫知之,請無疲士大夫而鼓可得。”穆伯不應。左右曰:“不折一戟,不傷一卒,而鼓可得,君奚為不取?”穆伯曰:“間倫之為人也,佞而不仁。若間倫下之,吾不可以不賞。賞之,是賞佞人也。佞人得誌,是使晉國之士舍仁而為佞,雖得鼓,將何用之?”夫穆伯列國大夫,管仲霸者之佐,猶慎於信任,遠避佞人也如此,況乎為四海之大君,應千齡之上聖,而可使巍巍之盛德,複將有所間然乎?若欲令君子小人是非不雜,必懷之以德,待之以信,厲之以義,節之以禮,然後善善而惡惡,審罰而明賞,則小人絕其佞邪,君子自強不息。無為之化,何遠之有?善善而不能進,惡惡而不能去,罰不及於有罪,賞不加於有功,則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錫祚胤,將何望哉?
魏徵自認為對國家沒有功,隻不過是憑借辯論、遊說,就參與決策,深怕遭遇好到頭會有虧損,後來借口眼疾多次請求辭位。太宗說“:朕把你從虜獲的敵軍中提拔起來,任命你擔任關鍵的職務,見到我的過失,沒有不直言勸諫的。你難道沒有看到金在礦裏,有什麼值得珍貴的呢?好的工匠把它冶煉、鍛造成器物,就被人們當作寶貝,朕正是把自己比做金礦,把你當成好的工匠。你雖然有病,但還未衰老,哪能就這樣辭官呢?”那年,魏徵又當麵請求辭位,太宗很難違背他的請求。於是拜魏徵為特進,仍舊讓他掌管門下省事務。那以後魏徵又先後上了四道奏疏,用來陳述政事的得失。其一曰:

太宗手詔嘉美,優納之。嚐謂長孫無忌曰:“朕即位之初,上書者或言‘人主必須威權獨運,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懾服四夷。唯有魏徵勸朕‘偃革興文,布德施惠,中國既安,遠人自服’。朕從其語,天下大寧。絕域君長,皆來朝貢,九夷重譯,相望於道。此皆魏徵之力也。”
“臣觀察自古帝王為受瑞圖應運而興,繼承王位遵守法度,控製英傑,統治天下,都想讓寬厚仁德與天地媲美,高尚明達與日月齊光,子孫百代,傳福無窮。然而能善終者少,失敗滅亡相繼出現,這是什麼緣故呢?所以要探求失去天下的規律,隋朝的借鑒不遠,可以得到而把它說出來。

太宗嚐嫌上封者眾,不近事實,欲加黜責。徵奏曰:“古者立誹謗之木,欲聞己過。今之封事,謗木之流也。陛下思聞得失,祗可恣其陳道。若所言衷,則有益於陛下;若不衷,無損於國家。”太宗曰:“此言是也。”並勞而遣之。後太宗在洛陽宮,幸積翠池,宴群臣,酒酣各賦一事。太宗賦《尚書》曰:“日昃玩百篇,臨燈披《五典》。夏康既逸豫,商辛亦流湎。恣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鮮。滅身資累惡,成名由積善。”徵賦西漢曰:“受降臨軹道,爭長趣鴻門。驅傳渭橋上,觀兵細柳屯。夜宴經柏穀,朝遊出杜原。終藉叔孫禮,方知皇帝尊。”太宗曰:“魏徵每言,必約我以禮也。”尋以修定《五禮》,當封一子為縣男,請讓孤兄子叔慈。太宗愴然曰:“卿之此心,可以勵俗。”遂許之。十二年,禮部尚書王珪奏言:“三品以上遇親王於途,皆降乘,違法申敬,有乖儀準。”太宗曰:“卿輩皆自崇貴,卑我兒子乎?”徵進曰:“自古迄茲,親王班次三公之下。今三品皆曰天子列卿及八座之長,為王降乘,非王所宜當也。求諸故事,則無可憑;行之於今,又乖國憲。”太宗曰:“國家所以立太子者,擬以為君也。然則人之修短,不在老少,設無太子,則母弟次立。以此而言,安得輕我子耶?”徵曰:“殷家尚質,有兄終弟及之義;自周以降,立嫡必長,所以絕庶孽之窺覦,塞禍亂之源本,有國者之所深慎。”於是遂可珪奏。會皇孫誕育,召公卿賜宴,太宗謂侍臣曰:“貞觀以前,從我平定天下,周旋艱險,玄齡之功,無所與讓。貞觀之後,盡心於我,獻納忠讜,安國利民,犯顏正諫,匡朕之違者,唯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於是親解佩刀以賜二人。
“過去隋朝,統一天下,兵甲強盛,據有天下三十多年,教化風行萬裏,威力使異邦人感到震懾,一旦喪失天下,都成為他人所有。那隋煬帝難道討厭天下太平,不求國家長久,所以施行桀的暴虐,用來造成國家的滅亡嗎?這是他依仗國家的富強,不考慮後患的緣故。驅使天下的人來滿足自己放縱的欲望,用盡萬物來奉養自己,搜求國內的女子,搜刮遠方的奇珍異寶。修飾宮宇,築高台榭,徭役不斷,戰爭不息。向外顯示自己的威嚴,對內常常陰險猜忌,讒佞邪惡的人必定得到好處,忠心正直的人卻自身不保。上下相互欺騙,君臣隔絕不通,人們無法活命,境內分崩離析。因而導致君王死於匹夫之手,子孫絕滅,被天下人恥笑,讓人十分痛心啊!

徵以戴聖《禮記》編次不倫,遂為《類禮》二十卷,以類相從,削其重複,采先儒訓注,擇善從之,研精覃思,數年而畢。太宗覽而善之,賜物一千段,錄數本以賜太子及諸王,仍藏之秘府。
“聖人乘此機會,拯救天下的危難,重正傾倒的八柱,申張絕滅的四維。使遠處恭敬近處安寧,不用超過一個月;使凶殘人從善,廢除死刑,不須等待百年。現在隋帝的宮殿樓台,陛下全都住了;奇珍異物,陛下全都收下來了;貴婦美女,都在陛下身邊侍候;四海九州的人,都成為陛下的臣妾。陛下如果能借鑒隋朝之所以滅亡的原因,思索我朝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一天比一天謹慎,把盛世當成危難之時。焚毀隋宮的寶衣,廢棄阿房的廣殿,害怕危險脫離高大的殿宇,追求安寧住在低矮的宮室,那就出神入化,無為而治。這是德的最高境界。如果已經成就的事業不敗落,繼承原有的傳統,取消不急迫的事物,減少再減少。在桂棟中雜以茅草,在玉階中參以土階,用人叫人悅服,不把勞力用盡。常考慮士人的安逸、百姓的勞苦,萬民歡迎您駕臨,眾生仰慕而遂心。這是德的次一等境界。如果不慎重地考慮後果,忘記創業的艱難,認為天命可以依恃,忽視采椽的恭儉,追求雕情的奢侈,在舊有的基址上擴建宮殿,加以裝飾。見到什麼就擴展什麼,欲望不知道滿足,人們看不到君主的德政,而隻聽到要去服勞役的事,這是德中的下等。好像是背著柴禾去救火,用開水去澆息水的沸騰,以暴亂更替暴亂,走上動亂道路,沒有可以讓後人效法的準則,導致民怨神怨;民怨神怨,那麼災害就會發生,禍亂就必然興起。禍亂已經興起,而能使自己的軀體名聲善終的不多啊。周武王順應天命改朝換代,興隆了七百年的江山,傳給子孫萬代,得來不易而失去卻很簡單,可不深思嗎?”

先是,遣使詣西域立葉護可汗,未還,又遣使多齎金銀帛曆諸國市馬。徵諫曰:“今以立可汗為名,可汗未定,即詣諸國市馬,彼必以為意在市馬,不為專意立可汗。可汗得立,則不甚懷恩。諸蕃聞之,以為中國薄義重利,未必得馬,而失義矣。昔漢文有獻千裏馬者,曰:吾凶行日三十裏,吉行五十裏,鑾輿在前,屬車在後,吾獨乘千裏馬將安之?乃賞其道裏所費而返之。漢光武有獻千裏馬及寶劍者,馬以駕鼓車,劍以賜騎士。陛下凡所施為,皆邈逾三王之上,奈何至於此事,欲為孝文、光武之下乎?又魏文帝欲求市西域大珠,蘇則曰:‘若陛下惠及四海,則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為貴也。’陛下縱不能慕漢文之高行,可不畏蘇則之言乎?”太宗納其言而止。時公卿大臣並請封禪,唯徵以為不可。太宗曰:“朕欲卿極言之。豈功不高耶?德不厚耶?諸夏未治安耶?遠夷不慕義耶?嘉瑞不至耶?年穀不登耶?何為而不可?”對曰:“陛下功則高矣,而民未懷惠;德雖厚矣,而澤未滂流;諸夏雖安,未足以供事;遠夷慕義,無以供其求;符瑞雖臻,羅猶密;積歲豐稔,倉廩尚虛,此臣所以竊謂未可。臣未能遠譬,且借喻於人。今有人十年長患,療治且愈,此人應皮骨僅存,便欲使負米一石,日行百裏,必不可得。隋氏之亂,非止十年,陛下為之良醫,疾苦雖已乂安,未甚充實,告成天地,臣竊有疑。且陛下東封,萬國鹹萃,要荒之外,莫不奔走。今自伊、洛以東,暨乎海岱,灌莽巨澤,蒼茫千裏,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進退艱阻,豈可引彼夷狄,示以虛弱?竭財以賞,未厭遠人之望;重加給複,不償百姓之勞。或遇水旱之災,風雨之變,庸夫橫議,悔不可追。豈獨臣之懇誠,亦有輿人之誦。”太宗不能奪。是後,右仆射缺,欲拜之,徵固讓乃止。及皇太子承乾不修德業,魏王泰寵愛日隆,內外庶僚,並有疑議。太宗聞而惡之,謂侍臣曰:“當今朝臣忠謇,無逾魏徵,我遣傅皇太子,用絕天下之望。”十六年,拜太子太師,知門下省事如故。徵自陳有疾,詔答曰:“漢之太子,四皓為助,我之賴公,即其義也。知公疾病,可臥護之。”其年,稱綿惙,中使相望。徵宅先無正寢,太宗欲為小殿,輟其材為徵營構,五日而成,遣中使齎素褥布被而賜之,遂其所尚也。及病篤,輿駕再幸其第,撫之流涕,問所欲言,徵曰:“嫠不恤緯而憂宗周之亡。”後數日,太宗夜夢徵若平生,及旦而奏徵薨,時年六十四。太宗親臨慟哭,廢朝五日,贈司空、相州都督,諡曰文貞。給羽葆鼓吹、班劍四十人,賻絹布千段、米粟千石,陪葬昭陵。及將祖載,徵妻裴氏曰:“徵平生儉素,今以一品禮葬,羽儀甚盛,非亡者之誌。”悉辭不受,竟以布車載柩,無文彩之飾。太宗登苑西樓,望喪而哭,詔百官送出郊外。帝親製碑文,並為書石。其後追思不已,賜其實封九百戶。嚐臨朝謂侍臣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徵亡後,朕遣人至宅,就其書函得表一紙,始立表草,字皆難識,唯前有數行,稍可分辯,雲:‘天下之事,有善有惡,任善人則國安,用惡人則國亂。公卿之內,情有愛憎,憎者唯見其惡,愛者唯見其善。愛憎之間,所宜詳慎,若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賢勿貳,可以興矣。’其遺表如此,然在朕思之,恐不免斯事。公卿侍臣,可書之於笏,知而必諫也。”徵狀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膽智,每犯顏進諫,雖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嚐密薦中書侍郎杜正倫及吏部尚書侯君集有宰相之材。徵卒後,正倫以罪黜,君集犯逆伏誅,太宗始疑徵阿黨。徵又自錄前後諫諍言辭往複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太宗知之,愈不悅。先許以衡山公主降其長子叔玉,於是手詔停婚,顧其家漸衰矣。徵四子,叔琬、叔璘、叔瑜。叔玉襲爵國公,官至光祿少卿;叔瑜至潞州刺史,叔璘禮部侍郎,則天時為酷吏所殺。神龍初,繼封叔玉子膺為鄭國公。
其二曰:

叔瑜子華,開元初太子右庶子。
“我聽說想要樹木生長,一定要使它的根長得牢固;想要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頭;想讓國家安定的人,就一定積聚自己的道德仁義。源頭不深哪能指望水流得遠,根不牢固怎麼能要樹木生長。道德仁義不厚重而想國家安定,即使最愚蠢的人,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何況明智的人呢!國君擔負著治理天下的重任,在天地之間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將達到無窮之高,永保無窮之美。如果不考慮在安樂中想到危難,用儉樸戒除奢侈,如果道德不能保持厚重,感情不能戰勝貪欲,這也像砍樹根而求樹長得茂盛,塞水源而想水流得長一樣。

史臣曰:臣嚐讀漢史《劉更生傳》,見其上書論王氏擅權,恐移運祚,漢成不悟,更生徘徊伊鬱,極言而不顧禍患,何匡益忠盡也如此!當更生時,諫者甚多。如穀永、楊興之上言,圖為奸利,與賊臣為鄉導,梅福、王吉之言,雖近古道,未切事情。則納諫任賢,詎宜容易!臣嚐閱《魏公故事》,與文皇討論政術,往複應對,凡數十萬言。其匡過弼違,能近取譬,博約連類,皆前代諍臣之不至者。其實根於道義,發為律度,身正而心勁,上不負時主,下不阿權幸,中不侈親族,外不為朋黨,不以逢時改節,不以圖位賣忠。所載章疏四篇,可為萬代王者法。雖漢之劉向、魏之徐邈、晉之山濤、宋之謝朏,才則才矣,比文貞之雅道,不有遺行乎?前代諍臣,一人而已。
“古代所有的君王,都是承受上天授予的使命,沒有不是深深憂慮而道義顯著,功業完成而道德衰落的。有好的開端的的確很多,能夠善終的卻很少。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難嗎?過去取得天下遊刃有餘,現在守住天下卻力不從心,這是為什麼呢?在憂患深重時必定竭盡誠心地對待下麵的人,一旦達到目的就放縱自己的感情傲慢地待人接物。竭盡誠心,那麼胡、越也可以結為一體;傲慢待人,那麼骨肉至親也會像路人一樣。即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督查人,用威力暴怒來震懾人,最終隻能使人苟且免刑而不懷念君王的仁慈,態度恭敬而內心不服。怨恨不在於大小,可怕的隻有人民。人民像水一樣,既可負載船隻,也可傾覆船隻,所以應當十分慎重,朽爛的繩子駕著奔馳的車,難道是可以忽視的嗎?

讚曰:智者不諫,諫或不智。智者盡言,國家之利。鄭公達節,才周經濟。太宗用之,子孫長世。
“為人君者,果真見到自己想要的,就應用知足來警戒自己;將有勞作就應想到停止使人民安寧;想到地位高的危險,就要謙讓虛心加強自我修養;害怕驕傲自滿會造成損失,就考慮要像江海容納百川一樣放寬度量;喜愛遊玩,就應想到皇帝一年打獵三次的限度;擔心意誌懈怠,就想到辦事始終都要謹慎;憂慮會受到蒙蔽,就要想到虛心采納下麵的意見;要想避開讒邪,就想到端正自身的品性而斥退邪惡小人;給人賞賜,就應想到不因為高興而獎賞不當;給人處罰,就應想到不因為發怒而濫施刑罰。完全做到這十件應當深思的事情,發揚光大這九種美德,選拔有才能的人而加以任用,選擇好的意見而加以采納。那麼智慧的人就能完全貢獻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能竭盡他的全力,仁義的人就能傳布他的恩惠,有信用的人就會獻出他的忠心。文人武士爭相馳騁,君主臣下相安無事,盡情享受遊玩的樂趣,修養身心達到鬆喬的高壽,鳴琴奏樂,垂衣拱手,不用言詞而達到教化。何必勞神苦思,代替下屬履行職責,役使聰明的耳目,有損無為而治的大道呢?”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舊唐書》

《舊唐書》

作者:劉昫
《舊唐書》本紀
《舊唐書》誌
《舊唐書》列傳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