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宋書》 作者:梁沈約  

誌·卷三十七

州郡三
○荊州郢州湘州雍州梁州秦州

○荊州郢州湘州雍州梁州秦州
荊州刺史,漢朝時治所在武陵的漢壽,魏、晉時治所設在江陵,王敦任職時治所設在武昌,陶侃任職時前期治所設在沔陽,後期設在武昌,王暠任刺史時治所設在江陵,庾亮任刺史時治所設在武昌,庾翼任職時治所先移到襄陽,後又移回到夏口,桓溫任刺史時治所設在江陵,桓衝任刺史時治所設在上明,王忱任職時又遷回江陵,此以後於是治所就設在江陵。宋代初期荊州管轄三十一郡,後來分出南南陽、順陽、襄陽、新野、竟陵設立雍州,分出湘川十郡為湘州,分出江夏、武陵劃歸郢州,隨郡、義陽劃歸司州,撤除北義陽省,總共還餘十一郡。文帝時代,又設立宋安左郡,領拓邊、綏慕、樂寧、慕化、仰澤、革音、歸德七縣,後撤改。汶陽郡又調歸荊州管轄。現今型業管轄十二郡,四十八縣。六萬五千六百零四戶。距離京都水路三幹三百八十裏。

荊州刺史,漢治武陵漢壽,魏、晉治江陵,王敦治武昌,陶侃前治沔陽,後治武昌,王暠治江陵,庾亮治武昌,庾翼進襄陽,複還夏口;桓溫治江陵,桓衝治上明,王忱還江陵,此後遂治江陵。宋初領郡三十一,後分南陽、順陽、襄陽、新野、竟陵為雍州;湘川十郡為湘州,江夏、武陵屬郢州,隨郡、義陽屬司州,北義陽省,凡餘十一郡。文帝世,又立宋安左郡,領拓邊、綏慕、樂寧、慕化、仰澤、革音、歸德七縣,後省改。汶陽郡又度屬。今領郡十二,縣四十八,戶六萬五千六百四。去京都水三千三百八十。
南郡太守,秦朝設立。漢高帝元年,改為臨江國,景帝中二年恢複直酈太守。晉武帝太康元年改稱新郡,不久即恢複舊名。宋代初期管轄九縣,後州陵、監利度歸巴陵;旌陽,文帝元嘉十八年撤銷,並歸枝江。二漢時沒有旌陽縣,事見《晉太康地誌》,懷疑是三國吳時設立的。總共仍有六縣。一萬四千五百四十四戶。人口為七萬五千零八十七。

南郡太守,秦立。漢高帝元年,為臨江國,景帝中二年複故。晉武帝太康元年改曰新郡,尋複故。宋初領縣九,後州陵、監利度屬巴陵;旌陽,文帝元嘉十八年省並枝江。二漢無旌陽,見《晉太康地誌》,疑是吳所立。凡餘六縣,戶一萬四千五百四十四,口七萬五千八十七。
江陵公相,漢時舊縣。

江陵公相,漢舊縣。
華容公相,漢時舊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撤,後又設立。

華容公相,漢舊縣,晉武太康元年省,後複立。
當陽男相,漢時舊縣。

當陽男相,漢舊縣。
臨沮伯相,漢時舊縣。《晉太康》、《永寧地誌》歸屬襄陽,後調撥出來。

臨沮伯相,漢舊縣。《晉太康》、《永守地誌》屬襄陽,後度。
編縣男相,漢時舊縣。

編縣男相,漢舊縣。
枝江侯相,漢時舊縣。

枝江侯相,漢舊縣。
南平內史,縣時吳南郡治設在江南,管轄江陵、華容諸縣.晉武帝太康元年,分出南郡江畝設立南平郡,郡治設在生產,後郡治移至江安。管轄四縣。有戶一萬二千三百九十二,人口四萬五千零四十九。距州治水路二百五十裏.距離京都水路三千五百裏,沒有陸路。

南平內史,吳南郡治江南,領江陵、華容諸縣。晉武帝太康元年,分南郡江南為南平郡,治作唐,後治江安。領縣四,戶一萬二千三百九十二,口四萬五千四十九。去州水二百五十,去京都水三千五百,無陸。
江安侯相,晉武帝太康元年設立。

江安侯相,晉武帝太康元年立。
孱陵侯相,二漢時舊縣,屬逮武陵,《晉太康地誌》上屬南平郡。

孱陵侯相,二漢舊縣,屬武陵,《晉太康地誌》屬南平。
作唐侯相,前漢時沒有,後漢時屬武陵郡,《晉太康地誌》上屬南平郡。

作唐侯相,前漢無,後漢屬武陵,《晉太康地誌》屬南平。
南安令,晉武帝劃分江安部分地域而設立。

南安令,晉武帝分江安立。
天門太守,吳孫休永安六年,分割武陵郡而設立。充曆有鬆梁山,山上的石頭,裂開數十丈寬,裂開的高度就是用弓箭仰麵向上射也達不到它的頂,那上麵就取名“天門”,因此用“天門”命作郡名。充縣後來撤銷。宋孝武帝孝建元年,調歸豎業管轄,塞旦眯童絲三年複歸周業管轄。天門郡下轄四縣。有戶三千一百九十五。距州治水路一千二百裏,陸路六百裏。距京都水路三幹五百裏。

天門太守,吳孫休永安六年,分武陵立。充縣有鬆梁山,山有石,石開處數十丈,其高以努仰射不至,其上名“天門”,因此名郡。充縣後省。孝武孝建元年,度郢州;明帝泰始三年,複舊。領縣四,戶三千一百九十五。去州水一千二百,陸六百;去京都水三千五百。
澧陽令,晉武帝太康四年設立。

澧陽令,晉武帝太康四年立。
臨澧令,晉武帝太康四年設立。

臨澧令,晉武帝太康四年立。
零陽令,漢時的舊縣,屬武陵郡管轄。

零陽令,漢舊縣,屬武陵。
漊中令,二漢沒有,《晉太康地誌》上有記載,疑是三國吳時設立的。

漊中令,二漢無,《晉太康地誌》有,疑是吳立。
宜都太守,《太康地誌》、王隱《地道》、何誌上都說是縣時分直郡地域而設立的;張勃《吳綠》說劉備設立的。考《吳誌》,呂蒙平定南郡,占據江陵,陸遜另取宜都,獲取秭歸噩、枝江、夷道縣。當初孫權與劉備分荊州,南郡屬於劉備轄管,那麼是劉備分出南郡地域設立宜都,不是吳設立的。習鑿齒說,魏武帝占據荊州時,分劃南郡的枝江以西地域為臨江郡,建安十五年,劉備改名為宜都。下轄四縣。有戶一千八日四十三,人口三萬四千一二百二十。距州治水路三百五十裏,沒有陸路。距離京都水路三千七百三十裏。

宜都太守,《太康地誌》、王隱《地道》、何誌並雲吳分南郡立;張勃《吳錄》雲劉備立。按《吳誌》,呂蒙平南郡,據江陵,陸遜別取宜都,獲秭歸、枝江、夷道縣。初權與劉備分荊州,而南郡屬備,則是備分南郡立宜都,非吳立也。習鑿齒雲,魏武平荊州,分南郡枝江以西為臨江郡;建安十五年,劉備改為宜都。領縣四,戶一千八百四十三,口三萬四千二百二十。去州水三百五十,無陸;去京都水三千七百三十。
夷道令,漢時的舊縣。

夷道令,漢舊縣。
佷山男相,前漢時屬於武陵,後漢時屬南郡,晉武帝太康元年改為興山,後又恢複原樣。

佷山男相,前漢屬武陵,後漢屬南郡,晉武帝太康元年改為興山,後複舊。
宜昌令,何誌說是晉武帝設立。查考《太康》、《永寧地誌》都沒有,疑是兩書以後設立的。

宜昌令,何誌晉武帝立。按《太康》、《永寧地誌》並無,疑是此後所立。
夷陵令,漢時舊有的縣,吳時改名為西陵,晉武帝太康元年恢複舊稱。

夷陵令,漢舊縣,吳改曰西陵,晉武帝太康元年複舊。
巴東公相,譙周《巴記》上說,初平元年,荊州帳下司馬趙韙建議分劃巴郡的諸縣以下諸縣為永寧郡。建安六年,劉璋改永寧為巴東郡,把涪陵縣分開,設立作丹興、漢葭二縣,設立巴東屬國都尉,後改作涪陵郡。《晉太康地誌》,巴東屬梁州管轄,晉惠帝太安二年調歸益州,穆帝永和起初年平定蜀地,將度調歸荊州管轄。《永初郡國誌》裹無巴渠、醒陽二縣。管轄七縣。有戶一萬三十七百九十五,人口四萬五千二百三十七。距州治水路一千三百裏。距京都水路四千六百八十裏。

巴東公相,譙周《巴記》雲,初平元年,荊州帳下司馬趙韙建議分巴郡諸縣漢安以下為永寧郡。建安六年,劉璋改永寧為巴東郡,以涪陵縣分立丹興、漢葭二縣,立巴東屬國都尉,後為涪陵郡。《晉太康地誌》,巴東屬梁州,惠帝太安二年度益州;穆帝永和初平蜀,度屬荊州。《永初郡國誌》無巴渠、黽陽二縣。領縣七,戶一萬三千七百九十五,口四萬五千二百三十七。去州水一千三百;去京都水四千六百八十。
魚複侯相,漢時舊縣,隸屬巴郡,劉備章武二年,改為永安,晉武帝太康元年改複舊名。

魚複侯相,漢舊縣,屬巴郡,劉備章武二年,改為永安,晉武帝太康元年複舊。
姬醞令,漢時舊縣,隸屬於巴郡。

朐令,漢舊縣,屬巴郡。
新浦令,何誌新設立。

新浦令,何誌新立。
南浦令,劉禪建興八年十月,益州牧閻字上表改羊渠設立直通。羊渠不清楚,何誌說是吳設立的。

南浦令,劉禪建興八年十月,益州牧閻宇表改羊渠立。羊渠不詳,何誌吳立。
漢豐令,何誌沒有注明何時設置。《太康地誌》巴東有漢昌縣,疑是連豐。

漢豐令,何誌不注置立。《太康地誌》巴東有漢昌縣,疑是。
巴渠令,何誌沒有注明何時設置。

巴渠令,何誌不注置立。
黽陽令,何誌沒有注明何時設置。晉初平定吳國時,峽中設立武陵郡,有醒陽、黔陽縣,晉武帝鹹寧元年一並撤銷。

黽陽令,何誌不注置立。晉末平吳時,峽中立武陵郡,有黽陽、黔陽縣,鹹寧元年並省。
汶陽太守,何誌新設立。起先屬梁州管轄,文帝元嘉十一年調歸回業。宋初時轄治有四縣,後來撤省了汶陽縣。現今管轄三縣。有戶九百五十八,人口四千九百一十四。距州治水路七百裏,陸路四百裏。距京都水路四千一百裏。

汶陽太守,何誌新立。先屬梁州,文帝元嘉十一年度。宋初有四縣,後省汶陽縣。今領三縣,戶九百五十八,口四千九百一十四。去州水七百,陸四百;去京都四千一百。
僮陽令,何誌新設立。

僮陽令,何誌新立。
沮陽令,何誌新設立。

沮陽令,何誌新立。
高安令,包誌新設立。

高安令,何誌新立。
南義陽太守,義陽郡另見處。是晉朝末年因為從義陽流亡來的百姓暫借寄居地僑置的。宋代初年管轄四縣,孝武孝建二年,把平陽縣並入厥西.平陽原本為郡,江左遷移後僑置的。魏世時分劃河東部分為平陽郡,晉末撤郡改為縣。現今管轄二縣。有戶一千六百零七,人口九千七百四十一。

南義陽太守(義陽郡別見),晉末以義陽流民僑立。宋初有四縣,孝武孝建二年,以平陽縣並厥西。平陽本為郡,江左僑立。魏世分河東為平陽郡,晉末省為縣。今領縣二,戶一千六百七,口九千七百四十一。
厥西令,二漢時沒有,《晉太康地誌》記載隸屬義陽郡。

厥西令,二漢無,《晉太康地誌》屬義陽。
平氏令,漢時舊名,原屬南陽。

平氏令,漢舊名,屬南陽。
新興太守,《魏誌》載建安二十年;撤銷雲中、定襄、五原、朔方四郡,改郡為縣,合這四縣為新興郡,歸並州管轄。晉江左僑置。宋朝初年有六縣,後撤除雲中,漢時的舊名,屬妙。孝武孝建二年,又撤減九原縣漢時舊名,當時屬五原。並入定襄,撤宕渠;寓他鄉的流民設置的。並入廣牧。現今轄治三縣。有戶二千三百零一,人口九千五百八十四。

新興太守,《魏誌》建安二十年,省雲中、定襄、五原、朔方四郡,郡立一縣,合為此郡,屬並州。晉江左僑立。宋初六縣,後省雲中(漢舊名,屬雲中。);孝武孝建二年,又省九原縣(漢舊名,屬五原。)並定襄,宕渠(流寓立。)並廣牧。凡今領縣三,戶二千三百一,口九千五百八十四。
定襄令,漢代的舊名。

定襄令,漢舊名。
廣牧男相,漢代的舊名,屬朔方。

廣牧男相,漢舊名,屬朔方。
新豐令,連伐的舊名,原屬京兆。是寄寓的流民僑置的。

新豐令,漢舊名,屬京兆。僑流立。
南河東太守,河東郡是秦朝設立的。晉成帝鹹康三年,征四將軍庾亮按司州僑民而設置的。宋初轄治八縣,宋孝武帝孝建二年。把廣戚(前漢屬沛,後漢、《晉太康地誌》隸屬彭城。是逃來江左的北方流民僑置。)並入聞喜,弘農、逃來江左的流民僑置的郡,後又撤並為縣。臨汾並入鬆滋,安邑並入永安。臨汾、安邑是漢時的舊縣名。臨汾後來屬平陽。現今管轄四縣。有產二幹四百二十三,人口一萬零四百八十七。距州治水路一百二十裏。距京都水路三幹五百裏。

南河東太守,河東郡,秦立。晉成帝鹹康三年,征西將軍庾亮以司州僑戶立。宋初八縣,孝武孝建二年,以廣戚(前漢屬沛,後漢、《晉太康地誌》屬彭城。江左流寓立。)並聞喜,弘農(江左立僑郡,後並省為縣。)、臨汾並鬆滋,安邑並永安。(臨汾、安邑,漢舊名。臨汾後屬平陽。)今領縣四,戶二千四百二十三,口一萬四百八十七。去州水一百二十;去京都水三千五百。
閭喜令,舊名曲沃,秦時改為左邑,漢武帝元鼎六年,巡視到這裹,聞聽南越被攻破而改名為聞喜。

聞喜令,故曲沃,秦改為左邑。漢武帝元鼎六年,行幸至此,聞南越破,改名聞喜。
永安令,前漢時為彘縣,後漢順帝陽嘉二年更名為永安,後屬平陽。

永安令,前漢彘縣,順帝陽嘉二年更名,後屬平陽。
鬆滋令,前漢時屬廬江,後漢沒有,晉代屬安豐。疑是有流民寄寓荊州地域,因而設立的。

鬆滋令,前漢屬廬江,後漢無,晉屬安豐。疑是有流民寓荊土,故立。
譙縣令,見另處。由原譙縣的流民僑立的。

譙縣令(別見),譙流民寓立。
建平太守,吳孫休永安三年,分割宜都部分地域而設立,轄治信陵、興山、秭歸、沙渠四縣。晉初又有建平都尉,轄治巫、北井、泰昌、建始四縣。晉武帝鹹寧元年,改都尉為郡,於是當時吳和晉各有一個建平郡。太康元年滅吳後,兩建平郡合並。太康五年,撤銷建始縣,後又複設。《永初郡國》載有南陵、建始、信陵、興山、永新、永寧、平樂七縣,現今都沒有。查考《太康地誌》沒有南陵、永新、永寧、平樂、新鄉五縣,疑是晉室偏安江左時設立的。信陵、興山、沙渠,疑是三國吳時設立的。建始縣是晉朝初年設立的。管轄七縣。有戶一千三百二十九,人口二萬零八百一十四。距州治水路陸路均一千裏。距京都水路四千三百八十裏。

建平太守,吳孫休永安三年,分宜都立,領信陵、興山、秭歸、沙渠四縣。晉又有建平都尉,領巫、北井、泰昌、建始四縣。晉武帝鹹寧元年,改都尉為郡,於是吳、晉各有建平郡。太康元年吳平,並合。五年,省建始縣,後複立。《永初郡國》有南陵、建始、信陵、興山、永新、永寧、平樂七縣,今並無。按《太康地誌》無南陵、永新、永寧、平樂、新鄉五縣,疑是江左所立。信陵、興山、沙渠,疑是吳立。建始,晉初所立也。領縣七,戶一千三百二十九,口二萬八百一十四。去州水陸一千;去京都水四千三百八十。
巫令,漢朝時的老縣。

巫令,漢舊縣。
秭歸侯相,漢代就有的老縣。

秭歸侯相,漢舊縣。
歸鄉公相,何誌說原先屬秭歸,吳時分出的。考《太康地誌》載,秭歸有歸鄉,是先前的夔子國,被楚減,卻無歸鄉縣,包誌所說不對。

歸鄉公相,何誌,故屬秭歸,吳分。按《太康地誌》雲,秭歸有歸鄉,故夔子國,楚滅之,而無歸鄉縣,何誌所言非也。
北井令,《晉太康地誌》上載有。先前屬巴東郡,晉武帝泰始五年調歸建平。

北井令,《晉太康地誌》有。先屬巴東,晉武帝泰始五年度建平。
泰昌令,《晉太康地誌》載有。

泰昌令,《晉太康地誌》有。
沙渠令,《晉起居注》載,太康元年設立。按沙渠是吳建平郡轄治,不應在減星時才剛設立,弄不清楚。

沙渠令,《晉起居注》,太康元年立。按沙渠是吳建平郡所領,吳平不應方立,不詳。
新鄉令。

新鄉令。
永寧太守,晉安帝僑置做長寧郡,宋明帝因它的名稱與文帝陵名相同,改稱永寧。宋初管轄五縣,後撤綏安。晉安帝設立。宋孝武帝孝建二年後,把僮陽晉安帝設立。並入長寧,綏寧晉安帝設立。並入上黃.現今管轄二縣。有戶一千一百五十七,人口四千二百七十四。距州治陸路六十裏。距京都三幹四百三十裏。

永寧太守,晉安帝僑立為長寧郡;宋明帝以名與文帝陵同,改為永寧。宋初五縣,後省綏安(晉安帝立)。孝武孝建二年後,以僮陽(晉安帝立)並長寧,綏寧(晉安帝立)並上黃。今領縣二,戶一千一百五十七,口四千二百七十四。去州陸六十;去京都三千四百三十。
長寧侯相,晉安帝設立的。

長寧侯相,晉安帝立。
上黃男相,宋初屬襄陽,後調撥出來。二漠、晉朝並沒有追一縣。

上黃男相,宋初屬襄陽,後度。二漢、晉並無此縣。
武寧太守,晉安帝隆安五年,桓玄為沮、漳一帶投降的蠻民設立。轄治二縣。有戶九百五十八,人口四千九百一十四。

武寧太守,晉安帝隆安五年,桓玄以沮、漳降蠻立。領縣二,戶九百五十八,口四千九百一十四。
樂鄉令,晉安帝設立。

樂鄉令,晉安帝立。
長林男相,晉安帝設立。

長林男相,晉安帝立。
郢州刺史,魏文帝黃初三年,以荊州長江北各郡設置郢州,那年又撤並到荊州,不是現今地域。縣也設立了豎業。宋孝武孝建元年,分割荊州的江夏、竟陵、隨、武陵、天門,湘州的巴陵,江州的武昌,豫州的西陽,又把南郡的州陵、監利二縣調歸巴陵,設立郢州。後來還歸荊州。郢州管轄六郡,三十九縣。有戶二萬九千四百六十九,人口十五萬八千五百八十七。距京都水路二千一百裏。

郢州刺史,魏文帝黃初三年,以荊州江北諸郡為郢州,其年罷並荊,非今地。吳又立郢州。孝武孝建元年,分荊州之江夏、竟陵、隨、武陵、天門,湘州之巴陵,江州之武昌,豫州之西陽,又以南郡之州陵、監利二縣度屬巴陵,立郢州。天門後還荊。領郡六,縣三十九,戶二萬九千四百六十九,口十五萬八千五百八十七。去京都水二千一百。
江夏太守,漢高帝設立,原本屬荊州。《永初郡國》及包誌均載郡治設在安陸,此後郡治設在星旦。又有寶座、迪陸,後來另歸別郡。江夏管轄七縣。有戶五千零七十二,人口二萬三千八百一十。

江夏太守,漢高帝立,本屬荊州。《永初郡國》及何誌並治安陸,此後治夏口。又有安陸、曲陵,曲後別郡。領縣七,戶五千七十二,口二萬三千八百一十。
汝南侯相,本是邊羞地域,晉末汝南郡逃來寄寓夏口,因而設置為汝南縣。沙羨令,漢時的老縣,縣時曾撤銷。晉武太康元元年重又設置,縣治設在夏旦。晉孝武太元三年,撤銷設置並入邊腿,後來把逭塊土地作為汝南的實際疆土。

汝南侯相,本沙羨土,晉末汝南郡民流寓夏口,因立為汝南縣。沙羨令,漢舊縣,吳省。晉武太康元年複立,治夏口。孝武太元三年,省並沙陽,後以其地為汝南實土。
沌陽子相,江左設置的。

沌陽子相,江左立。
孝昌侯相,《永初郡國》、何誌都沒有記載,徐誌上有,疑是孝武帝時設置。

孝昌侯相,《永初郡國》、何誌並無,徐誌有,疑是孝武世所立。
惠懷子相,晉江左設置的。

惠懷子相,江左立。
沙陽男相,二漢時的舊縣,原本名沙羨,屬武昌,晉武帝太康元年更改名稱,又設立沙羨,而將沙陽遷移到現今轄治的地方。宋文帝元嘉十六年調歸巴陵郡,宋孝武帝孝建元年調歸江夏。

沙陽男相,二漢舊縣,本名沙羨,屬武昌,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又立沙羨,而沙陽徙今所治。文帝元嘉十六年度巴陵,孝武孝建元年度江夏。
羨陽子相,晉惠帝時,安陸人硃伺為陶侃部將,求得安陸東部地界設置。

羨陽子相,晉惠帝世,安陸人硃伺為陶侃將,求分安陸東界為此縣。
蒲圻男相,晉武帝太康元年設置。本屬長沙,宋文帝元嘉十六年調歸巴陵,孝武孝建元年調歸江夏。

蒲圻男相,晉武帝太康元年立。本屬長沙,文帝元嘉十六年度巴陵,孝武孝建元年度江夏。
竟陵太守,晉惠帝元康九年,分劃江夏部地界設立。何誌上還有宋縣,徐誌上則沒有。管轄六縣。有戶八千五百九十一,人口四萬四千三百七十五。距州治水路一千四百裏。距京都水路三千四百裏。

竟陵太守,晉惠帝元康九年,分江夏西界立。何誌又有宋縣,徐無。領縣六,戶八千五百九十一,口四萬四千三百七十五。去州水一千四百;去京都水三千四百。
萇壽令,宋明帝泰始六年設立。

萇壽令,明帝泰始六年立。
竟陵侯相,漢時舊縣,當時屬江夏。

竟陵侯相,漢舊縣,屬江夏。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宋書》

《宋書》

作者:梁沈約
《宋書》本紀
《宋書》誌
《宋書》列傳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