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郡四
○益州寧州廣州交州越州
益州刺史,漢武帝分梁州立,所治別見梁州,領郡二十九,縣一百二十八,戶五萬三千一百四十一,口二十四萬八千二百九十三。去京都水九千九百七十。
蜀郡太守,秦立。晉武帝太康中,改曰成都國,後複舊。領縣五,戶一萬一千九百二,口六萬八百七十六。
成都令,漢舊縣。
郫令,漢舊縣。
繁縣令,漢舊縣。
鞞縣令,二漢、《晉太康地誌》並曰牛鞞,屬犍為,何誌晉穆帝度此。
永昌令,孝建二年,以僑戶立。
廣漢太守,漢高帝六年立。《晉太康地誌》屬梁州。領縣六,戶四千五百八十六,口二萬七千一百四十九。去州陸六百;去京都水九千九百。
雒縣令,漢舊縣。
什邡令,漢舊縣。
郪縣令,漢舊縣。
新都令,漢舊縣,晉武帝為王國,太康六年省為縣。屬廣漢。
陽泉令,蜀分綿竹立。
伍城令,晉武帝鹹寧四年立,太康六年省,七年又立。何誌劉氏立。
巴西太守,譙周《巴記》,建安六年,劉璋分巴郡墊江以上為巴西郡。徐誌本南陽冠軍流民,寓入蜀漢,晉武帝立,非也。本屬梁州,文帝元嘉十六年度。何誌梁、益二州無此郡。領縣九,戶四千九百五十四,口三萬三千三百四十六。
閬中令,漢舊縣,屬巴郡。
西充國令,《漢書地理誌》,巴郡有充國縣。《續漢郡國誌》,和帝永元二年,分閬中立充國縣。二誌不同。《晉太康地誌》有西南二充國,屬巴西。
南充國令,譙周《巴記》,初平六年,分充國為南充國。
安漢令,舊縣,屬巴郡。
漢昌令,和帝永元中立。
晉興令,徐誌不注置立。
平州令,晉武帝太康元年,以野民歸化立。
懷歸令,徐誌不注置立。
益昌令,徐誌不注置立。
梓潼太守,《晉太康地誌》劉氏分廣漢立。本屬梁州,文帝元嘉十六年,度益州。《永初郡國》又有漢德、新興,徐同。徐雲,新興,義熙九年立;漢德,舊縣。案二漢並無漢德縣,《晉太康地誌》、王隱並有,疑是劉氏所立。何益、梁二州無此郡。領縣四,戶三千三十四,口二萬一千九百七十六。
涪令,漢舊縣,屬廣漢。
梓潼令,漢舊縣,屬廣漢。
西浦令,徐誌義熙九年立。
萬安令,徐誌舊縣。二漢、晉並無。
巴郡太守,秦立。領縣四,戶三千七百三十四,口一萬三千一百八十三。去州內水一千八百,陸五百,外水二千二百;去京都水六千。
江州令,漢舊縣。
臨江令,漢舊縣。
墊江令,漢舊縣,獻帝建安六年度巴西,劉禪建興十五年複舊。
枳令,漢舊縣。
遂寧太守,《永初郡國》有,何無,徐雲舊立。領縣四,戶三千三百二十。
巴興令,徐誌不注置立,疑是李氏所立。
德陽令,前漢無,後漢、《晉太康地誌》屬廣漢。
廣漢令,漢舊縣,屬廣漢。寧蜀郡複有此縣,未知孰是。
晉興令,徐誌不注置立。
江陽太守,劉璋分犍為立。中失本土,寄治武陽。領縣四,戶一千五百二十五,口八千二十七。
江陽令,漢舊縣,屬犍為。
綿水令。(別見)
漢安令。(別見)
常安令,晉孝武立。
懷寧太守,秦、雍流民,晉安帝立。本屬南秦,文帝元嘉十六年度益州。領縣三,戶一千三百一十五,口五千九百五十。寄治成都。
始平令。(別見)
西平令,《永初郡國》直雲西。何誌故屬天水,名西縣。
萬年令,漢舊名,屬馮翊。
寧蜀太守,《永初郡國》有而何無,徐雲舊立。《永初郡國》及徐並有西墊江縣,今無。領縣四,戶一千六百四十三。
廣漢令(別見),遂寧郡複有此縣。
廣都令,漢舊縣,屬蜀郡。
升遷令,《晉太康地誌》屬汶山。
西鄉令,本名南鄉,屬漢中,晉武太康三年更名。
越巂太守,漢武帝元鼎六年立,故邛都國。何誌無。領縣八,戶一千三百四十九。
邛都令,漢舊縣。
新興令,《永初郡國》有。
台登長,漢舊縣。
晉興長,《永初郡國》有。
會無長,漢舊縣。
卑水長,漢舊縣。
定莋長,漢舊縣。
蘇利長,漢縣曰蘇示,囗曰蘇利。
汶山太守,《晉太康地誌》漢武帝立,孝宣地節三年合蜀郡,劉氏又立。領縣二,戶一千一百七,口六千一百五。去州陸一百;去京都水一萬。
都安侯相,蜀立。
晏官令,何誌魏平蜀立。《晉太康地誌》無。
南陰平太守(陰平郡別見),永嘉流寓來屬,寄治萇陽。領縣二。戶一千二百四十,口七千五百九十七。
陰平令。(別見)
綿竹令,漢舊縣,屬廣漢。
犍為太守,漢武帝建元六年,開夜郎國立。領縣五,戶一千三百九十,口四千五十七。去州陸九十;去京都水一萬。
武陽令,漢舊縣。
南安令,漢舊縣。
資中令,漢舊縣。
僰道令,漢舊縣。
治官令,晉安帝義熙十年立。
始康太守,關隴流民,晉安帝立。領縣四,戶一千六十三,口四千二百二十六。寄治成都。
始康令,晉安帝立。
新城子相,晉安帝立。
談令,晉安帝立。
晉豐令,晉安帝立。
晉熙太守,秦州流民,晉安帝立。領縣二,戶七百八十五,口三千九百二十五。
晉熙令,晉安帝立。
萇陽令,晉安帝立。
晉原太守,李雄分蜀郡為漢原,晉穆帝更名。領縣五,戶一千二百七十二,口四千九百六十。去州陸一百二十;去京都水一萬。
江原男相,漢舊縣,屬蜀郡。
臨邛令,漢舊縣,屬蜀郡。
晉樂令,何誌故屬沈黎。《晉太康地誌》無沈黎郡及晉樂縣。
徙陽令,前漢徙縣屬蜀郡,後漢屬蜀郡屬國都尉。《晉太康地誌》有徙陽縣,屬漢嘉。
漢嘉令,前漢青衣縣屬蜀郡,順帝陽嘉二年更名。劉氏立為漢嘉郡,晉江右猶為郡,江左省為縣。
宋寧太守,文帝元嘉十年,免吳營僑立。領縣三,戶一千三十六,口八千三百四十二。寄治成都。
欣平令,與郡俱立。
宜昌令,與郡俱立。
永安令,與郡俱立。
安固太守,張氏於涼州立。晉哀帝時,民流入蜀,僑立此郡,本屬南秦,文帝元嘉十六年度益州。領縣六,戶一千一百二十,口六千五百五十七。去州一百三十。去京都水一萬。
略陽令。(別見)
桓陵令,張氏立。
臨渭令,《晉太康地誌》屬略陽。
清水令。(別見)。
下邽令,何誌漢舊縣。案二漢、晉並無此縣。
興固令,何誌新立。
南漢中太守,晉地記,孝武太元十五年,梁州刺史周瓊表立。徐誌,北漢中民流寓,孝武大明三年立。《起居注》,本屬梁州,元嘉十六年度。《永初郡國》屬梁州,領縣與此同。以《永初郡國》及《起居》檢,則是太元所立,而何誌無此郡,當是永初以後省,大明三年複立也。領縣五,戶一千八十四,口五千二百四十六。
南長樂令,徐誌與郡俱立。
南鄭令,徐誌與郡俱立。
南苞中令,徐誌與郡俱立。
南沔陽令,徐誌與郡俱立。
南城固令,徐誌與郡俱立。
北陰平太守,徐誌本屬秦州,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度。《永初郡國》、何誌,秦、梁、益並無。領縣四,戶一千五十三,口六千七百六十四。
陰平令。(已見)
南陽令,徐誌本南陽白民流寓立。
桓陵令,徐誌本安固郡民流寓立。
順陽令,徐誌本南陽民流寓立。
武都太守(別見),《永初郡國》、何誌益州並無此郡。徐誌本屬秦州,流寓立。領縣五。戶九百八十二,口四千四百一。
武都令,漢舊名。
下辯令。(別見)
漢陽令,漢舊名。
略陽令,漢屬略陽郡,流寓配。
安定令,舊安定郡,流寓配。
新城太守,何誌新分廣漢立。領縣二,戶七百五十三,口五千九百七十一。去州(闕)去京都九千五百三十。
北五城令,何誌新分五城立。
懷歸令,何誌新立。
南新巴太守(新巴郡別見),《起居注》新巴民流寓,文帝元嘉十二年,於劍南立。何誌新立,新巴民先屬梁州,既立害配。領縣六,戶一千七十,口二千六百八十三。
新巴令,何誌晉安帝立。
晉城令,何誌晉安帝立。
晉安令,何誌晉安帝立。
漢昌令,何誌晉安帝立。
桓陵令,何誌晉哀帝立。按《起居注》,南新巴,元嘉十二年立。何雲新立,則非先有此郡,而雲此諸縣晉哀帝、安帝立,不詳。
綏歸令,何無此。徐有,不注置立。
南晉壽太守,梁州元有晉壽,文帝元嘉十二年,於劍南以僑流立。領縣五,戶一千五十七,口一千九百四十三。去州一百二十;去京都水一萬。
晉壽令。(別見)
興安令。(別見)
興樂令,二漢、魏無。《晉太康地記》雲:“元年更名。本曰白馬,屬汶山。”何誌,漢舊縣。檢二漢益部,無白馬縣。
邵歡令。(別見)
白馬令。(別見)
宋興太守,文帝元嘉十年,免建平營立。領南陵、建昌二縣。何誌無複南陵,有南漢、建忠。徐無建忠,有永川,何雲建忠新立。領縣三,戶四百九十六,口一千九百四十三。寄治成都。
南漢令,何誌晉穆帝立。故屬漢中,流寓來配。
建昌令,何誌新立。
永川令,徐誌新立。
南宕渠太守,徐誌本南中民,蜀立。《起居注》,本屬梁州,元嘉十六年度。《永初郡國》梁州有宕渠郡,領縣三,與此同。而無“南”字,何同。若此郡元嘉十六年度益,則何誌應在益部,不詳。領縣三,戶五百四,口三千一百二十七。
宕渠令,二漢、《晉太康地誌》屬巴郡。
漢興令,二漢、魏無,晉地誌有,屬興古郡。
宣漢令,前漢無,後漢屬巴郡,《晉太康地誌》無。
天水太守(別見),《永初郡國》、何誌益州無此郡。徐誌與今同。領縣三,戶四百六十一。
宋興令,徐誌不注置立。
上邽令。(別見)
西縣長。(別見)
東江陽太守,何誌晉安帝初,流寓入蜀,今新複舊土為郡。領縣二,戶一百四十二,口七百四十。去州一千五百八十;去京都水八千九十。
漢安令,前漢無,後漢屬犍為,《晉太康地誌》屬江陽。
綿水令,何誌晉孝武立。
沈黎太守,《蜀記》雲:“漢武元鼎十一年,分蜀西部邛莋為沈黎郡,十四年罷。”案元鼎至六年,雲十一年,非也。又二漢、晉並無此郡,《永初郡國》有,何無,徐雲舊郡。領縣四,戶六十五。
城陽令,徐不注置立。
蘭令,漢舊縣,屬越巂,作“闌”,《晉太康地誌》無。
旄牛令,前漢屬蜀郡,後漢屬蜀郡屬國都尉,《晉太康地誌》屬漢嘉。
寧州刺史,晉武帝太始七年分益州南中之建寧、興古、雲南、永昌四郡立。太康三年省,立南夷校尉。惠帝太安二年複立,增牂牁、越巂、硃提三郡。成帝鹹康四年,分牂牁、夜郎、硃提、越巂四郡為安州,尋罷並寧州。越巂複還益州。今領郡十五,縣八十一,戶一萬二百五十三。去京都一萬三千三百。
建寧太守,漢益州郡滇王國,劉氏更名。領縣十三,戶二千五百六十二。
味縣令,漢舊縣。
同樂令,晉武帝立。
談槁令,漢舊縣,屬牂牁。晉武帝立。
牧麻令,漢舊縣,作牧靡。
漏江令,漢舊縣,屬牂牁。晉武帝立。
同瀨長,漢舊縣。“同”作“銅”。
昆澤長,漢舊縣。
新定長,《晉太康地誌》有。
存邑囗,《晉太康地誌》有。
同並長,漢舊縣,前漢作同並,屬牂牁。晉武帝鹹寧五年省,哀帝複立。
萬安長,江左立。
毋單長,漢舊縣,屬牂牁,《晉太康地誌》屬建寧。
新興長,江左立。
晉寧太守,晉惠帝太安二年,分建寧西七縣為益州郡,晉懷帝更名。領縣七,戶六百三十七。去州七百三十;去京都水一萬三千七百。
建伶令,舊漢縣,屬益州郡,《晉太康地誌》屬建寧。
連然令,漢舊縣,屬益州郡,《晉太康地誌》屬建寧。
滇池令,漢舊縣,屬益州郡,《晉太康地誌》屬建寧。
穀昌長,漢舊縣,屬益州郡,《晉太康地誌》屬建寧。
秦臧長,漢舊縣,屬益州郡,《晉太康地誌》屬建寧。(闕)
〔俞元長,漢舊縣,屬益州,《晉太康地誌》〕
雙柏長,漢舊縣,屬益州郡,《晉太康地誌》屬建寧。
牂牁太守,漢武帝元鼎六年立。領縣六,戶一千九百七十。去州一千五百;去京都水一萬二千。
萬壽令,晉武帝立。
且蘭令,漢舊縣雲故且蘭,《晉太康地誌》無。
故毋斂令,漢舊縣。
晉樂令,江左立。
丹南長,江左立。
新寧長,何、徐不注置立。
平蠻太守,晉懷帝永嘉五年,寧州刺史王遜分牂牁、硃提、建寧立平夷郡,後避桓溫諱改。領縣二,戶二百四十五。去京都水一萬三千。
平蠻令,漢舊縣,屬牂牁,故名平夷。
鄨令,漢舊縣,屬牂牁。
夜郎太守,晉懷帝永嘉五年,寧州刺史王遜分牂牁、硃提、建寧立。領縣四,戶二百八十八。去州一千;去京都水一萬四千。
夜郎令,漢舊縣,屬牂牁。
廣談長,《晉太康地誌》屬牂牁。
談樂長,江左立。
談柏令,漢舊縣,屬牂牁。
硃提太守,劉氏分犍為立。領縣五,戶一千一十。去州七百二十;去京都水一萬四千六百。
硃提令,前漢屬犍為,後漢屬犍為屬國都尉。
堂狼令,前漢屬犍為,“狼”作“琅”。後漢、《晉太康地誌》屬硃提。
臨利長,江左立。
漢陽長,前漢屬犍為,後漢無,《晉太康地誌》屬硃提。
南秦長,本名南昌,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南廣太守,晉懷帝分硃提立。領縣四,戶四百四十。去州水二千三百;去京都水一萬四百。
南廣令,漢舊縣,屬犍為,《晉太康地誌》屬硃提。
新興令,何誌不注置立。
晉昌令,江左立。
常遷長,江左立。
建都太守,晉成帝分建寧立。領縣六,戶一百七。去州二千;去京都水一萬五十。
新安令,晉成帝立。
經雲令,晉成帝立。
永豐令,晉成帝立。
臨江令,晉成帝立。
麻應長,晉成帝立。
遂安長,晉成帝立。
西平太守,晉懷帝永嘉五年,寧州刺史王遜分興古之東立。何誌晉成帝立,非也。《永初郡國》、何誌並有西寧縣,何雲晉成帝立,今無。領縣五,戶一百七十六。去州二千三百;去京都水一萬五千三百。
西平令,何誌晉成帝立。
溫江令,何誌晉成帝立。
都陽令,何誌晉成帝立。案《晉起居注》,太康二年置興古之都唐縣,疑是。
晉綏長,何誌晉成帝立。
義成長,何誌晉成帝立。案此五縣應與郡俱立。
西河陽太守,晉成帝分河陽立。領縣三,戶三百六十九。去州二千五百;去京都水一萬五千五百。
芘蘇令,前漢屬益州郡,後漢、《晉太康地誌》屬永昌。“芘”作“比”。
成昌令,晉成帝立。
建安長,晉成帝立。
東河陽太守,晉懷帝永嘉五年,寧州刺史王遜分永昌、雲南立。《永初郡國》又有西河陽,領楪榆、遂段、新豐三縣,何、徐無。(遂段、新豐二縣,二漢、晉並無。)領縣二,戶一百五十二。去州二千;去京都水一萬五千。
東河陽令,何不注置立,疑與郡俱立。
楪榆長,前漢屬益州郡,後漢屬永昌,《晉太康地誌》屬雲南。前漢“枼”作“葉”。
雲南太守,《晉太康地誌》雲,故屬永昌。何誌劉氏分建寧、永昌立。領縣五,(疑)戶三百八十一。去州一千五百;去京都水一萬四千五百。
雲南令,前漢屬益州郡,後漢屬永昌,《晉太康地誌》屬雲南。
雲平長,晉武帝鹹寧五年立。
東古複長,漢屬越巂,《晉太康地誌》屬雲南,並雲姑複。《永初郡國》、何並雲東古複,何不注置立。
西古複長,《永初郡國》有。何不注置立。
興寧太守,晉成帝分雲南立。領縣二,戶七百五十三。去州一千五百;去京都水一萬四千五百。
梇棟令,漢舊縣,屬益州,《晉太康地誌》屬雲南。
青蛉令,漢舊縣,屬越巂,《晉太康地誌》屬雲南。
興古太守,漢舊郡,《晉太康地誌》故牂牁。何誌劉氏分建寧、牂牁立,則是後漢末省也。領縣六,戶三百八十六。去州二千三百;去京都水一萬六千。
漏臥令,漢舊縣。屬牂牁。
宛暖令,漢舊,屬牂牁。本名宛溫,為桓溫改。
律高令,漢舊縣,屬益州郡,後省。晉武帝鹹寧元年,分建寧郡修雲、俞元二縣間流民複立律高縣。修雲、俞元二縣,二漢無。
西安令,江左立。
句町令,漢舊縣,屬牂牁。
南興長。江左立。
梁水太守,晉成帝分興古立。領縣七,戶四百三十一。去州水三千;去京都水一萬六千。
梁水令,與郡俱立。
騰休長,漢舊縣,屬益州郡,《晉太康地誌》屬興古,何誌故屬建寧,晉武帝從興古治之,遂以屬焉。
西隋令,漢舊縣,屬牂牁,《晉太康地誌》屬興古。並作“隨”。
毋棳令,漢舊縣,屬益州郡,《晉太康地誌》屬興古。劉氏改曰西豐,晉武帝泰始五年,複為毋棳。
新豐長,何誌不注置立。
建安長,何誌不注置立。
鐔封長,漢舊縣,屬牂牁,《晉太康地誌》屬興古。
廣州刺史,吳孫休永安七年,分交州立。領郡十七,縣一百三十六,戶四萬九千七百二十六,口二十萬六千六百九十四。去京都水五千二百。
南海太守,秦立。秦敗,尉他王此地,至漢武帝元鼎六年,開屬交州。領縣十,戶八千五百七十四,口四萬九千一百五十七。
番禺男相,漢舊縣。
熙安子相,文帝立。
增城令,前漢無,後漢有。
博羅男相,漢舊縣。二漢皆作“傅”字,《晉太康地誌》作“博”。
酉平令,《永初郡國》有。
龍川令,舊縣。
懷化令,晉安帝立。
綏寧男相,文帝立。
高要子相,漢舊縣,屬蒼梧,文帝廢。
始昌令,文帝立。
蒼梧太守,漢武帝元鼎六年立。《永初郡國》又有高要、建陵、寧新、都羅、端溪、撫寧六縣。建陵、寧新,吳立。都羅,晉武分建陵立。晉武帝太康元年,改新寧曰寧新。端溪(別見)、撫寧始見《永初郡國》。高要,何誌無,餘與《永初郡國》同。徐誌無建陵、寧新、撫寧三縣。何、徐二誌並有懷熙一縣。思安、封興、蕩康、僑寧四縣,疑是宋末度此也。今領縣十一,戶六千五百九十三,口萬一千七百五十三。去州水八百;去京都水五千五百九十。
廣信令,漢舊縣。
猛陵令,漢舊縣。
懷熙令,文帝立。
思安令,《永初郡國》有,及何誌並屬晉康,徐誌度此。
封興令,《永初郡國》有,及何誌並屬晉康,徐誌度此。
蕩康令,《永初郡國》有,及何誌並屬晉康,徐誌度此。
僑寧令,《永初郡國》有,及何誌並屬晉康,徐誌度此。
遂成令,《永初郡國》有。
丁留令,晉武帝太康七年,以蒼梧蠻夷賓服立,囗作“丁溜”;溜音留。
廣陵令,《永初郡國》有。
武化令,徐誌以前無,疑是宋末所立。
晉康太守,晉穆帝永和七年分蒼梧立,治元溪。《永初郡國》治龍鄉。何誌無複龍鄉縣,當是晉末立。元嘉二十年前,以龍鄉並端溪也。《永初郡國》又有封興、蕩康、思安、遼安、開平縣。何誌無遼安、開平二縣,餘與《永初郡國》同。封興、蕩康、思安(別見)、遼安、開平,應是晉末立,元嘉二十年前省。今領縣十四,戶四千五百四十七,口一萬七千七百一十。去州水五百,去京都水五千八百。
端溪令,漢舊縣,何誌屬蒼梧,徐誌屬此。
晉化令,何誌不注置立,疑是晉末所立。
都城令,何誌晉初分建陵立,今無建陵縣。按《太康地誌》唯有都羅、武城縣。
樂城令,何誌無,徐誌有。
賓江令,何誌無,徐誌有。
說城令,何誌無,徐誌有。
元溪令,《晉太康地誌》屬蒼梧。
夫阮令,《永初郡國》有。
僑寧令,何誌雲漢舊縣,檢二漢《地理》《郡國》,無。蒼梧又有僑寧縣。
安遂令,文帝立。
永始令,文帝立。
武定令,文帝立。
文招令,何誌無,徐誌有二文招,一屬綏建,一屬晉康。
熙寧令,何誌無,徐誌有。
新寧太守,晉穆帝永和七年,分蒼梧立。《永初郡國》有平興、永城縣,何、徐誌有永城,無平興。此二縣當是晉末立。平興當是元嘉二十年以前省,永城當是大明八年以後省。何誌又有熙寧縣,雲新立,當是文帝所立。徐誌無,當是元嘉二十年後省也。今領縣十四,戶二千六百五十三,口一萬五百一十四。去州水六百二十;去京都水五千六百。
南興令,何誌漢舊縣。檢二漢《地理》《郡國》、《晉太康地誌》並無。《永初郡國》有。
臨允令,漢舊縣,屬合浦,《晉太康地誌》屬蒼梧。何誌,吳度蒼梧。
新興令,《永初郡國》有,何誌不注置立。
博林令,《永初郡國》有,何誌不注置立。
甘東令,《永初郡國》有,何誌不注置立。
單牒令,《永初郡國》有,何誌不注置立。
威平令,《永初郡國》有,何誌不注置立。
龍潭令,文帝立。
平鄉令,文帝立。
城陽令,文帝立。
威化令,文帝立。
初興令,文帝立。
撫納令,徐誌有。
歸順令,徐誌有。
永平太守,晉穆帝升平五年,分蒼梧立。《永初郡國》有雷鄉、盧平、員鄉、逋寧、開城五縣,當是與郡俱立。何、徐誌無雷鄉、員鄉,又有熙平,雲新立,疑是文帝所立。雷鄉、員鄉當是元嘉二十年以前省。盧平、逋寧、開城當是大明八年以後省。今領縣七,(疑)戶一千六百九,口一萬七千二百二。去州水一千二百;去京都水五千四百。
安沂令,《永初郡國》有,何誌不注置立。
豐城令,吳立,屬蒼梧。《永初郡國》並安沂,當是宋初並。何誌有,當是元嘉中複立。
蘇平令,《永初郡國》有,何誌不注置立。徐曰藉平。
叔安令,《永初郡國》有,何誌不注置立。
夫寧令,《永初郡國》有,何誌不注置立。
武林令,文帝立。
鬱林太守,秦桂林郡,屬尉他,武帝元鼎六年複,更名。《永初郡國》有安遠、程安、威定(三縣別見)、中胄、歸化五縣。中胄疑即桂林之中溜。歸化,二漢、《晉太康地誌》無,疑是是江左所立。何誌無中胄、歸化,餘三縣屬桂林,徐誌同。今領縣十七,戶一千一百二十一,口五千七百二十七。去州水一千六百;去京都水七千九百。
布山令,漢舊縣。
領方令,漢舊縣,吳改曰臨浦,晉武複舊。
阿林令,漢舊縣。
鬱平令,吳立曰陰平,晉武太康元年更名。
新邑令,吳立。
建初令,《永初郡國》有,何誌不注置立,徐同。
賓平令,《永初郡國》有,何誌不注置立。
威化令,《永初郡國》有,何誌不注置立。
新林令,《永初郡國》有,何誌不注置立。
龍平令,《永初郡國》有,何誌不注置立。
安始令,吳立曰建始,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懷安令,何誌吳改,未知先何名。《吳錄》地理無懷安縣名。《太康地誌》無。《永初郡國》有。
晉平令,吳立曰長平,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綏寧令,《永初郡國》並領方,何無徐有。
歸代令,徐誌有。
中胄令,徐誌有。
建安令,《永初郡國》有,何無,徐有。
桂林太守,本縣名,屬鬱林。吳孫皓鳳皇三年,分鬱林,治武熙縣,不知何時徙。《永初郡國》有常安、夾陽二縣。夾陽,晉武帝太康元年分龍岡立。常安,《太康地誌》有而王隱無。何、徐並無此二縣。今領縣七,戶五百五十八,口二千二百五。去州水一千五百七十五;去京都水六千八百。
中溜令,漢舊縣,屬鬱林,《晉太康地誌》無。
龍定令,晉武帝太康元年立桂林之龍岡,疑是。《永初郡國》、何、徐並雲龍定。
武熙令,本曰武安,應是吳立,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故屬鬱林。
陽平令,《永初郡國》、何、徐並有。何雲新置。按晉武帝太康元年,立桂林之洋平縣,疑是。
安遠令,晉武帝太康六年立,屬鬱林。《永初郡國》猶屬鬱林,何、徐屬此。
程安令,《永初郡國》屬鬱林,何、徐屬此。疑是江左立。
威定令,《永初郡國》屬鬱林,何、徐屬此。疑是江左立。
高涼太守,二漢有高涼縣,屬合浦。漢獻帝建安二十三年,吳分立,治思平縣,不知何時徙。吳又立高熙郡,太康中省並高涼,宋世又經立,尋省。《永初郡國》高涼又有石門、廣化、長度、宋康四縣。何、徐並無宋康,當是宋初所立,元嘉二十年以前省,其餘當是江左所立。領縣七,戶一千四百二十九,口八千一百二十三。去州水一千一百;去京都水六千六百。
思平令,《晉太康地誌》有。
莫陽令,《晉太康地誌》有,屬高興。
平定令,何誌有,不注置立。
安寧令,吳立。
羅州令,何誌新立。
西鞏令,何誌新立。
禽鄉令,何誌新立。
新會太守,晉恭帝元熙二年,分南海立。《廣州記》雲:“永初元年,分新寧立,治盆允。”未詳孰是。領縣十二,戶一千七百三十九,口萬五百九。去州三百五十。
宋元令,《永初郡國》無,文帝元嘉九年,割南海、新會、新寧三郡界上新民立宋安、新熙、永昌、始成、招集五縣。二十七年,改宋安為宋元。
新熙令。
永昌令。
始成令。
招集令。
盆允令,《永初郡國》故屬南海,何、徐同。
新夷令,吳立曰平夷,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故屬南海。
封平令,《永初郡國》雲故屬新寧,何雲故屬南海,徐同。
封樂令,文帝元嘉十二年,以盆允、新夷二縣界歸化民立。
初賓令,何誌新立。
義寧令,何誌新立。
始康令,何誌新立。
東官太守,何誌故司鹽都尉,晉成帝立為郡。《廣州記》,晉成帝鹹和六年,分南海立。領縣六,戶一千三百三十二,口一萬五千六百九十六。去州水三百七十;去京都水五千六百七十。
寶安男相,《永初郡國》、何、徐並不注置立。
安懷令,《永初郡國》、何、徐並不注置立。
興寧令,江左立。
海豐男相,《永初郡國》、何、徐並不注置立。
海安男相,吳曰海寧,晉武改名。《太康地誌》屬高興。
欣樂男相,本屬南海,宋末度。
義安太守,晉安帝義熙九年,分東官立。領縣五,戶一千一百一十九,口五千五百二十二。去州三千五百;去京都水八千九百。
海陽令,何誌晉初立。《晉太康地誌》無。晉地記故屬東官。
綏安令,何誌與郡俱立。晉地記故屬東官。
海寧令,何誌與郡俱立。晉地記故屬東官。
潮陽令,何誌與郡俱立。晉地記故屬東官。
義招令,晉安帝義熙九年,以東官五營立。
宋康太守,本高涼西營,文帝元嘉九年立。領縣九,戶一千五百一十三,口九千一百三十一。去州水九百五十;去京都水五千九百七十。
廣化令,《晉太康地誌》有,屬高興,《永初郡國》屬高涼。
單城令,何誌新立。
逐度令,何誌新立。
海鄰令,何誌新立。
化隆令,何誌新立。
開寧令,何誌新立。
綏定令,何誌新立。
石門長,何誌故屬高涼。
威覃長,徐誌有。
綏建太守,文帝元嘉十三年立。孝武孝建元年,有司奏化注、永固、綏南、宋昌、宋泰五縣,舊屬綏建,中割度臨賀,相去既遠,疑還綏建。今唯有綏南,餘並無。何、徐又有新招縣,雲本屬蒼梧,元嘉十九年改配。徐誌晉康複有此縣,疑誤。今領縣七,(疑)戶三千七百六十四,口一萬四千四百九十一。去州(闕)。
新招令,本四會之官細鄉,元嘉十三年分為縣。
化蒙令,本四會古蒙鄉,元嘉十三年分為縣。
懷集令,本四會之銀屯鄉,元嘉十三年分為縣。
四會男相,漢舊縣,屬南海。
化穆令,何誌新立。
綏南令,《永初郡國》、徐並無。
海昌太守,文帝元嘉十六年立。何有覃化縣,徐無。領縣五,戶一千七百二十四,口四千七十四。去州水六百五十;去京都水五千四百九十四。
寧化令,徐誌新立。
威寧令,徐誌新立。
永建令,徐誌新立。
招懷令,徐誌新立。
興定令,文帝元嘉九年立,屬新會,後度此。
宋熙太守,文帝元嘉十八年,以交州流寓立昌國、義懷、綏寧、新建四縣為宋熙郡,今無此四縣。二十七年,更名宋隆。孝武孝建中,複改為宋熙。領縣七,戶二千八十四,口六千四百五十。去州水三百四十五;去京都水五千二百。
平興令,徐誌新立。
初寧令,徐誌新立。
建寧令,徐誌新立。
招興令,徐誌新立。
崇化令,徐誌新立。
熙穆令,徐誌新立。
崇德令,徐誌新立。
寧浦太守,《晉太康地誌》,武帝太康七年改合浦屬國都尉立。《廣州記》,漢獻帝建安二十三年,吳分鬱林立,治平山縣。《吳錄》孫休永安三年,分合浦立為合浦北部尉,領平山、興道、寧浦三縣。又雲晉分平山為始定,寧浦為澗陽,未詳孰是。《永初郡國》有安廣縣,無始定縣。何、徐並無此郡。領縣六。
澗陽令,晉武帝太康七年立。《永初郡國》作“簡陽”。
興道令,晉武帝太康元年,以合浦北部營之連道立。《吳錄》有此縣,未詳。
寧浦令,《晉太康地記》本名昌平,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吳錄》有此縣,未詳。
吳安令,《吳錄》無。
平山令,《晉太康地記》有。
始定令,《晉太康地記》有,《永初郡國》無。
晉興太守,晉元帝太興元年,分鬱林立。
晉興。
熙注。
桂林。
增翊。
安廣。
廣鬱。
晉城。
鬱陽。
樂昌郡。
樂昌令。
始昌令。
宋元令。
樂山令。
義立令
安樂令。
交州刺史,漢武帝元鼎六年開百越,交趾刺史治龍編。漢獻帝建安八年,改曰交州,治蒼梧廣信縣;十六年,徙治南海番禺縣。及分為廣州,治番禺。交州還治龍編。領郡八,縣五十三,戶一萬四百五十三。去京都水一萬。
交趾太守,漢武帝元鼎六年開。領縣十二,戶四千二百三十三。
龍編令,漢舊縣。
句漏令,漢舊縣。
硃涘令,漢舊縣。
吳興令,吳立。
西於令,漢舊縣。
定安令,漢舊縣。
望海令,漢光武建武十九年立。
海平令,吳立曰軍平,晉武改名。
武寧令,吳立。
羸(力知反)婁令,漢舊縣。
曲昜(音陽)令,漢舊縣。
南定令,吳立曰武安,晉武改。何誌無。
武平太守,吳孫皓建衡三年討扶嚴夷,以其地立。領縣六。(上闕)戶一千四百九十。去州水二百一十,陸(下闕)。(上闕)《吳錄》無,《晉太康地誌》有。
吳定長,吳立。
新道長,江左立。
晉化長,江左立。
九真太守,漢武元鼎六年立。領縣十二,(疑)戶二千三百二十八。去州水八百;去京都水一萬一百八十。
移風令,漢舊縣。故名居風,吳更名。
胥浦令,漢舊縣。
鬆原令,晉武帝分建初立。
高安令,何誌晉武帝立。《太康地誌》無。《吳錄》晉分常樂立。
建初令,吳立。
常樂令,吳立。
軍安長,何誌晉武帝立。《太康地誌》無此縣,而交趾有軍平縣。
武寧令,吳立,何誌武帝立。《太康地誌》無此縣,而交趾有。
都龐(音龍)長,漢舊縣。《吳錄》有,《晉太康地誌》無。
寧夷長,何誌晉武帝立,《太康地誌》無。
津梧長,晉武帝分移風立。
九德太守,故屬九真,吳分立。何誌領縣七,今領縣十一,戶八百九。去州水九百;去京都水一萬九百。
浦陽令,晉武帝分陽遠立。陽遠,吳立曰陽成,太康二年更名,後省。
九德令,何誌吳立。
鹹驩令,漢舊縣。
都禋長,何誌晉武帝分九德立。
西安長,何誌晉武帝立。《太康地誌》無。《吳錄》亦無。
南陵長,何誌晉武帝立。《太康地誌》無,王隱有。
越常長,何誌吳立,《太康地誌》無。
宋泰令,宋末立。
宋昌令,宋末立。
希平令,宋末立。
日南太守,秦象郡,漢武元鼎六年更名,吳省,晉武帝太康三年複立。領縣七,戶四百二。去州水二千四百;去京都水一萬六百九十。
西卷令,漢舊縣作“扌卷”。
盧容令,漢舊縣。
象林令,漢舊縣。
壽泠令,晉武太康十年,分西卷立。
硃吾令,漢舊縣。
無勞長,晉武分北景立。
北景長,漢舊縣。
義昌郡,宋末立。
宋平郡,孝武世,分日南立宋平縣,後為郡。
越州刺史,明帝泰始七年立。
百梁太守,新立。
忄龍蘇太守,新立。
永寧太守,新立。
安昌太守,新立。
富昌太守,新立。
南流太守,新立。
臨漳太守,先屬廣州。
合浦太守,漢武帝立,孫權黃武七年,更名珠官,孫亮複舊。先屬交州。領縣七,戶九百三十八。去京都水一萬八百。
合浦令,漢舊縣。
徐聞令,故屬硃崖。晉平吳,省硃崖,屬合浦。
硃官長,吳立,“硃”作“珠”。
蕩昌長,晉武分合浦立。
硃盧長,吳立。
晉始長,晉武帝立。
新安長,江左立。
宋壽太守,先屬交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