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瑱梁昕皇甫璠辛慶之族子昂王子直杜杲
辛慶之字慶之,隴西狄道人。世代為隴西大姓。父親辛顯崇,任馮翊郡守,追贈雍州刺史。辛慶之少年時由於愛好文學而被征召到洛陽,應對考試,名列第一,授秘書郎。適逢爾朱氏作亂,魏孝莊帝命令司空楊津任北道行台,指揮太行山以東各軍討伐爾朱氏。楊津引薦辛慶之擔任行台左丞,主管籌劃謀略。抵達鄴城後,得知孝莊帝突然駕崩,於是在兗州、冀州一帶活動,打算聯絡義士,挽救國家危難。不久,孝閔帝即位,才回到洛陽。普泰二年(532),升平北將軍、太中大夫。賀拔嶽擔任行台後,又引薦辛慶之擔任行台吏部郎中、開府掾。隨即任雍州別駕。大統初年,加車騎將軍銜,不久,升任衛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後來太祖東征,任行台左丞。當時才收複河東,辛慶之以原任官職兼任鹽池都將。四年(538),東魏攻陷正平郡,又準備進攻鹽池,見辛慶之守禦周嚴,領軍退去。在河橋之戰中,大軍失利,黃河以北的郡守、縣令都棄城逃跑,隻有辛慶之依據鹽池,抵抗強敵。當時人稱讚他仁義勇敢。六年,代理河東郡守。九年,入京任丞相府右長史,兼任給事黃門侍郎,授度支尚書。又代理河東郡守。升任通直散騎常侍、南荊州刺史,加儀同三司銜。辛慶之地位雖高,際遇雖隆,但生性節儉樸素,車馬衣服,均不崇尚華麗奢侈。為人親切平和,有儒者風度。當時人十分推崇他。又由於他通曉諸經,行為高雅,命令他與盧誕等人教授諸王。魏廢帝二年(555),授秘書監。不久,在任上去世。兒子辛加陵,任主寢上士。辛慶之的同族兄弟之子辛昂。辛昂字進君。才幾歲時,便有成年人那樣的誌氣操行。有善於為人相麵的,對他的父親辛仲略說:“您家雖然世代官宦,然而功名德操富貴,沒有比得上這個孩子的。”辛仲略也器重辛昂的誌氣,認為相麵者的話很對。十八歲時被侯景任命為行台郎中,加鎮遠將軍銜。侯景後來歸附,辛昂於是入朝。授丞相府行參軍。大統十四年(548),追論歸附本朝的功勳,封為襄城縣男爵,食邑二百戶,轉任丞相府田曹參軍。尉遲迥討伐蜀地時,辛昂應募從軍。平定蜀地以後,以戰功授輔國將軍、都督。尉遲迥上表推薦辛昂擔任龍州長史,並代理龍安郡守。龍州被山穀環繞,民風粗野。辛昂施以威信恩惠,官民都對他又怕又愛。成都是一方都會,風俗錯雜。尉遲迥認為辛昂明達政務,又上表舉薦辛昂代理成都縣令。辛昂一到成都,就與眾儒生祭祀漢代郡守文翁所建的官學,共同歡飲。他對儒生們說:“兒子孝順,臣子忠心,老師嚴格,朋友守信,這是立身的緊要之處,如此而已。如果不照這些話去做,怎能成名?各人應當自勉,才能成就美名。”辛昂言詞誠懇,講理透辟,儒生們都深有感悟,回去告訴父老們說:“辛君如此教育告誡,不可違背。”於是市麵秩序井然,百姓全都接受教化。升任梓潼郡守,授帥都督,加通直散騎常侍銜。設置六官後,入朝任司隸上士,襲爵繁昌縣公。世宗初年,授天官府上士,加大都督銜。武成二年(560),授小職方下大夫,主管小兵部。保定二年(562),升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轉任小吏部。四年,大軍東征,辛昂與大將軍權景宣攻占豫州,由於戰功,賞布帛二百匹。當時益州富饒,為國家所依靠,而道路艱險,強盜為患。詔命辛昂出使梁州、益州,軍務民事,都委托他決斷。辛昂安撫勸導荒僻之民,又治理城鎮,數年之間,十分安寧。天和初年,陸騰討伐信州各蠻族,很久未能平定。高祖下詔,命令辛昂就便從通州、渠州等地運糧供應。當時,臨、信、楚、合等州的百姓,也大多附和叛賊。辛昂對他們講明利害福禍,百姓紛紛歸順朝廷。又命令老弱運糧,壯丁參戰,人們都願意為他出力,沒有怨言。出使返回,適逢巴州萬榮郡百姓反叛,圍攻郡城,阻斷山路。辛昂對同行者說:“賊人強橫狂暴,竟到了這種地步!如果上奏朝廷,或許會拖延一個月,孤城無援,必定淪落賊手。要想救助近處落水的人,哪裏還有功夫到遠處叫人。隻要對百姓有利,我可以擅自決斷。”於是從開州、通州招募三千人,加倍趕路,出乎敵人預料。又讓他們都唱中原歌曲,直取敵人營壘。賊人沒有料到,又以為是大軍前來救援,於是立即潰散,州內得以安寧。朝廷嘉獎他權宜變化而擊潰賊黨,詔命梁州總管、杞國公宇文亮就在軍中賞賜他奴婢二十人、雜色綢緞四百匹。宇文亮又因為辛昂在宕渠很有威望,於是上表舉薦他擔任渠州刺史。隨即轉任通州刺史。辛昂以誠待人,講究信用,很得蠻族歡心。任滿回京,蠻族首領都跟隨他赴京朝拜。由於辛昂廣泛教化蠻華各族,升任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當時,晉公宇文護執政,對辛昂比較親近,高祖因此而十分忌恨辛昂。宇文護被處死以後,對辛昂施以杖刑,辛昂因此去世。杜杲字子暉,京兆杜陵人。祖父杜建,曾任魏國輔國將軍,追贈豫州刺史。父親杜皎,官至儀同三司、武都郡守。杜杲學過經史,有施政的才幹謀略。其同族兄弟之父杜瓚,高潔正直,善於識別人才,對他十分器重,常常說:“這是我家的千裏馬。”當時,杜瓚擔任魏國的黃門侍郎,兼任度支尚書、衛大將軍、西道行台,娶魏孝武帝之妹新豐公主為妻,就把杜杲推薦給朝廷。永熙三年(534),入仕為奉朝請,先後升任輔國將軍、成州長史、漢陽郡守。世宗初年,轉任修城郡守。適逢鳳州人仇周貢等人作亂,進攻修城,杜杲對百姓講究信用,因此城內無人背叛。不久,開府趙昶等各路軍隊進兵討伐,杜杲率領郡兵與趙昶會合,平定賊黨。入朝任司會上士。當初,陳文帝之弟安成王陳頊在梁國當人質,平定江陵後,陳頊按舊例應遷居長安。陳人請求放回,太祖已經答應,但沒有放人。這時,皇帝想放陳頊回去,派杜杲為使者。陳文帝大喜,立即派使者來訪,並願意讓出黔中數州之地。又請求劃分疆界,永遠交好。由於杜杲出使符合皇帝旨意,升都督,授小禦伯,前去劃分疆界。陳人把魯山劃歸周朝。皇帝於是授陳頊為柱國大將軍,詔命杜杲送他回國。陳文帝對杜杲說:“我弟承蒙以禮送回,實在是周朝的恩惠。不過,如果不把魯山還給你們,恐怕還不能這樣。”杜杲答道:“安成王在關中,不過是鹹陽的一個百姓。然而又是陳國的皇弟,他的價值怎能隻值一座城池?我朝上下親密和睦,對己寬厚,旁及他人,上遵太祖遺旨,下思繼續友好之義。所以出此恩詔,原因就在這裏。如果知道在您看來安成王隻抵得上一座魯山,我們斷不至於貪圖一座城池。況且魯山原屬梁國,梁國又是本朝屬國,如果從曆史沿革來看,魯山本來就應當歸屬我國。如果說拿尋常的土地,來交換自己的骨肉親人,使者我都認為不可以,更不用說堂堂朝廷這麼講了!”陳文帝慚愧很久,才說:“剛才是開個玩笑。”從此對他接待超過一般禮節。杜杲回去時,命人把他領到殿上,陳文帝親自從禦座上走下來,握手告別。朝廷嘉許他,授大都督、小載師下大夫,主管小納言,又出使陳國。中山公宇文訓任蒲州總管,讓杜杲擔任府司馬、州治中,代理州府事。加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銜。華皎前來歸附時,詔令衛公宇文直督率元定等人援助。與陳人交戰,我軍失利,元定等人投奔江南。從此,連年交戰,東南動亂。高祖很擔心這件事,於是任命杜杲為禦正中大夫,出使陳國,說明保境安民之意。陳宣帝派黃門侍郎徐陵對杜杲說:“兩國交好,本來打算互救禍患,分擔災難,但貴國接納我朝叛臣,這是為什麼?”杜杲答道:“陳主從前住在我朝,並不是仰慕我朝道義而來,但是我朝皇帝授他為柱國,在百官中官職最高,子女玉帛,備禮將他送回,他才能當上皇帝,誰說這不是恩惠?郝烈一類的人,實是狂悖狡猾的邊民,貴朝不曾報答恩德,反而首先接納郝烈。如今我朝接納華皎,也是報答之意。過失從貴朝開始,我朝有什麼不對的?”徐陵說:“貴朝接納華皎,誌在吞並土地。而我朝接納郝烈,隻是讓他存身而已。況且華皎身兼文職武將,竊州叛逃。郝烈才一百來戶,僅以身逃。大小不同,怎能同日而語?”杜杲反駁說:“大小雖然不同,但受降卻是一樣。如果論其先後,本朝沒有過失。”徐陵說:“周朝送我主回國,就以為對我朝有恩;衛公與元定渡過長江,豈能說不是怨仇?如果計算恩惠與怨仇,也足可相抵了。”杜杲說:“元定等人兵敗被囚,怨仇已消。陳主得以稱帝,其恩仍在。況且怨由貴國而生,恩由本朝而起,以怨報恩,我還沒有聽說過。”徐陵於是笑而不答。杜杲乘機對他說:“如今三方鼎足而立,各圖進取,如有不和,恰恰激發了敵方的野心。本朝與陳國,互相交好,使車往返,已有多年。近來因為邊界之事,互相成為仇敵,結怨交戰,幾乎每年都不停止,鷸蚌相爭,勢必兩敗俱傷。如果讓齊賊乘虛而入,那麼你我雙方都將遇到危難。不如追悔禍亂,改變心思,陳國息爭執之心,本朝弘禮讓之義,禮尚往來,和好如初,共為犄角之勢,對抗齊氏。這不僅是兩國君王的喜事,也是無數百姓的願望。”徐陵把這些話都上奏給皇帝,陳宣帝答應。於是派使者來訪。武帝建德初年,任司城中大夫,出使陳國。陳宣帝對杜杲說:“長湖公的將士雖然已經築館安置,但是未必沒有思北之情。王褒、庾信等人羈留關中,也當有思南之念。”杜杲揣測陳宣帝的意思,是打算拿元定的將士來交換王褒等人。於是回答道:“長湖公率軍不守紀律,臨難脫身,他既然不能為忠節而死,又有什麼用?好比從牛身上拔下一根毛,無妨大局。本朝的商議,當初並沒有涉及這些。”陳宣帝不再說什麼。杜杲回來時路過石頭,陳宣帝又派使者趕上,對杜杲說:“如果打算合力對付齊國,貴朝應把樊州、鄧州讓給我們,才算表示誠意。”杜杲答道:“合力對付齊國,難道隻圖破敗州邑的好處?如果真需要城鎮,應當向齊國索取。如今先向我朝索取漢水以南地區,我不敢從命。”回來後,授司倉中大夫。過了四年,升任溫州刺史,賜爵義興縣伯。大象元年(579),調任禦正中大夫,又出使陳國。二年,授申州刺史,加開府儀同大將軍銜,晉封侯爵,食邑一千三百戶。又授同州司會。隋開皇元年(581),被任命為同州總監,晉封公爵。隨即升任工部尚書。二年,授西南道行台兵部尚書。不久因病去世。兒子杜運,大象末年,任宣納上士。杜杲的兄長杜長暉,官至儀同三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