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九日,寫十二詩付崑即昆石上人,已上午矣。即從草塘左循崖南下,路甚微削,伏深草中,或隱或現。直下三裏,則溪自簫曲之後直從東南,與外層巨山夾而成者。蓋此山即閩界,其東北度而為簫曲,西北度而為應感峰、會仙峰,兩腋溪流夾而西去,猶屬新城也。簫曲南溪之上,有居民數家,燕通“藝”,種植山種薑芋茶竹為業,地名阪鋪。由此溪渡,東南上嶺一裏,則平轉山腰。又南二裏,複直上山頂。又二裏,南下而東上,至應感岩。其岩西向,巨壑矗峭,環成一窩,置室於中,自下望之,真憑虛綴壁也。石崖之頂尚高一裏,崖僧留飯後,即從崖側躡蹬而登,以為諸峰莫高於此;既登而後知會仙之更高於眾也。應感二峰連起,東屬於大山,其屬處過脊甚峭。北流之水出於阪鋪,南流之水即從會仙峰北向而去,自應感、會仙西流之水止此。餘蓋從應感南下三裏,過此一水複南上,則會仙北屬大山之脊也。脊東之水西出會仙之南,其南又有大山,東北而屬於應感後之大山,夾此水西去,其中塢落為九坊,乃新城之五十一都也。對會仙之山名迷陽洞,南即為邵武之建寧,其大山東南為泰寧,其西南為建昌之廣昌,則會仙南之大山,乃南龍北來東轉之處也。自過脊至會仙,〔望之甚近,而連逾四峰皆峭刻。〕其下亂壑縱橫,彙水成潭,疑所雲金龜湖即此水也。〔四下四上,又四裏而登會仙絕頂,則東界大山俱出其下,無論簫曲、應感矣。自會仙西至南豐百裏,東南抵建寧縣亦百裏。其側有數家斜界迷陽洞南,為大山寥絕處。〕
初九日給昆石上人寫了十二首詩,便已經到上午了。於是從草塘左麵順山崖往南朝下走,路很細小而且陡直,隱沒在深草叢中,或隱或現。直往下三裏,有條溪從簫曲峰後麵一直自東南方流過來,這是簫曲峰與它外層的大山夾峙而形成的。大概這大山就是福建省省界,它往東北延伸而形成簫曲峰,往西北延伸而形成應感峰、會仙峰,兩條溪夾在山的兩側而向西流去,溪流仍屬於新城縣。簫曲峰南麵的溪岸上,有幾家居民,他們以在山上種植薑、芋、茶、竹等為業,地名叫阪鋪。從阪鋪渡過溪,往東南朝嶺上走一裏,就平平地繞到了山腰。再往南二裏,又直往上爬到山頂。‘又走二裏,往南麵下了山而往東上,到應感岩。岩洞朝向西邊,下麵是長而寬的深穀,崖壁高聳峻峭,壁上形成個圓狀洞穴,洞穴中建有室屋,從下麵望上去,真像懸空補綴在崖壁上似的。石崖的頂端還高在岩洞一裏以上,居住在崖間的僧人留我們吃飯後,我們便從崖側踩著石瞪往上登,當時以為周圍其它山峰都沒有此峰高;登上峰頂後才知道會仙峰更高於眾峰。應感峰的兩個山峰接連聳起,東麵和福建省界的那座大山連著,連接處山脊越過來的地方很陡峭。山脊北麵的水流往阪鋪,南麵的水就從會仙峰向北流去,從應感、會仙兩峰流往西麵的水到山脊為止。我大約從應感峰南麵朝下走了三裏,渡過那一條水後又往南向上爬,就到了會仙峰北麵和福建省界的那座大山相連的山脊處。山脊東麵的水往西麵繞流出會仙峰的南邊,此水的南麵又有一座大山,它往東北延伸而與應感峰後麵的大山連接,又與會仙峰夾在此水的兩邊,水流向西流去。兩山間的山塢中坐落著的村子為九坊,屬於新城縣的五十一都地。對著會仙峰的山叫迷陽洞山,山的南麵就是邵武府的建寧縣,東南麵為泰寧縣,西南麵為建昌府的廣昌縣,會仙峰南麵的這座大山,是南麵的主山脈往北延伸過來而折往東去的地方。從作為福建省界的那座大山的山脊越過來的地方到會仙峰之間,望過去很近,卻要接連翻越四座山峰,峰峰都峻峭陡直。山脊下麵亂壑縱橫,水流彙集成潭,我懷疑所說的金龜湖就是這潭水。四下四上,又走四裏便登上會仙峰最高頂,東麵的大山都低伏在它下麵,更不用說簫曲峰、應感峰了。從會仙峰往西到南豐縣有一百裏,往東南抵達建寧縣也是一百裏。分界處有幾戶人家呈斜向坐落在迷陽洞南邊,偏僻荒涼,是與外界隔絕的地方。
初十日,由會仙峰西下,十裏過溪,即應感西南來溪也。又五裏為官公坳。又五裏,下埔。應感溪自東而西,會仙南溪自南而北,俱會於下埔而北去。〔自下埔而上,懸崖瀑布,隨處而是,亦俱會於下埔。〕路由下埔南而西,逾一嶺,五裏為黃舍。又西南逾二嶺,五裏至章村,山始大開,始有聚落闤闠。〔有水自南而北,源自建寧縣邱家嶺,去章村南十五裏,又五十五裏始抵建寧雲。〕西五裏至容田,又西三裏過長江嶺。又三裏,烏石。有卷石橋。又二裏,上坪。隨溪西南四裏,有大溪自西南向東北,複溯之。西三裏,過木橋,溯北來小溪,渡小石橋,北上嶺。三裏,為茶塢坳。又西三裏,為何木嶺。越嶺,西南二裏,宿梅源。
初十日從會仙峰往西朝下走,十裏後渡過一條溪水,它就是從應感峰西南麵流來的那條。又走五裏,為官公坳。又走五裏,到下埔。從應感峰西南麵流來的溪水自東而西,從會仙峰南麵流來的溪水自南而北,都彙合在下埔而往北流去。從下埔以上,懸崖間的瀑布到處可見,也都彙合在下埔。路從下埔南麵往西走,翻過一座嶺,行五裏為黃舍。又往西南翻越兩座嶺,走五裏到章村,山才遠離開,才有村落街市。有條水從南向北流,它發源於建寧縣邱家嶺,流經章村南麵十五裏的地方,又流五十五裏到達建寧縣。往西走五裏到容田,又往西三裏經過長江嶺。又走三裏,到烏石。〔那裏有座卷石橋名〕又走二裏,到上坪。順一條溪往西南走四裏、有條大溪自西南向東北流,又溯流而行。往西三裏,過一木橋,溯從北麵來的一條小溪走,跨過一座小石橋,往北上了嶺。走三裏,為茶塢坳。又往西三裏,為何木嶺。越過嶺,往西南走二裏,投宿在梅源。
十一日,東方乍白,自梅源溯小流西上一嶺。路應度穀梅源至黃婆三十裏,黃婆至縣三十裏。而西,因歇店主人言,竟從北直上嶺。三裏,逾嶺北,天漸明,問之途人,始知其誤。乃從嶺側徑道轉而南,越嶺兩重,共四裏得一村塢,詢之,曰:“此嶺即南豐界也。嶺北水下新城,嶺南下永豐此處‘永豐’恐為‘南豐’之誤,因為永豐離此地甚遠,但隨小水南行一裏,可得大道。”從之,至漈jì指水邊,閩方言稱瀑布亦為漈上塢始與梅源大道合。其處平疇一環,四山繞壑,以為下土矣。已而流忽下墜,搗級而下,最下遂成一瀑,乃知五泄、麻姑之名,以幸而獨著也。是名漈山灶,去梅源始五裏,餘迂作十裏行矣。水上人家為“漈上”,水下人家為“漈下”。又五裏,夏家橋,又五裏,尼姑坳,途中有兩小水自北來合。又五裏,乾昌橋,已勝筏。又五裏,滄浪橋。又五裏,黃婆橋。有一溪自北來,橋梁北溪上,水自橋南出,與漈上之水合,共下南山去;而陸路由北嶺入山,迂回嶺上。北行五裏,曰藏石嶺。又三裏,又過一小溪,亦自北而南。越而西,二裏,為思久鋪。鋪有小橋,橋下細流始西向行,路複隨之。五裏,西至來陂橋。又一溪頗大,自北來會,同過橋下;而漈上大溪亦自南來會,遂同注而北。又一裏,溪之東有獅山,西有象山,獅山石獨突兀,而象山半為斧斤所鑿。二山緊束水口,架石梁其中,曰石家橋,溪自橋下俱北去,路自橋上西向府。渡橋一裏,又有小溪自南而北,亦有石梁跨其上。又三裏,上艾家嶺。又十裏至南豐,入城東門。三裏,出西門,則盱江自西南抵西門,繞南門而北轉,經東門而北下,想與漈上之水會於城北之下流也。西門外瀕溪岸,則石突溪崖,鑿道其間,架佛閣於上。瀕江帶城,甚可眺望,以行急不及登。又西五裏,一溪自北來,渡其橋;又一溪自西來,即溯之行。有數家在溪上,曰三江口,想即二溪與盱江合,故名也。
十一日東方剛白,就從梅源溯一條小水流往西上了一座嶺。路本應越過山穀〔從梅源到黃婆有三十裏,從黃婆到縣城有三十裏。〕往西走,因聽了歇店主人的話,竟然從北麵直往嶺上走。三裏後翻到嶺北,天漸漸亮了,向過路的人打聽,才知道路走錯了。於是從嶺側的小路折往南,越過兩重嶺,共走四裏見到一個有村子坐落在的山塢,向村人詢問,回答說:“這座嶺就是南豐縣界。嶺北的水流下新城縣,嶺南的水流下南豐縣,隻須順著小水往南行一裏,就可以見到大路。”我們按那人所說的走,到滌上塢才與從梅源來的大路相合。那地方是片圓形而平坦的田地,四周山環溝繞,我以為是地勢低下的地方了。隨後見水流忽然向下墜落,從一層層石台坎上衝瀉而下,最下麵便形成一條瀑布,這才知道五泄、麻姑的名字,是因為幸運才獨自聞名。此地名叫潦山灶,距離梅源才五裏,我們卻繞了十裏。水流上麵居住的人家稱為“潦上”,水流下麵居住的人家稱為“滌下”。順水流又走五裏,到夏家橋,又走五裏,到尼姑坳,途中有兩條小水從北麵來彙合。又走五裏,到乾昌橋,溪中已能夠行船。又走五裏,到搶浪橋。又走五裏,到黃婆橋。有條溪流從北麵流來,溪上架有橋,水從橋南麵出來便與滌上塢流來的水彙合,共同流下南山中去,而陸路由北麵山嶺進入山中,在嶺上曲折盤繞。往北行五裏,叫藏石嶺。再走三裏,又渡過一條小溪,它也是自北向南流。越過溪水後往西走二裏,為思久鋪。那裏有座小橋,橋下的細流才往西流,路又傍溪而去。走五裏,往西到了來阪橋。又有一條溪水比較大,從北麵流來相彙,一同流過橋下;而滌上塢流來的大溪也從南麵流來,彙合後一同流往北去。又走一裏,溪水的東麵有座獅山,西麵有座象山,獅山上的石頭分立突兀,而象山的一半已被刀斧鑿削過。兩山緊夾著水口,一座石橋橫架在兩端,它叫石家橋,溪水從橋下向北流,路從橋上往西朝府城去。越過橋一裏,又有條小溪自南往北流,也有石橋架在溪上。又走三裏上了艾家嶺。又走十裏,到南豐縣,進入城東門內。三裏,出子城西門,便見籲江自西南麵流到西門外,又繞流到南門外而後向北折,經東門外而往北流去,我猜想它與潦上塢來的溪水在城北麵的下遊處彙合。西門外溪岸邊的山崖上,怪石突兀,崖壁間鑿出道路,上麵建有佛閣。那山崖瀕臨溪流,屏繞城池,遠望上去景色十分美好,但因為行程急而來不及攀登。又往西走五裏,有條溪水從北麵流來,我們越過溪上的橋;軍峰溪從西麵流來,於是溯溪走。有幾戶人家住在溪岸邊,地名叫三江口,我猜想就是兩條溪水與籲江在此彙合,所以叫這個名。
十二日,東方甫白,從三江西渡溪,循左路行,路漸微。六七裏,日出,入山口,居舍一二家,去路頗遙。先是,有言三江再進十裏,有山口可宿者,餘既訝其近,又疑其居者之寡。連逾二嶺,三裏,遇來人詢之,曰:“錯矣!正道在南,從三江渡溪已誤也。”指餘南循小路轉。蓋其嶺西北為吳坑,東南為東坑,去三江已十裏矣。乃從南轉下一坑,得居民複指上嶺,共五裏,至後阿大山。從其西北小路直上二裏,則一小廟當路岐。從廟西北平循山半陰崖而行,又二裏而至一山過脊處,南北俱有路,而西向登嶺一路獨仄,遂躡之行。既登一峰,即轉入山峽。其峽有溪在下,自西而東,東口破壁而下;綰口一峰,西南半壁,直傾至底,石骨如削鐵;路在其對崖。循峽陰西人,〔自過脊登嶺至此,〕共三裏。一石飛突南崖,瞰溪撐日,日光溪影,俱為浮動。溪中大石矗立,其西兩崖逼豎如門,水從崖中墜壁而下,〔瀠回大石而出,蓋軍峰東溪源也。〕崖下新架一橋。渡而北,又登嶺半裏,山回水聚,得岐路入一庵,名龍塘庵。有道人曰:“西有龍潭,路棘不可入。”得茗,食點數枚。出庵,從左渡小溪,遂複直上嶺。二裏,複循山北陰崖而行,屢有飛澗從山巔墜下,路橫越澗上〔流者五、六次,〕下複成溪。又三裏,得橫木棧崖。又二裏,直轉軍峰之北,仰望峰頂猶刺天也,有石澗自峰頂懸凹而下,蓋北溪之源矣。
十二日東方剛白,就從三江口往西渡過溪流,順左邊的道路前行,越走路越小。走了六七裏,太陽升起,進入一個山口,有一兩戶人家住在離路較遠的山上。原先,有人說從三江口往前走十裏,有個叫山口的地方可以投宿,我既因為這裏離三江口路近而感到詫異,又懷疑居民太少。接連越過兩座山嶺,走三裏遇到對麵來的一個人,向他詢問,他說:“路走錯了!正路在南麵,從三江口渡溪就已經錯了。”他指給我往南邊順小路轉往正道。大概那嶺的西北麵為吳坑,東南麵為東坑,距離三江口已經有十裏遠了。於是從南麵轉下一個深穀中,遇到當地居民,他又指給我們上嶺的路,共走五裏,到後阿。從後阿西北麵的小路直往上走二裏,有一小座廟立在岔路邊。從廟西北麵平平地順著山半腰的北側山崖而行,又走二裏到達一座山的山脊穿越過來的地方,山脊的南北邊都有路,而往西攀登山嶺的一條路最狹窄,於是便沿著那條路走。剛登上一座山峰,就轉進山峽中。那山峽下麵有一條溪水,自西向東流,到東麵峽口處破壁而下;峽口盤結著一座山峰,它的西南半壁直向下斜插到底,崖壁上尖峭如骨的石頭如削鐵一般;道路在山峰對麵的崖壁間。我們順著山峽北麵往西進去,從山脊穿越過來的地方登上山嶺到這裏,共三裏路。有一塊石頭從山峽南麵的崖壁上飛突出來,下臨溪流,上撐天日舊光溪影都同時在它的上下飄浮晃動。溪中有塊大石頭矗立著.它的西麵兩座山崖緊相迫近而向上直立起,如同一道門,水流從中間的石壁上墜落下去,瀟繞那大石頭周圍而後流出去。這水大概是軍峰山東麵溪流的源頭。山崖下新架著一座橋。越過橋到了北麵,又登上嶺半裏,山巒回環水流彙聚。見到一條岔路通到一座庵中,那庵叫龍塘庵。有個道人說:“庵西麵有個龍潭,但路中荊棘叢生,不可能進去。”我們得到庵中道人給的一些茶水,於是吃了些點心。出了庵,從左麵渡過一條小溪,便又直往上攀登山嶺。爬了二裏,又順山北麵的北側山崖而行,不時有飛灑的山澗水從山頂墜落下來,道路五六次從山澗水上橫越過,到了下麵澗水又彙流成溪。又走三裏,見到一根橫木架在山崖間。又走二裏,直轉到軍峰山的北麵,仰望峰頂猶如刺穿了青天一般,有一條山澗水從峰頂順著凹陷處懸流下來,它大概是軍峰山北麵的溪流的源頭。
渡溪〔二百步,〕複上一嶺,始與北來大路合,遂高南向峰頂,而上無重峰之隔矣。自東北路口西上一裏,至北嶺度脊處,有空屋三間,中有繩床土灶而無人居,其西下〔為〕宜黃之道,東即所從來大道也。自此南上,鑿蹬疊級,次第間出,蹈空而上,道甚修廣,則進賢金父母所助而成者。金名廷璧,自此愈上愈高,風氣寒厲,與會仙異矣。〔自分道處至絕頂,悉直上無曲墜,共四千三百步,抵軍峰巔。〕登頂下望,五六尖峰自西南片片成隊而來,乃閩中來脈也。至絕頂之南,圓亙為著棋峰,亭亭峭削,非他峰所及。〔蓋自南豐來,從車盤嶺南麵上,不及北道之辟;然經著棋峰棧石轉崖,度西峽中,躡蹬攀隙,路甚奇險。餘從北道望見之,恨不親曆。〕北起為絕頂,則石屋中浮,丘、王、郭三仙像共列焉。其北度之脈,則空室處。其北又起一峰,直走而為王仙峰,東下而為麻姑,東北下而為雲蓋,以結建昌者也。自著棋峰夾中望,下有洞穹然,攀箐掛石而下,日尚下午,至洞已漸落虞淵天色黃昏,亟仍攀躡而上,觀落日焉。
渡過溪走二百步,又上了一嶺,道路才與北麵來的大路交合,於是往南向著高高的軍峰山頂爬去,而上麵不再有層層峰巒的阻隔了。從軍峰山東北路口處往西朝上走一裏,到達軍峰山北麵山嶺等的山脊越過來的地方,有三間空屋子,屋中有繩床土灶但無人居住,從空屋西麵下去是到宜黃縣的路,東麵就是上來時所走的路。從此處往南朝上走,人工修鑿出的級級石瞪,次第湧出,從半空中攀越而上,石階路很長很寬,它是進賢縣一個姓金的人的父母資助而修成的。〔那姓金的名西金廷璧。〕從石階路上越往上走地勢越高,並且氣流寒冷,與會仙峰不一樣。從分路處到軍峰山的最高頂端,盡是一直往上,沒有彎曲和向下折的地方,共走四千三百步,抵達軍峰山山頂。登上山頂往下望,五六座尖聳的山峰從西南方向連綿不斷成隊地奔湧過來,那是從福建省內延伸來的山脈。它們到了軍峰山最高頂端的南麵,形成圓形橫貫的著棋峰,它高峻陡削,不是別的山峰所能比得上的。大略從南豐縣來,自車盤嶺南麵上軍峰山,不如北麵的道路那樣通暢;然而經過著棋峰上山,則必須走石棧,繞崖壁,穿越山峰西麵的峽穀,踩著石瞪攀著石頭間的縫隙而上,道路非常奇險。我從北麵道路中望見著棋峰上那條路,後悔沒能親曆。軍峰山頂的北部聳起為最高峰,石屋中列置著浮丘、王、郭三個仙人的像。最高頂往北越過去的山脈,就是有三間空屋子的地方。那裏往北又聳起一峰,它一直向北綿延而成為王仙峰,向東延伸下去而成為麻姑山,向東北延伸下去而成為雲蓋山,從而與建昌府城的山交錯盤結在一起。從著棋峰的山峽中望過去,峰下有個洞高高隆起,攀著竹木抓著石塊往下行時,還是下午,到那洞時天色已經黃昏,於是趕忙仍舊攀著草木踩著崖石上到山頂,觀看落日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