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二十八日,平明,飯而行。二裏,西南出澗口,渡水,逾一小嶺,又三裏得平疇,則白爽村也。由白爽村之西複上嶺,是為長衝。五裏,轉北坳,望西北五峰高突,頂若平台,可奪五台之名。又西五裏,直抵五峰之南,亂尖疊出,十百為群,橫見側出,不可指屈。其陽即為鎔村,墟上聚落甚盛,不特山穀所無,亦南中所(少)見者。市多鬻麵、打胡麻為油者,因市麵為餐,以代午飯焉。〔東南三十裏,有靈襟洞;南二裏,有陽流岩雲。〕又西五裏為上橋,有水自東北叢尖山之南,西過橋下,即分為二。一南去,一西去。又西南〔穿石山腋,共〕三裏,過廖村。其西北有山危峙,又有尖叢亭亭,更覺層疊。問之,謂危峙者為金山,而其東尖叢者不能名焉。又二裏,有水自金山東腋出,堰為大塘。曆堰而西,又三裏,複穿石山峽而西,則諸危峰分峙疊出於前,愈離立獻奇,聯翩角勝矣。石峰之下,俱水彙不流,深者尺許,淺僅半尺。諸峰倒插於中,如出水青蓮,亭亭直上。初二大峰夾道,後又二尖峰夾道,道俱疊水中,取徑峰隙,令人應接不暇。但石俱廉厲鑿足,不免目有餘而足不及耳。其峰曰雷劈山。以其全半也;曰萬歲山,以尖圓特聳也。其間不可名者甚多。共五裏,始舍水磴而就坦坡。又五裏,姑得平疇,為河塘村,乃就村家瀹茗避日,下舂而後行。河塘西築塘為道,南為平疇,秧綠雲鋪,北為彙水,直浸北界叢山之麓,蜚晶漾碧,令人塵胃一洗。過塘,循山南麓而西,五裏,渡一石梁,遂登岡陀行。又五裏,直抵兩山峽中,其山南北對峙如門。北山之東垂,有石峰分岐而起,尖峭如削,其岐峰尤亭亭作搔首態,土人呼為婦女娘峰。崖半有裂隙透明,惟從正南眺之,有光一繖通“閃”,少轉步即不可窺矣。南山之首,又有石突緩,人行其下,左右交盼,亦複應接不暇。時日色已暮,且不知顧仆下落,亟問浮橋而趨。西過大石梁,再西即浮橋矣。漓水至是已極汪洋,北自皇澤灣即虞山下。轉而南,桂林省城東臨其上。城東北隅為驛,在皇澤灣轉南之衝,其南即城也。城之臨水者,東北為東鎮門,南過木龍洞為就日門,再南出伏波山下為桂水門,又南為行春門,又南為浮橋門。此東麵臨流者,自北隅南至浮橋共五門。北門在寶積、華景二山。浮橋貫江而渡,覓顧仆寓不得,遂入城,循城南去,宿於逆旅。
二十八日夭大亮,吃過飯動身。二裏,往西南出澗口,渡過澗水,越過一座小嶺,。又走三裏見到平坦的田野,就是白爽村了。由白爽村的西邊又上嶺,這是長衝。五裏,轉入北邊的山坳,望見西北方高高突起五座山峰,峰頂好像平台,可以奪走五台山的名字。又向西五裏,徑直來到五座山峰的南麵,雜亂的尖峰層層疊疊顯露出來,十座百座成群,橫著側著的顯現出來,不能屈指計算。山南就是榕村,集市上聚居了居民十分熱鬧,不僅是山穀中所沒有,也是南部地區少見的地方。市場上有很多賣麵、榨芝麻油的人,於是買了麵當飯,用來代替午飯。東南方三十裏處,有個靈襟洞;南邊二裏,有座陽流岩。又往西行五裏是上橋,有水流源自東北成群的尖山南麓,向西流過橋下,馬上分為兩條。〔一條向南流去,一條住西流去。〕又向西南穿過石山側麵,共走三裏,路過廖村。村西北有山高高聳立,又有成群尖峰亭亭玉立,更覺得層層疊疊。打聽地名,說是高高聳立的山是金電,可它東麵成群的尖峰叫不出名字來。又行二裏,有水流從金山東側流出冬築了堤壩成為大水塘。經過堤壩往西,又行三裏,再穿過石山山峽往西,就有重重疊疊的險峰分別聳峙在前方,獨自矗立,更獻奇觀,險峰延綿不斷,爭奇鬥勝。石峰之下,都有水彙積不流,深處約一尺左右,淺的僅有半尺。群峰倒插在水中,如露出水麵的青蓮,亭亭玉立,筆直向上。最初有兩座大石峰夾道而立,後又有兩座尖峰對峙道旁,道路全壘砌在水中,取道山峰之間的空隙,令人應接不暇。但是鋪路的石頭全都棱角鋒利直刺腳底,不免眼睛看見的有餘可腳來不及避開了。其中的山峰有叫雷劈山的,因為它全然是半座山;叫萬歲山的提由於它又尖又圓獨自聳立著。這中間不能叫出名字的山峰非常多。共走五裏,這才離開水中的石瞪而走上了平坦的坡路。又行五裏,開始走到平曠的田野中,是河塘村,就到莊戶人家去煮茶喝躲避烈日舊落之後才動身走路。河塘村西邊修築了堤壩作為道路,南麵是平曠的田野,綠色的稻秧像雲層一樣鋪開,北邊是彙積的塘水,一直浸泡到北麵群峰山麓,飛閃著晶瑩的亮光,蕩漾著碧綠的水波,令人塵心一洗而空。過了水塘,順著山的南麓往西走,五裏,走過一座石橋,便登山坡而行。又行五裏,一直抵達兩座山之間的峽穀中,那兩座山南北對峙如同大門。北山的東垂之處,有座石峰分岔而起,尖峭如刀削一般,那座支峰尤其亭亭玉立,作出搔首弄姿的姿態,當地人稱為婦女娘峰。山崖半中腰有條裂縫透出亮光,隻有從正南方眺望它,才有一線閃動的光亮,略移動幾步立即就看不見了。南山的山頭,又有岩石突起點綴著,人走在山下,左顧右盼,又再一次應接不暇了。此時天色已晚,而且不知顧仆的下落,連忙打聽浮橋後趕路。往西走過大石橋,再往西就是浮橋了。漓江流到這裏水勢已極其浩大,從北邊自皇澤灣〔就是虞山下。〕轉向南,省城桂林向東麵臨著江上。〔城東北隅是釋站,在皇澤灣轉向南去的交通要道口,騷站南麵就是城了。城麵臨江水的地方,東北是東鎮門,往南過了木龍洞是就日門,再往南到伏波山下是桂水門,又在南邊的是行春門、再南邊是浮橋門。這些是在東邊麵臨江流的城門,從城北隅往南到浮橋共有五道城門。北門在寶積、華景二山之間。〕浮橋橫貫江流而渡,尋找顧仆住的寓所找不到,便進了城,順城牆往南走去,住宿在旅店中。

二十九日,從逆旅不待餐而行。遂西過都司署前,又西,則靖江王府之前甬也。又西,則大街自北而南,乃飯於市肆。此處肉饅以韭為和,不用鹽而用糖,晨粥俱以雞肉和食,亦一奇也。又南登一樓。其樓三層,前有石梁,梁東西大水彙成大沼。自樓上俯眺,朱門粉堞,參差綠樹中,潮水中涵,群峰外繞,盡括一城之勝。中層供真武像。時亟於覓顧仆,遂轉遵大街北行,東過按察司前,遂東出就日門。計顧仆舟自北來,當先從城北瀕江覓,而南從城下北行。已而城上一山當麵而起,石腳下插江中,路之在城外者,忽穿山而透其跨下,南北岈然,真天辟關津也。〔西則因山為城,城以內即疊彩東隅。〕穿洞出,下臨江潭,上盤山壁,又透腋而入,是為木龍洞。其洞亦自南穿北,高二丈,南北透門約十餘裏。其東開窗剖隙,屢逗天光,其外瀕江有路,行者或內自洞行,或外由江岸,俱可北達。出洞,有片石夾峙,上架一穹石,其形屈曲,其色青紅間錯,宛具鱗腮,似非本山之石,不知何處移架於此。洞北辟而成崖,綴以飛廊,前臨大江,後倚懸壁,憩眺之勝,無以逾此。廊上以木雕二龍插崖間,北壓江水。廊北有庵、有院。又循城溯〔江〕北一裏,過東鎮門。又北過城東北隅,〔為東江驛。驛東向,當皇澤灣南下衝。〕入驛,問顧仆所附江舟,知舟泊浮橋北。出驛,北望〔皇〕澤灣,有二江舟泊山下,〔疑顧仆或在此舟,〕因令靜聞往視,餘暫憩路口。見城北隅,俱因山為城,因從環堵之隙,退視其下,有一大洞北向穹然,內深邃而外旁穿。有童子方以梯探曆其上,蓋其附近諸戶積薪貯器,俱於是托也。恐靜聞返,急出待路口。久之不至,乃瀕江北行覓之,直抵泊舟之山,則靜聞從鬆陰中呼曰:“山下有洞,其前有亭,其上有庵,可急往遊。”餘從之。先沿江登山,是為薰風亭。曹學佺附書。亭四旁多鐫石留題,拂而讀之,始知是為虞山,乃帝舜南遊之地。其下大殿為舜祠,祠後即韶音洞,其東臨江即薰風亭。亭臨皇灣之上,後倚虞山之崖。刻詩甚多,惟正德藩臬王驥與同僚九日登虞山一律頗可觀。詩曰:“帝德重華亙古今,虞山好景樂登臨。峰連大嶺芙蓉秀,水接三湘苦竹深。雨過殊方沾聖澤,風來古洞想韶音。同遊正值清秋節,更把茱萸酒滿斟。”由亭下,西抵祠後,入韶音洞。其洞西向,高二丈,東透而出約十丈。洞東高崖嶄絕,有小水彙其前,幽澤嵌壁,恍非塵世。其水自北塢南來,石梁當洞架其上,曰接龍橋。坐橋上,還眺〔洞〕門崖壁,更盡崢嶸之勢。洞門左崖張西銘栻刻《韶音洞記》,字尚可摹。仍從洞內西出,乃緣磴東上,有磨崖,碑刻朱紫陽所撰《舜祠記》,為張鬆建祠作。乃呂好問所書,亦尚可摹,第崖高不便耳。從此上躋,有新疊石為級者,宛轉石隙間,將至山頂,置靜室焉,亦新構,而其僧已去。窗楞西向,戶榻灑然,室不大而潔。乃與靜聞解衣憑幾,啖胡餅而指點西山,甚適也。久之,舜殿僧見客久上不下,乃登頂招下山待茶。餘急於覓顧仆,下山竟南,循舊路,二裏入就日門。從門內循城南行半裏,由伏波山下出桂水門,門以內為伏波祠,門以外為玩珠洞。由城外南行又半裏,為行春門,又南半裏,為浮橋門,始遇顧仆於門外肆中。時已過午,還炊飯於城內所宿逆旅。下午,大雨大至,既霽,乃遷寓於都司前趙姓家,以其處頗寬潔也。
二十九日從旅店中等不及吃飯便出發。於是往西經過都司衙門前,又向西走,就是靖江王府門前的雨道了。又往西,便有條大街自北而南,就在市場上的店鋪中吃了飯。〔此處的肉包子用韭菜拌和,不用鹽而用糖,早晨的稀粥全用雞肉拌和著吃,也是一種奇特的習俗。〕又向南登上一座樓。〔這座樓有三層,前邊有石橋,橋東西兩麵有大河彙積成大水池。從樓上俯瞰,朱紅的大門粉白的城牆,參差於綠樹叢中,城中蓄著湖水,城外群峰環繞,全部囊括了全城的勝景。中層供著真武大帝的塑像。〕此時急於尋找顧仆,於是轉向順著大街往北走,向東路過按察使司門前,就往東出了就日門。估計顧仆乘的船從北邊來,應當先從城北瀕江處找起,就自南從城牆下往北行。不久見城牆上一座山峰迎麵而起,石腳下插到江中,在城牆外的道路,忽然穿過山腳下,呈南北向,十分深邃,真是天然開辟的關口呀!西邊就順著山勢築城,城牆以內就是疊彩山的東角。穿過洞出來,下方麵臨深深的江水,上麵是盤繞的山壁,又穿過山側進去,這就是木龍洞。此洞也是自南穿到北,高二丈,穿過南北兩個洞口之間約有十多裏。洞壁東側剖裂開一些窗口和裂縫,屢屢透著天光,洞外瀕江處有路,走路的人或者在內從洞中走,或者在外邊由江岸上走,都可到達北邊。出洞後,有片狀的岩石夾峙兩旁,上麵有一塊隆起的石頭,石頭的形狀彎彎曲曲,石頭的顏色青紅錯雜,宛如魚的鱗甲和腮,似乎不是此山原有的石頭,不知是從何處移來架在這裏的。洞的北麵辟成山崖,用飛空的長廊連接著,前臨大江,後靠懸崖,休息和憑眺勝景,沒有能超過這裏的。〔長廊上方用木頭雕成兩條龍插在崖壁上,伸向北邊壓在江水上。長廊北麵有寺庵,有寺院。〕又沿城牆溯江往北走一裏,路過東鎮門。又向北走過城牆東北角,是東江釋。繹站麵向東,位於皇澤灣南下的要衝上。進入繹站,打聽顧仆搭乘的江船,知道船停泊在浮橋北邊。出釋站來,北望皇澤灣,有兩艘江船停泊在山下,疑心顧仆或許在這兩條船上,於是要靜聞前往察看,我暫時在路口休息。見到城牆的北隅,全是依山建城,於是從環繞的城牆空隙中,逼視城下,有一個大山洞向北隆起,洞內深邃而外麵有旁洞。有個兒童正用梯子爬到洞上探看,大概是附近的住戶堆積柴火貯藏器物,全都寄放在洞裏了。擔心靜聞返回來,急忙出到路口等待。等了很長時間沒有來,於是沿江向北尋找他,徑直來到停船的山下,就聽到靜聞在鬆樹林中呼叫:“山下有個洞,洞前有亭子,亭子上方有寺庵,值得趕快前去遊一遊。”我聽從了他的話。首先沿江流登山,這是薰風亭。〔是曹學儉附帶題寫的。〕亭子四旁有很多石刻題記,拂試後一讀,才知道這是虞山,是大舜帝南遊的地方。山下的大殿是舜祠,祠後就是韶音洞,洞東臨江處就是薰風亭。亭子前臨皇澤灣之上,後靠虞山的山崖。〔刻寫的詩詞很多,隻有正統年間(1436?1449)藩台、桌台王驥的一首七律詩《與同僚九日登虞山》很值得觀覽。詩中這樣寫道:“舜帝的道德重放光華縱貫古今,虞山上美好的風景很樂意登臨。山峰連著五嶺芙蓉秀麗,江水接著湘江苦竹幽深。春雨過異域浸潤著聖上的恩澤,清風到古洞回想起《韶》樂的聲音。同遊正值清秋節,更插茱黃斟滿酒。’勺從亭子上下來,往西來到舜祠後,進入韶音洞。此洞向西,高二丈,往東穿出去約有十丈。洞東高高的懸崖極其險峻,有一小股水彙積在山崖前邊,幽深的水澤嵌入石壁,恍如置身仙境。那股流水自北麵的山塢中往南流來,石橋正對洞口架在水上,叫做接龍橋。坐在橋上,回頭眺望洞口的崖壁,更盡顯崖壁的崢嶸氣勢。洞口左側的崖壁上刻有張西銘〔名叫拭。〕的《韶音洞記》,字還值得摹拓。仍從洞內向西出來,便沿著石瞪往東上山,有摩崖碑,刻有朱紫陽撰寫的《舜祠記》,〔是為張拭修建舜祠而作的。〕是呂好問書寫的,也還值得摹拓,隻是崖壁太高不方便罷了。從此處上登,有新近壘石砌成的石階,宛轉在石縫之間,將要到山頂的地方,建了一處靜室,也是新建的,然而靜室裏的僧人已經離開。窗戶向西,門戶臥床都自然脫俗,屋子不大卻很清潔。於是與靜聞脫去外衣靠著茶幾,吃著燒餅指點著西麵的山川,真愜意呀!很久之後,舜殿的僧人見客人上去很久不見下來,就登上山頂招呼下山款待茶水。我急於去找顧仆,下山後就往南走,沿著原路,二裏路進了就日門。從城門內沿著城牆往南行半裏,由伏波山下出了桂水門,〔門以內是伏波祠,門以外是玩珠洞。〕從城外往南行又是半裏,是行春門,又向南半裏,是浮橋門,這才在城門外的店鋪中遇到了顧仆。此時已過了正午,返回到城內住宿的旅店燒飯。下午,大雨暴降,轉晴之後,就搬到都司衙門前一家姓趙的人家去住,這是因為那個地方十分寬敞整潔。

五月初一日,晨餐後,留顧仆浣衣滌被於寓。餘與靜聞乃北一裏,抵靖江王府東華門外。其東為伏波山,其西為獨秀峰。峰在藩府內,不易入也。循王城北行,又一裏,登疊彩山。山踞省城東北隅,山門當兩峰間,亂石層疊錯立,如浪痕騰湧,花萼攢簇,令人目眩,所謂“疊彩”也。門額書“北牖洞天”,亦為曹能始書。按北牖為隱山六洞之名,今借以顏此,以此山在城北,且兩洞俱透空成牖也。其上為佛殿,殿後一洞屈曲穿山之背,其門南向,高二丈,深五丈。北透小門,忽轉而東辟。前架華軒,後疊層台,上塑大士像。洞前下瞰城東,江水下繞,直漱其足。洞內石門轉透處,風從前洞扇入,至此愈覺涼颸sī涼風逼人,土人稱為風洞。石門北向,當東轉之上,有一石刻臥像橫置竇間,迦風曲肱,偃石鼓腹,其容若笑,使人見之亦欲笑。因見其上有石板平庋,又有圓竇上透,若樓閣之層架,若窗楞之裂。急與靜聞擇道分趨,餘從臥像上轉攀石脊,靜聞從觀音座左伏穿旁竅,俱會於層樓之上。其處東忽開隙,遠引天光,西多垂乳,近穿地肺。餘複與靜聞披乳房而穿肺葉,北出而瞰觀音之座,已在足下。以衣置層樓隙畔,乃複還其處,從圓竇中墜下。於是東出前軒,由洞左躋蹬,循垣而上,則拱極亭舊址也。由址南越洞頂,攀石磴,半裏,遂登絕頂,則越王壇也,是為桂山,又名北山。其上石萼駢發,頂側有平板二方,豈即所謂“石壇”耶?《誌》雲五代時馬殷所築,有岩桂生其巔,今已無。其前一石峰支起,或謂之四望山,當即疊彩岩。其西一石峰高與此峰並,峰半有洞高懸,望之岈然中空。亟下,仍認風洞出寺左,有軒三楹,為官府燕之所。前臨四望,後倚絕頂,餘時倦甚,遂憩臥一覺,去羲皇伏羲氏真不遠。由寺中右坳複登西峰,一名於越山。上登峰半,其洞穹然東向,透峰腰而西,徑十餘丈,高四丈餘。由其中望之,東西洞然,洞西墜壑而下,甚險而峻。其環磚為門,上若門限,下若關隘,瞰之似非通人行者。
五月初一日早餐後,留顧仆在寓所裏洗衣被。我與靜聞就往北走一裏,來到東華門外的靖江王府。〔門東麵是伏波山,門西邊是獨秀峰。獨秀峰在王府內,不容易進去。〕沿著王城往北行,又走一裏,登上疊彩山。疊彩山雄踞在省城東北角,山門正當兩座山峰之間,亂石層層疊疊,錯雜矗立,如浪濤騰湧,似花尊攢聚,令人眼花,這就是所謂的“疊彩”了。山門上的匾額寫著“北墉洞天”,也是曹能始書寫的。〔據考察,“北精”是隱山六洞的名字,現在借用來題寫此處的匾額,這是因為此山在城北邊,而且兩個山洞都空而兩頭相通成為窗墉。〕山門上邊是佛殿,殿後一個洞穴彎彎曲曲穿到山背麵,洞口向南,高二丈,深五丈。往北穿過一個小門,忽然轉而向東開闊起來。前邊架著華美的軒廊,後麵疊著層層高台,上邊塑著觀音菩薩的像。在洞前下瞰城東,江水下繞,直接衝刷著城腳。洞內石門轉彎通過之處,風從前洞吹入,到這裏愈加覺得涼風逼人,本地人稱為風洞。石門向北,正當向東轉的上麵,有一尊石刻臥像橫放在一小石洞中,臥像襲裝飄逸,鼓起肚子、曲著手臂仰臥石上,那容貌似乎在笑,使人見到他也想笑。隨即看見臥像上有塊石板平架著,又有個圓圓的小石洞通到上麵,好像層層樓閣架著,有如窗戶一樣敞開。急忙與靜聞找路分頭趕上去,我從臥像上方轉過去攀登石脊,靜聞從觀音坐像左側彎腰穿過旁洞,都在層樓之上相會。此處東邊忽然裂開縫隙,遠遠透進天光,西麵有很多下垂的鍾乳石,貼近鑽出地麵肺葉樣的石筍。我又與靜聞分開鍾乳石穿過肺葉狀的石筍,向北出來,俯瞰觀音坐像,已在腳下。由於衣服放在了層樓上的裂縫旁,就再返回到那裏,從小圓洞中墜下來。於是往東出到前邊的軒廊,由洞左登石瞪,順著牆向上走,就到了拱極亭的舊址。由亭址往南越過洞頂,登石瞪,半裏,便登上了絕頂,就是越王壇了,這就是桂山,又叫北山。山頂上岩石似花尊綻放,山頂側麵有兩塊平整的石板,難道就是所謂的“石壇”嗎?〔誌書上說是五代時馬殷修築的,有岩桂樹生在山頂,今天已沒有了。〕山前有一石峰獨立,有人把它稱為四望山,應當就是疊彩岩了。它西麵有一座石峰與此峰同樣高,山峰半腰有洞高懸,望去洞很空十分深邃。急忙下山,仍從風洞出來,寺左有軒廊三間,是官府休養的場所。前邊麵臨四望山,後靠絕頂,我此時十分疲倦,就躺下睡了一覺,覺得離伏羲皇帝時代真是不遠了。從寺中經過右側的山坳再登西峰,又叫於越山。上登到山峰半腰上,那山洞十分彎隆麵向東方,往西穿透山峰腰部,寬十多丈,高四丈多。由洞中往兩頭望去,東西兩邊都空蕩蕩的,山洞往西下墜到壑穀中,非常險峻。洞口用磚砌成環形的門,從上看像門檻,從下看如關隘,俯瞰那裏似乎不是人行走的地方。

乃仍東下至寺右,有大路北透兩峰之間。下至其麓,出一關門,其東可趨東鎮,其北徑達北門。乃循山西行,一裏,仰見一洞倚山向北,遂拾級而登。其下先有一洞,高可丈五,而高廣盤曲,亦多垂柱,界竅分岐,而土人以為馬房,數馬散臥於其中,令人氣阻。由其左躋級更上,透洞門而入,其洞北向,以峰頂平貫為奇。而是山之洞,西又以山腰疊透為勝,〔外裂重門,內駕層洞,〕各標一異,直無窮之幻矣。既下,又西行,始見峰頂洞門西墜處,第覺危峽空懸,仰眺不得端倪邊際,其下有遙牆環之,則藩府之別圃也。又西出大街,有大碑在側,大書“桂嶺”二字。轉北行一裏,則兩山聳峽,其中雉堞為關,而通啟閉焉,是為北門。〔門在兩山聳夾中,門外兩旁,山俱峭拔,即為華景、寶積眾勝雲。〕出門有路,靜聞前覓素食焉。
於是仍往東下到寺右,有大路向北穿過兩峰之間。下到山麓,出了一道關門,由關門往東可通往東鎮門,由關門向北可直達北門。於是沿山往西行,一裏,抬頭望見一個山洞依山向北,就沿石階上登,可高處寬處都彎彎曲曲,洞下先有一個洞,高約一丈五,臼局處覓處孫弓弓四四,很多下垂的石柱,隔在洞中分出岔洞,而當地人把它當做馬廄,兒匹馬散臥在洞中,令人喘不上氣來。由洞左登石階再向上走,穿過洞口進去,此洞向北,以平平地橫貫峰頂算是它奇特之處。而這座山的洞穴,在西麵又以在山腰重疊著穿過去作為它優美之處,外邊裂開重重洞口,裏麵架起層層洞穴,各自顯示出一種奇異之處,簡直是變幻無窮了。下山後,又向西行,這才看見峰頂洞口向西下墜之處,隻覺得高峽空懸,抬頭眺望看不出頭緒,山下有長長的牆垣圍繞著它,是王府的園圃。又向西走上大街,有塊大碑在街邊,寫著“桂嶺”兩個大字。轉向北行一裏,就見兩旁山峰聳峙成峽穀,在中間修築了城牆作為關口,以供過往出入,這是北門。城門在兩山的聳夾之間,城門外兩旁的山全都陡峭挺拔,就是華景山、寶積山諸處勝景了。出城門後有路。靜聞往前走去尋找素食。

既而又南一裏,過按察司,覓靜聞不得。乃東從分巡司經靖藩後宰門,又東共一裏,至王城東北隅,轉而西向後宰門內。靖藩方結壇禮《梁皇懺》,置欄演《木蘭傳奇》,市酒傳餐者,夾道雲集,靜聞果在焉。餘拉之東半裏,出癸水門,仍抵慶真觀下,覓小舟一葉,北渡入玩珠岩。岩即伏波之東麓,石壁下臨重江,裂隙兩層,一橫者下臥波上,一豎者上穹山巔。臥波上者,下石浮敞為台,上石斜騫覆之。一石柱下垂覆崖外,直抵下石,如蓮萼倒掛,不屬於下者,僅寸有餘焉。是名“伏波試劍石”,蓋其劍非豎劈,向橫披者也。後壁上雙紋若縷,紅白燦然,蜿蜒相向。有圓岩三暈,恰當其首,如二龍戲珠,故舊名“玩珠”,宋張維易曰還珠。雙紋之後,有隙內裂,直抵豎峽下岩;嵌梯懸級,可直躡豎峽而上垂柱之西。石台中坼,橫石以渡,更北穿小竇,下瞰重江,淵碧無底,所雲伏波沉著苡處也。更南入山腹,穹然中虛,有光西轉,北透前門,是其奧矣。〔但石色波光,俱不若外岩玲瓏映徹也。〕徘徊久之,渡子候歸再三,乃舍之登舟。鼓枻yì短槳回檣,濯空明而淩返照,不意身世之間有此異境也。登涯,由浮橋門入城,共裏餘,返趙寓。靜聞取傘往觀《木蘭》之劇。餘憩寓中,取《圖》、《誌》以披翻閱、查尋桂林諸可遊者。
隨後又向南走一裏,路過按察使司,找靜聞找不到。於是往東從分巡道衙門經過靖江王府的後宰門,又向東共一裏,走到王府城牆的東北角,轉向西走進後宰門內。靖江王府正搭起高台禮佛念誦《梁皇懺》經文,安設了圍欄上演《木蘭傳奇》,買酒傳遞飲食的人,夾道雲集,靜聞果然在人群中。我拉著他往東走了半裏,出了癸水門,仍舊來到慶真觀下,找到一艘小船,向北渡江進入玩珠岩。玩珠岩就是伏波山的東麓,石壁下臨兩道江流,有兩層裂隙,橫著的一層在山下臥在水波之上,豎著的一層向上隆起到山頂。臥在水波上的一層,腳下的岩石浮出水麵成為寬敞的平台,頂上的岩石斜吊著覆蓋著下方。一根石柱下垂在覆崖外邊,直垂到下麵的石台,如同蓮花倒掛著,與下麵不相連接之處的距離,隻有一寸多點,這裏名叫“伏波試劍石”,原來那砍下的一劍不是豎著劈,而是橫向劈開的。岩洞後壁上有兩條紋路如像絲帶,紅白相間鮮明耀眼,蜿蜒相對。有三個模模糊糊的圓孔,恰好正當它們的頭頂,如二龍戲珠,所以它原來的名字叫“玩珠”,宋代的張維改叫還珠。雙紋的後邊,有縫隙向內裂去,直達豎峽下麵的岩石;如果砌了台階或懸了梯子,可以直接登上豎峽就上到下垂石柱的兩邊。石台中裂,橫石而過,再往北穿過小洞,下瞰兩條江流,淵深碧綠看不見底,就是傳說的伏波將軍馬援沉意茵的地方了。再往南進入山腹,彎隆中空,有光線從西邊轉射進來,向北穿到前洞口,這是洞中的幽深之處了。但這裏的石色波光,都趕不上外邊的岩洞那樣玲瓏剔透、映照清澈了。徘徊了很久,渡船的船夫等著回去催促再主,這才離洞登船。搖槳回帆,駛舟在明澈的江水,乘著落日,意想不到人世之間有此等奇異的勝境呀!登岸後,由浮橋門進城,共一裏多,返回趙家窩所。靜聞取了傘前去觀看《木蘭傳奇》的戲。我在寓所中休息,取出地圖、誌書來翻閱桂林各地值得遊覽的地方。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正文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