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水經註》 作者:酈道元  

卷八

又東至乘氏縣西,分為二,《春秋左傳》傅公三十一年,分曹地東傅,於濟。濟水自是東北流,出巨澤。
又往東流到乘氏縣西,分為兩條:

其一水東南流,其一水從縣東北流,入巨野澤。南為菏水,北為濟讀,徑乘氏縣與濟渠、濮渠合。北濟自濟陽縣北,東北徑煮棗城南。《郡國誌》曰:冤朐縣有煮棗城。即此也。漢高祖十二年,封革朱為侯國。北濟又東北徑冤朐縣故城北,又東北徑呂都縣故城南,王莽更名之曰祁都也。又東北徑定陶縣故城北。漢景帝中六年,以濟水出其北,東注分梁於定陶,置濟陰國,指北濟而定名也。又東北與濮水合。水上承濟水於封丘縣,即《地理誌》所謂濮渠水首受濟者也。闞駰曰:首受別濟,即北濟也。其故瀆自濟東北流,左迤為高梁陂,方三裏。濮水又東徑匡城北。孔子去衛適陳,遇難於匡者也。又東北,左會別濮,水受河於酸棗縣。故杜預雲:濮水出酸棗縣,首受河。《竹書紀年》曰:魏襄王十年十月,大霖雨疾風,河水溢酸棗郛。漢世塞之,故班固雲文堙棗野,今無水。其故讀東北徑南、北二棣城間。《左傳》襄公五年,楚子囊伐陳,公會於城棣以救之者也。濮渠又東北徑酸棗縣故城南,韓國矣。圈稱曰:昔天子建國名都,或以令名,或以山林,故豫章以樹氏郡,酸棗以棘名邦,故曰酸棗也。《漢官儀》曰:舊河堤謁者居之城西,有韓王望氣台,孫子荊《故台賦敘》曰:酸棗寺門外,夾道左右有兩故台,訪之故老雲:韓王聽訟觀台,高十五仞,雖樓榭泯滅,然廣基似於山嶽。召公大賢,猶舍甘棠,區區小國,而台觀隆崇,驕盈於世,以鑒來今,故作賦曰:蔑丘陵之邐迤,亞五嶽之嵯峨。言壯觀也。城北韓之市地也。聶政為濮陽嚴仲子刺韓相俠累,遂皮麵而死,其姊哭之於此。城內有後漢酸棗令劉孟陽碑。濮水北積成陂,陂方五裏,號曰同池陂。又東徑胙亭東注。故胙國也。富辰所謂邢茅昨祭周公之胤也。濮渠又東北徑燕城南。故南燕始姓之國也。有北燕,故以南氏縣。東為陽青湖,陂南北五裏,東西三十裏,亦曰燕城湖,徑桃城南,即《戰國策》所謂酸棗、虛桃者也。漢高帝十二年,封劉襄為侯國。而東注於濮,俗謂之朝平溝。濮渠又東北,又與酸水故瀆會。酸瀆首受河於酸棗縣,東徑酸棗城北、延津南,謂之酸水。《竹書紀年》曰:秦蘇胡率師代鄭,韓襄敗秦蘇胡於酸水者也。酸瀆水又東北徑燕城北,又東徑滑台城南,又東南徑瓦亭南。《春秋》定公八年,公會晉師於瓦,魯尚執羔,自是會始也。又東南會於濮,世謂之百尺溝。濮渠之側有漆城。《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鄲伐衛,取漆富丘城之者也。或亦謂之宛濮亭。《春秋》:寧武子與衛人盟於宛濮。杜預曰:長垣西南,近濮水也。京相璠曰:衛地也,似非關究,而不知其所。《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五年,公子景賈率師伐鄭,韓明戰於陽,我師敗遭。澤北有壇陵亭。亦或謂之大陵城,非所究也。又有桂城。《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七年,齊田期伐我東鄙,戰於桂陽,我師敗逋。亦曰桂陵。案《史記》:齊威王使田忌擊魏,敗之桂陵,齊於是強,自稱為王,以今天下。濮渠又東徑蒲城北,故衛之蒲邑。孔子將之衛,子路出於蒲者也。《韓子》曰:魯以仲夏起長溝,子路為蒲宰,以私粟饋眾。孔子使子貢毀其器焉。餘按《家語》,言仲由為邱宰,修溝讀,與之簞食瓢飲,夫子令賜止之,無魯字。又人其境,三稱其善,身為大夫,終死衛難。濮渠又東徑韋城南,即白馬縣之韋鄉也。史遷記曰:夏伯豕韋之故國矣。城西出而不方,城中有六大井,皆隧道下,俗謂之江井也。有馳道,自城屬於長垣。濮渠東絕馳道,東徑長垣縣故城北。衛地也,故首垣矣。秦更從今名,王莽改為長固縣。《陳留風俗傳》曰:縣有防垣,故縣氏之。孝安帝以建光元年封元舅宋俊為侯國。縣有祭城,濮渠徑其北。鄭大夫祭仲之邑也。杜預曰:陳留長垣縣東北有祭城者也。圈稱又言長垣縣有羅亭,故長羅縣也,漢封後將軍常惠為侯國。《地理誌》曰:王莽更長羅為惠澤,後漢省並。長垣有長羅澤,即吳季英牧豬處也。又有長羅岡、蘧伯玉岡。《陳留風俗傳》曰:長垣縣有蘧伯鄉,一名新鄉,有蘧亭伯玉祠、伯玉塚。曹大家《東征賦》曰:到長垣之境界兮,察農野之居民;睹蒲城之丘墟兮,生荊棘之蓁蓁。蘧氏在城之東南兮,民亦向其丘墳;惟令德之不朽兮,身既沒而名存。昔吳季劄聘上國,至衛,觀典府賓亭父疇,以衛多君子也。濮渠又東分為二瀆,北濮出焉。濮渠又東徑須城北。《衛詩》雲:思須與曹也。毛雲:須,衛邑矣。鄭雲:自衛而東徑邑,故思。濮渠又北徑襄丘亭南。《竹書紀年》曰:襄王七年,韓明率師伐襄丘。九年,楚庶章率師來會我,次於襄丘者也。濮水又東徑濮陽縣故城南。昔師延為紂作靡靡之樂,武王伐紂,師延東走,自投濮水而死矣。後衛靈公將之晉,而設舍於濮水之上,夜聞新聲,召師涓受之於是水也。濮水又東徑濟陰離狐縣故城南,王莽之所謂瑞狐也。《郡國誌》曰:故屬東郡。濮水又東徑霞密縣故城北。《竹書紀年》:元公三年,魯季孫會晉幽公於楚丘,取葭密,遂城之。濮水又東北徑鹿城南。《郡國誌》曰:濟陰乘氏縣有鹿縣鄉,《春秋》僖公二十一年,盟於鹿上。京、杜並謂此亭也。濮水又東與句瀆合,讀首受濮水枝渠於句陽縣東南,徑句陽縣故城南。《春秋》之穀丘也。《左傳》以為句瀆之丘矣。縣處其陽,故縣氏焉。又東入乘氏縣,左會濮水與濟同入巨野,故《地理誌》曰:濮水自濮陽南入巨野,亦《經》所謂濟水自乘氏縣兩分,東北人於巨野也。濟水故瀆又北,右合洪水。水上承巨野薛訓渚,曆澤西北,又北徑闞鄉城西。《春秋》桓公十有一年,《經》書公會宋公於闞。《郡國誌》曰:東平陸有闞亭。《皇覽》曰:量尤塚在東郡壽張縣闞鄉城中,塚高七尺,常十月祠之,有赤氣出如絳,民名為蚩尤旗。《十三州誌》曰:壽張有蚩尤祠。又北與濟瀆合,自渚迄於北口百二十裏,名曰洪水。桓溫以太和四年率眾北人,掘渠通濟。至義熙十二年,劉武帝西入長安,又廣其功。自洪口已上,又謂之桓公瀆,濟自是北注也。《春秋》莊公十八年,《經》書夏公追戎於濟西。京相瑤曰:濟水自巨野至濟北是也。
《春秋左傳》:嘻公三十一年(前629),分割了曹國的土地,東邊直到濟水。濟水從這裏往東北流,從巨澤流出去。一條往東南流,一條從乘氏縣往東北流,注人巨野澤。

又東北過壽張縣西界,安民亭南,汶水從東北來注之。濟水又北,汶水注之,戴延之所謂清口也。郭緣生《述證記》曰:清河首受洪水,北注濟。或謂清即濟也。《禹貢》:濟東北會於汶。今枯渠注巨澤,巨澤北則清口,清水與汶會也。李欽曰:汶水出太山萊蕪縣,西南入濟是也。濟水又北徑梁山東,袁宏《北征賦》曰:背梁山,截汶波。即此處也。劉澄之引是山以證梁父,為不近情矣。山之西南有呂仲悌墓。河東岸有石橋,橋本當河,河移,故廁岸也。古老言,此橋東海呂母起兵所造也。山北三裏有呂母宅,宅東三裏即濟水。濟水又北徑須朐城西,城臨側濟水,故須朐國也。《春秋》傅公二十一年,子魚曰:任、宿、須朐、顓臾,風姓也。實司太皞,與有濟之祀。杜預曰須朐在須昌縣西北,非也。《地理誌》曰:壽張西北有朐城者是也。濟水西有安民亭,亭北對安民山,東臨濟水,水東即無鹽縣界也。山西有冀州刺史工紛碑,漢中平四年立。濟水又北徑微鄉東。《春秋》莊公二十八年,《經》書冬築郿。京相瑤曰:《公羊傳》謂之微。東平壽張縣西北三十裏,有故微鄉,魯邑也。杜預曰:有微子塚。濟水又北分為二水,其枝津西北出,謂之馬頰水者也。
南邊的一條是菏水;北邊的一條是濟水,流經乘氏縣,與濟渠淮渠相彙合。北濟水從濟陽縣北麵往東北流經煮棗城南麵。《郡國誌》說:冤胸縣有煮棗城,就是此城。漢高祖十二年(前195),把這地方封給革朱,立為侯國。北濟水又往東北流經冤胸縣老城北麵,又往東北流經呂都縣老城南麵,王莽改名為祁都。又往東北流經定陶縣老城北麵。漢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因濟水經城北東流,於是分割梁國土地,在定陶設置濟陰國,這個王國是按北濟水命名的。又往東北流,與淮水彙合。淮水上流在封丘縣承接濟水,就是《地理誌》所說的淮渠上口接納濟水。闡胭說:上口接納別濟水,就是北濟水。舊河道從濟水往東北流,向左分流,積成高梁破,方圓三裏。淮水又往東流經匡城北麵。孔子離開衛國去陳國,在匡遭到被扣之難。又往東北流,左邊彙合了別蹼,這條水在酸棗縣承接河水。所以杜預說:蹼水出自酸棗縣,上口承接河水。《竹書紀年》說:魏襄王十年(前309)十月,狂風暴雨,河水泛濫衝進酸棗城牆。漢時堵住決口,所以班固說:文帝填補酸棗潰堤,淮水現在已經無水了。舊河道往東北通過南棣城與北棣城之間。《左傳》襄公五年(前568),楚子囊攻陳,襄公會師於棣城,前來援救。淮渠又往東北流經酸棗老城南麵。這是韓國地方。圈稱說:從前天子建國,給國都命名時,有的選擇美好的名字,有的按照山林,所以豫章以大樟(章)樹作郡名,酸棗以多刺的棗樹為名號,《漢官儀》說:過去河堤渴者就駐在這裏。城西有韓王望氣台,孫子荊《故台賦敘》說:酸棗寺門外,道路兩邊有兩座古台,訪問老人們,說是韓王聽訟觀台,高十五切,雖然樓榭都已蕩然無存了,但宏偉的台基還像山嶽一樣高大。召公是大賢,還在甘棠樹下住宿;而小小的韓國,卻造了這麼宏偉的台觀,韓王的驕奢為舉世矚目,可以作為後人的鑒戒。所以作賦說:逃跡的丘陵微不足道,磋峨的五嶽也低了一截,極言其壯觀。城北是韓國市場的所在地,聶政為淮陽嚴仲子刺殺韓國承相俠累,接著就用刀割裂自己的麵皮自殺了。他姐姐就在這裏為他哀哭。城內有後漢酸棗令劉孟陽碑。淮水北流,積儲成阪塘,破塘方圓五裏,叫同池破;又東經肺亭往東流奔,這裏原是從前的昨國,富辰所說的邢、茅、炸、祭,都是周公的後裔―炸就指這裏。淮渠又往東北流經燕城南麵。這是舊時南燕姑姓的封國。因為有個北燕,所以這裏以南燕作縣名。東邊是陽清湖,此湖南北五裏,東西三十裏,又叫燕城湖。淮渠流經桃城以南。《戰國策》中說的酸棗、虛、桃―桃,就是桃城。漢高帝十二年(前195),把這地方封給劉襄,立為侯國。湖水東流注入淮渠,俗稱朝平溝。淮渠又往東北流,與酸水舊河道彙合。酸讀水上口在酸棗縣承接河水,往東流經酸棗城以北,延津以南,稱為酸水。《竹書紀年》說:秦國蘇胡率兵攻打鄭國,韓襄王在酸水打敗秦國蘇胡。酸讀水又往東北流經燕城北,又往東流經滑台城南,又往東南流經瓦亭南。《春秋》:定公八年(前502),定公在瓦與晉國軍隊相會,魯國崇尚在會見時手執羔羊,就是從這次會見開始的。讀水又往東南流與淮渠彙合,世人稱為百尺溝。淮渠旁有漆城。《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六年(前354),邯鄲進攻衛國,奪取了漆國的富丘,在那裏築城。也有人叫它宛淮亭。《春秋》:寧武子與衛人在宛淮會盟。杜預說:宛淮在長垣西南,鄰近淮水。京相瑤說:宛淮是衛國地方。看來似乎不合,但不知道究竟在哪裏。《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五年(前365),公子景賈率兵攻打鄭國,韓明在陽打了一仗,我軍敗逃。澤北有壇陵亭,也有人叫大陵城,這也弄不清楚。又有桂城。《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七年(前353),齊國田期進攻我國東部邊境,在桂陽打了一仗,我軍敗逃。那地方也叫桂陵。按《史記》,齊威王派田忌去打魏國,在桂陵打敗魏軍,齊國於是強大起來,自稱為王,號令天下。淮渠又往東流經蒲城北麵,就是舊時衛國的蒲邑。孔子將要去衛國,路過蒲邑。《韓子》說:魯國在夏天造長溝,子路在蒲當長官,拿他個人的米分給民工們。孔子派了子貢去砸了他的器皿。我按《家語》裏說,仲由在鄙當長官,修建溝渠。他拿著茶飯給民工們吃,夫子叫賜去阻止他,文中並未提到是魯國。又進入他的轄境,三次稱頌他的政績。子路身為大夫,最後死於衛國的國難。淮渠又往東流經韋城南麵,韋城就是白馬縣的韋鄉。《史記》說:韋城是夏伯泵韋的故國。韋城向西突出,不成方形,城中有六口大井,都有隧道通到下麵,俗稱江井。有馳道,從韋城通到長垣。蹼渠東流穿過馳道,往東流經長垣縣老城北麵,這裏是衛國地方,舊時叫首垣。秦時改為今名,王莽又改為長固縣。《陳留風俗傳》說:縣裏有防垣所以就作為縣名。孝安帝於建光元年(121)把這地方封給他的大舅宋俊,立為侯國。縣裏有祭城,淮渠流經城北,這是鄭大夫祭仲的采邑。杜預說:陳留長垣縣東北有祭城。圈稱又說長垣縣有羅亭,是舊時的長羅縣,漢時把這地方封給後將軍常惠,立為侯國。《地理誌》說:王莽把長羅改名為惠澤,後漢時撤縣,把它並入長垣縣。縣裏有長羅澤,就是吳季英牧豬的地方。又有長羅岡,蓬伯玉岡。《陳留風俗傳》說:長垣縣有蓬伯鄉,又名新鄉,有蓬亭、伯玉祠、伯玉墓。曹大家《東征賦》說:到了長垣縣境以內,察看鄉野農村的居民,眺望蒲城的丘岡,荊棘長得正茂盛。蓬氏葬在城的東南,人民也都向慕他的墳瑩,美德萬世永垂不朽,其人雖逝而令名永存。從前吳季劄訪問上國,到了衛國,參觀了藏書樓和客舍,會見父老們,以為衛國有很多才德出眾的人士。蹼渠又東流,分為兩條,北蹼於是分出。淮渠又往東流經項城北麵。《衛詩》說:思念著須和曹。毛亨說:須是衛國的城邑。鄭玄說:自衛東行,要經過此城,所以思念它。淮水又往北流經襄丘亭南麵。《竹書紀年》說:襄王七年(前312),韓明領兵去攻打襄丘;九年楚國庶章領兵來與我、軍會師,駐紮在襄丘。蹼水又往東流經淮陽縣老城南麵。從前師延為封王作淫靡的音樂,武王討伐封王時,師延逃往東方,最後投入淮水而死。以後衛靈公將去晉國,下榻於淮水上,夜裏聽到新奇的音樂,就把師涓叫來,在這條水上學會這支樂曲。蹼水又東流,經濟陰離狐縣老城南麵。這就是王莽所謂的瑞狐。《郡國誌》說:離狐縣,原屬東郡。蹼水又往東流經霞密縣老城北麵。《竹書紀年》:元公三年,魯季孫在楚丘會見晉幽公,取得霞密,於是就去那裏築城。淮水又往東北流經鹿城南麵。《郡國誌》說:濟陰乘氏縣有鹿縣鄉。《春秋》:嘻公二十一年(前639),在鹿上會盟。京相潘、杜預都說就是此亭。蹼水又東流,與句讀彙合。句讀上口在句陽縣東南承接淮水支渠,流經句陽縣老城南麵,就是《春秋》中的穀丘。《左傳》則以為是句讀之丘。句陽縣在水北,所以就以讀取名。又往東流入乘氏縣境,左邊彙合了淮水,與濟水一同流入巨野澤。所以《地理誌》說:蹼水從淮陽往南流入巨野澤。《水經》也說:濟水從乘氏縣分為兩條,往東北流入巨野澤。濟水舊渠又往北流,在右邊彙合了洪水。洪水上流承接巨野的薛訓清,經沼澤往西北流,又往北流經闡鄉城西麵。《春秋》:桓公十一年(前701),《經》文記載:桓公在闡會見宋公。《郡國誌》說:東平陸有闡亭。《皇覽》說:蛋尤墓在東郡壽張縣闡鄉城中,墓高七尺,常在十月間祭祀;墓上有赤色霧氣冉冉升起,就像紅綢一樣,人們稱為蛋尤旗。《十三州誌》說:壽張有蛋尤祠。又北流與濟讀彙合。’從薛訓諸到北口共一百二十裏,名叫洪水。桓溫於太和四年(369)率領大軍北上,開了一條渠道與濟水相通。到了義熙十三年(417),劉武帝西入長安,又拓寬了渠道。從洪口起的上流一段,又叫桓公讀,濟水就是從這裏往北流的。《春秋》:莊公十八年(前676),《經》文載,夏天,莊公在濟水西追擊戎人。京相潘說:濟水從巨野流到濟北。

又北過須昌縣西,京相璠曰:須朐,一國二城兩名。蓋遷都須昌,朐是其本。秦以為縣,漢高帝十一年,封趙衍為侯國。濟水於縣,趙溝水注之。濟水又北徑魚山東,左合馬頰水。水首受濟,西北流,曆安民山北,又西流,趙溝出焉,東北注於濟。馬頰水又經桃城東。《春秋》桓公十年,《經》書公會衛侯於桃丘,衛地也。社預曰:濟北東阿縣東南有桃城,即桃丘矣。馬頰水又東北流徑魚山南。山,即吾山也。漢武帝《瓠子歌》所謂吾山平者也。山上有柳舒城,魏東阿王曹子建每登之,有終焉之誌。及其終也,葬山西,西去東阿城四十裏。其水又東注於濟,謂之馬頰口也。濟水自魚山北徑清亭東。《春秋》隱公四年,公及宋公遇於清。京相瑤曰:今濟北東阿東北四十裏有故清亭,即《春秋》所謂清者也。是下濟水,通得清水之目焉。亦水色清深,用兼厥稱矣。是故燕王曰:吾聞齊有清濟,濁河以為固。即此水也。
又往東北流過壽張縣西界。安民亭以南,泣水從東北流來注人。濟水又北流,墳水注入。彙流處就是戴延之所謂清口。郭緣生《述征記》說:清河上口接納洪水,北流注入濟水,也有人說清河就是濟水。《禹貢》:濟水往東北流,與墳水彙合。現在枯渠注入巨澤,巨澤以北是清口,就是清水與墳水彙合的地方。李欽說:漢水發源於太山萊蕪縣,往西南流入濟水。濟水又往北流經梁山東麵。袁宏《北征賦》說:背靠梁山,橫截墳水波濤,就是這地方。劉澄之引梁山來論證梁父山,這是不近情理的。山的西南邊有呂仲梯墓。河水東岸有一座石橋,本來在河上,以後河道移徙,於是橋就在岸邊了。據老人們說,這座橋是東海呂母起兵時所造。山北三裏有呂母的住宅,東邊三裏就是濟水。濟水又北流,經過須胸城西麵。城在濟水旁邊,就是舊時的須胸國。《春秋》:嘻公二十一年(前639),子魚說:任、宿、須胸、擷臾,都姓風,主持太睜和濟水的祭祀事宜。杜預說:須胸在須昌縣西北,不對。《地理誌》說:壽張西北有胸城,指的就是須胸。濟水西岸有安民亭,北與安民山相望,東瀕濟水,東岸就是無鹽縣邊界。山的西邊有冀州刺史王紛碑,立於漢中平四年(187)。濟水又往北流經微鄉東邊。《春秋》:莊公二十八年(前666),《經》文記載,冬天,在郡築城。京相潘說:郡,《公羊傳》稱為微。東平郡壽張縣西北三十裏,有舊微鄉,是魯國的城邑。杜預說:微鄉有微子墓,濟水又北流,分為兩條,支流往西北流出,稱為馬頰水。

又北過穀城縣西,濟水側岸有尹卯壘,南去魚山四十餘裏,是穀城縣界。故《春秋》之小穀城也。齊桓公以魯莊公二十三年城之,邑管仲焉,城內有夷吾井。《魏土地記》曰:縣有穀城山,山出文石,陽各之地。《春秋》,齊侯、宋公會於陽穀者也。縣有黃山台。黃石公與張子房期處也。又有狼水,出東南大檻山狼溪,西北徑穀城西。又北有西流泉,出城東近山,西北徑穀城北,西注狼水,以其流西,故即名焉。又西北人濟水。城西北三裏,有項王羽之塚,半許毀壞,石碣尚存,題雲項王之墓。《皇覽》雲塚去縣十五裏,謬也。今彭城穀陽城西南,又有項羽塚,非也。餘按史遷記,魯為楚守,漢王示羽首,魯乃降,遂以魯公禮葬羽於穀城,寧得言彼也。濟水又北徑周首亭西。《春秋》文公十有一年,左丘明雲:襄公二年,王子成父獲長狄僑如弟榮如,埋其首於周首之北門,即是邑也。今世謂之盧子城,濟北郡治也。京相瑤曰:今濟北所治盧子城,故齊周首邑也。
又往北流過須昌縣西麵,

又北過臨邑縣東,《地理誌》曰:縣有濟水祠。王莽之穀城亭也。水有石門,以石為之,故濟水之門也。《春秋》隱公五年,齊、鄭會於石門,鄭車僨濟即於此也。京相璠曰:石門,齊地。今濟北盧縣故城西南六十裏,有故石門,去水三百步,蓋水瀆流移,故側岸也。濟水又北徑平陰城西。《春秋》襄公十八年,晉侯沉玉濟河,會於魯濟,尋湨梁之盟,同伐齊,齊侯禦諸平陰者也。杜預曰城在盧縣故城東北,非也。京相璠曰:平陰,齊地也。在濟北盧縣故城西南十裏。平陰城南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河道所由,名防門,去平陰三裏。齊侯塹防門,即此也。其水引濟,故瀆尚存。今防門北有光裏,齊人言廣,音與光同,即《春秋》所謂守之廣裏者也。又雲,巫山在平陰東北,昔齊侯登望晉軍,畏眾而歸。師曠、邢伯聞鳥烏之聲,知齊師潛遁。人物鹹淪,地理昭著,賢於杠氏東北之證矣。今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謂之孝子堂。濟水右迤,遏為湄湖,方四十餘裏。濟水又東北徑垣苗城西,故洛當城也。伏韜《北征記》曰:濟水又與清河合流,至洛當者也。宋武帝西征長安,令垣苗鎮此,故俗又有垣苗城之稱。河水自四瀆口東北流而為濟。《魏土地記》曰:盟津河別流十裏與清水合,亂流而東,徑洛當城北,黑白異流,涇渭殊別,而東南流注也。
京相蟠說:須胸,一國二城而有兩個名字,這是因為該國遷都於須昌,而胸城則是本來的都城。秦時設置為縣,漢高帝十一年(前196)把它封給趙衍,立為侯國。濟水到了須昌縣,有趙溝水注入。濟水又往北流經魚山東,左邊彙合了馬頰水。馬頰水上口接納了濟水,往西北流經安民山北,又西流,有趙溝分出,往東北注入濟水。馬頰水又流經桃城東麵。《春秋》桓公十年(前702),《經》文記載:桓公在桃丘會見衛侯―桃丘是衛國地方。杜預說:濟北郡東阿縣東南有桃城,就是桃丘。馬頰水又往東北流經魚山南。魚山就是吾山。漢武帝《瓤子歌》中說的吾山被掘平,就是這座山。山上有柳舒城,魏東阿王曹子建每次登山,心頭就會浮起在這裏長眠的念頭;待到死後,就葬在山的西麓,西距東阿城四十裏。馬頰水又東流,注入濟水,彙流處叫馬頰口。濟水從魚山往北流經清亭東麵。《春秋》:隱公四年(前719),隱公與宋公在清相遇。京相潘說:現在濟北郡東阿縣東北四十裏,有舊清亭,就是《春秋》中所說的清。從這裏起,濟水下流也通稱清水了。水色確也很清深,這也是兼有此名的原因。所以燕王說:我聽說齊國有清濟、濁河可以堅守,說的就是這條水。又往北流過穀城縣西麵,

又東北過盧縣北,濟水東北與湄溝合,水上承湄湖,北流注濟。《爾雅》曰:水草交曰湄,通穀者微。犍為舍人曰:水中有草木文合也。郭景純曰:微,水邊通穀也。《釋名》曰:湄,眉也,臨水如眉臨目也。濟水又徑盧縣故城北,濟北郡治也。漢和帝永元二年,分泰山置,蓋以濟水在北故也。濟水又徑什城北。城際水湄,故邸閣也。祝阿人孫什,將家居之,以避時難,因謂之什城焉。濟水又東北與中川水合,水東南出山在縣之分水嶺,溪一源兩分,泉流半解,亦謂之分流交。半水南出大山人位,半水出山在縣,西北流徑東太原郡南,郡治山爐固,北與賓溪水合。水出南格馬山賓溪穀,北徑盧縣故城北、陳敦戍南,西北流與中川水合,謂之格馬口。其水又北徑盧縣故城東,而北流入濟,俗謂之為沙溝水。濟水又東北,右會玉水。水導源太山朗公穀,舊名琨瑞溪。有沙門竺僧朗,少事佛圖澄,碩學淵通,尤明氣緯,隱於此穀,因謂之朗公穀。故車頻《秦書》雲:符堅時,沙門竺僧朗,嚐從隱士張巨和遊,巨和常穴居,而朗居琨瑞山,大起殿舍,連樓累閣,雖素飾不同,並以靜外致稱。即此穀也。水亦謂之琨瑞水也。其水西北流徑玉符山,又曰玉水。又西北徑獵山東,又西北枕祝阿縣故城東,野井亭西。《春秋》昭公二十五年,《經》書齊侯唁公於野井是也。《春秋》襄公十九年,諸侯盟於祝柯,《左傳》所謂督陽者也。漢興,改之曰阿矣。漢高帝十一年,封高邑為侯國,王莽之安成者也。故俗謂是水為祝阿澗水,北流注於濟。建武五年,耿弇東擊張步,從朝陽橋濟渡兵,即是處也。濟水又東北,濼水入焉。水出曆城縣故城西南,泉源上奮,水湧若輪。《春秋》桓公十八年,公會齊侯於濼是也。俗謂之為娥薑水,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廟故也。城南對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謂之舜井,抑亦茅山禹井之比矣。《書》,舜耕曆山,亦雲在此,所未詳也。其水北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東北兩麵側湖,此水便成淨他也。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負日俯仰,目對魚鳥,水木明瑟,可謂濠梁之性,物我無違矣。湖水引瀆,東入西郭,東至曆城西而側城北注,陂水上承東城,曆把下泉,泉源競發。其水北流徑曆城東,又北,引水為流杯池,州僚賓燕,公私多萃其上。分為二水,右水北出,左水西徑曆城北,西北為陂,謂之曆水,與濼水會。又北,曆水枝津。首受曆水於曆城東,東北徑東城西而北出郭,又北注濼水。又北,聽水出焉。濼水又北流注於濟,謂之濼口也。濟水又東北,華不注山單椒秀澤,不連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發,望同點黛。山下有華泉,故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華泉,華不注山下泉水也。《春秋左傳》成公二年,齊頃公與晉郤克戰於鞍,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逢醜父與公易位,將及華泉,驂絓於木而止。醜父使公下,如華泉取飲,齊侯以免。韓厥獻醜父,郤子將戮之。呼曰: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於此,將為戮矣。郤子曰:人不難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勸事君者。乃免之。即華水也。北絕聽瀆二十裏,注於濟。
濟水岸邊有尹卯壘,南離魚山四十餘裏,在穀城縣境內,就是從前《春秋》中的小穀城。齊桓公於魯莊公二十三年(前671)在這裏築城,作為管仲的采邑。城內有夷吾井。《魏土地記》說:縣裏有穀城山,山上出產文石。陽穀這地方就是《春秋》中說的齊侯、宋公會晤處的陽穀。縣裏有黃山台,是黃石公與張子房約見的地方。又有狼水,出自東南大檻山的狼溪,往西北流經穀城西麵。又北流有西流泉,發源於城東鄰近的山間,往西北流經穀城北麵,西流注入狼水,因為它往西流,所以叫西流泉。又往西北流,注入濟水。城的西北三裏,有項羽墓,一半已經毀壞,但石竭還在,上麵寫著:項王之墓。《皇覽》說:墳墓離城十五裏,不對。現在彭城穀陽城西南又有項羽墓,其實不是。我按《史記》說,魯人為楚而守城,漢王拿了項羽的頭顱讓他們看,魯人才投降了,於是把項羽以魯公的身分葬在穀城,怎麼能說是在穀陽城呢:濟水又往北流經周首亭西。《春秋》文公十一年(前616),左丘明說:襄公二年(前571)王子成父俘獲長狄僑如的弟弟榮如,把他的頭埋在周首的北門,說的就是此城。現在人們叫盧子城,是濟北郡的治所。京相潘說:現在濟北郡治所盧子城,就是舊時齊國的周首城。

又東北過台縣北,巨合水南出雞山西北,北徑巨合故城西。耿弇之討張步也,守巨裏。即此城也。三麵有城,西有深坑,坑西即弇所營也,與費邑戰,斬邑於此。巨合水又北合關盧水,水導源馬耳山,北徑博亭城西,西北流至平陵城,與武原水合。水出譚城南平澤中,世謂之武原淵。北徑譚城東,俗謂之布城也。又北徑東平陵縣故城西。故陵城也,後乃加平,譚國也。齊桓之出過譚,譚不禮焉,魯莊公九年即位,又不朝,十年滅之。城東門外有樂安任照先碑,濟南郡治也,漢文帝十六年,置為王國,景帝二年為郡,王莽更名樂安。其水又北徑巨合城東,漢武帝以封城陽頃王子劉發為侯國。其水合關盧水,西出注巨合水。巨合水西北徑台縣故城南。漢高帝六年,封東郡尉戴野為侯國,王莽之台治也。其水西北流,白野泉水注之,水出台城西南白野泉北,徑留山西北流,而右注巨合水。巨合水又北,聽水注之;水上承濼水,東流北屈,又東北流,注於巨合水,亂流又北入於濟。濟水又東北,合芹溝水,水出台縣故城東南,西北流,徑台城東,又西北入於濟水。
又往北流過臨邑縣東麵,

又東北過管縣南。
《地理誌》說:臨邑縣有濟水祠。臨邑就是王莽的穀城亭。濟水上有石門,用石塊築成,原是濟水的門戶。”《春秋》:隱公五年(前718),齊、鄭在石門會盟,鄭伯在濟水邊翻車,就是這裏。京相瑤說:石門是齊國地方。現在濟北盧縣老城西南六十裏有古時的石門,離水三百步,這是因為水道移徙,所以石門也在岸邊了。濟水又往北流往平陰城西麵。《春秋》:襄公十八年(前555),晉侯沉玉祭河後渡水在魯濟會合,想照涅梁的盟約,和魯一同攻打齊國,齊侯在平陰拒守。杜預說:城在盧縣老城東北,不對。京相潘說:平陰是齊國地方,在濟北盧縣老城西南十裏。平陰城南有長城,東到大海,西到濟水;河道從長城通過處,名叫防門,離平陰三裏。齊侯在防門掘壕,就是這地方。壕水是由濟水引過來的,舊河道還存在。現在防門北邊有個光裏,齊語廣字與光字讀音相同,《春秋》說的在廣裏防守,廣裏就是光裏。又說:巫山在平陰東北,從前齊侯登山觀望晉軍,看到晉軍這麼多,心中害怕起來,就回去了。師曠、邢伯聽到烏鴉叫,知道齊軍已偷偷逃走了。當時的人物早已逝去了,但地理情況還是清清楚楚,這些都比杜預認為城在盧縣老城東北的說法要有力得多。現有巫山上有個石洞,人們稱為孝子堂。濟水從右岸分流,截流蓄水形成嵋湖,方圓四十餘裏。濟水又往東北流經垣苗城西麵,就是舊時的洛當城。伏韜《北征記》說:濟水又與清河合流,到洛當。宋武帝西征長安,命令垣苗鎮守此城,所以民間又有垣苗城一名。河水從四讀口往東北流,就是濟水。《魏土地記》說:盟津河分流十裏與清水彙合,往東亂流,從洛當城北麵流過,徑渭分明,往東南奔去。

濟水東徑縣故城南。漢文帝四年,封齊悼惠王子罷軍為侯國。右納百脈水,水出土鼓縣故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謂之百脈水。其水西北流,徑陽丘縣故城中。漢孝文帝四年,以封齊悼惠王子劉安為陽丘侯,世謂之章丘城,非也。城南有女郎山,山上有神祠,俗謂之女郎祠,左右民祀焉。其水西北出城,北徑黃巾固。蓋賊所屯,故固得名焉。百脈水又東北流注於濟。濟水又東,有楊渚溝水,出逢陵故城西南二十裏,西北徑土鼓城東,又西北徑章丘城東,又北徑寧戚城西,而北流注於濟水也。
又往東北流過盧縣北麵。

又東過梁鄒縣北,隴水南出長城中,北流至般陽縣故城西,南與般水會,水出縣東南龍山,俗亦謂之為左阜水,西北徑其城南。王莽之濟南亭也。應劭曰:縣在般水之陽,故資名焉。其水又南屈,西人隴水。隴水北徑其縣,西北流至萌水口,水出西南甲山,東北徑萌山西,東北入於隴水。隴水又西北至梁鄒東南,與魚子溝水合,水南出長白山東柳泉口。山,即陳仲子夫妻之所隱也。《盂子》曰:仲子,齊國之世家,兄戴祿萬鍾,仲子非而不食,避兄離母,家於於陵,即此處也。其水又徑於陵縣故城西,王莽之於陸也。世祖建武十五年,更封則鄉侯侯霸之子昱為侯國。其水北流注於隴水,隴水,即古袁水也。故京相瑤曰:濟南梁鄒縣有袁水者也。隴水又西北徑梁鄒縣故城南,又北屈徑其城西。漢高祖六年,封武虎為侯國,其水北注濟。城之東北,又有時水西北注焉。又東北過臨濟縣南,縣,故狄邑也,王莽更名利居。《漢記》,安帝永初二年,改從今名,以臨濟故。《地理風俗記》雲:樂安太守治。晏謨《齊記》曰:有南北二城隔濟水,南城即被陽縣之故城也,北枕濟水。《地理誌》曰:侯國也。如淳曰:一作疲,音罷,軍之罷也。《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曰:漢武帝元朔四年,封齊孝上子敬侯劉燕之國也。今渤海僑郡治。濟水又東北,迆為淵諸,謂之平州。漯沃縣側有平安故城,俗謂之會城,非也。按《地理誌》,千乘郡有平安縣,侯國也,王莽曰鴻睦也。應劭曰:博昌縣西南三十裏有平安亭,故縣也。世尚存平州之名矣。濟水又東北徑高昌縣故城西。案《地理誌》,千乘郡有高昌縣,漢宣帝地節四年,封董忠為侯國。世謂之馬昌城,非也。濟水又東北徑樂安縣故城南。伏琛《齊記》曰:博昌城西北五十裏有南、北二城,相去三十裏,隔時、濟二水。指此為博昌北城,非也。樂安與博昌、薄姑分水,俱同西北,薄姑去齊城六十裏,樂安越水差遠,驗非尤明。班固曰:千乘郡有樂安縣。應劭曰:取休令之名矣。漢武帝元朔五年,封李蔡為侯國。城西三裏有任光等塚,光是宛縣人,不得為博昌明矣。濟水又徑薄姑城北。《後漢郡國誌》曰:博昌縣有薄姑城。《地理書》曰:呂尚封於齊郡薄姑。薄姑故城在臨淄縣西北五十裏,近濟水。史遷曰:獻公徙薄姑。城內有高台。《春秋》昭公二十年,齊景公飲於台上,曰:古而不死,何樂如之。晏平仲對曰:昔爽鳩氏始屠之,季萴因之,有逢伯陵又因之,薄姑氏又因之,而後太公因之。臣以為古若不死,爽鳩氏之樂,非君之樂。即於是台也。濟水又東北徑狼牙固西而東北流也。
濟水往東北與循溝彙合。循溝上流承接循湖,北流注入濟水。《爾雅》說:水與草相交叫泥,水邊與山穀相通叫微。鍵為舍人說:循就是水中有草木相交會。郭景純說:微就是水邊與山穀相通。《釋名》說:嵋就是眉,靠近水邊,有如眉毛靠近眼睛。濟水又流經盧縣老城北麵,這是濟北郡的治所。漢和帝永元二年(90),從泰山郡劃地另置該郡,因在濟水以北,所以叫濟北。濟水又流經什城北,此城靠近水邊,是舊時的倉庫。祝阿人孫什,帶了一家人住在這裏避難,所以叫什城。濟水又往東北流,與中川水彙合。中川水發源於東南方山往縣的分水嶺。溪流的源頭一分為二,分水處也稱分流交,一條南流出太山後注入漢水,另一條出了山在縣,經西北流經東太原郡南―郡治在山爐固―北流與賓溪水彙合。賓溪水發源於南格馬山賓溪穀,往北流經盧縣老城以北、陳敦戍以南,往西北流,與中川水彙合,彙流處叫格馬口。水又往北流經盧縣老城東麵,北流注入濟水,俗稱沙溝水。濟水又往東北流,右邊與玉水彙合。玉水發源於太山朗公穀,舊名餛瑞溪。有個僧人叫竺僧朗,少年時拜佛圖澄為師,學間淵博精通,對氣和俄緯之學尤其有研究。這山穀他曾隱居過,因此叫朗公穀。所以車頻《秦書》說:符堅時,和尚竺僧朗曾與隱士張巨和同遊,張巨和時常住在山洞裏,但竺僧朗卻住在餛瑞山,大規模興建殿宇房舍,山間建起連片樓閣。他們兩人雖然一個尚素樸,一個重華飾,生活作風迥然不同,但都以能與外界隔絕,閉門靜修而受人稱道。他們同遊處就是此穀,水也叫現瑞水。水往西北流經玉符山,又叫玉水。又往西北流經獵山以東,又往西北流經祝阿縣舊城以東,野井亭以西。《春秋》昭公二十五年(前517),《經》文記載:齊侯在野井慰問昭公。《春秋》:襄公十九年(前554),諸侯會盟於祝柯,也就是《左傳》所說的督陽。漢朝建國後,改名為阿。漢高帝十一年(前196),把這地方封給高邑,立為侯國,也就是王莽的安成。所以民間把這條水叫祝阿澗水,北流注入濟水。建武五年(29)耿棄向東攻擊張步,從朝陽架橋以供軍隊過河,就是這地方。濟水又往東北流,爍水注入。爍水發源於曆城縣老城西南麵,源泉上湧,水頭滾滾有如車輪。《春秋》:桓公十八年(前694),桓公在爍會見齊侯,就指此水。俗稱娥薑水,這裏因為有舜的妃子娥皇女英廟的緣故,此城南麵向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個大石洞,叫舜井,或許也是茅山禹井之類。按《尚書》舜在曆山耕種,也說是在這裏,不大清楚。水往北流就是大明湖,西邊接近大明寺,寺院東北兩麵臨湖,這一亂湖水就成了淨池了。池上有客亭,兩邊揪桐茂密,繁蔭遮住陽光,仰視樹上的小鳥,俯視水底的遊魚,湖水與岸樹相照映,明淨極了,秀麗極了。身臨此境,真有如莊子在壕梁上那樣,與整個自然環境和諧地融成一片了。湖水循著渠道支流,東流進入西邊的城郭,往東到曆城西麵,沿城邊往北注入破塘。破水上流承接東城曆祠下的泉水,源泉從地下泊泊湧出,流勢強勁。此水往北流經曆城東麵,又往北流,引水蓄成流杯池,州郡官吏設宴款待賓客,常常都在這裏會聚。水分為兩條:右邊一條往北,左邊一條往西流經曆城北麵。西北有一片破塘,稱為曆水,與凍水彙合。又北流,這裏有一條曆水的支流,上口在曆城東邊承接曆水,往東北流經東城西麵,然後北流出城,又北流注入凍水;又北流,分出聽水。涯水又北流,注入濟水,彙流處稱為爍口。濟水又往東北流,華不注山岡巒秀麗光潤,不與丘陵相連而獨自高起,孤峰峭峻聳峙,有如虎牙矗立,刺向天空。青蒼的石崖翠色鬱然怒發,遠望就像點上青黛似的。山下有華泉,所以京相潘《春秋土地名》說:華泉是華不注山下的泉水。《春秋左傳》:成公二年(前589),齊頃公與晉國部克在鞍打仗,齊軍敗走,穀終克隨後追擊,繞著華不注山接連兜了三個圈子。醜父與頃公交換位置,快到華泉時,駕車的馬被樹絆住,停了下來。醜父叫頃公下車,去華泉打水,因此齊侯得以逃脫。韓厥抓了逢醜父獻給那克,爺卜克想要殺他。逢醜父高叫道:從今以後,不會再有人替他的君主受難了。這裏有了一個,就要被殺了!爺轉克說:別人為君主免禍而毅然赴死,我把他殺了也是不好,不如饒了他,以勉勵忠於君主的人吧。於是就放了他。這裏說到的華泉,就是華水。華水北流,穿過聽讀二十裏,注入濟水。

又東北過利縣西,《地理誌》,齊郡有利縣,王莽之利治也。晏謨曰:縣在齊城北五十裏也。
又往東北流過台縣北麵,

又東北過甲下邑,入於河。
巨合水發源於南邊的雞山西北,往北流經巨合老城西麵。耿棄討伐張步,駐守在巨裏,就是此城。巨合三麵都有城牆,西邊是深坑,西麵就是耿棄紮營的地方。他與費邑打仗,就在這地方殺了費邑。巨合水又北流,彙合了關盧水。關盧水發源於馬耳l一臼。往北流經博亭城西麵,往西北流到平陵城,與武源水彙合。武原水發源於譚城南麵的平澤中,世大稱為武原淵。往北流經譚城東麵,俗稱此城為布城。又往北流經東平陵老城西麵,這裏就是舊時的陵城,後來才加上平字,稱為平陵。譚是個小國。齊桓公流亡時,經過譚國,譚國對他怠慢無禮。魯莊公九年(前685),桓公即位,譚又不去朝見他,到了十年,桓公就把譚滅了。老城東門外,有樂安任照先碑。東平陵是濟南郡的治所,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在這裏設置王國,景帝二年(前155)設郡,王莽改名樂安。武原水又往北流經巨合城東麵,漢武帝把這地方封給城陽頃王的兒子劉發,立為侯國。此水與關盧水彙合後,西流注入巨合水。巨合水往西北流經台縣老城南麵。漢高帝六年(前201)把這地方封給東郡尉戴野,立為侯國,就是王莽的台治。水往西北流,白野泉水注入。白野泉水發源於台城西南的白野泉,往北流經留山,往西北流,然後往西注入巨合水;巨合水又北流,聽水注入。聽水上流承接爍水,往東流,折向北方,又往東北流,注入巨合水,然後亂流往北注入濟水。濟水又往東北流,彙合了芹溝水。溝水發源於台縣老城東南,往西北流經台城東麵,又往西北流,注入濟水。

濟水東北至甲下邑南,東曆琅槐縣故城北。《地理風俗記》曰:博昌東北八十裏有琅槐鄉,故縣也。《山海經》曰:濟水絕巨野注渤海,入齊琅槐東北者也。又東北,河水枝津注之,《水經》以為入河,非也。斯乃河水注濟,非濟入河。又東北入海。郭景純曰:濟自榮陽至樂安博昌入海。今河竭,濟水仍流不絕,《經》言入河,二說並失。然河水於濟、漯之北,別流注海。今所輟流者,惟漯水耳,郭或以為濟注之,即實非也。尋經脈水,不如《山經》之為密矣。
又往東北流過營縣南麵,

其一水東南流者,過乘氏縣南,菏水分濟於定陶東北,東南右合黃溝枝流,俗謂之界溝也。北徑已氏縣故城西,又北徑景山東。《衛詩》所謂景山與京者也。毛公曰:景山,大山也。又北徑楚丘城西。《郡國誌》曰:成武縣有楚丘亭。杜頂雲,楚丘在成武縣西南,衛懿公為狄所滅,衛文公東徙渡河,野處曹邑,齊桓公城楚丘以遷之。故《春秋》稱邢遷如歸,衛國忘亡。即《詩》所謂升彼虛矣,以望楚矣,望楚與堂,景山與京。故鄭玄言,觀其旁邑及山川也。又東北徑成武城西,又東北徑郈城東。疑郈徙也,所未詳矣。又東北徑梁丘城西。《地理誌》曰:昌邑縣有梁丘鄉。《春秋》莊公三十二年,宋人、齊人會於梁丘者也。杜預曰:高平昌邑縣西南有梁丘鄉。又東北於乘氏縣西而北注菏水,菏水又東南徑乘氏縣故城南。縣,即《春秋》之乘丘也。故《地理風俗記》曰:濟陰乘氏縣,故宋乘丘邑也。漢孝景中五年,封梁孝王子買為侯國也。《地理誌》曰:乘氏縣,泗水東南至唯陵入淮。《郡國誌》曰:乘氏有泗水。此乃菏澤也。《尚書》有導菏澤之說,自陶丘北,東至於菏,無泗水之文。又曰:導菏澤,被孟豬。孟豬在睢陽縣之東北.闞駰《十三州記》曰:不言入而言被者,明不常入也。水盛,方乃覆被矣。澤水淼漫,俱鍾淮泗,故誌有睢陵入淮之言,以通苞泗名矣。然諸水注泗者多不止此,可以終歸泗水,便得擅通稱也。或更有泗水亦可是水之兼其目,所未詳也。
濟水往東流經營縣老城南麵。漢文帝四年(前176),把這地方封給齊悼惠王的兒子罷軍,立為侯國。濟水右岸接納了百脈水,此水發源於土鼓縣老城西麵,水源方圓百步,百道泉流一起滾滾湧出,所以叫百脈水。水往西北流經陽丘縣老城內。漢孝文帝四年,把這地方封給齊悼惠王的兒子劉安,稱為陽丘侯,世人稱為章丘城是不對的。城南有女郎山,山上有神祠,俗稱女郎祠,鄰近一帶人都去那裏祭祀。百脈水往西北流出城外,北經黃巾固,因為黃巾賊曾在這裏駐紮過,所以得名。百脈水又往東北流,注入濟水。濟水又東流,有楊諸溝水發源於逢陵老城西南二十裏,往西北流經土鼓城東麵,又往西北流經章丘城東麵,又往北流經寧戚城西麵,然後北流,注入濟水。

又東過昌邑縣北,菏水又東徑昌邑縣故城北。《地理誌》曰:縣,故梁也。漢景帝中六年,分梁為山陽國,武帝天漢四年,更為昌邑國,以封昌邑王髆,賀廢,國除,以為山陽郡,王莽之巨野郡也。後更為高平郡,後漢沇州治。縣令王密,懷金謁東萊太守楊震,震不受,是其慎四知處也。大城東北有金城,城內有杭州刺史河東薛季像碑,以郎中拜判令,甘露降園。熹平四年遷州,明年甘露複降殿前樹,從事馮巡、主簿華操等相與褒樹,表勒棠政。次西有沇州刺史茂陵楊叔恭碑,從事孫光等以建寧四年立,西北有東太山成人班孟堅碑,建和十年,尚書右丞拜沇州刺史從事秦閏等,刊石頌德政,碑鹹列焉。
又往東流過梁鄒縣北麵,

又東過金鄉縣南,《郡國誌》曰:山陽有金鄉縣。菏水徑其故城南,世謂之故縣城北有金鄉山也。
隴水從南邊長城中流出,往北流到般陽縣老城西南,與般水彙合。般水發源於般陽縣東南的龍山,民間也叫左阜水,往西流經城南,就是王莽的濟南亭。應肋說:縣城在般水的北邊,所以取名般陽。水又向南轉彎,西流注入隴水。隴水往北流經縣城,往西北流到萌水口。萌水發源於西南的甲山,往東北流經萌山西麵,往東北注入隴水。隴水又往西北流,到了梁鄒縣東南,與魚子溝水彙合。魚子溝水發源於南方長白山東麓的柳泉口。此山就是陳仲子夫妻隱居的地方。《孟子》說:陳仲子出身於齊國的仕宦之家,他的哥哥名戴,傣祿萬鍾,陳仲子以為不正當不肯吃他的飯,於是離開了母親和哥哥,在於陵安下了家,就是這地方。水又流經於陵縣老城西麵,就是王莽的於陸。世祖建武十五年(39),把這地方改封給則鄉侯侯霸的兒子侯星,立為侯國。水往北流,注入隴水―隴水也就是古時的袁水。所以京相播說:濟南梁鄒縣有袁水。隴水又往西北流經梁鄒縣老城南麵,又北轉流經城西。漢高祖六年(前201)把這地方封給武虎,立為侯國。隴水往北注入濟水。縣城東北又有時水往西北流去。-

又東過東絹縣北,菏水又東徑漢平狄將軍扶溝侯淮陽朱鮪塚。墓北有石廟。菏水又東徑東緡具故城北,故宋地。《春秋》僖公二十三年,齊侯伐宋圍緡。《十三州記》曰:山陽有東緡縣,鄒衍曰:餘登緡城以望宋都者也。後漢世祖建武十一年,封馮異長子璋為侯國。
又往東北流過臨濟縣南麵,

又東過方與縣北,為菏水。菏水東徑重鄉城南,《左傳》所謂臧文仲宿於重館者也。菏水又東徑武棠亭北,《公豐》以為濟上邑也。城有台,高二丈許,其下臨水,昔魯侯觀魚於棠,謂此也。在方與縣故城北十裏。《經》所謂菏水也。菏水又東徑泥母亭北。《春秋左傳》僖公七年,秋,盟於寧母,謀伐鄭也。菏水又東與巨野黃水合,菏澤別名也。黃水上承巨澤諸陂,澤有蒙澱、盲陂。黃湖水東流,謂之黃水,又有薛訓諸水,自渚曆薛村前,分為二流,一水東注黃水,一水西北入澤,即洪水也。黃水東南流,水南有漢荊州刺史李剛墓。剛字叔毅,山陽高平人,裹平元年卒。見其碑。有石闕、祠堂、石室三間,椽架高丈餘,鏤石作椽瓦屋,施平天造,方井側荷梁柱,四壁隱起,雕刻為君臣、官屬,龜龍、鱗鳳之文,飛禽、走獸之像,作製工麗,不甚傷毀。黃水又東徑巨野縣北。何承天曰,巨野湖澤廣大,南通洙、泗,北連清、濟,舊縣故城正在澤中,故欲置戍於此城,城之所在,則巨野澤也。衍東北出為大野矣,昔西狩獲鱗於是處也。《皇覽》曰:山陽巨野縣有肩髀塚,重聚大小,與髀塚等。傳言蚩尤與黃帝戰,克之於涿鹿之野,身體異處,故別葬焉。黃水又東徑鹹亭北。《春秋》桓公七年,《經》書焚鹹丘者也。水南有金鄉山,縣之東界也。金鄉數山,皆空中穴口,謂之隧也。戴延之《西征記》曰:焦氏山北數裏,漢司隸校尉魯峻穿山得白蛇、白兔,不葬,更葬山南,鑿而得金,故曰金鄉山。山形峻峭,篆前有石祠、石廟,四壁皆青石隱起,自書契以來,忠臣、孝子、貞婦、孔子及弟子七十二人形像,像邊皆刻石記之,文字分明,又有石床,長八尺,磨瑩鮮明,叩之聲聞遠近。時太尉、從事中郎傅珍之谘議參軍周安穆拆敗石床,各取去,為魯氏之後所訟,二人並免官。焦氏山東即金鄉山也,有塚,謂之秦王陵,山上二百步得塚口,塹深十丈,兩壁峻峭,廣二丈,入行七十步,得埏門,門外左右皆有空,可容五六十人,謂之白馬空,埏門內二丈,得外堂,外堂之後,又得內堂,觀者皆執燭而行,雖無他雕鏤,然治石甚精,或雲是漢昌邑哀王塚,所未詳也。東南有範巨卿塚,名件猶存。巨卿名式,山陽之金鄉人,漢荊州刺史,與汝南張劭、長沙陳平子石交,號為死友矣。黃水又東南徑任城郡之亢父縣故城西,夏後氏之任國也。漢章帝元和元年,別為任城在北,王莽之延就亭也。縣有詩亭,《春秋》之詩國也,王莽更之曰順父矣。《地理誌》,東平屬縣也。世祖建武二年,封劉隆為侯國。其水謂之桓公溝,南至方與縣,入於菏水。菏水又東徑秦梁,夾岸積石一裏,高二丈,言秦始皇東巡所造,因以名焉。菏水又東過湖陸縣南,東入幹泗水。
臨濟縣,就是舊時的狄邑,王莽改名為利居。按《漢記》,安帝永初二年(108)改為今名,這是因為此城瀕臨濟水的緣故。《地理風俗記》說:臨濟是樂安太守的治所。晏漠《齊記》說:濟水南北兩岸有二城隔水相望,南城就是被陽縣舊城,北邊靠近濟水。《地理誌》說:這是個侯國。如淳說:被字也有寫作疲字的,讀作疲兵的疲。《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說: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這裏是封給齊孝王的兒子敬侯劉燕的封國。現在是勃海僑郡治所。濟水又往東北流,分支流出,積成一片深潭,叫平州沉。漂沃縣旁有座平安老城,俗稱會城。這不對。按《地理誌》,千乘郡有平安縣,是個侯國,王莽叫鴻睦。應助說:博昌縣西南三十裏有平安亭,是個舊縣城,世間還留有平州的這地名。濟水又往東北流經高昌縣舊城西麵。按《地理誌》,千乘郡有高昌縣,漢宣帝地節四年(前“),把這裏封給董忠,立為侯國。世人稱為馬昌城是不對的。濟水又往東北流經樂安縣老城南。伏深《齊記》說:博昌城西北五十裏,有南北二城,相距三十裏,中間隔著時水和濟水。把樂安當作博昌北城卻弄錯了。樂安與博昌、薄姑中間有水分隔,都在西北,薄姑則離齊城六十裏,樂安過去還要遠些,由實一地來驗證,尤其清楚地看出這不是博昌。班固說:千乘郡有樂安縣。應肋說:取了個美好的縣名。漢武帝元朔五年(前124),把這留裏封給李蔡,立為侯國。城西三裏有任光等墓。任光是宛縣人,那末樂安不是博昌也就十分明白了。濟水又流經薄姑城北麵。《後漢書?郡國誌》說:博昌縣有薄姑城。《地理書》說:呂尚封於齊郡的薄姑。薄姑舊城在臨淄縣西北五十裏,鄰近濟水。史遷說:獻公遷移到薄姑。城內有高台。《春秋》:昭公二十年(前522),齊景公在台上飲酒,說:老了假如能不死,多麼快樂啊!晏平仲道:從前爽雞開始住在這裏,季薊接著他,有逢伯陵又接著住在這裏,薄姑氏又接著住在這裏,以後又傳到了太公。我想,人老了假如不死,那享受快樂的該是爽鴻氏,不會是您了。他們這些話就是在這台上談的。濟水又往東北流經狼牙固以西,然後向東北流去。

澤水所鍾也。《尚書》曰:浮於淮、泗,達於菏是也。《東觀漢記》曰:蘇茂殺淮陽太守,得其郡,營廣樂,大司馬吳漢圍茂,茂將其精兵突至湖陵,與劉永相會,濟陰山陽濟兵於此處也。
又往東北流過利縣西麵,

又東南過沛縣東北,濟與泗亂,故濟納互稱矣。《東觀漢記。安平侯蓋延傳》曰:延為虎牙大將軍,與永等戰,永軍反走,溺水者半,複與戰,連破之,遂平沛、楚,臨淮悉降。延令沛修高祖廟,置嗇夫、祝宰、樂人,因齋戒祠高廟也。
據《地理誌》,齊郡有利縣,就是王莽的利治。晏漠說:利縣在齊城以北五十裏。

又東南過留縣北,留縣故城,翼佩泗、濟,宋邑也,《春秋左傳》所謂侵宋呂留也。故繁休伯《避地賦》曰:朝餘發乎泗洲,夕餘宿於留鄉者也。張良委身漢祖,始自此矣,終亦取封焉。城內有張良廟也。又東過彭城縣北,獲水從西來注之。
又往東北流過甲下邑,注人河水。

濟水又南徑彭城縣故城東北隅,不東過也。獲水自西注之,城北枕水湄。濟水又南徑彭城縣故城東,不徑其北也,蓋《經》誤證。
濟水往東北流,到甲下邑南麵,往東流經琅槐縣老城北麵。《地理風俗記》說:博昌東北八十裏有琅槐鄉,是個舊縣址。《山海經》說:濟水穿過巨野,注入渤海。在這一段流程中,進入齊境,流過琅槐東北。又往東北流,河水支流注入。《水經》以為濟水流入大河,其實不是。事實上是河水注入濟水,而不是濟水流進河水。又往東北就流進大海了。郭景純說:濟水從榮陽到樂安博昌入海。現在河水已枯竭,而濟水仍長流不斷。而《水經)卻說濟水入河,與郭景純一樣都搞錯了。但河水另有一支在濟水、漂水以北注入大海。現在斷流的隻有漂水罷了,郭景純也許以為濟水注入河水,但從實地驗證並非如此。考察水脈的具體情況,都不如《山海經》說得貼切了。

又東南過徐縣北,《地理誌》曰:臨淮郡,漢武帝元狩五年置,治徐縣,王莽更之曰淮平,縣曰徐調,故徐國也。《春秋》昭公三十年,吳子執鍾吾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遂滅徐。徐子奔楚,楚救徐弗及,遂城夷以處之。張華《博物誌》錄著作令史茅溫所為送。劉成國《徐州地理誌》雲:徐偃王之異言,徐君宮人娠而生卵,以為不祥,棄之於水濱。孤獨母有犬,名曰鵠倉,獵於水側,得棄卵,銜以來歸,孤獨母以為異,覆暖之,遂成兒,生時偃,故以為名。徐君宮中聞之,乃更錄取,長而仁智,襲君徐國。後鵠倉臨死,生角而九尾,實黃龍也。僵王葬之徐中,今見有狗壟焉。偃王治國,仁義著聞,欲舟行上國,乃通溝陳、蔡之間。得朱弓矢,以得天瑞,遂因名為號,自稱徐偃王,江、淮諸侯服從者三十六國。周王聞之,遣使至楚,令伐之,偃王愛民不鬥,遂為楚敗,北走彭城武原縣東山下,百姓隨者萬數。因名其山為徐山,山上立石室廟,有神靈,民人請禱焉。依文即事,似有符驗,但世代綿遠,難以詳矣。今徐城外有徐君墓,昔延陵季子解劍於此,所謂不違心許也。
其中一條水往東南流過乘氏縣南麵,

又東至下邳睢陵縣南,入於淮。
菏水在定陶東北從濟水分出,往東南流,右邊彙合了黃溝支流―俗稱界溝―往北流經已氏縣老城西麵,又往北流經景山東麵,《衛詩》裏說的景山和京岡,就指這地方。毛公說:景山是大山。又往北流經楚丘城西麵。《郡國誌》說:成武縣有個楚丘亭。杜預說:楚丘在成武西南。衛露公被狄所滅,衛文公東遷渡過大河,住在曹邑村野裏,齊桓公在楚丘築城,把他遷到那裏去。所以《春秋》說:刑人離鄉背井他遷,就像回家一樣,衛人有了安身之地,忘了亡國之痛。《詩經》說:爬到那邊的高丘上,向著楚丘眺望,眺望那楚丘和堂水,眺望那景山和京岡。所以鄭玄說:觀望旁近的城邑和山川。又往東北流經成武城西麵,又往東北流經邸城東麵,推想起來是郡邑所遷的地方,但不大清楚。又往東北流經梁丘城西麵。《地理誌》說:昌邑縣有梁丘鄉。《春秋》:莊公三十二年(前662),宋人、齊人在梁丘會盟。杜預說:高平昌邑縣西南有梁丘鄉。又往東北流,在乘氏縣西麵往北注入菏水。菏水又往東南流經乘氏縣老城南麵,就是《春秋》的乘丘。所以《地理風俗記》說:濟陰乘氏縣,就是舊時宋國的乘丘邑。漢孝景帝中五年(前145),把這裏封給梁孝王的兒子買,立為侯國。《地理誌》說:乘氏縣有泅水往東南流到唯陵,注入淮水。《郡國誌》說:乘氏縣有灑水。就是菏澤。《尚書》有疏導菏澤的說法,從陶丘以北,東到菏澤,但沒有說到泅水。又說疏導菏澤淹沒孟豬。孟豬在唯陽縣東北。闡駒《十三州誌》說:不說流入,而說淹沒,這是表示不是經常有水流入,水大時方才能淹沒。澤中的水浩浩茫茫,都注入淮水和灑水。古書有從唯注入淮水的話,而把灑水也包括在內了。但注入灑水的水很多,並不止這一條,不能因為最後流入灑水,就可以濫用通稱的。或者另外還有一條灑水子那還可說,但此水為何兼有泅水之名,卻弄不清楚了。

濟水與泗水,渾濤東南流,至角城,同入淮。《經》書睢陵,誤耳。
又往東流過昌邑縣北麵,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水經註》

《水經註》

作者:酈道元
《水經注》正文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