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大唐西域記》 作者:玄奘  

卷七 五國

○婆羅痆斯國

婆羅痆斯國周四千餘裏。國大都城臨殑伽河,長十八九裏,廣五六裏。閭閻櫛比,居人殷盛,家積巨萬,寶盈奇貨。人性溫恭,俗重強學。多信外道,少敬佛法,氣序和,穀稼盛,果木扶疏,茂草靃靡。伽藍三十餘所,僧徒三千餘人,並學小乘正量部法。天祠百餘所,外道萬餘人,並多宗事大自在天,或斷發,或椎髻,露形無服,塗身以灰,精勤苦行,求出生死。

大城中天祠二十所,層台祠宇,雕石文木,茂林相蔭,清流交帶。鍮石天像量減百尺,威嚴肅然,懍懍如在。

大城東北婆羅痆河西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高百餘尺。前建石柱,碧鮮若鏡,光潤凝流,其中常現如來影像。

一、鹿野伽藍

婆羅痆河東北行十餘裏,至鹿野伽藍。區界八分,連垣周堵,層軒重閣,麗究規矩。僧徒一千五百人,並學小乘正量部法。大垣中有精舍,高二百餘尺,上以黃金隱起作庵沒羅果。石為基陛,磚作層龕,龕匝四周,節級百數,皆有隱起黃金佛像。精舍中有鍮石佛像,量等如來身,作轉法輪勢。

精舍西南有石窣堵波,無憂王建也,基雖傾陷,尚餘百尺。前建石柱,高七十餘尺。石含玉潤,鑒照映徹。殷勤祈請,影見眾像,善惡之相,時有見者。是如來成正覺已初轉法輪處也。

其側不遠窣堵波,是阿若憍陳如等見菩薩舍苦行,遂不侍衛,來至於此,而自習定。

其傍窣堵波,是五百獨覺同入涅槃處。又三窣堵波,過去三佛坐及經行遺跡之所。

1.慈氏及護明受記窣堵波

三佛經行側有窣堵波,是梅呾麗耶(唐言慈,即姓也。舊曰彌勒,訛略也。)菩薩受成佛記處。昔者如來在王舍城鷲峰山告諸苾芻:“當來之世,此贍部洲土地平正,人壽八萬歲,有婆羅門子慈氏者,身真金色,光明照朗,當舍家成正覺,廣為眾生三會說法。其濟度者,皆我遺法植福眾生也。其於三寶深敬一心,在家出家,持戒犯戒,皆蒙化導,證果解脫。三會說法之中,度我遺法之徒,然後乃化同緣善友。”是時慈氏菩薩聞佛此說,從座起,白佛言:“願我作彼慈氏世尊。”如來告曰:“如汝所言,當證此果。如上所說,皆汝教化之儀也。”

慈氏菩薩受記西有窣堵波,是釋迦菩薩受記之處。賢劫中人壽二萬歲,迦葉波佛出現於世,轉妙法輪,開化含識,授護明菩薩曰:“是菩薩於當來世眾生壽命百歲之時,當得成佛,號釋迦牟尼。”

釋迦菩薩受記南不遠,有過去四佛經行遺跡,長五十餘步,高可七尺,以青石積成,上作如來經行之像,像形傑異,威嚴肅然,肉髻之上特出髾發,靈相無隱,神鑒有征。

於其垣內,聖跡寔多,諸精舍、窣堵波數百餘所,略舉二三,難用詳述。

2.三龍池及釋迦遺跡

伽藍垣西有一清池,周二百餘步,如來嚐中盥浴。次西大池,周一百八十步,如來嚐中滌器。次北有池,周百五十步,如來嚐中浣衣。凡此三池,並有龍止。其水既深,其味又甘,澄淨皎潔,常無增減。有人慢心濯此池者,金毗羅獸多為之害;若深恭敬,汲用無懼。浣衣池側大方石上,有如來袈裟之跡,其文明徹,煥如雕鏤,諸淨信者每來供養。外道凶人輕蹈此石,池中龍王便興風雨。

3.象、鳥、鹿王本生故事

池側不遠有窣堵波,是如來修菩薩行時,為六牙象王,獵人利其牙也,詐服袈裟,彎弧伺捕,象王為敬袈裟,遂捩牙而授焉。

捩牙側不遠有窣堵波,是如來修菩薩行時湣世無禮,示為鳥身,與彼彌猴、白象於此相問,誰先見是尼拘律樹,各言事跡,遂編長幼,化漸遠近,人知上下,道俗歸依。

其側不遠大林中有窣堵波,是如來昔與提婆達多俱為鹿王斷事之處。昔與此處大林之中,有兩群鹿,各五百餘。時此國王畋遊原澤,菩薩鹿王前請王曰:“大王校獵中原,縱燎飛矢,凡我徒屬,命盡茲晨,不日腐臭,無所充膳。願欲次差,日輸一鹿。王有割鮮之膳,我延旦夕之命。”王善其言,回駕而返。兩群之鹿,更次輸命。提婆群中有懷孕鹿,次當就死,白其王曰:“身雖應死,子未次也。”鹿王怒曰:“誰不寶命!”雌鹿歎曰:“吾王不仁,死無日矣。”乃告急菩薩鹿王。鹿王曰:“悲哉慈母之心,恩及未形之子!吾今代汝。”遂至王門。道路之人傳聲唱曰:“彼大鹿王今來入邑。”都人士庶莫不馳觀。王之聞也,以為不誠,門者白王,王乃信然。曰:“鹿王何遽來耶?”鹿曰:“有雌鹿當死,胎子未產,心不能忍,敢以身代。”王聞歎曰:“我人身,鹿也。爾鹿身,人也。”於是悉放諸鹿,不複輸命,即以其林為諸鹿藪,因而謂之施鹿林焉。鹿野之號,自此而興。

4.憍陳如等五人迎佛窣堵波

伽藍西南二三裏,有窣堵波,高三百餘尺,基趾廣峙,瑩飾奇珍,既無層龕,便置覆缽,雖建表柱,而無輪鐸。其側有小窣堵波,是阿若憍陳如等五人棄製迎佛處也。初,薩婆曷剌他悉陁(唐言一切義成。舊言悉達多,訛略也。)太子逾城之後,棲山隱穀,忘身殉法。淨飯王乃命家族三人,舅氏二人曰:“我子一切義成舍家修學,孤遊山澤,獨處林藪,故命爾曹隨知所止。內則叔父、伯舅,外則既君且臣,凡厥動靜,宜知進止。五人銜命,相望營衛。因即勤求,欲期出離。每相謂曰:“夫修道者,苦證耶?樂證耶?”二人曰:“安樂為道。”三人曰:“勤苦為道。”二三交爭,未有以明。於是太子思惟至理,為伏苦行外道,節麻米以支身。彼二人者見而言曰:“太子所行,非真實法。夫道也者,樂以證之,今乃勤苦,非吾徒也。”舍而遠遁,思惟果證。太子六年苦行,未證菩提,欲驗苦行非真,受乳糜而證果。斯三人者聞而歎曰:“功垂成矣,今其退矣。六年苦行,一日捐功!”於是相從求訪二人,既相見已,匡坐高談,更相議曰:“昔見太子一切義成出王宮,就荒穀,去珍服,披鹿皮,精勤勵誌,貞節苦心,求深妙法,期無上果。今乃受牧女乳糜,敗道虧誌,吾知之矣,無能為也。”彼二人曰:“君何見之晚歟?此猖獗人耳。夫處乎深宮,安乎尊勝,不能靜誌,遠跡山林,棄轉輪王位,為鄙賤人行,何可念哉?言增忉怛耳!”菩薩浴尼連禪河,坐菩提樹,成等正覺,號天人師,寂然宴默,惟察應度,曰:“彼鬱頭藍子者,證非想定,堪受妙法。”空中諸天尋聲報曰:“鬱頭藍子命終已來,經今七日。”如來歎惜:“如何不遇?垂聞妙法,遽從變化!”重更觀察,營求世界,有阿藍迦藍得無所有處定,可授至理。諸天又曰:“終已五日。”如來再歎,湣其薄祜。又更諦觀,誰應受教,唯施鹿林中有五人者,可先誘導。如來爾時起菩提樹,趣鹿野園,威儀寂靜,神光晃耀,毫含玉彩,身真金色,安詳前進,導彼五人。斯五人遙見如來,互相謂曰:“一切義成,彼來者是。歲月遽淹,聖果不證,心期已退,故尋吾徒。宜各默然,勿起迎禮。”如來漸近,威神動物,五人忘製,拜迎問訊,侍從如儀。如來漸誘,示之妙理,雨安居畢,方獲果證。

二、烈士池及傳說

施鹿林東行二三裏,至窣堵波,傍有涸池,周八十餘步,一名救命,又謂烈士。聞諸先誌曰:數百年前有一隱士,於此池側結廬屏跡,博習伎術,究極神理,能使瓦礫為寶,人畜易形,但未能馭風雲,陪仙駕。閱圖考古,更求仙術。其方曰:“夫神仙者,長生之術也。將欲求學,先定其誌,築建壇場,周一丈餘。命一烈士,信勇昭著,執長刀,立壇隅,屏息絕言,自昏達旦。求仙者中壇而坐,手按長刀,口誦神咒,收視反聽,遲明登仙。所執銛刀變為寶劍,淩虛履空,王諸仙侶,執劍指麾,所欲皆從,無衰無老,不病不死。”是人既得仙方,行訪烈士,營求曠歲,未諧心願。後於城中遇見一人,悲號逐路。隱士睹其相,心甚慶悅,即而慰問:“何至怨傷?”曰:“我以貧窶,傭力自濟。其主見知,特深信用,期滿五歲,當酬重賞。於是忍勤苦,忘艱辛。五年將周,一旦違失,既蒙笞辱,又無所得。以此為心,悲悼誰恤?”隱士命與同遊,來至草廬,以術力故,化具肴饌。已而令入池浴,肥以新衣,又以五百金錢遺之,曰:“盡當來求,幸無外也。”自時厥後,數加重賂,潛行陰德,感激其心。烈士屢求效命,以報知已。隱士曰:“我求烈士,彌曆歲時,幸而會遇,奇貌應圖,非有他故,願一夕不聲耳。”烈士曰:“死尚不辭,豈徒屏息?”於是設壇場,受仙法,依方行事,坐待日曛。曛暮之後,各司其務,隱士誦神咒,烈士按銛刀。殆將曉矣,忽發聲叫。是時空中火下,煙焰雲蒸,隱士疾引此人,入池避難。已而問曰:“誡子無聲,何以驚叫?”烈士曰:“受命後,至夜分,昏然若夢,變異更起。見昔事主躬來慰謝,感荷厚恩,忍不報語;彼人震怒,遂見殺害。受中陰身,顧屍歎惜,猶願曆世不言,以報厚德。遂見托生南印度大婆羅門家,乃至受胎出胎,備經苦厄,荷恩荷德,嚐不出聲。洎乎受業、冠婚、喪親、生子,每念前恩,忍而不語,宗親戚屬鹹見怪異。年過六十有五,我妻謂曰:‘汝可言矣!若不語者,當殺汝子。’我時惟念,已隔生世,自顧衰老,唯此稚子,因止其妻,令無殺害,遂發此聲耳。”隱士曰:“我之過也!此魔嬈耳。”烈士感恩,悲事不成,憤恚而死。免火災難,故曰救命;感恩而死,又謂烈士池。

三、三獸窣堵波

烈士池西有三獸窣堵波,是如來修菩薩行時燒身之處。劫初時,於此林野,有狐、兔、猿,異類相悅。時天帝釋欲驗修菩薩行者,降靈應化為一老夫,謂三獸曰:“二三子善安隱乎?無驚懼耶?”曰:“涉豐草,遊茂林,異類同歡,既安且樂。”老夫曰:“聞二三子情厚意密,忘其老弊,故此遠尋。今正饑乏,何以饋食?”曰:“幸少留此,我躬馳訪。”於是同心虛已,分路營求。狐沿水濱,銜一鮮鯉,猿於林樹,采異花果,俱來至止,同進老夫。惟兔空還,遊躍左右。老夫謂曰:“以吾觀之,爾曹未和。猿狐同誌,各能役心,惟兔空還,獨無相饋。以此言之,誠可知也。”兔聞譏議,謂狐、猿曰:“多積樵蘇,方有所作。”狐、猿競馳,銜草曳木,既已蘊崇,猛焰將熾。兔曰:“仁者,我身卑劣,所求難遂,敢以微躬,充此一餐。”辭畢入火,尋即致死。是時老夫複帝釋身,除燼收骸,傷歎良久,謂狐、猿曰:“一何至此!吾感其心,不泯其跡,寄之月輪,傳乎後世。”故彼鹹言,月中之兔,自斯而有。後人於此建窣堵波。

從此順殑伽河流,東行三百餘裏,至戰主國。(中印度境)。

○戰主國

戰主國周二千餘裏,都城臨殑伽河,周十餘裏。居人豐樂,邑裏相鄰。土地膏腴,稼穡時播。氣序和暢,風俗淳質,人性獷烈,邪正兼信。伽藍十餘所,僧徒減千人,並皆遵習小乘教法。天祠二十,異道雜居。

一、佛舍利窣堵波

大城西北伽藍中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印度記》曰:此中有如來舍利一升。昔者世尊嚐於此處,七日之中,為天人眾顯說妙法。其側則有過去三佛坐及經行遺跡之處。鄰此複有慈氏菩薩像,形量雖小,威神嶷然,靈鑒潛通,奇跡間起。

二、不穿耳伽藍

大城東行二百餘裏,至阿避陁羯剌拿僧伽藍。(唐言不穿耳。)周垣不廣,雕飾甚工,花池交影,台閣連甍,僧徒肅穆,眾儀癢序。聞諸先誌曰:昔大雪山北睹貨邏國有樂學沙門,二三同誌禮誦餘閑,每相謂曰:“妙理幽玄,非言談所究。聖跡昭著,可足趾所尋。宜詢莫逆,親觀聖跡。”於是二三交友杖錫同遊。既至印度,寓諸伽藍,輕其邊鄙,莫之見舍。外迫風露,內累口腹,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時此國王出遊近效,見諸客僧,怪而問曰:“何方乞士?何所因來?耳既不穿,衣又垢弊。”沙門對曰:“我,睹貨邏國人也。恭承遺教,高蹈俗塵,率其同好,觀禮聖跡。慨以薄福,眾所同棄,印度沙門,莫顧羈旅。欲還本土,巡禮未周,雖迫勤苦,心遂後已。”王聞其說,用增悲感,即斯勝地,建立伽藍,白氎題書,為之製曰:“我惟尊居世上,貴極人中,斯皆三寶之靈祐也。既為人王,受佛付囑,凡厥染衣,吾當惠濟。建此伽藍,式招羈旅。自今已來,諸穿耳僧,我此伽藍不得止舍。”因其事跡,故以名焉。

三、摩訶娑羅邑及諸遺跡

阿避陁羯剌拿伽藍東南行百餘裏,南渡殑伽河,至摩訶娑羅邑,並婆羅門種,不遵佛法。然見沙門,先訪學業,知其強識,方深禮敬。

殑伽河北,有那羅延天祠。重閣層台,奐其麗飾。諸天之像,鐫石而成,工極人謀,靈應難究。

那羅延天祠東行三十餘裏,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大半陷地。前建石柱,高餘二丈,上作師子之像,刻記伏鬼之事。昔於此處有曠野鬼,恃大威力,啖人血肉,作害生靈,肆極妖祟。如來湣諸眾生不得其死,以神通力誘化諸鬼,導以歸依之敬,齊以不殺之戒。諸鬼承教,奉以周旋。於是舉石請佛安坐,願聞正法,克念護持。自茲厥後,無信之徒競共推移鬼置石座,動以千數,莫之能轉。茂林清池,周基左右,人至其側,無不心懼。

伏鬼側不遠,有數伽藍,雖多傾毀,尚有僧徒,並皆遵習大乘教法。

從此東南行百餘裏,至一窣堵波,基已傾陷,餘高數丈。昔者如來寂滅之後,八國大王分舍利也,量舍利婆羅門蜜塗瓶內,分授諸王,而婆羅門持瓶以歸,既得所粘舍利,遂建窣堵波,並瓶置內,因以名焉。後無憂王開取舍利瓶,改建大窣堵波,或至齋日,時燭光明。

從此東北渡殑伽河,行百四五十裏,至吠舍厘國。(舊曰毗舍離國,訛也。中印度境。)

○吠舍厘國

吠舍厘國周五千餘裏。土地沃壤,花果茂盛,庵沒羅果、茂遮果既多且貴。氣序和暢,風俗淳質,好福重學,邪正雜信。伽藍數百,多已圮壞,存者三五,僧徒稀少。天祠數十,異道雜居,露形之徒,寔繁其黨。吠舍厘城已甚傾頹,其故基趾周六七十裏,宮城周四五裏,少有居人。

一、佛說毗摩羅詰經所

宮城西北五六裏,至一伽藍,僧徒寡少,習學小乘正量部理論。傍有窣堵波,是昔如來說《毗摩羅詰經》,長者子寶積等獻寶蓋處。其東有窣堵波,舍利子等於此證無學之果。

二、佛舍利窣堵波及諸遺跡

舍利子證果東南有窣堵波,是吠舍厘王之所建也。佛涅槃後,此國先王分得舍利,式修崇建。《印度記》曰:“此中舊有如來舍利一斛,無憂王開取九鬥,惟留一鬥。後有國王複欲開取,方事興工,尋即地震,遂不敢開。

其西北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傍有石柱,高五六十尺,上作師子之像。石柱南有池,是群獼猴為佛穿也,在昔如來曾住於此。池西不遠有窣堵波,諸獼猴持如來缽上樹取蜜之處。池南不遠有窣堵波,是諸獼猴奉佛蜜處。池西北隅猶有獼猴形像。

三、無垢稱及寶積故宅

伽藍東北三四裏有窣堵波,是毗摩羅詰(唐言無垢稱,舊曰淨名,然淨則無垢,名則是稱,義雖取同,名乃有異。舊曰維摩詰,訛略也。)故宅基趾,多有靈異。去此不遠有一神舍,其狀疊磚,傳雲積石,即無垢稱長者現疾說法之處。去此不遠有窣堵波,長者子寶積之故宅也。去此不遠有窣堵波,是庵沒羅女故宅,佛姨母等諸苾芻尼於此證入涅槃。

四、庵沒羅女園及佛預言涅槃處

伽藍北三四裏有窣堵波,是如來將往拘屍那國入般涅槃,人與非人隨從世尊,至此佇立。次西北不遠有窣堵波,是佛於此最後觀吠舍厘城。其南不遠有精舍,前建窣堵波,是庵沒羅女園持以施佛。

庵沒羅園側有窣堵波,是如來告涅槃處。佛昔在此告阿難曰:“其得四神足者,能住壽一劫。如來今者,當壽幾何?”如是再三,阿難不對,天魔迷惑故也。阿難從坐而起,林中宴默。時魔來請佛曰:“如來在世教化已久,蒙濟流轉,數如塵沙,寂滅之樂今其時矣。”世尊以少土置爪上,而告魔曰:“地土多耶?爪土多耶?”對曰:“地土多也。”佛言:“所度者如爪上土,未度者如大地土。卻後三月,吾當涅槃。”魔聞歡喜而退。阿難林中忽感異夢,來白佛言:“我在林間,夢見大樹,枝葉茂盛,蔭影蒙密,驚風忽起,摧散無餘。將非世尊欲入寂滅?我心懷懼,故來請問。”佛告阿難:“吾先告汝,汝為魔蔽,不時請留。魔王勸我早入涅槃,已許之期,斯夢是也。”

五、千佛本生故事

告涅槃期側不遠有窣堵波,千子見父母處也。昔有仙人,隱居岩穀,仲春之月,鼓濯清流,麀鹿隨飲,感生女子,姿貌過人,惟腳似鹿。仙人見已,收而養焉。其後命令求火,至餘仙廬,足所履地,跡有蓮花。彼仙見已,深以奇之,令其繞廬,方乃得火。鹿女依命,得火而還。時梵豫王畋遊見花,尋跡以求,悅其奇怪,同載而返。相師占言,當生千子。餘婦聞之,莫不圖計。日月既滿,生一蓮花,花有千葉,葉坐一子。餘婦誣罔,鹹稱不祥,投殑伽河,隨波泛濫。烏耆延王下流遊觀,見黃雲蓋乘波而來,取以開視,及有千子,乳養成立,有大力焉。恃有千子,拓境四方,兵威乘勝,將次此國。時梵豫王聞之,甚懷震懼,兵力不敵,計無所出。是時鹿女心知其子,乃謂王曰:“今寇戎臨境,上下離心,賤妾愚忠,能敗強敵。”王未之信也,憂懼良深。鹿女乃升城樓,以待寇至。千子將兵,圍城已匝,鹿女告曰:“莫為逆事!我是汝母,汝是我子。”千子謂曰:“何言之謬?”鹿女手按兩乳,流注千岐,天性所感,鹹入其口。於是解甲歸宗,釋兵返族,兩國交歡,百姓安樂。

千子歸宗側不遠有窣堵波,是如來經行舊跡,指告從曰:“昔吾於此歸宗見親。欲知千子,即賢劫中千佛是也。”

六、重閣講堂及諸聖跡

述本生東有故基,上建窣堵波,光明時燭,祈請或遂,是如來說《普門陁羅尼》等經重閣講堂餘址也。

講堂側不遠有窣堵波,中有阿難半身舍利。去此不過有數百窣堵波,欲定其數,未有克知,是千獨覺入寂滅處。

吠舍厘城內外周隍,聖跡繁多,難以具舉。形勝故墟,魚鱗間峙,歲月驟改,炎涼亟移,林既摧殘,池亦枯涸,朽株餘跡,其詳驗焉。

大城西北行五六十裏,至大窣堵波,栗呫(昌葉反。)婆子(舊曰離車子,訛也。)別如來處。如來自吠舍厘城趣拘屍那國,諸栗呫婆子聞佛將入寂滅,相從號送。世尊既見哀慕,非言可諭,即以神力化作大河,崖岸深絕,波流迅急,諸栗呫婆子悲慟以止,如來留缽,作為追念。

七、故城及大天王本生故事

吠舍厘城西北減二百裏,有故城,荒蕪歲久,居人曠少。中有窣堵波,是佛在昔為諸菩薩、人、天大眾引說本生,修菩薩行,曾於此城為轉輪王,號曰摩訶提婆。(唐言大天。)有七寶應,王四天下,睹衰變之相,體無常之理,冥懷高蹈,忘情大位,舍國出家,染衣修學。

八、七百賢聖結集

城東南行十四五裏,至大窣堵波,是七百賢聖重結集處。佛涅槃後百一十年,吠舍厘城有諸苾芻,遠離佛法,謬行戒律。時長老耶舍陁住憍薩羅國,長老三菩伽住秣菟羅國,長老厘波多住韓若國,長老沙羅住吠舍厘國,長老富闍蘇彌羅住波羅梨弗國。諸大羅漢心得自在,持三藏,得三明,有大名稱,眾所知識,皆是尊者阿難弟子。時耶舍陁遣使告諸賢聖,皆可集吠舍厘城。猶少一人,未滿七百。是時富闍蘇彌羅以天眼見諸大賢聖集議法事,運神足至法會。時三菩伽於大眾中右袒長跪,揚言曰:“眾無嘩!欽哉,念哉!昔大聖法王善權寂滅,歲月雖淹,言教尚在。吠舍厘城懈怠苾芻謬於戒律,有十事出,違十力教。今諸賢者深明持犯,懼承大德阿難指誨,念報佛恩,重宣聖旨。”時彼大眾莫不悲感,即召集諸苾芻,依毗奈耶,訶責製止,削除謬法,宣明聖教。

九、濕吠多補羅伽藍

七百賢聖結集南行八九十裏,至濕吠多補羅僧伽藍,層台輪煥,重閣翬飛,僧眾清肅,並學大乘。其傍則有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跡之處。其側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如來在昔南趣摩揭陁國,北顧吠舍厘城,中途止息遺跡之處。

十、阿難分身寂滅傳說

濕吠多補羅伽藍東南行三十餘裏,殑伽河南北岸各有一窣堵波,是尊者阿難陁分身與二國處。阿難陁者,如來之從父弟也,多聞總持,博物強識,佛去世後斷大迦葉任持正法,導進學人。在摩揭陁國,於林中經行,見一沙彌諷誦佛經,章句錯謬,文字紛亂。阿難聞已,感慕增懷,徐詣其所,提撕指授。沙彌笑曰:“大德耄矣,所言謬矣!我師高明,春秋鼎盛,親承示誨,誠無所誤。”阿難默然,退而歎曰:“我年雖邁,為諸眾生,欲久住世,住持正法。然眾生垢重,難以誨語,久留無利,可速滅度。”於是去摩揭陁國,趣吠舍厘城,渡殑伽河,泛舟中流。摩揭陁王聞阿難去,情深戀德,即嚴戎駕,疾馳追請,數百千眾營軍南岸。吠舍厘王聞阿難來,悲喜盈心,亦治軍旅,奔馳迎候,數百千眾屯集北岸。兩軍相對,旌旗翳日。阿難恐鬥其兵,更相殺害,從舟中起,上升虛空,示現神變,即入寂滅,化火焚骸,骸又中析,一墮南岸,一墮北岸。於是二王各得一分,舉軍號慟,俱還本國,起窣堵波,而修供養。

從此東北行五百餘裏,至弗栗恃國,(北人謂三伐恃國,北印度境。)

○弗栗恃國

弗栗恃國周四千餘裏,東西長,南北狹。土地膏腴,花果茂盛。氣序微寒,人性躁急,多敬外道,少信佛法。伽藍十餘所,僧徒減千人,大小二乘,兼功通學。天祠數十,外道寔眾。國大都城號占戍拿,多已頹毀。故宮城中尚有三千餘家,若村若邑也。大河東北有伽藍,僧徒寡少,學業清高。

一、化度漁人處及諸遺跡

從此西行,依河之濱,有窣堵波,高餘三丈,南帶長流,大悲世尊度漁人處也。越在佛世,五百漁人結疇附黨,漁捕水族,於此河流得一大魚,有十八頭,頭各兩眼。諸漁人方欲害之,如來在吠舍厘國,天眼見,興悲心,乘其時而化導,因其機而啟悟,告諸大眾:“弗栗恃國有大魚,我欲導之,以悟諸漁人,爾宜知時。”於是大眾圍繞,神足淩虛,至於河濱,如常敷座。遂告諸漁人:“爾勿殺魚。”以神通力,開方便門,威被大魚,令知宿命,能作人語,貫解人情。爾時如來知而故問:“汝在前身,曾作何罪,流轉惡趣,受此弊身?”魚曰:“昔承福慶,生自豪族,大婆羅門劫比他者,我身是也。恃其族姓,淩蔑人倫,恃其博物,鄙賤經法。以輕慢心毀讟諸佛,以醜惡語詈辱眾僧,引類形比,謂若駝、驢、象、馬,諸醜形對。由此惡業,受此弊身。尚資宿善,身遭佛世,目睹聖化,親承聖教。因而懺謝,悔先作業。”如來隨機攝化,如應開導。魚既聞法,於是命終。承茲福力,上生天宮。於是自觀其身,何緣生此,既知宿命,念報佛恩,與諸天眾,肩隨戾止,前禮既畢,右繞退立,以天寶香花,持用供養。世尊指告漁人,為說妙法,俱即感悟,輸誠禮懺,裂網焚舟,歸真受法。既服染衣,又聞至教,皆出塵垢,俱證聖果。

度漁人東北行百餘裏,故城西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高百餘尺,是佛在昔於此六月說法度諸天人。此北百四五十步有小窣堵波,如來昔於此處為諸苾芻製戒。次西不遠有如來發、爪窣堵波,如來昔於此處,近遠邑人相趨輻湊,焚香散花,燈炬不絕。

從此西北千四五百裏,逾山入穀,至尼波羅國。(中印度境)。

○尼波羅國

尼波羅國周四千餘裏,在雪山中。國大都城周二十餘裏。山川連屬,宜穀稼,多花果,出赤銅、犛牛、命命鳥。貨用赤銅錢。氣序寒烈,風俗險詖,人性剛獷,信義輕薄。無學藝,有工巧。形貌醜弊,邪正兼信。伽藍、天祠接堵連隅。僧徒二千餘人,大小二乘,兼功綜習。外道異學,其數不詳。

一、光胄王製聲明論

王,刹帝利栗呫婆種也。誌學清高,純信佛法。近代有王,號鴦輸伐摩,(唐言光胄。)碩學聰睿,自製《聲明論》,重學敬德,遐邇著聞。

二、小水池

都城東南有小水池,以人火投之,水即焰起。更投餘物,亦變為火。

從此複還吠舍厘河,南渡殑伽河,至摩揭陁國。(舊曰摩伽陁,又曰摩竭提,皆訛也。中印度境。)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

作者:玄奘
《大唐西域記》正文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