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讀通鑑論》 作者:王夫之  

卷六·光武

昆陽之戰,光武威震天下,王業之興肇此矣。王邑、王尋之師,號稱百萬,以臨瓦合之漢兵,存亡生死之界也。諸將欲散歸諸城,光武決迎敵之誌,諸將不從,臨敵而撓,傾覆隨之。光武心喻其吉凶,而難以曉譬於群劣,則固慨慷以爭、痛哭以求必聽之時也。乃微笑而起,俟其請而弗迫與之言,萬一諸將不再問而遽焉駭散,能弗與之俱糜爛乎?嗚呼!此大有為者所以異於一往之氣矜者也。

尋、邑之眾,且壓其項背,諸將欲散而弗及,光武知之矣。知其欲散而弗及,而又迫與之爭,以引其喧之口,相長而益餒其氣,則不爭而得,爭之而必不得者也。而且不僅然也。藉令敵兵不即壓境以相迫,諸將驚潰而敵躡之,王邑無謀,嚴尤不決,兵雖眾而無紀,外盛而中枵,則諸將潰敗之餘,敵兵驕懈,我乃徙中起以乘之,夫豈無術以處此?麵特不如今此之易耳。諸將自亡,而光武固不可亡,項梁死而高帝自興,其明驗已。一笑之下,綽有餘地,而何暇與碌碌者爭短長邪?

而尤不僅然也。得失者,人也;存亡者,天也;業以其身任漢室之興廢,則尋、邑果可以長驅,諸將無能以再振,事之成敗,身之生死,委之於天,而非人之所能強。苟無其存其亡一笑而聽諸時會之量,則情先靡於軀命,雖慷慨痛哭與諸將競,亦居然一諸將之情也。以偶然億中之一策,懷憤而求逞,尤取敗之道,而何愈於諸將之紛紜乎?

天下之大,死生之故,興廢之幾,非曠然超於其外者,不能入其中而轉其軸。故武王之詩曰:“勿貳爾心。”慎謀於未舉事之前,坦然忘機於已舉事之後,天錫帝王以智,而必錫之以勇。勇者,非氣矜也,泊然於生死存亡而不失其度者也。光武之笑起而不與諸將爭前卻,大有為者之過人遠也,尤在此矣。

懷王遣高帝入關,而高帝之王業定;更始遣光武徇河北,而光武之王業定。大有為者之初起,不欲躬為戎首,抑必藉人以興;迨其威名已著,而追隨於行隊之間,則得失興喪之樞,不任己而因人;稍欲持權,而禍已發於肘腋,宋義之所以死於項羽,伯升之所以死於李軼、朱鮪也。

然則項羽禁高帝不令入關,更始聽朱鮪而拒劉賜之請,不委河北於光武,羽與更始,可以終保大位而無與爭乎?曰:不能也。禽之相製以氣,人之相役以道,項羽有韓信、陳平而不能禁其不去,更始有隗囂而不能服,無以役之也。藉令置高帝、光武於股掌之上,用之不能,殺之不可,羽與更始且自困於無術。三齊甫受封而旋叛,彭越、陳餘、英布翱翔桀驁以需時,王郎蠭起於河北,赤眉反戈而西向,羽與更始終無以固其位,而徒召亂於無已。爾朱兆且不能得之於高歡,況二帝之涵育者深乎!故以範增、朱鮪為忠謀者,愚也,無救於敗而徒亂天下也。無禦豪傑定四海之道,而操疑忌以困人,其亡愈速矣。

王者代天而行賞罰,參之以權謀,則逆天而天下不服,非但論功行賞、按罪製刑於臣民也。武王封武庚於東國,不得不封也,天也;周公相成王誅武庚,不得不誅也,天也。三代以上,諸侯有道,天下歸之,則為天子;天子無道,天下叛之,退為諸侯。武庚宜侯者也,不得不封;武庚宜安侯服,而欲複幹天命,不得不誅。既代天以賞罰,則洞然與四海公其袞鉞,而無所委曲於操縱以為駕馭之術。蘇洵氏唯不知此,故以權術測王者之舉動,而成乎小人之邪說。

王郎遣杜威納降,威為郎請萬戶侯封,光武曰:“顧得全身可矣。”劉恭為盆子乞降,恭問所以待盆子者,帝曰:“待以不死耳。”大哉王言!奉天以行賞罰,而意智不與焉,斯乃允以繼天而為之子。王郎者,妖人也。妖人倡亂,不可不誅;以其降而姑貰之,終拒其降而斬之,以懲天下之妖妄,而天下定。盆子者,愚而為人立者也。愚且賤,而欲幹天位也,可誅;非其誌而聽命於人也,可宥;待以不死,而授之散秩以養之,義正而仁亦裕矣。所尤難者,光武決於一言,而更無委曲之辭以誘之,明白洞達,與天下昭刑賞之正,故曰:大哉王言,體天無私而為之子也。

為權術之說者則不然,心惡之而姑許之,謂可以輯群雄之心,使劉永之儔,相仍而革麵。獨不見唐高祖之待李密,其後竟如之何也?狙詐興而天下相長以偽,故終唐之世,藩鎮倏叛倏服,以與上相市,而兵不可戢。然則權者非權也,偽以長亂而已矣。湯誥曰:“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誠帝心也,豈憂天下之有不服哉?何所葸畏而與人相為駔儈乎!故言權術以籠天下者,妾婦之智而已矣。

馮異招李軼於雒陽,軼報曰:“千載一會,思成斷金。”異斬武勃,軼閉門不救,是宜受其款而雒陽可速下也。光武則宣露其書,使朱鮪殺軼。軼本與伯升俱起,諂事諸將,忌伯升而譖殺之,光武欲得而甘心久矣。軼死,而雒陽之圍經年始拔,事有寧勞而不貪近功以申大義者,此是也。乃殺伯升者,朱鮪之本誌,軼特徇鮪而從之者爾。帝之於鮪也,使岑彭說之曰:“舉大事者,不忌小怨,鮪降,官爵可保,河水在,吾不食言。”鮪降而拜將軍,封列侯,傳封累世。同怨而異報,達於理者之製恩怨,非常情之所可測也如此。

雖然,亦惡有不可測哉?伯升初起,始發於李軼,迎光武而與建謀,則軼固光武兄弟所倚為腹心也。更始立,朱鮪、張卬暴貴,軼遽背而即於彼。因勢而遷者,小人之恒也,亦何至反戈推刃而無餘情哉?及光武初定河北,始有入關之誌。更始委三十萬之重兵於軼守雒陽,而李鬆甫敗於赤眉,軼又窺長安之不固而思附光武,靦然納斷金之言而不慚。光武曰:“季文多詐,不能得其要領。”特假手於鮪以殺之,而討猶未伸,非可以鮪例之也。

鮪起於平林,先光武以舉事,與伯升未有交也;奉更始而為更始謀殺伯升者,亦範增之愚忠耳。更始之諸將,類皆賊也,而鮪獨異。殺伯升,留光武而不遣,知有更始而不恤其他;諸將挾功而欲自王,更始弗能違也,鮪獨守高帝之約,辭膠東之封;受命守雒,百戰以與寇恂、馮畢爭死生之命;及長安破,更始降於赤眉,雒陽孤立無援,且堅壁固守,以殺伯升為慚而不降。故通更始之廷所可與有為者,唯鮪一人而已。於事君之義,立身之恥,殆庶幾焉。藉令光武以怨軼者怨鮪而拒戮之,則以私怨而廢天下之公,且將獎人臣之操異誌以介從違,而何以勸忠乎?子曰:“以直報怨。”直者,理而已矣,於軼何可忘,而於鮪何容芥蔕也。

效卓茂之為,可以化今之人乎?曰:何為其不可也。效卓茂之為,遂可以化人乎?曰:何為其可也。所以然者何也?素履無咎,居心無偽,而抑於大節不失焉,則行之也,和順而無矯物之情,篤實而不期功名之立,動之以天而物弗能違矣。非然,則嚴詡之以亂潁川者,所謂“鄉原德之賊也”。王莽之當國,上下相率以偽,效茂之跡以誇德化者,非直一嚴詡也;莽皆樂推之以誘天下,彼亦樂附莽而成其利達。莽居攝而茂以病免,名不照於當時,而莽無求焉。自拔於流俗,而居約以自汙,敦實行而遠虛名,茂自此遠矣。

且其諭部民之言曰:“人所以群居不亂異於禽獸者,以有仁愛禮義,知相敬事也。”擴愚賤之昏瞀,而示以天理流行之實,夫豈托跡寬仁以幹譽者之所能及此乎?茂唯有此,雖無皦皦之名,而誌終不降;雖違物情之順,而不爽天性之貞。自非然者,恭而諂,寬而弛,樸而鄙,無得於心,不全其大,徒飾為從容平易之容,石建以之獵顯名厚實,而不保其子之令終。天不可罔,人固不可重欺也。故欲學茂者,無但求之事為之跡也。

鮑永、馮衍審知更始之亡而後降,正也。然既已事主不終,納款以免戰爭攻守之禍,豈更有無妄之福可容其覬望乎?鮑永以立功而受封,雖可受之而無疚,要亦聽新主之自為予奪耳。馮衍曰:“天命難知,人道易守,守道之臣,何患死亡。”苟知此矣,在貧如富,在賤如貴,悠遊卒歲,俟命而無求,豈不成乎大丈夫哉!而怏怏失誌,移怒忿於妻子,抒怨懟於文辭;然則昔之阻孤城、抗大敵而不降者,正留一不挑之節,為夫死更嫁之地,衍之生平,敗於此矣。光武終廢而不用,不亦宜乎!

光武之處彭寵,不謂之刻薄而寡恩,不得矣。王郎之亂,微耿況與寵之力不及此。天下粗定,置寵若忘,而以年少驕躁之朱浮位於其上,寵惡能不怨邪?泄浮之奏以激寵,使速反而殪之,誠不知光武之何心?意者寵之初發突騎助光武討王郎,寵無固誌,特為吳漢、王梁所脅誘,而耿況、寇恂從臾之,以此有隙焉,而雖功亦罪乎?夫天下競起,疑王疑帝,豈易測之於風塵之下;既有功於己而拯其急,則固未可忘也。光武能忍於反側子而不能忍於寵也何邪?

乃寵之不得其終也,亦有以自取矣。耿況之始歸光武,亦寇恂決之也;乃既決於聽恂矣,則遣其子弇親將而來,稱帝之議,弇無所避而密陳之,故寇恂雖見委任,而不能揜況父子之輸忠。寵弗然也,從漢與梁之策,即遣漢與梁任之,資以兵眾,而成漢與梁之豐功,寵無與焉。漢與梁馳驅於中原,而己晏坐於漁陽,何其不自樹立,倒柄以授人邪?寵之愚不應至是,則寵有猶豫之情可知矣。光武而興,則漢與梁為己效功;光武而敗,則漢與梁任其咎,而己猶擁郡以處於事外。嗚呼!處亂世,擁重兵,勢不可以無事,非儒生策士徘回顧慮之時也。慮未可以委身,則竇融雖後至而無猜;審可以托跡,則得喪死生決於一念;若其姑與之而留餘地以自處,犯英主之大忌,受群言之交擿,未有能免者也。易曰:“需於泥,致寇至。”敬慎且危,而況悍妻群小之交煽乎?亂世之去就,決之以義而已;義定而守之以信,則凶而可以無咎。需者事之賊,非欲其躁也,無兩端以窺伺之謂也。寵之不免,非旦夕之故矣。雖然,略其心,紀其績,以不忘患難之初心,則物自順焉。光武之刻薄寡恩也,不得以寵之詐愚而謝其咎也。

光武之得天下,較高帝而尤難矣。建武二年,已定都於雒陽,而天下之亂方興。帝所得資以有為者,獨河北耳。而彭寵抑叛於幽州,五校尚橫於內黃。關以西,鄧禹雖入長安,赤眉環繞其外,禹弗能製焉。郾、宛、堵鄉、新野、弘農,近在咽頰之間,寇叛接跡而相為牽製,不畢更始之在長安時也。劉永、張步、董憲、蘇茂,橫互東方,為陳、汝眉睫之患;隗囂、公孫述姑置而可徐定者勿論焉。其視高帝出關以後,僅一項羽,夷滅之而天下即定,難易之差,豈不遠哉?

或曰:項羽,勁敵也,赤眉、五校、劉永、張步、董憲、蘇茂、董、蘇況、隗囂,皆非羽倫,則光武易。夫寇豈有常哉?項羽之彊也而可使弱,弱者亦何不可使彊也。曹操慮哀紹之難平,而卒與爭衡者周瑜之一隅;苻堅蕩慕容、姚氏之積寇,而一敗不支於謝玄之一旅。時之所興,勢之所湊,人為之效其羽翼,天為之長其聰明,燎原之火,一爝未滅,而猝已焚林,詎可量邪?且合力而與爭者一塗,精專誌定,無旁撓焉,而惡得不易!分勢而四應者雜起,左伏右起,無寧日焉,而惡得不難!使以高帝滎陽之相持,而遇光武叢生之敵,乘間持虛而掣其後,羽不待約,而人為之犄角,高帝不能支矣。則甚矣光武之難,而光武之神武不可測也。

乃微窺其所以製勝而蕩平之者,豈有他哉?以靜製動,以道製權,以謀製力,以緩製猝,以寬製猛而已。帝之言曰:“吾治天下以柔道行之。”非徒治天下也,其取天下也,亦是而已矣。柔者非弱之謂也,反本自治,順人心以不犯陰陽之忌也。孟子曰:“行法以俟命。“光武其庶幾乎!高帝之興,群天下而起亡秦,競智競力,名義無所伉,人心無所惑也。光武則乘思漢之民心以興,而玄也、盆子也、孺子嬰也、永也、嘉也,俱為漢室之胄,未見其分之有所定也。苟有分義以相搖,則智力不足以相屈,故更始亡而故將猶挾以逞誌。然則光武所以屈群策群力而獨伸焉者,舍道其何以哉?天下方割裂而聚鬥,而光武以道勝焉。即位未久,修郊廟,享宗祖,定製度,行爵賞,舉伏湛,征卓茂,勉寇恂以綏河內,命馮畢使撫關中,一以從容鎮靜結已服之人心,而不迫於爭戰。然而桀驁疆梁之徒,皆自困而瓦解。是則使高帝當之,未必其能耆定如此也。而光武之規模弘遠矣。

嗚呼!使得天下者皆如高帝之興,而無光武之大猷承之於後,則天下後世且疑湯、武之誓誥為虛文,而唯智力之可以起收四海。曹操何所憚而不為天子,石虎、朱溫亦何能寒海內之心而不永戴之哉?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獨焉,而宋太祖其次也。不無小疵,而大已醇矣。

赤眉之棄長安、西走安定,非鄧禹之力能驅之也,食盡而旁掠,固不以安定為終焉之計,而必返乎長安。鄧禹不乘其有可潰之勢,躡其後以蹙之,而入長安晏坐以待其歸,河決癕潰,容可禦乎?於是退之雲陽,士氣已餒,而還攻之於堅城之下,其敗宜矣。故善用兵者,知時而已。赤眉食盡,引兵東歸,時畢乎昔,則唯扼之於險而可製其死命。禹乃違光武之令,就關內而與爭,何昔之怯而今之忿也!

然光武終能遏之於宜陽而盡降之,曾不恤歸師勿揜之戒,塞決河而斂潰癕,則又何也?嚴陳以待,求戰不得,求走不能,弗犯其鋒,稍遲之而氣即餒矣。帝以持重而挫其方決之勢,禹以持重而失之方潰之初,相時之變,定幾於頃刻,非智之所能知、勇之所能勝。嶽鵬舉曰:“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心不忘而時自應於其會,此未可以一成之論論之也。

一○

所貴乎史者,述往以為來者師也。為史者,記載徒繁,而經世之大略不著,後人欲得其得失之樞機以效法之無繇也,則惡用更為?

光武之始徇河北,銅馬諸賊幾數百萬;及破之也,潰散者有矣,而受其降者數十萬人。斯時也,光武之眾未集,猶資之以為用也。已而劉茂集眾十餘萬而降之於京、密;朱鮪之眾且三十萬而降之於雒陽;吳漢、王梁擊檀鄉於漳水,降其眾十餘萬於鄴東;五校之眾五萬人降之於羛陽;餘賊之擁立孫登者五萬人,降之於河北;赤眉先後降者無算,其東歸之餘尚十餘萬人,降之於宜陽;吳漢降青犢,馮異降延岑、張邯之眾,蓋延降劉永之餘,王常降青犢四萬餘人,耿弇降張步之卒十餘萬;蓋先後所受降者,指窮於數。戰勝矣,威立矣,乃幾千萬不逞之徒聽我羈絡,又將何以處之邪?高帝之興也,恒患寡而亟奪人之軍,光武則兵有餘而撫之也不易,此光武之定天下所以難於高帝也。

夫民易動而難靜,而亂世之民為甚。當其舍耒而操戈,或亦有不得已之情焉,而要皆遊惰驕桀者也。迨乎相習於戎馬之間,掠食而飽,掠婦而妻,馳驟喧呶,行歌坐傲,則雖有不得已之情而亦忘之矣。盡編之於伍,而耕夫之粟不給於養也,織婦之布不給於衣也,縣官宵夜以持等、不給於饋餫也。盡勒之歸農,而田疇已蕪矣,四肢已惰矣,恣睢狂蕩、不能受屈於父兄鄉黨之前矣。故一聚一散,傾耳以聽四方之動而隨風以起,誠無如此已動而不複靜之民氣何矣!而光武處之也,不十年而天下晏然,此必有大用存焉。史不詳其所以安輯而鎮撫之者何若,則班固、荀悅徒為藻帨之文、而無意於天下之略也,後起者其阿征焉?

無已,而求之遺文以髣髴其大端,則征伏湛、擢卓茂,獎重厚之吏,以調禦其囂張之氣,使惰歸而自得其安全,民無懷怨怒以擯之不齒,吏不吝教導以納之矩矱,日漸月摩而消其形跡,數百萬人之浮情害氣,以一念斂之而有餘矣。蓋其覿文匿武之意,早昭著於戰爭未息之日,潛移默易,相喻於不言,當其從戎之日,已早有歸休之誌,而授以田疇廬墓之樂,亦惡有不帖然也?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何也?前而高帝,後而唐、宋,皆未有如光武之世,胥天下以稱兵,數盈千萬者也。通其意,思其變,函之以量,貞之以理,豈易言哉!豈易言哉!

一一

光武報隗囂書,稱字以與頡頏,用敵國禮,失禦囂之道矣,是以失囂。囂者,異於狂狡之徙,猶知名義者也。始起西州,歃血告於漢祖之神靈,知漢未絕於天,願為中興之元功耳。更始疑欲殺之,亦奔歸秦、隴,而恥與張卬、謝祿同逆。達其情,獎之以義,正名之為君臣,而成其初誌,囂將以為得知己而願委身焉。名義者,囂所素奉之名也,待以敵國,而置之名義之外以相籠絡,囂且謂更始之始尊我而終忌我,今猶是也,奚以委身而相信哉?文帝之下尉佗也,佗本無戴漢之心,下之而驕氣以平,非可與囂比者也。懷疑未決,而又重授以疑,雖慷慨論列如馬援,無能蠲其猜忮矣。

一二

上下相親,天下之勢乃固。故三代之王者,不與諸侯爭臣民,立國數百年;其亡也,猶修天子之事守而不殄其宗社。漢承秦而罷侯置守,守非世守,而臣民亦迭易矣。然郡吏之於守,引君臣之義,效其忠貞,死則服之,免官而代為之恥,曲全其名,重恤其孤幼,乃至變起兵戎而以死衛之。如楚郡劉平遇龍萌之亂,伏太守孫萌身上,號泣請代,身被七創,傾血以飲萌,如此類者,盡東漢之世,不一而足。蓋吏之於守,其相親而不貳也,天子不以沽恩附勢為疑,廷臣不以固結朋黨為非,是以上下親而迭相維係以統於天子。故盜賊興而不能如黃巢、方臘之僭,夷狄競而不能成永嘉、靖康之禍,三代封建之遺意,施於郡縣者未斁也。

延及後世,黨議興而惟恐人之不離,告訐起而惟恐部民之不犯其上,將以解散臣民而使專尊天子,而不知一離而不可複合,惡能以一人為羈絡於清宮,而遍縻九州之風馬牛哉?導民以義,而民猶趨利以忘恩;導民以親,而民猶背公以瓦解;如之何更獎以刻薄犯順之為也!三代以下,唯漢絕而複興,後世弗及焉,有以夫!

一三

言一發而不可收,習相沿而不能革,無聖人出,則須其自已而後已。班彪之說隗囂,竇融之決誌以從光武,皆以符命為征;彪與融處亂世而身名以全,皆所謂豪傑之士也,然而所據者在此,況其他之瑣瑣者乎?

仲尼沒,七十子之徒,流風日遠,舍理言天,而窺天以數,賢者不能自拔,而疑信參焉。劉楊造癭楊之讖以惑眾,張豐寶肘石之璽以自迷,皆緣之以釀亂而亡其身。光武之明,且恐非此而無以動天下,刻畫五行、割裂六藝者二百餘年,迨魏、晉而始衰,害固如是之烈也!

孔子讚周易以前民用。道而已矣,陰陽柔剛仁義之外無道也。至於漢,乃有道外之數以亂道;更千年而濂、雒闡其微以距邪說,邵康節猶以其授於陳搏、穆修者,冒三聖之顯道,以測皇王之升降,非君子之所知也。其殆京房、夏賀良之餘盡,乘風而一煽者乎!

一四

疑信相參之際,人有隱情而我亦與之隱,則疑終不釋;豁然發其所疑而示之以信,豈有不測之明威哉?無不可共見之心而已。竇融在河西,懷疑不決,好事者且以尉佗之說進,此融所秘而不敢以告者也。光武賜書,開兩端以擿發之,而河西震服。凡光武之詘群雄者,胥此道也。

蓋有所隱而不敢宣者,畏人之知。抑料人雖知我而無能禁我也,更相與隱之,則彼且畏我之含殺機以暗相製;不則謂其疑已而無如已何矣。曉然曰:予既已知汝必有之情矣,而終不以為罪;且亦不禁汝之勿然,而吾固無所懼也。則相諒以明恩,而無姑相隱忍之情以示懦。此非權術之為也,恃在己而不幸人之弗相害,洞然知合離得失之數,仰聽之天,俯任之人,術也而道在其中。此光武之奇而不詭於正者與!

一五

起於學士大夫、習經術、終陟大位者三:光武也,昭烈也,梁武帝也。故其設施與英雄之起於艸澤者有異,而光武遠矣。

昭烈習於儒而淫於申、韓,曆事變而權術蕩其心,武侯年少而急於勳業,是以刑名亂之。梁武篡,而反念所學,名義無以自容,不獲已,而聞浮屠之法有“心亡罪滅”之旨,可以自覆,故托以自飾其惡,愚矣。然而士大夫釋服入見者,麵無毀容,則終身不錄,終不忍使大倫絕滅於天下,人道猶藉以僅存,固愈於蕭道成之唯利是尚也。光武則可謂勿忘其能矣。天下未定,戰爭方亟,汲汲然式古典,修禮樂,寬以居,仁以行,而緣飾學問以充其美,見龍之德,在飛不舍,三代以下稱盛治,莫有過焉。故曰:光武遠矣。

嗚呼!古無不學之天子,後世乃有不學之相臣。以不學之相臣輔艸澤之天子,治之不古,自高帝始,非但秦也。秦以亡而漢以興,亡者為後戒,而興者且為後法,人紀之存,不亦難乎!

一六

王元說隗囂據隘自守,以待四方之變,其亡也宜矣。天下方亂,士思立功名,而民思息肩於鋒刃,能為之主者,眾所待也,人方待我而我待人乎?待者,害之府也。無已,則儒生懷道術以需時而行者,待求治之主;不則武夫以方剛之膂力欲有所效者,待有為之君;是兩者可待也。若夫欲創非常之業,目不營乎四海,心不周乎萬民,力不足以屈群策群力而禦之,謀不能先天下而建廓清之首功;乃端坐苟安,待人之起而投其隙。所待者而賢於我,則我且俛首而受製;所待者與己齊力而或不己若,則幸雖製彼而無以服天下之心。鷸蚌漁人之術,其猶鼠之俟夜乎!而何以為天下雄也?擁重兵,據險地,謀臣武士亦足以用,但立一待人之心,而即已自處於坐困之塗;延頸企之,仰窺天,俯視地,四顧海內而幸其蠭起,亂人而已。亂人者,未有不亡者也。

一七

嚴光之不事光武,以視沮、溺、丈人而尤隘矣。沮、溺、丈人知道不行,弗獲已而廢君臣之義者也,故子曰:“隱者也。”隱之為言,藏道自居,而非無可藏者也。光武定王莽之亂,繼漢正統,修禮樂,式古典,其或未醇,亦待賢者以道讚襄之,而光何視為滔滔之天下而亟違之?倘以曾與帝同學而不屑為之臣邪?禹、皋陶何為胥北麵事堯而安於臣舜邪?

若周黨者,則愈僻矣。召而至三,征而就車,偃蹇伏而不拜,忿驚之氣,施於君臣禮法之下,範升劾其不敬,罪奚辭焉?黨聞春秋報讎之說,非君非父之慘,稱兵以與人相仇殺,黨其北宮黝之徒與!黝固無嚴諸侯,黨亦無嚴天子也。賜帛而罷之,恥孰甚焉!帝覆載以容之,而黨藐乎小矣。

王良應召而受祿,雖無殊猷,而恭儉以居大位,於君子之道尚不遠矣。故君子者,以仕為道者也,非夷狄盜賊,未有以匹夫而抗天子者也。範希文曰:“蠱之上九,子陵有焉。”非其時而憑高以為尚,則“比之無首”而已矣,惡足法哉?

一八

來歙使隗囂,憤然為危激之辭質責囂,欲刺之,而囂不能加害。史稱歙有信義,言行不違,往來遊說,皆可覆按,故西州士大夫敬愛而免之。信義之於人大矣哉!

士處紛爭之世,往來傳命而失信義者有二,而亂人不與焉。習於說術者,以為薦樸誠於雄猜狙詐之前,則且視為迂拙而見詘;以巧馭巧,以辯馭辯,機發於不測,而易以動人;而不知有盡之慧敵多方之詐,固不勝而適逢其怒也。又或胸無主而眩於物者,兩雄相猜,其中未易測也,而所爭所欲,和與戰、合與離,兩端而已,欲翕固張,薄為望而厚為責,有溢美溢惡之辭焉。乃無定情而驚其誇說,因而信之,遂與傳之,而固不可覆按也;則未有欺而欺者多矣,欺已露而追悔無及也。是兩者,失信失義而抑取憎於人者多矣。

故莊周非知道者,而其言遊說則盡矣,勿傳其溢詞,而信義可以不失,歙其明於此而持之固乎!履虎尾而不晊,素以往而已矣。

一九

建官之法,與選舉用異而體合,難言之矣。省官將以息民,而士之待用者,滯於進而無以勸人於善。不省,則一行之士,可自試以交獎於才能;然而役多民勞,苦於不給,且也議論滋多,文法滋繁,責分而權不一,任事者難而事多牽製以疑沮。吏省而法簡,則墨吏暴人,擁權自恣,無以相察;而胥史豪疆,易避就以讎其奸。故一興一廢一繁一簡之際,難言之也。

天下有定理而無定法。定理者,知人而已矣,安民而已矣,進賢遠奸而已矣;無定法者,一興一廢一繁一簡之閉,因乎時而不可執也。

亂之初息,不患士之不勸於功名也,而患其競。一夫有技擊之能,一士有口舌刀筆之長,嚐以試之紛糾之際而幸讎,效者接踵焉;而又多與以進取之塗,蕩其心誌,則損父母、棄墳墓、舍田疇以冒進者不息。唯官省而難容,乃退安於靜處,而爵祿貴、廉恥興焉。且也民當墊隘之餘,偷安以自免之情勝。其有犯不軌者,類皆暴橫恣睢,惡顯而易見;不則疲敝亡賴而不知避就者;未容有深奸奇巧,詭於法而難於覺察者焉。則網疏吏寡,而治之也有餘。抑百務艸創,而姑與天下以休息,雖有不舉,且可俟之生遂之餘,則郡縣闊遠而事為不詳,正以綏不寧而使之大定,此則省官之法善矣。

若夫天下已定,人席於安矣,政教弛而待張矣;於斯時也,士無詭出歧塗以幸功名之路,溫飽安居而遂忘於進,則衣冠之胄,俊秀之子,亦且隳誌於癢序,而自限於農圃。非多為之員、廣為之科,以引掖之於君子之塗,則樸率之風,流為鄙倍,而詩書禮樂不足以興方起之才。且彊暴不足以逞,而匿為巧詐;豪民日以磐固,而玩法自便;則百裏一亭,千裏一邑,長吏疏,掾督缺,而耳目易窮。乃官習於簡略,而事日以積,教化之詳,衣裙之備,官不給而無以齊民,事不夙而無以待變。是則並官以慎選,而不能盡天下之才;省吏以息民,而無以理萬民之治;吝爵吝權之害,豈淺於濫宂哉?故曰:理有定而法無定,因乎其時而已。

光武建武六年,河北初定,江、淮初平,關中初靖,承王莽割裂郡縣、改置百官、苛細之後,抑當四海紛紜、蛇龍競起之餘,徼幸功名之情,中於人心而未易滌,井省四百餘縣,吏職減損,十置其一,斯其時乎!斯其時乎!要之非不易之法也。

二○

竇融之責隗囂曰:“兵起以來,城郭皆為邱墟,生民轉於溝壑,天運少還,而將軍複重其難,孤幼將複流離,言之可為酸鼻。”仁人之言,其利溥如此哉!

說人罷兵歸附而以彊弱論,我居彊而孰甘其弱?激之已耳。以天命論,天視聽自民視聽,置民不言,而托之杳茫之符瑞,妄人不難偽作以惑眾,而亂益滋。唯融之為言也如此,囂雖不能聽,而已愴於心,心愴而氣奪矣。秦、隴之民聞之,固將怨囂而不樂為之死;漢之荷戈以趨、負糧以饋者,亦知上之非忍毒我,而禍自彼發,不容已也。其利溥矣。

然而融之為此言也,則非以是為製囂之柄,而離秦、隴之心使去囂也。何以知其然也?使融而操此以為術,則言之不能如是之深切;而融全河西以歸命,實踐此言,以免民於死,非徒言也。竇氏之裔,與漢終始,一念之永,百年之澤矣。

二一

治之敝也,任法而不任人。夫法者,豈天子一人能持之以遍察臣工乎?勢且仍委之人而使之操法。於是舍大臣而任小臣,舍舊臣而任新進,舍敦厚寬恕之士而任徼幸樂禍之小人。其言非無征也,其於法不患不相傅致也,於是而國事大亂。江馮請令司隸校尉督察三公,陳元爭之,光武聽元而黜馮之邪說,可謂知治矣。臣下之相容,弊所自生也;臣下之相訐,害所自極也。如馮之言,陪隸告其君長,子弟訟其父兄,洵然三綱淪、五典斁,其不亡也幾何哉!

大臣者,日坐論於天子之側者也;用人行政之得失,天子日與酬辨,而奚患不知?然而疑之也有故,則天子不親政而疏遠大臣,使不得日進乎前,於是大臣不能複待天子之命而自行其意。天子既疏遠而有不及知,猶畏鬼魅者之畏暗也,且無以保大臣之必不為奸,而督察遂不容已。媢疾苛覈之小人,乃以撓國政而離上下之心。其所訐者未嚐不中也,勢遂下移而不可止。藉令天子修坐論之禮,勤內朝外朝之問,互相谘訪,以析大政之疑,大臣日侍扆,無隙以下比而固黨;則臺諫之設,上以糾君德之愆,下以達萬方之隱,初不委以毛鷙攻擊之為,然而麵欺擅命之慝,大臣固有所不敢逞,又焉用督察為哉?

況大臣者,非一旦而加諸上位也。天子親政,則其為侍從者日與之親,其任方麵者,以其實試之功能,驗之於殿最而延訪之,則擇之已夙,而豈待既登公輔之後乎?唯怠以廢政,驕以傲人,則大臣之得失不審,於是恃糾虔之法,以為不勞而治也。於是法密而心離,小人進而君子危,不可挽矣。

二二

乘亂以起兵者,類不得其死,而隗囂獨保首領以終。囂之所為,蓋非犯陰陽之忌而深天下之怨者,不亦宜乎!藉其子純弗叛以逃,雖世其家可也。囂之所以不終事漢者,懲於更始之敗而葸以失之也。以身托人,而何容易哉,則固不容不慎;慎而過焉,遂成乎葸,於是而毀家存漢之心,不能固守而成乎逆。然而兵不越隴,而毒未及於天下,鄭興、馬緩、申屠剛去之而不留,來歙刺之而不殺,隱然有名義在其心而不忘,其異於公孫述、張步、董憲之流遠矣。惜哉,其不奉教於竇融耳。卑屈而臣於公孫述,則勢蹙而無聯之為也。其怙終而不聽光武之招,則愧於馬、竇而恐笑其不夙也。葸而成乎愚,而固不安於戕忍詭隨之為,乃以善其死而免於顯戮。天維顯思、自求自取之謂也。

二三

任為將師而明於治道者,古今鮮矣,而光武獨多得之。來歙刺傷,口占遺表,不及軍事,而亟薦段襄,曰:“理國以得賢為本。”此豈武臣之所及哉?歙也、祭遵也、寇恂也、吳漢也,皆出可為能吏、人可為大臣者也。然而光武終不任將帥以宰輔,諸將亦各安於韎鞈而不欲與於鼎鉉。嗚呼!意深遠矣。故三代以下,君臣交盡其美,唯東漢為盛焉。

二四

苟為欲治之君,樂其臣之敢言者有矣,而敢言之士不數進。非徒上無能容之也,言出而君怒,怒旋踵而可息矣,左右大臣得為居閉而解之;藉其終怒不釋,乃以直臣而觸暴君,貶竄誅死,而義可以自安且自伸也。唯上之怒有已時,而在旁之怨不息,乘閉進毀,且翹小過以敗人名節,則身與名俱喪,逮及子孫族黨交遊而皆受其禍,則雖有骨鯁之臣,亦遲回而恡於一言。故能容敢言者非難,而能安敢言者為難也。

光武以支庶之餘,起於南陽,與其人士周旋辛苦、百戰以定天下,其專用南陽人而失天下之賢儁,雖私而抑不忘故舊之道也。且南陽將吏,功成爵定,亦未聞驕倨侈汰以亂大法,夫豈必斥遠而防製之。乃郭伋以疏遠之臣,外任州郡,慷慨而談,無所避忌。曰:“當簡天下賢俊,不宜專用南陽故舊。”孤立不懼赫奕之閥閱,以昌言於廷,然而帝不怒也。且自鄧禹以降,勳貴盈廷,未有忿疾之者,伋固早知其不足畏而言之無尤。誠若是,士惡有不言,言惡有不敢哉?諸將之賢也,帝有以鎮撫之也;獎遠臣以忠鯁,而化近臣於公坦,帝之恩威,於是而不可及矣。宋祖懷不平於趙普,而雷德驤猶以鼎鐺見責,曲折以全直臣,而天子不能行其意。伋言之也適然,帝聽之也適然,南陽勳舊聞之也適然。嗚呼!是可望之三代以下哉?

二五

建武十二年,天下已定,所未下者,公孫述耳。三方競進,蹙之於成都,述糧日匱,氣日衰,人心日離,王元且負述而歸我,此其勿庸勞師亟戰而可坐收也較然矣。觸其致死之心,徼幸而猶圖一逞,未易當也。吳漢逼成都而取敗,必然之勢矣。光武料之於千裏之外而不爽,非有不測之智也,知其大者而已。

故善審勢者,取彼與我而置之心目之外,然後籠舉而規恢之,則細微之變必察;耳目騖於可見之形,而內生其心,則智役於事中,而變生於意外。詩雲:“不出於熲。”出於熲者,其明哲無以加焉。昆陽之拒尋、邑,邯鄲之蹙王郎,光武固嚐以亟戰得之矣,彼一時也。吳漢效之而惡得不敗!

二六

公孫述之廷不可仕也;雖然,述非王莽比矣,不得已而姑與周旋以待時,不亦可乎?李業、王皓、王嘉遽以死殉之,過矣。述之初據蜀也,猶未稱帝,威亦未淫也;察其割據之雄心,慮相汙陷,夫豈無自全之術哉?乃因循於田裏家室之中,事至而無餘地,居危亂之邦,無道以遠害,畏溺而先自投於淵,介於石而見幾者若此乎?

譙,薦賄以免,則尤可醜矣。處亂世而多財,辱人賤行以祈生,殆所謂“負且乘致寇至”者與!哀、平之季,廉恥道喪,一變而激為吊詭,蜀人尤甚焉。匹夫匹婦之諒,惡足與龔勝絜其孤芳哉!

二七

晉平公喜其臣之競,而師曠譏其不君。為人君者,欲其臣之競,無以異於為人父者利其子之爭也。光武之詔任延曰:“善事上官,勿失名譽。”其言若失君人之道,而意自深。延曰:“忠臣不和,和臣不忠,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考異曰:延傳作“忠臣不私,私臣不忠”。按高峻小史作“忠臣不和,和臣不忠”,意思為長,又與上語相應,今從之。然則尊卑陵夷,相矯相訐,以興訟獄而沮成事,抑豈天子之福乎?

夫欲使上官之履正而奉公也,但擇其人而任之。夫既使居上位矣,天子無能納諸道而製其進退,乃恃下吏之駤戾以翹其過而為異同,於是乎相勸以傲,而事之廢興,民之利病,法之輕重,人得操之以行其意。其究也,下吏抗上官而庶民抗下吏,怨讟生,飛語興,毀譽無恒,訟獄蠭起,天子亦何恃以齊天下,使網在綱,有條而不紊乎?陰陽之氣不和,則災沴生;臣民之心不和,則兵戎起。共、驩不和於舜、禹,管、蔡不和於周、召,如是而可以為忠臣乎?

光武歡息曰:“卿言是也。”為延之說所搖與?抑姑以取其一節之亢直而善成其和衷與?以為治理之定論,則非矣。

二八

道非直器也,而非器則道無所麗以行。故能守先王之道者,君子所效法而師焉者也;能守道之器者,君子所登進而資焉者也。王莽之亂,法物凋喪,公孫述賓賓然亟修之。其平也,益州傳送其瞽師、樂器、葆車、輿輦,漢廷始複西京之盛。於此言之,述未可盡貶也。

述之起也非亂賊,其於漢也,抑非若隗囂之已北麵而又叛也。於一隅之地,存禮樂於殘缺,備法物以昭等威,李業、費貽、王皓、王嘉,何為視若戎狄亂賊而拒以死邪?自述而言,無定天下之略,無安天下之功,飾其器,惘其道,徇其末,忘其本,坐以待亡,則誠愚矣。自天下而言,群競於智名勇功,幾與負爪戴角者同其競奰,則述存什一於千百,俾後王有所考而資以成一代之治理,不可謂無功焉。馬援,倜儻之士也,斥述為井蛙,後世因援之鄙述,而幾令與孟知祥、王建齒,不亦誣乎?

漢道中圮,而述儲文物以待光武,五代塗炭,而李氏儲文藝以待宋太宗,功俱未可沒也。宋失汴梁而鍾律遂亡,乃者南都陷而渾儀遂毀,使當世而有公孫述也,可勿執李、費二王之硜硜以拒之也。

二九

高帝初入關,約法三章,“殺人者死”無待察其情,而壹之以上刑。蓋天下方亂,民狎於鋒刃,挾讎爭利以相殺者不可卒弭,壹之以死而無容覆勘,約法寬而獨於此必嚴焉,以止殺也。

王嘉當元、哀之世,輕殊死刑百一十五事,其四十二事,手殺人者減死一等。建武中,梁統惡其輕,請如舊章。甚矣,刑之難言也。殺人一也,而所繇殺之者畢。有積忿深毒,懷貪競勢,乘便利而殺之者;有兩相為敵,一彼一此,非我殺彼,則彼殺我,偶勝而殺之者;有一朝之忿,雖無殺心,拳勇有餘,要害偶中,而遂成乎殺者。斯三者,原情定罪,豈可概之而無殊乎?然而為之法曰:察其所自殺而輕重之。則猾民伏其巧辯,訟魁曲為證佐,賕吏援以遊移,而法大亂。甚矣,法之難言也。

夫法一而已矣,一故不可幹也,以齊天下而使欽畏者也。故殺人者死,斷乎不可詞費而啟奸也;乃若所以欽恤民情而使死無餘憾者,則存乎用法之人耳。清問下民者,莫要乎擇刑官而任之以求情之道。書曰:“刑故無小,赦過無大。”故與過之分,豈徒幕外彎弓不知幕中有人而死於射之謂乎?橫逆相加,操殺己之心以來,而幸勝以免於推刃,究其所以激成而迫於勢者,亦過之類也;猝然之忿怒,疆弱殊於形體,要害不知規避,不幸而成乎殺者,亦過之類也。一王懸法於上,而不開以減死之科;刑官消息於心,而盡其情理之別。則果於殺人者,從刑故之條;而不幸殺人者,慎赦過之典。法不骫而刑以祥,存乎其人,而非可豫為製也。

夫法既一矣,而任用刑者之矜恕,則法其不行矣乎?而抑有道焉。凡斷刑於死者,必決於天子之廷,於是而有失出失入之罰,以儆有司之廢法。既任吏之寬恤,而又嚴失出以議其後,則自非仁人輕位祿而全惻隱者,不能無惕於中而輕貸人以破法。夫有司者,豈無故而縱有罪以自麗於罰乎?非其請托,則其薦賄,廷議持衡而二患懲,則法外之仁,可以聽賢有司之求瘼,而伺忍一人死複繼之以一人乎?若曰殺人而可不死也,人將相戕而不已也,而亡慮也。雖減死而五木加之,犴狴拘之,流放徒錄以終其身,自非積忿深毒、懷貪競勢之凶人,亦孰樂有此而昧於一逞也乎?

三○

治盜之法,莫善於緩;急者,未有不終之以緩者也。且盜之方發而畏捕也,疆則相拒,弱則驚竄伏匿而莫測其所在。緩之而拒之氣餒矣,不能久匿而複往來於其邑裏族黨矣,一夫之力擒之而有餘矣,吏不畏其難獲而被罪也。人孰無惡盜之情,而奚縱之?惟求之已急也,迫之以拒,駭之以匿,吏畏不獲而被罪,而不敢發覺,夫然後展轉浸淫而大盜以起,民以之死,而國因以亡。

光武之法,吏雖逗留、回避、故縱者皆勿問,聽以禽討為效。牧守令長畏愞選怯不敢捕者,皆不以為罪,隻取獲賊多少為殿最。唯匿蔽者乃罪之。此不易之良法,而愚者弗能行久矣。

三一

張純、朱浮議宗廟之製,謂禮為人子事大宗降其私親,請除舂陵節侯以下四親廟,以先帝四廟代之。光武抑情從議,以昭穆禰元帝,而祠其親於章陵,畢於後世之苟私其親者,而要未合於禮之中也。

為人子者,必有所受命而後出為人後,內則受命於父以往,外則受命於所後之父母而來,若哀帝之於成帝是已。故尊定陶為皇,而自絕於成帝,非也。若內無所稟,外無所承,唯己之意與人之扳己而繼人之統,此唯天子之族子,以宗社為重,可以不辭,而要不得與受命出後者均。何也?父子之恩義,非可以己之利與臣民之推戴而薄其所生,誣所後者以無命為有命也。況乎光武之興,自以武功討篡逆而複宗祊,其生也與元帝之崩不相逮,而可厚誣乎哉?成、哀、平不成乎君者也,廢焉可也。元帝於昭穆為諸父,而未有失德,勿毀而列於世,得矣;以為己所後而禰之,不可也。光武之功德,足以顯親,南頓令而上雖非積累之澤,而原本身之所自來,則視組紺以上而尤親。尊者自尊也,親者自親也,人子不敢以非所得而加諸親。故組紺之祀,得用天子之禮樂,而特不追王。則南頓以上四世之廟不可除,而但無容加以皇稱而已。後世之禮,勢殊道畢,難執先代之相似者以為法,而貴通其意。光武之事,三代所未有也,七廟之製,不必刻畫以求肖成周,節侯以下與元帝以上並祀,而溢於七廟之數,亦奚不可?所難者唯祫祭耳。然使各以其昭穆,君先臣後,從太祖而合食,禮原義起,豈與哀帝之厚定陶、歐陽修之崇仆王、張孚敬之帝興獻,同其紊大分而傷彝倫乎?

若純與浮之言大宗,則尤謬矣。大宗者,非天子之謂也。禮曰:“別子為祖,繼別為宗。”宗者,百世不遷;而天子之位,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乃至本支絕而旁親立,國中斬而支庶興,初非世次相承而不可越。故天子始興,而母弟為大宗。尊者嗣位,親者嗣宗。宗者,一姓之獨尊也,位者,天下之同尊也,天子之非大宗明矣。大宗無後,就大宗之支子以次而嗣,遞相衍以百世,而昭穆不亂,故以宗為重而絕其私親。天子不與於宗子之中者也,嗣位也,非嗣宗也,不拘於昭穆之次,孫可以嗣祖,叔父可以嗣從子者也。使漢而立大宗焉,抑唯高帝之支子相承不絕,天下雖亡而宗不圮,非王莽所得篡,而光武亦弗能嗣焉。純與浮不考於周禮,合宗與位而一之,於周且悖,而況漢乎?疏漏寡聞,任氣以矯時王之製,其與歐陽修、張孚敬之說,畢失而同歸矣。

三二

王氏之禍烈矣!光武承之,百戰而劉宗始延,懲往以貽後,顧命太子而垂家法,夫豈無社稷之臣?而唯陰識,陰興之是求。識雖賢,何知其不為莽之恭?識雖不偽,能保後之外戚皆如識乎?飲堇而幸生,複飲以冶葛,卒使竇、梁、鄧、何相踵以亡漢。光武之明,而昏於往鑒如是者,何也?

帝之易太子也,意所偏私而不能自克,盈廷不敢爭,而從臾之者,自郅惲之佞外無人焉。若張湛者,且潔身引退以寓其不滿之意矣。東海雖賢,郭況雖富而自逸,光武不能以自信,周旋東海而優郭氏,皆曲意以求安,非果有鳲鳩之仁也。於是日慮明帝之不固,而倚陰氏以為之援,故他日疾作,而使陰興受顧命領侍中,且欲以為大司馬而舉國授之。

嗚呼!人苟於天倫之際有私愛而任私恩,則自天子以至於庶人,鮮不違道而開敗國亡家之隙,可不慎哉!卒之帝崩而山陽王荊果假郭況以稱亂,則帝之托陰氏以固太子之黨,亦非過慮也。雖然,慮亦過,不慮亦過;慮以免一時之患,而貽數世之危,固不如其弗慮也。

三三

漢之通西域也,曰“斷匈奴右臂”。君諱其貪利喜功之心,臣匿其徼功幸賞之實,而為之辭爾。夫西域豈足以為匈奴右臂哉?班固曰:“西域諸國,各有君長,兵眾分弱,無所統一,雖屬匈奴,不相親附,匈奴能得其馬畜旃罽,而不能與之進退。”此當時實征理勢之言也。

抑考張騫、傅介子、班超之伏西域也,所將不過數十人,屯田之卒不過數百人,而殺其王、破其國翱翔寢處其地而莫之敢讎。若是者,曾可以為漢而製匈奴乎?可以黨匈奴而病漢乎?且匈奴之犯漢也,自遼左以至朔方,橫互數千裏,皆可闌入,抑何事南繞玉門萬裏而窺河西?則武帝、張騫之誣也較著。光武閉關而絕之,曰:“東西南北自在也。”灼見其不足為有無而決之矣。

夷狄而為中國害,其防之也,勞可不恤,而慮不可不周。如無能害而徼其利,則雖無勞焉而禍且伏,雖無患焉而勞已不堪,明者審此而已矣。宋一亡於金,再亡於元,皆此物也。用夷攻夷,適足以為黠夷笑,王化貞之愚,其流毒慘矣哉!

三四

光武之於功臣,恩至渥也,位以崇,身以安,名以不損,而獨於馬援寡恩焉,抑援自取之乎!

宣力以造人之國家,而卒逢罪譴者,或忌其彊,或惡其不孫,而援非也,為光武所厭而已矣。老氏非知道者,而身世之際有見焉。其言曰:“功成名遂身退。”蓋亦察於陰陽屈伸之數以善進退之言也。平隴下蜀,北禦匈奴,南定交恥,援未可以已乎?武谿之亂,帝湣其老而不聽其請往,援固請而行。天下已定,功名已著,全體膚以報親,安祿位以戴君,奚必馬革裹屍而後為愉快哉!光武於是而知其不自貴也;不自貴者,明主之所厭也。夫亦曰:苟非貪俘獲之利,何為老於戎馬而不知戒乎?明珠之謗,有自來矣。老而無厭,役人之甲兵以逞其誌,誠足厭也。故身死名辱,家世幾為不保,違四時衰王之數,拂寒暑進退之經,好戰樂殺而忘其正命,是謂“逆天之道”。老氏之言,豈欺我哉?

易之為教,立本矣,抑必趣時。趣之為義精矣,有進而趣,時未往而先倦,非趣也;有退而趣,時已過而猶勞,非趣也。“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凶。”援之謂與!

三五

事難而易處之則敗,事易而難圖之亦敗。易其難者,敗而知其難,將改圖而可有功;難其易者,非急悔而姑置焉,易者將成乎難,而禍不息矣。

武陵蠻之叛也,劉尚之全軍僨焉,馬成繼往而無功焉,馬援持之於壺頭,而兵之死者大半,援亦殞焉。及乎援已死,兵已疲,戰不可,退不能,若有旦夕殲潰之勢;而宗均以邑長折簡而收之,群蠻帖服,振旅以還,何其易也!其易也,豈待今日而始易哉?當劉尚、馬援之日,早已無難慴伏,而貪功嗜殺者不知耳。使非均也,以疲勞之眾與蠻固爭,蠻冒死以再覆我軍,雖饑困而勢已十倍矣。

嗚呼!一隅之亂,坐困而收之,不勞而徐定。庸臣張皇其勢以搖朝廷之耳目,冒焉與不逞之虜爭命,一潰再潰,助其燄以燎原,而遂成乎大亂。社稷邱墟,生民左衽,厲階之人,死不償責矣。

三六

漢詔南單於徙居西河美稷,人極之毀,自此始矣。非但其挾戎心以乘我也,狎與之居而漸與之安,風俗以蠱,婚姻以亂,服食以淫,五帝、三王之天下流泆解散,而元後父母之大寶移於非類,習焉而不見其可恥也,閉有所利而不見其可畏也。技擊詐謀,有時不逮,呴沫狎媟,或以示恩,而且見其足以臨我;愚民玩之,黠民資之,乃至一時之賢豪,委順而趨新焉。迤及於千歲以後,而忘其為誰氏之族矣。臧宮、馬武請北伐,光武曰:“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柰之何延之於蕭牆之內也!

三七

明帝英敏有餘,而蘊藉不足,光武選師儒而養以六經之教,得其理矣,然而張佚、桓榮未足以稱此。豈當時無閉起之豪傑,守先王之道以待學者,可以為王者師乎?抑有其人而光武未之能庸也。

奚以知佚、榮之不稱也?帝欲使陰識傅太子,張佚正色而爭之,是矣。帝遂移太傅之命以授佚,自非聖人以天自處而無疑,與夫身為懿親、休威與俱而無容辭,未有可受命者也。佚乃自博士超擢居之而不讓,惡可以為帝王師!桓榮受少傅之車馬印綬,陳之以詫諸生,施施然曰:“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哉!”抱君子謀道之憂者,聞斯言也,有不汗麵者乎?而足以為帝王師乎?

嗚呼!師道之難也,於蒙之象見之。人心之險,莫險於利祿之得失;惟以艮止之德,遏欲以靜正,不獲其身,不見其人,而後夏楚收威,行於胄子。身教立,誠心喻,德威著,塞蒙心之貪戾,而相沐以仁讓。故曰:“蒙以養正,聖功也。”身之不正,何以養人哉?榮與佚區區抱一經以自潤,欲以動太子之敬信,俾忘勢讓善而宜人,詎可得乎?賴明帝之不為成帝也,非然,榮與佚之情,亦奚以愈於張禹邪?故曰:“能自得師者王。”光武之豫教,太子之尊師,而所得僅若此,王道之所以不興與!

三八

以祖妣配地隻於北郊,漢之亂典也。光武以呂後幾危劉氏,改配薄後,亂之亂者也。呂氏之德,不足以配地矣,薄後遂勝任而無歉乎?開國之君,配天而無歉者,非以其能取天下貽子孫也。宇內大亂,庶民不康,三綱淪,五典斁,天莫能複其性;暴政奪人居食,兵戎絕其生齒,地莫能遂其養;王者首出,誅惡削潛,以兵治而期於無兵,以刑治而期於無刑;饑者食,寒者衣,散之四方者逸以居,於是而得有其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以相親而相遜;代天以奠兆民,而相天地之不足,則臣子推崇之以配天,以是為與天通理也。母後,一姓之妣也,配祖於宗廟而私恩伸矣。位非其位也,君授之也;德非其德也,元後為民父母,母道亦君所任,非後所任也。呂後不足以配地,薄後其能堪此乎?故曰亂也。

象之不仁,舜不得不以為弟,丹朱之不肖,堯不得不以為子,天倫者受之於天,非人所得而予奪者也。夫婦之道,受命於父母,而大昏行焉;出以其道,而自夫製焉。為人子孫而逆操其進退,己不道而奚以治幽明哉?文薑之逆也,而春秋書曰“夫人”。僖公致成風以抑哀薑,而春秋書曰“用致”。呂後之罪,聽後世之公論,非子孫所得黜也;薄後非高帝之伉儷,非子孫所得命也。告祠高廟,退呂進薄,幸先君之無知,唯己意以取必焉。舜不能使瞽瞍之不子象,而光武能使高帝之不妻呂後哉?慕容垂追廢可足渾氏,崔鴻譏其以子廢母,致其子寶弑母而無忌。人君垂家法以貽子孫,順天理而人情自順,大義自正。如謂光武借此以儆宮闈,乃東漢之禍,卒成於後族,徒為逆亂,而又奚裨邪?故曰亂之亂者也。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讀通鑑論》

《讀通鑑論》

作者:王夫之
《讀通鑒論》卷一
《讀通鑒論》卷二
《讀通鑒論》卷三
《讀通鑒論》卷四
《讀通鑒論》卷五
《讀通鑒論》卷六
《讀通鑒論》卷七
《讀通鑒論》卷八
《讀通鑒論》卷九
《讀通鑒論》卷十
《讀通鑒論》卷十一
《讀通鑒論》卷十二
《讀通鑒論》卷十三
《讀通鑒論》卷十四
《讀通鑒論》卷十五
《讀通鑒論》卷十六
《讀通鑒論》卷十七
《讀通鑒論》卷十八
《讀通鑒論》卷十九
《讀通鑒論》卷二十
《讀通鑒論》卷二十一
《讀通鑒論》卷二十二
《讀通鑒論》卷二十三
《讀通鑒論》卷二十四
《讀通鑒論》卷二十五
《讀通鑒論》卷二十六
《讀通鑒論》卷二十七
《讀通鑒論》卷二十八
《讀通鑒論》卷二十九
《讀通鑒論》卷三十
《讀通鑒論》卷末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