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讀通鑑論》 作者:王夫之  

卷七·章帝

陳湯幸郅支之捷,傅介子徼樓蘭之功,漢廷議者欲絀而勿錄,可矣;介子、湯無所受命,私行以徼幸,既已遂其所圖,而又獎之,則妄徼生事之風長,而邊釁日開。若第五倫之欲棄耿恭也,則無謂矣。

恭之屯車師也,竇憲奏遣之,明帝命之。金蒲城者,漢所授恭使守者也;車師叛,匈奴驕,圍之經年,誘以重利,脅以必死,而恭不降。車師之屯,其當與否,非事後所可歸咎於恭也;恭所守者,先帝之命,所持者漢廷之節,死而不易其心,斯不亦忠臣之操乎!車師可勿屯,而恭必不可棄,明矣。倫獨非人臣子與?而視忠於君者,如芒刺之欲去體,何也?鮑昱之議是已,然猶未及於先帝之命也。山陵無宿草,忿疾而委其銜命之臣於原野,怨懟君父以寄其惡怒於孤臣,倫之心,路人知之矣。倫之操行矯異,無孝友和順之天良,自其薄待從兄以立名而已然,是詎足為天子之大臣乎?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道者,剛柔質文之謂也。剛柔質文,皆道之用也,相資以相成,而相勝以相節。則極重而必改,相製而抑以相生,消息之用存乎其閉;非即有安危存亡之大,則俟之三年而非需滯,於是而孝子之心遂,國事亦不以相激而又墮於偏。明帝之明察,誠有過者;而天下初定,民不知法,則其嚴也,乃使後人可得而寬者也。章帝初立,鮑昱、陳寵急撟先君之過,第五倫起而持之,視明帝若胡亥之慘,而己為漢高,章帝聽而速改焉,將不得複為人子矣。

人君當嗣位之初,其聽言也,尤不容不慎也。臣下各懷其誌於先君之世,而或不得逞,先君沒,積憤懣以求伸,遂若魚之脫於鉤,而唯其洋洋以自得。斯情也,名為謀國,而實挾怨懟君父之心,幸其死以鳴豫者也。為人子者,奈何其殉之!且君而尚寬弛與,則人臣未有不悅矣;君而尚嚴察與;則人臣未有不怨矣。故察吏治、精考覈、修刑典,皆臣下之所大不利焉者;幸先君之沒,屬望於新君,解散法紀以遂其優遊,嘖有煩言,無所顧忌;立心若此,而殉之以幹臣民之譽,過聽之病,成乎忘親,而可不慎哉!

明帝之過於明察也,非法外而加虔劉,如胡亥之為也,盡法而無欽恤之心耳。其法是,其情則過;其情過,其法固是也。即令大獄之興,罹於囚隸者,有迫待矜釋者焉;章帝自得以意為節宣,姑即事而貸之,漸使向寬,以待他日;則先帝之失不章,嗣君之孝不損,而臣民之禁忌樂育,亦從容調燮以適於中,無或驟釋其銜勒,以趨於痿痺,俾奸宄探朝廷之意旨,以罔戒於吞舟。今陳寵之言曰:“蕩滌煩苛之法。”帝之詔曰:“進柔良,理冤獄。”皆唯亟反明帝以表畢。君若臣相勸於縱弛,一激一反,國事幾何而不亂哉!

故剛柔文質,道原並建,而大中即寓其閉。因其剛而柔存焉,因其文而質立焉,有道者之所尚也。懷忿懟而遞更張之,如攻仇讎,如救暴亂,大快於一時,求逞而不忌,其弊也,又相反而流以為天下蠹。為此說者佞人也,明主之所放流者也。此道不明,唐、宋以降,為君子者,矯先君之枉以為忠孝,他日人更矯之,一激一隨,法紀亂,朋黨興,國因以敝。然後知三年無改之論,聖人以示子道也,而君道亦莫過焉矣。

稱母後之賢,至明德馬後而古今無畢詞,讀其詔,若將使人涕下者,後蓋好名而巧於言者也。建初二年大旱,言者以為不封外戚之故,奸人邪說,言之而罔所媿忌,亦至此哉!

夫人不從上之言,而窺上之心以為從,久矣;言者之無媿忌,有致之者也。章帝屢欲封諸舅,後屢卻之,受封已定,複有萬年長恨之語,人皆以謂封諸馬者章帝強為之,非後意也。乃後沒未幾,奏馬防兄弟奢侈踰僭,悉免就國,且有死於考掠者,同此有司,而與大旱請封之奏邈不相蒙也。奸人反覆以窺上意,則昔之請封,為後之所欲;後之劾治,為章帝之所積憤而欲逞,明矣。是以知帝之強封諸舅,陽違後旨,而實不獲已以徇母之私也。

車騎之盛,丁寧戒責,而操國之兵柄,討羌以為封侯地,第五倫爭之而不克;兵柄在握,大功既建,複飾恭儉以要譽;此王莽之故智,後所屬望於諸馬者將在是乎!東京外戚之害,遂終漢世,而國繇以亡,自馬氏始,後為之也。故言不足以征心,譽不足以考實。馬後好名而名成,工於言而言傳,允矣其為“哲婦”矣。哲婦之尤,當時不覺,後世且不知焉,以欺世而有餘,可不畏哉!

論守令之賢,曰清、慎、勤,三者修,而守令之道盡矣乎?夫三者,報政以優,令名以立,求守令之賢,未有能置焉者也。雖然,持之以為標準,而矜之以為風裁,則民之傷者多而俗以詭,國亦以不康。矜其清,則待物也必刻;矜其慎,則察物也必細;矜其勤,則求物也必煩。夫君子之清、清以和,君子之慎、慎以簡,君子之勤、勤以敬其事,而無位外之圖。於己不浼,非盡天下而使嚴於簞豆也;於令不妄,非拘文法而求盡於一切也;於心不逸,非顛倒雞鳴之衣裳,以使人從我而不息也。君子修此三者,以宜民而善俗,用宰天下可矣。然而課政或有所不逮,而譽望減焉,名實之相詭久矣。第五倫言“陳留令劉豫、冠軍令駟協務為嚴苦,吏民愁怨,議者反以為能”,謂此也。使豫與協不衒其曲廉小謹勤勞之跡,豈有予之以能名者?欲矯行以立官坊而不學,則三者之蔽,民愁而俗詭。故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弦歌興而允為民父母,豈僅恃三者哉!

納諫之道,亦不易矣。君無爵賞以勸之,則言者不進;以爵賞勸之,言者抑不擇而進;故納諫難也。抑有道於此,士之有見於道而思以匡君者,非以言讎爵賞也,期於行而已矣。故明君行士之言,即所以報士,而爵賞不與焉。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此之謂與!

且夫進言者,繩君之愆而匡之,則言雖未工而知其為忠直之士,心識其人,而以爵賞繼其後,其失焉者鮮矣。若夫所言者,求群臣之得失而抑揚之,取政事之沿革而敷陳之,其言允,洵可行矣,而人之賢不肖未可知也。此而以爵賞酬焉,則佞人雜進而奚保其終哉?

抑其可是矣,其人非不肖矣,因其言之不諱,而置之左右,使旦夕納誨焉。上既唯言是取,人且引言為已任而欲終其敢言之名,於是吹求在位者無已,而毛舉庶務之廢興以為言資。將有事止於此,而言且引之以無窮,非奸而斥之奸,非賢而獎之賢;事不可廢而欲已之,事不可興而欲行之;荒唐苛細之論,皆以塞言之員,而國是亂。故言者可使言也,未可使盡言也;可使盡言也,不可使引伸為無已之言也。斟酌之權,在乎主心,樂聞諫而不導人以口給,爵賞之酬,其可輕乎哉!

章帝於直言極諫之士,補外吏而試其為,非無以酬之,而不引之以無涯之辯,官守在而賢不肖抑可征焉,庶幾得之。

與賢者在於得人,與子者定於立嫡,立嫡者,家天下一定之法也。雖然,嫡子不必賢,則無以君天下而保其宗祜,故必有豫教之道,以維持而不即於咎。太甲顛覆典刑,而終遷仁義,以伊尹也。乃夫人氣質之不齊,則固有左伊尹右周公而不能革其惡者。和嶠困於晉惠帝之愚;而教且窮,故漢元、晉武守立適之法,卒以亡國。則知適子之不可教,而易之以安宗社,亦詎不可,古之人何弗慮而守一成之侀以不逼其變乎?君子所垂法以與萬世同守者,大經而已。天下雖危,宗社雖亡,亦可聽之天命而安之。何也?擇子之說行,則後世暱寵嬖而易元良,為亡國敗家之本,皆托之以濟其私。君子不敢以一時之利害,啟無窮之亂萌,道盡而固可無憂也。

光武以郭後失寵而廢太子韁,群臣莫敢爭者。幸而明帝之賢,得以揜光武之過。而法之不臧,禍發於畢世,故章帝廢慶立肇,而群臣亦無敢爭焉。嗚呼!肇之賢不肖且勿論也,章帝崩,肇甫十歲,而嗣大位,欲不倒太阿以授之婦人而不能。終漢之世,衝、質、蠡吾、解瀆皆以童昏嗣立,權臣哲婦貪幼少之屍位,以唯其所為,而東漢無一日之治。此其禍章帝始之,而實光武貽之也。故立適與豫教並行,而君父之道盡。過此以往,天也,非人之所能為也,而又奚容億計哉!

不測之恩威無常經,謀略之士所務也,謂足以震人於非所期而莫敢不服。雖然,豈足恃哉?張紆守隴西,羌人反,其酋號吾首亂入寇,追而生得之,紆釋之遣歸;已而迷吾寇金城塞,紆與戰,敗之,迷吾將人眾詣臨羌納降,紆以毒酒殺之。戰而獲,則釋之;降而來,則殺之;紆以是為不測之恩威也。於是而羌禍之延於秦、隴者幾百年而後定。一生一殺,不可測者如是也,彼將何據以為順逆之從哉?

戰而禽,禽而釋,何憚乎不戰;勝可以逞,敗猶可以生也。降而來,來而殺,何利乎降;降而必死,不如戰而得生,其不決計相尋於死鬥者鮮矣。故恩威者,必有準者也,在己可白,而在物可信也。感其恩者不渝,畏其威者不可犯,乃以服天下而莫敢不服。尚勿輕言不測哉!

西漢之衰自元帝始,未盡然也;東漢之衰自章帝始,人莫之察也。元帝之失以柔,而章帝滋甚。王氏之禍,非元帝啟之,帝崩而王氏始張;竇憲之橫,章帝實使之然矣。第五倫言之而不聽;貴主訟之,怒形於言,不須臾而解;周紆忤竇篤而送詔獄;鄭弘以死諫,知其忠,問其疾,而終不能用。若此者,與元帝之處蕭、張、弘、石者無以畢。而元帝之柔,柔以己也,章帝之柔,柔以宮闈外戚也,章帝滋甚矣。托仁厚而溺於床第,終漢之世,顛越於婦家,以進奸雄而隕大命,帝惡能辭其咎哉?

曹子桓曰:“明帝察察,章帝長者。”為長者於婦人姻婭之閉,脂韋嚅唲以解乾綱,惡在其為長者哉:範曄稱帝之承馬後也,盡心孝道。乃合初終以觀之,帝亦惡能孝邪!馬後崩未幾,而馬氏被譴,有考擊以死者矣。是其始之欲封諸舅、後辭而不得也,非厚舅氏也,麵柔於馬後之前,而曲順其不言之隱也。其終之廢馬氏於一旦也,非忘母恩也,竇氏欲奪其權,麵柔於哲婦之前,而替母黨以崇妻黨也。於母氏,柔也;於諸父昆弟,柔也;於床闥,柔也;於戚裏,柔也;於臣民,柔也;於罪罟,柔也;雖於忠直之士,柔也;亦無異於以柔待頑讒者也。柄下移而外戚宦寺怙恩以逞,和、安二帝無成帝之淫昏,而漢終不振,章帝之失,豈在元帝下哉?

明帝車駕屢出,曆兗、非、冀、豫、徐、荊之域,章帝踵之,天下不聞以病告,然天下亦惡能不病哉!供億有禁,窺探有禁,踐蹂有禁;能禁者乘輿也,不能盡禁者從官也,不可必禁者軍旅也、臺隸也,天下惡能不病也!天子時出巡遊,則吏畏覺察而飾治,治可舉矣。乃使果有循吏於此,舉大綱而緩細目,從容以綦乎治,而廢者未能卒興,且無以酬天子之省視;於是巧宦以逃責者,抑將緣飾其末而置其本,以徒擾吏民;天下惡能不病也!

光武之明以立法,二帝之賢以繼治,豈繄不念此,而樂為馳驅以病民者,何也?光武承亂而興,天下盜賊蠭起,己亦繇之以成大業,故重有疑焉,冀以躬親閱曆,補罅整紛,而銷奸桀之心,以是為建威銷萌之大計焉耳。乃國用耗於芻粻,小民狎其舉動,羌禍一起,軍興不給,張伯路一呼於草澤,數年而不解,蔓延相踵,垂及黃巾之起,而漢遂亡。盜賊橫行,以喪天下,前此未有而自漢始之。然則厚疑天下,而恃目擊足履以釋憂,徒為召憂之媒,亦何益乎?

有虞氏五載一巡守,歲不給於道途,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也。周製:十有二年,王乃時巡。曆三傅而昭王以死,四傳而穆王以荒。封建之世,天子之治,止千裏之畿,則有暇以及遠。五服之君,各專刑賞之柄,則遙製而不能。然且非虞舜、成王而利不償害。況以一人統天下而耳目易窮,自非廓然大公、推誠以聽監司郡縣之治,未有能消天下之險阻者也。又況樂酒從禽、遊觀無度,如順、桓二帝之資以為口實哉!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讀通鑑論》

《讀通鑑論》

作者:王夫之
《讀通鑒論》卷一
《讀通鑒論》卷二
《讀通鑒論》卷三
《讀通鑒論》卷四
《讀通鑒論》卷五
《讀通鑒論》卷六
《讀通鑒論》卷七
《讀通鑒論》卷八
《讀通鑒論》卷九
《讀通鑒論》卷十
《讀通鑒論》卷十一
《讀通鑒論》卷十二
《讀通鑒論》卷十三
《讀通鑒論》卷十四
《讀通鑒論》卷十五
《讀通鑒論》卷十六
《讀通鑒論》卷十七
《讀通鑒論》卷十八
《讀通鑒論》卷十九
《讀通鑒論》卷二十
《讀通鑒論》卷二十一
《讀通鑒論》卷二十二
《讀通鑒論》卷二十三
《讀通鑒論》卷二十四
《讀通鑒論》卷二十五
《讀通鑒論》卷二十六
《讀通鑒論》卷二十七
《讀通鑒論》卷二十八
《讀通鑒論》卷二十九
《讀通鑒論》卷三十
《讀通鑒論》卷末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