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讀通鑑論》 作者:王夫之  

卷七·宏帝殤帝附

司馬遷有言:“伯夷雖賢,得孔子而名益著。”吾於泰伯亦雲。三代以下不乏賢者,而無與著,賢不著而民不興行,世無有師聖人樂善之心者也。漢清河上慶其賢矣。夫慶之廢,章帝之私也。慶廢而安於廢,母以誣死而不怨,怡然與和帝相友愛而篤其敬,竇後沒,和帝崇梁氏之禮,慶垂涕念母,欲求作祠堂而守禮不敢言,和帝崩,立繈褓之子於民閉,而無所窺望,庶幾乎知命而安土以敦仁者乎!

當東漢時,兄弟以相讓為誼,劉愷、丁鴻皆聞東海王疆之風以起,然而逃匿顛沛,效伯夷、泰伯而徇其跡,則謂之好名非苛也。慶從容於章、和之世悍後之旁,優遊輦轂,徐就藩封,執臣禮而處之若忘,德彌隱,誌彌深,禮彌謹,行彌庸,其不膺至德之稱,天下後世無有師聖人樂善之心為心者也。慶之所為,亦可謂“民無得而稱”矣。

東海王之安於廢也,母氏固存而不失其尊養也,然且山陽王荊假之以稱亂,無抑彊有可乘之閉,而荊乘之。安帝以赤子臥天下之上,而無有擁慶以起者,慶有以弭之也,非彊之所能逮也。唐宋王成器委順於玄宗之世,其近之矣。乃玄宗以戡亂之大功,雖嗣睿宗而若其自致,成器固不敢幹,非若慶之以私愛相妨而坐廢。成器雖不爭,豈能望慶之項背乎?三代以下未嚐無賢也,人不知也。殤帝夭,慶子祐終嗣天位,人所不知,天佑之矣。

延平之詔曰:“郡縣欲獲豐穰之譽,多張墾田,競增戶口,不畏於天,不媿於人,自今以後,將糾其罪。”庶幾乎仁者之怒矣。

墾田之不足為守令功,不待再思而知也。田蕪而思墾之,民之不能一夕安寢而忘焉者,而特力不足耳。其能墾與,吏雖窳,不能奪也;其不能墾矣,吏雖勤,不能勸也。病而不甘食者,慈父不能得之於子,無亦防其強食而噎焉耳。必欲勸之墾也,則無如任其墾而姑不以聞之縣官也。張墾田而民愈不敢墾,欺天罔人,毒流原野而田終以蕪,國終以貧,此孝宣之世,竊循吏之名者,禍之所延,而貪君利之,糾以罰麵害其弭乎!

若夫戶口之增,其為欺謾也尤甚。春秋、戰國之世。列國爭民以相傾,則以小惠誘鄰國之民而歸己,國遂以疆,非四海平康之道也。郡縣之天下,生齒止於其數,人非茂草灌木,蹶然而生,實於此者虛於彼,飛鴻偶有所集,哀鳴更苦,非可藉為士著也。曷抑問所從來而知增者之為耗乎?不然,抑將析人父子兄弟而賦及老稚,虐莫甚焉。貪君以為利,酷吏以為名,讀延平之詔,知章、和之世,守令之賊民以邀賞者多矣。張伯路之援棘矜而起,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母後臨朝,未有不亂者也。鄧後之視馬後也為尤賢,馬後賢以名,鄧後較有實矣。厚清河王慶而立其子,詔有司撿敕鄧氏家門非過,遣鄧騭兄弟還第,皆實也,宜乎其賢無以愈也。然而聽政十年,國用不足,至於鬻爵,張伯路起於內,羌叛於外,三輔流亡,天下大困,非後致之而孰使然邪?

蓋後之得賢名者,小物之儉約、小節之退讓而已,此裏婦之炫其修謹者也。所見所聞,不出閨闥,其擇賢辨不肖,審是非,度利害,一唯瑣瑣姻亞之是庸。故任尚屢敗而不黜,一得罪於鄧氏而死不旋踵,徙民蹙地,唯鄧騭之意而人不能爭。其尤忮害者,杜根、成翊世進歸政之諫,而撲殺於廷。則擅國暱私,糜國於無名之費以空國計,人不得而知者多矣。張禹、尹勤、梁鮪、徐防、張敏、李脩、司馬苞、馬英,皆以庸劣之才,取容鄧氏,而致三公,袁敞錚錚而早不能容,則崇佞替忠,上下相蒙以釀亂而不自覺者多矣。嗚呼!後之始立以賢名,後之終總大政以賢著,幹愚賤之譽,而蠹隱於中,蝕木不覺,陰始凝而履霜,亦孰知堅冰之至哉?

故獎婦賢者,非良史之辭也;事女主者,非丈夫之節也。司馬溫公曆鑒於漢、唐,而戴宣仁後以行其誌,佞者為之說曰:母改子道。豈非過乎?

利之所在,害之所興,抑之已極,其縱必甚。故屈伸相感而利生,情偽相感而害起,屈伸利害之相為往複,而防之於早,以無不利。智者知之明也,而庸愚不知。知者則立法以遠害,不知則徇利以致凶,利害之樞機在此矣。

永元之後,降羌布在郡縣,為吏民豪右所徭役,積以愁怨,及迎段禧之役,征發羌騎,諸羌犇潰,因結聚人寇,而龍右、三輔、並、益皆殘殺破敗,內亂乘之,漢因以衰。製之不早,火鬱極而燎原,屈伸必然之數也。

中國之智,以小慧製戎狄;戎狄之智,以大險覆中國;中國之得勢而驕,則巧以漁其財力;戎狄之得勢而逞,則很以恣其殺掠;此小勝而大不勝之固然也。役其力,聽役矣;侵其財,聽侵矣;債帥、墨更、猾胥、豪民,施施自得,而不知腰領妻孥之早已在其鋒刃羈絡閉矣。

製吏民而使勿虐之者,下策也。貪猾者幸快其須臾之意欲,刑罰非所畏也。或且獻其佞說,曰“何事苦珵民以獎異類”,如汲黯之言矣。力可役,財可侵,大險之伏,不敵小慧,貪猾者何知,近取股掌而弗利之邪?迨及鬱極而熺,蒙其利者死骨已朽,而後生食報於毒,亦痛矣哉!

故王者之於戎狄,暴則懲之,順則遠之,各安其所,我不爾侵,而後爾不我虐。旅獒之戒,白雉之卻,聖人之慮,非中主具臣所測也。

賞以春夏,刑以秋冬。賞者,封國受爵之錫命也;刑者,五刑大辟之即市也。天有恒經,王有恒政,順天以不違其溫肅之氣,王道之精微也。而夷狄盜賊之主,逞喜怒而不為之節,則幹天而傷民。然其為義,止此而已。進忠賢者,引之若不及;賞軍功者,勸之使複効;秋冬不舉萬一汰先朝露,王者之心惻矣,賢者功臣之心亦沮矣。若夫聽訟斷獄,易固曰“明慎用刑而不留獄”。留獄者,法之所為大擾也。留以俟秋冬,而枉者直者交困於心而不能釋,怨且繇是而深,而變計滋起矣。

且其留而待時也,將拘禁之與?徽纆叢棘之苦,劇於笞杖,逮連證佐,浸以賄而遊移其初心。若縱之與?自知不免,幾何而不逋也!故夫子取子路之無宿諾,諾不宿,獄不留矣。唯大辟抵罪已定,囚之以待秋冬,緩死而不拂天之和氣;肉刑未除,劓、刖、宮、墨,有事刀鋸,不可戾溫和之化;王者之慎,慎以此爾。夫豈流刑使即三居,撲刑旋施教誡,縱證佐於南畝,省簿書於掾史之謂哉?

月令非三代之書,然其曰“孟夏斷薄刑”。孟夏,正陽之月也,可以斷刑,則春夏之餘月可知矣。魯恭之言,有得有失,言治理者不可不辨。若呴呴之仁,緩之乃以賊之,以是為順天而愛民,豈理也哉?哀矜清問,則四時皆春,不徒以其文也。

和、安之世,漢所任將者,任尚也,軍安得不覆,亂安得不極也!尚嚴急而不知兵,見於班超之說。而猶不僅此。章帝以來,曆三世而國事屢變,竇憲盛,尚則為憲之爪牙;鄧騭興,尚則為騭之心膂;憲敗,賓客皆坐,而尚自若;西域叛亂,北邊喪師,漢法嚴矣,而尚自若;尚者。一後世之債帥也。平襄之敗,死者八千餘人,羌遂大盛而不可製;尚翱翔漢陽者三載,坐視羌人之暴,罰謫弗及,複以侍禦史將兵於上黨,遷中郎將,屯於三輔,保祿位、怙兵權而不懼。尚何以得此哉?其輦金帛以曲媚宮闈戚裏者可知矣。然則其嚴急也,乃以漁獵吏士而為結納之資也。三輔殘,國帑空,並、涼、益士死不收,徙不複,羌人力盡而瓦解,尚乃起而與鄧遵爭功以死,天殛之也。尚之誅也,賕髒千萬以上。憲與騭所為議尚以稔其惡者在此矣。債帥之興,其始於東漢乎!而鄧騭之為漢蟊賊可知矣。母後聽政而內外交寇,其所繇來亦可知矣。

盜賊之興,始於王莽之世。莽篡,天下相師以寇攘,而抑劉崇、翟義以草澤起義先之,未足開盜賊窺天之徑也。張伯路一起而濱海九郡陷沒,孫恩、竇建德、黃巢、方臘、李自成踵興,而四海鼓動,張伯路實為之嚆矢焉。

三代之盛,大權在天子也。已而在諸侯矣,已而在大夫矣,已而在陪臣矣,浸以下移而在庶人矣。郡縣之天下,諸侯無土,大夫不世,天子與庶人密邇;自宰執以至守令,所為尊者,榮富而已,其他未有尊也。上姓百家相雄長而莫能製,豐凶不能必之於天,貪廉不能必之於吏,風會移之,怨毒乘之,歘然狂起,抑將何法以弭之哉!

易曰:“天險不可升也。”謂上下之分相絕,而無能陵也。易國而郡縣,易侯而守令矣;安守令也有體,嚴守令也有道。守令之仁暴,天子之所操也;其次,廷臣之所衡也;其次,省方之使所糾也;非百姓之所可與持也。賕吏興,上下蔽,天子大臣弗能廉察,激民之重怨,而假民以告訐之權,製守令之黜陟誅賞,是進廡人而分天子之魁柄。不肖之吏,弱者偷合於民,彊者相仇而競,豪民視守令如雞豚,可豢也、可圈也、可訐也、斯可殺也,而何弗可稱兵以脅天子也?盜之所以死此而又興彼也。

易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誌”又曰:“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下不辨,民誌不定,乘君子之器者,無大別於小人。侯王豈有種哉?人可奡岸以製守令之榮辱生死,則人可侯王,而抑可天子矣。察吏不嚴於上,而聽民之訟上,搖動人心而猶謂能達庶人之情,非審於天綱人紀者,莫知其弊也。陵夷天險而授之升,立國者尚知所懲乎!

國帑屢空,軍興不足,不獲已而加賦於民,病民矣,而猶未甚也;以官鬻錢穀而減其俸,民病乃篤。鄧後婦人米鹽銖桑之計也,後人師之,視為兩利之術,狂愚不可瘳矣。

萬不獲已而加賦也,抑必有則。吏方苦其不易微,未有能因而溢者也。獺不饑,不可使捕;鷹不饑,不可使逐;誘取其錢穀於前,而聽其取償於民,吝予之以生計,而委之以日掠,雖欲懲貪,詞先訥澀矣。不能使徒步布衣草屢糲食凍老餒幼以為國效功也,則烏能禁饑鷹獺之攫而無厭哉!乃人主且曰:吾未嚐加賦以於民,民如之何而不急公。上下交怨而國必亡矣。

三代之世,方百裏之國,君卿大夫士世食其祿,下逮於胥史者數百人。饔餮瞥帛車乘吊車乘芻糧奔走於四方而有餘。一郡之大,或兼數圻,祿於朝者幾何人?官於其地者幾何人?官司於結修公私交際所資於民者幾何事?今之天下,其薄取也,視古而什之二三耳。而古之民足,今之民貧;古之國有餘,今之國不足。下不在民,上不在君,居其閉者為獺為鷹,又使饑而教之攫;金死於一門,而粟賤於四海,則終歲歲耕耘,幸無水旱,而道殣相望必矣。

“無野人莫養君子。一上節宣野人之餘以養賢,而使觀人朵頤,以惟攫取之巧拙為貧富哉!鬻官爵以賤之,減俸以貧之,吏既賤而終不肯貧,廉恥隨,貧寠相迫,避加賦之名,蹈朘削之實,愚者之虐,虐於暴君,曾不自知其殃民,民亦不知也。怨不知所自起而益亟矣。

漢之彊也,北卻匈奴,西收三十六國。未數十年,羌人一梗於河湟,其誌止於掠奪,未有窺覦漢鼎之心也。而轉徙五郡,流離其民,僵仆載道,如孤豚之避猛虎。悲哉!誰為謀國者,而彊弱相貿至此極也!任尚債帥也,郅隲紈誇也,鄧後婦人也;婦人屍於上,紈袴擅於廷,債帥老於邊,三者合而亡國之道備焉。幸而不亡,民之死也,誰恤之哉?天下未有婦人製命,而紈誇債帥不興者也。未有陰氣凝於上,而幹戈之慘不流於天下者也。故曰:“鶴嗚於九皋,聲聞於野。”氣相召,禍相應,而龐參之邪說始乘之,以愞縮消生人之氣,可不戒哉!

一○

鄧後為鄧氏近親開邸第教學,而躬自試之,史稱之以為美談。漢武開博望苑,而太子弄兵;唐高開天策府選文士,而宮門蹀血;天子之子且以召難,況後族乎?諺有之曰:“婦人識字則誨淫,俗子通文則健訟。”詩書者,君子所以調性情而忠孝,小人所以啟小慧而悖逆者也。故曰:“民可使繇之,不可使知之。”不然,三代王者豈以仁義禮樂吝予斯人;而內不及於宮闈,外不私於姻黨,何為也哉?

鄧後之約飭子弟也屢矣,其辭若足觀者。乃豫章唐檀告其太守曰:“方今外戚豪盛,君道微弱”。則後之寵私親以紊朝綱可知矣。假之兵權,複假之以文教,先王經緯天下之大用,一授之匪人,國尚孰與立也!言治者,知兵權之不可旁落,而不知文教之不可下移,未知治道之綱也。一道德,同風俗,教出於上之謂也。

一一

有其始之,則已之也難,是以君子慎乎其始之也。西域通塞,初無當於中國與匈奴之彊弱。乃自張開始之,班超繼之,中國震而矜之曰:吾以斷匈奴之右臂。於是匈奴亦因而曰:是可以為吾右臂也。迨安帝之世,羌寇起,隴西隔絕,涼州幾棄,匈奴於是因車師攻殺後部司馬,又殺墩煌長史索班,蓋至是而西城不可棄矣。公卿乃始欲閉玉門、絕西域,置河西、隴右剝床及膚之禍於不恤,班勇力爭其不可,勇之策賢於其父超矣。非勇之果賢也,時異而勢不容已也。乃超之出,無撓之者,而重撓勇。勇策不用,漢師不出,匈奴寇抄不息,沈氐因之而亂。害極於鄧騭之庸愞,而禍始於張騫之挑引。故曰有其始之,則已之也尋也。

鄭於台、楚,非果係重輕。而楚爭之晉因爭之;晉爭之,楚益爭之;疲天下之兵力百餘年,而兩皆無據。高歡、宇文泰之玉璧,朱友貞、李存勗之楊劉,一旦而以存亡係之;非其存亡之果係也,力盡於此,而餘地皆虛,徒使其土之民人蹂躪而殆無遺種,皆始之者貽之,孰有能包舉興亡勝敗之大而遊心於餘地者乎?易曰:“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凡見可據者,皆非據也,遊士炫其謀,武人張其功,後欲已之而不能,故君子必慎乎其始之也。

一二

潁川杜根上書鄧後歸政安帝,後怒,撲殺之,得蘇,逃宜城山中為酒家保,積十五年,後死乃出。或問以何不投知故而自苦,根言:“發露,禍及親故。”智哉根乎!何也?親故之能托生死者不易得也。非謂夫叛而執之也,為根之知交者應不至此也。好義之心苟不敵其私利之情,則其氣先餒;好義之心與私利之情相半,即不相半而不能忘,其神必亂;氣餒神亂,耳目不能自主,周旋卻顧,示人以可疑,則愈密而愈疏,故義利交戰於胸者,必交受其禍。今有人於此,而人或投之,鄰裏鄉黨不問焉者,以適然聽之也。唯大勇者,為能以適然處變;不然,則如酒家之本不覺而固適然者也。非此而必不能矣。

嗚呼!士不幸而處亂世,不屈於邪,而抑未可以死,緩急固時有矣,而可不慎所依乎!好苛禮而不簡者,恤小利而形於色者,多疑而好謀者,貌願謹而勤小物者,吊死問疾而多為容者,皆不可依者也,可弗慎邪?

一三

處士之征而不受命者多矣:或誌過亢而不知時者也;或名高而藏其拙者也;或覬公孤師保之尊而躐級以不屑小官者也;吾於薛包獨有取焉。包以至行聞,盡孝友、飭門內之修而已;自盡以求仁,而無矯畢驚人之節,初未嚐規畫天人,謂己有以利天下也。漢征之而拜侍中,非其事也,固非其誌也。包曰:吾以盡吾門內之修,天子知我征我以風示天下,而德不孤矣;吾未嚐有匡濟之心,而何用仕為!

奚以知其然也?以包之所為,皆循循乎父子兄弟之閉,非襄楷、郎凱、樊英窺測天人,舍己而求諸人者比也。而漢之授以侍中,抑非其道。侍中者,出入諷議之臣也。當安帝之世,外羌戎,內盜賊,外戚、阿母、宦寺,交相煽搆,此大人搏捖斡運見功之地,而包之誌略固不及此。非天下有不可為之時,而非包敦篤修能所堪之任也,則漢任之固不以其道矣。善處包者,使分司徒之教職,而任之癢序,則得矣。不則使治一郡,以興教化、撫貧弱,敷其潔己愛物之德,治績懋焉。如之何以侍中任之邪!包之以死乞免,度己量時之道允協矣;豈誌亢名高薄小位而覬公孤者類哉?

龍有潛也,有見也,有亢也。孔子知不可而為,聖人之亢也;伊呂之興,大人之見也;包之終隱,君子之潛也。潛者,非必他日之見也,道在潛,終身潛焉可矣。

一四

安帝之不德,豈至如昌邑王賀之荒悖哉!立十五年矣,鄧後寵平原王翼,欲廢帝而立之;杜根請帝親政,而撲殺之;視天位如置棊,任其喜怒,後之惡烈於呂、武矣。伊尹之放太甲,未嚐他有援立,示必反之也。昌邑王之不可一日為君,霍光之不幸,而又幸得宣帝之賢也。且昌邑既廢,始求宣帝於民閉,未嚐豫扳宣帝而後廢昌邑也。鄧後以婦人而輔以碌碌之鄧騭,予奪在手,唯意所授,瀆大倫,玩神器,君子所必誅勿赦也。鄧後死,王聖、李閏乘權而亂政,繇安帝之不君,可謂後之先識而誌安社稷乎?

乃抑稽聖、閏之得以蠱帝而逞者,誰使然也?十五載見郊見廟之天子,不能自保,大臣弗能救也,小臣越位孤鳴而置之死也,舍保母宦寺而誰依邪?易位之僇辱,與死接踵,自非上哲反己自彊以潛消內釁,則免己於死而固其位,奚暇擇阿母宦寺之非,而不以為恩哉!宦寺之終亡漢,李閏、江京始之也,而實鄧後之反激以延進之也。

一五

建元中,守相坐髒,禁錮二世。劉愷以謂“惡惡止其身,春秋之義,請除其禁”,持平之論也。抑書曰:“刑亂國、用重典。”從重以挽極重之勢,施之亂國,亦詎不可哉?

人之貪墨無厭、罪罟不恤者,豈其性然?抑其習之浸淫者不能自拔也。身為王臣,已離饑寒之苦,而漁獵不已,愚之不瘳,何至於是!斥田廬,藏珠玉,飾第宅,侈婚嫁,潤及子孫,姻亞族黨稱弗絕,則相尚以迷,雖身受歐刀而忘之矣。妻妾子女環向以相索,始於獻笑,中於垂泣,終則怨謫交加而無日得安於其室;則自非卓然自立者,且求徽纆叢棘之不加於身,勿寧他日之係項伏锧以偷免於且夕也。一行為吏,身為子孫之仆隸,驅使死辱而莫能逃,乃伏法以還,彼且握爵銜憲,施施自得,不複憶祖父之慘傷。嗚呼!孱柔者內偪於淫威,甚於國憲,亦大可矜也已!

故貪墨者,其人也;所以貪墨者,其子孫也;拔本憲源,施以禁錮之罰,俾得謝入室之遍謫,亦詎不可哉?為子孫者,雖擁肥奡立,而士類弗齒;即甚不肖,忘情仕進,然世胄恥與為婚姻,人士羞與為朋侶,守令可持法以相按治,仇怨可抗顏以相報複。則子孫先怵,妻妾內憂,庸謹之夫,亦可藉手以寡怨於百姓。則非但弭生民之蟊賊,且以旌則善類,曲全中材,而風俗亦繇之易矣。

惡惡止其身,非此之謂也。三代世祿,士不憂貧,雖貪而無為子孫計者,先世之澤,不可自一人而斬也。

一六

治天下之綱紀,非徒以其名也。其實在,其名雖易,綱紀存焉。其實亡,其名存,獨爭其名,奚益哉!

宰相之任,唐、虞之百揆合於一,周之三公分於三;其致治者,非分合之為之,君正於上,而任得其人也。其合也,位次於天子;其分也,職別於專司。然而雖分,必有統之者以合其分。要因乎上所重,而天下之權歸之。天子孚以一心,而躬親重任,唯待讚襄則一也。自漢以後,名數易而權數移,移之有得有失,論者舉而歸功過於名;,天豈其名哉?操之者之失其實,則末繇以治也。

西漢置丞和而無實,權移於大將軍;故昌邑之廢,楊敞委隨,而生死莫能自必。東漢立三公而無實,權移於尚書;故陳忠因災畢策免三公,上書力爭,言選舉誅賞不當一繇尚書。兩漢之畢,丞相合而三公分,然其權之上移於將軍、下移於尚書同也。晉之中書監,猶尚書也。唐之三省,猶三公也。宋以參知分宰相之權,南宋立左右相,而移權於平章。永樂以降,名為分任九卿,而權歸內閣。或分或合,或置或罷,互相為監,而互相為因。

若其所以或治或亂者,非此也;人不擇則望輕,心不孚則事礙,天子不躬親,而旁撓之者,非外戚則宦寺也。使大將軍而以德選,則任大將軍可矣。使尚書中書而以德進,則任兩省可矣。丞相三公其名也,唐、虞、殷、周不相師也。懲權奸而分任於參知,下移於內閣,惡在參知內閣之不足以擅權而懷奸也?上移於大將軍,而僅以寵外戚;下移於內閣,而實以授宦寺;豈其名之去之哉?實去之耳。天子不躬親,而日與居者,婢妾之與奄腐;不此之防,徒以虛名爭崇卑分合之得失,亦末矣。

為公輔爭名不如爭實;其爭實也,爭權不如爭道:非勵精親政而慎選有德,皆末也。熒惑守心而翟方進賜死,地震而陳褒策免,其時獨無天子乎?

一七

周之進士也,雖雲鄉舉裏選,而必貢自諸侯與卿大夫;非諸侯與卿大夫,未有能達於天子者也。已而大夫執政,士之仕也,必於大夫;非大夫,未有能達於諸侯者也。漢之辟召自州郡,非州郡,未有能達於三公者也;非三公,未有能達於天子者也。魏、晉之選舉,中正司九品之升降;非中正,未有能達於吏部者也。隋設進士科,而唐以下因之,益以明經、學究、童子諸科,與太學上舍之選,學校歲貢之士;逮及任子掾吏,皆特達而登仕籍;士無不可自達於天子。而猶有依附權門、失身匪類、墮其召節者,此尚何所委咎哉!

周末之政在大夫也,聖門之賢,亢誌陋巷,顏、閔而已;冉有之失身季氏,子路之失身孔悝,夫豈有康衢之可繇而趨邪徑哉!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無畇畇之隰,則阪田雖確,而不能已於薦蓘。故自隋以上,清直端潔之士,限以地,迫以時,失身於薦辟之匪人,而不免於公論之彈射,士之不幸也,古之不今若也。

楊伯起之剛方,而譖之者以鄧氏故吏為其罪;鄧騭辟震,而震不能辭,時使然也。崔瑗之持正,欲說閻顯立濟陰王,不能見顯,因陳禪以進說,禪不代達,猶以顯累,終身被斥;瑗受顯之辟召,而不能辭,時使然也。夫二子皆有求、路不可奪之節,而浮雲之翳,白日減輝。自非蟄龍屈蠖,學顏、閔而終潛德,遭世末流,亦將如之何哉!

後世貢舉法行,舉主門生雖有不相忘之雅,而一峰之於南陽,念菴之於江陵,抗疏劾之,而不以為嫌。然且有別托蹊徑以呈身邪黨者;使當晉、漢以上,其不為郗慮、賈充之躬任弑逆者幾何也?覽伯起、子玉之始終,為之深悼,而士可以不恤其身故?

一八

人之至不仁而欲賴以為寵,人之至不祥而欲附以為援,天下之至愚,成天下之大惡,終陷天下之大刑,其能免乎?

人主即至愚且忍,未有不欲其子為天子者也。其或有所廢者,必有所立,類皆私嬖妾、寵庶孽,而要亦授於其子。安帝僅一子爾,旁無嬖庶,年甫十歲,性猶婉順,而惑於宦寺,忍棄之鍾下,而不恤己之無苗裔,此誠古今之至不仁者矣。奄人之崇惡也,毒螫善類,攻畢己以行私爾。即至傷及元良,如伊戾、趙高之為,亦陰有攀附,仍不舍其君之子,而但逞於一時。王聖、江京、樊豐之瑣瑣懷忿於王男、邴吉,而怨及國本,吾君僅有一子,而敢摧折以瀕於死亡,此誠天下之至不祥者矣。而耿寶無知,喪心失誌,徇至不祥之人,行至不仁之事,惑古今至愚至忍之安帝,賴其寵祿,而附險毒之奄妾以為援;帝死未寒,寶先死於閻顯之手,與聖、豐而俱爐。嗚呼!不可與為父子者:必不可與為君臣。不可與為君臣者,必不可與為朋友。寶也、顯也、京也、豐也,歧首之蛇,還自相噬,而閻後亦因以斃。按順帝雖納周舉之諫,複朝閻後,而數日後閻後輒崩,其死於見迫可知,史諱言之耳。不仁之尤,不祥之甚,未有能終日者也。劉授、劉熹、馮石之為三公,緘默不言,辱人賤行,身逸鉄鉞,而恥心蕩然矣。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讀通鑑論》

《讀通鑑論》

作者:王夫之
《讀通鑒論》卷一
《讀通鑒論》卷二
《讀通鑒論》卷三
《讀通鑒論》卷四
《讀通鑒論》卷五
《讀通鑒論》卷六
《讀通鑒論》卷七
《讀通鑒論》卷八
《讀通鑒論》卷九
《讀通鑒論》卷十
《讀通鑒論》卷十一
《讀通鑒論》卷十二
《讀通鑒論》卷十三
《讀通鑒論》卷十四
《讀通鑒論》卷十五
《讀通鑒論》卷十六
《讀通鑒論》卷十七
《讀通鑒論》卷十八
《讀通鑒論》卷十九
《讀通鑒論》卷二十
《讀通鑒論》卷二十一
《讀通鑒論》卷二十二
《讀通鑒論》卷二十三
《讀通鑒論》卷二十四
《讀通鑒論》卷二十五
《讀通鑒論》卷二十六
《讀通鑒論》卷二十七
《讀通鑒論》卷二十八
《讀通鑒論》卷二十九
《讀通鑒論》卷三十
《讀通鑒論》卷末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