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讀通鑑論》 作者:王夫之  

卷八·靈帝

桓帝淫於色,而繼嗣不立,漢之大事,孰有切於此者!竇武任社稷之重,陳蕃以番番元老佐之,而不謀及此。桓帝崩,大位未定,乃就劉鯈而問宗室之賢者,何其晚也!況天位之重,元後之德,豈區區一劉鯈寡昧之識片言可決邪?持建置天子之大權,唯其意以為取舍,得則為霍光,失則為梁冀矣。武以光之不學、冀之不軌者為道,社稷幾何而不危,欲自免於赤族之禍,詎將能乎哉!

武也,一城門校尉也,非受托孤之命如霍光之於武帝也。所憑藉以唯意而立君者太後耳。宮闈外戚之禍,梁氏之覆車不遠,宦官安得不挾以為名哉?夫武也,既不能及桓帝之時諫帝以立儲之大義;抑不於帝崩之後,集廷臣於朝堂,辨昭穆、別親疏、序長幼、審賢否,以與大臣公聽上天之命。鯈以為賢而賢之,武謂可立而立之,天子之尊,若其分田圃以授亞旅而使治。則立之唯己,廢之唯己,朱瑀惡得不大呼曰:“武將廢帝為大逆。”而靈帝能弗信哉?漢之亡也,亡於置君,而置君者先族,武不蚤死,吾不保其終也。獲誅奄之名,以使天下冤之,猶武之幸也夫!

忠直有識之言,亦無難聽也;庸主具臣不能聽,毀而家亡而國也,誰其哀之?竇武以椒房之親,任立君之事,踵梁冀之所為,雖心行之無邪與梁冀異,而所為者亦與冀奚別?錄定策功,封聞喜侯,靈帝亦按冀之故事而以施之武。盧植說之曰:“同宗相後,披圖按牒,以次建之,何勳之有?宜辭大賞以全身名。”斯亦皎然如白日之光,昆蟲皆喻於昏旦;而武不能用,悲夫,其自取覆亡也!

夫欲秉國均、匡社稷、誅宦豎、肅官常也,豈不侯而不足以立功?即庸臣之私利計之,榮其身、澤其子孫,抑豈今日不侯,而終掩抑其大勳,貽子孫以貧賤哉?則盧植之說,引而上之,可以躋善世不伐之龍德;推而下之,亦計功謀利者之勿迫求於一旦而致傾仆之善術也。而武不能,且欲引陳蕃以受無名之賞。蕃固知其不可受也,惜乎不知武之不足與共為社稷之臣也!

竇武、陳蕃殺,而漢之亡必不可支矣。陳蕃老矣,而誅權豎、安社稷、扶進君子之心,不為少衰,惜乎不知擇而托於竇氏也!然則竇武其非賢乎?曰:武非必不賢,而所為者抑賢者之道。雖然,武即賢而固不可托,且吾不能保武之以賢終也,故重為蕃惜也。

武之可信為賢者,以其欲抑宦寺以獎王室,且引李膺、杜密、尹勳、劉瑜而登進之。然此豈可決其必賢哉?單超之殺梁冀也,尊黃瓊矣,用陳蕃矣,征徐稺、薑肱、袁閎、李曇、韋著矣,天下固嚐想望其風采而屬望以澄清。然則有所誅逐,有所登進,矯時弊以服人,奸人用之俄頃,而固不可信。蕃已老,竇武方內倚太後、外受定策之賞,而蕃又惡能保其終乎!

漢之將亡也,天子之廢立,操於宮闈,外戚宦寺,迭相爭勝,孫程廢而梁氏興,梁冀誅而單超起,漢安得有天子哉!而蕃所托者猶然外戚也,則授宦者以梁冀複起之名,既無以正天誅而服受戮者之心,且天下亦疑外戚宦寺之互相起滅而不適有正。故張奐亦為王甫、曹節所惑,欲自祓濯而終不免。蕃之托武,非所托也明甚。然且以老成之識,昧焉而不察者,時之所趨,舍是而無能為也。

嗚呼!以三族之膏血,爭賢奸之興廢、社稷之存亡者,豈易言哉?不幸而無如砥之周道,率繇之以行誌,則亦埋怨於江潭山穀之間,齊恨以沒焉耳。毫厘之辨不審,而事以大潰,賢人君子駢首以死,社稷旋踵而傾,若以膏沃火,欲滅之而益增其燄。蕃之誌可哀,而其所為亦左矣。是以君子重惜之也。

夫人情亦惟其不相欺耳,苟其相欺,無往而不欺;法之密也,尤欺之所藉也。漢靈之世,以州郡相黨,製婚姻之家及兩州人士不得對相監臨,立三互之禁,選用艱難,而州郡之貪暴益無所忌。司馬溫公述叔向之言,“國將亡,必多製。”若夫開國之始,立密法以防欺,未即亡焉,而天下之害積矣。

今之為製,非教官及倉巡驛遞不親民者,皆有同省之禁,此漢靈之遺法也。司馬溫公曰:“適足為笑。”誠然有可笑者。名為一省,而相去千裏者多矣;名為異省,而雞犬相聞者多矣;同省而聲聞不接,異省而婚媾相連,豈天限地絕,一分省而遂不相及哉?此適足為笑者也。或為婚姻,或相對治,情相狎,過相匿,所必慮也,而又奚必婚姻對治之相臨乎!展轉以請托,更相匿而互相報,夫豈無私語密緘之足任。已非婚姻、已非對治矣,藉手以告曰:吾無私也。而交通請屬之無所憚,此又適足為笑者也。

夫防之嚴,而適以長欺,既良然矣。若夫捐禁而鄉郡可守,尤有利焉。自賢者而言之,南北之殊風,澤國土國之殊壞,民異利,士異教,遙相治而見為利者或害,教以正者或偏,審士之宜以益民,視習之趨以正士,則利果利而教果教矣。自不肖者而言之,酷以墨者之無忌也,突為其寇讐,而翩然拚飛於千裏之外,無能如何也;即罷斥以歸休,而身得安、子孫得免,無餘慮矣。居其土、與其人俱,當官則吏也,歸裏則鄉曲也,刑罰科斂之加,非以其正,而鄉人可報之於數十年之後,則惴惴焉一夫勝予,不肖之情戢焉,害亦有所懲矣。

夫王者合天下以為一家,揭猜疑以求民之莫而行士之誌,法愈疏,閑愈正,不可欺者,一王之法,天理之公,人心之良也,而恃區區之禁製也乎?三代之隆也,士各仕於其國,而民益親。亡漢之稗政,柰之何其效之!

嗚呼!世愈移而士趨日異,亦惡知其所歸哉!靈帝好文學之士,能為文賦者,待製鴻都門下,樂鬆等以顯,而蔡邕露章謂其“遊意篇章,聊代博弈”。甚賤之也。自隋煬帝以迄於宋,千年而以此取士,貴重崇高,若天下之賢者,無踰於文賦之一途。漢所賤而隋、唐、宋所貴,士不得不貴焉;世之趨而日下,亦至此乎!

夫文賦亦非必為道之所賤也,其源始於楚騷,忠愛積而悱惻生,以搖蕩性情而伸其隱誌,君子所樂尚焉。流及於司馬相如、揚雄,而諷諫亦行乎其間。六代之衰,操觚者始取青妃白,移宮換羽,而為不實之華;然而雅鄭相雜,其不詭於貞者,亦不絕於世。夫蔡邕者,亦嚐從事矣,而斥之為優俳,將無過乎!要而論之,樂而不淫,誹而不傷,麗而不蕩;則涵泳性情而蕩滌誌氣者,成德成材以後,滿於中而鬯於外者之所為。而以之取士於始進,導幼學以浮華,內遺德行,外略經術,則以導天下之淫而有餘。故邕可自為也,而不樂鬆等之輒為之,且以戒靈帝之以拔人才於不次也。

繇是言之,士趨亦何嚐有異哉?上之用之也別耳。於是而王安石之經義,雖亦末耳,而不傷其本,庶幾乎華實兼茂之道也。元祐革新法,而並此革之,過矣。若王鏊、錢福之淺陿,陶望齡、湯賓尹之卑陋,則末流波靡,而非作者之涼也。經義者,非徒幹祿之器也,士之所研精以極道者也。文賦者,非幼學之習也,誌正學充,傷今思古,以待人之微喻者也。而誌士崇業以單心,亦可於此而審所從矣。

論為子為臣之變,至於趙苞而無可言矣。何也?若苞者,無可為計,雖君子亦不能為之計也,無往而非通天之罪矣。以苞之死戰,為能死於官守;苞與手刃其親者均也,為此論者,無人之心。以苞當求所以生母之方,不得已而降於鮮卑;分符為天子守邑,而北麵臣虜,終身陷焉,亦不可謂有人之心也。故至於苞,而求不喪其心之道窮矣。此誰使之然哉?苞自處於窮以必喪其心。故曰無往而非通天之罪也。

為人子者,豈以口腹事親乎?抑豈敢以己之榮施及其母為愉快乎?故子曰:“老者安之。”求所以安之之方,雖勞不辟,雖死不輟,而況於苞之安其母者甚易乎?苞,東武城人也,所守則遼西也。母所居者,中國之樂土,苞所守者,鮮卑憑陵蹂踐之郊也;胡為乎甫到官而即迎母以居柳城之絕塞哉?苞於此已不複有人之心矣。以口腹與?禽蟲之愛也;以榮寵與?市井之得金錢而借親以侈華美者之情也。疆寇在肘腋之間,孤城處鬥絕之地,奉衰老婦人以徼幸於鋒鏑之下,苞之罪通於天,奚待破賊以致母死之日邪?故曰:“正其本,萬事理。”一念之不若,而成乎昏昧,母子並命於危城,苞雖死,其可以逭中心之刑辟哉?

或者其愚也,則君子弗獲已而姑為之計,當羯賊出母示苞之日,自悔其迎母之咎,早伏劍以死,委戰守之事於僚吏,母之存亡城之安危不計也,則猶可無餘惡也。雖然,晚矣!苞死而母必不可得生,城必不可得存也。

蔡邕意氣之士也,始而以危言召禍,終而以黨賊逢誅,皆意氣之為也。何言之?曰:合刑賞之大權於一人者,天子也;兼進賢退不肖之道,以密讚於坐論者,大臣也;而羣工異是。奸人之在君側,弗容不擊矣。擊之而吾言用,奸人退,賢者之道自伸焉。吾言不用,奸人且反噬於我,我躬不閱,而無容以累君子,使猶安焉,其猶有人乎君側也。君子用而不任,弗容不為白其忠矣。白之而吾言用,君子進,奸人之勢且沮焉。吾言不用,奸人不得以奪此與彼之名加之於我,而猶有所憚焉。邕苟疾夫張顥、偉璋、趙玹、蓋升之為國蠹也,則專其力以擊之可耳。若以郭禧、橋玄、劉寵之忠而勸之以延訪也,則抑述其德以讚君之敬禮已耳。而一章之中,抑彼伸此,若將取在廷之多士而惟其所更張者。為國謀邪?為君子謀邪?則抑其一往之意氣以排異己而伸交好者之言耳,庸有聽之者哉!

漢之末造,士論操命討之權,口筆司榮枯之令,汝南、甘陵太學之風波一起,而成乎大亂。非奸人之陷之,實有以自致焉。同於我者為懿親,異於我者為仇讐,唯意所持衡而氣為之淩轢,則邕他日者幸董卓之殺奄人,而忘其專橫,亦此意氣為之矣。橋玄、劉寵之不為邕所累,幸也;而君子以相形而永廢,朝廷以偏擊而一空,漢亦惡得不亡哉!

鮮卑持趙苞之母以脅苞,苞不顧而戰,以殺其母,無人之心也。賊劫橋玄之幼子登樓求貨,玄促令攻賊,以殺其子,亦無人之心也。母之與子若是其均重乎?非也。使苞之子為鮮卑所持以脅苞,苞不顧而擊鮮卑,則忠臣之效矣,不以私愛忘君父之托也。而苞則其母也。賊所脅玄以求者貨耳,貨與子孰親,而吝貨以殺其子乎?

或曰:“玄非以貨也,賊劫質以脅人,法之所不可容也。”夫一區區登樓之賊,殺之不足為國安,縱之不足為國危。法者,司隸河南尹之法,非玄之法也,而玄何怙法以忘其天性之恩邪?史氏之言曰:“玄上言凡有劫質者皆並殺之,不得贖以財貨,由是劫質遂絕。”史之誣也。樂道之以為溢美之言,以覆玄絕恩之咎也。友兄、恭弟、慈父、順妻,苟有劫其親以求貨者,法雖立,孰忍恝置之而不恤?雖嚴刑禁之而必不從。則謂劫質永絕者,非果有之,為誣而已矣。充橋玄之操,藉其為趙苞也,又奚不可也哉?

封建廢而權下移,天子之下至於庶人,無堂陛之差也,於是乎庶人可淩躐乎天子,而盜賊起。嬴政之暴,王莽之逆,盜始橫焉,然未嚐敢與久安長治之天子抗也。至漢之季,公孫舉、張嬰、許生始稱兵僭號而無所憚,積以成乎張角之亂,盜賊輒起於承平之代者數千年而不息。秦之盜曰悲六國之亡;莽之盜曰思漢室之舊;盜者必有托也,然後可假為之名以聳天下而翕然以從。至於角而無所托矣,宦寺之毒,郡縣之虐,未可以為名也,於是而詭托之於道。角曰:吾之道,黃帝、老子之道也。乃至韓山童、徐壽輝曰:吾之道,瞿曇之道也。微二氏之支流,亦未足以惑天下而趨之若流。甚哉二氏之殃民,亦豈其初念哉?而下流必至於此。故孟子曰:“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豈過計哉?

雖然,二氏之邪淫而終以亂也,非徒二氏倡之也,為儒者之言先之以狂惑,而二氏之徒效之也。君子之言人倫物理也,則人倫物理而已矣;二氏之言虛無寂滅也,則虛無寂滅而已矣;無所為禨祥瑞應劫運往來之說也。何休、鄭玄之治經術,京房、襄楷、郎顗、張衡之論治道,始以鬼魅妖孽之影響亂六籍。而上動天子,下鼓學士,曰此聖人之本天以治人也。於是二氏之徒歆其利,而後曰吾師老子亦言之矣,吾師瞿曇亦言之矣;群然興為怪誕之語以誘人之信從,而後盜賊藉之以起。儒者倡之,二氏和之,妖人挾之,罪魁戎首將誰歸哉?

齊桓、晉文挾天子以令諸侯,而盜賊挾聖人以惑百姓。天子之權下移於庶人,所挾者亦移焉。而盜賊氾濫乎數千年而不息,禍亦烈矣!端本之治,治佛、老而猶非本也。儒而言災祥言運會,妖之始也。三代之聖人殺而勿赦者,而後之君子從而尊之,以加一倍之小術測興亡,使與通書、正蒙相雜以立教,辟邪者容勿辯乎?

一○

士可殺不可辱,訶斥之、鞭笞之之為辱矣,未甚也,加以不道之名,而辱乃莫甚焉。子見南子,子路不悅,於聖人何傷焉,而援天以矢之,懼夫以辱名加君子,而天下後世謂君子之無妨於辱也。黨人者,君子之徒也。黃巾起,呂強曰:“黨錮積久,人情怨憤,若不赦宥,將與合謀。”呂強奄人之矯矯者耳,言無足深責,皇甫嵩士大夫而亦為此言也,黨人之辱,不如死之久矣!以君子始,以賊終,則向者王甫、曹節謀危社稷之譖,非誣也。嗚呼!李膺、杜密、範滂諸君子者死,而黨人之能卓然自立於死生者無幾,張儉之徒,方將以賊起得赦為幸,而孰知其辱甚於死哉?皇甫嵩之淩蔑善類也,逾於奄人矣。

一一

用兵之道,服而舍之,自三代之王者以迄五霸,皆以此而綏天下。唯其為友邦也,王者以理相治,霸者以威相製,理伸威勝而誌得;滅之不義,屠之不仁,舍其服而天下自不敢複競。封建圮,以庶人而稱兵抗天子,豈此謂哉?朱儁曰:“秦項之際,民無定主,賞附以勸來者。”此後世之權術,不可與三代並論。故以曹操之猜,而關羽之降非其誠款,操猶聽其來去而不加害。或者乃欲於盜賊敗困之餘,乞降而受之,其不然審矣。

敗而誅之,不可勝誅,而姑予以生,使知懼麵感我之不殺,或猶知悔也,且非可施於渠帥者也。殲其魁,赦其餘黨,自我貸之,固不可予以降之名也。予以降之名,抑將授以降之賞,猶然尊高於眾人之上,而人胡不盜?以黃巾之徧天下也,不數年而定,漢雖亡,不亡於黃巾之手,則朱儁之所持者定矣。不可以三代之法處秦、項之際,況可以處逆民之弄兵以抗國而毒民者乎?庸臣懦將釀無窮之禍,有識者勿為所亂也。

一二

孫堅之欲誅董卓也,張廷珪之欲殺安祿山也,論者惜其不果而終以長亂。張讓等為蟊賊於中,李林甫、楊國忠相繼朘削於國,微卓而漢必亡,微祿山而唐必亂,夫豈二豎之果足以移天而沸海乎?何進不召卓而卓何逞?玄宗不寵祿山而祿山何藉?逆未著而以疑殺人,且不勝其殺矣。是故後事之論,懲其末而弗戒其本,智者所弗尚也。

先主勸曹操殺呂布,而為操勁敵者,先主也。孫堅之沈鷙而懷遠圖,夫豈出卓下哉?張溫弗假以威福,而使卓相製,非無意計焉。不幸而卓惡成未可以咎溫之不豫矣。

一三

漢之將亡,有可為社稷臣者乎?朱儁、盧植、王允未足以當之,唯傅燮乎!討黃巾而有功,趙忠欲致之而予以侯封,燮不受也。當其時,有軍功而拒宦寺,非直賞不及焉,還以受罪。故盧植辱於檻車,王允幾於論死,皇甫嵩奪其印綬。燮拒忠而忠弗能挫,憚其名而弗敢害,燮之德威讋權奄而製之也,大矣。

燮之拒忠也,曰:“遇不遇,命也;有功不論,時也。”守正而不競,安命而不為已甚之辭,坦夷以任天,而但盡其在己,自以雅量沖懷適然於寵辱之交,而小人莫能窺其際。其在漢陽也,曰:“吾遭世亂,不能養浩然之誌,食人之祿,又欲避其難乎?”方且自遜以引身之不早,而不待引亢爽之氣以自激其必死之心。夫如是,豈小人之所可屈,又豈小人之所可傷哉!若燮者,托以六尺之孤,正色從容而鎮危亂,植也、儁也、允也,智勇形而中藏淺,固不足以測燮之涯量矣。故知燮非徒節義之士也,允矣其可為社稷之臣矣。

一四

王芬欲乘靈帝北巡,以兵誅諸常侍,廢帝立合肥侯。使其成也,亦董卓也,天下且亟起而誅之,其亡且速於董卓。卓擁韁兵專征討,有何進之召為內主,廢辨立協,在大位未定之初,協慧而欲立之者,又靈帝之誌也,然且不旋踵而關東興問罪之師矣。芬以鬥筲文吏,猝起一旦,劫二十二年安位之天子,廢之而立疏族,力弱於卓,名逆於卓,人之問罪也,豈徒如卓而已乎?況其輕躁狂動而必不能成也乎?曹操料其敗,以止其廢立之妄,非其智之過人也,皎然是非禍福之殊途,有心有目無不能辨也。

夫芬之狂,何以迷而不覺也哉?陳蕃之子逸從臾之,而襄楷以其術惑之也。故有積憤者,不可與圖萬全之術。挾技術者,不可與謀休咎之常。陳逸有不戴天之恨,身與俱碎而不恤,閔其誌可也,而不可從也。若襄楷者,昂首窺天而生覬覦,君子之遠之也夙矣。此擇交定謀者之不可不知也。

一五

何進輔政,而引袁隗同錄尚書事,隗之望重矣,位尊矣,權盛矣。紹及術與進同謀誅宦官,而隗不能任;進召董卓,曹操、陳琳、鄭泰、盧植皆知必亂,而隗不能止;董卓廢弘農立陳留,以議示隗,而隗報如議;猶然屍位而為大臣,廉恥之心蕩然矣。然且終死於卓之手而滅其家。故夫有恥者,非以智也,而智莫智於知恥。知恥而後知有己;知有己而後知物之輕;知物之輕,而後知人之不可與居,而事之不可以不斷。故利有所不專,位有所不受,功有所不分,禍有所不避。不知恥而避禍,是夜行見水而謂之石,不濡其足不止也。以疲老荏弱之情,內不能知子弟之桀鷙,外不知奸賊之雄猜,自倚族望之隆,優遊而圖免,而可謂有生人之氣乎?東漢之有袁氏與有楊氏也,皆德望之巨室,世為公輔,而隗與彪終以貪位而捐其恥心。叔孫豹曰:“世祿也,非不朽也。”信夫!不朽有三,唯有恥者能之:隗與彪,其朽久矣。

一六

輕重之勢,若不可返,返之幾正在是也,而人弗能知也。宦寺之禍,彌延於東漢,至於靈帝而蔑以加矣。黨人力抗之而死,竇武欲誅之而死,陽球力擊之而死,後孰敢以身蹈水火而姑為嚐試者!然天下之盜蠭起,指數之而挾以為名。四海窮民,受其子弟賓黨濫大官大邑以朘削無餘者,皆詛呪而望其速亡。誅殺禁錮之子孫宗族,不與共戴天日而願與並命者,日含憤以求一旦之報。士大夫苟非其黨,不獲已而俯出其下者,畜惡怒以俟天誅之期。桀、紂、幽、厲以聖帝明王之塚裔,正位為天下君,而卒至隕滅,況此無賴之刑人,其能長此而無患乎?故極重而必返,夫人而可與知也。

夫既夫人而可與知,則一旦撲之,如烈風吹將盡之鐙,甚速而易,必矣。陳琳曰:“此猶鼓洪鑪燎毛發。一曹操曰:“誅其元惡,一獄吏足矣。”而何進若持方寸之刃以擬猛虎,其呼將助也不擇人,其撓敗也無快誌。袁紹以豪傑自命,為進謀主,且憂危展轉而無能為計;而遣鮑信募泰山之甲,丁原舉孟津之火,甚且召董卓以犯宮闕。進之心膽失據,而紹無能輔也。曹操笑而袁紹憂,其智計之優劣,於斯見矣。

所以然者,進以外戚攻宦官,人懲竇氏之禍,無為傾心,一也。進之所恃者何後,舉動待後而後敢行,以婦人而敵宦官,智計不及,而多為之蠱,二也。袁隗身為大臣,而疲庸屍位,無能以社稷自任,三也。鄭泰、盧植初起於田間,任淺望輕,弗能為益,楊彪、黃琬,無以大殊於袁隗,四也。袁紹兄弟,包藏禍心,乘時搆亂,而無戮力王室之誠,五也。曹操識之明、持之定,而誌懷叵測,聽王室之亂,居靜以待動,視何進之迷,而但以一笑當之,六也。皇甫嵩、蓋勳顧名義而不欲狂逞,進躁迫而不倚以為腹心,七也。具此七敗之形勢以誅宦者,而固非其所堪,雖欲禍之不中於宗社,其將能乎?

夫內懷奪柄之心,外無正人之助,若何進者,不足論已。已往之覆轍,為將來鑒。凡皇天之所弗予,誌士仁人之所弗予,天下之民受製於威,受餌於利,人心所不戴以為尊親,而苛暴淫虐,日削月靡,孤人子,寡人妻,積以歲月而淫逞不收,若此者,其滅其亡皆旦夕之間,河決魚爛而不勞餘力。智者靜以俟天,勇者決以自任,勿為張皇迫遽而驚為回天轉日之難也。存乎其人而已矣。彼曹操者,固亦嚐晏坐而笑之矣,況其秉道以匡夫不為操者乎!

一七

史紀董卓之辟蔡邕,邕稱疾不就,卓怒曰:“我能族人。”邕懼而應命。此殆惜邕之才,為之辭以文其過,非果然也。

卓之始執國柄,亟於名而借賢者以動天下,蓋汲汲焉。除公卿子弟為郎,以代宦官,弔祭陳、竇,複黨人爵位,征申屠蟠,推進黃琬、楊彪、荀爽為三公,分任韓馥、劉岱、孔伷、張邈為州郡,力返桓、靈宦豎之政,竊譽以動天下。蔡邕首被征,豈其禮辭不就而遽欲族之哉?故以知卓之未必有此言也。且使卓而言此矣,亦其粗獷不擇、一時奰發之詞,而亦何足懼哉!申屠蟠不至,晏然而以壽終矣。袁紹橫刀揖出,掛節上東門,而弗能迫殺之矣。盧植力沮弘農王之廢,而止於免官,逌然以去矣。鄭泰沮用兵之議,巽辭而解矣。朱儁、黃琬不欲遷都,而皆全身以退矣。邕以疾辭,未至如數子之決裂,而何為其族邪?狂夫之言,一怒而無餘,卓之暴,市井亡賴之讕言也,而何足懼邪?

邕之始為議郎也,程璜之毒,陽球之酷,可以指顧殺人,而邕不懼;累及叔質,幾同駢首以死,而不懼;何其壯也!至是而餒矣。亡命江海者十二年,固貞人誌士義命自居之安土也。宦官之怨憤積,而快誌於一朝;髠鉗之危辱深,而圖安於晚歲;非懼禍也,誠以卓能矯宦官之惡,而庶幾於知己也。於是而其氣餒矣。以身殉卓,貽玷千古,氣一餒而即於死亡,複誰與恤其當年之壯誌哉?

君子之立身,期於潔己;其出而事君也,期於靖國;恩怨去就,非有定也。禍在宮闈,則宮闈吾所亟違也;禍在閹宦,則閹宦吾所亟違也,禍在權奸,則權奸吾所亟違也。推而至於僭竊之盜賊、攘奪之夷狄,皆冰炭之乍投而沸、薰猶之逆風而辨也。所疾惡者在此,而又在彼矣。氣運移而貞邪忽易,違之於此,而即之於彼,是逃虎而抱蛇、舍砒而舍鴆也。能終始數易而不染者,其唯執誌如一而大明於義之無方者乎!而邕不能也。始終之怨毒,宦豎而已,此外而篡弑之巨憝不辨矣。非不辨也,己私未忘,而寵辱之情移於衰老也。則一往之勁直,烏足以定人之生平哉?易曰:“介於石,不終日。”介於石,貞之至也;不終日,見幾而無執一之從違,乃以保其貞也。邕勿論矣。欲養浩然之氣,日新其義而研之以幾,其尚以邕為戒乎!

一八

申屠蟠征而不至,論者謂之知幾。幾者,事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漢之亡,天下之亂,董卓之不可與一日居,有目者皆見,有耳者皆聞,自非蔡邕之衰老惛迷,孰不知者,而何謂之幾邪?乃若蟠之不可及也,則持誌定而安土之仁不失也。卓之征名賢也,蔡邕畏之矣,荀爽畏之矣。人勸蟠以行,蟠笑而不荅,人不可與語也,誌不自白也。夷然坦然而險阻消,蟠豈中無主而能然哉?故知其誌定而安土之仁不失也。

士苟貞誌砥行以自尚,於物無徇焉,於物無侮焉,則虎狼失其暴,蝮蛇失其毒。天下之穰穰而計禍福者,皆足付一笑而已。故莊子曰:“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而不熱。”豈有神變不測者存乎?貧而安,犯而不校,子孫不累其心,避就不容其巧;當世之安危,生民之疾苦,心念之而不嚐試與謀;文章譽望,聽之後世而不亟於自旌;其止如山,其涵如水,通古今、參萬變以自純,則物所不得而辱矣。此安土之仁,所謂即體以為用者也,蟠庶幾矣。何以知之?以其笑而不荅知之也。而淺人猶謂之曰知幾,若邕與爽,其僅謂之不知幾也與?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讀通鑑論》

《讀通鑑論》

作者:王夫之
《讀通鑒論》卷一
《讀通鑒論》卷二
《讀通鑒論》卷三
《讀通鑒論》卷四
《讀通鑒論》卷五
《讀通鑒論》卷六
《讀通鑒論》卷七
《讀通鑒論》卷八
《讀通鑒論》卷九
《讀通鑒論》卷十
《讀通鑒論》卷十一
《讀通鑒論》卷十二
《讀通鑒論》卷十三
《讀通鑒論》卷十四
《讀通鑒論》卷十五
《讀通鑒論》卷十六
《讀通鑒論》卷十七
《讀通鑒論》卷十八
《讀通鑒論》卷十九
《讀通鑒論》卷二十
《讀通鑒論》卷二十一
《讀通鑒論》卷二十二
《讀通鑒論》卷二十三
《讀通鑒論》卷二十四
《讀通鑒論》卷二十五
《讀通鑒論》卷二十六
《讀通鑒論》卷二十七
《讀通鑒論》卷二十八
《讀通鑒論》卷二十九
《讀通鑒論》卷三十
《讀通鑒論》卷末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