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讀通鑑論》 作者:王夫之  

卷十一·晉泰始元年起

魏削宗室而權臣篡,晉封同姓而骨肉殘,故法者非所以守天下也;而懷、湣陷沒,琅邪複立國於江東者幾百年,則晉為愈矣。天下者,非一姓之私也,興亡之修短有恒數,苟易姓而無原野流血之慘,則輕授他人而民不病。魏之授晉,上雖逆而下固安,無乃不可乎!然而三代王者建親賢之輔,必欲享國長久而無能奪,豈私計哉?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非其利病生死之知擇也。則君子之為天下君以別人於禽獸者,亦非但恤其病而使之利,全其生而使無死也。原於天之仁,則不可無父子;原於天之義,則不可無君臣。均是人而戴之為君,尊親於父,則旦易一主,夕易一主,稽首匍伏,以勢為從違而不知恥,生人之道蔑矣。以是而利,不如其病之;以是而生,不如其死之也。先王重不忍於斯民,非姑息之仁,以全軀保妻子、導天下於魚蟲之聚者,慮此深矣!然則晉保社稷於百年,而魏速淪亡於三世,其於君天下之道,得失較然矣。

晉武之不終也,惠帝之不慧也,懷、湣之不足以圖存,元帝之不可大有為也;然其後王敦、蘇峻、桓溫相踵以謀逆,桓玄且移天步以自踞,然而遲之又久,非安帝之不知饑飽,而劉裕功勳赫奕,莫能奪也。謂非大封同姓之有以維係之乎?宋文帝寵任諸弟,使理國政、牧方州,慮亦及此;而明帝誅夷之以無遺,蕭道成乃乘虛而攘之。嗣是而掇天位者如拾墜葉,臣不以易主為慚,民不以改姓為異。垂及唐、宋,雖權臣不作,而盜賊夷狄進矣。然則以八王之禍咎晉氏之非,抑將以射肩請隧咎文昭武穆之不當裂土而封乎?法不可以守天下,而賢於無法。亦規諸至仁大義之原而已。

諫必有專官乎?古之明王,工瞽、庶人皆可進言於天子,故周官無諫職,以廣聽也。諫之有官,自漢設諫議大夫始。晉初立國,以傅玄、皇甫陶為之,唐之補闕拾遺,宋之司諫,皆放此而立也。諫有專官,而人臣之得進言於君僅矣。雖然,古今之時異,而廣聽之與慎聽也,不得不殊;進言之跡同,而受益之與防邪也,亦各有道;未可以一概論也。

古之民樸矣,農、工、商、賈各世其業;士之遊於庠序者,亦各有常學,不能侈聞見、飾文詞以動當世。迨及戰國,教衰而人自為學,揣摩當世之務者,競尚其說,縱之以言,則偏私逞而是非亂;則必擇其忠直而達治理者任之,而後無稽之言,不敢破聖道、紊綱紀,以熒主聽。則專官之任,亦未可謂盡非,時使然也。

諫官專立,職專諫矣。然非專諫於其官,而禁外此者之諫也。不淫聽於辨言,而不塞聰於偏聽;苟得忠直知治者司其是非之正,則懷忠樂進者相感以興。乃若聽之之道,群言競奏,而忠佞相殽,存乎君之辨之,不徒在言者也。諫者以諫君也。邇聲色,殖貨利,狎宦戚,通女謁,怠政事,廢學問,崇佛老,侈宮室,私行遊,媟威儀,若此者諫官任之。大小群臣下逮於庶人,苟有言焉,則固天子所宜側席而聽者也。即言之過,而固可無尤也。外此,人與政其亟矣。然而人之賢不肖,銓衡任之;政之因革,所司任之;雖君道之所必詳,而清諸其源,則是非著而議論一;爭於其流,則議論繁而朋黨興。貞邪利害,各從其私意,辨言邪說,將自此以起,固不可不慎防之。而廣聽適以召奸,尤明主所深懼也。

以要言之,言而譏非乎我者,雖激雖迂,而不可忽也;言而褒貶於人、辨說乎事者,辨雖詳,辭雖切,而未可信也。士之受規於朋友者且然,而況君天下者乎!然則選忠直知治者任諫職於上,而主意昭宣,風尚端直,則羣言博采,而終弗使主父偃、息夫躬之流,矜文采以讎其奸邪。慎之也,即所以廣之也。又何必執周官之不設諫臣以下訪芻蕘哉?

近者分諫職於台省,聽亦廣矣。而六科司抄發之任,十三道司督察之權,糾劾移於下,而君德非所獨任,故詭隨忿戾,迭相進退,而國是大亂,則廣之適以廢之。黨人交爭,勞臣掣肘,將諫官之設,以諫下而非諫君乎?拂其立諫之經,而予以譖言之徑,乃至僉人遊士獻邪說以為用人行政之蝥賊。不專不慎,覆軌已昭,後世尚知鑒哉!

晉始建國,立七世之廟,除五帝之座,罷圜丘方澤之祀,合之於郊,皆宗王肅而廢鄭玄也。於是而知王肅之學,醇正於鄭玄遠矣。後世經學傳鄭氏,肅之正義,沒而不傳,則賈公彥、孔穎達之怙專師而晦道也。

周之祀典,組紺以上不廢也;而限天子之廟於五世,合兩世室而始為七,玄之托於義而賊仁也。周禮合樂於圜丘方澤者,非祭也,所以順陰陽、合律呂而正樂也;而謂郊之外有圜丘方澤之大祀,玄之淫於樂以亂禮也。其尤妖誣而不經者,為上帝之名曰耀寶魄,又立靈威仰、赤熛怒、白招矩、葉光紀之名,為四方之帝,有若父名而賓字之者,適足以資通人之一哂。而以之釋經,以之議禮,誣神媟天,黷祀惑民,玄之罪不容貸矣。托之於星術,而實傳之於讖緯,夫且誣為孔氏之書;正肅氏起而辨之,晉武因而絀之,於是禁星氣讖緯之學,以嚴邪說之防,肅之功大矣哉!惜乎世遠俗流,師承道圮,而肅學不傳也。如其傳,則程、朱興起,尚有所資以辟鄭氏之淫辭與!

三代以下,用兵以道,而從容以收大功者,其唯羊叔子乎!祖逖之在雍邱,宗澤之在東京,屹立一方以圖遠略,與叔子等。乃逖卒而其弟稱兵以犯順,澤卒而部眾瓦解以為盜,皆求功已急而不圖其安,未嚐學於叔子之道以弭三軍之驕氣,驕則未有能成而不亂者也。

或曰:叔子之時,晉盛而吳衰,擁盛勢以鎮之,則敵亡可以坐待;而逖與澤抗方張之虜,未可以理折,則時異而不可相師矣。

曰:叔子之可以理服,而逖、澤不能者,遇陸抗耳。若夫敵國之氓,信其仁厚而願歸附之,則逖與澤之鄰壤,猶晉、宋之遺黎;而叔子則晉、吳異主,義不相下者也。使逖與澤以此臨之,不愈效乎!夫陸抗亦智深謀遠不與叔子爭一日之利耳,使其狂逞如石勒、女直之為,則其亡愈速;是遇陸抗者,兩碁逢敵之難,而非易製於石勒、女直也。石勒雖驍,而誌不及於江、淮,且未幾而國內大亂,甚於孫皓之猶安處也。女直雖競,而斡離不、撻嬾、兀術各懷猜忌,豕突鹿奔,無有能如陸抗之持重以相製者。使二子以道禦兵,以信撫民,以緩製敵,垂之數十年,趙有冉閔之亂,金有完顏亮之變,以順臨逆,以靜待動,易於反掌矣。叔子之功,亦收之身後者也,何至於子弟為梟獍以伏誅,部曲竄萑葦而僨起哉!故曰逖與澤求之已急而未圖其安也。逖有雍邱之可據,而郭默、邵續之流,皆相倚以戴晉;澤有東京之可恃,而兩河忠義,皆相待以效功;與為憤興,而不與為固結,二子之誌義尚矣,惜乎其不講於叔子之道也。

用人與行政,兩者相扶以治,舉一廢一,而害必生焉,魏、晉其驗已。雖無佞人,而亟行苛政以鉗束天下,而使亂不起;然而人心早離,樂於易主,而國速亡。政不苛而用佞人,其政之近道,足以羈縻天下使不叛,然而國是亂,朋黨交爭,而國速以亂。

曹孟德懲漢末之緩弛,而以申、韓為法,臣民皆重足以立;司馬氏乘之以寬惠收人心,君弑國亡,無有起衛之者。然而魏氏所任之人,自謀臣而外,如崔琰、毛玠、辛毗、陳群、陳矯、高堂隆之流,雖未聞君子之道,而鯁直清嚴,不屑為招權納賄、驕奢柔諂猥鄙之行,故綱紀粗立,垂及於篡,而女謁宵小不得流毒於朝廷,則其效也。

晉武之初立,正郊廟,行通喪,封宗室,罷禁錮,立諫官,征廢逸,禁讖緯,增吏俸,崇寬弘雅正之治術,故民藉以安;內亂外逼,國已糜爛,而人心猶係之。然其所用者,賈充、任愷、馮勗、荀紞、何曾、石苞、王愷、石崇、潘嶽之流,皆寡廉鮮恥貪冒驕奢之鄙夫;即以張華、陸機錚錚自見,而與邪波流,陷於亂賊而湣不畏死;雖有二傅、和嶠之亢直,而不敵群小之翕訿;是以彊宗妒後互亂,而氏、羯乘之以猖狂。小人濁亂,國無與立,非但王衍輩清談誤之也。

是用人行政,交相扶以圖治,失其一,則一之僅存者不足以救;古今亂亡之軌,所以相尋而不舍也。

以要言之,用人其尤亟乎!人而苟為治人也,則治法因之以建,而苛刻縱弛之患兩亡矣。魏之用人,抑苟免於邪佞爾,無有能立久長之本,建弘遠之規者也。孟德之智,所知者有涯;能別於忠佞之分,而不能虛衷以致高朗宏通之士;爭亂之餘,智術興,道德墜,名世之風邈矣。僅一管寧,而德不足以相致也。晉承魏之安處,時非無賢,而獎之不以其道,進之不以其誠,天下頹靡,而以老、莊為藏身之固,其法雖立,文具而已。使二代之君,德修而勤於求治,天下群趨於正,而豈患法之不立乎?宋太祖、太宗之所以垂統久長,而天下懷其德於既亡之餘,庶幾尚已!

杜預欲短太子之喪,而曰:“君子之於禮,存諸內而已。”安得此野人之言而稱之哉!今有人焉,心不忘乎敬父,而坐則倨以待;情不恝乎愛兄,而怒則紾其臂;亦將曰存諸內而已乎?內外交相維、交相養者也,既飾其外,必求其內,所以求君子之盡其誠;欲動其內,必飭其外,所以導天下而生其心也。今使衰麻其衣,疏糲其食,倚廬其寢處,然而馳情於淫侈以忘其哀慕者,鮮矣;耳目製之,心不得而動也。藉令錦其衣,肉其食,藻井綺疏金樞玉戶其寢處,雖有哀慕之誠,不蕩而忘者,鮮矣;耳目移而心為之蕩也。故先王之製喪禮,達賢者之內於外,以安其內,而製中材之外,以感其內。故曰:直情徑行,戎狄之道也。夫鳥獸之啾啁以念死,內非不哀,而外無所飾,則未幾而忘之矣;野人之內存而外不著見者,亦如是而已矣。

杜預之於學也亦博矣,以其博文其不仁,六經之旨,且以之亂。諒闇者,梁菴也,有梁無柱,茅芐垂地之廬也,而誣之曰心喪。叔向之譏景王曰:“有三年之喪二。”謂之有喪矣,非謂存諸內者之徒戚也,而誣之曰不譏除喪,而譏其燕樂之已早。預之存諸內者,誣聖欺天,絕人而禽之,猶曰君子之於禮,存諸內而已乎?故曰:“以禮製心。”心有不存,而禮製之。其外無別,則內之存與不存,又奚以辨哉?邪說逞,人道息。凡今之人,皆曰:臣忠、子孝、兄友、弟恭,求其心而已。而心之不可問者多矣。不仁哉杜預之言,以賊天下有餘也!

嵇紹可以仕晉乎?曰:不可。仕晉而可為之死乎?曰:仕而惡可弗死也!仕則必死之,故必不可仕也。父受誅,子讎焉,非法也;父不受誅,子不讎焉,非心也。此猶為一王之下,君臣分定,天子製法,有司奉行,而有受誅不受誅者言也。嵇康之在魏,與司馬昭俱比肩而事主,康非昭之所得殺而殺之,亦平人之相賊殺而已。且康之死也,以非湯、武而見憚於昭,是晉之終篡,康且遺恨於泉下,而紹戴之以為君,然則昭其湯、武而康其飛廉、惡來矣乎!紹於是不孝之罪通於天矣。

沈充以逆伏誅,而子勁為晉效死。蔡仲之命曰:“爾尚蓋前人之愆。一沈勁克當之矣。紹蓋前人之美,而以父母之身,糜爛而殉怨不共天之亂賊,愚哉其不仁也!湯陰之血,河不灑於魏社為屋之日,何不灑於叔夜赴市之琴,而灑於司馬氏之衣也?

魏、晉之際,有貞士曰範粲,較管寧、陶潛而尤烈,而稱道絕於後世。士之湮沒而誌不章者,古今不知凡幾也!寧以行誼著,潛以文采傳,粲無他表見,而孤心隱矣。乃其亢誌堅忍,則二子者未之逮焉。送魏主芳而哀動左右,三十六年佯狂不言,卒於車中,子喬侍疾,足不出邑裏,父子之誌行,誠末世之砥柱矣。文采行誼無所表見,誌不存焉耳。寧之不若此也,寧未仕漢,而粲已受祿於魏也。潛之不若此也,知晉之將亡而去之,不親見篡奪之慘也。故二子無妨以文行表見,而粲獨不可。難哉其子之賢也!晉賜祿以養疾,賜帛以治喪,而不受。嵇紹聞之,尚為仇讎之子孫捐父母之身,人之賢愚相去有若此哉!粲之所為,難能也;非但難能也,其仁矣乎!

晉詔諸王大國置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其所依倣之名曰周製也。古之諸侯,皆自有兵,周弗能奪,而非予之也。其自周始建之國,各使有兵,彼有而此不得獨無也。郡縣之天下,兵皆統於天子,州郡不能自有其人民,獨假王侯以兵,授以相競之資,何為也哉?夫晉豈果循周製以追三代之久安長治也乎?懲魏之虧替宗室,而使權臣乘之耳。乃魏之削諸侯者,疑同姓也;晉之授兵宗室以製天下者,疑天下也。疑同姓而天下乘之,疑天下而同姓乘之,力防其所疑,而禍發於所不疑,其得禍也異,而受禍於疑則同也。

嗚呼!以疑而能不召亂亡之禍者無有。天下皆以為疑己矣,而孰親之?其假以防疑者,且幸己之不見疑而窺其疏以乘之;無可親而但相乘,於是而庸人之疑,終古而不釋。道不足於己,則先自疑於心;心不自保,而天下舉無可信,兄弟也,臣僚也,編氓也,皆可疑者也。以一人之疑敵天下,而謂智計之可恃以防,其愚不可廖,其禍不可救矣。親親而以疑,則親非其親;尊賢而以疑,則賢非其賢;愛眾而以疑,則眾非其眾;夫何疑哉?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而已矣。交君子以道,給小人之欲,孤遊於六合,而荊棘不生,無有聖賢而無豪傑之度者也。

一○

天下惡有無故殺人而可以已亂者哉!齊王攸欲殺劉淵,王渾曰:“柰何以無形之疑殺人。”其說是也。舍殺而無以馭之也,淵之所以終亂晉而殘之也。不殺淵而淵反,則咎王渾;殺淵而胡叛,則抑且咎齊王;舍本循末,兩俱有咎,而孰能任之?曹魏之居匈奴於內地,使若淵者得以竊中國文事武備之緒餘,濟其奸而啟雄心,其禍久矣。淵即死,若聰、若曜、若猛、若宣,挾怨以求逞,能旦殺一人、夕殺一人、皆無罪而翦之乎?契丹之所以深女直之怨而激之起,豈有幸哉!

夫晉承魏失,固未可急驅除之矣。王濟欲任淵以平吳,縱虎自衛之術也。李憙欲發匈奴五部,假淵將軍之號征樹機能,此策之善者,而孔恂諫止之,何也?恂誠憂淵之叵測,抑必有術以製之,而但色變於談虎哉?涼者,中國之贅餘也,河、湟之閑,夷狄之所便也,淵西征而蕩平樹機能之墟,即割其地以安之,而淵之心戢矣。淵即不戢,五部之心亦戢矣。馭得其道,則且不敢竊河西而據之。即其不然,我據蕭關以距之,其極逞也,亦但如元昊而止耳。孰如近在汾、晉之閑,使我不軌之士民,教猱倀虎,河決魚爛於腹心乎?故知李憙之謀,非但以平樹機能也,實以斥淵而遠之也,此弭禍於將然之善術也。一疑之,一畏之,無可如何而姑置之;淵且自危、且自矜、尤且自信也。是召之以必反之道也。嗚呼!晉之失政,賄賂已耳,交遊已耳。王渾父子得賄而保淵,孔恂、楊珧不得賄而惎淵,故李憙之深識不庸。非淵之能亡晉也,晉自亡耳。

一一

傅鹹之忠,荀勗之佞,判然別矣。而其議省官也,則勗之說為長。故聽言者,不惟其人,惟其言而已矣。鹹剛直而疾惡已甚,見閑曹之吏,或怠傲而廢功,或舞文以牟利,憤然曰:“焉用此為,而以費農夫之粟,空國家之帑哉!”其言非不快於一時之心,而褊衷以宰天下,天下又惡能宰哉!

古者方五十裏之國,卿大夫士府史胥徒具,群聚以上食於公、下食於民,而不憂其乏。天下之大,庶官僅供其職,而曰“公私不足”,此翁嫗之智,不出簞豆之閑。故曰:褊衷以宰天下,天下弗能宰也。

古之建官以治事治民,固也;而君子野人,天秩之以其才,敘之以其類,率野人以養君子,帖然奉之而不靳,豈人為哉?王者以公天下為心,以扶進人才於君子之塗為道。故一事而分任之,十姓百家而即立之長以牧之,農人力耕而食之無媿,君不孤貴而養之必周;乃使一藝、一經、一能、一力者,皆與於君子之列,而相獎以廉恥。雖有荑稗,不盡田而芟刈,使扶良苗以長,但勿令奪苗之滋可矣。

官省而人之能與於選者其塗隘,力不任耕、誌不安賤之士,末繇分天之祿以自表異,則且淫而為奸富,激而為盜賊。君子之塗窮,而小人之歧路百出,風俗氾濫於下,國尚孰與立哉!惟用人之塗廣,而登進之數多,則雖有詭遇於倖門者,而惜廉隅、慎出處之士,亦自優遊以俟,而自不困窮以沒世。如其省官而員數減,則入仕也難;入仕難,則持選舉之權者益重。數十人而爭一軌,苟有捷徑之可趨,雖自好者,不能定情以堅忍。而秉銓苟非其人,則自尊如帝,操吉凶也如鬼,托澄汰以為壟斷,而所裁抑者類修潔之士,所汲引者皆躁佞之夫。士氣萎,官邪興,流沔而無所立,即使傅鹹任之,且不能挽頹波以從綱紀,況莫保司銓之得盡如鹹乎!故君子甚患夫剛直者之婞婞以忿疾當世,而欲以刻覈重抑天下之心也。

況其言曰:“公私不足,並官以務農。”則尤悖甚。為吏者幾何人,而廢天下幾何之頃畝!有天下而汲汲憂貧,奪天所貴重之君子,使為農圃之小人,以充府庫;非商鞅之徒,孰忍為此哉?治天下有道,非但足食而遂足以立也。荀勗曰:“清心省事。”庶幾經國之弘猷,詎可以其人而廢之!

一二

賈充之力阻伐吳也,不知其何心,或受吳賂而為之閑,或忌羊、杜、二王之有功而奪其寵,皆未可知;抑以充之積奸之情度之,不但然也。曹操討董卓、勦黃巾、平袁紹,戰功赫然,而因以篡漢。司馬懿拒諸葛、平遼東,司馬昭滅蜀漢,兵權在握,而因以篡魏。充知吳之必亡,而欲留之以為己功,其蓄不軌之誌已久,特畏難而未敢發耳。乃平吳之謀始於羊祜,祜卒,舉杜預以終其事,充既弗能先焉,承其後以分功而不足以逞,惟阻其行以俟武帝之沒,己秉國權,而後曰吳今日乃可圖矣,則諸將之功皆歸於己,而己為操、懿也無難。此其情杜預、張華固已知之,憚武帝之寵充而未敢言爾。觀其納女於太子,知惠帝之愚而以甥舅畜之;曹操之妻獻帝,楊堅之妻周主,皆此術也。其謀秘,其奸伏,時無有摘發之者,而史亦略之。千載之下,有心有目,灼見其情,夫豈無故以撓大猷也哉?

嗚呼!晉感充之弑君以戴己,而不早為之防,求其免於亂也難矣。所幸充死七年而武帝始崩,賈謐庸才,且非血胤,不足以為司馬昭耳。不然,高貴鄉公之刃,豈有憚而不施之司馬氏乎?女子猶足以亡晉,充而在,當何如也?項羽非侯生之君也,漢高以其誑羽而遠之若蛇虺;石守信、高懷德之流,未嚐任弑君之惡也,宋太祖以其戴己而防之若仇敵;變詐凶很不知有名義者,君不可以為臣,士不可以為友。孫秀灑南向之涕,諸葛靚懷漆身之忠,晉弗能用焉,其不再傳而大亂,有以也夫!

一三

秦滅六國而銷兵,晉平吳而罷州郡兵,未幾而大亂以亡。泰誓稱武王克殷,放牛歸馬,釁甲橐弓,示天下弗用,秦、晉與周將無同道,而成敗迥異,何也?

紂之無道,虐加於民,而諸侯或西向歸周,或東留事紂,未嚐日尋幹戈,競起為亂也。天下之誌相胥以靜,而弄兵樂禍之民不興。及乎紂虐革,周政行,而皆仍故服,無與煬之,不待撲之也。戰國之爭,逮乎秦、項,凡數百年,至漢初而始定。三國之爭,逮乎隋末,凡數百年,至唐初而始定。安、史之亂,延乎五代,凡百餘年,至太平興國而始定。靖康之禍,延乎蒙古,凡二百餘年,至洪武而始定。其閑非無暫息之日若可以定者,然而支蔓不絕,旋踵複興。非但上有暴君,國有奸雄;抑亦人心風俗一動而不可猝靜,虔矯習成,殺機易發,上欲撲之而不可撲也。夫秦與晉惡能攝天下之心與氣而斂之一朝哉?故陳勝有輟耕之歡,石勒有東門之嘯,爭乘虛而思起。此兵之不可急弭者,機在下也。

且夫周之興也,文王受鈇鉞而專征,方有事於密、阮、崇、黎,而早已勤修文德,勤聖學,演周易,造髦士,養國老,采南國之風,革其淫亂,兒童嬉遊而掇芣苢,女子修事以采蘋蘩,未嚐投戈而始論道,息馬而始講藝也。優而柔之,以調天地和平之氣,而於兵戎之事,特不得已而姑試之,上弗之貴,而下且賤之,聖人之所以潛移人心而陶冶其性者,如此其至也。而後戎衣甫著,而弓矢旋弢,天下以為實獲我心,可澡雪以見榮於文治。秦之並六國、滅宗周,晉之篡魏而吞吳也,謀唯恐其不險,力唯恐其不競,日進陰鷙殘忍之夫,皇皇以圖弋獲,而又崇侈奔欲,以敗人倫之撿柙;其與於成功共富貴者,抑奢淫以啟天下之忌,無以滌天下之淫邪,而畜其彊狡於艸澤;幸而兵解難夷,遂欲使之屈首以奉長吏之法,未有能降心抑誌以順從者也。上無豫教,而欲飾治安於旦夕,召侮而已矣。此兵之不可急弭者,教在上也。

陶璜、山濤力排罷兵之議,從事後而言之,驗矣。然抑豈於天下甫離水火之日,尋兵不已,而日取其民納之馳驟擊刺之中乎?盍亦求諸其本矣。故聖人作而亂不難已,商、周是也,道之馴也;聖人不作,待其敝之已極,人皆厭苦而思偃武,帝王乃因而撫之,則漢、唐以後之一統是也,幾之複也。庶幾商、周之治者,其唯光武乎?寇盜方橫,而獎道敦禮,任賢愛民,以潛消民氣之戾於擾攘之中,兵不待弭而自戢。然而黎陽之屯,固不敢藉口於放牛歸馬以自擬於周也。

一四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夫士苟有當世之略,一言而可弭無窮之禍,雖非在位,庶幾見用而天下蒙其休,何為其祕之哉?而孰知其固不可也。言之不切,而人習以為迂遠之談而不聽;言之切而見用矣,天下測其所以然,而且以其智力與上相扞格;如其不用也,則適以啟奸邪而導之以極其凶忒矣。

漢、魏之際,羌、胡、鮮卑雜居塞內,漸為民患,徙之出塞,萬世之利也。雖不在秉國大臣之位,固且憂憤積中而不容已於切言之。即不用矣,後世且服其早識,而謂晉有人焉,此郭欽、江統所以慷慨言之,無所隱而論之詳也。故傳之史策,而後世誦之不衰。乃欽之言曰:“有風塵之警,胡騎自平陽、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馮翊、安定、上郡盡為夷狄之庭。”其後劉淵父子、石勒皆踐其言,而晉遂亡。嗚呼!豈非郭欽之言教猱升木乎?劉宣、張賓之謀,皆師欽之智,而灼見晉之可襲取者,非一日也。言之不用,而徒導人以亂矣。藉晉用之,因而下徙戎之令,群胡知其畏己,而己有可乘之勢,於方徙之際潰爛以逞,又將奚以製之使弭耳以聽邪?

故使欽而在坐論之列,與君若相密謀之內庭,則極言之而不嫌。言即不用,猶不致啟戎心以增益其惡。惡有忘屬垣之耳,揚於大庭曰:人將若何以加我,將若何以使我莫敵,我其終無如何哉?非其位也,謀不得而盡也,姑緘默以俟其變可也。雖義激於中,而不敢快於一發,誠慎之也。孔子曰:“吾其為東周乎!”所以為者不言也。聖人且慎於未可有為之日,況偶有所知者乎?

一五

西晉之亡,亡於齊王攸之見疑而廢以死也。攸而存,楊氏不得以擅國,賈氏不得以逞奸,八王不得以生亂。故舉朝爭之,爭晉存亡之介也。雖然,盈廷而爭者,未得所以存晉之道也。

攸之不安於國,武帝初無猜忌之心,荀勗、馮紞閑之耳。勗與紞,賈充之私人,非但佞以容身,懷鬻國異姓之心久矣。忌攸者,非徒忌攸,實忌晉也。攸之賢,固足以托國,然豈果有周公之德哉?即微攸而晉固可存。漢、唐、宋之延祚數百年,亦未嚐有親賢總己以製天下於一人,而卒不可亂,無他,無奸臣之在側而已。劉放、孫資在魏主之奧窔,而司馬氏援之以攘臂。勗與紞之於賈謐、楊駿,未知其誰屬,而要其市司馬氏之宗社於人,則早作夜思以謀逞誌者也。攸即廢,晉不必亡;勗、紞不除,晉無存理。修賈充之餘怨,則陰擯張華;排博士之忠言,而顯斥曹誌;苟有圖存晉室者,小不惜官爵,大不惜軀命,揚於王廷,揭勗、紞之奸,迸之裔夷,則不待交章訟攸,而攸固以安,抑不待措攸於磐石之安,而晉固以存。今乃舉尊卑疏戚之口合訟攸,而強帝持天下以任攸。荀勗固曰:“陛下試詔齊王之國,必舉朝以為不可。”墮其術中而猶競以爭,尚口乃窮,攸之困,晉社之危,諸臣致之矣。

夫一時徇名依附之眾,不足言也。李憙、劉毅、傅鹹忠直為當時之領袖,而不能取前讒後賊為宗社效驅除,晉之廷,不可謂有人矣。植君子則小人自遠,則以進賢為本,斥奸為末,此自奸邪未逞之日言也。不逐小人則君子不安,則以斥奸為本,進賢為末,此為奸邪已盤踞於內之日言也。二者互相為本未,而君子知擇焉,乃以明於人臣之義,而為社稷所賴。非然,則相激以益其亂而已矣。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讀通鑑論》

《讀通鑑論》

作者:王夫之
《讀通鑒論》卷一
《讀通鑒論》卷二
《讀通鑒論》卷三
《讀通鑒論》卷四
《讀通鑒論》卷五
《讀通鑒論》卷六
《讀通鑒論》卷七
《讀通鑒論》卷八
《讀通鑒論》卷九
《讀通鑒論》卷十
《讀通鑒論》卷十一
《讀通鑒論》卷十二
《讀通鑒論》卷十三
《讀通鑒論》卷十四
《讀通鑒論》卷十五
《讀通鑒論》卷十六
《讀通鑒論》卷十七
《讀通鑒論》卷十八
《讀通鑒論》卷十九
《讀通鑒論》卷二十
《讀通鑒論》卷二十一
《讀通鑒論》卷二十二
《讀通鑒論》卷二十三
《讀通鑒論》卷二十四
《讀通鑒論》卷二十五
《讀通鑒論》卷二十六
《讀通鑒論》卷二十七
《讀通鑒論》卷二十八
《讀通鑒論》卷二十九
《讀通鑒論》卷三十
《讀通鑒論》卷末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