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讀通鑑論》 作者:王夫之  

卷十三·明帝

明帝不夭,中原其複矣乎!天假五胡以亂中夏,氣數之窮也,帝乃早世!王敦之橫,元帝惴惴而崩,帝以幼衝當多難,舉動偉然出人意表,可不謂神武哉?

王敦謀篡,而諷朝廷征己,使帝疑畏憂戚不欲征、而待其黨之相迫,則敦之橫逞矣。帝坦然手詔征之,若人主征大臣之故事,無所疑畏,而敦固心折不敢入也。敦欲以王導為司徒,聽之也,導本可為司徒,無所疑也;抑以此獎導為君子,使浣濯其同逆之恥以乃心王室,而解散群臣阿比王氏之戾氣。於是而導之誌移,敦之黨孤,奄奄且死而以篡為下計;區區為難者,錢鳳輩亡賴之徒而已,殄滅之如摧枯矣。導貽王含之書曰:“昔年佞臣亂朝,人懷不寧,如導之徒,心思外濟。今則不然,聖主聰明,德洽朝野,凡在人臣,誰不憤歎。”導之情可見,從王氏者之情可見,天下之大勢,明帝之大略,從可知矣。

折大疑者,處之以信;奠大危者,予之以安。天假明帝以年,以之收北方離合不定之人心,而乘再閔之亂,吹枯折槁,以複衣冠禮樂之中夏,知其無難也。帝早沒而不可為矣,悲夫!

君子之過,不害其為君子,唯異於小人之文過而已。王敦稱兵犯闕,王導荏苒而無所匡正,周顗、戴淵之死,導實與聞,其獲疚於名教也,無可飾也。故自言曰:“如導之徒,心思外濟。”蓋劉隗、刁協不擇逆順,逞其私誌,欲族誅王氏,而導勢迫於家門之隕獲,不容已於詭隨,此亦情之可原而弗容隱飾以欺天下者也。及敦死而其黨伏誅,譙王丞、戴淵、周顗以死事褒贈,豈非導悔過自反以謝周、戴於地下之日乎?而導猶且狎開門延寇之周劄,違卞壺、郗鑒之讜議,而曰:“劄與譙王、周、戴見有異同,皆人臣之節。”導若曰劄可盡人臣之節,則吾之於節亦未失也。假劄以文己之過,而導乃終絕於君子之塗矣。

郗公愛子死而不哭,卞令力疾戰而喪元,二君子者,無諸己非諸人,危言以定褒貶,非導之所能也。而引咎知非,以無異說於論定之後,夫豈不可?怙慝而欲蓋彌章,不學於君子之道,雖智弗庸也。

成帝

少主立,而大臣屍輔政之名,雖周公之聖,不能已二叔之亂,況其下焉者乎?庾亮不專於己,而引西陽王羕、王導、卞壺、郗鑒、溫嶠與俱受托孤之遺詔,避漢季竇、梁之顯責,亮其愈矣,雖然,惡有俱為人臣,徒崇此數人者,持百尹之進退,而可以服天下哉?陶侃之貳,祖約、蘇峻之逆,所必然矣。

夫主少則國政亦必有所裁,大臣不居輔政之任而惡乎可?而有道於此,則固無事立輔政之名,授之以獨馭之權,而疑天下。無他,唯官常數定,官聯相屬,法紀豫立,而行其所無事焉耳。三公論道,而使涖庶事,則下侵六卿;百執不相越,而不守其官,則交爭。故六卿百執之可否,三公酌之;而三公唯參可否,不製六卿百執以行其意。則盈廷多士,若出一人,州牧軍帥,適如其恒。天子雖幼,中外自輯以協於治,而惡用輔政者代天子而製命邪?

夫古之天子,未嚐任獨斷也,虛靜以慎守前王之法,雖聰明神武,若無有焉,此之謂無為而治。守典章以使百工各欽其職,非不為而固無為也。誠無為矣,則有天子而若無;有天子而若無,則無天子而若有;主雖幼,百尹皆讚治之人,而惡用標輔政之名以疑天下哉?

是以三代之聖王,定家法朝章於天下初定之日,而行之百世,主少國疑之變,皆已豫持之矣。故三代千八百年,非無衝人踐阼,而大臣無獨攬之威福。若夫周公之輔政,則在六官未建、宗禮未定之日,武王末受命而不遑,不得已而使公獨任之也。雖然,讀鴟鴞之詩,而周之危、公之難,亦可見矣。有聖主興,慮後世不能必長君令嗣之承統也,豫定奕世之規,置天子於有無之外,以虛靜而統天下,則不恃有貴戚舊臣以夾輔。既無竇、梁擅國之禍而亦不如庾亮之避其名而啟群爭。不然,主幼而國無所受裁,雖欲無輔政者,不可得也。

潰於內者,必決於外。蘇峻反曆陽而入建業,祖約據壽春以通石勒,然而勒不乘之以入犯者,非勒無狡焉之誌也;劉曜破石虎於蒲阪,進圍金墉,勒方急曜而不暇及也。鹹和三年九月斬蘇峻,十二月勒執曜於雒陽,使遲之一年,峻、約始破,則約迫而導勒以東,晉其糜矣。故夷狄之相攻,或為中國之利,利以一時耳;而據之以為利,相攻久而相滅,滅而並於一,害乃不救,何利之有乎?

“池之竭矣,不雲自瀕”,外迫而內難起也。“泉之竭矣,不雲自中”,內亂而外患乘也。昧者乃曰:“外寧必有內憂。”謂以外患警內,而內憂可弭;則抑有內憂而可弭外之侵陵邪?響令曜、勒不逼,江東不孤,若峻、約之流,又何敢輒生其心。勒、曜之相攻而未相並,幸也,謀國者不敢恃也。

東晉之臣,可勝大臣之任者,其唯郗公乎!卞令忠貞之士,朝廷之望也,以收人心、易風俗、而安社稷,則未之敢許。晉之敗,敗於上下縱弛,名黃、老而賓惟貪冒淫逸之是崇。王衍、謝鯤固無辭其責矣。乃江左初立,胡寇外偪,叛臣內訌,人士之心,習於放佚而憚於拘維,未易一旦革也。卞令執法紀以糾之,使人心震慴而知有名教,誠不可無此中流之砥柱。然充其所為,以懲創而無已,則乍強以所不習,而人思解散,便給之小人日飾以進,抑不保人心之永固而國勢之能安也。

王敦之反,刁協、劉隗之操切激之;蘇峻之反,庾亮之任法激之;障狂瀾而陻之,鯀績之所以弗成也。故先王憂人心之易弛而流也,勞來之以德教,而不切覈之以事功;移易之以禮樂,而不切督責之以刑名。臨之象曰:“鹹臨,吉,無不利。”其感也,不可以臨也。殷末之俗淫,而二南之化,遊之於苤苢,安之於摽梅。大弛者反之以大張,大張必窮,而終之以大弛,名為王道,而實為申、商,不覆人之家國者,無幾也。故卞令厲色立朝以警群臣之蕩佚,不可無也。而任之以統馭六寓,厝社稷之安,定百官之誌,則固未可也。“夬,揚於王廷。”暮夜之戎,可勿恤乎!

劉曜圍雒陽,撤金墉之圍,陳於雒西,一戰而被禽以亡。其敗也,飲博而不恤士卒,輕撤圍以西,狂醉以自陷也,非不聽諫者以阨勒於成皋之失計也。使曜深溝高壘,斷勒入雒之路,內外不相應,勒一往之銳氣且折,而弗能解金墉之圍,曠日持久,上下有惰歸之氣,求歸不得,亦竇建德之見禽於東京而已。假令曜分兵以扼成皋,禦人於百裏之外,所遣拒勒之將,固非勒敵,必先挫而潰,則圍雒之軍心盡解,其敗決矣。勒曰:“盛兵成皋,上策也;阻雒水,次也;坐守雒陽,成禽耳。”此勒畏曜堅壁以老己,姑為此言以安眾耳,非果然也。曜撤圍而陳於雒西,望蒲阪以為退步,勒曰:“可賀我矣。”此則勒之果所欣幸耳。

千裏縣軍,攻人於圍城之下,兵之大忌也。撤圍分軍以拒人於險,險非我有,而軍心不固。陳友諒解南昌之圍,而死於鄱湖。軍一分而不可合,一動而不可止,勒之智足以測此,姑為反語以安眾心,或遂信其實然,勒且笑人於地下矣。

蘇峻之亂,建業殘敝,廷議遷都,王導獨持不可,江左百年之基,導一言以定之,審乎難易之數也。梁元帝憚建業之凋殘,據江陵之富庶,而速以亡。然則曹操棄雒陽,遷獻帝於許,其一時之奸謀,以許為兗州之域,而挾天子為己私,非果厭雒陽之敝也。乃緣此而不能終一天下,亦有繇矣。

所謂難易之數者,宮闕毀敗,邑裏蕭條,人民離散,粟貨罄乏,乍然見之以為至難而未可收攝者也。乃夫人驚懼之情,移時而定矣,定則複思安其居而贍其生,不待上之贍之也。故鴻雁之詩曰:“雖則劬勞,其究安宅。”莫之擾也。莫之擾,則民各有心,豈必勞來安集之殷勤?而加以勞來安集,則益勸矣。此似難而實易者也。

若夫固然其難者,則已動而不可複靜之人心是已。人莫不歆於一時之利用而競趨之,絲粟鹽酪、酒漿雞豚、廬舍帷帟之便利,婦人稚子之所歆,而人情之莫能奪者也。此凋敝而移之彼,雖徙如歸焉,彼凋敝而又移之他。君民朝野,日唯延頸四望,睨樂土而苟安,窮年累歲,誌在遊移而無定情,其不愈窮愈蹙以之於絕地也無幾矣。

楚遷陳而困,遷壽而危,遷吳而亡,非徒地形之不利也,趨利偷安之情,如回河而西之,必不可得也。導之言曰:“鎮之以靜,群情自安。”知人情物理消長往複之幾,而防眾心之流以止之於早,規之已大,持之已定,豈有難知之數哉?庸人未之察耳。

庾亮征蘇峻而激之反,天下怨之,固不能辭其咎矣。雖然,其誌有可原者也。亮受輔政之命而不自擅也,尊王導於己上,而引郗鑒、卞壺、溫嶠以共濟艱難,竇武之所不逮,非直異於梁冀、楊駿已也。晉之東遷,王氏執國而敦倡為逆,執兵柄者,皆有侵上之誌而不可信。陶侃登天之夢,天下疑焉。祖約之悖,蘇峻之奸,尤其不可揖盜以入室者也。以是為侃所怨,以激約、峻之速逆。特其識量不充,未足以乘高墉而解群悖耳。如必委曲以延不軌之奸宄於衝人之側,則禍遲而大。亮免於激成之責,而孔光延王莽、褚淵推道成之罪,其可逃乎?

亮以衛國無術而任罪,司馬溫公乃欲明正典刑以窮其罪,則何以處夫延王敦殺周、戴以偪天子之王導乎?溫嶠,人傑也,亮敗竄,而嶠敬之不衰,必有以矣。峻雖反,主雖危,而終平大難者,郗鑒、溫嶠也,以死殉國者,卞壺也,皆亮所引與同衛社稷者也。抑權臣,扶幼主,亮與諸君子有同心,特謀大而智小,誌正而術疏耳。原其情,酌其罰,何遽以典刑加之?溫公曰:“晉室無政,任是責者,非王導乎?”導豈能劾功罪以伸求全之法者?卞敦觀望逆黨,擁兵不赴,導且不能加誅,有諸己,不能非諸人,況庾亮哉!

天下所極重而不可竊者二:天子之位也,是謂治統;聖人之教也,是謂道統。治統之亂,小人竊之,盜賊竊之,夷狄竊之,不可以永世而全身;其幸而數傳者,則必有日月失軌、五星逆行、冬雷夏雪、山崩地坼、雹飛水溢、草木為妖、禽蟲為之異,天地不能保其清寧,人民不能全其壽命,以應之不爽。道統之竊,沐猴而冠,教猱而升木,屍名以徼利,為夷狄盜賊之羽翼,以文致之為聖賢,而恣為妖妄,方且施施然謂守先王之道以化成天下;而受罰於天,不旋踵而亡。

鳴呼!至於竊聖人之教以寵匪類,而禍亂極矣!論者不察,猶侈言之,謂盜賊為君子之事,君子不得不予之。此浮屠之徒,但崇敬上木、念誦梵語者,即許以佛種,而無所擇於淫坊酒肆以護門牆貪利養者;猥賤之術,而為君子者效之,不亦傎乎?石勒起明堂、辟雍、靈台,拓拔宏修禮樂、立明堂,皆是也。敗類之儒,鬻道統以教之竊,而君臣皆自絕於天。故勒之子姓,駢戮於冉閔;元氏之苗裔,至高齊而無噍類;天之不可欺也,如是其赫赫哉!

雖然,敗類之儒,鬻道統於夷狄盜賊而使竊者,豈其能竊先王之至教乎?昧其精意,遺其大綱,但於宮室器物登降進止之容,造作纖曲之法,以為先王治定功成之大美在是,私心穿係,矜異而不成章,財可用,民可勞,則擬之一日而為已成。故夷狄盜賊易於竊而樂竊之以自大,則明堂、辟雍、靈台是已。明堂之說,見於孟子;辟雍靈台,詠於周詩。以實考之,則明堂者,天子肆覲諸侯於太廟,即廟前當扆之堂也;辟雍者,雍水之側,水所環遠之別宮,為習樂之所也;靈台,則遊觀之台,與囿沼相閒者也;皆無當於王者之治教明矣。漢儒師公玉帶之邪說而張皇之,以為王者法天範地,布月令、造俊髦、必於此而明王道,乃為欹零四出、曲徑崇台、怪異不經之製以神之。此固與夷狄盜賊妖妄之情合,而升猱冠猴者鬻之以希榮利,固其宜矣。

夫使先王之果於此三宮而興教化也,然亦偶有便於此也,一學宮,而庠、序、棱異矣;一大樂,而夏、濩、武異矣;一大禮,而忠、質、文異矣。若夫百王不易、千聖同原者,其大綱,則明倫也,察物也;其實政,則敷教也,施仁也;其精意,則祗台也,躋敬也,不顯之臨、無射之保也;此則聖人之道統,非可竊者也。敗類之儒,惡能以此媚夷狄盜賊而使自擬先王哉?勞民力,殫國帑,以黷聖而囂然自大,則獲罪於天;天災之,人奪之,聖人之教,明明赫赫,豈有爽乎?論者猶曰君子予之,不亦違天而毀人極也哉!

公山泄導吳枉道,使魯有備,慕容翰止段蘭之追慕容皝,而恐亡其國,皆良心發見於牿亡之餘不容泯者;然其視紾兄之臂而姑徐徐也何別哉?

夫人欲自免於不忠不孝也,唯初心之足恃而已矣。狄仁傑之事逆後而可善其終,未嚐與於簒唐之謀,抑未與李勣諸人同受宗社之托也。宋齊愈手書張邦昌之名,而無痛哭不寧之色,則斬於市而非李綱之過。君父之大,順逆之分,如黑白之昭著於前。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已移足於不仁之泥淖,畏其陷染而姑自踸踔,終不可得而灑然。故極仁道之精微,有所未逮,雖有過焉,而君子諒之,未嚐不可改也。設仁不仁之顯途而去順即逆,雖有乍見之惻隱,君子弗聽;所從者不仁,終不可與於仁也。

若翰者,身為叛人,已自立於不仁之中矣,雖欲自拔,徒不信於段氏而危其身,抑必終為皝所忌而死,百悔叢心,又何補哉!

成帝以幼衝嗣立,委政王導,拜道及其妻曹氏,魏、晉君臣之際,陵夷至此,石勒曰:“曹孟德、司馬仲達狐媚以取天下。”誠有謂也。

古禮之見於今者,燕射之禮,君皆答拜,為諸侯於大夫言也。諸侯於大夫,不得視天子於諸侯;猶大夫於陪臣,不得視諸侯於大夫;等殺之差,天秩之矣。天子於諸侯,禮不概見,僅存者覲禮一篇,侯氏肉袒稽首,天子不答,分至嚴矣。天子之不驕倨以臨臣下者,唯當寧立而不坐,天揖同姓,時揖異姓,土揖庶姓,而不聽其趨蹌,此三代之以禮待臣,而異於暴秦之已亢者也。惡有屈一人之至尊拜其下而及其婦人哉!

禮者,過不及之準也;抑之極,則矯而為揚之甚,勢之必反也。垂及於女直、蒙古之世,鞭笞之,桎梏之,奴虜斥詬之;於是而有“者廝可惡”之惡聲施於詔令,廷杖鎖拏之酷政行於殿廷;三綱裂,人道毀,相反相激,害亦孔烈哉!三代之後,必欲取法焉,舍趙宋待臣之禮,其誰與歸?

一○

張駿能撫其眾,威服西域,有兼秦、雍之誌,疏請北伐,莫必其無自利之心也。而其言曰:“先老消落,後生不識,慕戀之心,日遠日忘。”則悲哉其言之矣!

嬰兒之失其母也,使婢妾飼之,受其狎侮,未嚐不泣也;已而聽之矣,已而安之矣,已而語之以母而不信矣,過墓而若有若無,且歸而亟依婢妾矣。夫人至忘其母而不知悲,則僅留之家老,垂死而有餘哀,亦將誰與言之而誰聽之乎?於是而人心之迷終不可複,複者,其唯天地之心乎!

宇文氏、鮮卑之運已窮,天乃默移之而授之楊氏,以進李氏而主中國。故楊氏之篡,君子不得謂之賊,於宇文氏則逆,於中國則順;非楊氏之能以中國為心,而天下之戴楊氏以一天下也,天地之心默移之也。消落之故老,弗及見焉,而如之何弗悲?

一一

困之象曰:“君子以致命遂誌。”致命矣,而誌不得遂,弔古者所為深悲不已也。然有致命者,誌亦奚不可遂哉!文王安天下之誌困矣,而武王周公遂之,猶文王也;“上帝臨汝,勿貳爾心”,致命之謂也。巴西龔氏兄弟,不屈於李特,為特所殺,其子龔壯,積年不除喪,思以報特,特死,因李壽殺李期與其腹心,滅李雄之裔,而讎以複,勸壽稱藩於晉,事雖不成,而父叔之誌以白於天下。壽既僭位,征壯為太師,壯終不就,贈遺一無所受,壽亦弗能忌焉。壹其心,執其義,守其恒,雖困而亨,金紱豈能亂,葛藟豈能縈哉?

夫誌者,執持而不遷之心也,生於此,死於此,身沒而子孫之精氣相承以不閑。壯之誌,即父叔之誌也,死而無不可遂也。所可悲者,嵇康之有嵇紹耳。然而天之以亨困而不亨其不困者,未嚐假也。壯懷報讎之心以說壽,而壽不疑借己以快其私;說壽以歸晉,壽雖不從,而壽不以為侮;卻壽之爵祿金帛,而壽不以為亢;抗章責壽之負約而不稱藩,而壽不以為恨;誌無往不伸,而龔氏兩世之忠孝與蜀山而並峙。若紹也,濺血湯陰,徒為仇讎之篡主死,則朱紱酒食,為其葛藟,而惡望其亨哉?有誌而不遂,有先人之誌而不遂之,非所據而據焉,身之不保,而人賤之矣。此則可為抱誌以先亡者悲也!

一二

顏含可謂知道之士矣。郭璞欲為之筮,含曰:“修己而天不與者命也。”此猶人之所易知也。又曰:“守道而人不知者性也。”淵乎哉其言之!非知性而能存者,不足以與於斯矣。

夫人能知其所知,而不知其所不知,必矣。欲人之知吾之性也實難,非吾之性異於人,彼不能知也;彼不自知其性,抑將知何者為性,而知吾性之然哉!不知仁,以為從井救人而已;不知義,以為長彼之長而已;性固人所不知,而急於求人之知,性則非性也。

夫郭璞有所測知於理數之化跡,而迫於求人知之,是以死於其術。苟其知性為人所不可知,則懷道以居貞,何至浮沈凶人之側,弗能止其狂悖,而祗以自戕?無他,有所測知而亟欲白之,揣摩天命而忘其性之中含者也。

庸人之所欲知而亟問之鬼神象數者,貧富、窮通、壽夭已耳,皆化跡也。仁之惻隱痛癢喻於心,義之羞惡喜怒藏於誌,動以俄頃,辨於針芥,而其發也,橫天塞地不能自已,君子以信己者信之,尚弗能盡知也,而況凡今之人乎?子曰:“知我者,其天乎!”謂以心盡性,皎然於虛靈之無跡,非夫人耳目聞見之逮也。含庶乎其與聞此矣,出處以時,守禮以不屈,宜乎其為君子矣。

一三

鯨鯢不脫於淵,豺虎不脫於林,失其所據,力殫而無所歸。石虎據鄴,慕容皝據盧龍,於是而東自滅貊,西及破落,南距陰山,北盡沙漠,皆為什翼犍之所有;拓拔氏之興,延及百年,此基之矣。何也?虎與皝以其深淵叢林授之什翼犍,而自處於非據之地也。

天以洪鈞一氣生長萬族,而地限之以其域,天氣亦隨之而變,天命亦隨之而殊。中國之形如箕,坤維其膺也,山兩分而兩迤,北自賀蘭,東垂於碣石,南自岷山,東垂於五嶺,而中為奧區、為神皋焉。故裔夷者,如衣之裔垂於邊幅,而因山阻漠以自立,地形之異,即天氣之分;為其性情之所便,即其生理之所存。濫而進宅乎神皋焉,非不歆其美利也,地之所不宜,天之所不佑,性之所不順,命之所不安。是故拓拔氏遷雒而敗,完顏氏遷蔡而亡,遊鱗於沙渚,嘯狐於平原,將安歸哉?待盡而已矣。

延之入者,中夏之人也,不足以保彼之命而徒自潰亂也。聰明神武者,知其得據而隻以失據也,無足懼也。筌之蹄之,不能有餘種矣。

一四

取東晉之勢與南宋絜論,東晉愈矣。江東立國,以荊、湘為根本,西晉之亂,劉弘、陶侃勤敏慎密,生聚之者數十年,民安、食足、兵精,芻糧、舟車、器仗,旦求之而夕給,而南宋無此也。東晉所用以保國而禦敵者,紀瞻、祖逖、溫嶠所鼓舞之士勇,王敦、蘇峻雖逆,而其部曲猶是晉之爪牙也,以視韓、嶽收烏合之降賊,見利而動、見害而沮者,不相若也。王導曆相四君,國事如其家事,而深沈靜定,規恢遠大,非若李伯紀、趙惟重、張德遠之乍進乍退,誌亂謀疏,而汪、黃、秦、呂結群小以閑之也。則東晉之內備,裕於南宋遠矣。劉、石之凶悍,雖不減於阿骨打,而互相忌以相禁且相吞也,固無全力以與晉爭;慕容、苻、姚、段氏皆依晉為名,以與劉、石競;李特雖竊,李壽折於龔壯,不敢以一矢加於晉之邊陲;張氏雖無固誌,而稱藩不改;仇池楊氏亦視勢以為從違,為劉、石之內患;非若金源氏之專力以吞宋無所掣也。則東晉之外逼,輕於南宋遠矣。

然而宋之南渡,自汪、黃、秦、湯諸奸而外,無不以報讎為言;而進畏懦之說者,皆為公論之所不容。若晉則蔡謨、孫綽、王羲之皆當代名流,非有懷奸誤國之心也;乃其侈敵之威,量己之弱,刱朒縮退阻之說以坐困江東,而當時服為定論,史氏侈為訏謨,是非之舛錯亦至此哉!讀蔡謨駁止庾亮經略中原之議,苟有生人之氣者,未有不憤者也,謨等何以免汪、黃、秦、湯之誅於天下後世邪?

夫彼亦有所為而言矣!庾亮之北略,形王導之不振也,而左袒導者,詘亮以伸導;桓溫之北伐,誌存乎篡也,而惡溫之逆者,忌其成而抑之;於是而中撓之情深於外禦,為宰相保其勳名,為天子防其篡奪,情係於此,則天下胥以為當然,而後世因之以無異議。嗚呼!天下之大防,人禽之大辨,五帝、三王之大統,即令桓溫功成而篡,猶賢於戴異類以為中國主,況僅王導之與庾亮爭權勢而分水火哉!則晉之所謂賢,宋之所謂奸,不必深察其情,而繩以古今之大義,則一也。蔡謨、孫綽、王羲之惡得不與汪、黃、秦、湯同受名教之誅乎?

一五

慕容皝求封燕王,晉廷遲回不予,諸葛恢抗疏拒之,義正而於計亦得矣。

慕容氏父子之戴晉,其名順矣,則以韓信王齊之例,權王之而奚不可?曰:廆與皝非信之比,而其時亦非劉、項之時也。六國初亡,封建之廢未久,分土各王,其習未泯,而漢高固未正位為天下君,且信者漢所拜之將,為漢討項,雖王,固其臣也。慕容氏則與劉、石等為異類,蓄自帝之心久矣。晉業已一統,而特承其亂,非與劉、石交爭而競得者也。若慕容氏之奉晉也,則與石虎角立而勢不敵,因其國士民與趙、魏之遺黎睠懷故主,故欲假晉以收之,使去虎而歸己。晉割燕以封之矣,乃建鼓以號於眾曰:吾晉之王也。則虎之黨孤,而己得助矣。歸己已定,則業入其籠中而不能去,又奚複須晉之王而不自帝哉!諸葛恢曰:“借使能除石虎,是複得一石虎。”灼見其心矣。劉翔雖辯,亦惡能折此乎?當是時,石虎惡極而響於衰,皝謀深而日以盛,除虎得皝,且不如存虎以製皝。觀其後冉閔之亂,慕容遂有河北而為晉勁敵,恢之說,驗於未事之前矣。

或曰:晉不王皝,皝且自王自帝而奚不可?曰:我不授以名而資之鉺,眾發其奸以折之於早,國尚有人焉,知晉之所以禦虎者不恃皝也,則皝之氣奪矣,奚必禁其自王自帝哉!嗚呼!王導、郗鑒、庾亮相繼而亡,何充、庾冰、蔡謨皆庸材也,皝乃敢以此言試中國之從違;諸其臣者,畏其暴己罪狀而徇之,諸葛恢不能固持其說,而晉事去矣。皝不死,慕容氏不亂,苻堅不起,吾未見晉之不折入於鮮卑也。

一六

劉翔北歸,謂晉公卿曰:“石虎、李壽誌相吞噬,王師當從事巴、蜀,一旦石虎並壽,據形便以臨東南,智者所不能善其後。”非為晉計深遠也,恐虎並壽而益彊,慕容氏不能敵也。雖然,又豈非晉人保固江東之要策哉?

陳軫說秦以滅蜀而臨夷陵,楚乃失鄢、郢,東徙以亡。司馬昭滅漢而臨西陵,吳乃受王濬順流之兵,而中絕以亡。梁失成都於宇文氏,而江陵困、湘東死,陳氏終以滅。蓋江東據江、淮以北拒,而巴、蜀既失,橫江而中潰,方衛首而中折其腰膂,未有不殞者也。李昪之得割據,王建為之蔽也;南宋之得僅延,吳玠、吳璘捍之也;孟昶滅而李煜坐斃,合州失而陽邏之渡不可防,皆明驗也。故據全蜀以出秦、鞏,而欲定關中則不得;扼秦、鞏以保全蜀,而遙衛江南則有餘;何充、庾冰聞言不警,待桓溫而後興伐蜀之師;翔言之,溫為之,雖非忠於晉者,而大造於江東,不可誣也。聽其言,紀其功,亦奚必深求其心哉!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讀通鑑論》

《讀通鑑論》

作者:王夫之
《讀通鑒論》卷一
《讀通鑒論》卷二
《讀通鑒論》卷三
《讀通鑒論》卷四
《讀通鑒論》卷五
《讀通鑒論》卷六
《讀通鑒論》卷七
《讀通鑒論》卷八
《讀通鑒論》卷九
《讀通鑒論》卷十
《讀通鑒論》卷十一
《讀通鑒論》卷十二
《讀通鑒論》卷十三
《讀通鑒論》卷十四
《讀通鑒論》卷十五
《讀通鑒論》卷十六
《讀通鑒論》卷十七
《讀通鑒論》卷十八
《讀通鑒論》卷十九
《讀通鑒論》卷二十
《讀通鑒論》卷二十一
《讀通鑒論》卷二十二
《讀通鑒論》卷二十三
《讀通鑒論》卷二十四
《讀通鑒論》卷二十五
《讀通鑒論》卷二十六
《讀通鑒論》卷二十七
《讀通鑒論》卷二十八
《讀通鑒論》卷二十九
《讀通鑒論》卷三十
《讀通鑒論》卷末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