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讀通鑑論》 作者:王夫之  

卷十三·穆帝

王導且卒而蔗何充,所以製庚氏也;庚翼卒,充授桓溫以荊、梁軍事,所以奮庚氏也;亮之疏也,翼、冰之隘也,皆不足以讬社稷,而抑為後族,非可世委以國柄,固矣。然亮之責導,詞正而理得。導蔗充而亮不疑,充麵折冰之廢子立弟,而冰不怨。則庚氏之不為晉患,明矣。導修私怨而充怙之,以貽醒溫之逆,而終成桓玄之篡。謀國而恩怨惟心,未有不貽國以尤者也。劉惔惡溫而沮之,深識也;充持之,會稽王昱持之,以為唯溫之英略,可以鉗束庚氏不能與爭耳。斯心也,溫已見之。曰:區區一白麵少年之庚爰之,且如猛虎之在側,而惴惴以以需我之控製。君相若此,何憚而不逞哉?

疑其所不必疑,則可疑者進矣;疑其所不必疑,則姦雄知我之徒疑而無能製矣。故畜疑者,召禍之門也,而況乎其加這以忌也!王氏既衰,庚氏又替,王彪之、謝安方在下位而不足以持權,何充不謀固其國,唯庚氏之是競,晉之亡肇於此矣。故唯無疑者可以當大任而不傾。

蜀之宜伐久矣,劉翔為晉言之,謝廣亦知之夙矣。至李壽死,李勢立,驕淫虐殺,此天亡李氏之日工資,不待再計而宜興師者也。桓溫西討,晉廷惴惴然尤其不克,溫目笑而心鄙之,拜表即行,知晉之無人也。劉惔曰:“但恐克蜀之後,專製朝廷。”其言驗矣。

乃其遂無以處此哉?溫表至,朝廷信之而不疑,下詔獎之以行,而命重臣率大師以繼其後,則溫軍之孤可無慮,而專製之邪心抑不敢萌。惴惴憂之,漠然聽之,敗則國受之,克則溫專其功,惔誠慮及,而胡不為此謀也?蓋惔者,會稽王昱之客,非能主持國計者也。昱與殷浩皆虛誕亡實而苶然不振者,惔即為此謀而固不聽,徒為太息而無可如何。晉非無人,有人而誌不能行也。

冉閔盡滅羯胡,而曰:“吾屬故晉人,請各稱牧守,奉迎天子。”雖非果有效順之誠,然慮趙人之不忘中國而不戴己,未敢遽僭也。有胡睦者,稱閔功德,謂晉人遠竄江左而不足戴,然後閔無所複忌而僭以成。嗚呼!睦固晉之遺民也,而其逆如此,肉蟲自生而自食,豈自外至哉?

睦之喪心失誌至此極也,夫亦有其故矣。自劉淵起,中國人士詘於勢而事之,始亦有不得已之心焉。已而食其餘以有富貴,假其威福以陵孤寡而齧齕之,改易禮法以狎其俗,口甘其味、身便其服者數十年矣,故心盡亡而習之也安。藉使歸故版而奉正朔,則江東人士羞與為伍,而無以自容。於是聞中國衣冠之名而恧然沮矣。自絕歸正之路,而偷安於萑苻以自雄,蓋遙想王、謝、何、庾之風流而汗流浹背,則何如侈擁戴之功以矜於其穴哉!

斯心也,亦恥心之不容泯者也,而怙無恥以為恥,且貪權藉以自榮焉,於是而迷複之凶終不可反矣。詩雲:“無縱詭隨,以謹無良。”無縱者,非必以法繩之也,製於其早,而全其僅存之初心也。宕佚之,使習而安之,將奚及乎?

辛謐可謂得死所矣。曆劉、石之世,征辟不就,然而害不及焉,則可以不死,而死為激。冉閔,中國之人也,其盡誅羯胡而有歸正之言,雖非果可與言者,而言亦不辱矣。其說閔曰:“因茲大捷,歸身晉朝,必有繇、夷之廉,享鬆、喬之壽。”非徒效忠於晉,其為閔計,亦忠之至、識之遠者也。似可與言而與言,懷數十年之積悃,表見於一時,而非以辱吾言於大羊之耳,可言也,斯可死也。龔壯宛曲以明心,辛謐直言以旌誌,各以其所遇而自靖,君子之酌時宜以屈伸,道固然也。

或曰:謐言之矣,閔未必殺之,而何以死?曰:謐固知其不聽也,不聽而生,是為閔所容也。言出而誌伸,誌伸而生事畢,生事畢,不死奚俟乎?士懷孤誌,不遇可死之時,而奄奄以存,可哀也夫!

蔡謨之諫北伐,為庾亮言也;王羲之之諫北伐,為殷浩言也。亮與王導不協,而欲立功以抑導於內;浩與桓溫不協,而欲立功以折溫於外;內不協而欲製勝千裏也,必不可得。故二子之言,當其時而中於事會。雖然,君子之為言,計及當時,計及後世,時有不可明言者,則微言以動之,密謀以正之,而不因一時之急,傷久長之計。亮之正不足以服導,浩之才不足以製溫,迫於立功,反致潰敗,徒以沮撓人心而貽奸雄之笑,一時之事會也。王業之不可偏安,羯胡之不可縱佚,忘自彊之術,而益召其侮,偷寡弱之安,而日蹙其亡,百世之大防也。羲之言曰:“區區江左,天下寒心,固已久矣。”業已成乎區區之勢,為天下寒心,而更以陵廟邱墟臣民左衽為分外之求,昌言於廷,曾無疚媿,何弗自投南海速死,以延羯胡而進之乎?宋人削地稱臣,麵縛乞活,皆師此意,以為不競之上術;閉戶塞牖,幸盜賊之不我窺,未有得免者也。譙周仇國之論成,而劉禪之降旗旋豎,邪說之誣人亦酷矣哉!

若夫浩之欲折溫也,亦非謀之不忠也;而折溫之術,莫善於收溫而用之。北伐之舉,溫先請之,而浩沮之;既乃自行而置溫於局外,不資其一旅之援,溫亦安坐上流而若罔聞;固溫之樂禍以乘權,抑浩擯之而使成乎坐視。向令東西並進,而吾擁中樞之製,溫固吾之爪牙,抑又惡足以逞?浩非其人,而羲之等不能以此說之,疑溫忌溫,而溫之逆乃有所資以自雄。此所謂微言之,密謀之,製勍敵彊臣於尊俎者,淺人不足以及此也。

苻健請命,而殷浩不能控,姚襄來歸,而殷浩激之以叛,浩之咎也。然使浩開關納之,而倚以收複中原,則亦梁之進侯景也。夫健與襄而可收以為用也哉?健之請命,殺麻秋而懼;弋仲之使襄歸晉,勝冉閔而懼也。健孤而畏冉閔之勇,弋仲死,襄孤而畏慕容之彊,中立而無寧居,睨晉之弱而可誘以為後圖,受其餌則為侯景,覺其機則引去而無傷,若此者,亦惡能撫之使為吾效用乎?何怪乎浩之不撫健而欲襲襄也。

浩力不足、智不逮耳,其謀未甚失也。拒之襲之,禍速而輕;納之任之,禍遲而大。弋仲將終,忠順之言孰聞之,襄述之耳;其辭愈遜,其情愈詭。議者乃以拒健激襄為浩罪,何古今樂進豺虎以自衛者之多也!夫不見健一入關而即自王,浩北伐而襄伏甲於山桑以邀之乎?使當健、襄納款之日,閉關而卻之,曰吾無所用爾為也,則二夷之氣折矣。雖然,徒為大言無裨也,必自立之有本也。非若光武,亦安能驕語盆子曰“待汝以不死”哉!

桓溫能用殷浩,殷浩不能用桓溫。溫曰:“浩有德有言,為令仆,足以儀刑百辟,朝廷用違其才耳。”此溫之能用浩也。溫請北伐,而浩沮之,浩之不能用溫也。能用之而後能製之,能製之,則予之、奪之、生之、殺之而唯吾意。不能用矣,而欲製之,必敗之道也。

溫之逆也,劉惔料之矣,非必溫之逆為不可製也,惔知何充、殷浩之不足以製溫也。夫溫之始,豈有必不可製之情形哉?嫌隙已成,王彪之說會稽王,馳一紙書而即斂跡以退;其終於逆也,浩貽之也。惴惴然相恐於廷,若猛虎之且咥,溫乃見人之疑我之篡,退必無以相容,乃疑我而不能製我,將與我競功;而一敗於許昌,再敗於山桑,能事見矣,於是而技癢情興,篡逆之誌始奰發而不戢;微謝安、王彪之之夷猶淡漠,視猛虎如麋鹿,溫必篡矣。

虎不攖則不攫,不走則不追;蠭不撲則不螫,不避則不觸。豈徒溫哉!董承不奉衣帶之詔,曹操不敢犯及宮闈;曹爽不爭顧命之權,司馬氏不敢擅為廢立。製之有道,用之有方,則溫嶠以新附之臣,而義旗回指之言,折久任方州、上流倚重之陶侃而有餘。浩任將相之重,物望所歸,夫豈難於用溫者,而徒爾惴惴也!謀愈深,禍愈成矣。

晉之失久矣!殷浩廢,桓溫受征討之命,敗苻萇於藍田,進軍灞上,敗姚襄於伊水,收複雒陽,亦壯矣哉!當是時,石、冉初亡,苻、姚乍興,健雖鷙而立國未固,襄甫颺去,乍集平曠之壤,勢益飄搖,故挫之也易。善攻者攻其瑕,乘瑕以收功,而積衰之氣以振。溫可謂知所攻矣。其人關也,糧匱而還,其複雒也,置戍而返。說者曰:溫有逆心,舍外而圖內。此以劉裕例之,而逆其詐也。溫之歸鎮,未嚐內偪朝廷,如裕之為也。浩既廢,會稽才弱而不足相難,王、謝得政新而望淺,非溫內顧之憂也。溫何汲汲焉?乃其所以不能進圖全功而亟撤以還者,孤軍乘銳氣,快於一擊,而無以繼其後也。

晉偏安於江左,而又分焉,建業擁天子以為尊而力弱,荊、襄挾重兵以為彊而權輕,且相離以相猜,而分為二。溫以荊、襄之全力為孤注,其進其退,一委之溫,而朝廷置之若忘,溫即有忠誠,亦莫能自遂,而況乎其懷二心哉?臣與主相離也,相與將相離也,東與西相離也,以此而欲縣軍深入,爭勝於蠭起之寇,萬不可得之數矣。

尤可嗟異者,溫方有事於關、雒,而苟羨東出山茌以伐燕,欲與溫競功,而忘其力之不逮。且燕非苻、姚新造之比也,慕容儁三世雄桀,而植根深固,攖勢重難搖之虜以自取敗衄,曾不知以一旅翼溫,乘勝以複故都,豈不傎乎?秦寇平,燕之氣奪;兩都複,晉之勢成;合天下之力以響燕,則燕不能孤立以相抗;協於溫以成將就之功,則溫之心折而不足以騁。乃彼方西響,我且東指,徒為立異而生其欺怨,謝萬之愚,荀羨之妄,會稽之闇,懷忮以居中,欲溫之成功於外,其可得乎?謀國若此,不亡為幸耳。其不亡也,猶溫兩捷之威有以起茸苶之氣,讋凶狡之心也。

五胡旋起旋滅,而中原之死於兵刃者不可殫計。殫中原之民於兵刃,而其旋起者亦必旋滅。其能有人之心而因以自全者,唯慕容恪乎!故中國之君,一姓不再興,而慕容氏既滅而複起。恪圍段龕於廣固,諸將請亟攻之,恪曰:“龕兵尚眾,未有離心,盡銳攻之,殺吾士卒必多矣,自有事中原,兵不暫息,吾每念之,夜而忘寐,要在取之,不必求功之速。”嗚呼!惻悱之言,自其中發,功成而人免於死,恪可不謂夷中之錚錚者乎!

古之用兵者,於敵無欲多殺也,兩軍相擊,追奔俘者無幾也,於敵且有靳焉,而況其人乎!戰國交爭,敺步卒以並命,殺敵以萬計,而兵乃為天下毒,然猶自愛其民,而不以其死嚐試也。尉繚之徒至不仁,而始為自殺其人之說,於是楊素之流,力行其說以敺民於死而取勝。突圍陷陣者有賞,肉薄攻城者前殞而後進,則嗜殺者,非嗜殺敵,而實嗜殺其人矣。晨與行,夕與息,環拱聽命於牙旌之下,方且呴呴然相聚以相保,而威之誘之,激之迫之,唯恐其不自投於死。嗚呼!均是人也,而忍至此哉!用兵之殺人也,其途非一,而敺人為無益之死者,莫甚於攻城;投鴻毛於烈燄,而亟稱其勇以獎之,有人之心,尚於此焉變哉!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讀通鑑論》

《讀通鑑論》

作者:王夫之
《讀通鑒論》卷一
《讀通鑒論》卷二
《讀通鑒論》卷三
《讀通鑒論》卷四
《讀通鑒論》卷五
《讀通鑒論》卷六
《讀通鑒論》卷七
《讀通鑒論》卷八
《讀通鑒論》卷九
《讀通鑒論》卷十
《讀通鑒論》卷十一
《讀通鑒論》卷十二
《讀通鑒論》卷十三
《讀通鑒論》卷十四
《讀通鑒論》卷十五
《讀通鑒論》卷十六
《讀通鑒論》卷十七
《讀通鑒論》卷十八
《讀通鑒論》卷十九
《讀通鑒論》卷二十
《讀通鑒論》卷二十一
《讀通鑒論》卷二十二
《讀通鑒論》卷二十三
《讀通鑒論》卷二十四
《讀通鑒論》卷二十五
《讀通鑒論》卷二十六
《讀通鑒論》卷二十七
《讀通鑒論》卷二十八
《讀通鑒論》卷二十九
《讀通鑒論》卷三十
《讀通鑒論》卷末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