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讀通鑑論》 作者:王夫之  

卷十五·孝武帝

勢變情移,而有元妄之災,恬不知警,違時任意,則禍必及,庸夫之恒態也。惟然,而巧者測之,急改其常度,以迎當時之意指,乃至殘忍惎害,為同類所飲恨而不顧,以是為自全之策;幸而全也,小人之尤也,而究以得全者亦鮮矣。

孝武以藩王起兵,而受臣民之推戴,德望素為諸王所輕,不自安也;於是殺鑠,誅義宣,忍削本支,以快其誌。江夏王義恭誘逆劭棄南岸,單騎南奔,上表勸進,斬逆濬,厥功大矣;於是畏禍之及己也,條奏裁損王侯九事,以希合孝武未言之隱,削剝諸王以消疑忌。夫義恭豈無葛藟之恩,利非在己,而滅天性以任骨肉之怨者,何也?以為先自我發,而人不得挾短長以議己,全軀保祿位之術,自詫為工矣。

或曰:遇暴人,丁險運,不授異姓以製我之權,而自任之,則禍泯於無形,亦知時度勢者之不廢乎!浸不若此,而以篤懿親、固根本之言投於猜忌之衷,無救於時,而隻以自害,奚可也?曰:君子之處此,固有道矣。物激矣,而持之以定,禹之所以抑洪水也。勢危矣,而居之以安,孔子之所以解匡圍也。聖人豈有以異於人哉?出乎聖,即疾入乎狂。義恭之狂也,無以持物而自奠其居也。君多忌而寡恩矣,義宣等之不輯,非必妄幹天位,而貪權勢以啟忮人之釁矣。義恭以有功居百僚之上,誠危矣;而遠嫌以消疑忌,固無難也。自謝不敏,翩然而去之,養疾邱園,杜口朝政,則於以自全焉有餘矣。而何事導君以殘刻,而己為不仁之俑哉?

主自疑也,吾自信也,諸王自競也,吾自靜也。或有聞風而相效者,則宗族以保,而帝亦且消其猜防骨肉之邪心。其不然也,為孝武獻殘忍之謀者,豈伊無人,而我處無咎之中,不已裕乎?唯其欲為功以固榮寵也,而違心以行顛倒之政,引君以益其慝,斂眾怨以激其爭,而後天理亡,民彝絕,國亦以危矣。身雖苟免,其喙息亦何異於禽獸哉?其究也,逃孝建、大明之網羅,翱翔百僚之上,而終授首於子業,狂者之自斃也,未有免者也。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一念之貪,天理之賊,聖狂之界也。

拓拔氏將立其子為太子,則殺其母,夷狄殘忍以滅大倫,亦至此哉!然其後卒以未殺之淫嫗擅國而召亂以亡,徒以椓杙天性而無救於亡,何為者邪?且夫母後者,豈特不可殺,而亦不必過為防者也。周之過其曆也,化始於關雎,琴瑟鍾鼓,唯是樂以友之,而內治修、國政不紊。彼為聖王之化,不可及矣。雖不及此,取供祭祀奉皇天先祖之伉儷而視之如仇讎,是可忍也,亦孰不可忍也!將必如浮屠氏之盡棄家室而後可治也邪?

內教之修尚矣,迪之以陰禮,而可使見德;統之以婦職,而可使見功。夫婦人亦猶是人也,無所見其功德,而後預外事以為榮。故先王勤飭以躬桑漬種之儀,勸獎以亞獻饋籩之禮,有餘榮焉。雖樂於自見之哲婦,亦不患其幽閟深宮如圈豚籠鳥之待飼,而其誌寧矣。其次,則後族雖賢弗任也,內堅之服勤於宮中者弗庸也,大臣得箴其舉動,嗣子不托以匡扶,製之之道,亦豈無術,而必以為患哉?不然,人主六禦在握,方將舉天下之智勇而馭之,取草澤之雄、夷狄之狡而製之,匹夫亦有一匹偶,而惴惴然唯恐戕我國家也,不亦陋乎!

拓拔氏不足誅者也,有天下者,非猜而鉗之,則昵而縱之。道二:仁與不仁而已,非取法於齊家之聖化,亦惆悵而不得其術也。

源賀請減過誤入死罪者充卒戍邊,拓拔濬從之,而獎賀曰:“一歲所活不少,”是也。又曰:“增兵亦多,”則亂政也,拓拔氏自此而衰矣。兵者,宗社生民所倚以為存亡生死者也。古者寓兵於農,兵亦農也。王者莫重乎農,則莫重乎兵,於風有東山焉,於雅有杕杜焉,相與勞來而詠歌之,如此乎其貴之也。後世召募興,而樸者耕耨以養兵,強者戰守以衛農,相為匹而不相下,坐食農人勤獲之粟而不以為厲農,其有功則立朝右,與士伍而不以為辱士,抑如此乎其重之也。乃使犯鈇锧之刑,為生人所不齒者,苟全其命,而以行伍為四裔之徒,則兵之賤也,曾不得與徒隸等,求其不厭苦而思脫、決裂而自恣、幸敗而潰散者,幾何也?兵賤則將亦賤矣,授鉞而專征者,一岸獄之長而已,廉恥喪,鹵掠行,叛離易於反掌,辱人賤行者之固然,又何怪焉?

夫兵,惟其精也,不惟其多也。士皆千金之士,將專閫外之尊,為國幹城,一旅而敵百萬。鳥合之眾,罪人無行,苟免而無慚,雖多何補哉?若以矜全過誤而貸其命,則有流放之辟在焉。賀之說,塗飾以為兩得,而不知其餒國之神氣以向於衰也。後世免死充軍,改流刑為僉伍,皆祖賀之術,而建之為法;行之未久而武備墮,盜賊夷狄橫行而無與守國,夫亦見拓拔氏之坐製於六鎮而以亡也乎!

自魏、晉以來至於宋大明之世,而後權移於近臣。戴法興、戴明寶、巢尚之皆賜爵掌中書事。前此者,權歸大臣,天子雖有所寵信而不能伸,孝武以疑忌行獨製,義恭等畏禍以苟全,於是而其法始變。春秋之季,世卿執國,非其族屬,則謂之嬖大夫。以孔子之聖,位至下大夫而止,弗能為卿也。魏、晉以後,流品重,世族興,而非門閥以進者,謂之幸臣;即人主之所委任,弗能登之三事也。乃以其時考之,春秋篡弑相仿,晉、宋權臣繼攘,上用一人,而下遠之也若將汙己,讎之也若不兩立,人君孤立,而興廢死生不能自保。蓋嬖幸之名立,以禁錮天子之左右,流俗之稗政,奪攘之禍媒也。

然而為人主所親幸者,率多邪佞貪讒,導君於惡,而弄威福以讎奸利,卒不能收一人之用可恃為股肱者,何也?物之所貴,因而自貴者,道也;物之所賤,因而自賤者,機也。豐年穀賤而多荑稗,陂澤魚賤而多臭腐,物論之所趨,物情之所競,而物理之所繇以良楛,必然之勢也。九品之外無清流,世族之外無造士,於是而不在此數者,知不足以應當世之寵光,頹然自放而已。其慧者,又將旁出歧趨以冀非分之福澤。故天子欲拔一士於流品之外,而果無其人。即有明辨之智,幹理之才,喻利焉耳,稔惡焉耳,於是而天下後世益信孤寒特起之士果為佞幸,適以破國亡家而不可用;亦惡知摧抑而使智於汙下者,雖有才智不能自拔也。

故人主之好尚,不能不隨風俗以移,而聖王崛起,移風易俗,抑必甄陶漸漬之有日,而不可旦夕期其速革。孝武以近臣閑大臣而終於亂,非天子不可有特用之人,其馴致之者,無以豫養之也。

一動而不可止者,勢也。太上以道處勢之先,而消其妄,靜而自正也。其次坦然任之,不得已而後應,澄之於既波之後,則亦可以不傾。元凶造逆,天下同讎,孝武援戈而起,以臣子而恤君父之慘,行戮兄弟而非忍,夫孰謂其非正者。然而諸王擁方州以自大,義宣反於江州,誕反於廣陵,休茂反於襄陽,乘之以動而不可止,於是而孝武之疑忌深矣。削之製之,不遺餘力,而終莫能戢。嗣子雖不道,而禍速發於同姓之操戈,垂及明帝,殺戮逞而劉宗遂亡。波濤觸乎崖石,逆風而歕薄,亦至此哉!揆厥所繇,不可謂非孝武之師先之也。

夫孝武之師,動以正也,乃一動而不可止,卒以倡亂者,豈謂其不宜縣逆劭之首於都市哉?度之於先,而與物相安以息爭也,固有道矣。義兵之至建業也,劭將授首,君父之怨釋,臣子之職亦庶幾盡矣。乃以次,則非長也;以望,則不足以服人也;於此頓兵於宮闕,正告諸王曰:“吾之決於稱兵也,以君父不忍言之慘,古今不再見之禍也。今元凶已伏誅矣,孤豈忍有利天下之心?以齒以德,必有所歸,社稷不可以無主,吾將與諸王奉之。”使眾意他有所屬,臣子之道盡,雖不為天子而誌已遂矣。如臣民以功而不我釋與?抑引咎含哀,不得已而受命,推怵惕之忱,厚撫諸父昆弟,以廣先君之愛,則天下既服其仁,而抑知大位之不可以力爭也。天下定矣,乃聽義恭之諂,元凶未斬,而先即位於新亭。然則起兵也,非果有割肝裂膽之痛,而幸兄弟之逆以獲大寶也。波自我揚,而欲遏之也,得乎?

既急於自立而莫能待矣,則抑可自信曰:均為臣子,而諸王偃蹇於逆劭之世,我既誅賊子而得之,人情所歸,非我貪也。有諒我者,其知順逆者也,不足慮也;其橫逆而逞者,狂飆之拂水而已,懷之以恩,而尚不可革,天下臣民,自不迷於向背,夫孰與我為敵者?坦然無懼於彼,而不軌者之意亦消。即有妄動之狡童,而義詘援孤,亦不崇朝而沮喪矣。乃孝武忮人也,甫一踐阼,而殺其弟鑠,視諸父昆弟若人可為已之為,而削奪禁製以亟掣曳之,夫而後告諸王以不日保之情,啟其覬覦,徒樹荊棘於寸心以相捍禦,非能禦也,教之而已矣。及身三叛,而嗣子速亡,不亦宜乎!嗚呼!以忠孝始,以恧縮終,懷恧縮於心,啟戈矛於外,惜哉!孝武有仁孝之資,而自流於薄惡,天子之位,猶可獵也,孝子之實,不可襲也,反諸中而不誠,居之不安而卒於亂,亂其可止哉!遏之乃以揚之,得免於及身之戮,幸矣。

張岱曆事宋之諸王,皆敗度之紈袴也,岱鹹得其歡心,免於咎惡,而自詡曰:“吾一心可事百君。”夫一心而可事百君,於仕為巧宦,於學為鄉原,斯言也,以惑人心、壞風俗,君子之所深惡也。晉、宋以降,君屢易而臣之居位也自若,佐命於亂賊而不恥,反歸於故主而不怍,皆曰:吾有所以事之者也。廉恥蕩而忠孝亡,其術秘而不敢自暴,岱乃昌言之而以為得計。嗚呼!至此極矣!

且夫事君之心,其可一者,忠而已矣;其他固有不容一者也。岱曰:“明闇短長,更是才用之多少耳。”才可以隨方而詭合,遇明與之明,遇闇與之闇。假令桀為傾宮,將為之飾土木,紂為炮烙,將為之爇爐炭乎?故有順而導之者,有徐而導之者,有正而折之者,有曲而匡之者,心不容一也。若逆天悖道之君,自非受托孤之寄,任心膂之重,義不可去,必死以自靖者,則亦引身以退,而必不可與同昏,惡有百君而皆可事者乎?則惡有一心以事君,而君可百者乎?遊其心以逢君,無所往而不保其祿位,此心也,胡廣、孔光、馮道之心也。全軀保榮利,而亂臣賊子夷狄盜賊亦何不可事哉?心者,人之權衡也,故有可事有不可事,畫然若好色惡臭之不待圖惟也。苟其有心而不昧,則宋之諸王無一可事者,而百雲乎哉?女而倚門也,賈而居肆也,皆一於利而無不可之心也。故曰:充岱之說,廉恥喪,忠孝亡,惑人心,壞風俗,至此極矣。

郡縣之天下有利乎?曰:“有,莫利乎州郡之不得擅興軍也。”郡縣之天下有善乎?曰:“有,莫善於長吏之不敢專殺也。”諸侯之擅興以相侵伐,三代之衰也,密、阮、齊、晉,莫製之也;三代之盛,王者禁之,而後不能禁也。若其專殺人也,則禹、湯、文、武之未能禁也,而郡縣之天下得矣。

人而相殺矣,諸侯殺之,大夫殺之,庶人之強豪者殺之,是黽之相吞而鯨鯢之相吸也。夫禹、湯、文、武豈慮之未周,法之不足以立乎?自邃古以來,各君其士,各役其民,若今化外土夷之長,名為天子之守臣,而實自據為部落,三王不能革,以待後王者也。至於戰國,流血成渠,亦剝極而複之一機乎!漢承秦以一天下,而內而司隸,外而刺守,若嚴延年、陳球之流,亢厲以嗜殺為風采,其貪殘者無論也,猶沿三代之敝而未能革也。宋孝武猜忌以臨下,乃定“非臨軍毋得專殺、非手詔毋得興軍”之製,法乃永利而極乎善,不可以人廢者也。嗣是而毒劉之禍以減焉。至於唐、宋,非叛賊不敢稱兵;有司之酷者,惟以鞭笞殺人,而不敢用刀鋸;然後生人之害息,而立人之道存。不然,金、元之世,中國遺黎,其能勝千虎萬狼之搏噬乎?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讀通鑑論》

《讀通鑑論》

作者:王夫之
《讀通鑒論》卷一
《讀通鑒論》卷二
《讀通鑒論》卷三
《讀通鑒論》卷四
《讀通鑒論》卷五
《讀通鑒論》卷六
《讀通鑒論》卷七
《讀通鑒論》卷八
《讀通鑒論》卷九
《讀通鑒論》卷十
《讀通鑒論》卷十一
《讀通鑒論》卷十二
《讀通鑒論》卷十三
《讀通鑒論》卷十四
《讀通鑒論》卷十五
《讀通鑒論》卷十六
《讀通鑒論》卷十七
《讀通鑒論》卷十八
《讀通鑒論》卷十九
《讀通鑒論》卷二十
《讀通鑒論》卷二十一
《讀通鑒論》卷二十二
《讀通鑒論》卷二十三
《讀通鑒論》卷二十四
《讀通鑒論》卷二十五
《讀通鑒論》卷二十六
《讀通鑒論》卷二十七
《讀通鑒論》卷二十八
《讀通鑒論》卷二十九
《讀通鑒論》卷三十
《讀通鑒論》卷末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