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讀通鑑論》 作者:王夫之  

卷十七·敬帝

義以生勇,勇以成義,無勇者不可與立義,猶無義者不可與語勇也。

王僧辯非不知義者,元帝使之攻湘州殺蕭棟而不從。身建平賊之大功,受大任而鎮京邑,可以有為之資也。高洋遣邢子才帥一旅納蕭淵明使為梁主,淵明非武帝之子孫,而挾異類以闌入,使其成也,則蕭晉附庸於宇文,淵明述職於高氏,中分梁國,效臣妾於二虜,此王僧辯肝腦塗地以報宗社,而為中原留一線之日也。僧辯既遣裴之橫禦之於東關,亦已知敬帝已正位為君,而淵明為賊矣。乃之橫敗死,遽屈節而迎淵明以入,何其餒也!

夫高氏方與宇文爭存亡之命,不能乘釁以窺梁,明矣。其以偏師奉淵明而入,直戲焉耳。邢子才雕蟲之士,據長江而待其斃也有餘。顧乃震掉失守,廢君奉賊,唯虜誌之是殉,卒以此受大惡之誅,授首於陳霸先,為千古笑,則何如仗節臨江,以與高洋爭一旦之生死乎?無勇之夫,義不能固,而身名俱毀,不亦傷哉!

故未知義者,可使之知也,知有義而勇不足以決之,然後明君不能為之鼓厲,信友不能為之獎掖,陷於大惡以亡身。故曰:勇者天德也,與仁、智並峙而三也。

法先王者以道,法其法,有拂道者矣;法其名,並非其法矣。道者因天,法者因人,名者因物。道者生於心,法者生於事,名者生於言。言者,南北殊地,古今殊時,質文殊尚;各以其言言道、言法;道法苟同,言雖殊,其歸一也。法先王而法其名,唯王莽、宇文泰為然。莽之愚,劉歆導之;泰之偽,蘇綽導之。自以為周官,而周官矣,則將使天下後世譏周官之無當於道,而謂先王不足法者,非無辭也,名固道法之所不存者也。泰自以為周公,逆者喪心肆誌之恒也;綽以泰為周公,諂者喪心失誌之恒也。李弼、趙貴、獨孤信、於謹、侯莫、陳崇,何人斯而與天地四時同其化理,悲夫!先王之道,陵夷亦至此哉!

高洋之篡也,梁、陳之偷也,宇文氏乃得冠猴舞馬於關中,而飾其羶穢以欺世。非然,則王莽之首,剸於漸台,泰其免乎?以道法先王而略其法,未足以治;以法法先王而無其道,適足以亂;以名法先王而並失其法,必足以亡。泰之不亡,時不能亡之也。至於隋,革泰之妄,因時以命官,垂千餘年,有損益而弗能改,循實之效可睹矣。周禮六官,有精意焉,知之者奚有於法,而況名乎?

權臣,國之蠹也,而非天下之害也,小則擅而大則篡,聖人豈不慮焉,而五經之文無防製權臣之道。胡氏傳春秋,始惴惴然製之如檻虎,宋人猜忌之習,卒以自弱,而授天下於異族。使孔子之意而然也,則為司寇攝相事之日,必以誅三桓為亟,而何惡乎陪臣執國命?何憂乎庶人之議也?故知胡氏之傳春秋,宋人之私,非聖人之旨也。嶽侯之死,其說先中於庸主之心矣。

自晉東渡以來,王敦始逆,桓溫繼之,代有權臣,而司馬、劉、蕭之宗社以移。其逆未成,而稱兵搆亂者,王恭、殷仲堪、劉毅、沈攸之、蕭穎胄,皆憤起以與京邑相競。然而兵屢亂、國屢危,而百姓猶能相保,亂民無掠奪之惡,羸弱無流離之苦,則禍止於上,而下之生遂不驚也。非其世族與其大勳,不秉朝權;非秉朝權,不生覬覦;艸野非無桀驁之雄,摺伏下風而固不敢騁也。至於侯景之亂,羊侃卒,韋粲死,柳仲禮無能而敗,蕭氏子孫分典州郡,相尋自賊,而梁無虎臣,於是而陳霸先以吳下寒族,嶺表卑官,糾合粵嶠之民,起救國難,王僧辯資之成功;於是而建業、荊江、北府、三吳之牧守,皆倒授其權於山溪峒壑之豪。國無世族尊貴居中控外之大臣,而崛起寒微如霸先者,駸駸為天子矣;其次則分州典郡,握符分閫,為重臣矣;然後權移於下,窮鄉下邑之中,有魁磊梟雄之士,皆翹然自命曰:丈夫何所為而不可成哉?故周迪、留異、熊曇朗、陳寶應奮臂以興;乃至十姓百家稍有心機膂力者,皆嘯聚其閭井之人,棄農桑、操耰鉏、以互相掠奪。於斯時也,疆者自投於鋒刃,弱者坐受其刀鈇,而天下之亂極矣。弗待有建威銷萌、衛社稷、安生民之大臣,如劉弘、陶侃、謝玄、檀道濟、沈慶之之流也;即有王敦、桓溫、劉裕、蕭道成之權奸,執魁柄以臨之,亦安至是哉?

以在下之義而言之,則寇賊之擾為小,而篡弑之逆為大;以在上之仁而言之,則一姓之興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故明王之涖臣民也,定尊卑之秩,敦忠禮之教,不失君臣之義,而未嚐斤斤然畏專擅以削將相之權。子孫賢,何畏於彼哉?其不肖也,則寧喪天下於廟堂,而不忍使無知赤子窺竊弄兵以相吞齧也。魯之末造,三桓之子孫既弱,陽虎、公山不狃狂興,而魯國多盜,孔子傷之矣!徒以抑疆臣為春秋之大法乎?故以知胡氏之說,宋人之陋習也。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讀通鑑論》

《讀通鑑論》

作者:王夫之
《讀通鑒論》卷一
《讀通鑒論》卷二
《讀通鑒論》卷三
《讀通鑒論》卷四
《讀通鑒論》卷五
《讀通鑒論》卷六
《讀通鑒論》卷七
《讀通鑒論》卷八
《讀通鑒論》卷九
《讀通鑒論》卷十
《讀通鑒論》卷十一
《讀通鑒論》卷十二
《讀通鑒論》卷十三
《讀通鑒論》卷十四
《讀通鑒論》卷十五
《讀通鑒論》卷十六
《讀通鑒論》卷十七
《讀通鑒論》卷十八
《讀通鑒論》卷十九
《讀通鑒論》卷二十
《讀通鑒論》卷二十一
《讀通鑒論》卷二十二
《讀通鑒論》卷二十三
《讀通鑒論》卷二十四
《讀通鑒論》卷二十五
《讀通鑒論》卷二十六
《讀通鑒論》卷二十七
《讀通鑒論》卷二十八
《讀通鑒論》卷二十九
《讀通鑒論》卷三十
《讀通鑒論》卷末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