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讀通鑑論》 作者:王夫之  

卷十九·煬帝

凡六代不肖之主,皆仍其帝稱,篇內獨稱煬帝曰逆廣,以其與劉劭同其覆載不容,之罪!

且時無夷狄割據,不必伸廣以明正統。

牛弘問劉炫以周禮士多府史少而事治,後世令史多而事不濟,炫答以占之文案簡而今繁,事煩政弊,為其所繇。此得其一於末,而失其一於本也。文繁而覆治重疊,追證荒遠,於是乎吏求免纖界之失,而朦朧遊移,上下相蔽,不可致詰,此治道之所以敝,教令之所以不行,民人之所以重困,奸頑之所以不戢者,而非府史之勞也。苟求無摘而粗修文具,一老吏任之而有餘矣。乃府史之所以冗多而不理者,權移賄行而役重,民之貪頑求利與竄名避役者,競趨於府史胥役之一途,則固有目不識文案、身不親長官者篡人其中,而未嚐分理事之勞,事惡得而理也?

周禮之所以可為萬世法者,其所任於府者謹其蓋藏,所任於史者供其篆寫,而法紀典籍一多之士,士多而府史固可少也。士既以學為業,以仕為道,則苟分任於六官之屬者,皆習於吏事而嫻於典故,政令雖繁,無難給也。周之所以久安長治,而政不稗、官不疵、民不病者,皆繇於此。士則既知學矣,學則與聞乎道矣,進而為命士,進而為大夫,皆其所固能致者,則名節重而官坊立,雖有不肖,能喪其廉隅而不能忘情於進取,則吏道不汙,而冒法以讎奸者,十不得一。

且夫國家之政,雖填委充積,其實數大端而已:銓選者,治亂之司也;兵戎者,存亡之紐也;錢穀者,國計之本也;賦役者,生民之命也;禮製者,人神之紀也;刑名者,威福之權也。大者舉其要,小者綜其詳,而莫不係於宗社生民綱紀風俗之大。其纖微曲折,皆淳澆仁暴之機也。而以委之刀筆之猥流,謀盡於私,而智窮於大,則便給於一時,而遺禍於久遠,雖有直剛明皙之大臣,未能勝也。如唐滑渙一堂後小吏耳,鄭餘慶一斥其奸,而旋即罷相,其可畏而不可挽也如此。乃舉國家之事,不屬之名義自持之清流,而委之鄙賤乾沒之宵小,豈非千金之堤潰於螘壤哉?參佐清談而濁流操柄,愈免小失而愈釀大憂,然後知周禮之法,卓然非後世所及。炫,儒者也,何不曙於先王立教之本而長言之,以垂為永鑒?區區以文之繁簡為言,九州混一之世,文法何易言簡也!

人以才自旌,以智先人,功亦立,名亦著,所行亦不大遠於正,而及其成局已終,歲時已過,則喂未跼蹎,名節不立,抑不保其身,則漢朱雋、皇甫嵩,隋之高穎、賀若弼是已。嗚呼!士苟無車然目立誌以鋪士其氣,而祿位子孫交集而縈之,則雖以雋與高秉正以匡亂者,尚困於董卓而不能立義以捐生,況穎與弼乎?當其盛也,智足以見事幾,才足以濟險阻,一刀方強,物望方起,又遇可與有為之主,推獎以盡其用,則億而中、為而成,心無顧恤而目空天下,可為也,則為也,於是而功名赫然表見於當世;曾不知其時遷世易,智盡才枯,而富貴已盈,子孫相累,暗為銷謝,苶然一翁嫗之姝暖,則誅夷已及,既不能奮起以蹈仁,複不能引身而避禍,昔之所為英豪自命者安往哉?此誌士之所深悲,而君子則早知其衰氣先乘,莫能自勝也。

楊廣之弑君父,殺兄弟,驕淫無度,其不可輔而不相容,塗之人知之矣。欵之料敵也,目懸於千裏而心喻若咫尺,弼輕楊素、韓擒虎而自詡以大將,夫豈不能知此,而遂無以處此者?乃不能知也,不能處也。嚅囁於李懿、何稠佼幸之側,以訐廣之失,其所指摘而重歎之者,又非廣之大惡必致敗亡者也;征散樂而已,厚遇啟民可汗而已。舍其大,訐其小,進不能抒其忠憤,退不能守以線默,駢首以就狂夫之刃。悲哉,曾熲與弼之錚錚,而僅與王胄、薛道衡雕蟲之腐士同膏鈇锧乎?其愚不可警,其懦不可扶,還令熲與弼自問於十年之前而豈屑爾哉?高堂曲榭,金玉紈綺,老妻弱子,係累相嬰,銷耗其丈夫之氣,則雖有愛世之心,徒喁喁嘖嘖於匪人之側,禍之已及,則瘖死屠門,如在胎之羔犢矣。故曰:“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血氣之剛,足以犯難而立功者,豈足恃哉?儁與嵩扶義以行,且不能保於既衰之後,況二子之區區者乎?衰矣而不替其盈,唯方剛而豫謹其度,製其心於田廬妻子之中,身輕而誌不塵,則迨其老也,伏櫪不忘千裏之心,以皦皦垂光於白日,而亦奚至此哉!君子者,非以英豪自見者也,然於道義名節之中自居於大矣。年彌逝而氣彌昌,非熲與弼之所與也,然觀於熲與弼而益知所戒已。

高麗,弱國也,隋文攻之而不克,逆廣複攻之而大敗,其後唐太宗征之而喪師。廣雖不道,來護兒、宇文述雖非製勝之將,而北摧突厥、吐穀渾,一疆,南渡海俘殺流求,則空國大舉以加高麗,亦有摧枯拉朽之勢焉;況唐太宗以英武之姿,席全盛之天下,節製興兵以加蕞爾之小邦;然而終不可勝者,非隋、唐之不克,而麗人之守固也。隋方滅陳,高麗麗之而懼,九年而隋文始伐之,二十二年而廣複伐之,則前此者,皆固結人心,擇將陳兵、積芻糧、修械具之日也,成不可克。何以知其然邪?陳非高麗之與國,恃之以相援而固圉者;乃聞陳亡而懼,懼於九年之前。機發於九年之後,效著於二十三年之餘,興國,於五十餘年之久,其君臣之懼以絡始,則能抗彊以大保邦也,不亦宜呼?

易曰:“其亡其亡,係於苞桑。”孰係之?能懼之心係之也。夫既有其國,即有其民,山川城郭米粟甲兵皆可給也。尊俎之謀臣,折衝之勇士,役息以求,激獎以進,抑不患其其無才,不知懼者莫與係之耳。蜀漢亡。而孫皓不懼;高緯亡,而叔寶不懼;孟昶亡,而李煜不懼,迨及兵之已加,則惴惴然而莫知所應,旁皇四顧,無所謂苞桑矣。朽索枯椿,雖係之,其將何濟焉?雖然,懼者,自懼也,非懼人也。智者警於心以自疆,愚者奪其魄以自亂,突厥之震慴,而降服爭媚以交攻,抑不如其無懼也。譙周畏魏而撓薑維之守,蜀漢以亡,亦懼者也;宋高畏女直而忍稱臣之辱,大讎不雪,亦懼者也;懼而忘其苞桑,與不懼者均,聞麗人之已事,尚知媿夫,

秦與隋虐民已亟,怨深盜起,天下鼎沸而以亡國,同也。然而有異焉者,胡亥高居逸樂於鹹陽,銷兵孤處,而陳勝、吳廣起於江、淮,關中懸遠,弗能急為控製,迨其開關出擊,而六國之兵已集,勢不便也。隋方有事於高麗,九軍之眾二白一十三萬人連營漸進,首尾千餘裏,會於涿郡,而王薄擁眾於長山,劉霸道集黨於平原,張金稱高士達、竇建德群起於漳南、清河之閑,去涿數百裏耳,平蕪相屬,曾無險隘之隔;此諸豪者,不顧百萬之師逼臨眉睫,而糾烏合之眾,夏立於其旌麾相耀、金鼓相聞之地,則為寇於秦也易,而於隋也難。夫豈隋末諸豪之勇絕倫而智不測乎?迨觀其後,亦如斯而已,而隋卒無如之何,聽其自起自滅、旋滅旋起、以自斃於江都。且逆廣非胡亥匹也,少長兵閑,小有才而戰屢克,使與群雄角逐於中原,未必其劣於群雄也,則隋末之起兵者尤難也。然而群雄之得逞誌以無難者,無他,上察察以自聾,下師師以自容,所急在遠而舍其近,睨盜賊為疥癬,而自倚其彊,若是者,乘其所忽而回翔其閑,進可以徼功,退固有餘地以自藏,而又何惴焉?

虎之猛也,而製於蝟;即且之毒也,而困於蝸;其所輕也。故楊玄感、李密以公侯之裔,世領樞機,門生將吏半於朝右,金錢衣幣富將敵國,而兵起兩月,旋就誅夷,唯隋之忌之也夙而防之也深,一聞其反,全力以爭生死,而山東諸寇起自草萊,不在獨夫心目之中,夫且曰“以玄感之勢傾天下而可如韓盧之搏兔,此區區者其如予何哉!”故群雄敗可以自存,而連兵不解,卒無如之何也。高熲、賀若弼而既誅夷矣,正逆廣驕語太平、鞭笞六寓之日也,群雄不於此而興,尚奚待哉?於是而王薄等之起兵二年矣,僅有一張須陁者與戰而勝,逆廣君臣直視不足畏而姑聽之。然則諸起兵者,無漢高、項羽耳,藉有之,豈待唐公徐起太原,而後商辛自殪於牧野哉?

至不仁而斂天下之怨,非所據而踞天位之尊,起而撲之,勿以前起者之敗亡,疑其彊不可拔也。楊玄感死,而隋旋以亡,大有為者,知此而已。

聖人之大寶曰位,非但承天以理民之謂也,天下之民,非恃此一而無以生,聖人之所甚貴者,民之生也,故曰大寶也。秦之亂,天下蠭起,三國之亂,群雄相角,而殺戮之慘不劇,掠奪之害不滋,唯王莽之世,隋氏之亡,民自相殺而不已。王莽之末,赤眉、尤來、銅馬諸賊徧於東方,延於西隴,北極趙、魏,南迤江、淮,而無有覬覦天步僭名號以自雄者,赤眉將敗,乃擁劉盆子以盜名,而盆子不自以為君,賊眾亦不以盆子為君也。大業之亂,自王薄、張金稱,起於淄、濟,竇建德、劉元進、朱燮、管崇、杜伏威、劉苗王、王德仁、孟讓、王須拔、魏刀兒、李子通、翟讓,攘臂相仍,凡六年矣,無有以帝王自號者。其尤妖狂者,則有知世郎、曆山飛、漫天王、迦樓羅王之號,非徒無定天下之心,而抑無草竊割據之誌,非徒不為四海所推奉,而抑不欲為其類之雄長,於是而淫掠屠割,舉山東、河北、淮左、關右之民,互相吞齕,而願弱者縮伏以枕藉,流血於郊原,其慘也,較王莽之末而加甚焉。至大業十二年,而後林士弘始稱帝於江南,建德、李密踵之,自命為王公,署官鐐,置守令,雖胥盜也。民且依之以延喘息。而授采既劉,萌蘖稍息,唐又起而收之,人始知得土,為安,則而天下以漸而定矣。

夫盜也,而稱帝王,悖亂之尤,名實之舛甚矣,然而虛擁其名,尚不如其無名也。既曰帝矣,曰王矣,為之副者,曰將相矣,曰牧守矣,即殘忍顛越,鄙穢足乎訕笑,然且曰此吾民也,固不如公然以蛇豕自居、唯其突而唯其螫也。故位也者,名也,雖聖人有元後父母之實,而天下之尊之以位者,亦名而已。君天下而天下保之,君天下而思保其天下,盜竊者聞風而強效焉,則名位之以斂束暴人之虔劉,而翕合離散之餘民者,又豈不重哉?寶也者,保也,人之所自保也。天下有道,保以其德;天下無道,保以其名;故陳勝起而六王立,漢室淪而孫、曹僭,禍且為之衰減。人不可一日而無君,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偽者愈於無,況崛起於厭亂之餘以又安四海者哉!

忌天下之彊,而獎之以弱,則以自弱而喪其天下,趙宋是已。然弱者,暴之反也,故外侮不可禦,而內不失民也。忌天下之賢,而驅之不肖,於是而毒流天下,則身戮國亡,不能一朝居矣。逆廣之殺高熲、賀若弼也,畏其賢也;薛道衡、王胄、祖君彥一詞章吟詠之長耳,且或死或廢,而無以自容,非以天子而求勝於一夫也,謂賢者之可軋己以奪己,而不肖者人望所不歸,無如己何也。故虞世基、宇文述、裴矩、高德儒之猥賤,則委之腹心而不疑;乃至王世充之凶頑,亦任之以土地甲兵之重;無他,以其耽淫嗜利為物之所甚賤,而無與戴之者也。唐高祖以才望見忌,幾於見殺,乃縱酒納賄,托於汙行,則重任之使守太原,以為崛起之資。夫人君即昧於賢不肖之分,為小人之所撓亂,抑必偽為節製之容,飾以貞廉之跡,而後可以欺昏昏者以讎其奸;未有以縱灑納賄而推誠委之者,此豈徒逆廣之迷亂哉?自隋文以來,欲銷天下之才智,毀天下之廉隅,利百姓之怨大臣以偷固其位者,非一朝一夕之故矣。

嗚呼!為人君者,唯恐人之修潔自好,竭才以用,擇其不肖而後任之,則生民之荼毒,尚忍言乎?以字文化及之愚劣,可推刃以相響,夫豈待賢於己者而後可以亡己哉?隻以賊天下,使父子離而為塗殍。故天下之惡,莫有甚於惡天下之賢而喜其不肖者也。天子以之不保天下,士庶人以之不保其身,斬宗滅祀、鬼禍不解者,皆此念為之也,可不畏哉!

語曰:“明吾貴五穀和賤珠玉”五穀之所以書者,不可不務白也,迷其所以貴,而挾之以為貴,則違天殃人而禍必及身。所以貴者何也?待之以生也。匹夫匹婦以之生,而天子以生天下之人,故貴;若其不以生天下之人而奚貴焉?則不可以約為藏,藏則易以腐敗而不可久,不能如以玉之韞千金於一藚,數百年而滅之如新也。故聚之則不如珠玉遠矣,散之用以生天下而貴莫甚焉。博曰:“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謂五穀也。若夫錢布金銀之聚散,猶非民之甚急者也。聚錢布金銀於上者,其民貧,其國危,聚五穀於上者,其民死。其國速亡。天之生之也。不擇地則散,而斂之以聚,是違天也;人之需之也,不終日以俟,而積之以久,是殃民也;故天下之惡,至於聚穀以居利而極矣·為國計者曰:“九年耕,必有三年之蓄。”此謂諸侯有百裏之封,當水旱而告糴於鄰國,一或不應,而民以餒死,故導民以蓋藏,使各處有餘以待匱也。四海一王,舟車銜尾以相濟,而斂民之粟,積之窖窌,鬱為麴法,化為蛾螘,使三旬九食者茹草木而咽糠秕,睨高廩大庾以餒死,非至不仁,其忍為此哉?

隋之毒民亟矣,而其殃民以取滅亡者,僅以兩都六軍宮官匠胥之仰給,為數十年之計,置雒口、興雒、回雒、黎陽、永豐諸倉,斂天下之口食,貯之無用之地,於是粟窮於比屋,一遇凶年,則流亡殍死,而盜以之亟起,雖死而不恤,旋撲旋興,不亡隋而不止。其究也,所斂而積者,隻為李密聚眾、唐公得民之資,不亦愚乎?隋之富,漢、唐之盛未之逮也,逆廣北出塞以驕突厥,東渡海以征高麗,離宮遍於天下,錦綺珠玉狼戾充盈,給其窮奢,尚有贏餘以供李密、唐公之撝散,皆文帝周於攘聚之所積也。粟者財之本也,粟聚則財無不聚,召奢誨淫,皆此粟為之也。貴五穀者,如是以為貴,則何如無貴之為愈哉?

天子有四海之賦,可不憂六軍之匱;庶人有百畝之田,可不憂八口之饑。靳枵腹者之饔飧,奪勤耕者之生計,居賤糴貴,徒以長子弟之驕奢,召怨家之盼望,何如珠玉者,非人之所待以生,而思奪之者之鮮也。上好之,下必甚焉,粟朽於倉,人殣於道,豪民逞,貧民斃,爭奪興,盜賊起,有國破國,有家亡家,愚惛不知,猶托之曰莫貴於五穀,悲夫!

隋之得天下也逆,而楊廣之逆彌甚,李氏雖為之臣,然其先世與楊氏並肩於宇文之廷,迫於勢而臣隋,非其所樂推之主也,則遞相為王,懲其不道而代興,亦奚不可?且唐公幸全於猜忌而出守太原以避禍,未嚐身執朝權,狐媚以欺孤寡,如司馬之於魏、蕭氏之於宋也。奉詞伐罪,誅獨夫以正大位,天下孰得而議其不臣?然其始起,猶托備突厥以募兵,誣王威、高君雅以反而殺之,不能揭日月而行弔伐,何也?自曹氏篡漢以來,天下不知篡之為非,而以有所授受為得,上習為之,下習聞之,若非托伊、霍之權,不足以興兵,非竊舜、禹之名,不足以據位,故以唐高父子伐暴君、平寇亂之本懷,而不能舍此以拔起。嗚呼!機發於人而風成於世,氣之動誌,一動而不可止也如此夫!

自成湯以征誅有天下,而垂其緒於漢之滅秦;自曹丕偽受禪以篡天下,而垂及於宋之奪周。成湯秉大正而懼後世之口實,以其動之相仍不已也,而漢果起匹夫而為天子。若夫曹丕之篡,則王莽先之矣,莽速敗而機動不止者六百餘年,天下之勢,一離一合,則三國之割裂始之,亦垂及於五代之瓜分而後止。金元之入竊也,沙陀及捩臬雞先之也,不一再傳之割據耳,乃互五百餘年而不息,愈趨愈下,又惡知其所終哉?夫乘唐高之勢,秉唐高之義,以行伐暴救民之事,唐高父子固有其心矣,而終莫能更絃改轍也,數未極也。非聖人之興,則俟之天運之複,王莽、沙陀之區區者,乃以移數百年之氣運而流不可止。自非聖人崛起,以至仁大義立千年之人極,何足以製其狂流哉?

唐起兵而用突厥,故其後世師之,用回紇以誅安、史,用沙陀以破黃巢,而石敬瑭資契丹以篡奪,割燕、雲,輸歲幣,亟病中國而自絕其胤;乃至宋人資女直以滅遼,資蒙古以滅金,卒盡淪中原於夷狄,禍相蔓延不可複止。夫唐高祖則已早知之矣,既已知之,而不能不用突厥者,防突厥為劉武周用以襲己於項背,可與劉文靜言者也;假突厥之名以恐喝河東、關中,而遙以震驚李密,則未可與劉文靜言者也。乃所資於突厥者數百人,而曰“無所用多”,則已灼見非我族類者之不可使入躪中國以戕民而毀中外之防,故康鞘利僅以五百人至,而高祖喜,其破長安,下河東,上隴以擊薛仁呆,出關以平王世充,皆不用也,則高祖豈疏於謀而不憂後患者?然而機一發而不可止,則大有為於天下者,一動一靜之際,不容不謹,有如是哉,

勿恃勢,之盈而可不畏也,勿恃謀已密而可不虞也,勿恃用之者淺而禍不足以深也。矢之發也,脫於彀者毫末,而相去以尋丈;三峽之漩,投以勺米而不息,則大舟沈焉;事會之變,不可知而不可狎,固若此也。能用突厥者高祖耳,不能用者和習而用之,無其慎重而貪其成功,又惡容辭千古禍媒之罪乎?若夫唐之用突厥而終未嚐用者,則固難三與庸人言也。

一○

言生手心者也,成乎言而還生其心。繇心而生言,心之不貞,發於言而漸泄矣,其害淺;繇言而成事,繇事而心益以移,則言為貞邪之始幾,而必成乎事,必蕩其心,其害深;故曰“生於其心,害於其政”。卒然言之,以為可為而為之,未有不害於政者也。故君子之正天下,恒使之有所敬忌而不敢言。小人之無忌憚也,卒然言之,而禍不可戢也。

李密之與唐公,皆隋氏之世臣也,逆廣雖不道,俱嚐北麵事之,未嚐如嵇紹之於晉,有父母之讎也。逆廣不可以君天下,密欲奪之,唐公欲奪之,一也。唐公起,明知揜耳盜鈴之不足以欺天下,而必令曰:“犯七廟及代王宗室者,夷三族。”密則任祖君彥怨懟之私,昌言之曰:“殪商辛於牧野,執子嬰於鹹陽。”於是而唐公得挾義以折之曰:“所不忍言,未敢聞命。”嗚呼!密與唐之興喪,自此決矣。夫唐豈不以逆廣為紂,而睨代王侑為懷璽麵縛之子嬰乎?然令其遽出諸口而有所不能也。其不能者何也?不敢與不忍也。非畏逆廣與微弱之代王也,自畏其心之鬼神也。故人至於言之不怍,而後人無可如何矣;人無可如何,而鬼神之弗赦必矣。

故聖人欲正人心,而亟正者人之言。心含之,口不能言之,則害止於心;心含之,口遂言之,則害著於外;心未必信之,口遽言之,則還以增益其未至之惡,而心與事猖狂而無所訖止。言之有怍,而心有所忌,事有所止,則事雖不順,鬼神且諒其不敢不忍之猶存,而尚或佑之。心叛於理,言叛於心,同言則言,以搖大下於蔑彝倫、逞誌欲之大惡。然後惡滿於天下,而天之之殘之也不爽。故唐之報密則折之也,非果有不忘隋之忱悃也,挈不敢不忍以告天下,而還自警其心,卒以保全楊氏之族而賓之。其享有天下,而李密授首於函穀,言不可逞,不可欺,不亦信夫!

一一

徐洪客者,不知其為何許人,即其言而察之,大要一險陂無忌之遊士,史稱莫知所之,蓋亦自此而死耳,非能蠖屈鴻飛於圖功徼利之世者也。其上書李密曰:“米盡人散。”以後事驗之,人服其明矣,乃曰:“直向江都,執取獨夫。”密為隋氏世臣,假令趨江都執楊廣,又將何以處之哉?項羽,楚之世族,秦其讎也,而殺子嬰、掘驪山之墓,則天下叛之。楊廣儼然君天下者十三載,密以親臣子弟侍於仗下,一旦屠割之如雞豚,以密之很,於是乎固有躊躇而不敢遽者。故殪商辛、執子嬰,乃祖君彥忿懟之讕言,非密之所能任也。天下之大難,以身犯之者死;業已為人君,而斬劉之者凶;業已為人臣,而直前執執殺其君者,必殲其類。夫密亦知搗江都殺楊廣徒受天下之指數而非可得誌也。洪客險陂而不恤名在我之小人,惡足以知此乎?

或曰:楊廣之逆,均於劉劭,非但紂匹也,執殺之也何傷?曰:密之起也,乘其亂而思奪之乎?抑憤其覆載不客之罪,為文帝討賊子如沈慶之之援戈而起乎?此密所不能自誣其心而可假以為名者也。

或曰:慕容超、姚泓亦嚐君其國矣,宋武直前破其國而俘斬之都市,又何也?曰:武未嚐臣彼,而鮮卑與羌不可以君道予之者也。徐魏公之縱妥懽,拘此義而不知通,而豈以例隋氏哉?懸紂首於太白,未知其果否也?即有之,而三代諸侯之於天子,不純乎臣,非後世之比也。君彥忿戾以言之,洪客遂欲猖狂而決行之,自絕於天,竄死草閑而無以表見,宜矣。或乃躋之魯仲連之高誼,不已過與!

一二

擇君而後仕,仕而君不可事則去之,君子之守固然也。失身於不道之君而不能去,則抑無可避之名義矣,徒人費、石之紛如、賈舉、州綽之不得為死義,以其從君於邪也;苟不從君於邪,則其死也,不可更責以失身。故宋殤、宋閔皆失德之君,而無傷乎孔父、仇牧之義。當凶逆滔天、君父橫屍之日,而尚可引咎歸君,以自貸其死乎?

楊廣之不道而見弑於宇文化及,許善心、張琮抗賊以死,當斯時也,雖欲不死而不得也。麥孟才、沈光討賊而見擒,麾下千人無一降者;李襲誌保始安,聞弑哭臨,堅守而不降於蕭銑,豈隋氏之能得人心?而頓異於宋、齊以來王謐、褚淵恬不知媿之習者,何也?十三載居位之天子,人雖不道,名義攸存,四海一王,人無貳心,苟知自念,不忍目擊此流血宮庭之大變也。唐高祖聞變而痛哭,豈楊廣之澤足以感之?而又豈高祖之偽哀以欺世乎?臣主之義,生於人心,於此見矣。故莊周曰:“無所逃於天地之閑。”君子惡其賊人性之義,有以夫!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讀通鑑論》

《讀通鑑論》

作者:王夫之
《讀通鑒論》卷一
《讀通鑒論》卷二
《讀通鑒論》卷三
《讀通鑒論》卷四
《讀通鑒論》卷五
《讀通鑒論》卷六
《讀通鑒論》卷七
《讀通鑒論》卷八
《讀通鑒論》卷九
《讀通鑒論》卷十
《讀通鑒論》卷十一
《讀通鑒論》卷十二
《讀通鑒論》卷十三
《讀通鑒論》卷十四
《讀通鑒論》卷十五
《讀通鑒論》卷十六
《讀通鑒論》卷十七
《讀通鑒論》卷十八
《讀通鑒論》卷十九
《讀通鑒論》卷二十
《讀通鑒論》卷二十一
《讀通鑒論》卷二十二
《讀通鑒論》卷二十三
《讀通鑒論》卷二十四
《讀通鑒論》卷二十五
《讀通鑒論》卷二十六
《讀通鑒論》卷二十七
《讀通鑒論》卷二十八
《讀通鑒論》卷二十九
《讀通鑒論》卷三十
《讀通鑒論》卷末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