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讀通鑑論》 作者:王夫之  

卷二十一·高宗

房遺愛狂騃,與婦人謀逆以自斃,而荊王元景、吳王恪駢首就戮,李道宗亦坐流以死。嗚呼!元景之長而有功,恪之至親而賢,道宗之同姓而為元勳,使其存也,武氏尚未能以一婦人而製唐之命也。夫長孫無忌之決於誅殺,固非挾私以爭權,蓋亦衛高宗而使安其位爾。乃衛高宗而不恤唐之宗社,則私於其出,無忌之惡也。原其所自失,其太宗之自貽乎!

承乾廢,魏王絀,太宗既知恪之可以守國也,則如光武之立明帝,自決於衷,而不當與無忌謀。如以高宗為嫡子而分不可紊,則抑自決於衷,而尤不當與無忌謀。疑而未決,則在廷自有可參大議之臣,如德宗之於李泌,宋仁宗之於韓琦,資其識以成其斷。唯無忌者,高宗之元舅也,而可與辨高宗與恪之廢立乎?乃告無忌曰:“雉奴弱,恪英果類我,我欲立之。”事既不果,無忌所早作夜思以疑恪、忌恪、畏恪之怨已而欲勦絕其命者,終不忘矣。唐無夾輔之親賢,而己以先後已謝之威靈,不能敵房帷之親寵,終亦必亡者,皆其所懵焉不顧者矣。太宗一言之失,問非其人,而不保其愛子,不永其宗祧。易曰:“君不密,則失臣。”豈徒君臣,父不密,且失其子矣。無忌怙外戚以為擥固之圖,太宗不察焉,顧謂無忌曰:“公以恪非己之甥邪?”愈發其隱,而無忌之誌愈憯矣。房玄齡、褚遂良之讚立高宗,義之正也;太宗之疑於立恪,道之權也;無忌之固請立高宗,情之私也。挾私而終之以戕殺,無忌之惡稔,而太宗不灼見而早防之,不保其子,不亦宜乎!

或曰:褚公受顧命輔國政,不能止無忌之奸,且道宗之竄,公實與謀,豈亦挾私以翦宗子乎?夫房遺愛已探無忌之意旨,誣恪以求自免,言已出而若有征,褚公未易任其無患,恪且死,罵無忌而不及公,則謂公之陷道宗者,亦許敬宗之誣,史無與正之與?

劉文成公自言“疾惡太甚,不可為相”。相者,賢不肖之所取裁,以操治亂之樞機者也,好善不篤,惡惡不嚴,奚可哉?劉公之言何以雲邪?今繹其語而思之,太甚雲者,非不能姑縱之謂也,謂夫惡之而不如其罪之應得,不待其惡之已著,而擿發之已亟也。形於色,發於言,無所函藏,而早自知其不容,一斥為快,而不慮其僨興以旁出也;如是以讚人主賞罰之權,而君誌未定,必致反激以生大亂。趙高邑為總憲,欲按崔呈秀之貪,而考覈未速,嗔恨先形,乃使投權奄以殺善類,古今之如此者多矣,然後知劉公之自知明而審幾定也。

長孫無忌之惡李義府,正矣;既熟察其凶險之情,則不宜輕示以機而使之自危。乃不待其罪之著見而無可逃,而遽欲謫之於蜀徼;抑不能迅發以決行,而使得展轉以圖徼幸。於是義府之奸,迫以求伸,用王德儉之謀,請立武氏,一旦超擢相位,而無忌不能不坐受其窮。然則為相臣者,不能平情以審法,持法以立斷,徒挾惡惡之心,大聲疾呼,頳顏奮袂,與小人爭邪正,以自禍而禍國也有餘。好惡賞罰,治亂之樞機,持之一念,豈易易哉!

韓魏公之處任守忠也,其氣不迫,而後其斷不疑,函之從容,而決之俄頃,故守忠弗能激出以反噬。申屠嘉一失之鄧通,再失之錯,皆疾惡甚而無持重之斷,以一泄而易窮也。劉公之言,為萬世大臣之心法允矣。

至弱之主,必有暴怒;至暗之主,必有微明。使弱以暗者,必無偶見之明、無恒之怒,則巨奸猶不測其所終,而未敢淩乘以逞;明乍啟而可蔽,怒忽動而旋移,然後伎倆畢見,可迫駕其上而無所複忌,君子之欲輔之以有為也,難矣。而抑有道焉:苟知其明之不審而怒之易移,則豫防其明與威之不可繼,而因閑抵隙,徐以養之,使積之厚而發之以舒,庶乎其有濟矣。即其不濟,而在我有餘地,以待他日之改圖;在彼無增長之威,以成不可拔之勢。故惟慎重以持權者,能事昏主、宰亂朝,而消其險阻,斯大臣之所以不易得也。

高宗以厭禱故怒武氏而欲廢之,使其廢也,社稷之福也。雖然,廢後大事也,惡有倏然怒之,倏然言之,而即倏然廢之者乎?倏然言之,即可倏然廢之,則其人雖不廢,亦無能害於國凶於家矣。悍狡如武氏,而可以偶然之忿黜之須臾乎?懦夫之懦也,惟其忿怒偶發而悻悻不能俄頃待也,暴雨之盈溝澮,操舟而汎之以指江海,上官儀之不審,愚亦甚矣哉!使於此持重以處而漸導以機,從容謂帝曰:後之不可為天下母,臣等固知之而未敢言也,今幸上知之矣,而固未可輕也,姑寬之以觀其驕,漸疏之以觀其怨,斟酌於心,而正告群臣,悔前此之過,然後正祖宗之家法,與天下共黜之,臣且達上意於公忠體國之大臣,鹹使昌言以昭天下之公論,今未可以一紙詔書快須臾之怒也。如此,則高宗之誌可漸以定,武氏之惡可察而著,忠直之言可牗而納,佞幸之黨可次而解,而懦夫易消之怒,以無所發而蘊於中,武氏之涕泣無所施,而危機自阻。其終廢也,社稷以寧,即不終廢也,亦何至反激其搏噬、劫群臣以使風靡哉?上官儀之不及此也,識不充,守不固,躁率而幸成於一朝,喪身殃國,儀欲辭其咎而不能矣。

雖然,論者曰:“彼昏不知,不可與言,儀之不智以亡身,與京房等,則非也。身為大臣有宗社之責焉,緘口求容,鄙夫而已矣,儀忠而愚者也,未可以苛求也。

張公藝以百忍字獻高宗,論者謂其無當於高宗之失,而增其柔懦。亦惡知忍之為道乎!書曰:“必有忍,乃克有濟。”忍者,至剛之用,以自彊而持天下者也。忍可以觀物情之變,忍可以挫奸邪之機,忍可以持刑賞之公,忍可以畜德威之固。夫高宗乍然一怒,聽宦者之辭,而立命上官儀草詔以廢武氏,是惟無激,激之而不揣以憤興,不忍於先,則無恒於後,所以終脅於悍婦者正此也。

夫能忍者,豈桎梏其羞惡是非之心以使不行哉?不任耳而以心殉之而已矣。任耳而以心殉之者,如急水之觸磯、沸膏之蘸水,譖愬甫及而顏頳耳熱,若高天厚地之無以自容,正哲婦奸人所乘之以製其命者也。故王後伉儷之恩,太子賢、太子忠、毛裏之愛,長孫無忌渭陽之情,聞譖即疑,而死亡旋及,一激即不能容,他日悔之而弗能自艾,不忍於耳,即不忍於心,高宗之絕其天良,惡豈在忍哉?

公藝之忍而保九世之宗,唯聞言不信而製以心也,威行其中矣。不然,子孫仆妾噂遝背憎以激人於不可忍,日盈於耳,尺布鬥粟,可操戈戟於天倫,而能飭九世以齊壹乎?

居重馭輕,先內後外,三代之法也。諸侯各君其國,勢且伉乎天子,故縣內之選,優於五服,天子得人以治內,而莫敢不正,端本之道也。郡縣之天下,以四海為家,奚有於遠近哉?

畿輔之內與腹裏尚文之郡邑,去朝廷也近,吏之賢不肖易以上聞,且其人民近天子之光而畏法深,名教興而風俗雅,雖中材涖之,亦足以戢其逸誌,而安其恒度。至於荒遠雜夷之地,其民狃於頑陋獷戾,而詩書禮樂之文,非所喻也,其吏欺其愚而漁獵之,民固不知有天子,而唯知有長吏,則貪暴之吏,唯其所為,而清議不及;乃民夷積怨,一激以興,揭竿冒死,而禍延於天下。如是,則輕邊徼長吏之選,就近補調,使充員數,善不加擢,惡不降罰,俾其貪叨恣日暮塗窮之倒逆,離叛相尋,兵戈不戢,內治雖修,其能遙製之哉?前之定天下者,芟菁棘,夷谿峒,威服而恩撫之,建郡縣以用夏變夷,推行風教,力甚勤、心甚盛也。乃割棄不理,授之卑茸狼戾之有司,以毆之於亂,溥天之下,特有此蟊賊之區宇,是亦可為長太息矣!故與其重內也,不如其重外也。內雖不綦乎重,而必不輕也;外不重,則永輕之矣

唐初桂、廣等府,官之注擬,一聽之都督,而朝廷不問,治之大累也。邊徼之稍習文法者,居其土,知其利,則貪為之,而不羨內遷;中州好名幹進之士,惡其陋,而患其絕望於清華,則鄙夷之而不屑為。儀鳳元年,始遣五品以上同禦史往邊州注擬,庶得之矣,猶未列於吏部之選也,後世統於吏部,以聽廷除,尤為近理。然而縣缺以處劣選,且就地授人,而雖有廉聲,不得與內擢之列,吏偷不警,夷怨不綏,民勞不複,迨其叛亂,乃勤兵以斬刈之,亦慘矣哉!千年之積弊,明君良和弗能革也,可勝悼哉!

八閩、東粵,昔者亦荒陋之區也,重守令之選,而賢才往牧,今已化為文教之邦,何獨邕、桂、滇、黔、階、文、邛、雅之不可使為善地乎?不勤兵而服遠,不勞中國而化夷俗,何所嫌而弗為也?人士厭薄之私心,假重內輕外之說以文之,明主之所弗徇,而尚奚疑焉?

賑饑遣使,民有迎候之勞,如劉思立所言者,未盡然也,所遣得人,則民不勞矣。若其不可者,饑非一邑,而生死之命縣於旦夕,施之不急,則未能速偏,而餒者已死矣;施之急,則甫下車而即發金粟,唯近郭之人得踰分以霑濡,而遠郊不至。且府史裏胥,黨無籍之遊民,未嚐饑而冒受;大臣奉使,尊高不與民親,安能知疾苦之為何人,而以有限之金粟專肉白骨邪?此徒費國而無救於民之大病也。

且不特此也。饑民者,不可聚者也。餌之以升鬥錙銖,而群聚於都邑以待使者,樸拙之民,力羸而恤其婦子,餒死而不願離家以待命;豪捷輕獧之徒,則如跋扈之魚,聞水聲而鼓鬣,棄其采橡梠、捕禽魚,可以得生之計,而希求自至之口實,固未能厭其欲而使有終年之飽也。趨使者於城郭,聚而不散,失業以相尊遝,掠增奪興以成乎大起大落亂,所必然已。

夫亦患無良有司耳。有良有司者,就其地,悉其人,行野而進其紳士與其耆老,周知有無之數,而即以予之,旦給夕歸,仍不廢其桑麻耕種、采山漁澤之本計,則惠皆實而民奠其居,仁民已亂之道,交得而亡虞也。故救荒之道,蠲租稅,止訟獄,禁掠奪,通運,其先務也;開倉廩以賑之,弗獲已之術也。兩欲行之,則莫如命使巡行,察有司之廉能為最亟。守令者,代天子以養民者也,民且流亡,不任之而誰任乎?授慈廉者以便宜之權,而急逐貪昏敖惰之吏,天子不勞而民以蘇,舍是無策矣。

李世勣之安忍無親也:置父於竇建德之刃下而不恤;強其壻杜懷恭與征高麗,而欲殺之以立法;付諸子於其弟,而使怒則撾殺之。顧於其姊病,為之煮粥燎須,而曰:“姊老勣亦老,雖欲為姊煮粥,其可得乎?”藹然天性之言,讀之者猶堪流涕。繇此言之,則世勣上陷其父於死,而下欲殺其子與壻,非果天理民彝之絕於心也。天下輕率寡謀之士,躁動而忘其天性之安,然其於不容已之慈愛,是惟弗發,發則無所掩遏而可遂其情。唯夫沈鷙果決者,非自拔於功利之陷溺,則得喪一係其心,而期於必得,心方戚而目已怒,淚未收而兵已操,梟獍之雄心不可複戢,彼固自詫為一世之雄也,而豈其然哉?蓋無所不至之鄙夫而已。剛則不恤其君親,柔則盡捐其廉恥,明知之而必忍之,雖聖人亦無如之何也。有時而似忠貞矣,有時而似孝友矣,非徒似也,利之所不在,則抑無所吝而用其情也。世勣之於單雄信,割肉可也,為姊而燎須,何所吝邪?利無可趨,害無可避,亦何為而不直達其惻隱之心,以發為仁者之言哉?

籍甲兵戶口上李密而使獻,知高祖之不以為己罪也;太宗問以建成、元吉之事而不答,事未可知,姑為兩試,抑知太宗之不以此為嫌也;年愈老,智愈猾,高宗問以群臣不諫,而曰“所為盡善,無得而諫”,知高宗之不以己為佞也。則以黨義府、敬宗,讚立武氏,人自亡其社稷,己自保其爵祿,惻隱羞惡是非之心,非不炯然內動,而力製之以護其私,安忍者自忍其心,於人何所不忍乎?故一念之仁,不足恃也,正惡其有一念之仁而矯拂之也。夫且曰吾豈不知忠孝哉?至於此而不容不置忠孝於膜外也。為鄙夫,為盜賊,為篡弑之大逆,皆此而已矣。

魏玄同上言欲複周、漢之法,命內自三公省寺,外而府州,各辟召僚屬,而不專任銓除於吏部,其言辯矣,實則不可行也。一代之治,各因其時,建一代之規模以相扶而成治,故三王相襲,小有損益,而大略皆同。未有慕古人一事之當,獨舉一事,雜古於今之中,足以成章者也。王安石惟不知此,故偏舉周禮一節,雜之宋法之中,而天下大亂。

周之所以諸侯大夫各命其臣者,封建相沿,民淳而聽於世族,不可得而驟合並以歸天子也。故孔子之聖,天子不得登庸,求、略之賢,魯、衛之君不能托國,三代之末流亦病矣。漢製:三公州郡各辟掾曹,時舉孝廉以貢於上,辟召一聽之長官,朝廷不置塚宰,蓋去三代未遠,人猶習於其故,而刺史太守行法於所部,刑殺軍旅賦役祀典皆得以專製,則勢不得複為建屬吏以掣之。其治也,刑賞之施於三公州郡者,法嚴明,而誣上行私者不敢逞;適其亂也,三公州郡任非其人,而以愛憎黜陟其屬吏,於是背公死黨之習成,民之利病不得上聞,誅殺橫行,民胥怨激,而盜賊蠭起,則法敞而必更,不可複矣。

漢之掾吏,視其長官猶君也,難而為之死,死而為之服衰,各媚其主,而不知有天子。然則使為公斂處父之據成不墮,祝耼之射王中肩,皆可自命為忠而無忌,大倫不明,倒行逆施,何所不可哉?且其貢於天子者,一唯長吏之市恩,而天子無以知其賢奸,抑無考覈之成憲以衡其愚哲,三公之辟召,則唯采取名譽於州郡,於是虛譽日張,雌黃在口,故處士之權日重,朋黨興而成乎大亂。故曹孟德懲其敝而改之,總其任於吏部,此窮則必變之一大機會也,既變矣,未有可使複窮者矣。

法無有不得者也,亦無有不失者也。先王不恃其法,而恃其知人安民之精意;若法,則因時而參之禮樂刑政,均四海、齊萬民、通百為者,以一成純而互相裁製。舉其百,廢其一,而百者皆病;廢其百,舉其一,而一可行乎?浮慕前人之一得,夾糅之於時政之中,而自矜複古,何其窒也!

魏、晉以下,三公牧守不能操生殺兵農之權,教化不專司於己,而士自以其學業邀天子之知;乃複使之待辟於省寺府州之眾吏,取舍生乎恩怨,奔競盛於私門,於此不讎,自媒於彼,廉恥喪,朋黨立,國不能一日靖矣。唐之亂也,藩鎮各樹私人以為爪牙,或使登朝以為內應,於是敬翔、李振起而亡唐。他如羅隱、杜荀鶴、韋莊、孫光憲之流,皆效命四方,而不為唐用,分崩瓦解,社稷以傾,亦後事之明驗矣。

夫吏部以一人而周知士之賢否,誠所不能如玄同之慮者。然士之得與於選舉也,當其初進,亦既有諸科以試之矣。君子不絕人於早,而士之才能亦以曆事而增長,貪廉仁暴,亦以束於法而磨礪以勸於善。其有壞法亂紀、蠹政虐民者,則固有持憲之臣,操準繩以議其後。若夫偏材之士,有長此短彼之疑,則因事旁求,初不禁大臣之薦舉。然則吏部總括登進之法,固魏、晉以下人心事會之趨,而行之千年不可更易者也。

讀古人之書,以揣當世之務,得其精意,而無法不可用矣。於此而見此之長焉,於彼而見彼之得焉,一事之效,時之宜,一言之傳,偏據之,而曰:三代之隆、兩漢之盛恃此也。以固守而行之者王安石,以假竊而行之者王莽而已。何易繇言哉?知人安民,帝王之大法也,知之求其審也,安之求其適也,所以知、所以安,非一切之法竄亂於時政變遷之中,王不成王,霸不成霸,而可不僨亂者也。庸醫雜表裏、兼溫涼、以飲人,彊者篤,弱者死,不亦傷乎!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讀通鑑論》

《讀通鑑論》

作者:王夫之
《讀通鑒論》卷一
《讀通鑒論》卷二
《讀通鑒論》卷三
《讀通鑒論》卷四
《讀通鑒論》卷五
《讀通鑒論》卷六
《讀通鑒論》卷七
《讀通鑒論》卷八
《讀通鑒論》卷九
《讀通鑒論》卷十
《讀通鑒論》卷十一
《讀通鑒論》卷十二
《讀通鑒論》卷十三
《讀通鑒論》卷十四
《讀通鑒論》卷十五
《讀通鑒論》卷十六
《讀通鑒論》卷十七
《讀通鑒論》卷十八
《讀通鑒論》卷十九
《讀通鑒論》卷二十
《讀通鑒論》卷二十一
《讀通鑒論》卷二十二
《讀通鑒論》卷二十三
《讀通鑒論》卷二十四
《讀通鑒論》卷二十五
《讀通鑒論》卷二十六
《讀通鑒論》卷二十七
《讀通鑒論》卷二十八
《讀通鑒論》卷二十九
《讀通鑒論》卷三十
《讀通鑒論》卷末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