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讀通鑑論》 作者:王夫之  

卷二十七·懿宗

王式之平裘甫,康承訓之平龐勳,史據私家之文,張大其功,詳著其略。嗚呼!是亦吹劍首者之一吷而已矣。但以一時苟且收拾之近效言之,則童貫之勦方臘,且非無可紀之績也;至於朱儁、皇甫嵩之平黃巾,則尤赫然矣。乃皆不旋踵而大亂作,國隨以亡,爝火之溫,不能禦冰雪,久矣!饑寒之民,猝起弄兵,誌不固,力不堅,大舉天下之兵以臨之,其必克者勢也。所難者,盡取而斬艾之,則降不可殺,即盡取而斬艾之,而其潰逃以免者猶眾也。既不得為良民,而抑習於掠奪,則狂心不可卒戢,夫何能使之洗心浣慮以服勤於田畝哉!況有司之暴虐不革,複起而擾之,則乍息之火,得風而燎原,未可以賊首既俘,信煙波之永息也。

靖康之世,京東之賊亦蜂起矣,宗汝霖收之而帖然者,使自效於行伍,而拔用其梟雄,俾仍合其部曲也。汝霖卒,賊且複潰矣,重起而收之者韓、嶽也,鹹有所歸,而不複雜之耕桑市肆之中,使鞅掌而思浮動,故宋以寧。王式乃於裘甫之既擒,不複問數萬之頑民消歸何處,爪牙乍斂,而睥睨於人閑,則後日之從龐勳以亂徐州,隨王仙芝、黃巢以起曹、濮者,皆脫網之魚,遊沙汀而鼓浪。式曰非吾事也。甫一擒而策勳飲至,可以鳴豫於當時,書功於竹帛矣。

夫亂軍叛民與藩鎮異。藩鎮之反,雖舉軍同逆,而必倚節度使以起伏,渠帥既誅,新帥撫之,三軍仍安其故籍而不失其舊。故裴中立曰:“蔡人亦吾人也,綏之則靖矣。”亂軍叛民者,雖有渠帥,而非其夙奉之君長,人自為亂,渠帥自誅,眾誌自競,非有以統攝之,而必更端以起。當斯時也,非分別其疆弱之異質,或使之歸耕,或使之充伍,又得良將吏以安存之,則愈散而禍愈滋。以式為將,以白敏中之徒為相,居中而禦之,何功之足紀哉!徒以長亂而已矣。又況康承訓之進沙陀以亡唐邪?

古之稱民者曰“民岩”。上與民相依以立,同氣同倫而共此區夏者也,乃畏之如岩也哉?言此者,以責上之善調其情而平其險阻也。唐至懿宗之世,民果岩矣。裘甫方馘,而懷州之民攘袂張拳以逐其刺史,陝州繼起,逐觀察使崔蕘,光州繼起,逐刺史李弱翁,狂起而犯上者,皆即其民也。觀察刺史而見逐於民,其為不消,固無可解者。雖然,貪暴之吏,何代蔑有?一牓違其情,而遽起逐之,上且無如之何,天下惡得而不亡!夫民既如此矣,欲執民而治其逐上之罪,是不矜其窮迫而激之亂也;欲誅觀察刺史以撫民,而民之不道又惡可長哉?小失豪民之意,狺狺而起,脅天子以為之快誌,抑不大亂不已。然則反此而欲靖之也無術,則抑追詰其所繇來,而知畏民之岩者,調製其性情於早,不可唯意以亂法也。

人君所恃以飭吏治、恤民隱者,法而已矣。法者,天子操之,持憲大臣裁之,分理之牧帥奉若而守之。牧帥聽於大臣,大臣聽於天子,綱也;天子谘之大臣,大臣任之牧帥,紀也。天子之職,唯慎選大臣而與之簡擇牧帥。既得其人而任以郡邑之治矣,則刑賞予奪一聽大臣。所訪於牧帥者,實考其淑慝功罪而決行之。於是乎民有受墨吏之荼毒者,昂首以待當守之斧鉞。即其疏脫而怨忿未舒,亦俯首以俟後吏之矜蘇。而大臣牧帥既得其人,天子又推心而任之,則墨吏之能疏脫以使民含怨者,蓋亦鮮矣。

而宣宗之為君也不然。其用大臣也,取其飾貌以求容者而已;其任牧帥也,取其拔擢自我無所推引者而已。至於州縣之長,皆自我用焉,而抑不能周知其人,則微行竊聽,以裏巷之謠諑為朝章。李言、李君奭之得遷,惡知非賄奸民以為之媒介哉?乃決於信,而謂廷臣之公論舉不如塗人之片唾也,於是刑賞予奪之權,一聽之裏巷之民。而大臣牧帥皆屍位於中,無所獻替。民乃曰此裒然而為吾之長吏者,榮辱生死皆操之我,天子而既許我矣。其黠者,得自達於天子,則訐奏而忿以泄,奸亦以讎;其很者,不能自達,則聚眾號呼,逐之而已。曰天子而既許我以予奪長吏矣,孰能禁我哉?不曰天子固愛我,即稱兵犯上而不忍加罰於我;則曰天子固畏我,即稱兵犯上而不敢加刑於我。長是不懲,又何有於天子哉?耰鉏棘矜以攻城掠野,無不可者。民非本碞,上使之碞;既碞,孰能反之蕩平哉?裘甫方平,龐勳旋起,皆自然不可中止之勢也。山崩河決,周道荊榛,豈但如碞哉?宣宗導之橫流,非一朝一夕之故矣。懿宗又以昏頑濟之,禍發遲久而愈不可息。民氣之不可使不靜,非法而無以靜之。非知治道者,且以快一時之人心為美談,是古今之大惑也。

龐勳之亂,崔彥曾以軍帑空虛不能發兵留戍而起,蓋至是而唐之所以立國者,根本盡矣。夫財上不在國,下不在民,為有國者之大蠹,而唐養天下之力以固國者,正善於用此。其賦入之富有,自軍府以至於州縣,皆有豐厚之積,存於其帑,而節度、觀察、刺史、縣令、皆得司其出納之權。故一有意外之變,有司得以旋給,而聚人以固其封守。乃至內而朝廷亂作,外而寇盜充斥,則隨所取道因便以輸者,舟車銜尾而相繼。而不但此也,官用所資,不責以妄支之罪,則公私酬贈宴犒、輿服傔從,沛然一取之公帑,軍吏不待削軍餉以致軍懟,守令不致剝農民以召民怨。故唐無孤清之介吏,而抑無婪縱之貪人。官箴不玷,官秩不鐫,則大利存焉。雖貪鄙之夫,亦以久於敭曆為嗜欲之谿壑,而白畫攫金、褫奪不恤之情不起。觀於李萼所稱清河一郡之富,及劉晏、韓滉咄嗟而辦大兵大役之需者可知已。

自德宗以還,代有進奉,而州郡之積始虧。然但佞臣逢欲以邀歡天子,為宮中之侈費;未嚐據以為法,斂積內帑,恃以富國也。宣宗非有奢侈之欲,而操綜核之術,欲盡攬天下之利權以歸於己。白敏中、令狐綯之徒,以鬥筲之器,逢君之欲,交讚之曰:業已征之於民,而不歸之於上,非陳朽於四方,則侵漁於下吏,盡輦而輸於天府者,其宜也。於是搜括無餘,州郡皆如懸罄,而自詡為得策,曰:吾不加斂於民,而財已充盈於內帑矣。亂乃起而不可遏矣。唯其積之已盈也,故以流豔懿宗之耳目,而長其侈心。一女子子之死,而費軍興數十萬人之資。帛腐於笥,粟陳於廩,錢苔於砌。狡童何知,媚子因而自潤,狂蕩之情,泰然自得,複安知天下之空虛哉?一旦變起,征發繁難,有司據空帑而無可如何,請之於上,而主暗臣奸,固不應也號呼已亟,而或應之,奏報彌旬矣,廷議又彌旬矣,支放轉輸又彌旬矣。兵枵羸而不振,賊乘敝以急攻,輦運未集,孤城已潰,徒遲回道路,為賊掠奪,即捐钜萬,何當一錢之用哉!

且當官而徒守空橐也,公私之費,未能免也;貪欲之情,未可責中人之能窒也。必將減額以剝其軍,溢額以奪其民。此防一潰,泛濫無涯,田野之雞豚,不給追胥之酒食,寡妻弱子,痛哭郊原,而貪人之谿壑,固未厭也。揭竿而起,且以延旦夕之生命,而以敝襦敗甲、茹草啜之疲卒禦之,有不倒戈而同逆者乎?官貧而民益貧,兵亂而民胥亂。徒聚天下之財於京邸,一朝失守,祗為盜資。綜核之政,攬利權以歸一,敗亡合轍,今古同悲。然後知唐初之積富於軍府州縣者,誠官天府地四海為家之至術也。

故曰“財散則民聚”。散者,非但百姓之各有之也,抑使郡邑之各有之也。“財聚則民散”。聚者,既不使之在民,又不使之給用,積之於一帑,而以有用者為無用也。散則以天下之財供天下之用,聚則廢萬事之用而任天下之危。貪吝之說,一中於君相之心,委生人之大計,為腐草塊石以侈富,傳及子孫,而驕淫奢溢,為天下僇,不亦傷乎!故有家者,惡其察雞豚也;有國者,惡其畜聚斂也。庶人盡力以畜財,囤粟而朽蠹之,則殃必及身;窖金而土壞之,則子孫必絕。以有用為無用,人怨之府,天之所怒也,況有天下者乎?

唐之亡不可救,五代之亂不可止,自康承訓奏使朱邪赤心率沙陀三部落討龐勳始。滅唐者,朱溫也,而非溫之能滅唐也。溫自起為賊,迄於背黃巢而降之日,未嚐有窺天之誌也。僖、昭以為之君,時溥高駢以為之將,張、崔胤為奧援於內,而李克用、李茂貞、王行瑜各挾逐鹿之心,溫乃內動於惡而無所忌。若沙陀者,介吐蕃、回紇之衰,自雄於塞上,固將繼二虜而與中國為敵者也。羽翼未成,而陽受羈縻,與劉淵之在河西也無以異。因其未叛,聊使僦居沙徼,絕其窺覦,目不知中國之廣狹,心不喻唐室之疆弱,則自以為僅可奡立於邊陲,而忘情於中夏。則唐之不振,雖有朱溫輩之梟逆,且將與朱泚同其銷歸。唐即不足以自存,尚可苟延以俟命世之英以代興,而中原之禍不極。承訓乃揖而進之,使馳騁於河、淮、江、海之閑,與中國之兵相參而較勇怯,平賊之功,獨居最焉,禍其有能戢之者乎?

龐勳擁數萬之眾橫行,殫天下之師武臣力,莫能挫抑,而沙陀以千騎馳突其閑,如薙靡草。固將睥睨而笑曰:是區區者而唐且無如之何,吾介馬奔之而遽成齊粉,則唐之為唐可知矣。舉江、淮、沂、泗千裏之郊,堅城深池,曾不足以禦藐爾之龐勳,而待命於我,則唐之唯我所為而弗難下也,又可知矣。澤潞、淄青,所稱東西之藩屏也,坐擁旌旄,據千裏之疆,統甲兵以自固,坐視逆寇之披猖,曾莫肯以一矢相加,而徒仰待於我,則中國之眾叛孤立、弗為捍衛也,又可知矣。振旅而歸,分茅朔野,吾亦何求而不得哉?國昌老而克用興,目已無唐,固將奮袂而起曰:是可取而代也。沙陀可以主中國,則契丹、女直、蒙古之疆倍於沙陀者,愈無不可也,而禍延於無極矣。乃論者曰:克用父子盡忠於唐,以賜姓而收為宗支。又何陋邪?然則承訓召寇以入,為滅唐之戎首,罪其可逭乎?朱溫甫滅,沙陀旋竊,石敬瑭、劉知遠皆其部落,延至於郭威,而中國始有得主之望,禍亦烈矣哉!

夫承訓之力,即不足以敵龐勳,而河北諸帥,自張仲武、王元逵、何敬弘歸命以來,皆有效順之成勞,無抗衡之異誌。則胡不請移鎮魏、淄青之兵,下兗南,出曹、宋,拊勳之背,承訓從汝、亳以搗其膺,少需日月,遊魚之釜,可坐待其焦也。而承訓貪功亟進,當國大臣又茸鄙無謀以聽之,爝火入積薪之下,沃之以膏,待其燄發而始悔,莫能及也。故唐之滅,非朱溫滅之,沙陀滅之也;非沙陀之能滅之也,唐自滅也。而承訓其禍原矣。

穆宗、敬宗之無道也,諫之者極言其失,雖不能行,未嚐不以為允而矜全之也。至於懿宗,私路嚴而流陳蟠叟於愛州;同昌公主死,欲族醫官,而貶溫璋為振州司馬,使仰藥以死,且寄恨於劉瞻而再貶之;傳及僖宗,侯昌業、孟昭圖、張道古皆死焉。溫璋臨仰藥而歎曰:“生不逢時,死何足惜。”嗚呼!生不逢時,而林泉可以養誌,上有耽欲無人理之君,下有黷貨無人心之相,以項領試之,憤不自惜,將弗過乎?故傳春秋者,以泄冶不去而諫死,為不合於默語死生之道。則此數子者,其不免於譏矣。抑考春秋書殺大夫泄冶於前,而記陳平國身弑國亡於後。比事以觀,則聖人以大洩之死,為陳存亡之本,固未嚐以責備賢者之例責冶也。

夫人臣之諫君,有愛君無已而諫者,有自伸其道、自不忍違其心而諫者。君而可諫與?或有所不審而違於圖存之理,或不戒而心佚於道以成乎非僻;為臣者,不忍其誤入於邪,而必檠括之以歸於正。則危言亟進,不避惡怒而必爭。君為重也,而身輕矣。君而不可諫矣,乃吾性之清,不能受物之濁,吾學之正,不能同世之邪,生而為士,仕其義矣,出而事君,忠其節矣,立於人之廷,與鄙夫旅進,視其淫昏而固若汙濊之加於其身,有言不可隱也,有心不可昧也,所學不可忘也。以畏禍為情而有懷不吐,笑當世之迷而全身以去,則七尺之軀,無以答上天,生我之恩,無以酬父母;內顧此心,無可容其洨沕者,憤盈以出而不能緘。等死耳,何必三日不汗之可忍,而此不可忍也?則危言切論之,死而無憾者。心為重也,而身尤輕矣。

韓偓、司空圖處無可救藥之時也,君即唯我之是聽,而我固無如之何也,去之可也。蟠叟諸人,君聽我而亂猶可治也,亡猶可存也,望望然而去之,匪君是愛,固不可以為心矣。

夫泄冶當春秋之世,大夫於諸侯,不純乎為臣,故禮有不用而去之,去猶可也。四海一王,寰宇士大夫共戴一主,不能南走粵、北走胡,而即其宇內之林泉以偷生,而坐視其敗,斯亦不成其丈夫矣。傳春秋者,謂非貴戚之卿則去,亦據侯國之有世臣者言耳。後世同姓之支庶,食祿而不與國政,天子所倚為心膂股肱者,皆草茅之士也,將誰諉而可哉?故諸君子之或竄或死而不去以全身也,不係乎君之可諫與否也。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讀通鑑論》

《讀通鑑論》

作者:王夫之
《讀通鑒論》卷一
《讀通鑒論》卷二
《讀通鑒論》卷三
《讀通鑒論》卷四
《讀通鑒論》卷五
《讀通鑒論》卷六
《讀通鑒論》卷七
《讀通鑒論》卷八
《讀通鑒論》卷九
《讀通鑒論》卷十
《讀通鑒論》卷十一
《讀通鑒論》卷十二
《讀通鑒論》卷十三
《讀通鑒論》卷十四
《讀通鑒論》卷十五
《讀通鑒論》卷十六
《讀通鑒論》卷十七
《讀通鑒論》卷十八
《讀通鑒論》卷十九
《讀通鑒論》卷二十
《讀通鑒論》卷二十一
《讀通鑒論》卷二十二
《讀通鑒論》卷二十三
《讀通鑒論》卷二十四
《讀通鑒論》卷二十五
《讀通鑒論》卷二十六
《讀通鑒論》卷二十七
《讀通鑒論》卷二十八
《讀通鑒論》卷二十九
《讀通鑒論》卷三十
《讀通鑒論》卷末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