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五經》、諸子,廣書人物,雖氏族可驗,而邑裏難詳。逮於太史公,始革茲體,凡有列傳,先述本居。至於國有馳張,鄉有並省,隨時而載,用明審實。案夏侯孝若撰《東方朔讚》雲:“朔字曼倩,平原厭次人。魏建安中,分厭次為樂陵郡,故又為郡人焉。”夫以身沒之後,地名改易,猶複追書其事,以示後來。則知身生之前,故宜詳錄者矣。
異哉!晉氏之有天下也。自洛陽蕩覆,衣冠南渡,江左僑立州縣,不存桑梓。由是鬥牛之野,郡有青、徐;吳、越之鄉,州編冀、豫。欲使南北不亂,淄、澠可分,得乎?係虛名於本土者,雖百代無易。既而天長地久,文軌大同。州郡則廢置無恒,名目則古今各異。而作者為人立傳,每雲某所人也,其地皆取舊號,施之於今。欲求實錄,不亦難乎!
且人無定質,因地而化。故生於荊者,言皆成楚;居於晉者,齒便從黃。涉魏而東,已經七葉;曆江而北,非唯一世。而猶以本國為是,此鄉為非。是則孔父裏於昌平,陰氏家於新野,而係纂微子,源承管仲,乃為齊、宋之人,非關魯、鄧之士。求諸自古,其義無聞。
且自世重高門,人輕寒族,以姓望所出,邑裏相矜。若仲遠之尋鄭玄,先雲汝南應劭;文舉之對曹操,自謂魯國孔融是也。爰及近古,其言多偽。至於碑頌所勒,茅土定名,虛引他邦,冒為己邑。若乃稱袁則飾之陳郡,言杜則係之京邑,姓卯金者鹹曰彭城,氏禾女者皆雲钜鹿。在諸史傳,多與同風。此乃尋流俗之常談,忘著書之舊體矣。
又近世有班秩不著者,始以州壤自標,若楚國龔遂、漁陽趙壹是也。至於名位既隆,則不從此列,若蕭何、鄧禹、賈誼、董仲舒是也。觀《周》、《隋》二史,每述王、庚諸事,高、楊數公,必雲琅琊王褒,新野庾信、弘農楊素、渤海高熲,以此成言,豈曰省文,從而可知也。
凡此諸失,皆由積習相傳,寢以成俗,迷而不返。蓋語曰:“難與慮始,可與樂成。”夫以千載遵行,持為故事,而一朝糾正,必驚愚俗。此莊生所謂“安得忘言之人而與之言”,斯言已得之矣。庶知音君子,詳其得失者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