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所以載道,固不可以不讀,而聖賢所以垂訓者不一,又自有先後緩急之序,而不容以躐進。程子曰: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於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之。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蓋大學者,古之大人所以為學之法也,其大要惟曰“明明德”,曰“新民”,曰“止於至善”三者而已。於三者之中,又分而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以至於齊家、治國、平天下者,凡八條。大抵規模廣大而本末不遺,節目詳明而始終不紊,實群經之綱領,而學者所當最先講明者也。其次,則論語二十篇,皆聖師言行之要所萃,於是而學焉,則有以識操存涵養之實。又其次,則孟子七篇,皆諄諄乎王道仁義之談,於是而學焉,則有以為體驗充廣之端。至於中庸一書,則聖門傳授心法,程子以為其味無窮,善讀者味此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然其為言,大概上達之意多,而下學之意少,非初學者所可驟語。又必大學、論、孟之既通,然後可以及乎此,而始有以的知其皆為實學,無所疑也。蓋不先諸大學,則無以提潔綱領,而盡論孟之精微;不參諸論孟,則無以發揮蘊奧,而極中庸之歸趣;若不會其極於中庸,則又何以建立天下之大本,而經綸天下之大經哉?是則欲求道者,誠不可不急於讀四書。而讀四書之法,毋過求,毋巧鑿,毋旁搜,毋曲引,亦惟平心以玩其旨歸,而切已以察其實用而已爾。果能於是四者融會貫通,而理義昭明,胸襟灑落,則在我有權衡尺度。由是而進諸經,與凡讀天下之書,論天下之事,皆莫不冰融凍釋,而輕重長短截然一定,自不複有錙銖分寸之或紊矣。嗚呼!至是而後可與言內聖外王之道,而致開物成務之功用也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