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雲笈七簽》 作者:張君房  

屍解部·卷一

◎太極真人石精金光藏景錄形經說

上宰總真西城王君,昔受之於紫陽公。施行道成後,以付弟子茅盈,以傳南嶽夫人,使授學道者當為真人。

◎釋石精金光藏景錄形法

夫石者,鐵之質;精者,石之津;金者,劍之幹;光者,刃之神。藏玄飆亂,景錄四寶之形。揮割百魔,映彩五星,觀煥七元,激烈火兵者矣。軒轅有橋山之葬,所以劍舄在焉;玉子有渤海之塚,劍鳴空槨;王喬有京陵之墓,而劍飛衝霄。斯實真驗九玄,精應太虛,神方之靈,致威劍之妙化也。諸以劍屍解者,以劍代身,五百年之後,此劍皆自然還其處也。幽響無間,恍惚難尋,不可得言矣!不可得書矣!為之者,見之者,唯當應之於心耳。

軒轅自采首山銅以鑄鼎,虎豹百禽為之視火參爐。鼎成而軒轅疾崩,葬橋山。五百年後山崩,空室無屍,唯寶劍赤舄在焉,一旦又失所在也。

一說雲:黃帝丹成,乘龍上天,群臣攀慕,葬劍舄於橋山。後五百年山崩,空室唯劍,又失所在。玉子者,帝嚳也,曾詣鍾山,獲《九化十變經》,以隱遁日月,遊行星辰,後一旦疾崩,營塚在渤海山。夏中衰時,有發玉子墓者,室中無所有,唯見一劍在北寢上,自作龍鳴虎嗥,人遂無敢近者,後亦失所在也。既發墓時,亦當在五百年之間也。王子喬墓在京陵,戰國時,複有發其墓者,唯見一劍在室,人適欲取視,而劍忽然飛入天中也。案神劍代身,五百年後劍自歸其處,當是靈人使故,有崩發者,令劍得出,而上飛衝天乎!

◎屍解敘

夫屍解之道,如為小妙,既令希者情阻,聞者不及,以一死鎮其路,亦無所複論。唯彭鏗遊山,鳳綱市朝,四皓假首以素,八公變形萬化,亦吾所不願矣!自有方諸刻名,應得屍解之仙者,或稟受使然,或誌行替敗,或學尋淺狹,或情向頹住。此自希尚所及,正以分得之。非向所論諸君衍門子輩。既飽上藥,而故為屍解者也。吾昔受先師屍解上方委化之道,雖不得獲用,常所依依。今向塵埃四會,交兵激合,三官驅除,疾賢害道,言神仙者致屙,尋淫利者富貴,誌道求生者,亦何為波波於風火之中,束帶以入乎牢市者哉!今密出屍解之方,可各以傳示弟子應得為真人者,用之潛遁,足以遠凶惡;施之而逝,可以盡子孫之近戀;隱之而遊,可以登名山也。若夫道數兼備,方術斯明,役使百鬼,招召眾靈,坐在立亡,分氣散形。雖處三軍而飆鋒不能兵,雖行凶危而災癘弗能幹,雖入市朝而百害不能生者,可無複施屍化之遷耳。夫此之解者,率多是不汲汲於龍輪樂,安棲於山林者矣!

◎又敘

《真誥》曰:吞琅玕之華而營丘墓者,衍門子、高丘子、洪崖先生是也。衍門子墓在漁陽潞縣,高丘子墓在河中聞喜縣,洪崖先生墓在武威姑臧縣,此三郡並雲上古死人之空塚也。而不知高丘子屍解入六景山後,服金液之水,又受琅玕華丹於中山,複托死乃入玄洲,受書為中嶽真人。衍門子今在蒙山大洞黃金之庭,受書為中元仙卿。洪崖先生今為青城真人也。漱龍胎而決死,飲瓊漿而叩棺者,王西城及趙伯玄、劉子先是也。服金丹而告終者,臧延甫、張子房、墨翟子是也。挹九轉而屍臭,服刀圭而蟲流者,司馬季主,寧仲君、燕昭王、王子晉是也。夫屍解托死者,正欲斷以死生之情,示民有終始之限耳!豈肯腐骸太陰,以肉餉螻蟻者哉。直欲遏違世之夫,塞兆民之源望也。

◎造劍屍解法

真人用寶劍以屍解者,蟬化之上品也。當自齋戒百日,乃使鍛人,用七月有庚申日,八月有辛酉日,作精利劍。使長三尺九寸,廣一寸四分,厚三分半,以杪九寸為左右刃處,其柄任長短,取適也,頭可安錄環也,唯使長三尺九寸耳。

錄鈈者,鏤刻劍鈈也。鈈左右麵刻之作刃字,麵有九刃字也。鈈背上刻作己字,作九已字也。深刻之,字刻皆從刀背而下,順刃也,順鈈而刻之也。

諸刻處,欲得以金銀廁填之,益分明佳也。劍身中有刻象在後,鈈中央複有堅起如小半鈈者,名之曰伏基。內鈈刻左麵為日字,刻右麵為月字。先又圓刻日月之外為郭也。所謂伏日月之光。基五百年還,出以揮五嶽,入以藏無間,下以製九陰,上以承玄冥,衛足以逐邪魔,威足以鑒七精,仰以映錄五氣,俯以代身化形矣。欲知劍之左右內外,以劍正指南,使劍背在上,使劍刃在下也。於是乃以東麵為右,西麵為左,東為內麵,西為外麵,所謂回巔黃赤,縱到五行,步鬥含陰,斬電割風者也。鬥謂七星,陰謂六丁之神也。劍杪九寸,有兩刃處,並刻兩刃中,脊上內外麵各作三丁字,從兩刃頭始作丁字,分以三寸為一丁字,字順向劍杪。

此劍恒置所臥床上枕櫛被褥之間,使常不離身,以自衛也。既足以逐辟邪魔,又可以照映五形爾。乃神藥題之,即得遁景潛冥矣。此劍尺度長短,廣狹厚薄,刻鏤文字,乃太極四真人靈劍之模範也。或謂曰分景,或曰揮神刀,但當論鋌質有利鈍耳。上人皆陶昆吾之石,冶西流之金,鑄而作之,準其成範也。此之上質,非世人所得。但取精鐵,按而作之,亦足以流景逸真,隱靈化形。藥既陳矣,將不待西吾之質,乃成其妙也。凡鐵亦皆可用也,所存在於範質而已。夫虎狼惡獸,聞麟唱而竄穴,百鳥群遊,聽鳳鳴而絕響。麟角豈銳於虎狼之爪牙哉?鳳聲豈猛於雕鶚之玃乎?所貴在於靈音神氣,道妙發煥,德為群物之軌,真為至空之柄,足以鎮萬精之眩惑,威千凶之用矣。奚必須昆吾之金、割玉之鋌耶?王子喬劍乃凡下之鐵耳,黃帝今所帶劍,是橋山中屍解劍也。若是者,複非西昆之流金也。

◎屍解次弟事跡法度

若欲且遁潛名山,棲身高岫,或欲隨時觀化,逍遙林澤;或欲斷兒子之情,令始終道畢,外割親悲,內遏希尚,不願真官隱浪自足者,當修劍屍解之道,以曲晨飛精,書劍左右麵,先逆自托疾,然後當抱劍而臥。又以津和飛精作丸如大豆,於是吞之。又津和作一丸如小豆,以口含,緣拭之於劍鈈,密呼劍名字,祝曰:“良非子幹,今以曲晨飛精相哺,以汝代身,使形無泄露,我當潛隱,汝暫入墓,五百年後,來尋我路。今請別矣,慎勿相誤,上登太極,言功八素。”祝畢,因閉目咽氣九十息,畢,開目忽見太一以天馬來迎於寢臥之前,於是上馬,顧見所抱劍已變成我之死屍在彼中也。臨時當易著太一迎服,留故衣巾以覆劍也。乃乘馬躡虛,任意所適。或可改名易姓,還反故鄉,無所忌難矣。劍成死屍,與真不異,又有臭氣,又乃生蟲。既劍入棺,即複劍形,不複為屍形也。天馬者,吉光騰黃之獸也。太極真人命太一使者齎馬執控,並迎以寶衣,恍惚而來,不知所以然也。馬去之時,雖眾醫侍疾,子孫滿側,而我易服束劍,流景變跡,徒相衛比肩對目,而不覺我之雲為也。所謂化遁三辰,巔徊日精,呼吸萬變,非複故形者也。寶衣,無縫衣也。劍字,子幹,名良非。若未用劍之時,眠臥常祝呼劍名字曰:“良非子幹,神金揮靈。使役百精,令我長生。萬邪不害,天地相傾。”當密祝於劍鈈之中。上馬時,以藏景錄形靈丸二枚著劍青囊中,結空囊口,著被中,良久,已複變成向者囊中劍也。二三年間,乃忽然自失之耳。此曲晨飛精,一名七陽日精之華,蓋琅玕之並例矣。此丹複能流遁散形,分景藏毫,四海不能容其體,粟米固能纏其外者也。隱回七度,昏蔽三光,實其妙矣!其用他藥得屍解,非是用靈丸之化者,皆不得返故鄉。返故鄉則為三官執之也。有死而更生者,有頭斷已死,乃從一旁出者,有死畢未殮而失屍骸者,有人形猶存而無複骨者,有衣在而形去者,有發脫而失形者。白日去謂之上屍解,夜半去謂之下屍解,向曉暮之際而去者謂之地下主者。此皆跡兆不滅,為人所疑,雖獲隱遁,令世誌未厭,又不得返旋故鄉,遊棲靡定,深所恨,恨意在於此。此自是《太清屍解之法》,那得比太極之化遁乎?高卑絕軌,良有由也。

◎太極真人誡

太極真人誡:夫傳受此,雖年多者,所謂道初起耳。上古之世平,當全其限;中古世衰,漸可半之;下古世亂,三分之一乃可傳授。不但此法而已,長生大道亦然。若必是其人,亦複不限。下古,謂金馬之世也。事在《太極真人誡》中。

◎屍解神杖法

《赤書玉訣》雲:當取靈山陽向之竹,令長七尺,有節,作神杖,使上下通直,甘竹乃佳。書《黑帝符》,著下第二節中。《白帝符》,第三節中。次《黃帝符》,第四節中。次《赤帝符》,第五節中。次《青帝符》,第六節中。空上一節,以通天;空下一節,以立地。蠟封上節,穿中印以《元始之章》。又蠟封下節,穿中而印以《五帝之章》。絳文作韜,長短大小足容杖,臥息坐起,常以自隨。行來可脫杖衣,隱以出入,每當別著淨處。以杖指天,天神設禮;以杖指地,地祗伺迎;以杖指東北,萬鬼束形。乘杖行來,及所施用,當叩齒三十六通,思五帝直符吏各一人,衣隨方色,有五色之光流煥杖上,五帝玉女各一人合共衛杖左右,微祝曰:

太陽之山,元始上精。開天張地,甘竹通靈。直符守吏,部禦神兵。五色流煥,硃火金鈴。輔翼上真,出入幽冥。召天天恭,攝地地迎。指鬼鬼滅,妖魔束形。靈符神杖,威製百方。與我俱滅,與我俱生。萬劫之後,以代我形。影為吾解,神升上清。承符告命,靡不敬聽。”畢,引五方炁各五咽,合二十五咽止。行此道九年,精謹不慢,神真見形,杖則載人空行。若欲屍解,杖則代形。倏欻之間,已成真人。朝拜以本命八節日,當燒香左右,朝拜此杖,則神靈感降,道則成矣。

◎水解凡三人

△辛玄子

辛玄子,字延期,隴西定穀人。好道行,度秦川長梁溺死。西王母酆都北帝湣之,敕三官攝取骸還魄,複得成人,度命南宮。今正差領東海,侯補禁元中郎將,為吳越鬼神之司。

△段季正

《道跡靈仙記》雲:代郡段季正,隱士也。晚從司馬季主學道,渡秦川,溺水而死,蓋水解也。今在委羽山中。

△王進賢

王進賢者,琅玕王衍之女也。遭石勒略,共侍女名六出赴黃河,自誓不受辱,即投河中。時遇嵩山女仙韓西華出遊,見而湣焉,撫接二人,救而度之,外示沉沒,內實密濟矣。西華即將入嵩高山,授以道要,今在華陽易遷宮中矣。六出本姓田,漁陽人,浚儀令田諷孫也。年可二十二三,體貌端正,善有誌節,故能與進賢同赴於河。又田諷曾有陰德行善,福及六出,故亦得仙也。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雲笈七簽》

《雲笈七簽》

作者:張君房
《雲笈七簽》序
《雲笈七簽》道德部
《雲笈七簽》混元混洞開辟劫運部
《雲笈七簽》道教本始部
《雲笈七簽》道教經法傳授部
《雲笈七簽》經教相承部
《雲笈七簽》三洞經教部
《雲笈七簽》天地部
《雲笈七簽》日月星辰部
《雲笈七簽》十洲三島部
《雲笈七簽》洞天福地部
《雲笈七簽》治部
《雲笈七簽》稟生受命部
《雲笈七簽》雜修攝部
《雲笈七簽》齋戒部
《雲笈七簽》說戒部
《雲笈七簽》雜法部
《雲笈七簽》存思部
《雲笈七簽》秘要訣法部
《雲笈七簽》雜要圖訣法部
《雲笈七簽》雜秘要訣法部
《雲笈七簽》魂神部
《雲笈七簽》諸家氣法部
《雲笈七簽》金丹部
《雲笈七簽》方藥部
《雲笈七簽》符圖部
《雲笈七簽》庚申部
《雲笈七簽》屍解部
《雲笈七簽》諸真要略部
《雲笈七簽》仙籍旨訣部
《雲笈七簽》諸真語論部
《雲笈七簽》七部語要部
《雲笈七簽》七部名數要記部
《雲笈七簽》仙籍語論要記部
《雲笈七簽》讚頌部
《雲笈七簽》紀傳部
《雲笈七簽》靈驗部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