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雲笈七簽》 作者:張君房  

諸真要略部·卷一

◎太清神仙眾經要略──武當山隱士南陽翟煒撰

抱樸子初受業於從祖玄,其覽悟超至,包綸身神,以為奇偉所達也。精曠之流,僉亦歸屬,乃分居浙陽之山。既而患門人學者有征眾之惑,複追玄於宜都,問曰:夫晷以度征,人以貌兆。若巫鹹之《星經》,度無遺算,季鹹之神占,貌無失揣。列子之三顧,而季鹹陋其術;滔天之襄陵,而巫鹹空其籍。謂聖人天道,不可得而測之歟?謂二鹹之虛詭而妄經術歟?天道聖人,故以遠矣!今之即事,人有求度於洪者眾矣。始進之貌,俛視謹,精沉肅彌,篤若誌至而不可加者。及服道暫年,學宗未淹,而毀隨已興,沮徒愆結,蕞爾隱居,二三之眾,貌非一子之類,然而不可得而詳。又何況子長驅世利,馳競生榮,陰機密巧,廣群術眾,以感其君,而可辨哉!此洪所亂也。亂所實洪,聖人其無病諸乎?

玄曰:巫鹹之準玄度,季鹹之辨血機,並得之於數分,亦聖習之一途,未可以侮而欺也。夫人精神之蒸生,非氣無以兆其形;氣之結形,非性無以成其體。故形長而煩性滋深,年茂而濁欲愈甚也。是以聖人之垂道,清淨以潔精神,除煩以混元一。故能囊括玄和,照明無障。而習潔有詣否,除煩有深淺,致使神裕有遠近,叡能有彼此。陵陽所以善啜霞於朝陽,而不能襲馮夷於濤駕者也。夫學窮盡於數分者,未必通於心明;通於心明者,未必陶於氣表;陶於氣表者,未必至於虛寂之真表也。而責巫氏之暗洪災,季占之迷靈貌,謂聖人之亂,處物不其固矣!夫天地以元氣而著成,聖人以性煉而陶真。元氣有渾煩,渾煩在剖判之前。剖判然後有象列,象列然後有晷度,晷度在數見之內,洪災生於渾煩之運,故洪災不可以數見審也。性煉有苞玄,苞玄在蒸生之外,蒸生然後有形色,形色然後有血機,血機在觀揣之內,靈貌生於苞玄之運,故靈貌不可以觀揣得也。是以至人不責鑒於備途,知其神分之有巨細,學煉之有高卑也。

昔者,吾嚐學於陶先生,與邯鄲太子王休長、延閭子甘元淑、弘農張伯英、青牛子封君達、河南卜文先、陳留成仲式等,俱受《五氣端玄經》。數子並以學達升玄,而吾以滯昧濁質,弗通味旨,然所誌略猶可得而言。

夫人稟生之有真偽,神分之有巨細,皆五氣之所流也。是以至人莫不精乎五氣之學,以鑒神分之源;師導者莫不明乎五氣之本,以弘真玄之教;王者莫不通乎五氣之性,以闡天地之和。貫於五氣之用,大矣哉!

夫五氣者,陰陽之中五常之氣也。夫人生天地之間,其形骸五髒之氣,一象天地五行四時之賦也。天以五行為五常,人以五行為五髒。

天以木府仁,其溫為春,以主生生之常,溫精上結為歲星,以照開篤之表;人以木為肝,其識為慈,以為溫恭喜悅之髒,其髒精上形為口,以任啟泄之司,象天之有春德,以生其吐舒發敘之意也。

天以火府禮,其炎為夏,以主茂盛之常,明靈上臨為日,以宣曜明之道。炎精上結為熒惑之星,以表察司之禁;人以火為心,其識為哲,以為鑒達之髒,其髒精上形為目,以任光視之司,象天之有夏有日,以生其明勝長大之意也。

天以土府信,其厚為地,主王季夏,統維四方,以主產施安給之常,厚精上給為鎮星,以照公靖之表;人以土為脾,其識為公正之髒,其髒精上形為舌,以任審味弘當之司,象天之有土德,以生其受宜辯重之意。

天以金府義,其涼為秋,以主威裁萬物之常,涼精上結為太白之星,以照斷肅殺之表;人以金為肺,其識為氣威之髒,其髒精上形為鼻,以任猛決臭馨之司,象天之有秋德,以生其威亮敷簡之意。

天以水府智,其寒為冬,以主保實澄嚴之常,義靈上臨為月,以宣晦皇讚玄之道,寒精上結為辰星,以表法慎之禁;人以水為腎,其識為領,以為禽獸沉驚之髒,其髒精上形為耳,以主聽采聞鑒之司,象天之有冬有月,以生其謙承納之意。

人之有五髒,溫涼寒燠,猶天之有四時也,人之有耳目,猶天之有日月也。人之有精神,猶天之有太帝也。精神居乎心脾之中,肺肝之間,猶太帝處四守之內也。精神以膽為禦坐,猶太帝之居紫微宮也;以心為禦庭,猶太帝以太微為禦庭也;以脾為內室,猶太帝以軒轅為內舍也;以肝為鹹池,以肺為天河,以腎為司闕,猶太帝之有四守也。紫微執計而先左,故精神據膽而守肝,是以人生莫不以溫恭慈喜為先治也。精神以氣為乘輿,以行為五識,猶太帝以運為術,行以週乎天也。

夫氣之在人,亮清而為嚴。氣激濁而為咶,聲搖延而為音。咶放舒而為呼,音平辯而為言,呼怒鼓而為詈。言深為語,語深為談,談深為論,論深為議,議深為罵,罵深為詈,詈深為謗,謗深為誹,誹深為讟。

氣整衝至,精神篤之,為誌;氣循準常,精神守之,為性;氣會機指,精神適之,為情;氣密隱模,精神運之,為意;氣合裏遇,精神澄之,為懷;氣因事結,精神係之,為憂;氣美偶觸,精神降之,為勇;氣聳馳禦,精神崇之,為願;氣仁垂注,精神鍾之,為念。念深為矜,矜深為湣,湣深為慈,慈深為悲,悲深為啼,啼深為號,皆肝府之氣起也。

夫肝者,精神首運之路也。故嬰兒之生,墜藉而先啼,肝氣激也。未知偶識於人,寤寐怡然而獨笑,肝氣浮也。未知有搖於人,摳支躁然而獨搖,肝氣煩也。多恐驚而無當捍之威,善直一而無繁頑之欲,皆精神未及週禦於肺、脾、心、腎、四髒之氣也。

夫魂魄者,精神所首,左枕為魂,精神所體,右據為魄。故肝藏魂,魂動為恐;肺藏魄,魄動為懼。魂震為驚,魄震為怖。故嬰兒之所以多恐驚者,精神之所在肝也。及其長有怯勇者,膽虛為怯,膽實為勇。膽附乎肝,生而怯;膽附乎肺,生而勇。剛捍而生,膽附乎肺;柔澤而生,膽附乎肝。人怯,積習禦捍,變而成勇者,膽氣漸而增也。人怯,醉酒恚亂,奮而成勇者,膽氣脹而滿也。醉而喜怒,悲呼交錯,不至其常者,五髒之氣浮而亂也。

精神禦氣於肝,氣清而為溫恭慈仁深念之遠。其體恭而安,其視治而正。氣浮而為喜適感會之悅,氣煩而為戲歡笑劇之極,氣激而為啼號哀泣之至。由是有樂極則悲,悲極則樂,亦複為憂恐怵惕愧慚之時,皆肝府之氣激動之中,因事週環懼憂之所生也。

精神禦氣於脾,氣清而為公正弘暢吟詠閑遠之思。其貌則和而舒,其視則平而亮。氣浮而為輕委,於物不慮之誤,氣煩而為寬慢,驕縱豪誕忽忘之失,氣激而為矜擾怨恚嫌恨忿懟距塞之違。

精神禦氣於心,氣清而為鑒達週物之敏,其容是有決速之精。氣浮而為虛華、矜妄、輕談、齟齬、詆訶是非之論,氣煩而為耽愛、美著、奢華、矜誕、克好勝人之傲。其視則高而眇,其與人對則以貌忽人,有蕭然無偶之狀。舉動不自勝守,氣激而為脫輕飆躁之烈。

精神禦氣於肺,氣清而為貌威色尊不可狎之顏。氣浮而為輕冶貌列高深失準,有不常之色,氣煩而為淩侮莫顧之畜,氣激而為勃怒振勇驚急之害。

精神禦氣於腎,氣清而為謙儉約謹之節。氣浮而為妄欲諱匿悔惱之弊,氣煩而為貪吝嗜欲聚斂無厭之鄙,氣激而為衝忌陰邪謀逆之毒。

夫人之生氣,未嚐不煩。煩者,氣積之大恒也。遇靜則清氣有生,遇動則浮氣益起,遇發則煩氣益盛,遇觸則激氣益迅。氣有流謝,故氣煩則怠,怠必弊,弊而多過者觸,觸而激,激必竭,竭則衰,衰則精神散矣!散則絕,絕則形體朽矣!竭遇驕極,風厲入之,則暴卒而僵。衰極氣盡,則老斃而終。此人生之所以死也。

溫恭慈喜之變,變而為諂,柔而為曲,恭而為媚。其俯仰之謹色,色則虛而俯措,俯措則婉而卑,其容貌有不安之候。公正之變,變而自專無憚,翹陸肆固之驕,其措則好訐人之行,以為已正之驗也。貌威之變,變而為侮,忽淩誕之慢,?自嫉矜害,其道掩善,其目則嵎而冗,其色則顏而懍,其與言則不稱,憂人之徵也。鑒達之變,變而為巧佞機詭讒毀之奸,其言則易而若真,其宣則浮而振亮,其目睛候,膝則搖易而竊速,有不治守之動,其操則不能久居重定也。謙儉之變,變而為密毒陰違之武,亦為殘虐替逆之奸。其視則下而鬱,其直則巧而嚴,其意則曠而戾,其與居則有憤噫遽奮之效也。是五變之俗,皆化利之所由也。是以聖人之和天地達民,有五氣之變,故不以意利而化之也。

夫上好逸豫,愛民有由恭阿順之巧。厚之以利,則民競諂柔色順之媚以求之。故邪偽化惑之俗興,而木行篤直之氣失矣!失積則咎氣有餘縮之差。世犯歲星之忌,殃災則有溫毒之疫,民負司命之禁,殃則有項痛、煩殞、奪壽促命之死。咎氣流注蒸產,而相生為諂諛遺釁之燼。

上好寬委,愛民有徑執偏專之守。厚之以利,則民競肆固矜誇之見以求之。故狠軼忿戾化亂之俗興,而土行公利之氣失矣。失積則地有舒泄、穢結、亂積、風雷反震動之故,世犯鎮星之忌,災則有悸氣蒸毒之疫,民負司危之禁。咎氣流注蒸產,而相生為驕逸恣惰遺釁之燼。

上好煩品,愛民有降若風邁之貌。厚之以利,則民競魁岸豪傑爭第妄進之奸以求之。故相淩踐蔑忽禍化流亡之俗興,而金行信質之氣失矣。失積則時有雪霜愆節之侵,世犯太白之忌,災則有氣痛之疫,民負司契之禁,殃則有癘竭氣斷及兵凶、震殺、奪壽促命之死。咎氣流注蒸產,而相生為侮慢,相仇遺釁之燼。

上好慧敏,愛民有文辨彩豔之巧。厚之以利,則民競機飾浮詭流尚之偽以求之。故佞為俺聽化暗之俗興,而火行哲明之氣失矣。失積則日有病無光,勃蝕之促,世犯熒惑之忌,災則有暑毒之疫,民負司順之禁,殃則有鬼魅、忤痛、心悶、殞絕、慌惱及狂逆、妄圖不道之覬,奪壽促命之死。咎氣流注蒸產,而相生為奢華佞害、窺覦遺釁之燼。

上好嚴厲,愛民有敢斷克決之巧。厚之以利,則民競懷毒逞其害烈之能以求之。故空患陰圖禍背化逆之俗興,而水行義守之氣失矣。失積則月有魘虧魄傷,遲速不常之度,世犯辰星之忌,災則有陰毒之疫,民負司錄之禁,殃則有殘痼、滯瘠、暴僵及盜賊、獄戮奪壽迫促殘命之死。咎氣流注蒸產,而相生為凶淫禁虐遺釁之燼。化失五常之氣,世運五常之災,民沈五促之燼,皆榮辱爭奪恥怨仇侮嫉?自之所生也。

夫民之生性莫非氣煩,氣煩則嗜欲生焉。原夫嗜欲之本,勢不逾乎口實五味,體充衣暖,男女偶適之間而已矣。五德之後,無故以珍食華服,重嬪嬙之選,利害炫耀,長而茂之,為無厭之盛也。於是乎利害生榮辱,榮辱生喜怒,喜怒生是非,是非生賞罰。賞罰者,化末之季穢者也;聽訟者,天下之禍,弊者也。賞罰、聽訟,非所以斷嗜欲之茂也。古先之為者,蓋自尊其勢而為之者也。

夫嗜欲之茂,好利而惡害,喜榮而忿辱。夫其常性為五燼之源,豈有厭乎極巳哉!故其向榮也,靡知足其喜;故其觸辱也,莫知已其忿。當其所爭也,奮劍振銳,冒嚴陷凶,不違矢刃之屠,不顧性命之沒,父子兄弟不暇相格。故胡可以介介乎。是非繩墨而欲以裁之哉?胡可以未來乎,賞罰之準令而能以遏之哉?亂民五清之氣,成民五燼之殃,皆由王者使五燼之士,治五燼之民,不自知已有五燼之固。其知拯民有五燼之難乎?秖相激戾而生其釁怨,此不達之咎也。故雖昧旦不忘,徒苦心而無成;星言夙駕,徒勞役而無濟。夫道德之運世也,不眩民以煩利,則民無所馳其奸求;不促民以煩辱,則民無所忿其恥怨。奸求、恥怨弗行,則嗜欲自簡,嗜欲自簡則民俗定一,民俗定一,則太平淳樸,雍和淑豫之深至矣。太平之民,不自知在太平之世,所以雍和淑豫然也。惡識夫榮辱爭奪、恥怨仇侮,嫉?自之措哉!

若夫昆?虛之南,而西北東北諸域之俗不傳,此東南赤縣之名教遺策而其民弗知,有甲兵攻伐之亂,而其世弗知,有相暴殺逆之禍,精保性常,而大仙大賢慈淨之神出焉。由茲言之,何瑣瑣乎庸爾準令,故事之有乎!夫燼士之執政也,勢傍典刑,隆崇矜據,明其權柄,識其寒暑,欲以擅秉而懲違忤,富貴而製蒼生,弗覺夫鄙哉!流末參差,人情轉易,已滑其在始立意之頑,而成其固弊仇眾潰逆之敗也。積代相習,豈悟之哉!是以燼士不可以任之者也。為其將則禍大矣!任之道學,清淨之眾,則道學喪矣!任之王者,朝廷之列,則王者亡矣!睹其血機,觀其舉候,豈離乎五變之氣乎?聖人之粗教耳!易可以審,何亂之有哉?惜乎而固,奚其甚哉!是以至人之所以潛棲山穀者,豈好為遁世之名乎?蓋不欲以五燼之俗,滑其五清之氣也!五燼之俗,莫不以聲勢相傾而亂其清氣者也。觸其契色,逆其聲音,欲無忿憾潰中之氣者,難矣!事有蹇違,以己求人,欲無卑側媚悅之巧者,希矣!遇有勢居,人求於己,欲無驕淩豪禦之張者,鮮矣!此三者,皆五燼殃氣,有生之常也。與之糅俗,望無亂清氣,其可得乎?是以道士不可得與其雜處而狎之者也。

《九靈上寶經》雲:夫五情者,陰陽五府之神氣形於人者也。故學仙者,必隱靖山林,潔修五清,欲清淨而精至,以會真玄神應。是以溫恭慈悅之氣,藏於肝,木府之所賦也,司命所守也。其治肝潔,常以正月十日齋,治少陽,令人肝氣生;至二月八日,定少陽,應春風;至三月六日,治陽明,定春風;至於四月四日,於甘泉東流水之北岸,東麵向朝陽之地,晨早沐浴蘭湯,使身意清淨,香火向日,禮祈無上正真大道太真太寶內內及左太禁上師之神、上宮左諸司,頓首稽首三百數,然後靖跪,以手捧心,至誠定息,靜念木府之真靈,珣無他思。其禁不得有求於世利,妄為不柔之溫,妄為不誠之恭,妄為不實之慈,妄為不衷之悅。其修潔攝息有定,則肝氣真而無虛,春溫不睦之眚,不能得侵其實氣。體節休和,幹力強利,首無暴痛之疾。司命之神奉之,青龍護之,青氣繞之,青液調之,東嶽之精隨之,山穀之神衛之。若獨處林嶺,則百獸依仁,有自馴之驗;狼虎歸慈,有息猛之征。其修潔有積,則青帝之芝及黑玉之芝,見於所行止之前,得而服之升仙,三千歲而息羸。其潔深大至著,極於木府,則神弟視昆侖之東,少陽之域,慈淨之仙。其神變能為洪海之溢,涸能為天地之倒,易能為瓊宮玉宇,滿乎天地之見。木府,少陽之神性也。

哲明敏見之氣,藏於心,火府之所賦也。司慎之所守也。其治心潔,則常以四月四日齋,定陽明,受夏氣;至五月一日應陽調氣;至於六月二十七日,常以日中沐浴蘭湯,使身意清淨,香火南麵向日,禮祈無上正真大道太真太寶內內及太陽太覺之神、上宮都司,頓首稽首三百數,然後靖跪捧心,至誠定息,靜念火府之真靈,闃無他思。其禁不得有規於世利,妄為不道之哲,妄為不順之明,妄為不真之敏,妄為不正之見。其修潔攝息有定,則心氣真而無煩,夏暑不睦之眚,不能得侵其實氣,其意明澄朗慧,用道微妙,鑒徹真性,目無昧睡之疾。司慎之神奉之,赤龍護之,赤氣繞之,赤液調之,南嶽之精隨之,山穀之神衛之,則鴻鶴鸞鳳之鳥應而歸之。其修潔有積,則赤帝之芝及青玉之芝見於所行止之前,得而服之升仙,九千歲而息羸。其法深大至著,極於火府,則神弟視昆侖之南太陽之域,太覺之仙其神變能為項佩日曜,能為光照四海,而震搖諸域,能為飛騰,所詣無礙之至。火府,太陽之神性也。

公正弘重之氣藏於脾,土府之所賦也。屍蜃之所守也。其治脾潔,則常以六月二十七日齋,定太陽,受秋氣;至於七月二十七日?夫時沐浴蘭湯,使身意清淨,香火向日,禮祈無上正真大道太真太寶內內及上宮太均之神、宮內諸司,頓首稽首三百數,然後靖跪捧心,至誠定息,靜念土府之真靈,珣無他思。其禁不得交擾於世事,妄為求名不體之公,妄為矯圖不淳之正,妄為縱墮昏忘之弘,妄為專固不泰之重。其修潔攝息有定,則脾氣真而無怠,衷豫安靜,而無憒蕩塞悶、體沉不收、腫疽之病,季暑不睦之眚,不能侵其實氣。誌意益衝,而無厭免之痾,舌味藥物,而無不進之滋。蜃屍之神奉之,黃龍護之,黃氣繞之,黃液調之,中嶽之精隨之,四方群臣衛之,萬鬼歸之,其修潔有積,則黃帝之芝及赤玉之芝見於所行止之前,得而服之升仙,二萬歲而息羸。其潔深大至著,極於土府,則神弟視昆侖之頂,太和之仙。其神貴常寂,不貴變動之見。土府,大均之神性也。”

尊嚴威儀之氣藏於肺,金府之所賦也。司契之所守也。其治肺潔,常以七月二十七日齋,治人利氣;至八月三日,定少陰,令人受生氣;至九月二十七日,治厥陰,令人受剛氣。常以日晡沐浴蘭湯,使身意清淨,香火向日,禮祈無上正真大道太真太寶內內及右太禁收土之神,宮右諸司,頓首稽首三百數,然後靖跪捧心,至誠定息,靜念金府之真靈,珣無他思。其禁不得有禦於世趣,妄為驕逸抗戾之尊,妄為懷害之嚴,妄為侮忽之威,妄為淫飾之儀。其修潔攝息有定,則肺氣真而無倦,秋冷不睦之眚,不能得侵其實氣,則喘引和亮,胸中無竭寒斷氣之毒。司契之神奉之,白龍護之,白氣繞之,白液調之,西嶽之精隨之,山澤之神衛之,津梁之精侍之,虎狼依之,為之驅用。修潔有積,則白帝之芝及黃玉之芝見所行止之前,得而服之升仙,七千歲而息羸。其潔深大至著,極於金府,則神弟視昆侖之西少成之域,成道之仙。其神變能為偃月之照,能為行水而足不濡,行地若水而地不堅,能為身上身下漂出水火之變。金府,少陰成道之神性也城陽郤孟節疏注:尊嚴威儀之義曰:“不狎褻黷為尊,色正儼然為嚴,神肅澄忄穀為威,舉動徐詳為儀。

謙儉妙密之氣藏於腎,水府之所賦也。司錄之所守也。其治腎潔,則常以十月十八日齋,治厥陰,受冬氣;至十一月十五日,治太陰,定五髒氣;至十二月十三日,通太陽,受腎氣;至於正月十日,皆以夜半沐浴蘭湯,使身意清淨,北麵向陰,香火禮祈無上正真大道太真太寶內內及沆澄當作瀣字。太陰之神、宮後諸司,頓首稽首三百數,然後靖跪捧心,至誠定息,靜念水府之真靈,珣無他思。其禁不得有馳於世務,妄為傾邪之謙,妄為失其常守及貪欲無厭之儉,妄為傾毒陰匿謂人不覺之妙,妄為潛謀奸私之密。其修潔攝息有定,則腎氣真而無損,冬寒不睦之眚,不能得侵其實炁。則行步勁速,進退堅強,腰竅玉房及膀胱股脛無疼滯之疾。其修潔有積,則司錄之神奉之,黑龍護之,黑氣繞之,黑液調之,北嶽之精隨之,太陰之神衛之,靈葵歸之,其居水濱則蛟龍魚鱉依之。其修潔有積,則黑帝之芝及白玉之芝見所行止之前,得而服之升仙,一萬歲而息羸。其潔深大至著,極於水府,則神弟視昆侖之北玄都之域。太豫玉膏之仙。其神變能為晦天之變;能為他方遠膳之饋;能以大為小,以小為大,以有為無,以無為有之變。水府,沆瀣之神性也。

凡學道不能精立至潔於所行,則五府之神未嘉祐之,而以服氣及進服藥物、藥精,餌術丹石之小法,多為所敗矣。設小有效,不逾五百年之力耳!其術多退溺而無成也。夫殖至潔之氣於五府,其精不泯,及蒸人道,莫不於九元之清而生之者也。莫不常為仙為神為聖矣。

其齋法,沐浴清淨,所以常於正月十日、二月八日、三月六日、四月四日、五月一日、六月十七日、七月二十七日、八月三日、九月二十日、十月十八日、十一月十五日、十二月十三日者,以道氣數之,此日皆天帝遊東井之日也。是以行道輙當於此日,更起新意,為沐浴清淨之始,倍加謹敬之篤也。

其服氣法,攝五情之息,漸能有定,然後常以二月三日、九日、十八日、二十七日,若甲寅、乙巳、丁巳、甲子、丁卯王相成滿日,於山林隱靖之處,近東流水醴泉向陽之地,地氣陽而調也。沐浴蘭湯,以丹書玉房為田字,方一寸。玉房在臍下三寸。精念玉房,令氣致於丹田。去鼻中毛,正偃臥,兩足相去五寸,兩臂去身各五寸,合目握固,如嬰兒之拳,是用蒲蒻為枕,高可三寸,若胸中有病,可高五寸,若病在臍下,可去枕。既服氣,不複得食生菜及生果硬物。服氣時,食日減一口,十日後可不食。二三日腹中或涓涓若饑,選好肥幹棗上術煎,微得食之,一日一夜不過此。不念食者,勿有進啖。其飲水,一日一夜可五升而已。其太一醪醴,亦可一日一夜五升,勿絕。口中常含棗核者,令人受氣且生津液故也。如此則胸中上下氣脹,腸胃致令得空虛,空虛則和氣通焉。五神宗而助之,則升仙矣。《孔子家語》雲:“食氣者,神明而壽;食穀者,智慧而夭;不食者,不死而神;雜食者,百疾妖邪之所鍾焉。”是以食愈少者,心愈開而延年益壽;食愈多者,心愈塞而年愈奪也。翟煒《釋週傳論》雲:“悠悠九天,茫茫萬寓,氣之所蒸,產之所煩。品物叢生,迭相大小,擾擾營營,為利害所纏。”有生之為乎!其猶塵粉之一毫,暫浮於汙池之內;有國之所域,其猶芥石之一片,孤寓於大衍之中。是以莊週稱四海之於天下,猶壘空之在大澤;有國之於四海,猶?弟米之在大倉。其中一世之是非,芥石之利害焉,足以經於曠然之念哉!是以至人之所以輕天下,細萬物也。豈措心於矯亢之觀乎?直以世利無以幹其胸懷,榮華無以褻其顧盼,將在子靖氣潔精,其貴存真而已矣!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雲笈七簽》

《雲笈七簽》

作者:張君房
《雲笈七簽》序
《雲笈七簽》道德部
《雲笈七簽》混元混洞開辟劫運部
《雲笈七簽》道教本始部
《雲笈七簽》道教經法傳授部
《雲笈七簽》經教相承部
《雲笈七簽》三洞經教部
《雲笈七簽》天地部
《雲笈七簽》日月星辰部
《雲笈七簽》十洲三島部
《雲笈七簽》洞天福地部
《雲笈七簽》治部
《雲笈七簽》稟生受命部
《雲笈七簽》雜修攝部
《雲笈七簽》齋戒部
《雲笈七簽》說戒部
《雲笈七簽》雜法部
《雲笈七簽》存思部
《雲笈七簽》秘要訣法部
《雲笈七簽》雜要圖訣法部
《雲笈七簽》雜秘要訣法部
《雲笈七簽》魂神部
《雲笈七簽》諸家氣法部
《雲笈七簽》金丹部
《雲笈七簽》方藥部
《雲笈七簽》符圖部
《雲笈七簽》庚申部
《雲笈七簽》屍解部
《雲笈七簽》諸真要略部
《雲笈七簽》仙籍旨訣部
《雲笈七簽》諸真語論部
《雲笈七簽》七部語要部
《雲笈七簽》七部名數要記部
《雲笈七簽》仙籍語論要記部
《雲笈七簽》讚頌部
《雲笈七簽》紀傳部
《雲笈七簽》靈驗部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