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五行起名法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古人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這五種元素組合而成的,五種元素之間有一種相生相剋的生化製約關係。總的說來,五行相生則萬物諧和,五行相剋,則諸事不順。
民俗取名擇吉中的重要規範之一就是五行相生、平衡則吉,五行相剋、偏缺則不吉。
古人認為天地萬物不論自然現像還是人為現象、物質現像還是精神現象,無一能逃出五行的範圍,天有五星,地有五方,人有五臟,把一切都納入“五行”這個“萬寶箱”之中。
有的事物即使多於五或少於五,古人也要“削足適履”,多則砍去,少則補足。
如家禽家畜遠遠超過“五”的倍數,可古人只取犬、馬、牛、雞、豬五種;季節本來只有春、夏、秋、冬四季,古人卻偏要另加一個“長夏”來湊數。
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元素之間的生化製約關係為:
首先是相生關係:
木生火——木燃燒而生火
火生土——火燃燒而成灰燼
土生金——金由土石冶煉而成
金生水——金液化則為液體(水狀)
水生木——雨水滋潤而生草木
其次是相剋關係:
金克木——刀斧可砍伐樹木水克火——水能滅火
木剋土——草木紮根於土中火克金——火能溶化金屬
土克水——土能築堤擋水
民俗取名擇吉對五行的要求,就是五行相生、平衡則為吉,五行相剋、偏缺則不吉。
1、姓名相生
民俗以為,姓與名不能相剋,應該相生。如有人取名為劉蓓、劉茵、劉林、劉芳,或取名金蓓、錢蓓等,民俗都認為是不吉利的名字,因為姓劉、金、錢在五行中屬金,而名中的蓓、茵、林等在五地中屬木,金(姓)克木(名),故不吉。
一個吉利的名宇必須是姓與名之間五行相生的,如姓劉名波,姓汪名林,符合五行中金生水、水生木的相生關係,是大吉大利的好名字。
2、輩分相生
輩分相生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在一個家族中,每輩依次取五行相生中的一行為名。如明朝皇室,除開國皇帝朱元璋外,以下各代皇帝按五行相生關係依次取一行為名:
太祖——朱元璋孝宗——朱佑樘(木)
成祖——朱棣(木)武宗——朱厚照(火)
仁宗——朱高熾(火)穆宗——朱載逅(土)
宣宗——朱瞻基(土)神宗——朱翊鈞(金)
英宗——朱祁鎮(金)光宗——朱常洛(水)
憲宗——朱見深(水)
從明成祖朱棣開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完成一個輪迴,然後又是水生木,開始第二輪循環,如此依次按相生關係一輩接一行、一輪又一輪,以求循環不已,生生不息,確保大明江山萬世不竭。當然,這只是明代帝王們的一種美好願望,而事實上,所謂擇吉,也只是人們一廂情願的某種美好願望罷了,如此而已,豈有他哉?
輩分相生的另一種情況是,在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家族的同一輩人中,兄弟姐妹各取一行。如舊時某家共有兄妹五人,老大取名李子棟,老二叫李子烽,老三叫李子基,老四叫李子鈺,老五叫李子泳,一家人木火土金水五行俱全,且諧和相生。
3、偏缺補救
按各人體質和命理中五行偏缺補救的辦法來取吉名,在民間用得最為常見。
民俗文化認為,每個人按禀性都是五行的聚合,完美的人應當五行俱全,比例諧和,不偏不缺,然而這種人只是極少數,大多數凡夫俗子、尋常百姓不是五行有缺,就是不缺也有偏,或偏少,或偏盛。
民俗認為,人體質上、命理中的五行偏缺對於人的命運影響極大,危害甚深,以取名來補足(缺的)或克制(偏盛的)就是為了使人向好的命運轉化的舉措之一,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採用五行偏缺補救的辦法取的名就一定是個大吉大利的好名。
那麼,在具體論述五行偏缺補救取名的辦法之前,先要弄清楚這樣一個問題:怎樣才知道一個人體質上或命理中五行的偏缺呢?
對此,古人有多種方法。
一種是中醫診斷法,中醫以望、聞、問、切等診療手段判斷一個人五臟之氣的盛衰情況,例如是肝火過旺,還是腎虛氣短,等等。
一種是人相觀察法,相術家從體形、氣色、性格、聲音上把人歸入相應的五行之中。
從體表上可分為:從性格上可分為:
木形——青而瘦長木形人清高,尚仁
金形——白而方正金形人嚴肅,尚義
水形——黑而肥圓水形人圓通,尚智
火形——赤而尖露火形人急躁,尚禮
土形——黃而敦厚土形人敦厚,尚信
人的形貌、脾性千差萬別,僅用五行來歸類未免太簡單化、絕對化了,可見古代相術的這種觀人法流弊甚多,不可盲信。
此外,還有一種命理推算法,即通過人的“生辰八字”來推算其五行的情況。我們重點介紹怎樣由“八字”推出五行。
古人是將天干地支與五行相配推出五行。
天干數為十,五行數為五,二配一,天干從甲乙開始,五行從木開始,依次次往下推,
即:甲乙屬木,丙丁屬火,戊已屬土,庚辛屬金,壬癸屬水。地支數為十二,從寅開始,寅卯辰屬木,巳午未屬火,申本戌屬金,亥子丑屬水,其中辰戌未醜又兼屬土。
根
據上述天干地支與五行的相配關係,便可寫出四柱八字的五行了。
除了上述天干、地支與五行的這種正規配合,命理學中還有一種“納音五行”,用乾支結合符號(即六十甲子)來配五行,
如甲子配金,丙寅配火,民間有口訣對具體配法作了詳細交代,其口訣雲:
甲子乙丑海中金甲申乙酉泉中水甲辰乙巳复燈火
丙寅丁卯爐中火丙戌丁亥屋上土丙午丁未天河水
戊辰己巳大林木戊子己丑霹靂火戊申己酉大驛土
庚午辛未路旁土庚寅辛卯松柏木庚戌辛亥釵釧金
壬申癸酉劍鋒金壬辰癸巳長流水壬子癸丑桑杯木
甲戌乙亥山頭焱甲午乙未沙中金甲寅乙卯大溪水
丙子丁丑澗下水丙申丁酉山下火丙辰丁巳沙中上
戊寅己卯城頭土戊戌己亥平地木戊午己未天上火
庚辰辛巳白臘金庚子辛丑壁上土庚申辛酉石榴木
壬午癸未楊柳木壬寅癸卯金箔金壬戌癸亥大海水
有必要提醒讀者註意的是,古人把五行中的每一行演化為六種具體形態:
金——海中金、劍鋒金、白臘金、沙中金、金箔金、釵釧金;
木——大林木、楊柳木、松柏木、平地木、桑朽木、石榴木;
水——潤下水、泉中水、長流長、天河水、大溪水、大海水;
火——爐中火、山頭火、霹靂火、山下火、复燈火、天上火;
土——路旁土、城頭土、屋上土、壁上土、大驛土、沙中土。
古人認為,五行具體形態的這種演化和區別極為重要,因為有了這種區別,就能具體地推出某人八字中的五行偏缺盛衰情況了。例如,某人八字為:
年柱乙丑——海中金
月柱甲寅——大溪水
日柱戊戌——平地木
時柱庚子——壁上土
由上可知,此命缺火,但土也不足——牆壁上能有多少土呢?
知道了一個人的五行情況,如何取名呢?
前面曾經提及,完美的人是五行俱全、不偏不缺的人,這種人不多,但還是有。在給這種人取名時,就應注意不要人為地造成偏缺,破壞已有的平衡。
具體辦法是,一是取的名字中五行俱全,不偏不缺,與已有的平衡相應;一是在字形和字義上避開五行字,用那些與五行無關的字來取名。
然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他的五行或多或少總是有些偏缺,就必須通過取名來使之平衡。故此,所取的名字使其五行達到了平衡的,就是吉名,反之則是兇名。
取名所用的“材料”是漢字,那麼首先必須確定漢字的五行特性,才能對症下藥地給人取名使其五行達到平衡。
古人認為,漢字的五行特性可以從形、義、數三方面來確定。所謂形,是指字的形體構成,許多漢字在字形中就包含有金、木、水、火、土;義,是指字的含義,不少漢字可從字義上發出五行來;數,是指字的筆劃數,並與易學理論聯繫起來;按易學理論,一和六屬水,二和七屬火,三和八屬木,四和九屬金,五和十屬土。
數與五行之間並無任何內在聯繫,易學理論卻非要把它們聯繫在一起,可見這種聯繫完全是人為的。
古人既知道了一個人的五行情況,又知道了漢字的五行特性,那麼就可以對症下藥地取名,救其五行的偏缺了。
與漢字的五行特性(形、義、數)相應,對五行偏缺的補救就有形補、義補、數補三種形式。
某些漢字可從形體結構上一眼便看出其五行特性,所以在取名中對五行偏缺的補救,最簡便、運用最多的補救形式便是形補。如認為一個人缺金,取名時就用含“金”的字,像欽、鐵、鋒、鎮均可。缺木、水、火、土時亦是如此。有些人命裡不只缺一行,而是缺兩行或多行,這時就須考慮幾行同時補救。如一個人被認為缺木、缺水,取名時就宜木水兼顧,如取名“柳漢”、“澤根”,或單名一個“沐”字或“汀”字。總之,概括地說,形補的基本原則就是一句話:缺什麼補什麼。
此外,有一個量的原則,那就是:缺多少補多少。同時缺金,有的人缺得多一些,有的人缺得少一些,故須分別對待,缺得多的宜多補,缺得少的宜少補。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往往碰到如“金鑫”、“森林”這樣的名字,這肯定是認為其命裡缺金或缺木太多,故而予以大補。而有些人只是稍缺某一行,就只須稍加補救。如稍缺水,可用“潤”、“沐”、“清”等補之,切忌用“海”、“江”、“濤”等大水,否則會因補過了頭而氾濫成災,適得其反。
為使讀者一目了然,現將取名時用於形補的常用字分類如下:
金鑑、鑾、鑫、針、釣、鐘、鋼、鈞、欽、鉤、鈕、錢、鑽、鐵、銅、銘、銀、銳、銷、鏗、鎖、鋒、錫、鎮、鏡、鏢。
木術、本、未、樸、朱、機、槓、杖、村、材、杏、束、杉、條、杞、楊、李、傑、杭、林、枝、樞、杯、櫃、棗、果、採、松、格、楓、親、柱、標、榮、柯、柄、棟、查、相、柏、棚、柳、樹、柔、欒、校、樣、桂、醒、栗、桐、檜、桃、橋、樺、格、桑、根、梁、梓、彬、梧、檢、梨、梅、植、森、棠、集、椿、楠、楚、楷、榆、榕、寨、檳、榜、模、橫、樵、橙。
水永、求、尋、泰、泉、森、黎、滕、馮、習、衝、次、決、冰、冷、冶、況、洗、淨、涼、凌、準、寒、凝、灑、匯、漢、江、汕、池、汝、湯、滬、沈、汪、沅、沐、沛、沙、沂、注、泳、沫、法、河、泱、泊、沿、澤、泓、波、濟、洲、洋、潔、洪、洞、活、派、洛、津、流、潤、浪、濤、浦、泊、浮、塗、浴、浩、海、浜、湧、淡、深、清、添、鴻、淇、漸、淮、灣、渡、遊、湛、港、湖、湘、溫、滿、漠、滇、源、滔、演、滴、瀟、漂、漫、澎、潮、潭、潘、澄、激、濡、瀚。
火燈、燦、灼、靈、煬、炎、煒、炬、炫、熒、炳、煉、熾、炯、爍、耿、煙、燁、烽、煥、眾、悼、焰、煌、燎。土去、聖、圭、在、寺、至、塵、地、社、堅、均、坎、塊、幸、坦、坤、坡、垣、城、壘、培、基、堂、塔、增、墨、壅、僵。
此外,有些漢字可從其含義上歸入相應的五行。
如:劉、列、剛、創、判、別、利、刻、制、前、荊、劍、副等字都含有“刂”旁,這可歸入金類。
如:藝、艾、節、芳、芝、芍、芒、蘆、勞、芸、芬、花、芹、蘇、範、蘋、茉、若、茂、苗、英、苑、熒、荊、茜、薦、草、茶、茹、莎、蓮、莉、荷、萍、營、黃、菲、萌、菊、萄、蕭、落、蔣、蒲、蓉、蒙、藍、薔、慕、蔓、蔡、藏字含有“艹”頭可歸入木類。
如:魚、魯、穌、鮮等字含有“魚”字,雨、去、雷、雪、霜、雯、需、霈、震、霄、霖、霏、霓、霞、霸、露等字含有“雨”,這都歸入水類。
如:光、輝、耀等字含有“光”字,日、旦、早、旬、旭、井、旺、昆、昌、明、易、昂、春、顯、映、星、昭、晏、暈、曉、哺、晨、普、景、晴、量、晶、智、暖等字均含“日”字,都可歸入火類。
如:山、歲、岑、島、嵐、岩、岳、峙、幽、峨、峻、峰、崛等字均含“山”字,砂、石、研、碧、磊、磁、碩等字均含“石”字,田、甲、由、申、富、略、奮、備等字均含“田”字,瑪、璣、玫、玲、珍、玳、瑣、琪、瑤等字均含“王”字,有“玉石”之意,以上均可歸入土類。
前面曾經提及,古人萬事萬物都按五行去歸類,納入五行系統之中,故而在古人五行系統之中的這些事物,便也可以用於補救。如缺木者,可用東、春、角、規等字去補救;缺火者,可用南、夏、赤、衡等字去補救;缺土者,可用中、黃繩、甘等字去補救;缺金者,可用西、秋、商、辛等字去補救;缺水者,可用北、冬、羽、黑等字去補救。因為它們都屬於相應的五行。
以上所論“形補”和“義補”都是說的“補缺”,即是某人命理中缺少五行中某一行,或者某一行或幾行偏少,於是採取“缺什麼補什麼”,“缺多少補多少”的原則予以補足,以達到五行平衡的目的。然而廣義的“補”——不論是形補還是義補,還包括對某一行偏盛的情況進行補救,這種補救實際上是克制,即哪一行偏盛,就用與其相剋的一行去克制。具體是:
金氣偏盛,便以火去克制,因為火克金,取名宜用(在形上或義上)屬火的字;
木氣偏盛,便用金去克制,因為金克木,取名宜用屬金的字;
水氣偏盛,便用土去克制,因為土克水,取名宜用屬土的字;
火氣偏盛,便用水去克制,因為水克火,取名宜用屬水的字。
如前所述,五行還可按筆劃數去分,一、六水,二、七火,三、八木,四、九金,五、十土。任何一個漢字都可通過筆劃確定其五行歸屬。如:“璣”字為六劃,屬水;
“申”為五劃,屬土;
“週”為八劃,屬木;
“王”為四劃,屬金。
對於筆劃超過十劃的字則減去十劃以後再以餘下的筆劃數為準,超過二十畫則減二十。如“雯”字以十二劃,減去十,餘二,故屬火;“鑫”字為二十四劃,減去二十,餘四,故屬金。
把用於姓名的文字的筆劃與人的命運聯繫起來,這完全是民俗取名擇吉中一種無聊的文字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