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樓 作者:李漁年代:清代332   

《十二樓》正文 鶴歸樓·三 死別勝生離從容示訣 遠歸當新娶忽地成空

死別勝生離從容示訣遠歸當新娶忽地成空

宋朝納幣之例,起於真宗年間,被金人侵犯不過,隻得創下這個陋規。每歲輸銀若幹,為犒兵秣馬之費,省得他來騷擾。

後來逐年議增,增到徽宗手裏,竟足了百萬之數。起先名為歲幣,其實都是銀兩。解到後來,又被中國之人教導他個生財之法,說布帛出於東南,價廉而美,要將一半銀子買了紵段布匹,他拿去發賣,又有加倍的利錢。

在宋朝則為百萬,到了金人手裏,就是百五十萬。起先齎送銀兩,原是一位使臣,後來換了幣帛,就未免盈車滿載,充塞道途,一人照管不來,隻得分而為二,齎金者齎金,納幣者納市。又怕銀子低了成色,幣帛輕了分兩,使他說長道短,以開邊釁,就著齎金之使預管征收,納幣之人先期采買。是他辦來,就是他送去,省得換了一手,委罪於人。

初解幣帛之時,金人不知好歹,見貨便收,易於藏拙。納幣的使臣倒反有些利落。刮漿的布匹、上粉的紗羅,開了重價蒙蔽朝廷,送到地頭就來複命,原是一個美差,隻怕謀不到手。

誰想解上幾遭,又被中國之人教導他個試驗之法,定要洗去了漿,汰淨了粉,逐匹上天平彈過,然後驗收,少了一錢半分,也要來人賠補。賠到後來,竟把這項銀兩做了定規,不論貨真貨假,凡是納幣之臣,定要補出這些常例。常例補足之後,又說他蒙蔽朝廷,欺玩鄰國,拿住贓證,又有無限的誅求。所以納幣之臣賠補不起,隻得留下身子做了當頭,淹滯多年,再不能夠還鄉歸國。這是納市的苦處。至於齎金之苦,不過因他天平重大,正數之外要追羨餘,雖然所費不貲,也還有個數目。

隻是金人善詐,見他賠得爽利,就說家事饒餘,還費得起,又要生端索詐。所以齎金之臣,不論貧富,定要延捱幾載,然後了局,當年就返者,十中不及二三。

段、鬱二人奉了這兩個苦差,隻得分頭任事,采買的前去采買,征收的前去征收。到收完買足之後,一齊回到家中,拜別親人,出使異國。

鬱子昌對著圍珠,十分眷戀,少不得在枕上餞行,被中作別,把出門以後、返棹以前的帳目,都要預支出來,做那一刻千金的美事。又說自己雖奉苦差,有嫡親丈人可恃,縱有些須賠補,料他不惜氈上之毫,自然送來接濟。多則半年,少則三月,夫婦依舊團圓,決不像那位連襟,命犯孤鸞,極少也有十年之別。繞翠見丈夫遠行,預先收拾行裝,把十年以內所用的衣裳鞋襪都親手置辦起來,等他采買回家,一齊擺在麵前,道:“你此番出去,料想不是三年五載,妻子鞋弓襪小,不能夠遠送寒衣,故此竊效孟薑女之心,兼仿蘇蕙娘之意,織盡寒機,預備十年之用。煩你帶在身邊,見了此物,就如見妻子一般。

那線縫之中,處處有指痕血跡,不時想念想念,也不枉我一片誠心,”說到此處,就不覺涕泗漣漣,悲傷欲絕。段玉初道:“夫人這番意思,極是真誠,隻可惜把有用的工夫都費在無用之地!我此番出去,依舊是死別,不要認作生離。以赤貧之士奉極苦之差,賠累無窮,何從措置?既絕生還之想,又何用苟延歲月?少不得解到之日就是我絕命之期,隻恐怕一雙鞋襪、一套衣裳還穿他不舊,又何必帶這許多!就作大限未滿,求死能不,也不過多受幾年困苦,填滿了饑寒之債,然後捐生。豈有做了孤臣孽子,囚係外邦,還想豐衣足食之理!孟薑女所送之衣,蘇蕙娘織之錦,不過寄在異地窮邊,並非仇邦敵國。縱使帶去,也盡為金人所有,怎能夠穿得上身?不如留在家中,做了裝箱迭籠之具,後來還有用處也未可知。”繞翠道:“你既不想生還,留在家中也是棄物了,還有什麼用處!”段玉初欲言不言,隻歎一口冷氣。繞翠就疑心起來,畢竟要盤問到底。

段玉初道:“你不見《詩經》上麵有兩句傷心話雲‘宛其死矣,他人人室。’我死之後,這幾間樓屋裏麵少不得有人進來;屋既有人住,衣服豈沒人穿?留得一件下來,也省你許多辛苦,省得千針萬線又要服侍後人,豈不是樁便事!”繞翠聽了以前的話,隻說他是肝膈之言,及至聽到此處,真所謂燒香塑佛,竟把一片熱腸付之冷水,不由她不發作起來,就厲聲回複道:“你這樣男子,真是鐵石心腸!我費了一片血誠,不得你一句好話,倒反謗起人來。怎見得你是忠臣,我就不是節婦!既然如此,把這些衣服都拿來燒了,省得放在家中,又多你一番疑慮!”說完之後,果然把衣裳鞋襪迭在一處,下麵放了柴薪,竟像人死之後燒化冥衣地一般,不上一該時辰,把錦繡綺羅變成灰燼。段玉初口中雖勸,叫她不要如此,卻不肯動手扯拽,卻像要他燒化、不肯留在家中與別人穿著的一般。

繞翠一麵燒,一麵哭,說:“別人家的夫婦,何等綢繆!

目下分離,不過是一年半載,尚且多方勸慰,隻伯妻子傷心。

我家不是生離,就是死別,並無一句鍾情的話,反出許多背理之言,這樣夫妻,做他何用!”段玉初道:“別人修得到,故此嫁了好丈夫,不但有情,又且有福,不至於死別生離。你為什麼前世不修,造了孽障,嫁著我這寡情薄福之人,但有死災,並無生趣?也是你命該如此。若還你這段姻緣不改初議,照舊嫁了別人,此時正好綢繆,這樣不情的話何由入耳?都是那改換的不是,與我何幹!焉知我死之後不依舊遂了初心,把娥皇女英合在一處,也未可知。況且選妃之詔雖然中止,目下城門大開,不愁言路不閉。萬一皇上追念昔人,依舊選你入宮,也未見得。這雖是必無僅有之事,在我這離家去國的人,不得不慮及此。夫人聽了,也不必多心,古語道得好:‘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又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若還你命該失節,數合重婚,我此時就著意溫存,也難免紅絲別係;若還命合流芳,該做節婦,此時就衝撞幾句,你也未必介懷。或者因我說破在先,秘密的天機不肯使人參透,將來倒未必如此,也未見得。”說完之後,竟去料理輕裝,取幾件破衣舊服迭入行囊,把繞翠簇新做起、燒毀不盡的,一件也不帶。又把所住的樓房增上一個匾額,題曰“鶴歸摟”,用丁令威化鶴歸來的故事,以見他決不生還。出門的時節,兩對夫妻一同拜別。鬱子昌把圍珠的麵孔看了又看,上馬之後還打了幾次回頭,恨不曾畫幅小像帶在身邊,當做觀音大士一般,好不時瞻禮。段玉初一揖之後,就飄然長往,任妻子痛哭號啕,絕無半點淒然之色。

兩個風餐水宿,帶月披星,各把所齎之物解入鄰邦。少不得金人驗收,仍照往年的定例,以真作假,視重為輕,要硬逼來人賠補。段玉初道:“我是個新進書生,家徒四壁,不曾領皇家的俸祿,不曾受百姓的羨餘,莫說論萬論千,就是一兩五錢,也取不出。況且所齎之貨,並無漿粉,任憑洗濯。若要節外生枝,逼我出那無名之費,隻有這條性命,但憑貴國處分罷了。”金人聽了這些話,少不得先加淩辱,次用追比,後設調停,總要逼他寄信還鄉,為變產贖身之計。

段玉初立定主意,把“安窮”二字做了奇方。又加上一個譬法當做飲子:到了五分苦處,就把七分來相比,到了七分苦處,又把十分來相衡。覺得陽世的磨折究竟好似陰間,任你鞭笞夾打,痛楚難熬,還有“死”字做了後門,陰間是個退步。

到了萬不得已之處,就好尋死。既死之後,渾身不知痛癢,縱有刀鋸鼎鑊,也無奈我何。不像在地獄中遭磨受難,一死之後不能複死;任你扼喉絕吭,沒有逃得脫的陰司,由他峻罰嚴刑,總是避不開的羅刹。隻見活人受罪不過,逃往陰間;不見死人擺布不來,走歸陽世。想到此處,就覺得受刑受苦,不過與生瘡害癤一般,總是命犯血光,該有幾時的災晦;到了出膿見血之後,少不得苦盡甜來。他用了這個秘訣,所以隨遇而安,全不覺有拘攣桎梏之苦。

鬱子昌虧了嶽父擔當,叫他:“凡有欠缺,都寄信轉來,我自然替你賠補。”鬱子昌依了此言,索性做個暢漢,把上下之人部賄賂定了,不受一些淩辱。金人見他肯用,倒把好酒好食不時款待他,連那沒人接濟的連襟,也沾他些口腹之惠。不及五月,就把欠帳還清,別了段玉初,預先回去複命。

宋朝有個成規,凡是出使還朝的官吏,到了京師不許先歸私宅,都要麵聖過了,繳還使節然後歸家。鬱子昌進京之刻還在巳牌,恰好徽宗坐朝,料想複過了命正好回家。古語道得好:“新娶不如遠歸。”那點追歡取樂的念頭,比合巹之初更加激切,巴不得三言兩語回過了朝廷,好回去重偕伉儷。不想朝廷之上為合金攻遼一事,眾議紛紛,委決不下。徽宗自辰時坐殿,直議到一二更天,方才定了主意。定議之後,即便退朝,縱有緊急軍情,也知道他倦怠不勝,不敢入奏,何況納市還朝是樁可緩之事。鬱子昌熬了半載,隻因災星未退,又找了半夜的零頭,依舊宿在朝房,不敢回宅。倒是半載易過,半夜難熬,正合著唐詩二句:似將海水添宮漏,並作銅壺一夜長。

圍珠聽見丈夫還朝,立刻就要回宅,竟是天上掉下月來,哪裏歡喜得了!就去重熏繡被,再熨羅衾,打點這一夜工夫,要敘盡半年的闊別。誰想從日出望起,望到月落,還不見回來,不住在空階之上走去走來,竟把三寸金蓮磨得頭穿底裂。及至次日上午登樓而望,隻見一位官員,簇擁著許多人馬,搖旗呐喊而來。隻說是過往的武職,誰想走到門前,忽然住馬。圍珠定睛一看,原來就是自己的丈夫。如飛趕下樓來,堆著笑容接見。隻說他久旱逢甘,勝似洞房花燭,自然喜氣盈腮。不想見了麵,反掉下恐惶淚來。問他情由,隻是哽哽咽咽,講不出口。

原來複命的時節,又奉了監軍督餉之差,要他即日登程,不許羈留片刻,以誤師期。連進門一見,也是瞞著朝廷,不可使人知道的。

這是什麼緣故?隻因他未到之先,金人有牒文齎到,要與宋朝合父攻遼。宋朝主意不定,擔擱了幾時。金人不見回話,又有催檄遞來,說:“貴國觀望不前,殊失同仇之義。本朝不複相強,當移伐遼之兵轉而伐宋,即欲仍遵前約,不可得矣。”

徽宗見了,不勝悚懼,所以窮日議論,不能退朝,就是為此。

鬱子昌若還遲到一日,也就差了別人。不想冤家湊巧,起先不能決議,恰好等他一到,就定了出師之期。領兵的將帥,隔晚已經點出,單少齎餉官一員,要待次日選舉。鬱子昌擅娶國妃。

原犯了徽宗之忌,見他轉來得快,依舊要眷戀佳人,隻當不曾離別;故此將計就計,倒說他納幣有方,不費時日,自能飛挽接濟,有稗軍功。所以一差甫完,又有一差相繼,再不使他骨肉團圓。

圍珠得了此信,把一副火熱的心腸激得冰冷,兩行珠淚竟做了三峽流泉,哪裏傾倒得住!扯了丈夫的袖子,正要說些衷情,不想同行的武職一齊嘩噪起來,說:“行兵是大事,顧不得兒女私情。哪家沒有妻子,都似這等留連,一個耽遲一會兒,須得幾十個日子才得起身!恐怕朝廷得知,不當穩便!”鬱子昌還要羈遲半刻,扯妻子進房,略見歸來的大意;聽了這些惡聲,不覺高興大掃,隻好痛哭一場,做出《苦團圓》的戲文,就是這等別了。臨行之際,取出一封書來,說是姨丈段玉初寄回來的家報,叫圍珠遞與繞翠。

繞翠得書,不覺轉憂作喜。隻說丈夫出門,為了幾句口過,不曾敘得私情,過後追思,自然懊悔;這封家報,無非述他改過之心,道他修好之意。及至折開一看,又不如此,竟是一首七言絕句。其詩雲:“文回錦織倒妻思,斷絕恩情不學癡。雲雨賽歡終有別,分時怒向任猜疑。”

繞翠見了,知道他一片鐵心,久而不改,竟是從古及今第一個寡情的男子!況且相見無期,就要他多情也沒用,不如安心樂意做個守節之人,把追歡取樂的念頭全然擱起。隻以紡績治生,趁得錢來,又不想做人家,盡著受用。過了一年半載,倒比段玉初在家之日肥胖了許多。不像那丈夫得意之人,終日愁眉歎氣,怨地呼天,一日瘦似一日,渾身的肌骨竟像枯柴硬炭一般,與“溫香軟玉”四個字全然相反。

卻說鬱子昌尾了大兵料理軍餉一事,終日追隨鞍馬,觸冒風霜,受盡百般勞苦。俗語雲:“少年子弟江湖老。”為商做客的子弟尚且要老在江湖,何況隨征遇敵的少年,豈能夠仍其故像?若還單受辛勤,隻臨鋒鏑,還有消愁散悶之處,縱使易衰易老,也畢竟到將衰將老之年那副麵容才能改變;當不得這位少年,他生乎不愛功名,隻圖快樂,把美妻當了性命,一時三刻也是丟不下的。又兼那位妻子極能體貼夫心,你要如此,她早已如此;枕邊所說的話,被中相與之情,每一想起,就令人銷魂欲絕。所以鬱子昌的麵貌,不滿三年就變做蒼然一叟,髭須才出就白起來。縱使放假還鄉,也不是當年嬌婿,何況此時的命運還在驛馬星中,正沒有歸家之日。

攻伐不隻一年,行兵豈在一處。來來往往,破了幾十座城池,方才僥幸成功,把遼人滅盡。班師之日,恰好又遇著納幣之期,被一個仰體君心的臣子知道,此人入朝必為皇上所忌,少不得又要送他出門,不如在未歸之先假意薦他一本,說:“鬱廷言納幣有方,不費時日,現有成效可觀。又與金人相習多年,知道他的情性。不如加了品級,把歲幣一事著他總理,使齎金納幣之官任從提調,不但重費可省,亦能使邊釁不開。

此本國君民之大利也。”此本一上,正合著徽宗吃醋之心,就當日下了旨意,著吏部寫敕,升他做戶部侍郎,總理歲幣一事:“聞命之後,不必還朝,就在邊城受事。告竣之日,另加升賞。”

鬱子昌見了邸報,驚得三魂入地,七魄升天,不等敕命到來,竟要預尋短計。恰好遇著便人與他一封書劄,救了殘生。

這封書劄是何人所寄,說的什麼事情,為何來得這般湊巧?

再看下回,就知端的。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十二樓

《十二樓》正文
合影樓·一 防奸盜刻意藏形 起情氛無心露影 合影樓·二 受罵翁代圖好事 被棄女錯害相思 合影樓·三 墮巧計愛女嫁媒人 湊奇緣媒人賠愛女 奪錦樓·一 生二女連吃四家茶 娶雙妻反合孤鸞命 三與樓·一 造園亭未成先賣 圖產業欲取姑予 三與樓·二 不窩不盜忽致奇贓 連產連人願歸舊主 三與樓·三 老俠士設計處貪人 賢令君留心折疑獄 夏宜樓·一 浴荷池女伴肆頑皮 慕花容仙郎馳遠目 夏宜樓·二 冒神仙才郎不測 斷詩句造物留情 夏宜樓·三 賺奇緣新詩半首 圓妙謊密疏一篇 歸正樓·一 發利市財食兼收 恃精詳金銀兩失 歸正樓·二 斂眾怨惡貫將盈 散多金善心陡發 歸正樓·三 顯神機字添一畫 施妙術殿起雙層 歸正樓·四 僥天幸拐子成功 墮人謀檀那得福 萃雅樓·一 賣花郎不賣後庭花 買貨人慣買無錢貨 萃雅樓·二 保後件失去前件 結恩人遇著仇人 萃雅樓·三 權貴失便宜棄頭顱而換卵 閹人圖報複遺尿溺以酬涎 拂雲樓·一 洗脂粉嬌女增嬌 弄娉婷醜妻出醜 拂雲樓·二 溫舊好數致殷勤 失新歡三遭叱辱 拂雲樓·三 破疑人片言成二美 癡情客一跪得雙嬌 拂雲樓·四 圖私事設計賺高堂 假公言謀差相佳婿 拂雲樓·五 未嫁夫先施號令 防失事麵具遵依 拂雲樓·六 弄巧生疑假夢變為真夢 移奸作藎虧人改作完人 十巹樓·一 不胡塗醉仙題額 難擺布快婿完姻 十巹樓·二 逞雄威檀郎施毒手 忍奇痛石女破天荒 鶴歸樓·一 安恬退反致高科 忌風流偏來絕色 鶴歸樓·二 帝王吃臣子之醋 閨房罷枕席之歡 鶴歸樓·三 死別勝生離從容示訣 遠歸當新娶忽地成空 鶴歸樓·四 親姐妹迥別榮枯 舊夫妻新偕伉儷 奉先樓·一 因逃難姹婦生兒 為全孤勸妻失節 奉先樓·二 幾條鐵索救殘生 一道麻繩完骨肉 生我樓·一 破常戒造屋生兒 插奇標賣身作父 生我樓·二 十兩奉嚴親本錢有限 萬金酬孝子利息無窮 生我樓·三 為購紅顏來白發 因留慈母得嬌妻 生我樓·四 驗子有奇方一枚獨卵 認家無別號半座危樓 聞過樓·一 棄儒冠白須招隱 避紗帽綠野娛情 聞過樓·二 納諫翁題樓懷益友 遭罹客障麵避良朋 聞過樓·三 魔星將退三樁好事齊來 圇局已成一片隱衷才露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