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寇誌 作者:俞萬春年代:清代558   

《蕩寇誌》正文 附錄二 清同治十年重刻本所增序跋

清同治十年重刻本所增序跋

識語

俞-

謹按:是書之作,始於道光中葉。爾時無所謂寇焉,名之曰《蕩寇誌》者,蓋思之深,慮之遠爾。迨至鹹豐元年,始付剞劂氏。時值寇焰方張,古月老人乃更其名曰《結水滸》,行之於世,曆有年所。但邇來區宇蕩平,既除既治,所謂寇者,則又自有而之無矣。故仍其名而曰《蕩寇誌》者,匪特昭其實,亦微,伯氏之先知灼見,已在數十年之前也。自茲以始,我國家垂光錫柞,葉奕蕃昌,九州四海,悉主悉臣,億載萬年,為父為母,既無所為寇,並無所為蕩矣。椅歟休哉,侯其-而!

同治重光協洽陽月,山陰少甫氏俞-識於穗垣之退思軒。

續序

半月老人

夫防亂於未亂之先,智雖竭而心猶慮其不足;啟亂於未亂之始。機一動而禍已伏於無窮。六經、四子之書,所以絕人心之私偽,即以杜斯世之亂萌也。而後世猶有敢於縱恣,以肆行而無忌者。況複有啟之者歟?施耐庵之有《水滸傳》也,其中一百八人,雖極形其英雄豪傑之誼氣,而實著其邸張跋扈之非為。不然,當四海一家之時,而雄據一隅以自行其誌,名之曰“聚義”,誰非王土,誰非王臣,天下豈有兩義乎?迨至有羅貫中之《後水滸》出,直以梁山之一百八人為真英傑,真忠義,而天下之禍即由是而始。予少時每遇稗官小說諸書,亦嚐喜涉獵,而獨不喜觀前後《水滸》傳奇一書。蓋以此書流傳,凡斯世之敢行悻逆者,無不藉梁山之鴟張跋扈為詞,反自以為任俠而無所忌憚。其害人心術,以流毒於鄉國天下者,殊非淺鮮。近世以來,盜賊蜂起,朝廷征討不息,草野奔走流離,其由來已非一日。非由於拜盟結黨之徒,托諸《水滸》一百八人,以釀成之耶?俞君吉甫次兄仲華先生,少年穎悟,博極群書,凡天人性命之書,以及稗官野史之說,無不流覽,浹洽貫通,卓然為一代碩儒,不獨浙之名士而已。初從尊人先大夫宦遊粵東,既而歸浙,著《蕩寇誌》一書。由七十一回起,直接《水滸》,又名之曰《結水滸傳》,以著《水滸》中之一百單八英雄,到結束處,無一能逃斧鉞。俾世之敢於跳梁,藉《水滸》為詞者,知忠義之不可伯托,而盜賊之終不可為。其有功於世道人心,為不小也。邇來賴聖天子威靈,兩宮皇太後厚福,凡跳梁小醜,無不俯伏授首,宇內漸次蕩平。耐庵、貫中之前後《水滸傳》,貽害匪淺;仲華失生之《蕩寇誌》,救害匪淺,俱已見之於實事矣。昔子輿氏當戰國時,息邪說,距-行,放瀅辭,韓文公以為功不在禹下。而吾誆《蕩寇誌》一書,其功亦差堪仿佛雲。仲華性惆儻,淡泊不以功名得失為念,以酒一壺,鐵笛一枝,分係牛角,遊行於西湖之上,自號為“黃牛道人”。其於人世軒冕,不啻視若泥塗。以岐黃行世,複著有《醫學辨症》,屬稿未鐫。設使有誌功名,出其文經武緯之才,以拯斯民之水火饑溺,其勳業吾知其必有觀也。雖然,仲華功雖不在當時,而《蕩寇誌》一書,其功非淺,抑亦可以不朽矣。餘雖不獲與仲華遊,幸與吉甫遊,常聆其言,因得以慨想其梗概焉。吉甫胸襟淡恬,拙於逢時,雖-遵淹蹇,一笑付之,恂恂然於物無忤也。將續刻是書,因贅其言於左。時上章敦奘臘月,桂林半月老人序於羊城之掃閑軒。

續序

俞-

客有以《蕩寇誌》問於予者,曰:仲華一韋布之儒,手無尺寸之權。海內升平日久,人心思亂,患氣方深,仲華獨隱然憂之,杜邪說於既作,挽狂瀾於已倒,其憂世之心,可謂深也已矣;其立說之旨,可謂正也已矣。然而附仙女之真靈,托長安之一夢,抑又何其誕也!是必有說以處此矣,敢以質譜吾子。予乃矍然曰;微子言,予亦幾忘之矣。嗚呼,予兄弟七人,仲華乃次見也。幼失恃,錢太淑人撫養成立。家藏書萬卷,旯數年卒其業,於古今治亂之本,與夫曆代興廢之由,罔不窮其源委;下至稗官小說,風俗所係,人心攸關,尤致意焉。弱冠,侍先大夫遊於粵。嘉慶中葉,黎民滋事,先大夫奉檄馳辦,兵不及發,挺身前往。至珠-城下,時已昏黑。黎眾執火持械,如燭龍萬丈,由山穀間蜿蜒而下。城內外居民,哭聲不絕。先大夫下令日:毋恐!盡出爾炮械燭炬,張施於女牆上下。霎時星鬥燦陳,雷霆驟至,震耳駭目。而火光之蜿蜒於山穀間者,屹然而止。乃斂得實情,激於營弁之苛索,遣人偷之曰:大兵至矣,深知爾輩苦情,不忍遽加以戮,其聽我諭。單騎入賊,賊不敢動。執二人歸,訊之,皆漢人,以《水滸》傳奇煽惑於眾,適有苛索之事,遂成斯變。於是殲厥渠魁,而以歲歉饑民鼓噪具報,乃寢其事。道光初葉,先大夫權篆桂陽,有赦囚羅喜密報曰:土棍梁得寬,結會萬餘人,推生員羅幗瑞為宋大哥,將起事焉。時先批錢太淑人隨從任所,佐先大夫內助,悉從寬厚,仁慈隱惻,四境交推,而於獄囚尤為矜恤。羅喜援赦出囚,不忍去,涕淚交並,次日負薪以獻,密告此事。蓋桂陽與楚南毗連,雜出於瑤排之間,梁得寬嘯聚兩省愚民,約期起事。先大夫於其未集之先,調所部兵目,及三江協標下弁兵,會獵於鹿鳴關外之猿臂寨。從間道出,獲首要百餘人,起出叛逆歌詞,及入會姓名籍貫偽冊等件,約有萬人,多係無知良民,被其逼脅入會。先大夫熾火於庭,焚其偽冊。眾皆愕然,梁得寬大聲疾呼曰:獄上,必盡發乃止!立斃杖下,毀其器械,夷其巢袕,鋤其強梗,而民心始定。時學政白小山太老師按臨州郡,迷於大吏。至道光十二年,楚有趙金龍之變,以先大夫得是處民心,檄守兩省邊徼。龍光所雲兄負羽從戎,即此時也。先大夫秘言其事,不欲自詡其功。兄之自序,蓋從先誌焉。兄生於都中,幼時多疾,有女冠陳麗卿者愈之,故雲。但是書之作,始於道光六年,與兄夜坐,約三更後,星光如篩,盡下西北隅;少頃,一大星複起,眾星隨之。兄曰:太白侵鬥,亂將作矣。孰知羅貫中之害,至於此極耶!曉白諸庭,先大夫命兄作是書,命五弟臨作《細史正氣錄》以輔之,更五弟之名曰輔清。予於乙未科旋裏秋試,晤兄於武林,其書甫就。迫庚子科複往,則書又盡刪。蓋三易其稿雲。道光己酉仲春,得兄訃音,附遺函一帙旦誦《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蕩寇誌

《蕩寇誌》正文
結水滸全傳 第七十一回 猛都監興師剿寇 宋天子訓武觀兵 第七十二回 女飛衛發怒鋤奸 花太歲癡情中計 第七十三回 北固橋郭英賣馬辟邪巷希真論劍 第七十四回 希真智鬥孫推官 麗卿痛打高衙內 第七十五回 東京城英雄脫難 飛龍嶺強盜除蹤 第七十六回 九鬆浦父女揚威 風雲莊祖孫納客 第七十七回 皂莢林雙英戰飛衛 梁山泊群盜拒蔡京 第七十八回 蔡京私和宋公明 天彪大破呼延灼 第七十九回 蔡太師班師媚賊 楊義士旅店除奸 第八十回 高平山騰蛟避仇 鄆城縣天錫折獄 第八十一回 張觷智穩蔡太師 宋江議取沂州府 第八十二回 宋江焚掠安樂村 劉廣敗走龍門廠 第八十三回 雲天彪大破青雲兵 陳希真夜奔猿臂寨 第八十四回 苟桓三讓猿臂寨 劉廣夜襲沂州城 第八十五回 雲總管大義討劉廣 高知府妖法敗麗卿 第八十六回 女諸葛定計捉高封 玉山郎諸兵伐猿臂 第八十七回 陳道子夜入景陽營 玉山郎贅姻猿臂寨 第八十八回 演武廳夫妻宵宴 猿臂寨兄弟歸心 第八十九回 陳麗卿力斬鐵背狼 祝永清智敗艾葉豹 第九十回 陳道子草創猿臂寨 雲天彪征討清真山 第九十一回 傅都監飛錘打關勝 雲公子萬弩射索超 第九十二回 梁山泊書諷道子 雲陽驛盜殺侯蒙 第九十三回 張鳴珂薦賢決疑獄 畢應元用計誘群奸 第九十四回 司天台蔡太師失寵 魏河渡宋公明折兵 第九十五回 陳道子煉鍾擒巨盜 金成英避難去危邦 第九十六回 鳳鳴樓紀明設局 鶯歌巷孫婆誘奸 第九十七回 陰秀蘭偷情釀禍 高世德縱仆貪贓 第九十八回 豹子頭慘烹高衙內 筍冠仙戲阻宋公明 第九十九回 禮拜寺放賑安民 正一村合兵禦寇 第一百回 童郡王飾詞諫主 高太尉被困求援 第一百一回 猿臂寨報國興師 蒙陰縣合兵大戰 第一百二回 金成英議複曹府 韋揚隱力破董平 第一百三回 高平山叔夜訪賢 天王殿騰蛟誅逆 第一百四回 宋公明一月陷三城 陳麗卿單槍刺雙虎 第一百五回 雲天彪收降清真山 祝永清閑遊承恩嶺 第一百六回 魏輔梁雙論飛虎寨 陳希真一打兗州城 第一百七回 東方橫請玄黃吊掛 公孫勝破九陽神鍾 第一百八回 真大義獨赴甑山道 陳希真兩打兗州城 第一百九回 吳加亮器攻新柳寨 劉慧娘計窘智多星 第一百十回 祝永清單入賣李穀 陳希真三打兗州城 第一百十一回 陳義士獻馘歸誠 宋天子誅奸斥佞 第一百十二回 徐槐求士遇任森 李成報國除楊誌 第一百十三回 白軍師巧造奔雷車 雲統製兵敗野雲渡 第一百十四回 宋江攻打二龍山 孔厚議取長生藥 第一百十五回 高平山唐猛擒神獸 秦王洞成龍捉參仙 第一百十六回 陳念義重取參仙血 劉慧娘大破奔雷車 第一百十七回 雲天彪進攻蓼兒窪 宋公明襲取泰安府 第一百十八回 陳總管兵敗汶河渡 吳軍師病因新泰城 第一百十九回 徐虎林臨訓玉麒麟 顏務滋力斬霹靂火 第一百二十回 徐青娘隨叔探親 汪恭人獻圖定策 第一百二十一回 六六隊大攻水泊 三三陣迅掃頭關 第一百二十二回 吳用智禦鄆城兵 宋江奔命泰安府 第一百二十三回 東京城賀太平誅佞 青州府畢應元薦賢 第一百二十四回 汶河渡三戰黑旋風 望蒙山連破及時雨 第一百二十五回 陳麗卿鬥箭射花榮 劉慧娘縱火燒新泰 第一百二十六回 淩振舍身轟鄆縣 徐槐就計退頭關 第一百二十七回 哈蘭生力戰九紋龍 龐致果計擒赤發鬼 第一百二十八回 水攻計朱軍師就擒 車輪戰武行者力盡 第一百二十九回 吳用計間顏務滋 徐槐智識賈虎政 第一百三十回 麗卿夜戰扈三娘 希真晝逐林豹子 第一百三十一回 雲天彪旗分五色 呼延灼力殺四門 第一百三十二回 徐虎林捐軀報國 張叔夜奉詔興師 第一百三十三回 衝頭陣王進罵林衝 守二關雙鞭敵四將 第一百三十四回 沉螺舟水底渡官軍 臥瓜錘關前激石子 第一百三十五回 魯智深大鬧忠義堂 公孫勝攝歸乾元鏡 第一百三十六回 宛子城副賊就擒 忠義堂經略勘盜 第一百三十七回 夜明渡漁人擒渠魁 東京城諸將奏凱捷 第一百三十八回 獻俘馘君臣宴太平 溯降生雷霆彰神化 第一百三十九回 雲天彪進春秋大論 陳希真修慧命真傳 第一百四十回 辟邪巷麗卿悟道 資政殿嵇仲安邦 結子 牛渚山群魔歸石褐 飛雲峰天女顯靈蹤 附錄一 清鹹豐三年初刻本序跋 附錄二 清同治十年重刻本所增序跋 附錄三 貫華堂本《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十回結末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