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唐代陸羽所著。
此書是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藝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劃時代的茶學專著,精闢的農學著作,闡述茶文化的書。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術,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陸羽,名疾,字鴻漸、季疵,號桑苧翁、竟陵子,唐代復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門)。 733年出生,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學用功,學問淵博,詩文亦佳,且為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為太子太學、太常寺太祝而不就。 760年為避安史之亂,陸羽隱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間在親自調查和實踐的基礎上,認真總結、悉心研究了前人和當時茶葉的生產經驗,完成創始之作《茶經》。因此被尊為茶神和茶仙。 《茶經》分三卷十節,約7000字。卷上:一之源 ,講茶的起源、形狀、功用、名稱、品質;二之具,談採茶製茶的用具,如
圖文並茂版茶經
圖文並茂版茶經
採茶籃、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論述茶的種類和採製方法。卷中:四之器,敘述煮茶、飲茶的器皿,即24種飲茶用具,如風爐、茶釜、紙囊、木碾、茶碗等。卷下:五之煮,講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品第;六之飲,講飲茶的風俗,即陳述唐代以前的飲茶歷史;七之事,敘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產地和藥效等;八之出,將唐代全國茶區的分佈歸納為山南(荊州之南)、浙南、浙西、劍南、浙東、黔中、江西、嶺南等八區,並談各地所產茶葉的優劣;九之略,分析採茶、製茶用具可依當時環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圖,教人用絹素寫茶經,陳諸座隅,目擊而存。 《茶經》系統地總結了當時的茶葉採製和飲用經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生產、飲用等各方面的問題,傳播了茶業科學知識,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開中國茶藝的先河。且《茶經》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茶書,除茶法外,凡與茶有關的各種內容,都有敘述。以後茶書皆本於此。
陸羽二十一歲時決心寫《茶經》,為此開始了對茶的遊歷考察,他一路風塵,飢食乾糧,渴飲茶水,經義陽、襄陽,往南漳,直到四川巫山,每到一處,即與當地村老討論茶事,將各種茶葉製成各種標本,將途中所了解的茶的見聞軼事記下,做了大量的“茶記”。
經過十餘年,實地考察三十二個州,陸羽最後隱居苕溪(今浙江湖州),開始對茶的研究著述,歷時五年寫成《茶經》初稿。以後五年又增補修訂,這才正式定稿。此時陸羽已四十七歲,前後總共歷時二十六年,才最終完成這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茶的鉅作《茶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