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浪詩話》

《滄浪詩話》

《滄浪詩話》是嚴羽所著的一本中國古代詩歌理論和詩歌美學著作,約寫成於南宋理宗紹定、淳祐年間。它的系統性、理論性較強,是宋代最負盛名、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一部詩話。全書分為《詩辨》《詩體》《詩法》《詩評》《考證》等五冊。 "以禪喻詩"是《滄浪詩話》鮮明的學術品格。
嚴羽借用佛禪"妙悟"的概念作為其論詩的拱心石,構建了以"妙悟"為認識論與方法論,以"興趣"為特質論,以"氣象"為境界論的嚴整的詩學體系。嚴羽"悟"區別於江西詩派側重於字句章法而強調對詩歌的整體把握和詩歌主體的生命體驗。
"興趣"體現為心物交感,情景交融的創作取向,情統領下的情、理、意等諸多心理因素的深度融合,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 "氣象"是詩歌審美風格與時代精神等的外在顯現。嚴羽反對"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的理性化傾向,力圖恢復詩歌的抒情本質。在其推崇"盛唐氣象"背後,隱約折射出其對垂暮卑弱末宋文化的時代憂思。


嚴羽是南宋後期著名的詩論家,字儀卿,一字丹邱,號滄浪逋客,邵武(今屬福建)人。生卒年不詳,約活動於寧宗和理宗統治期間(公元1195年—公元1264年)。因為他居於邵武樵川莒溪,與滄浪水合流處,所以自稱“滄浪逋客”。
據學者推斷,嚴羽生於寧宗慶元三年(公元1198年),卒於理宗淳佑元年(公元1241年)。
據宋人黃公紹序《滄浪嚴先生吟卷》所云,嚴羽為人“粹溫中有奇氣,嘗問學於克堂包公。為詩宗盛唐,自風騷而下,講究精到。”他一方面受魏晉以來求仙思想的影響,一方面又依稀可見他對當時社會的不滿與失望。嚴格來說,嚴羽與歷史上大多數失意、歸隱的知識分子一樣,並非真心想歸隱,中國自古那種“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決定了他即使隱身布衣,而憂患之心不減,仍然密切關注著處於危亡之際的南宋朝廷。
關於嚴羽的生平事蹟,文獻記載極少。後世只知道,他一生未曾應舉入仕,長年隱居鄉里,養成了清高自許、不喜隨俗的性格。在他生活的後期,有過兩次較長時間的出遊。一次是理宗紹定年間為躲避家鄉的變亂而出走,到過豫章(今江西南昌市)、潯陽(今江西九江市)以至洞庭瀟湘一帶。一次是漫遊吳越,約在端平初年,歷經建康(今江蘇南京市)、揚州、吳中(今江蘇蘇州市)、臨安(今浙江杭州市)等地。兩次出遊中間,在家鄉結識了老詩人戴復古,成為忘年之交,有過一段朋輩三五相聚一起詩酒酬唱、切磋學藝的快活日子,傳為詩壇佳話。其他行踪,則難以考定。所作詩篇,留存下來的共一百四十六首,另詞二首,這些作品中,有憂國傷時的作品,也有描述隱逸生活之作,以及贈答的作品。另外,他也作有文學理論著作《滄浪詩話》。
他的詩作及文評作品被收輯錄為《滄浪吟卷》三篇。又說編為《滄浪先生吟卷》二卷行世,有明清多種刻本,以近人張鈞衡輯刊的《適園叢書》本收錄較為齊備。


詩辯一夫學詩者以識為主:入門須正,立志須高;以漢、魏、晉、盛唐為師,不作開元、天寶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詩魔入其肺腑之間;由立誌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頭一差,愈騖愈遠;由入門之不正也。故曰:學其上,僅得其中;學其中,斯為下矣。又曰:見過於師,僅堪傳授;見與師齊,減師半德也。工夫須從上做下,不可從下做上。先須熟讀《楚辭》,朝夕諷詠,以為之本;及讀《古詩十九首》,樂府四篇,李陵、蘇武、漢、魏五言皆須熟讀,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觀之,如今人之治經,然後博取盛唐名家,醞釀胸中,久之自然悟入。雖學之不至,亦不失正路。此乃是從頂(寧頁)上做來,謂之向上一路,謂之直截根源,謂之頓門,謂之單刀直入也。


  二詩之法有五:曰體制,曰格力,曰興趣,曰音節。


  三詩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遠,曰長,曰雄渾,曰飄逸,曰悲壯,曰淒婉。其用工有三:曰起結,曰句法,曰字眼。其大概有二:曰優游不迫,曰沈著痛快。詩之極致有一,曰入神。詩而入神,至矣,盡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蓋寡也。  四禪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學者須從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義,若小乘禪,聲聞辟支果,皆非正也。論詩如論禪,漢、魏、晉與盛唐之詩,則第一義也。大歷以還之詩,則小乘禪也,已落第二義矣;晚唐之詩,則聲聞辟支果也。學漢、魏、晉與盛唐詩者,臨濟下也。學大歷以還之詩者,曹洞下也。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陽學力下韓退之遠甚、而其詩獨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為當行,乃為本色。然悟有淺深、有分限、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漢、魏尚矣,不假悟也。謝靈運至盛唐諸公,透徹之悟也。他雖有悟者,皆非第一義也。吾評之非僭也,辯之非妄也。天下有可廢之人,無可廢之言。詩道如是也。若以為不然,則是見詩之不廣,參詩之不熟耳。試取漢、魏之詩而熟參之,次取晉、宋之詩而熟參之,次取南北朝之詩而熟參之,次取沈、宋、王、楊、盧、駱、陳拾遺之詩而熟參之,次取開元、天寶諸家之詩而熟參之,次獨取李、杜二公之詩而熟參之,又取大歷十才子之詩而熟參之,又取元和之詩而熟參之,又盡取晚唐諸家之詩而熟參之,又取本朝蘇、黃以下諸家之詩而熟參之,其真是非自有不能隱者。儻猶於此而無見焉,則是野狐外道,蒙蔽其真識,不可救藥,終不悟也。


  五夫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然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至,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近代諸公,乃作奇特解會,遂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夫豈不工?終非古人之詩也。蓋於一唱三歎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務使事,不問興致,用字必有來歷,押韻必有出處,讀之反覆終篇,不知著到何在。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張,殊乖忠厚之風,殆以罵詈為詩。詩而至此,可謂一厄也。然則近代之詩無取乎?曰:有之。吾取其合於古人者而已。國初之詩尚沿襲唐人:王黃州學白樂天,楊文公、劉中山學李商隱,盛文肅學韋蘇州,歐陽公學韓退之古詩,梅聖俞學唐人平澹處,至東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為詩,唐人之風變矣。山谷用工尤為深刻,其後法席盛行海內,稱為江西宗派。近世趙紫芝、翁靈舒輩,獨喜賈島、姚合之詩,稍稍复就清苦之風,江湖詩人多效其體,一時自謂之唐宗;不知止入聲聞辟支之果,豈盛唐諸公大乘正法眼者哉!嗟乎!正法眼之無傳久矣!唐詩之說未唱,唐詩之道或有時而明也。今既唱其體曰唐詩矣,則學者謂唐詩誠止於是耳,得非詩道之重不幸邪!故予不自量度,輒定詩之宗旨,且借禪以為喻,推原漢、魏以來,而截然謂當以盛唐為法,(後舍漢、魏而獨言盛唐者,謂古律之體備也)雖獲罪於世之君子,不辭也。


  詩體一《風》、《雅》、《頌》既亡,一變而為《離騷》,再變而為西漢五言,三變而為歌行雜體,四變而為沈、宋律詩。五言起於李陵、蘇武(或云枚乘),七言起於漢武《柏梁》,四言起於漢楚王傅韋孟,六言起於漢司農谷永,三言起於晉夏侯湛,九言起於高貴鄉公。  二以時而論,則有建安體(漢末年號。曹子建父子及鄴中七子之詩)、黃初體(魏年號,與建安相接,其體一也)、正始體(魏年號,嵇、阮諸公之詩)、太康體(晉年號,左思、潘岳、二張、二陸諸公之詩)、元嘉體(宋年號,顏、鮑、謝諸公之詩)、永明體(齊年號,齊諸公之詩)、齊、梁體(通兩朝而言之)、南北朝體(通魏、周而言之,與齊、梁體一也)、唐初體(唐初猶襲陳、隋之體)、盛唐體(景雲以後,開元、天寶諸公之詩)、大歷體(大歷十才子之詩)、元和體(元、白諸公)、晚唐體、本朝體(通前後而言之)、元祐體(蘇、黃、陳諸公)、江西宗派體(山谷為之宗)。


  三以人而論,則有蘇、李體(李陵、蘇武也)、曹、劉體(子建、公幹也)、陶體(淵明也)、謝體(靈運也)、徐、庾體(徐陵、庾信也),沈、宋體(佺期、之問也—)、陳拾遺體(陳子昂也)、王楊、盧、駱體(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也)、張曲江體(始興文獻公九齡也)、少陵體、太白體、高達夫體(高常侍適也)、孟浩然體、岑嘉州體(岑參也)、王右丞體(王維也)、韋蘇州體(韋應物也)、韓昌黎體、柳子厚體、韋、柳體(蘇州與儀曹合言之)、李長吉體、李商隱體(即西昆體也)、盧仝體、白樂天體、元、白體(微之、樂天,其體一也)、杜牧之體、張藉、王建體(謂樂府之體同也)、賈浪仙體、孟東野體、杜荀鶴體、東坡體、山谷體、後山體(後山本學杜,其語似之者但數篇,他或似而不全,又其他則本其自體耳)、王荊公體(公絕句最高,其得意處,高出蘇、黃、陳之上,而與唐人尚隔一關)、邵康節體、陳簡齊體(陳去非與義也。亦江西之派而小異)、楊誠齋體(其初學半山、後山,最後亦學絕句於唐人。已而盡棄諸家之體,而別出機杼,蓋其自序如此也)。


  四又有所謂選體(選詩時代不同,體制隨異,今人例謂五言古詩為選體非,也)、柏梁體(漢武帝與群臣共賦七言,每句用韻,後人謂此體為柏梁體)、玉台體(《玉台集》乃徐陵所序,漢、魏、六朝之詩皆有之,或者但謂織艷者為玉台體,其實則不然)、西昆體(即李商隱體,然兼溫庭筠及本朝楊、劉諸公而名之也)、香奩體(韓偓之詩,皆裾裙脂粉之語,有《香奩集》)、宮體(梁簡文傷於輕靡,時號宮體)。 (其他體制尚或不一,然大概不出此耳)


  五又有古詩,有近體(即律詩也),有絕句,有雜言,有三五七言(自三言而終以七言,隋鄭世翼有此詩:“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樓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日此夜難為情。”),有半五六言(晉傅玄《鴻雁生塞北》之篇是也),有一字至七字(唐張南史《雪月花草》等篇是也。又隋人應詔有三十字詩,凡三句七言,一句九言,不足為法故,不列於此也),有三句之歌(高祖《大風歌》是也。古《華山畿》二十五首,多三句之詞,其他古詩多如此者),有兩句之歌(荊卿《易水歌》是也。又古詩有《青驄白馬》《共戲樂》《女兒子》之類,皆兩句之詞也),有一句之歌(《漢書》“枹鼓不鳴董少年”,一句之歌也。又漢童謠“千乘萬騎上北邙”,梁童謠“青絲白馬壽陽來”,皆一句也),有口號(或四句,或八句),有歌行(古有鞠歌行、放歌行、長歌行、短歌行。又有單以歌名者,單行名者,不可枚述),有樂府(漢成帝定郊祀立樂府,採齊、楚、趙、魏之聲以入樂府,以其音詞可被於弦歌也。樂府俱被諸體,兼統眾名也),有楚詞(屈原以下倣楚詞者,皆謂之楚詞),有琴操(古有《水仙操》,辛德源所作;《別鶴操》高陵牧子所作),有謠(沈炯有《獨酌謠》,王昌齡有《箜篌謠》,穆天子之傳有《白雲謠》也),曰吟(古詞有《隴頭吟》,孔明有《梁父吟》,相如有《白頭吟》),曰詞(《選》有漢武《秋風詞》,樂府有《木蘭詞》),曰引(古曲有《霹靂引》《走馬引》《飛龍引》),曰詠(《選》有《五君詠》,唐儲光羲有《群鴻詠》),曰曲(古有《大堤曲》,梁簡文有《烏棲曲》),曰篇(《選》有《名都篇》《京洛篇》《白馬篇》),曰唱(魏武帝有《氣出唱》),曰弄(古樂府有《江南弄》),曰長調,曰短調,有四聲,有八病(四聲設於週顒,八病嚴於沈約。八病謂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之辨。作詩正不必拘此,蔽法不足據也),又有以歎名者(古詞有《楚妃歎》《明君歎》),以愁名者(《文選》有《四愁》,樂府有《獨處愁》),以哀名者(《選》有《七哀》,少陵有《八哀》),以怨名者(古詞有《寒夜怨》《玉階怨》),以思名者(太白有《靜夜思》),以樂名者(齊武帝有《估客樂》,宋臧質有《石城樂》),以別名者(子美有《無家別》《垂老別》《新婚別》)。有全篇雙聲疊韻者(東坡“經字韻詩”是也),有全篇字皆平聲者(天隨子《夏日詩》四十字皆是平。又有一句全平一句全仄者),有全篇字皆仄聲者(梅聖俞《酌酒與婦飲》之詩是也),有律詩上下句雙用韻者(第一句,第三五七句,押一仄韻;第二句,第四六八句,押一平韻。唐章碣有此體,不足為法,謾列於此,以備其體耳。又有四句平入之體,四句仄入之體,無關詩道今皆不取),有轆轤韻者(雙出雙入),有進退韻者(一進一退),有古詩一韻兩用者(《文選》曹子建《美女篇》有兩“難”字,謝康樂《述祖德詩》有兩“人”字,後多有之),有古詩一韻三用者(《文選》任彥升《哭範僕射》詩三用“情”字也),有古詩三韻六七用者(古《焦仲卿妻詩》是也),有古詩重用二十許韻者(《焦仲卿妻詩》是也),有古詩旁取六七許韻者(韓退之“此日足可惜”篇是也。凡雜用東、冬、江、陽、庚、青六韻。歐陽公謂:退之遇寬韻則故旁入他韻,非也。此乃用古韻耳,於集韻自見之),有古詩全不押韻者(古《採蓮曲》是也),有律詩至百五十韻者(少陵有古韻律詩,白樂天亦有之,而本朝王黃州有百五十韻五言律),有律詩止三韻者(唐人有六句五言律,如李益詩“漢家今上郡,秦塞古長城。有日雲常慘,無風沙自驚。當今天子聖,不戰四方平”是也),有律詩徹首尾對者(少陵多此體,不可概舉),有律詩徹首尾不對者(盛唐諸公有此體,如孟浩然詩:“掛蓆東南望,青山水國遙。軸轤爭利涉,來往接風潮。問我今何適,天台訪石橋。坐看霞色晚,疑是石城標。”又“水國無邊際”之篇,又太白“牛渚西江夜”之篇。皆文從字順,音韻鏗鏘,八句皆無對偶),有後章字接前章者(曹子建《贈白馬王彪》之詩是也),有四句通義者(如少陵“神女峰娟妙,昭君宅有無,曲畱明怨惜,夢盡失歡娛”是也),有絕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有擬古,有連句,有集句,有分題(古人分題,或各賦一物,如雲送某人分題得某物也。或曰探題),有分韻,有用韻,有和韻,有借韻(如押七之韻,可藉入微或十二齊韻是也),有協韻(《楚詞》及《選》詩多用協韻),有今韻,有古韻(如退之《此日足可惜》詩用古韻也,蓋《選》詩多如此),有古律(陳子昂及盛唐諸公多此體),有今律。有頷聯,有頸聯,有發端,有落句(結句也),有十字對(劉昚虛“滄浪千萬里,日夜一孤舟”),有十字句(常建“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等是也),有十四字對(劉長卿“江客不堪頻北望,塞鴻何事又南飛”是也),有十四字句(崔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又太白“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是也),有扇對(又謂之隔句對。如鄭都官“昔年其照松溪影,松折碑荒僧已無,今日還思錦城事,雪消花謝夢何如”是也。蓋以第一句對第三句,第二句對第四句),有借對(孟浩然“廚人具雞黍,稚子摘楊梅”,太白“水舂雲母碓,風掃石楠花”,少陵“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是也),有就句對(又曰當句有對。如少陵“小院迴廊春寂寂,浴鳧飛鷺晚悠悠”,李嘉祐“孤雲獨鳥川光暮,萬里千山海氣秋”是也。前輩於文亦多此體,如王勃“龍光射鬥牛之墟,徐孺下陳蕃之榻”,乃就對也)。

开始阅读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滄浪詩話》

作者:嚴羽年代:南宋66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