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武經總要》 作者:曾公亮  

前集·卷七

陣法總說

昔稱:善師者不陣,善陣者不戰。此言伐謀製變先聲後實,軍誌素定奪敵人之心,不待旗壘之相摩、兵矢之相接,而勝負之勢決於前矣。其次,則立部曲,度權謀,先偏後伍,彌縫其闕,用以乘機而佐勝。由中古以來未之或改。大要在士卒訓練,兵械堅良,號令以申之,賞罰以督之。因山川形勢之宜,講步騎離合之要,不囂不隘,按陣而居。常以我逸待彼勞,常以我治待彼亂,常以我近待彼遠,常以我飽待彼饑。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不動如山,難知如陰;震動如雷,侵掠如火。此製勝之道也。法曰:以正合,以奇勝。然則正者,行陣也;奇者,無方以用變也。奇不得正,雖銳而無恃;正不得奇,雖整而無功。故必交相用,而後能百戰百勝矣。故曰:治眾如治寡,非分數不能;鬥眾如鬥寡,非形名不輯;三軍之眾可使受敵而無敗,非奇正不成。故有天陣、地陣、人陣,以象三才;直陣、銳陣、曲陣、方陣、圓陣。以法五行。其體易明,其習易成,從昔之成法,當今之可用。且古者以言不相聞,故為金鼓;視不相見,故為旌旗。金鼓、旌旗,所以一人之耳目。耳目既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勇怯並用,出生入死,誰與我敵哉?若夫鳴一鼓,舉黑旗,則為曲陣;鳴二鼓,舉白旗,則為銳陣;鳴三鼓,舉青旗,則為直陣;鳴四鼓,舉白旗,則為方陣;鳴五鼓,舉黃旗,則為圓陣,此應敵之略也。凡卒,一人居地,廣縱各二步;十人為列,十列為隊,則廣縱各二十步。陣間容陣,隊間容隊,曲間容曲,此行列之法也。前禦其前,後禦其後,左防其左,右防其右;行必魚貫,立必雁行;長以參短,短以參長;回軍轉陣,以後為前,以前為後;進無速奔,退無遽走;四頭八尾,觸處為首,敵衝其中,兩頭俱救。此教習之詳也。然則陳兵誓眾者,胡可忽而不務邪?議者或曰:武夫介士出於閭井,非有明達之姿、強敏之性,而令心存進退,耳聽金鼓,手知擊刺,足趨坐作,隨旗變陣,焱馳雷發,俄頃之際事自繁多,則心迷意倦,勞而無暇,安能乘便奮銳獵敵爭勝哉?若但使聞鼓知進,聞金知退,辨旌旗之指麾,習器械之便利,則粗明三四,不必遍知,亦足勒兵示法,殺敵致果。茲誠一端之論,不為無旨。然特施於忘戰之久、市人之合,或庶幾焉。若乃提卒十萬,深入賊境,大軍在前,堅城未下,欲戰則勝負未決,欲攻則利害難知,自非整飭車徒、部分營壘,或先據地之要害,或先扼敵之襟喉,蛇蟠月偃,中權後切,疇能收萬全之勝哉?氐如平原大野,深林險道,前兵後澤,乘高趨下,頓兵擁眾,呼吸俟命,若不素練施設,敢問何以處之?然後知議者之言,粗而不精也。或曰:“唐人李筌號能言兵者,其說曰:‘兵猶水也,水因地以製行,兵因敵以製勝,能與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則戰陣無圖明矣!而庸將自以教習之法為戰敵之陣,不亦謬乎?”是大不然。筌之八合,離則雜而無章,四奇四正則定而不變,自膠其柱,而謂瑟無五音,其愚而妄決矣。昔諸葛亮推衍八陣,得其新意,以巴蜀弱卒數萬,東屯渭水,天下震動。司馬宣王以十萬之眾抗之,堅壁不敢出。會亮死,僅能取勝。馬隆以步卒三千,案八陣圖,轉戰千裏,破者機能數萬騎之眾,以複涼州。今謂二人為庸將,可乎?謂不為戰陣之陣,可乎?此筌之不足為準也。

今取古今陣法,繪出其圖,以存梗概,俾將帥度宜而行之。若能沿古以便今,聞一而悟十,觸類以長,此又寄之明哲,要之與孫吳暗合為極致耳。曆代陣法,沿襲各殊,蓋施予古者,或泥於今。恭惟藝祖皇帝以武德綏靖天下,於古兵法靡不該通。雍熙中,契丹數盜邊境,太宗皇帝乃自製平戎萬全陣圖,以授大將,俾從事焉。今存其詳,用冠篇首,以示聖製雲。

本朝平戎萬全陣法前行,每隊五十人。後行,每隊並三十人。前後並五隊為一點。每隊計一千四百四十地分,方五裏。每地分車一、兵二十二,並十地分為一點。

(圖A)(缺)右萬全陣法,凡九圍,共成一陣(內三為方陣,一為前鋒,一為後殿,二為左翼,二為右翼)。凡中心連排方陣三,每陣各大將一人生之。其陣各方五裏,人相去一裏,東西占十七裏。每陣周回二十裏,計七千二百步。每五百步為一地分,每一地分用戰車一乘、兵士二十二人(三人在車上,四人掌拒馬四、小牌四、槍四、劍四,六人掌床子弩二,四人掌步弩二,四人掌掉刀二、小牌二,三人掌弓三、圓牌三)。一陣計千四百四十地分,戰車千四百四十乘,地分兵士三萬一千六百八十人。無地分兵士五千人,以三十人為一隊,計百六十六隊。餘二十人。

其兵士隊於陣內列行(拒馬五千七百六十,槍五千七百六十,劍五千七百六十,床子弩二千八百八十,步弩五千七百六十,棹刀二千八百八十,小牌八千六百四十,步劍四千三百二十,圍牌四千三百二十。望樓八座,每座望子十人,計八十人。凡陣之四麵,列戰車榜牌,及諸兵器,皆持滿外向。車中貯糗糧、軍中所用之物。又每牌麵門一門為臨時啟閉之節)。東西稍陣,各用騎兵萬人解鐙,分為兩行,前行配五十騎為一隊,計百二十五隊,每隊並隊眼占地五十步,計六千二百五十步,計一十七裏一百三十步;後行配三十騎為一隊,計百二十五隊,每隊並隊眼占地五十步,東西占地十七裏九十步。三路探馬計三十隊,每路各浮圖子排列,計百六十五騎(輕騎七千五百人,騎槍七千五百條,團牌七千五百麵。劍三千七百五十口,東西陣各劍千八百七十五口。骨朵三千七百五十條,東西稍陣各骨朵千八百七十五條)。前後陣各用騎兵五千解鐙,分為兩行。前行配五十人騎為一隊,計六十二隊,每隊並隊眼占地六十五步,計四千三十步,計一十一裏七十步。後行配三十人騎為一隊,計六十二隊,餘十八人;每隊並隊眼占地六十五步,計四千九十五步,計十一裏三十五步。五路探馬計五十隊(後陣成兩路牌),每路各浮圖子排,計二百七十五騎(輕騎三千八百人,騎槍三千八百條,團牌三千八百麵。劍一千九百口,前後陣各劍九百五十口。骨朵一千九百條,前後陣各骨朵九百五十條)。三陣圖凡用兵士十四萬九百三十人(十一萬三百八十人步,內二百四十人充望子;三萬六百五十人騎,內六百五十人充探馬。數內騎軍及無地分兵士共四萬五千六百五十人,三萬六百五十人騎,一萬五十人步也)。

伏詳聖製特以河朔之壤,遠近如砥,胡虜恃馬常為奔衝,故因洞嚐餘法增廣其製,所以挫馳突之銳,明堅重之威,循名摘實,知神謀之有在矣。

本朝八陣法法曰:八陣者,蓋本裴緒新令方、圓、牝、牡、衝方、罘、車輪、雁行之名也。今約李靖陣法,用一萬四千人為之馬步軍,益以五十人為一隊,計二百八十隊,步軍二百隊,馬軍八十隊,分為中軍、左右虞候、左右前後七軍。凡布陣,一卒占地二步,一馬縱橫二步,陣中每十人為列,皆麵麵相向,背背相承,陣間容陣,隊間容隊。大抵前禦其前,後禦其後,左防其左,右防其右。陣有八門,所謂四頭八尾,觸處為首,敵衝其中,兩頭俱至者也。其駐隊者,即今之陣腳兵也。戰鋒隊、戰隊、跳蕩、奇兵者,即今之陣內戰兵及無地分兵也。右虞候、右軍者,即今之先鋒、策先鋒將也。前軍、後軍者,即今之左助、右助將也。左虞候、左軍者,即今之殿後、策殿後將也。但古今玄立其名,故學者感而難曉。每出戰,則馬步迭用,更戰更息,循環無窮。戰鋒隊出,則為銳陣,狀如鼎足,左右戰隊各分為兩列,如雁行翼之。故以正合,以奇正者,陣也,金鼓之嚴衛,將帥之大防,奇兵之機要。奇因正則出不意,掩不備,欲圖西北,先擊東南,視彼虛實,衝其心腹,可以決勝矣。

(圖A)(缺)右牝陣,即黃帝五行之水陣,孫子之牝陣,吳起之曲陣,諸葛亮之龍騰,劉豫之卻月也。舉皂旗,鳴鼓,則為之。左右俱高,行軍溪穀,利為牝。牝則前張兩翼,便於吞掩,使彼奔衛,三麵受敵,足以勝牝矣。牝之列也,前銳後重,象劍之鋒。牝張兩翼,夾攻其鋒。經曰:銳而鋒者,夾擊之。故牝勝牡,猶複勝單。

(圖A)(缺)右牡陣,即黃帝五行之火陣,孫子之牡陣,吳起之銳陣,諸葛亮之鳥翔。舉朱旗,鳴鼓,則為之。前下峻高,乘虛冒亂,因其地勢,則利為牡,可以勝衝方矣。衝方前眾後疏,戰者相促,居者有餘。經曰:得地助者昌,失地助者凶。故牡陣勝衝方。

(圖A)(缺)右衝方陣,即五行之木陣,孫子之衝方,吳起之直陣,諸葛亮之折衝也。舉青旗,鳴鼓,則為之。前高後下,左右或險,則利為衝方,可以勝車輪。兵得成行,善亂敵而畏險阻。衝方守險以疲車輪,故衝方勝車輪。

(圖A)(缺)右車輪陣,即太公三才之地陣,孫子之車輪陣,吳起之衝陣,諸葛亮之握機也。舉熊旗,八鼓,則為之。平原廣野,且行且戰,宜為車輪。車輪利進,可以勝罘。罘備其首尾,虛在兩旁,其勢不堅。車輪四備強弩,善衝亂敵。經曰:以守待攻者強,以動待敵者亡。故車輪勝罘也。

(圖A)(缺)右罘陣,即太公三才之人陣,孫子之罘,吳起之卦陣,諸葛亮之虎翼,《左傳》之魚麗也。舉虎旗,七鼓,則為之。川澤漫衍,草木扶疏,遇敵決勝,則為罘。罘前後橫,中央縱,張其四翼,利於相救;雁行延斜,惡其斷絕。

故可以勝雁行。

(圖A)(缺)右雁行陣,即太公三才之天陣,孫子之雁行,吳起之鵝鸛,諸葛亮之衝陣也。

舉雕旗,九鼓,則為之。背城南敵,易斷繞人,則利為雁行,可以勝方陣。雁行前銳後張,延斜而行,便於左右,利於周旋。經曰:厚而正者堅。當選勇力,脅其兩旁。故雁行勝方陣也。

(圖A)(缺)右容輜重方陣

本朝常陣製大陣大陣,即中軍陣也。布陣之法,大約指畫分明,進退有節,審地勢,設陣形。

或排長陣(常山地陣也),或排方陣(令號四門鬥底陣),以步軍槍刀手在前(為方陣,即四麵排布,凡一指揮五百人,則人十人,槍手四,一人陌刀手),雜以旁牌標槍(今廣搜步軍,悉教槍牌)。當陣麵聯布不拒馬,或間以大車,謂之陣腳兵(案:《隨書》:舉鹿角,設戎陣,為方,車步騎相參。大抵皆古法也)。

良弓勁弩居其後,以雙弓床子弩參之。行伍厚薄,出於臨時。務於堅整,戎馬無以馳突。一陣開四門,騎兵居其中。候出戰,即開門,放戰隊出。出絕,開之。

有駐隊,有戰隊,環相為用,不竭人馬之力也。若馬軍在前,先踴戰,即候戰久,抽歸步軍陣後(若排方陣,即抽歸陣中),亦依門而入。馬部軍都部署(若出師伐罪,即立招討使名),押大陣,古之中軍也,觀大將軍鼓旗所在應敵。用兵俱稟成算,有先鋒陣、策先鋒陣隊,拐子陣前陣、拒後陣,皆受節製(先鋒陣、策先鋒陣、拐子陣、拒後陣,各有法製,具載於後)。今以鈐轄都監,每一員領一將,兵多者五千人,少者三千人,此陣中之陣也。若俾將十員各領兵,則五萬人陣也,押大陣東稍西稍,臨時措置,今不具錄(本朝雍熙迄景德年,北而用兵,選兵官鈐轄已上,押大陣東稍及西稍,乃置排陣使)。又有應募驍果及取使臣、軍校之勇幹者,分押戰隊,大約皆千人,此隊中之隊也(掌一將兵馬,分押戰隊,自景佑年後夏固阻命,邊將建議永為軍旅之製)。凡一指揮,以五百人準之,皆軍校一員所轄,仍分隸五都。凡一將佐一部隊,一營壘大小相轄,上下相維,元帥統之,故居則營壘辦,行則陣隊成,此其大較也(營陣之法,各有門類)。如偏師出征,或行隘陝之地,則隨形布陣,不可限以常法。

東西拐子馬陣東西拐子馬陣,為大陣之左右翼也。

大宋而北麵行營拐子陣,並選精選精騎。夷狄用兵,每弓騎暴集,偏攻大陣,一麵捍禦不及,則有奔突之患。因置拐子陣,以為救援。其兵量大陣之數,臨時抽揀。先鋒陣《春秋傳》:“出曰治兵,入曰振旅,所以辨等列,順少長也。”說者雲:出則以少者在前,先勇力也;還則在後,明尊卑也。是知出師之時,以少壯勇健之士在前,則先鋒之義也;入則少壯勇健者在後,則殿後之義也。當時列國諸侯戰陣軍旅,已用此法。楚人軍行,右轅,左追蓐,前茅慮無,中權後勁。謂前建茅旌,以虞敵之有無;又使權謀者居中,勁悍者在後也。《詩》曰:“伯也執殳,為王前驅。”軍鋒之冠,乃前代才力之選,漢有樊、酈、滕、灌先登陷陣,光武以馮異、馬武為眾軍前鋒,曹魏以於禁、張遼、樂進、徐晃迭為軍鋒,晉謝玄鎮廣陵,領應募驍銳為前鋒,後唐置踏白、橫衝二軍。自古先鋒之選,所以禦奔衝、陷堅陣、擊銳師,須盡勇力也。

本朝行營,常選精兵置先鋒陣,將領三員或二員押之。慮捍禦不及,患在奔衝,又置策先鋒陣為援兵。雍熙北伐,置先鋒部署以下將佐。鹹平中,契丹寇河北,鎮、定、高陽關三路都部署總重兵十餘萬,會合選騎兵二萬為先鋒;又令五將,各領三千精騎,陣於先鋒之前,掎角相應。景德初所出陣圖,防捍北狄,前鋒陣外,盛選銳兵,命驍將領之,別為一隊,遏其奔衝(陣前置五將,各領精騎及驍將別為一隊,並本朝一時之製,不須並置)。鹹平中,真宗觀陣圖,因曰:“北兵寇邊,常遣精悍為前鋒。若捍禦不及,即有侵軼之患。今盛選銳兵,驍將統領,別為一隊,遏其奔衝。彼既挫銳而退,餘則望風不敢進矣。”

策先鋒陣置陣在先鋒陣後,驍將一員統之。先鋒抗敵,或兵勢不支,則策先鋒陣為應援,製其奔突。

前陣大宋用兵排陣之法,中軍大陣之前,別擇銳士,散為奇兵,謂之前陣。按《風後握奇圖》曰:凡兵萬二千五百人為軍(五十人為一隊,總二百五十隊。有中疊,有外疊,有陣兵,有奇兵。陣兵一百七十五隊,奇兵七十五隊;陣兵九千人,奇兵三千五百人)。孫武曰:“三軍之眾,可使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

謂當敵以正陣,決勝以奇兵,前後左右俱能相應,則常勝而無敗。凡戰以正合,以奇勝(當敵為正,外擊為奇)。則用奇之策,揣摩敵形,指向分眾,兵非貴多也,乘機取勝而已。鹹平、景德歲,契丹南牧,三路重兵會合,中軍陣步騎常滿十萬人,前陣騎士滿三萬人,約《掘奇圖》奇兵之數。

無地分馬無地分馬,輕銳之兵也。凡一指揮,各成戰隊,分遣指使使臣或軍頭一員押之,處大地營陣左右前後,備緩急驅使。其戰隊多少,臨時分置,無定數。

拒後陣拒後陣,殿後兵也。凡出征伐,並為拒後軍陣之製,糧道居後。若強寇對壘,欲圖奇變,引重兵踴戰,潛選精銳,由間道掩襲我委(於偽反)積(子賜反)輜重,則須殿後捍之(宋朝與北狄戰拒馬河、戰君子館、戰望都,王師不利,因為糧道斷絕)。

大宋鹹平中,上出北麵地圖曰:北虜好遣精兵,出大陣後斷我糧道。因別選良將,領二萬人兵殿其後,倚之捍寇,緩急用之,無腹背受敵之患。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武經總要》

​《武經總要》

作者:曾公亮
《武經總要》前集
《武經總要》後集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