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藥有一藥之性情功效,其藥能治某病,古方中用之以治某病,此顯而易見者。然一藥不止一方用之,他方用之亦效,何也?蓋藥之功用,不止一端。在北方,則取其此長;在彼方,則取其彼長。真知其功效之實,自能曲中病情,而得其力。迨至後世,一藥所治之病愈多而亦效者,蓋古人尚未盡知之,後人屢試而後知,所以曆代本草所注藥性,較之《神農本經》所注功用增益數倍,蓋以此也。但其中有當有不當,不若《神農本草》字字精切耳。又同一熱藥,而附子之熱,與幹薑之熱,迥乎不同;同一寒藥,而石膏之寒,與黃連之寒,迥乎不同。一或誤用,禍害立至。蓋古人用藥之法,並不專取其寒熱溫涼補瀉之性也。或取其氣,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所生之方,或取嗜好之偏,其藥似與病情之寒熱溫涼補瀉若不相關,而投之反有神效。古方中如此者,不可枚舉。學人必將《神農本草》字字求其精義之所在,而參以仲景諸方,則聖人之精理自能洞曉。而已之立方,亦必有奇思妙想,深入病機,而天下無難治之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