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禾稻粳黍粟豆麻麥
素錦絹綾羅布
◇穀
《爾雅》曰:中有岱嶽,五穀魚鹽生焉,穀不熟為饑,仍饑為薦,[言太山有魚鹽之饒也,不熟,五穀不成,薦,連歲不熟。]
《周官》曰:楊州荊州宜稻,豫州宜種麥,青州宜稻麥,兗州宜三種,雍州宜黍稷,幽州三種,冀州宜黍稷,並州宜五種,[五種,黍稷菽麥稻,三種,黍稷稻。]
太宰,九職任萬民,一曰三農,生九穀,[黍稷秫稻麻大小麥。]
《禮記》曰:孟春,天子乃以元日祈穀於上帝,[謂以上辛郊天也,郊祀後稷,以祈農事,故蟄而郊,郊而後耕,上帝太微之帝。]
傳曰:夫郊祀後稷,以祈農事,故啟蟄而郊,郊而後耕。
又曰:孟秋,農乃登穀,天子嚐新,先薦寢廟,[黍稷之屬,於是始薦。]命百官始收斂,[候秋氣始收斂。]
《穀梁傳》曰:一穀不升曰嗛,二穀不升曰饑,三穀不升曰饉,四穀不升曰康,五穀不升曰大侵,大侵則君食不兼味,台榭不塗,百官布而不製,鬼神禱而不祠。
《墨子》曰:一穀不收謂之饉,二穀不收謂之旱,三穀不收謂之凶,四穀不收謂之餽,五穀不收謂之饑饉,五穀不熟,謂之大侵,則大夫以下損祿五分之一,旱則二,凶則三,餽則四,饑大侵則盡祿,廩食而已。
範子《計然》曰:五穀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也,是故無道之君,及無道之民,皆不能積其盛有餘之時,以待其衰不足也,《師曠占》曰:黃帝問師曠,曰:杏多實不蟲者,來年秋善,五木者,五穀之先,欲知五穀,但視五木,擇其木盛者,來年益種之。
京房《易逆刺》曰:天雨穀,歲大熟。
《東觀漢記》曰:建武二年,天下野穀旋[東觀漢記作旅。]生,麻菽尤盛。
又曰:欲征匈奴,與竇固等議,皆以為塞外草美,馬可不須穀,按軍出塞,無穀馬故事,馬防言,當與穀,[事具馬篇。]
《論衡》曰:建武三十一年,陳留雨穀蔽地,視穀形若粢而黑,此夷狄地生穀也,夷狄不食穀,生於草野,成熟委於地,遭疾風,與之俱飛,風衰,穀集中國,中國見之,謂天雨穀也。
《風俗通》曰:牛乃耕農之本,百姓所仰,為用最大,國家之為強弱也,建武之初,軍役亟動,牛亦損耗,農業頗廢,米石萬錢,天愛斯民,扶助聖主,事有徵應,於是旅穀彌望,野繭被山。
《曹瞞傳》曰:太祖嚐賦廩穀不足,私謂主者曰:如何,主者曰:以小斛量之,太祖曰:善,後軍中言太祖欺眾,太祖謂主者,特當借汝死以厭眾,不然事不解,乃取問曰:行小斛,盜官穀,斬之軍門。
王肅《喪服要記》曰:昔者魯哀公祖載其父,孔子問曰:寧設五穀囊乎,公曰:不也,五穀囊者,起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餓死首陽山,恐魂之饑,故作五穀囊,吾父食味含哺而死,何用此為。
《魏誌》曰:袁渙,字曜卿,為魏國郎中令,及卒,太祖為之流涕,賜穀二千斛,一敖[《太平禦覽》八百三十七作教,下同。]以太倉穀千斛,賜郎中令家,一敖以垣下穀千斛,與曜卿家,外不解其意,教曰:以太倉穀者,官法也,垣下穀者,親舊也。
《江表傳》曰:諸葛亮聞恪伐徐詳,書與陸遜曰:家兄年老而恪性疏,今使典主糧穀,糧穀軍之要最,仆雖在遠,竊用不安,足下特為啟至尊轉之。
王隱《晉書》曰:鄧攸為吳郡,吳人饑荒,攸輒出台倉賑之,被劾輒出穀,攸歎曰:善不可為也。
《幽明錄》曰:琅琊諸葛氏兄弟二人,寓居晉陵,家甚貧耗,常假乞自給,穀在圌中,計日用未應盡,而早以空罄,始者故謂是家中相竊盜,故複封撿題識,而耗如初,後有宿客遠來,至巷口,見數人簷穀從門出,客借問諸葛在不,答雲,悉在,客進語訖,因問卿何得大糶穀,主人雲,告乞充口,雲何糶之,客雲,吾向來逢見人簷穀出,為是何事,主人兄弟相視,竊自疑怪,人看封題,儼然如故,試開圌量視,無十許斛,知前後所失,非人為之也。
【謳】魏陳王曹植魏德論謳曰:於穆聖皇,仁暢惠渥,辭獻減膳,以服鰥獨,和氣致祥,時雨滲漉,野草萌變,化成嘉穀。
【啟】梁元帝上穀充軍糧啟曰:臣聞金城十仞,必資守粟,革車千乘,其在饋實,原武車綏旌,列飛鴻之行陳,奉辭受脤,揜摯獸於貙虎,賈逵渠水,雖曰難蹤,梁習勸農,竊知自勉。
◇禾
《說文》曰:禾,嘉穀也,以二月而種,八月始熟,得時之中,故謂之禾。
《山海經》曰:昆侖墟上,有木禾,禾長五尋,[木禾,穀類。]
《尚書》曰:唐叔得禾,異畝同穎,獻諸天子,王命歸周公於東,作歸禾,[畝,壟也,穎,穗也,禾各生一壟,而共為一穗,天下禾同之象,周公德所以致,故歸之。]
《左傳》曰:鄭祭足帥師,取成周之禾。
《孝經援神契》曰:德下至地,則嘉禾生。
《呂氏春秋》曰:飯之美者,玄山之禾。
《史記》曰:管仲說桓公曰:古之封禪者,北裏之禾,所以為盛,[北裏,地名。]
《淮南子》曰:後稷辟土墾草,而不能使禾冬生。
《東觀漢記》曰:光武生於濟陽縣,是歲有嘉禾,一莖九穗,[事具帝王部。]又曰:淳於恭,有盜刈恭禾者,恭見之,念其愧,因自伏草中,盜去乃起,[事具人部讓篇。]
《續漢書》曰:承宮,琅耶人也,常在蒙山中耕種禾黍,臨熟,人認之,宮便推與而去,由是發名,[事具人部讓篇。]
《古今注》曰:和帝元年,嘉禾生濟陰城陽,一莖九穗,安帝延光二年,嘉禾生九真,百五十六本,七百六十八穗。
《吳誌》曰:赤烏七年,宛陵言嘉禾生。
又曰:會稽言嘉禾生,改年為嘉禾。
晉《起居注》曰:武帝世,嘉禾三生,元帝世,嘉禾三生,其莖七穗。
《續搜神記》曰:廬陵巴丘人□晃者,世以田作為業,年常田數十頃,家漸富,晉太元初,秋收已過,獲刈都畢,明旦至田,禾悉複滿,湛然如先,即便更獲盈倉,於此遂巨富。
夢書曰:禾稼為財,田之所出,夢見禾稼,言財氣生。
【謳】魏陳王曹植魏德論謳曰:猗猗嘉禾,惟穀之精,其洪盈箱,協穗殊莖,昔生周朝,今植魏庭,獻之廟堂,以昭祖靈。
【讚】宋孝武帝清暑殿甍嘉禾讚曰:維殷粵周,有穗表禎,祥乎合矣,超瑞高甍,非原非澤,乃瑞乃靈,庶藉天貺,廣茲化清。
◇稻
《爾雅》曰:稌,稻也,[《說文》曰:稻,稌也。]
《廣雅》曰:稻穗謂之禾。
《廣誌》曰:有紫芒稻赤穬稻白米稻,南方有蟬鳴稻。
《禮記》曰:祭宗廟之禮,稻曰嘉蔬。
《吳誌》曰:鍾離牧,山陰人,少居永興,自墾田種二十餘畝,臨熟而縣民認取之,牧曰:本以田荒,故墾之耳,遂以稻與民。
《江表傳》曰:孫亮五鳳元年,交阯稗草化為稻,《會稽典錄》曰:夏香,有盜刈稻者,香助收之,盜者慚,送以還香,香不受。
【讚】晉湛方生庭前植稻苗讚曰:蒨蒨嘉苗,離離階側,弱葉繁蔚,圓朱疏植,清流津根,輕露濯色。
◇粳
《說文》曰:粳,稻屬也。
《廣雅》曰:秈,粳也。
《廣誌》曰:稉有烏粳黑穬。
鄭氏婚禮謁文讚曰:粳米馥芬,婚禮之珍。
魏文帝與朝臣書曰:江表唯長沙名有好米,何時此[《初學記》二十七作得比。]新成[《初學記》、《太平禦覽》八百三十九作城。]稉稻邪,上風炊之,五裏聞香。
表[北堂書鈔一百四十二作袁。]準觀殊俗曰:河內青稻,新成[書鈔作城。]白稉。
【啟】梁庾肩吾謝賚粳米啟曰:出梁國租,[句有脫文。]兼水陸之殊品,伊尹說而不至,石崇豪所未及,遇處嘿之得賓,同朗之舉著,[句有脫文。]長河可塞,上德無訓。
又謝湘東王賚米啟曰:味重新城,香逾澇水,連舟入浦,似彥伯之南歸,積地為山,疑馬援之西至,不待候沙,同新渝之再熟,無勞拜石,均遼倉之重滿,前恩未遠,次渥仍流,墨翟假以故書,裴楷慚其國賜。
又答湘東王賚稉米啟曰:竊以農夫力耕,時逢儉歲,疏賤時澤,必取豐年,椓斛瀉珠,嘉聞陶量,翻庭委玉,欣見馬圌。
◇黍
《爾雅》曰:秬,黑黍,秠,一稃二米,[漢和帝時,任城生黑黍,或三四實也。]
《說文》曰:以大暑而種,故謂之黍。
《山海經》曰:廣都之野,後稷葬焉,爰有膏黍膏稷。
《禮記》曰:仲夏之月,農乃登黍。
《毛詩》曰:黍離,閔宗周也,彼黍離離,彼稷之苗。
又曰:今適南畝,或耘或耔,黍稷薿薿,[耔,耘苗,薿薿,盛濬也。]又曰:薿薿[《初學記》二十七作芃芃。]黍苗,陰雨膏之。
《呂氏春秋》曰:飯之美者,南海之秬,[秬,黑黍。]
《韓子》曰:韓昭侯之時,黍種嚐貴,鮮有,昭侯令人覆廩,廩吏果竊黍種而糶之。
又曰:孔子侍坐於魯哀公,設桃具黍,哀公曰:請用,仲尼先飯黍而後啖桃,左右皆掩口失笑,公曰:黍者非飯之也,以先桃之也,仲尼對曰:丘知之矣,夫黍者五穀之長也,祭先王以為上盛,果有六,而桃為下,祭先王不得入於廟,丘聞之也,君子以賤雪貴,不聞以貴雪賤,今以五穀之長,雪果蓏之下,是侵上忽下也。
《史記·封禪書》曰:管仲說桓公曰:古之封禪,鄗王黍所以為盛,[鄗上名山。]
《淮南子》曰:渭水多力而宜黍。
《東觀漢記》曰:承宮將妻子入華蓋蒙陰山穀,耕種禾黍,[已具禾篇。]
《古今注》曰:宣帝元康四年,長安雨黑黍粟,和帝元興元年,黑黍穗,一禾二實,或三四實,生任城,得粟三升[《太平禦覽》八百四十二作斛。]八升,[禦覽作鬥。]以薦宗廟。
【賦】晉稽含孤黍賦曰:餘慎終屋之南榮,有孤黍生焉,因泥之濕,遭雨之潤,宿昔牙蘗,滋茂甚速,塗燥根淺,忽然萎殞,深感此黍,不韜種以待時,貪榮棄本,寄身非所,自取彫枯,不亦宜乎。
◇粟
《爾雅》曰:{艸舋},赤苗,芑,白苗,[{艸舋},赤粱粟也,芑,白粱粟也。]
又曰:粢稷,[今江東呼粟為粢也,孫炎曰:稷,粟也。]
《說文》曰:粟,嘉穀實也,粟之為言續也。
《周書》曰: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耕而種之,作陶冶斤斧,破木為秬,[《太平禦覽》八百四十作耜。]鉏耨以墾草莽,然後五穀興,以助果蓏之實。
《左傳》曰:鄭饑而未及麥,民病,子皮以子展之命,餼國人粟,戶八鍾。
又曰:冬,晉薦饑,乞糴於秦,秦伯輸粟於晉,自雍及絳相繼,命之曰汎舟之役,《論語》曰: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子華,孔子弟子公西赤之字也,六鬥四升曰釜也。]請益,曰:與之庾,六斛四鬥曰庾。
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君子周急不繼富,[非冉有與之太多。]
又曰: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讓不受也。]子曰:無,以與爾鄰裏鄉黨乎,[無,止其讓之辭。]
雒書說禾曰:倉帝起,天雨粟,青雲扶日。
《六韜》曰:發巨橋之粟,散鹿台之金錢,以與殷民,[事具帝王部。]
晏子曰:北郭騷見晏子,讬以養母,晏子分倉粟府金以遺之,騷辭金受粟。
春秋說題辭[《初學記》二十六,《太平禦覽》八百五十作運鬥樞。又《初學記》二十七,禦覽八百四十作說題辭,同此。]曰:粟五變,生為苗,秀為禾,三變而祭[《初學記》二十六,禦覽八百四十作粲。]謂之粟,四變曰米,[《初學記》,禦覽作入臼米出甲。]五變而蒸飯可食,[稟受五行氣而成,故五變乃成可食。]
孔叢子,公儀曰:子思居貧,其友有饋之粟者,受二車焉,或獻樽酒束脩,子思曰:為費而無當也,或曰:子取人粟而辭酒,是辭少而受多也,於義無名,於分則不全,行之何也,子思曰:然,仍[孔叢子作伋。]不幸而貧,至及困乏,將絕先人之祀,夫所以受粟,為周之也,酒脯則所飲宴也,方之於食,而乃飲燕,非義也,吾豈以為分哉,度義而行之。
又曰:季桓子以粟十鍾餼夫子,受而班門人之無者,子貢曰:季孫以夫子貧,故致粟,今而施人,無乃乖彼意乎,子曰:吾受而不辭,為季孫之惠,受不為富,惠於一人,豈若數百人哉。
《莊子》曰:莊周往貸粟於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貸子三百金,可乎,周忿然曰:若乃言此,不如早索我枯魚之肆,[事具人部貧篇。]
商君書曰:金一兩生境內,粟一十二石死於境外,粟十二石生於境內,金一兩死於境外,國好生金於境內,則金粟兩死,府庫兩虛,國弱,好生粟於境內,金粟兩生,倉府兩實,國強。
《呂氏春秋》曰:飯美者不周之粟。
《史記》曰:伯夷叔齊,聞西伯善養老,往歸焉,值武王東伐紂,叩馬諫,左右欲刃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平殷亂,天下宗周,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而餓死。
又曰:宣曲任氏之先,為督道倉吏,秦之敗,豪桀皆爭取金玉,而任氏獨窖倉粟,楚漢相距滎陽,民不得耕種,米至貴,乃而豪桀金玉盡歸任氏,以此起富。
又曰:漢興七十餘年,大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也。
《賈誼書》曰:鄒穆公有令,食鳧雁者,必以秕,無敢以粟,於是倉無秕,而求易於民,二石粟得一石秕,吏以請曰:秕食鳧雁,為無費也,今求秕於民,二石粟而易一石秕,食雁則費甚矣,請以粟食之,穆公曰:去,非爾知也,夫百姓餉牛而耕,暴背而耘,勤而不敢墮者,豈為鳥獸哉,粟米人上食也,奈何其以養鳥,且汝知小小計,而不知大害,[新序又載。]
《漢書》曰:東方朔曰:侏儒長三尺餘,俸一囊粟,錢二百四十,臣朔長九尺餘,亦一囊粟,錢二百四十,侏儒飽欲死,臣朔饑欲死。
《淮南子》曰:黃帝治天下,力牧太山稽輔之,狗彘吐菽粟於道路,而無分爭之心。
又曰: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倉頡,始視鳥跡之文而造書者也,有書契則作偽萌生,生則去本趣末,棄耕作之業,而務錐刀之利,天知其將餓,故為雨粟。]
《說苑》曰:高平王遣使者從魏文侯貸粟,文侯曰:須吾租收邑粟至,乃得也,使者曰:臣初來時,見瀆中有魚,張口謂臣曰:吾窮水魚,命在呼吸,可得灌乎,臣謂之曰:待吾南見河堤之君,決江淮之水,灌汝口,魚曰:為命在須臾,及須決淮之水,比至還,必求吾於枯魚之肆,今高平貧窮,故遣臣詣君貸粟,乃須租收粟至者,大王必求臣死人之墓。
《古今注》曰:武帝建元四年,天雨粟,宣帝地節三年,長安雨黑粟,竟寧元年,南陽山都縣雨粟,色青黑,味苦,大者如小豆,小者如麻子。
《風俗通》曰:燕太子丹仰歎,天為雨粟,桂陽先賢書讚曰:成丁,郴人,能達鳥鳴,為郡主簿,與眾人俱坐,聞雀鳴而笑曰:東市輦粟車覆,雀相呼往食之,眾人遣視,信然,[益部耆舊又載。]
《氾勝之書》曰:神農之教,雖有石城湯池,帶甲百萬,而無粟者,弗能守也,夫穀帛實天下之命,衛尉前上蠶法,今上農事,人所忽略,衛尉勤之,可謂忠國憂民之至。
【書】漢晁錯上書曰:利民欲者,莫如用爵致粟矣,能以粟拜爵者,皆民之有餘者也,取有餘以給塞下之食,則富人有爵,而貧民損益於征賦矣,此以有餘補不足,而貧富之民各得其原也。
◇豆
《物理論》曰:菽者,眾豆之總名。
《龍魚河圖》曰:歲暮夕,四更中,取二七豆子,二七麻子,家人頭少許發,合麻子豆著井中,祝敕井吏,其家竟年不遭傷寒,辟五溫鬼。
《管子》曰:桓公北伐山戎,以戎菽遍布於天下,[事具武部征討篇。]
鶡冠子曰:兩葉蔽目,不見太山,雙豆塞耳,不聞雷霆,[事具天部雷篇。]
史記曰:棄為兒時,好種樹麻菽麥。
《東觀漢記》曰:閔仲叔,太原人也,與周黨相友,黨每過仲叔,共唅菽飲水,無菜茹。
又曰:劉平嚐為餓賊所劫,叩頭曰:老母饑,少氣力,待平為命,原得還飯食母,馳來就死,涕泣發於肝膽,賊即遣去,乃摭三升豆,以謝賊恩。
《古今注》曰:宣帝元康四年,南陽雨豆。
《吳誌》曰:趙達善筭,使人取小豆數升,播之席上,立知其數。
王隱《晉書》曰:時王浚稱製邊垂,潛使人問霍原,原不答,浚既銜之。又有遼東內從三百餘人,依山為賊,意欲劫原為王,亦未能行,時有謠曰:天子在何許,近在豆田中,豆者為霍,浚遂害原,懸其首,諸生悲哭其中。
《鄴中記》曰:石勒諱胡,胡物皆改名,胡餅曰麻餅,胡綏曰香綏,胡豆曰國豆。
《笑林》曰:有人吊喪,並欲齎物助之,問人,可與何等物,人答曰:錢布穀帛,任卿所有耳,困[太平廣記二百六十二作因。]齎大豆一斛相與,孝子哭喚奈何,已以為問豆,答曰:可作飯,孝子哭複喚窮,已曰:適得便窮,自當更送一斛。
《雜五行書》曰:常以正月旦,亦用月半,以麻子七枚,赤豆二七枚,著井中,辟溫病,甚神效,[與龍魚河圖語小異,故重取。]
【賦】張翰豆羹賦曰:乃有孟秋嘉菽,垂枝挺英,是刈是獲,充簞盈篋,香鑠和調,周疾赴急,時禦一杯,下咽三歎,時在下邑,頗多艱難,空匱之厄,固不綴懽,追念昔日,啜菽永安。
◇麻
《爾雅》曰:枲麻,黂枲實,[黂,麻子也。]黂字[爾雅釋草作茡。]麻母,[直(爾雅注作苴。)麻,麻之有子也。]
《廣雅》曰:黂,麻也。
《毛詩》曰:丘中有麻。
又曰:東門之池,可以漚麻。
又曰:麻麥懞々,[懞々,茂也。]
《禮記》曰:仲秋之月,天子乃以犬嚐麻,先薦寢廟,[麻新黂。]
《淮南子》曰:汾水濛濁而宜麻。
《東觀漢記》曰:閔仲叔,太原人也,與周黨友,嚐遺其生麻,仲叔歎曰:我欲省煩耳,受而不食。
《風俗通》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讚】晉郭璞麻讚曰:草皮之良,莫貴於麻,用無不給,服無不加,至物在邇,求之好遐。
◇麥
《毛詩》曰:爰采麥矣,沬之北矣。
《左傳》曰:夏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溫,周也,蘇氏邑。]
又曰:晉侯夢大厲,公覺,召桑田巫,巫曰:不食新矣,[言公不得及食新麥也。]六月,晉侯欲麥,[周六月,今四月,麥始熟。]使甸人獻麥,饋人為之,召桑田巫,雲[《太平禦覽》八百三十八作示。]而殺之,將食,張如廁,陷而卒。
《家語》曰:宓子賤為單父宰,百姓化之,齊人攻魯,道由單父,單父父老請曰:麥已熟矣,今齊寇至,不及人人自收其麥,請放民皆使出獲麥,可以益糧,且不資寇,三請而宓子賤不聽,俄而齊寇逮乎麥,季孫聞之怒,使人讓曰:民寒耕熱芸,曾不得食,可不哀哉,猶可有告,而子不聽,非所以也,宓子槅然曰:今茲無麥,明年可樹,若使不耕者得穫,是使民樂有寇也,且單父得一歲之麥,於魯不加強,喪之不加弱,使民有自取之心,其創必數世不息,季孫聞之,赧然媿曰:地若可入,吾豈忍見宓子哉,[《賈誼書》同。]
《莊子》曰:儒以禮詩發塚,小儒曰:中有珠,詩曰:青青之麥,生陵之陂,生不施,死何含珠為,[事具珠部。]史記曰:箕子朝周,過故殷墟,見禾黍,箕子傷之,欲哭則不可,欲泣為其近婦人,乃作麥秀之詩,以歌詠之,其詩曰:麥秀漸漸兮,黍禾油油。
《漢書》曰:武帝外事四夷,而民去本,董仲舒說上曰:春秋他穀不書,至於麥禾不成則書之,以此見聖人五穀最重粟麥。
《東觀漢記》曰:高鳳,南陽人,誦讀晝夜不絕,妻嚐之田,曝麥於庭,以竿授鳳,令護雞,受竿誦經如故,天大雷,暴雨流淹,鳳留意在經史,忽不視麥,麥隨水漂去。
又曰:張堪為漁陽太守,勸民耕種,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無附枝,麥穗兩岐,張君為政,樂不可支,[事具職官部刺史篇。]
《續漢書》曰:桓帝時童謠曰:小麥青青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丈夫何在西擊胡。
《曹瞞傳》曰:太祖嚐行經麥中,令士卒無敗麥,犯者死,騎士皆下馬持麥以相付,時太祖馬騰入麥中,敕主簿議罪,主簿對以春秋之義,罰不加於尊,太祖曰:製法而自犯之,何以率下,然孤為軍師,[《太平禦覽》八百三十八作帥。]不可殺,謂自刑,因援劍割發以置地。
諸葛恪別傳曰:孫權嚐饗蜀使費褘,褘停食餅,索筆作麥賦,恪亦請筆作磨賦,鹹稱善焉。
《博物誌》曰:近世有田夫,至巧而不自覺也,其婦稱之,猶不自信,乃削木為麥,入市糶之,糴者無疑,歸磨,乃覺非麥。
《晉中興書》曰:符健,洪弟三弟,健陰圖關中,陽使其徒種麥,示無西意。
秦子曰:孔文舉為北海相,有遭父喪,哭泣墓側,色無憔悴,文舉殺之。又有母病瘥,思食新麥,家無,乃盜鄰熟麥而進之,文舉聞之,特賞曰:無有來謝,勿複盜也,盜而不罪者,以為勤於母饑,哭而見殺者,以為形慈而實否。
【奏】魏黃觀曰:今年麥苗雖好,臨熟多雨,而悉複偃壞,小麥略盡,惟穬麥大麥,頗得半收耳。
◇素
《釋名》曰:素,楪素也,已織則供用,不複飾也。
《毛詩》曰:素衣朱繡。
《禮記》曰:天子素帶朱裏。
範子《計然》曰:白素出三輔。
楊雄答劉歆書曰:天下上計孝廉,及內郡街卒會者,雄常把三寸弱翰筆,齎油素三尺,以問其異語,歸即以鉛擿次之鉛槧,二十七歲於今矣,[事具雄文部。]《東觀漢記》曰:鄭據守正盡節,賜據素六十匹,由是顯名。
班固與弟超書曰:今齎白素三匹,欲以市月氏馬蘇合香闟登。
《鹽鐵論》曰:縞素不能自分其緇墨,賢聖不能自治其亂也。
【詩】古詩曰: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餘,以縑持比素,新人不如故。
【賦】漢班婕妤搗素賦曰:若乃廣儲懸月,暉木流清,桂露朝滿,涼衿夕輕,改容飾而相命,卷霜帛而下庭,曳羅裙之綺靡,振瓊珮之精鳴,若乃盼睞生姿,動容多製,弱態含羞,妖風靡麗,於是投香杵,叩玟砧,擇鸞聲,爭鳳音,格沿虛而調遠,掛田貞而響沉,散繁輕而浮捷,節疏亮而清深,調非常律,聲無定本,任落手之參差,從風飆之近遠,或連躍而更投,或蹔舒而長斂,侈長袖於妍袂,綴半月於蘭襟,表纖手於微縫,庶見跡而知心,計脩路之遐敻,恐芬芳之易泄,書既封而重題,笥已緘而更結。
◇錦
《說文》曰: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價如金,故製字帛與金也。
《毛詩》曰:角枕粲兮,錦衾爛兮。
又曰:巷伯,刺幽王也,寺人傷於讒而作是詩也,萋兮斐兮,成是貝錦,[萋菲,文相助也。]彼譖人者,亦以太甚。
《左傳》曰:狄滅衛,齊侯使公子無虧戍曹,歸公乘馬,夫人魚軒,[魚軒,夫人車,以魚皮為飾。]重錦三十兩,[重錦,錦之熟細者,以二丈雙行,故曰兩,三十匹。]
又曰:子皮欲使尹何為邑,子產曰:少,未知可居否,[尹何年少。]子皮曰:使夫往而學焉,夫亦愈知矣,子產曰:不可,子有美錦,不使人學製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而使學者製焉,其為美錦,不亦多乎,[言官邑之重,重於美錦。]
《墨子》曰:古之人未知為衣服,衣皮毛,今則厚斂百姓,以為錦繡文采靡曼之衣。
《說苑》曰:魏文侯與田子方語,有兩童子,衣錦而侍於前,田子曰:此君之寵子乎,文侯曰:非也,此子父死於戰,以其幼孤也,寡人收之,子方曰:臣以君之賊心為足矣,今滋甚也,君之寵此子也。又且以誰之父殺之乎。
《漢書》曰:韓生說項羽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羽見秦皆已燒殘,則乃懷思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韓生曰:人謂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又曰:宣帝時,呼韓邪單於來朝,賜錦帛九十匹。
《漢武內傳》曰:帝見西王母巾器中,有一卷小書,盛以紫錦之囊。
漢官典職曰:尚書郎入直,中官供錦被。
魏文帝詔群臣曰:前後每得蜀錦,殊不相似。
《魏誌》曰:景初中,賜倭女王絳地蛟龍錦五匹。
《蜀誌》曰:先主平益州,賜諸葛亮法正張飛關羽錦,各千匹。
環氏吳記曰:蜀遣使吳,齎重錦千端。
《異物誌》曰:錦鳥,文章如丹地錦,而藻繢采文,俗人見其端正似錦,因謂之錦鳥。
《神仙傳》曰:淮南王為八公,張錦綺之帳,燔百和之香。
《世說》:石崇錦步鄣四十裏。
【詩】古詩曰:錦衾遺洛浦,同袍與我違。
【啟】梁皇太子謝敕賚魏國所獻錦等啟曰:山羊之毳,東燕之席尚傳,登高之文,北鄴之錦猶見,胡綾織大秦之草,戎布紡玄菟之花。
梁元帝為妾夏王豐謝東宮賚錦啟曰:舒將並石,堪來暮雨,縈持結纜,剩可蕩舟,秦川書字,□能八體,鄴縣登高,真堪九日,宋姬贈馬,未足為榮,馮媛乘車,方茲非寵。
又謝東宮賚辟邪子錦白褊等啟曰:江波可濯,豈藉成都之水,登高為豔,取映鳳皇之文,至如鮮潔齊紈,聲高趙縠,色方藍浦,光譬靈山,試以照花,含燭銀之狀,將持比月,亂含璧之暉。
◇絹
《廣雅》曰:繁繐,鮮支縠絹也。
華嶠《後漢書》曰:陳寔在鄉閭,平心率物,有盜夜入其家,止於梁上,寔陰見之,乃自整拂,命子孫,正色訓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與性成耳,如梁上君子者是矣,盜大驚,自投於地,寔徐譬之曰:視君狀貌,不似惡人,然當由貧困,今遺絹二疋,自是一縣無複盜竊。
《魏略》曰:文帝在東宮,嚐從曹洪貸絹百疋,洪不稱,[魏誌九注稱下有意字。]及洪犯法,自分必死,既得原,上書謝。
孔舒元在窮記曰:賊來入門,時家見在絹布三千餘疋,及衣被器物,皆令婢使輦出,著庭中,恣其所取,由是皆競取財物,不暇複見殺。
晉公卿禮秩曰:品第一者,春賜絹百疋,秋賜二百疋,王隱《晉書》曰:王尼見太傅越曰:公負尼物,越答初不識此事,尼曰:昔楚人失布,謂令尹盜者,以令尹執政,賊盜公行,是與自盜無異也,今君左右有屋舍,尼獨窮困,是亦明公負尼物也,越意解,大笑,與尼絹五十疋。
《晉陽秋》曰:胡威少有誌尚,厲操清白,父質,為荊州,威自京都省之,家貧,無車馬童仆,威自驅驢單行,拜見父,停廄中十餘日,告歸,臨辭,質賜其絹一疋,為道路糧,威跪曰:大人清高,不審於何得此絹,質曰:是吾俸祿之餘,故以為汝糧耳,[事具官職部刺史能。]
又曰:桓溫入蜀,聞有善星者,夜執其手,於星下問國祚脩短,星人曰:太微紫微文昌三宮氣候,決無虞,五十年外不論耳,溫不悅,送絹一疋,錢五千與之,星人詣主簿習鑿齒曰:今受旨自裁,乞命為摽揭棺木,問其故,曰:賜絹令仆自絞,乞錢以買棺,故知之耳,鑿齒曰:君幾誤死,君聞子知星宿有不覆之義乎,絹以戲君,錢供資糧,是聽君去耳,星人喜,以言詣溫,溫笑曰:君三十年看儒書,不如一詣習主簿也。
趙書曰:石勒參軍周雅,為館陶令,盜官絹數百疋,下獄,後每設大會,使與俳兒,著介幘,絹單衣,優問曰:汝為何官,在我俳中,曰:本館陶令,計二十數單衣,曰:政坐耳,是故入輩中,以為大笑。
【表】梁沈約謝立皇太子賜絹表曰:臣聞重離在天,八紘之所共仰,明兩作貳,萬國所以鹹寧,太子體岐弱載,表睿衝茂,典冊既升,休祚方遠,率土含歡,遐邇均抃,天情載洽,慶賜必周,幣帛嘉貺,猥班庸劣。
【啟】梁沈約謝賜軫調絹等啟曰:霜紈雪委,霧縠冰鮮,昔劉氏歸國,未聞漢儲之禮,曹植還蕃,非降魏兩之賜,恩愈枉道,賁深束帛。
又謝安出門宮賜絹綺獨啟曰:桓室金縷,本非所議,孟姬作具,獨若未周,慈澤曲臨,珍華兼重,製為美服,隻綺易儔,舉而不息,三夜有待。
又謝敕賜絹葛啟曰:素采冰華,絺文霜潔,變溽暑於閨閤,起涼風於襟袖。
梁庾肩吾答武陵王賚絹啟曰:清河之珍,丘園慚其束帛,關東之妙,潛織陋其卷綃,遂使鶴露霄凝,輕絺立變,雁風朝急,冶服成溫。
周王褒謝賚絹啟曰:似逐安車之徵,如輕殿中之對,臣善識山川,應圖方丈,脫能臨水,必不棄書。
◇綾
《釋名》曰:綾者,其文望之似冰綾之理也。
太公《六韜》曰:夏殷桀紂之時,婦人錦繡文綺之坐席,衣以綾紈,常三百人。
漢武帝內傳曰:西王母侍女,服紺綾之袿。
漢官典職儀曰:尚書郎直,供青綾白綾被。
《魏略》曰:大秦國有金縷繡雜色綾,其國利得中國絲素,解以為胡綾。
符丕答謝玄書曰:今往大文綾羅各五十疋。
《世說》曰:武帝嚐降王武子,供饌槃,悉用琉璃器,婢子百餘人,皆綾羅袴褶,以手擎飲食。
荀勖為晉文王與孫皓書曰:今餉雜色綾千端。
《晉令》曰:第六品已,[句有脫文。]已下當脫下字,不得服今縝綾錦,有私織者,錄付尚方。
鹹康起居注曰:詔臨邑王使,主範柳所貢物多,降[《太平禦覽》八百十六作絳。]綾是其所珍,可籌量增賜。
【啟】梁庾肩吾謝武陵王賚白綺綾啟曰:圖雲緝鶴,鄴市稀逢,寫霧傳花,叢台罕遇,雖複馬均騁思,比巧猶慚,虞卿受金,方恩未重,此□扁舟獨反,燕路有心,載寶言歸,銜珠無日。
【書】梁庾肩吾答餉綾絞書曰:潔同雪霜,華逾紵綺,長裾可曳,無愧王門之賓,廣袖將裁,翻有城中之製。
◇羅
《釋名》曰:羅,文羅疏也。
太山黃庭經曰:黃庭為不死之道,受者齊九日,金蘭鳳文之羅四十疋。
範子曰:羅出齊郡。
《燕丹子》曰:荊軻左手把秦王袖,右手椹其焜,秦王曰:今日之事,從子計耳,乞聽琴聲而死,召姬人鼓琴,琴曰:羅縠單衣,可裂而絕,八尺屏風,可超而越,鹿盧之劍,可負而伏,[《太平禦覽》三百四十四作拔。]秦王乃奮地而起,遂殺軻。
《淮南子》曰:齊俗有詭文繁繡,弱錫羅紈。
王孫子曰:隨珠耀日,羅衣從風。
雍門子說孟嚐君曰:今足下,下羅帷,來清風,[事具樂部。]
世說曰:武帝嚐降王武子,婢百餘人,皆綾羅袴褶,手擎飲食,[事具綾部。]
【啟】周庾信謝趙王賚皂羅袍袴啟曰:懸機巧緤,變躡奇文,鳳不去而恒飛,花雖寒而不落,披千金之暫暖,棄百結之長寒,永無黃葛之嗟,方見青綾之重,對天山之積雪,尚得開衿,冒廣廈之長風,猶當揮汗,白龜報主,終自無期,黃雀謝恩,竟知何日。
◇布
《禮記》曰:仲夏月,毋暴布,[不以蔭切幹太陽事。]
又曰:布帛精粗不中數,幅尺廣狹不中量,不鬻於市。
《左傳》曰:諸侯攻偪陽,主人懸布,堇父登之,及堞而絕之,[偪陽人懸布以外,試勇者也。]墜則又懸之,蘇而複上者三,主人辭焉,乃退。
《晏子》曰:景公謂《晏子》曰:東海中有水而赤,有棗華而不實,何也,晏子曰:昔秦繆公乘龍理天下,以黃帝布裹蒸棗,至海而投其棗布,故水赤,蒸棗,故華而不實,公曰:吾佯問子,對曰:嬰聞佯問者亦佯對之,[事具棗部。]
呂氏春秋曰:戎人見暴布者,問曰:何以為此莽莽也,指麻而示之,怒曰:孰灌灌可為莽莽也,[莽莽,長濬,灌灌,叢濬。]
《韓子》曰:衛人有夫妻禱而祝曰:使我無故得百束布,其夫曰:何必少也,妻曰:益則子將取妾矣。
《史記·張騫傳》曰: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賨布。
又曰:公儀休相魯,見布好而疾,出家婦,燔其機。
又曰:貨殖傳曰:通邑大都,布千鈞,比千乘家。
《神異經》曰:南方有火山,長四十裏,生不燼之木,晝夜火然,得暴風不熾,猛雨不滅,火中有鼠,重百斤,毛長二尺餘,細如絲,恒在火中,不出外而色白,以水逐沃之,即死,取其毛,織以作布,用之若垢汙,以火燒之,即清潔也,[事具火部。]
《列女傳》曰:楚江乙母者,楚大夫江乙之母也,當恭王之時,乙為郢大夫,[郢,楚都,今南郡江陵。]有入王宮盜者,令尹以罪乙,請於王而黜之,處家無幾,其母亡布八尋,言令尹盜之,王方在小曲台,令尹侍焉,王謂母曰:令尹信盜也,寡人不為其富貴不行法焉,若不盜而誣之,楚國有常法,[常法,謂誣罪人,其罪罪之。]母曰:令尹非身盜之也,乃使人盜之,王曰:奈何,對曰:昔孫叔敖之為令尹也,道不拾遺,民不關閉,而盜賊自禁,今令尹之法治也,耳目不明,盜賊從橫,是故盜妾之布,是與使之何異,王曰:令尹在上,寇盜在下,令尹不知,有何罪焉,母曰:昔日妾子為郢大夫,人盜王宮中之物,妾子坐而黜之,妾子亦豈知之乎,終然坐之,令尹獨何以不坐,是為過也,王曰:善,非徒譏令尹。又譏寡人,令吏償母之布,因賜金十鎰,讓金布曰:妾豈貪貨而幹王哉,王乃召江乙而用之。
《漢書》曰:文帝徙淮南王長,道死,時民謠曰:一鬥粟,尚可舂,一尺布,尚可縫,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又曰:成帝許皇後上疏曰:妾誇布服糲食。
又曰:太公以布為貨,廣二尺二寸為幅,長四丈為疋。
華嶠《漢書》曰:王允與呂布及士孫瑞謀誅董卓,有人書呂字於布上,負而於市歌曰:布乎布乎,有告,卓不悟,三年四月,帝疾愈,卓入市,布持矛刺卓,兵士趣斬之。
《吳越春秋》曰:越王允常,使民男女入山采葛,作黃絲布,獻之吳王。
《先賢行狀》曰:國中有盜牛者,牛主得盜者,曰:我邂逅迷惑,從今以後將改過,子既已宥,幸無使王烈聞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遺之,曰:是知恥惡,知恥則善心將生,故與勸為善也。
《典略》曰:蘇秦如趙,逢其鄰子於易水之上,從貸一疋布,約償千金,鄰子不與。
《廣誌》曰:桐木,其華有白毳,取其毳淹織,緝以為布。
聖證論曰:梁冀時,布有垢,則洗之於火。
裴氏《廣州記》曰:蠻夷不蠶,采木綿為絮,皮圓當竹,剝古綠藤,績以為布。
《燕書》曰:宋該,字宣弘,為右長史,太祖會群僚,以該性貪,故賜布百餘疋,令負而歸,重不能勝,乃至僵頓,以愧辱之。
《俗說》曰:桓豹奴善乘騎,亦有極快馬,有一諸葛郎,自雲能走,與馬等,桓車騎以百疋布置埒,令豹奴乘馬,諸葛競走,先至者得布,便俱走,諸葛桓[○《太平禦覽》八百二十作恒。]與馬齊,欲至埒頭,去布三尺許,諸葛一透坐布上,遂得之。
《笑林》曰:沈珩弟峻,字叔山,有名譽,而性儉吝,張溫使蜀,峻入內良久,出語溫曰:向擇一端布,欲以送卿,而無粗者,溫嘉其能顯非。
【賦】晉殷巨奇布賦曰:惟泰康二年,安南將軍廣州牧騰[按當作滕。]侯,作鎮南方,餘時承乏,忝備下僚,俄而大秦國奉獻琛,來經於州,眾寶既麗,火布尤奇,乃作賦曰:伊荒服之外國,逮大秦以為名,仰皇風而悅化,超重譯而來庭,貢方物之綺麗,亦受氣於妙靈,美斯布之出類,稟太陽之純精,越常品乎意外,獨詭異而特生,森森豐林,在海之洲,煌煌烈火,禁焉靡休,天性固然,滋殖是由,牙萌炭中,類發燼隅,葉因焰潔,翹與炎敷,猋榮華寶,焚灼萼珠,丹輝電近,彤炯星流,飛耀衝霄,光赫天區,惟造化之所陶,理萬端而難察,燎無爍而不燋,在茲林而獨昵,火焚木而弗枯,木吐火而無竭,同五行而並在,與大椿其相率,乃采乃啗,是紡是績,每以為布,不盈數尺,以為布帊,服之無斁,既垢既汙,以焚為濯,投之朱爐,載燃載赫,停而泠之,皎潔凝白。
【啟】梁劉孝綽謝越布啟曰:比納方綃,既輕且麗,珍邁龍水,妙越鳥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