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子因王稽入秦,獻書昭王曰:“臣聞明主蒞正,有功者不得不賞,有能者不得不官;勞大者其祿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眾者其官大。故不能者不敢當其職焉,能者亦不得蔽隱。使以臣之言為可,則行而益利其道;若將弗行,則久留臣無為也。語曰:‘人主賞所愛而罰所惡。明主則不然,賞必加於有功,刑必斷於有罪。’今臣之胸不足以當椹質,要不足以待斧鉞,豈敢以疑事嚐試於王乎?雖以臣為賤而輕辱臣,獨不重任臣者後無反複於王前耶!
範雎通過王稽的幫助來到秦國,他向秦昭王獻書說:“臣聽說賢明的國君主政,有功勞的必然得到獎賞,有能力的一定授予官職;功勞大的俸祿就多,戰功多的爵位就高,能治理民眾的擔任的官職就大。沒有才能的人就不會讓他任職,有能力的人絕不會被埋沒。如果大王覺得臣的話說得對,就請大王依照這些執行,臣自信這些有利於國家政治。如果認為我的話不對,那臣即使久留於秦也沒有什麼作用。
“臣聞周有砥厄,宋有結綠,梁有懸黎,楚有和璞。此四寶者,工之所失也,而為天下名器。然則聖王之所棄者,獨不足以厚國家乎?
諺語道:‘一般的君王總是對喜歡的人獎賞,對厭惡的人施以懲罰。賢明的君主卻不是這樣,總是獎賞有功的人,懲罰有罪的人。’現在,我的胸膛擋不住殺人用的墊板,我的腰板抵不住利斧,我怎敢拿毫無把握的計策上獻給大王呢?臣雖鄙賤不足以聞,大王又難道會認為舉薦臣的人(指王稽)膽敢欺詐大王嗎?
“臣聞善厚家者,取之於國;善厚國者,取之於諸侯。天下有明主,則諸侯不得擅厚矣。是何故也?為其凋榮也。良醫知病人之死生,聖主明於成敗之事,利則行之,害則舍之,疑則少嚐之,雖堯、舜、禹、湯複生,弗能改已!語之至者,臣不敢載之於書;其淺者又不足聽也。意者,臣愚而不闔於王心耶?已其言臣者,將賤而不足聽耶!非若是也,則臣之誌,願少賜遊觀之間,望見足下而入之。”
“臣聽說,周之砥卮、宋之結綠、魏之懸黎、楚之和璞,都是為璞所遮的美玉,雖然最初的時候工匠不能辯別,可是它們最終成為天下有名的寶器。既然這樣,那麼聖王所遺棄的人難道對國家就沒有用途嗎?臣聽說善於治家的,就要取之於國;善於治國的,就要取之於諸侯。正因為天下有明君賢主,各諸侯國才不可能獨據賢士。究其原因,在於昏庸的諸侯們空有眼珠,不能識才,以致讓人才流失。正如醫術高明的醫生能預測生死一樣,賢明的君主能夠洞察事情的成敗,有利就實行,有害就放棄,疑惑不定就不妨嚐試一下。這是堯、禹、湯等聖主也無法改變的通則。
書上,秦王說之,因謝王稽說,使人持車召之。
“至關重要的言語,臣不敢寫在這裏;而一些膚淺的話語又不值一說。臣內心惴惴不安,也許是臣的愚味無知,使言語不符合大王心意,或者是因為臣出生貧寒,不足以聽信。如果不是這些原因,那麼我的意思是,希望大王能稍微騰出一點遊覽觀賞的時間,我將當麵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