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作者:李時珍年代:明朝3694   

《本草綱目》序 卷二 序·序例

七方

[岐伯曰]氣有多少,形有盛衰,治有緩急,方有大小。又曰:病有遠近,證有中外,治有輕重。近者奇之,遠者偶之。汗不以奇,下不以偶。補上治上製以緩,補下治下製以急。近而偶奇,製小其服;遠而奇偶,製大其服。大則數少,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少則二之。奇之不去則偶之,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

[王冰曰]髒位有高下,腑氣有遠近,病證有表裏,藥用有輕重。單方為奇,複方為偶。心肺為近,肝腎為遠,脾胃居中。腸(月直)胞膽,亦有遠近。識見高遠,權以合宜。方奇而分兩偶,方偶而分兩奇。近而偶製,多數服之;遠而奇製,少數服之。則肺服九,心服七,脾服五,肝服三,腎服一,為常製也。方與其重也寧輕,與其毒也寧善,與其大也寧小。是以奇方不去,偶方主之;偶方不去,則反佐以同病之氣而取之。夫微小之熱,折之以寒;微小之冷,消之以熱。甚大寒熱,則必能與異氣相格。聲不同不相應,氣不同不相合。是以反其佐以同其氣,複令寒熱參合,使其始同終異也。

[時珍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反佐,即從治也。謂熱在下而上有寒邪拒格,則寒藥中入熱藥為佐,下膈之後,熱氣既散,寒性隨發也。寒在下而上有浮火拒格,則熱藥中入寒藥為佐,下膈之後,寒氣既消,熱性隨發也。此寒因熱用,熱因寒用之妙也。溫涼仿此。

[完素曰]流變在乎病,主病在乎方,製方在乎人。方有七:大、小、緩、急、奇、偶、複也。製方之體,本於氣味,寒、熱、溫、涼,四氣生於天;酸、苦、辛、鹹、甘、淡,六味成於地。是以有形為味,無形為氣。氣為陽,味為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各隨髒腑之證,而施藥之品味,乃分七方之製也。故奇、偶、複者,三方也。大、小、緩、急者,四製之法也。故曰:治有緩急,方有大小。

大方

[岐伯曰]君一臣二佐九,製之大也。君一臣三佐五,製之中也。君一臣二,製之小也。又曰:遠而奇偶,製大其服;近而奇偶,製小其服。大則數少,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少則二之。

[完素曰]身表為遠,裏為近。大小者,製奇偶之法也。假如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奇之小方也;大承氣湯、抵當湯,奇之大方也,所謂因其攻裏而用之也。桂枝、麻黃,偶之小方也;葛根、青龍,偶之大方也,所謂因其發表而用之也。故曰:汗不以奇,下不以偶。

[張從正曰]大方有二:有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病有兼證而邪不一,不可以一二味治者宜之;有分兩大而頓服之大方,肝腎及下部之病道遠者宜之。王太仆以心肺為近,腎肝為遠,脾胃為中。劉河間以身表為遠,身裏為近。以予觀之,身半以上其氣三,天之分也;身半以下其氣三,地之分也;中脘,人之分也。

小方

[從正曰]小方有二:有君一臣二之小方,病無兼證,邪氣專一,可一二味治者宜之;有分兩少而頻服之小方,心肺及在上之病者宜之,徐徐細呷是也。

[完素曰]肝腎位遠,數多則其氣緩,不能速達於下;必大劑而數少,取其迅急下走也。心肺位近,數少則其氣急下走,不能升發於上,必小劑而數多,取其易散而上行也。王氏所謂肺服九、心服七、脾服五、肝服三、腎服一,乃五髒生成之數也。

緩方

[岐伯曰]補上治上製以緩,補下治下製以急,急則氣味厚,緩則氣味薄,適其至所。病所遠而中道氣味之者,食而過之,無越其製度也。

[王冰曰]假如病在腎而心氣不足,服藥宜急過之,不以氣味飼心,腎藥淩心,心複益衰矣。餘上下遠近例同。

[完素曰]聖人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上下俱無犯。故曰:誅伐無過,命曰大惑。

[好古曰]治上必妨下,治表必連裏。用黃芩以治肺必妨脾,用蓯蓉以治腎必妨心,服幹薑以治中必僭上,服附子以補火必涸水。

[從正曰]緩方有五:有甘以緩之之方,甘草、糖、蜜之屬是也,病在胸膈,取其留戀也。有丸以緩之之方,比之湯散,其行遲慢也。有品件眾多之緩方,藥眾則遞相拘製,不得各騁其性也。有無毒治病之緩方,無毒則性純功緩也。有氣味俱薄之緩方,氣味薄則長於補上治上,比至其下,藥力已衰矣。

急方

[完素曰]味厚者為陰,味薄者為陰中之陽;故味厚則下泄,味薄則通氣。氣厚者為陽,氣薄為陽中之陰;故氣厚則發熱,氣薄則發汗是也。

[好古曰]治主宜緩,緩則治其本也;治客宜急,急則治其標也。表裏汗下,皆有所當緩、所當急。

[從正曰]急方有四:有急病急攻之急方,中風關格之病是也。有湯散蕩滌之急方,下咽易散而行速也。有毒藥之急方,毒性能上湧下泄以奪病勢也。有氣味俱厚之急方,氣味俱厚,直趨於下而力不衰也。

奇方

[王冰曰]單方也。

[從正曰]奇方有二:有獨用一物之奇方,病在上而近者宜之。有藥合陽數一、三、五、七、九之奇方,宜下不宜汗。

[完素曰]假如小承氣、調胃承氣,奇之小方也;大承氣、抵當湯,奇之大方也,所謂因其攻下而為之也。桂枝、麻黃,偶之小方也;葛根、青龍,偶之大方也,所謂因其發散而用之也。

偶方

[從正曰]偶方有三:有兩味相配之偶方;有古之二方相合之偶方,古謂之複方,皆病在下而遠者宜之;有藥合陰數二、四、六、八、十之偶方,宜汗不宜下。王太仆言:汗藥不以偶,則氣不足以外發;下藥不以奇,則藥毒攻而致過。意者下本易行,故單行則力孤而微;汗或難出,故並行則力齊而大乎?而仲景製方,桂枝汗藥,反以五味為奇;大承氣下藥,反以四味為偶,何也?豈臨事製宜,複有增損乎?

複方

[岐伯曰]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

[好古曰]奇之不去複以偶,偶之不去複以奇,故曰複。複者,再也,重也。所謂十補一泄,數泄一補也。又傷寒見風脈,傷風得寒脈,為脈證不相應,宜以複方主之。

[從正曰]複方有三:有二方、三方及數方相合之複方,如桂枝二越婢一湯、五積散之屬是也。有本方之外別加餘藥,如調胃承氣加連翹、薄荷、黃芩、梔子為涼膈散之屬是也。有分兩均齊之複方,如胃風湯各等分之屬是也。王太仆以偶為複方,今七方有偶又有複,豈非偶乃二方相合、複乃數方相合之謂乎?

十劑

[徐之才曰]藥有宣、通、補、泄、輕、重、澀、滑、燥、濕十種,是藥之大體,而本經不言,後人未述。凡用藥者,審而詳之,則靡所遺失矣。

宣劑

[之才曰]宣可去壅,生薑、橘皮之屬是也。

[杲曰]外感六淫之邪,欲傳入裏,三陰實而不受,逆於胸中,天分氣分窒塞不通,而或噦或嘔,所謂壅也。三陰者,脾也。故必破氣藥,如薑、橘、藿香、半夏之類,瀉其壅塞。

[從正曰]俚人以宣為瀉,又以宣為通,不知十劑之中已有瀉與通矣。仲景曰:春病在頭,大法宜吐,是宣劑即湧劑也。《經》曰:高者因而越之,木鬱則達之。宣者升而上也,以君召臣曰宣是矣。凡風癇中風,胸中諸實,痰飲寒結,胸中熱鬱,上而不下,久則嗽喘滿脹,水腫之病生焉,非宣劑莫能愈也。吐中有汗,如引涎追淚嚏鼻,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完素曰]鬱而不散為壅,必宣以散之,如痞滿不通之類是矣。攻其裏,則宣者上也,泄者下也。湧劑則瓜蒂、梔子之屬是矣。發汗通表亦同。

[好古曰]《經》有五鬱: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皆宣也。

[(學攴)曰]宣,揚製曰宣朗,君召臣曰宣喚,臣奉君命宣布上意,皆宣之意也。

[時珍曰]壅者,塞也;宣者,布也,散也。鬱塞之病,不升不降,傳化失常,或鬱久生病,或病久生鬱。必藥以宣布敷散之,如承流宣化之意,不獨湧越為宣也。是以氣鬱有餘,則香附、撫芎之屬以開之,不足則補中益氣以運之。火鬱微則山梔、青黛以散之,甚則升陽解肌以發之。濕鬱微則蒼術、白芷之屬以燥之,甚則風藥以勝之。痰鬱微則南星、橘皮之屬以化之,甚則瓜蒂、藜蘆之屬以湧之。血鬱微則桃仁、紅花以行之,甚則或吐或利以逐之。食鬱微則山查、神曲以消之,甚則上湧下利以去之。皆宣劑也。

通劑

[之才曰]通可去滯,通草、防己之屬是也。

[完素曰]留而不行,必通以行之,如水病為痰之類。以木通、防己之屬攻其內,則留者行也。滑石、茯苓、芫花、甘遂、大戟、牽牛之類是也。

[從正曰]通者,流通也。前後不得溲便,宜木通、海金沙、琥珀、大黃之屬通之。痹痛鬱滯,經隧不利,亦宜通之。

[時珍曰]滯,留滯也。濕熱之邪留於氣分,而為痛痹癃閉者,宜淡味之藥上助肺氣下降,通其小便,而泄氣中之滯,木通、豬苓之類是也。濕熱之邪留於血分,而為痹痛腫注、二便不通者,宜苦寒之藥下引,通其前後,而泄血中之滯,防己之類是也。《經》曰:味薄者通,故淡味之藥謂之通劑。

補劑

[之才曰]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

[杲曰]人參甘溫,能補氣虛;羊肉甘熱,能補血虛。羊肉補形,人參補氣。凡氣味與二藥同者皆是也。

[從正曰]五髒各有補瀉,五味各補其髒,有表虛、裏虛,上虛、下虛,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經》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形不足者補之以氣。五穀、五菜、五果、五肉,皆補養之物也。

[時珍曰]《經》雲:不足者補之。又雲:虛則補其母。生薑之辛補肝,炒鹽之鹹補心,甘草之甘補脾,五味子之酸補肺,黃檗之苦補腎。又如茯神之補心氣,生地黃之補心血;人參之補脾氣,白芍藥之補脾血;黃芪之補肺氣,阿膠之補肺血;杜仲之補腎氣,熟地黃之補腎血;芎之補肝氣,當歸之補肝血之類,皆補劑。不特人參、羊肉為補也。

泄劑

[之才曰]泄可去閉,葶藶、大黃之屬是也。

[杲曰]葶藶苦寒,氣味俱厚,不減大黃,能泄肺中之閉,又泄大腸。大黃走而不守,能泄血閉腸胃渣穢之物。一泄氣閉利小便,一泄血閉利大便。凡與二藥同者皆然。

[從正曰]實則瀉之。諸痛為實,痛隨利減。芒消、大黃、牽牛、甘遂、巴豆之屬,皆瀉劑也。其催生下乳,磨積逐水,破經泄氣,凡下行者,皆下法也。

[時珍曰]去閉當作去實。《經》雲:實者瀉之,實則瀉其子,是矣。五髒五味皆有瀉,不獨葶藶、大黃也。肝實瀉以芍藥之酸,心實瀉以甘草之甘,脾實瀉以黃連之苦,肺實瀉以石膏之辛,腎實瀉以澤瀉之鹹,是矣。

輕劑

[之才曰]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也。

[從正曰]風寒之邪,始客皮膚,頭痛身熱,宜解其表,《內經》所謂輕而揚之也。癰瘡疥痤,俱宜解表,汗以泄之,毒以熏之,皆輕劑也。幾熏洗蒸炙,熨烙刺砭,導引按摩,皆汗法也。

[時珍曰]當作輕可去閉。有表閉裏閉,上閉下閉。表閉者,風寒傷營,腠理閉密,陽氣怫鬱,不能外出,而為發熱、惡寒、頭痛、脊強諸病,宜輕揚之劑發其汗,而表自解也。裏閉者,火熱鬱抑,津液不行,皮膚幹閉,而為肌熱、煩熱、頭痛、目腫、昏瞀、瘡瘍諸病,宜輕揚之劑以解其肌,而火自散也。上閉有二:一則外寒內熱,上焦氣閉,發為咽喉閉痛之證,宜辛涼之劑以揚散之,則閉自開。一則飲食寒冷抑遏陽氣在下,發為胸膈痞滿閉塞之證,宜揚其清而抑其濁,則痞自泰也。下閉亦有二:有陽氣陷下,發為裏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行之證,但升其陽而大便自順,所謂下者舉之也。有燥熱傷肺,金氣(月賁)鬱,竅閉於上,而膀胱閉於下,為小便不利之證,以升麻之類探而吐之,上竅通而小便自利矣,所謂病在下取之上也。

重劑

[之才曰]重可去怯,慈石、鐵粉之屬是也。

[從正曰]重者,鎮縋之謂也。怯則氣浮,如喪神守,而驚悸氣上,朱砂、水銀、沉香、黃丹、寒水石之倫,皆體重也。久病咳嗽,涎潮於上,形羸不可攻者,以此縋之。《經》雲:重者因而減之,貴其漸也。

[時珍曰]重劑凡四:有驚則氣亂,而魂氣飛揚、如喪神守者;有怒則氣逆,而肝火激烈,病狂善怒者,並鐵粉、雄黃之類以平其肝。有神不守舍,而多驚健忘,迷惑不寧者,宜朱砂、紫石英之類以鎮其心。有恐則氣下,精誌失守而畏,如人將捕者,宜慈石、沉香之類以安其腎。大抵重劑壓浮火而墜痰涎,不獨治怯也。故諸風掉眩及驚癇痰喘之病,吐逆不止及反胃之病,皆浮火痰涎為害,俱宜重劑以墜之。

滑劑

[之才曰]滑可去著,冬葵子、榆白皮之屬是也。

[完素曰]澀則氣著,必滑劑以利之。滑能養竅,故潤利也。

[從正曰]大便燥結,宜麻仁、鬱李之類;小便淋瀝,宜葵子、滑石之類。前後不通,兩陰俱閉也,名曰三焦約。約者,束也。宜先以滑劑潤養其燥,然後攻之。

[時珍曰]著者,有形之邪,留著於經絡髒腑之間也,便尿濁帶、痰涎、胞胎、癰腫之類是矣。皆宜滑藥以引去其留著之物。此與木通、豬苓通以去滯相類而不同。木通、豬苓,淡泄之物,去濕熱無形之邪;葵子、榆皮,甘滑之類,去濕熱有形之邪。故彼曰滯,此曰著也。大便澀者,菠薐、牽牛之屬;小便澀者,車前、榆皮之屬;精竅澀者,黃檗、葵花之屬;胞胎澀者,黃葵子、王不留行之屬;引痰涎自小便去者,則半夏、茯苓之屬;引瘡毒自小便去者,則五葉藤、萱草根之屬,皆滑劑也。半夏、南星皆辛而涎滑,能泄濕氣、通大便,蓋辛能潤、能走氣、能化液也。或以為燥物,謬矣。濕去則土燥,非二物性燥也。

澀劑

[之才曰]澀可去脫,牡蠣、龍骨之屬是也。

[完素曰]滑則氣脫,如開腸洞泄、便溺遺失之類,必澀劑以收斂之。

[從正曰]寢汗不禁,澀以麻黃根、防風。滑泄不已,澀以豆蔻、枯礬、木賊、罌粟殼。喘嗽上奔,澀以烏梅、訶子。凡酸味同乎澀者,收斂之義也。然此種皆宜先攻其本,而後收之可也。

[時珍曰]脫者,氣脫也,血脫也,精脫也,神脫也。脫則散而不收,故用酸澀溫平之藥,以斂其耗散。汗出亡陽,精滑不禁,泄痢不止,大便不固,小便自遺,久嗽亡津,皆氣脫也。下血不已,崩中暴下,諸大亡血,皆血脫也。牡蠣、龍骨、海螵蛸、五倍子、五味子、烏梅、榴皮、訶黎勒、罌粟殼、蓮房、棕灰、赤石脂、麻黃根之類,皆澀藥也。氣脫兼以氣藥,血脫兼以血藥及兼氣藥,氣者血之帥也。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此神脫也,非澀藥所能收也。

燥劑

[之才曰]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也。

[完素曰]濕氣淫勝,腫滿脾濕,必燥劑以除之,桑皮之屬。濕勝於上,以苦吐之,以淡滲之是也。

[從正曰]積寒久冷,吐利腥穢,上下所出水液澄徹清冷,此大寒之病,宜薑、附、胡椒輩以燥之。若病濕氣,則白術、陳皮、木香、蒼術之屬除之,亦燥劑也。而黃連、黃檗、梔子、大黃,其味皆苦,苦屬火,皆能燥濕,此《內經》之本旨也,豈獨薑、附之儔為燥劑乎。

[好古曰]濕有在上、在中、在下、在經、在皮、在裏。

[時珍曰]濕有外感,有內傷。外感之濕,雨露嵐霧地氣水濕,襲於皮肉筋骨經絡之間;內傷之濕,生於水飲酒食及脾弱腎強,固不可一例言也。故風藥可以勝濕,燥藥可以除濕,淡藥可以滲濕,泄小便可以引濕,利大便可以逐濕,吐痰涎可以祛濕。濕而有熱,苦寒之劑燥之;濕而有寒,辛熱之劑燥之;不獨桑皮、小豆為燥劑也。濕去則燥,故謂之燥。

濕劑

[之才曰]濕可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屬是也。

[從正曰]濕者,潤濕也。雖與滑類,少有不同。《經》雲:辛以潤之,辛能走氣、能化液故也。鹽消味雖鹹,屬真陰之水,誠濡枯之上藥也。人有枯涸皴揭之病,非獨金化,蓋有火以乘之,故非濕劑不能愈。

[完素曰]津耗為枯。五髒痿弱,營衛涸流,必濕劑以潤之。

[好古曰]有減氣而枯,有減血而枯。

[時珍曰]濕劑當作潤劑。枯者燥也,陽明燥金之化,秋令也,風熱怫甚,則血液枯涸而為燥病。上燥則渴,下燥則結,筋燥則強,皮燥則揭,肉燥則裂,骨燥則枯,肺燥則痿,腎燥則消。凡麻仁、阿膠膏潤之屬,皆潤劑也。養血則當歸、地黃之屬;生津則麥門冬、栝蔞根之屬;益精則蓯蓉、枸杞之屬。若但以石英為潤藥則偏矣,古人以服石為滋補故爾。

五味宜忌

[岐伯曰]木生酸,火生苦,土生甘,金生辛,水生鹹。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味各有所利,四時五髒,病隨所宜也。又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骨氣以精,長有天命。又曰: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二氣常存(春食涼,夏食寒,以養陽;秋食溫,冬食熱,以養陰)。

五欲

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腎欲鹹,此五味合五髒之氣也。

五宜

青色宜酸,肝病宜食麻、犬、李、韭。赤色宜苦,心病宜食麥、羊、杏、薤。黃色宜甘,脾病宜食粳、牛、棗、葵。白色宜辛,肺病宜食黃黍、雞、桃、蔥。黑色宜鹹,腎病宜食大豆黃卷、豬、栗、藿。

五禁

肝病禁辛,宜食甘:粳、牛、棗、葵。心病禁鹹,宜食酸:麻、犬、李、韭。脾病禁酸,宜食鹹:大豆、豕、栗、藿。肺病禁苦,宜食苦:麥、羊、杏、薤。腎病禁甘,宜食辛:黃黍、雞、桃、蔥。

[思邈曰]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夏宜省苦增辛以養肺,秋宜省辛增酸以養肝,冬宜省鹹增苦以養心,四季宜省甘增鹹以養腎。

[時珍曰]五欲者,五味入胃,喜歸本髒,有餘之病,宜本味通之。五禁者,五髒不足之病,畏其所勝,而宜其所不勝也。

五走

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多食令人癃。酸氣澀收,胞得酸而縮卷,故水道不通也。苦走骨,骨病毋多食苦,多食令人變嘔。苦入下脘,三焦皆閉,故變嘔也。甘走肉,肉病毋多食甘,多食令人悗心。甘氣柔潤,胃柔則緩,緩則蟲動,故悗心也。辛走氣,氣病毋多食辛,多食令人洞心。辛走上焦,與氣俱行,久留心下,故洞心也。鹹走血,血病毋多食鹹,多食令人渴。血與鹹相得則凝,凝則胃汁注之,故咽路焦而舌本幹。九針論作鹹走骨,骨病毋多食鹹。苦走血,血病毋多食苦。

五傷

酸傷筋,辛勝酸。苦傷氣,鹹勝苦。甘傷肉,酸勝甘。辛傷皮毛,苦勝辛。鹹傷血,甘勝鹹。

五過

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肉胝(月芻)而唇揭。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皮槁而毛拔。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平,骨痛而發落。味過於辛,筋脈沮絕,精神乃失,筋急而爪枯。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脈凝澀而變色。

[時珍曰]五走五傷者,本髒之味自傷也,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也。五過者,本髒之味伐其所勝也,即髒氣偏勝也。

五味偏勝

[岐伯曰]五味入胃,各歸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王冰曰]入肝為溫,入心為熱,入肺為清,入腎為寒,入脾為至陰而四氣兼之,皆為增其味而益其氣。故各從本髒之氣,久則從化。故久服黃連、苦參反熱,從苦化也。餘味仿此。氣增不已,則髒氣偏勝,必有偏絕;髒有偏絕,必有暴夭。是以藥不具五味,不備四氣,而久服之,雖暫獲勝,久必致夭。故絕粒服餌者不暴亡,無五味資助也。

[杲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陽劑剛勝,積若燎原,為消狂癰疽之屬,則天癸竭而榮涸。陰劑柔勝,積若凝水,為洞泄寒中之病,則真火微而衛散。故大寒大熱之藥,當從權用之,氣平而止。有所偏助,令人髒氣不平,夭之由也。

標本陰陽[李杲曰]夫治病者當知標本。以身論之,外為標,內為本;陽為標,陰為本。故六腑屬陽為標,五髒屬陰為本;髒腑在內為本,十二經絡在外為標。而髒腑陰陽氣血經絡又各有標本焉。以病論之,先受為本,後傳為標。故百病必先治其本,後治其標。否則邪氣滋甚,其病益蓄。縱先生輕病,後生重病,亦先治其輕,後治其重,則邪氣乃伏。有中滿及病大小便不利,則無問先後標本,必先治滿及大小便,為其急也。故曰: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又從前來者為實邪,後來者為虛邪。實則瀉其子,虛則補其母。假如肝受心火為前來實邪,當於肝經刺榮穴以瀉心火,為先治其本;於心經刺榮穴以瀉心火,為後治其標。用藥則入肝之藥為引,用瀉心之藥為君。《經》雲: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是也。又如肝受腎水為虛邪,當於腎經刺井穴以補肝木,為先治其標;後於肝經刺合穴以瀉腎水,為後治其本。用藥則入腎之藥為引,補肝之藥為君。《經》雲: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是也。

升降浮沉

[李杲曰]藥有升降浮沉化,生長收藏成,以配四時。春升夏浮,秋收冬藏,土居中化。是以味薄者升而生,氣薄者降而收,氣厚者浮而長,味厚者沉而藏,氣味平者化而成。但言補之以辛、甘、溫、熱及氣味之薄者,即助春夏之升浮,便是瀉秋冬收藏之藥也。在人之身,肝心是矣。但言補之以酸、苦、鹹、寒及氣味之厚者,即助秋冬之降沉,便是瀉春夏生長之藥也。在人之身,肺腎是矣。淡味之藥,滲即為升,泄即為降,佐使諸藥者也。用藥者循此則生,逆此則死;縱令不死,亦危困矣。

[王好古曰]升而使之降,須知抑也;沉而使之浮,須知載也。辛散也,而行之也橫;甘發也,而行之也上;苦泄也,而行之也下;酸收也,其性縮;鹹軟也,其性舒,其不同如此。鼓掌成聲,沃火成沸,二物相合,象在其間矣。五味相製,四氣相和,其變可輕用哉。本草不言淡味、涼氣,亦缺文也。

味薄者升:甘平、辛平、辛微溫、微苦平之藥是也。

氣薄者降:甘寒、甘涼、甘淡寒涼、酸溫、酸平、鹹平之藥是也。

氣厚者浮:甘熱、辛熱之藥是也。

味厚者沉:苦寒、鹹寒之藥是也。

氣味平者,兼四氣四味:甘平、甘溫、甘涼、甘辛平、甘微苦平之藥是也。

[李時珍曰]酸鹹無升,甘辛無降,寒無浮,熱無沉,其性然也。而升者引之以鹹寒,則沉而直達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則浮而上至顛頂。此非窺天地之奧而達造化之權者,不能至此。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服藥食忌

[甘草]忌豬肉、菘菜、海菜。

[黃連、胡黃連]忌豬肉、冷水。

[蒼耳]忌豬肉、馬肉、米泔。

[桔梗、烏梅]忌豬肉。

[仙茅]忌牛肉、牛乳。

[半夏、菖蒲]忌羊肉、羊血、飴糖。

[牛膝]忌牛肉。

[陽起石、雲母、鍾乳、硇砂、礜石]並忌羊血。

[商陸]忌犬肉。

[丹砂、空青、輕粉]並忌一切血。

[吳茱萸]忌豬心、豬肉。

[地黃、何首烏]忌一切血、蔥、蒜、蘿卜。

[補骨脂]忌豬血、芸苔。

[細辛、藜蘆]忌狸肉、生菜。

[荊芥]忌驢肉。反河豚、一切無鱗魚、蟹。

[紫蘇、天門冬、丹砂、龍骨]忌鯉魚。

[巴豆]忌野豬肉、菰筍、蘆筍、醬、豉、冷水。

[蒼術、白術]忌雀肉、青魚、菘菜、桃、李。

[薄荷]忌鱉肉。

[麥門冬]忌鯽魚。

[常山]忌生蔥、生菜。

[附子、烏頭、天雄]忌豉汁、稷米。

[牡丹]忌蒜、胡荽。

[厚樸、蓖麻]忌炒豆。

[鱉甲]忌莧菜。

[威靈仙、土茯苓]忌麵湯、茶。

[當歸]忌濕麵。

[丹參、茯苓、茯神]忌醋及一切酸。

凡服藥,不可雜食肥豬犬肉、油膩羹鱠、腥臊陳臭諸物。凡服藥,不可多食生蒜、胡荽、生蔥、諸果、諸滑滯之物。凡服藥,不可見死屍、產婦、淹穢等事。

妊娠禁忌

烏頭、附子、天雄、烏喙、側子、野葛、羊躑躅、桂、南星、半夏、巴豆、大戟、芫花、藜蘆、薏苡仁、薇銜、牛膝、皂莢、牽牛、厚樸、槐子、桃仁、牡丹皮、(木黨)根、茜根、茅根、幹漆、瞿麥、(艸閭)茹、赤箭、草三棱、(艸網)草、鬼箭、通草、紅花、蘇木、麥蘖、葵子、代赭石、常山、水銀、錫粉、硇砂、砒石、芒硝、硫黃、石蠶、雄黃、水蛭、虻蟲、芫青、斑蝥、地膽、蜘蛛、螻蛄、葛上亭長、蜈蚣、衣魚、蛇蛻、蜥蜴、飛生、(庶蟲)蟲、樗雞、蚱蟬、蠐螬、蝟皮、牛黃、麝香、雌黃、兔肉、蟹爪甲、犬肉、馬肉、驢肉、羊肝、鯉魚、蛤蟆、鰍鱔、龜鱉、蟹、生薑、小蒜、雀肉、馬刀。

飲食禁忌

[豬肉]忌生薑、蕎麥、葵菜、胡荽、梅子、炒豆、牛肉、馬肉、羊肝、麋鹿、龜鱉、鵪鶉、驢肉。

[豬肝]忌魚鱠、鵪鶉、鯉魚腸子。

[豬心肺]忌飴、白花菜、吳茱萸。

[羊肉]忌梅子、小豆、豆醬、蕎麥、魚鱠、豬肉、醋、酪、鮓。

[羊心肝]忌梅、小豆、生椒、苦筍。

[白狗血]忌羊、雞。

[犬肉]忌菱角、蒜、牛腸、鯉魚、鱔魚。

[驢肉]忌鳧茈、荊芥茶、豬肉。

[牛肉]忌黍、米、韭薤、生薑、豬肉、犬肉、栗子。

[牛肝]忌鯰魚。

[牛乳]忌生魚、酸物。

[馬肉]忌倉米、生薑、蒼耳、粳米、豬肉、鹿肉。

[兔肉]忌生薑、橘皮、芥末、雞肉、鹿肉、獺肉。

[獐肉]忌梅、李、生菜、鵠、蝦。

[麋鹿]忌生菜、菰蒲、雞、(魚危)魚、雉、蝦。

[雞肉]忌胡蒜、芥末、生蔥、糯米、李子、魚汁、犬肉、鯉魚、兔肉、獺肉、鱉肉、野雞。

[雞子]忌同雞。

[雉肉]忌蕎麥、木耳、蘑菇、胡桃、鯽魚、豬肝、鯰魚、鹿肉。

[野鴨]忌胡桃、木耳。

[鴨子]忌李子、鱉肉。

[鵪鶉]忌菌子、木耳。

[雀肉]忌李子、醬、諸肝。

[鯉魚]忌豬肝、葵菜、犬肉、雞肉。

[鯽魚]忌芥菜、蒜、糖、豬肝、雞雉、鹿肉、猴肉。

[青魚]忌豆藿。

[魚鮓]忌豆藿、麥醬、蒜、葵、綠豆。

[黃魚]忌蕎麥。

[鱸魚]忌乳酪。

[鱘魚]忌幹筍。

[(魚回)魚]忌野豬、野雞。

[鮐魚]忌牛肝、鹿肉、野豬。

[鰍鱔]忌犬肉、桑柴煮。

[鱉肉]忌莧菜、薄荷、芥菜、桃子、雞子、鴨肉、豬肉、兔肉。

[螃蟹]忌荊芥、柿子、橘子、軟棗。

[蝦子]忌豬肉、雞肉。

[李子]忌蜜、漿水、鴨、雀肉、雞、獐。

[橙橘]忌檳榔、獺肉。

[桃子]忌鱉肉。

[棗子]忌蔥、魚。

[枇杷]忌熱麵。

[楊梅]忌生蔥。

[銀杏]忌鰻鱺。

[慈姑]忌茱萸。

[諸瓜]忌油餅。

[沙糖]忌鯽魚、筍、葵菜。

[蕎麥]忌豬肉、羊肉、雉肉、黃魚。

[黍米]忌葵菜、蜜、牛肉。

[綠豆]忌榧子,殺人。鯉魚鮓。

[炒豆]忌豬肉。

[生蔥]忌蜜、雞、棗、犬肉、楊梅。

[韭薤]忌蜜、牛肉。

[胡荽]忌豬肉。

[胡蒜]忌魚鱠、魚鮓、鯽魚、犬肉、雞。

[莧菜]忌蕨、鱉。

[白花菜]忌豬心肺。

[梅子]忌豬肉、羊肉、獐肉。

[鳧茈]忌驢肉。

[生薑]忌豬肉、牛肉、馬肉、兔肉。

[芥末]忌鯽魚、兔肉、雞肉、鱉。

[幹筍]忌沙糖、鱘魚、羊心肝。

[木耳]忌雉肉、野鴨、鵪鶉。

[胡桃]忌野鴨、酒、雉。

[栗子]忌牛肉。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石部
卷一 石部·鉛丹 卷二 石部·丹砂 卷三 石部·石硫赤 卷四 石部·石硫磺 卷五 石部·玉 卷六 石部·雲母 卷七 石部·白石英 卷八 石部·蓬砂 卷九 石部·礬石 卷十 石部·綠礬 卷十一 石部·黃礬 卷十二 石部·硇砂 卷十三 石部·粉霜 卷十四 石部·銀朱 卷十五 石部·靈砂 卷十六 石部·硝石 卷十七 石部·雄黃 卷十八 石部·雌黃 卷十九 石部·石膏 卷二十 石部·玄明粉 卷二十一 石部·不灰木 卷二十二 石部·不灰木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石部·樸硝 卷二十五 石部·爐甘石 卷二十六 石部·無名異 卷二十七 石部·石鍾乳 卷二十八 石部·玄精石 卷二十九 石部·石腦油 卷三十 石部·石炭 卷三十一 石部·石灰 卷三十二 石部·凝水石 卷三十三 石部·浮石 卷三十四 石部·陽起石 卷三十五 石部·慈石 卷三十六 石部·鹵鹹 卷三十七 石部·代赭石 卷三十八 石部·禹餘糧 卷三十九 石部·空青 卷四十 石部·戎鹽 卷四十一 石部·曾青 卷四十二 石部·綠青 卷四十三 石部·扁青 卷四十四 石部·食鹽 卷四十五 石部·石膽 卷四十六 石部·砒石 卷四十七 石部·金星石 卷四十八 石部·石燕 卷四十九 石部·礞石 卷五十 石部·花乳石 卷五十一 石部·金牙石 卷五十二 石部·紫石英 卷五十三 石部·菩薩石 卷五十四 石部·錫吝脂 卷五十五 石部·寶石 卷五十六 石部·蜜栗子 卷五十七 石部·銅礦石 卷五十八 石部·青琅玕 卷五十九 石部·珊瑚 卷六十 石部·馬腦 卷六十一 石部·玻璃 卷六十二 石部·水精 卷六十三 石部·琉璃 卷六十四 石部·石麵 卷六十五 石部·石芝 卷六十六 石部·土黃 卷六十七 石部·金剛石 卷六十八 石部·砭石 卷六十九 石部·杓上砂 卷七十 石部·石鱉 卷七十一 石部·雷墨 卷七十二 石部·湯瓶內鹼
《本草綱目》草部
卷一 草部·甘草 卷二 草部·黃芪 卷三 草部·人參 卷四 草部·芎窮 卷五 草部·沙參 卷六 草部·薺苠 卷七 草部·桔梗 卷八 草部·當歸 卷九 草部·長鬆 卷十 草部·黃精 卷十一 草部·萎蕤 卷十二 草部·鐵線草 卷十三 草部·知母 卷十四 草部·肉蓯蓉 卷十五 草部·列當 卷十六 草部·錦地羅 卷十七 草部·鎖陽 卷十八 草部·赤箭 卷十九 草部·術 卷二十 草部·白前 卷二十一 草部·蒼術 卷二十二 草部·狗脊 卷二十三 草部·貫眾 卷二十四 草部·白薇 卷二十五 草部·巴戟天 卷二十六 草部·遠誌 卷二十七 草部·淫羊藿 卷二十八 草部·徐長卿 卷二十九 草部·仙茅 卷三十 草部·玄參 卷三十一 草部·地榆 卷三十二 草部·及己 卷三十三 草部·丹參 卷三十四 草部·紫參 卷三十五 草部·紫草 卷三十六 草部·杜衡 卷三十七 草部·白頭翁 卷三十八 草部·白及 卷三十九 草部·三七 卷四十 草部·細辛 卷四十一 草部·黃連 卷四十二 草部·胡黃連 卷四十三 草部·黃岑 卷四十四 草部·龍膽 卷四十五 草部·秦艽 卷四十六 草部·茈胡(柴胡) 卷四十七 草部·前胡 卷四十八 草部·白茅 卷四十九 草部·防風 卷五十 草部·獨活 卷五十一 草部·土當歸 卷五十二 草部·石蒜 卷五十三 草部·升麻 卷五十四 草部·苦參 卷五十五 草部·白鮮 卷五十六 草部·山慈姑 卷五十七 草部·延胡索 卷五十八 草部·貝母 卷五十九 草部·旋複花 卷六十 草部·青葙 卷六十一 草部·蘼無 卷六十二 草部·蛇床 卷六十三 草部·槁本 卷六十四 草部·惡實 卷六十五 草部·白芷 卷六十六 草部·芍藥 卷六十七 草部·牡丹 卷六十八 草部·蠡實 卷六十九 草部·木香 卷七十 草部·甘鬆香 卷七十一 草部·杜若 卷七十二 草部·胡蘆巴 卷七十三 草部·高良薑 卷七十四 草部·豆蔻 卷七十五 草部·白豆蔻 卷七十六 草部·小青 卷七十七 草部·縮砂密 卷七十八 草部·益智子 卷七十九 草部·蓽茇 卷八十 草部·大青 卷八十一 草部·肉豆蔻 卷八十二 草部·補骨脂 卷八十三 草部·薑黃 卷八十四 草部·檾麻 卷八十五 草部·鬱金 卷八十六 草部·蓬莪術 卷八十七 草部·荊三棱 卷八十八 草部·苧麻 卷八十九 草部·莎草香附子 卷九十 草部·藿香 卷九十一 草部·薰草 卷九十二 草部·大薊、小薊 卷九十三 草部·蘭草 卷九十四 草部·澤蘭 卷九十五 草部·馬蘭 卷九十六 草部·漏盧 卷九十七 草部·香薷 卷九十八 草部·假蘇 卷九十九 草部·薄荷 卷一百 草部·續斷 卷一百零一 草部·蘇 卷一百零二 草部·水蘇 卷一百零三 草部·菊 卷一百零四 草部·燕脂 卷一百零五 草部·野菊 卷一百零六 草部·淹閭 卷一百零七 草部·艾 卷一百零八 草部·番紅花 卷一百零九 草部·茵陳蒿 卷一百一十 草部·青蒿 卷一百一十一 草部·白蒿 卷一百一十二 草部·紅藍花 卷一百一十三 草部·茺蔚(益母草) 卷一百一十四 草部·夏枯草 卷一百一十五 草部·劉寄奴草 卷一百一十六 草部·雞冠花 卷一百一十七 草部·呆耳 卷一百一十八 草部·天名精 卷一百一十九 草部·希薟 卷一百二十 草部·狼牙 卷一百二十一 草部·箬 卷一百二十二 草部·蘆 卷一百二十三 草部·甘蕉 卷一百二十四 草部·防葵 卷一百二十五 草部·蓑荷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