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作者:李時珍年代:明朝3694   

《本草綱目》草部 卷四十一 草部·黃連

釋名
亦名王連、支連。

氣味
(根)苦、寒、無毒。

主治
心經實熱。用黃連七一,加水一碗半,煎成一碗,飯後過一陣(食遠)溫服。小兒減量。
伏暑發熱、作渴、嘔吐及赤白痢。用黃連一斤,切小,加好酒二升半煮幹,再焙過、研細,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一天服三次。此方名“黃龍丸”。
骨熱黃瘦。用黃連四分,切小,加童便五大合,浸一夜,微煎三四沸,去喳,分二次服下。
小兒疳熱(遍身瘡蝕、潮熱、肚脹、口渴)。用黃連五兩,切碎,以水調濕,納豬肚中,縫好,放在飯上蒸熟,連同少許飯爛搗爛做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米湯送下。另服調血清心的藥,使病速愈。
消渴尿多。用黃連末和蜜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又方:黃連半斤,酒一升,放在開水鍋裏,煮一伏時,取出曬幹,三細,滴水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送下。
小便如油(按:這是消渴晚期病狀)。用黃連五兩、栝樓根五兩,共研為末,加生地黃汁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牛乳送下。一天服二次。忌食冷水、豬肉。
破傷風。用黃連五錢,加酒一碗,煎至七成,再加黃蠟三錢溶化後,趁熱服。
白濁。用黃連、白茯苓,等分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以補骨脂煎湯送下。一天服三次。
痢症多血。用黃連一兩,加水二升,煮成半斤,露一夜,次日燒熱後空心服。又方:黃連一兩,和雞蛋白做餅,灸成紫色,研細,以漿水三升,慢火熬成膏。每服半合,溫米湯送下。單以雞蛋白調黃連末為丸服亦可。又方:黃連二兩,切碎,放在瓦上焙焦,加當歸一兩(焙過),共研為末,再加麝香少許。每服二錢,陳米湯送下。
冷熱諸痢。用黃連一兩半、龍骨一兩、大附子一個、幹薑一兩半、膠一兩半,切細,加水五合,煮沸即停,稍冷再添水煮,如此反複九次,最後約得藥汁一升,一頓服下。
痢疾腹痛,裏急後重。用黃連、木香,等分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一天服一次。此方名“香連丸”。
傷寒下痢?荒芙場S沒屏喚铩⑽諉範定去核,灸燥),共研為末,加蠟一塊(如棋子大)和蜜一升合煎,捏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一天服三次。又方:黃連二兩,熟艾如鴨蛋大一團,加水三升,煮成一片,一次服下。
雞冠痔。用黃連末塗搽,加入赤小豆末更好。
痔病秘結。用黃連、枳殼,等分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米湯送下。
水泄、脾泄。用黃連一兩、生薑四兩,同以文火炒至薑脆。取出,把兩藥分開,各研為末。水泄用薑末,脾泄用黃連末。每服二錢,空心服,開水送下。此方名“神聖香黃散”,亦治痢疾。
吐血不止。用黃連一兩,搗碎,加鼓二十粒,水煎去渣,溫服。
眼目諸病。用黃連不限多少,搗碎,浸清水中六十天,然後單取汁熬幹。另用艾鋪瓦上,燃艾,把熬幹的藥碗,蓋在艾上,受到艾的煙熏。艾煙盡後,刮取碗底藥末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十丸,甜竹葉湯送下。
眼睛突然紅痛。用黃邊銼碎,浸在雞蛋清裏,經過一夜,次日,濾去渣,以雞毛蘸蛋清點眼。又方:用黃連和冬青葉煎湯洗眼。又方:黃連、幹薑、杏仁,等分為末,用棉包裹浸入熱水中,趁熱閉目淋洗。
雙目癢痛。用黃連浸乳中,隨時取汁點眼。
淚出不止。用黃連浸水成濃汁搽洗。
牙痛。用黃連末搽痛處。
口舌生瘡。用黃連煎酒,時時含漱。
小兒口疳。用黃連、蘆薈,等分為末。每服五分,蜜湯送下。如係走馬疳,可再加蟾灰等分、青黛減半、麝香少許。
小兒耳後瘡(稱月月蝕)。用黃連末搽敷。
胎動出血。用黃連研末,每服一茶匙,酒送下。一天服三次。
妊婦心煩,不能睡眠。用黃連研末,每服一錢,清稀飯送下。
無名腫毒。用黃連、檳榔,等分為末,加雞蛋清調勻搽患處。瘡已潰或未潰,皆可用此方。
中巴豆毒,下瀉不止。用黃連、幹薑,等分為末,取一茶匙,水衝服。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石部
卷一 石部·鉛丹 卷二 石部·丹砂 卷三 石部·石硫赤 卷四 石部·石硫磺 卷五 石部·玉 卷六 石部·雲母 卷七 石部·白石英 卷八 石部·蓬砂 卷九 石部·礬石 卷十 石部·綠礬 卷十一 石部·黃礬 卷十二 石部·硇砂 卷十三 石部·粉霜 卷十四 石部·銀朱 卷十五 石部·靈砂 卷十六 石部·硝石 卷十七 石部·雄黃 卷十八 石部·雌黃 卷十九 石部·石膏 卷二十 石部·玄明粉 卷二十一 石部·不灰木 卷二十二 石部·不灰木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石部·樸硝 卷二十五 石部·爐甘石 卷二十六 石部·無名異 卷二十七 石部·石鍾乳 卷二十八 石部·玄精石 卷二十九 石部·石腦油 卷三十 石部·石炭 卷三十一 石部·石灰 卷三十二 石部·凝水石 卷三十三 石部·浮石 卷三十四 石部·陽起石 卷三十五 石部·慈石 卷三十六 石部·鹵鹹 卷三十七 石部·代赭石 卷三十八 石部·禹餘糧 卷三十九 石部·空青 卷四十 石部·戎鹽 卷四十一 石部·曾青 卷四十二 石部·綠青 卷四十三 石部·扁青 卷四十四 石部·食鹽 卷四十五 石部·石膽 卷四十六 石部·砒石 卷四十七 石部·金星石 卷四十八 石部·石燕 卷四十九 石部·礞石 卷五十 石部·花乳石 卷五十一 石部·金牙石 卷五十二 石部·紫石英 卷五十三 石部·菩薩石 卷五十四 石部·錫吝脂 卷五十五 石部·寶石 卷五十六 石部·蜜栗子 卷五十七 石部·銅礦石 卷五十八 石部·青琅玕 卷五十九 石部·珊瑚 卷六十 石部·馬腦 卷六十一 石部·玻璃 卷六十二 石部·水精 卷六十三 石部·琉璃 卷六十四 石部·石麵 卷六十五 石部·石芝 卷六十六 石部·土黃 卷六十七 石部·金剛石 卷六十八 石部·砭石 卷六十九 石部·杓上砂 卷七十 石部·石鱉 卷七十一 石部·雷墨 卷七十二 石部·湯瓶內鹼
《本草綱目》草部
卷一 草部·甘草 卷二 草部·黃芪 卷三 草部·人參 卷四 草部·芎窮 卷五 草部·沙參 卷六 草部·薺苠 卷七 草部·桔梗 卷八 草部·當歸 卷九 草部·長鬆 卷十 草部·黃精 卷十一 草部·萎蕤 卷十二 草部·鐵線草 卷十三 草部·知母 卷十四 草部·肉蓯蓉 卷十五 草部·列當 卷十六 草部·錦地羅 卷十七 草部·鎖陽 卷十八 草部·赤箭 卷十九 草部·術 卷二十 草部·白前 卷二十一 草部·蒼術 卷二十二 草部·狗脊 卷二十三 草部·貫眾 卷二十四 草部·白薇 卷二十五 草部·巴戟天 卷二十六 草部·遠誌 卷二十七 草部·淫羊藿 卷二十八 草部·徐長卿 卷二十九 草部·仙茅 卷三十 草部·玄參 卷三十一 草部·地榆 卷三十二 草部·及己 卷三十三 草部·丹參 卷三十四 草部·紫參 卷三十五 草部·紫草 卷三十六 草部·杜衡 卷三十七 草部·白頭翁 卷三十八 草部·白及 卷三十九 草部·三七 卷四十 草部·細辛 卷四十一 草部·黃連 卷四十二 草部·胡黃連 卷四十三 草部·黃岑 卷四十四 草部·龍膽 卷四十五 草部·秦艽 卷四十六 草部·茈胡(柴胡) 卷四十七 草部·前胡 卷四十八 草部·白茅 卷四十九 草部·防風 卷五十 草部·獨活 卷五十一 草部·土當歸 卷五十二 草部·石蒜 卷五十三 草部·升麻 卷五十四 草部·苦參 卷五十五 草部·白鮮 卷五十六 草部·山慈姑 卷五十七 草部·延胡索 卷五十八 草部·貝母 卷五十九 草部·旋複花 卷六十 草部·青葙 卷六十一 草部·蘼無 卷六十二 草部·蛇床 卷六十三 草部·槁本 卷六十四 草部·惡實 卷六十五 草部·白芷 卷六十六 草部·芍藥 卷六十七 草部·牡丹 卷六十八 草部·蠡實 卷六十九 草部·木香 卷七十 草部·甘鬆香 卷七十一 草部·杜若 卷七十二 草部·胡蘆巴 卷七十三 草部·高良薑 卷七十四 草部·豆蔻 卷七十五 草部·白豆蔻 卷七十六 草部·小青 卷七十七 草部·縮砂密 卷七十八 草部·益智子 卷七十九 草部·蓽茇 卷八十 草部·大青 卷八十一 草部·肉豆蔻 卷八十二 草部·補骨脂 卷八十三 草部·薑黃 卷八十四 草部·檾麻 卷八十五 草部·鬱金 卷八十六 草部·蓬莪術 卷八十七 草部·荊三棱 卷八十八 草部·苧麻 卷八十九 草部·莎草香附子 卷九十 草部·藿香 卷九十一 草部·薰草 卷九十二 草部·大薊、小薊 卷九十三 草部·蘭草 卷九十四 草部·澤蘭 卷九十五 草部·馬蘭 卷九十六 草部·漏盧 卷九十七 草部·香薷 卷九十八 草部·假蘇 卷九十九 草部·薄荷 卷一百 草部·續斷 卷一百零一 草部·蘇 卷一百零二 草部·水蘇 卷一百零三 草部·菊 卷一百零四 草部·燕脂 卷一百零五 草部·野菊 卷一百零六 草部·淹閭 卷一百零七 草部·艾 卷一百零八 草部·番紅花 卷一百零九 草部·茵陳蒿 卷一百一十 草部·青蒿 卷一百一十一 草部·白蒿 卷一百一十二 草部·紅藍花 卷一百一十三 草部·茺蔚(益母草) 卷一百一十四 草部·夏枯草 卷一百一十五 草部·劉寄奴草 卷一百一十六 草部·雞冠花 卷一百一十七 草部·呆耳 卷一百一十八 草部·天名精 卷一百一十九 草部·希薟 卷一百二十 草部·狼牙 卷一百二十一 草部·箬 卷一百二十二 草部·蘆 卷一百二十三 草部·甘蕉 卷一百二十四 草部·防葵 卷一百二十五 草部·蓑荷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