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源流論》 作者:徐大椿年代:清代770   

《醫學源流論》卷上·方藥 卷十六 卷上·方藥·藥性變遷論

古方所用之藥,當時效驗顯著,而本草載其功用鑿鑿者,今根據方施用,竟有應與不應,其故何哉?蓋有數端焉∶一則地氣之殊也。當時初用之始,必有所產之地,此乃其本生之土,故氣濃而力全;以後傳種他方,則地氣移而力薄矣。一則種類之異也。凡物之種類不一,古人所采,必至貴之種。後世相傳,必擇其易於繁衍者而種之,未必皆種之至貴者。物雖非偽,而種則殊矣。一則天生與人力之異也。當時所采,皆生於山穀之中,元氣未泄,故得氣獨濃。今皆人功種植,既非山穀之真氣,又加灌溉之功,則性平淡而薄劣矣。一則名實之訛也。

當時藥不市賣,皆醫者自取而備之。迨其後,有不常用之品,後人欲得而用之,尋求采訪,或誤以他物充之,或以別種代之。又肆中未備,以近似者欺人取利,此藥遂失其真矣。其變遷之因,實非一端。藥性既殊,即審病極真,處方極當,奈其藥非當時之藥,即效亦不可必矣。今之醫者,惟知定方,其藥則惟病家取之肆中,所以真假莫辨。雖有神醫,不能以假藥治真病也。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醫學源流論》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