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遊記》 作者:吳元泰年代:明代529   

《東遊記》正文 第二回 老君道教源流

老君道教源流

卻說老君者,太上老君也。自混飩開辟,累世化身而來,有誕生之四,迨商湯、周時,分神化氣,始寄胎於妙王女八十一歲,暨武丁庚辰二月十五日醜時,降誕於楚之苦縣賴鄉曲仁裏,從母左腋出,生於李樹下,指樹曰:“此吾姓也”。生時白首,麵黃白色,額有參天紋理,日月角懸,長耳短目,鼻純骨雙柱,耳有三漏,美髭須,廣額疏齒,方口,足踏地支,手把天幹,姓李名耳,字伯陽,號曰老子,又號曰老聃。

周文王為西伯,召為守藏史。武王時,使為柱下史。成王時,仍為柱下史,遨遊西極天竺等諸國。康王時,還歸於周,後複遨遊開化西域。乃以周王三十三年,駕青牛車,出函穀關。守關令尹喜知之,求得真道。

尹喜,字公文,天水人,初母當妊娠,夢天上降赤紋上身。父喜。生時,但見家中陸地自生蓮花遍滿。及長,眼有白精,安形,長須垂肩下胸膛,似有天神之貌。少好學,善天文。周康王時為大夫,仰觀乾象,見東方有紫氣相連,知有聖人當度關而西,乃求為函穀關令。預對關吏孫景曰:“若有形容殊俗,車服輿當過關所遇異常,當物色跡之。”

周王三十三年,七月十二甲子,老君果乘白輿,駕青牛,徐甲為禦,欲度關。關吏入白喜。喜曰:“今我得見聖人矣!”即朝服出迎,跪伏叩頭。邀之曰:“願請留神駕。”

老君謝曰:“吾貧賤老拙,居住關東,今往關西,暫往取薪,君何故見留?且告別。”

喜複稽首曰:“大聖豈是取薪人?知聖人當來西遊,思慕有日,願少憩神駕。”

老君曰:“間關道路,聞有古先生,善人無為,永有綿綿,是以身就道。經曆關,子何故留耶?”

喜又曰:“今觀大聖,神姿迥絕,乃天上之至尊,邊吏何足掛齒?願不見棄,少垂哀憫。”

老君曰:“子何所見而知?”

喜曰:“去冬十月,天聖星西行過昂,自今月朔融風三至,東方真氣,伏始龍蛇而西及,此大聖人之征,故知必有聖人度關。”

老君怡然笑曰:“善哉!子既知吾,吾亦已知子矣。子有神通之見,當得度世也。”

喜再拜曰:“敢問大聖姓字,可得聞乎?”

老君曰:“吾姓字渺渺,從劫至此,非可盡說。今姓李,字伯陽。”

喜於是就官舍,設座供養,行弟子禮。老君乃為喜留關下百餘日,盡傳以卻外修真之法。

時老君之禦者徐甲,少傾於老君約曰:“願言錢至關時,當得七百三十萬錢。”甲見老君言,道遠迫,亟求索錢,老君謂曰:“吾往而取諸國遠,當以黃金為值賞你。”甲如約。

及至關,飯青牛於野。老君欲試之,乃以吉祥草化為一美女,行至牧牛之所,欲行以言戲甲。甲惑之,欲留,遂負前約。乃詣關令,訟老君,索傭錢,老君謂甲曰:“汝隨我二百餘年,汝久應死,吾以太玄生符與汝,所以得生至今日。汝何不念此,而乃訟吾?”言訖,符自甲口中飛出,丹篆如新。甲即成一團白骨。

喜乃為甲叩頭,請赦其罪,以求更生,老君複以太玄生符投之,甲即立生。喜乃以錢償甲而禮遣之。

一日,老君謂喜曰:“吾昔告你古先生者,即吾之身,嚐化乎竺乾,今將遂有還乎?無,吾於今遊矣!”

喜叩頭請侍行。

老君曰:“吾遊乎天地之表,遊乎冥冥之間,四維八極,上下無際。你欲隨吾,焉可得乎?”

喜曰:“入火赴湯,下地上天,灰身沒命,願隨大仙。”

老君曰:“汝難,當相合道法當成,雖然受道日淺,未能通神,安得變化隨吾之身?汝當清修此道,日久自然即可成道,行化諸國矣。”

於是複以道德五丁言授之,期以千日之外,可尋吾於蜀,青羊之肆也。言訖,聳身空中,坐雲華之上,麵放五明,身現金光,洞然十方,冉冉丹空光燭,館舍五色雲現,良久乃沒。喜目斷雲霄,涕位纂戀。其日江河泛漲,山川震動,有五色光射天,太微遍及四方。喜遂將老君所說理國修身之法,去奢滅欲之言,敘而編之,為三十六章,名曰《西升經》。喜乃屏絕人事,三年之內,修煉丹汞,凡所授書,悉臻其妙。乃自著書九篇,號《關尹子》。至二十五年,往西蜀,尋青羊之肆。

老君以甲寅部升天,至乙卯歲複從太微宮分身,降生蜀國大官李氏之家。已先敕青龍化生為羊,色如青金,常在聽生嬰兒之側,愛玩無數。忽一日失羊,童子尋覓得於市肆。喜至,遍問居人,無青羊肆者。忽見童子牽羊,因自解曰:“既有青羊,複在市肆,聖師所約其在此耶?”因問:“此誰家羊?牽欲何往?”

童子答曰:“我家大人生一子,愛玩此羊。失去兩日,兒啼不止。今已複得欲回家。”

喜即囑曰:“願為告大人之子雲,尹喜至矣!”

童子如其言,入告兒。兒即振衣而起曰:“令喜前來。”

喜入其家,庭宇忽然高大,湧出一蓮花之座,見化數丈白金之身,光明如日,頂上回光,建七曜之冠,衣晨精之服,披九色離羅之帔,坐於蓮花之上。舉家見之俱驚怪。兒曰:“吾老君也。太微是宅,真一為身,太和降精,曜魄為人,主客相因,何乃怪也。”

喜欣喜無量,稽首言曰:“不意今日複奉天顏。”

老君曰:“吾向留子者,以子修世未久,深染恩愛,初受經訣,未克成功,是以待子於此。今子保形煉氣,已造真妙,心結紫絡,麵有神光;金名表於玄圃,玉劄係於紫房;氣參太極,解形合真矣。”

即命召三界眾真,諸天帝君,十方神王,洎諸仙眾。頃刻淨空而至,各執香花,稽首聽命。老君敕五老上市,四極監真,授喜玉冊全文,號文始先生,位為無上真人,居二十四天正之上;統領八萬仙真,飛騰虛空,參侍龍駕。其家長幼二十餘口,即時拔空升天。

至敬王十六年,孔子問道於老聃。老子曰:“良賈深藏若虛,盛德容貌若愚。”

孔子退而歎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龍興風雲之中,吾不知其上下。老子其龍乎?”

烈王三年過秦,秦獻公問以曆數。遂出散關。赧王九年,複出散關,飛升崑崙。秦時降陝河之濱,號河上公,授道於安期生。漢文帝時,號廣成子。文帝好老君之旨,遣使詔問之,公曰:“道尊德貴,非可遙問。”帝即命駕詣之。帝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有四大,王居一也。子雖有道,亦朕民也。不能屈,何乃高乎,朕能使人貧賤富貴,子知之乎?”公乃附掌冉冉在虛空中,如雲之駕,去地百餘尺而止於玄虛。良久,俯而答曰:“今上不在天,中不類人,下不居地,何民之有?陛下焉能令富貴貧賤乎?”帝乃悟,知是神人,下輦稽首謝禮。授帝《道德經》。

成帝時,降曲陽泉,授於吉《天下真錄》。章帝時,授於吉一百八十八戒。安帝時降,授劉赦“罪福新科”。順帝時降,授天師《三洞經錄》。桓帝時,降天台,授萬年先《上清大寶》八洞諸經。明帝時,降嵩山,授天師冠注之《新科》等經。唐高祖時,降羊角山,語言善行,唐公授命符。玄宗天寶初,降丹鳳門,帝親享之興慶宮,上又降語田同秀,以函穀所藏金甲相傳。又降語王元真妙真符。宋政和二年,降華陽洞天,授梁先生《加句天童護命經》。蓋無世不出,先塵劫而待化,後無極而常存;隱顯莫測,變化無窮,普度天人,不可具述。

史雲:老子西升之時,五色光貫紫微。昭王令太史占之雲:“當有聖人西去,千年之外,聲教返北,此西化之兆也。”自昭王甲寅至漢永平,累千年,為續博物誌雲。唐高祖武德二年,普州人告善行於羊角山,見白衣父老呼善行曰:“為我告唐天子言,為老君即其祖也。”高祖因立廟,高宗追尊元玄皇帝;明皇為注《道德真經》。

***

宛邱先生者,服製命丸得道。至殷湯之末世,已千餘歲。以方傳弟薑若春服之,至百年,視之如一十歲童於。彭祖師之,受其方三首。此老君、宛邱之出處,開引道教之源流也。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東遊記》

《東遊記》正文
第一回 鐵拐修真求道 第二回 老君道教源流 第三回 二仙華山傳道 第四回 鐵拐獨步遇師 第五回 楊徒守屍誤化 第六回 鐵拐托魂餓莩 第七回 仙丹起死回生 第八回 戲放青牛亂宮 第九回 秦王請禱玄女 第十回 鐵拐屢試長房 第十一回 鍾離將兵伐寇 第十二回 鍾離不聿交兵 第十三回 鍾離大敗蕃陣 第十四回 蕃兵劫敗漢軍 第十五回 鍾離敗逃山穀 第十六回 東華傳道鍾離 第十七回 飛劍山嵎斬虎 第十八回 點金濟眾成仙 第十九回 采和持板踏歌 第二十回 張果騎驢應召 第二十一回 果老殿中辨鹿 第二十二回 仙姑得夢成仙 第二十三回 洞賓店遇雲房 第二十四回 雲房十試洞賓 第二十五回 鍾呂鶴嶺傳道 第二十六回 洞賓酒樓畫鶴 第二十七回 洞賓調戲白牡丹 第二十八回 仙侶戲弄洞賓 第二十九回 三至嶽陽飛度 第三十回 湘子造酒開花 第三十一回 救叔藍關掃雪 第三十二回 鍾呂弈棋鬥氣 第三十三回 洞賓私遣椿精 第三十四回 蕭後呂客談兵 第三十五回 洞賓大排天陣 第三十六回 宗保論陣漏機 第三十七回 鐵拐大怒洞賓 第三十八回 鍾離醫疾調兵 第三十九回 大破金鎖青龍陣 第四十回 鍾離令破白虎陣 第四十一回 鍾離令破玉皇陣 第四十二回 大破迷魂太陽陣 第四十三回 鍾呂對陣回天 第四十四回 湘子設筵和好 第四十五回 國舅學道登仙 第四十六回 八仙求文老子 第四十七回 八仙蟠桃大會 第四十八回 八仙東遊過海 第四十九回 洞賓二敗太子 第五十回 八仙火燒東洋 第五十一回 龍王奔投南海 第五十二回 龍王水灌八仙 第五十三回 八仙推山築海 第五十四回 龍王表奏天庭 第五十五回 八仙天兵大戰 第五十六回 觀音和好朝天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