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遊記》 作者:吳元泰年代:明代529   

《東遊記》正文 第五十六回 觀音和好朝天

觀音和好朝天

卻說趙元帥被傷手腕,回至天庭奏曰:“臣某承命巡視山海之中,泰山果倒於海,東海果係填塞,殺人放火,事事皆真。臣率天兵征討,八仙仍複逞強,殺傷臣手,追迫龍王。伏望再派強將剿除,以肅天威。”

是時龍王一麵往如來借兵,一麵又有告急表至。玉帝大怒,即命關、溫二將,統領天兵二十餘萬,漫空布野,往龍華會來擒捉八仙。又令馬、趙二將,統兵二十餘萬助陣。

途中關元帥謂溫元帥曰:“此行雖當助力,亦須問明是非,若龍王不得罪於八仙,彼八仙又安能逞此強乎?況此事又非小可,八仙交結亦多。吾看此番必有人來和解。昨趙元帥過於剛暴,所以敗與他人。今吾與汝去,當臨時觀變,先禮後兵可也。”

溫元帥曰:“此言正合吾意。”

兵至龍華,列成陣勢。溫、關出馬,令人通報,請八仙答話。

鐵拐曰:“此關、溫先禮後兵之意,然其軍容強盛,不可輕敵,我往老君處求救,汝等可戰則戰,可守則守,須度量行之。”

眾曰:“然。”

鐵拐駕雲去了。

鍾離與果老曰:“汝與國舅、仙姑同理軍務,采和、湘子輔助大聖救援,吾與洞賓與關、溫對陣。”吩叫已畢,乃出馬陣前,躬身與溫、關施禮。

溫、關亦躬身答禮畢。關元帥從容言曰:“昨何抗拒天兵?”

鍾曰:“非敢抗拒大兵,因趙元帥剛猛不容分理,所以未及承旨耳。”

關曰:“然則汝何故推山塞海?”

鍾曰:“因過海赴會,龍王無故強奪玉板,且擒仙友藍采和,拘囚幽室,某等再三往取不還。更恃四海之兵,以此淩弱。某等含屈無伸,以致如此。”

言猶未絕,忽喊聲震天,乃馬、趙二將從後殺到。溫、關、鍾、呂四人對陣,全然不動。馬、趙侵掠八仙後陣至急,忽八仙陣中突出一員大將,手執鐵棒,勢猛過人,英雄無敵,眾視之乃齊天大聖也。更不打話,直取馬、趙二將。馬、趙迎敵,鬥至數合,大聖手起,一棒打下,二十萬天兵沒其一半。眾皆失色。馬、趙欲退,大聖又起一棒,馬、趙挺刀齊隔,二刀皆折。

正在危急,忽見老君、如來皆到,大叫:“敵將休鬥,待我講和。”大聖方才住手。

老君、如來忙至陣前,勸開二陣。喚八仙、龍王向前問故。忽見一人駕雲到來,眾視之,乃是觀音見二處戰爭,來此看理。老君、如來二人以手招觀音相見曰:“大士正來得好,不然亦將遣人相迎,以和解一事。”

觀音曰:“何事?”

老君曰:“八仙與龍王之爭!欲大士同為之分解耳。”

觀音曰:“此事不敢如命。”

老君、如來曰:“何故?”

觀音笑曰:“洞賓那生最是輕薄。我向在洛陽造橋,彼常多方調戲。”

老君、如來大笑曰:“今有我二老在,卻不妨事也。”

三人坐定,龍王、八仙各來陳說其理。如來終是大果,聽了隻念“阿彌陀佛”,老君終是老世,聽了隻說“也罷也罷”,全無是非可否。八仙與龍王又在爭論不息。

觀音十分心焦,隻得向前謂老君、如來曰:“此事如何分剖?”

二人曰:“全憑大士主張。”

觀音曰:“以弟之愚見,處此不難。但玉帝既怒,必須先見玉帝,然後處之。”

二人曰:“大士之言有理。”

三人乃同見玉帝曰:“特來講和八仙、龍王之爭。”

玉帝曰:“八仙十分無狀,既推山塞海,放火殺人,又傷吾大將,其罪難逃。”

三人曰:“八仙固是有罪,然其初起於龍王,無故奪其渡海玉板,又且囚困采和,兩個忿爭,以致如此。及其問罪兵至,以未有辨奏之故,非敢抗拒天兵也。”

玉帝曰:“既然如此,惟三位之命是聽。”

二人齊出,再至陣前,觀音謂八仙、龍王曰:“天下無久爭而不和之理,若必力爭,兩必有傷,自古如此。吾等見過玉帝,特為汝和解,須當皆聽吾言。”

龍王、八仙曰:“大士處得其平,無有不聽。”

觀音問:“玉板何在?”

龍王曰:“燒海之時,又被八仙奪去。”

觀音令八仙取玉板至。八片之中,選其至美無暇二片,付與龍王,以償二子之命。且慰之曰:“汝子為此而死,今已死之,不可複生矣,惟將二物償汝,留之宮中如見二子也。”

龍王涕泣哽咽稱謝。且稟曰:“此事從命矣,但龍宮被塞,何處安身?”

大士默然,請之於老君、如來。

二人曰:“前事處之當極,此事還要大士主張。”

觀音曰:“此亦不難。”乃向前將手指一伸,便入海中一挑,把那泰山挑起,放在原處,海中殿宇景物如故。眾皆悅服稱賀。

老君、如來曰:“今日若非大士至此,吾二老全無主張矣。”

於是二人領八仙、龍王至帝庭謝罪。

帝曰:“事如何處?”

老君、如來曰:“大士將玉板二片以償龍王二子之命,複整理山海如故,眾皆悅服。”

玉帝關雲一望,見泰山益高,東洋益深。乃大笑曰:“人言觀音神通廣大,至今果然。”乃召八仙、龍王曰:“汝等無故擾亂乾坤,本當重罪;但看在老道、老佛分上,並皆從寬,龍王罰俸一年,八仙謫降一等,俱限一年滿足複常。”

八仙、龍王謝罪。帝即命四將班師。老君三人辭別玉帝而出。龍王、八仙在外拜謝。三人乃一齊辭別,駕雲各向本處而去。自此天淵迥別,天下太平。

詩曰:

八仙蹤跡居島蓬,會罷蟠桃過海東;
大士不為扶山海,龍王安得就深宮。

自後八仙屢屢出見人間,但凡人肉眼多不識得者。彼亦必待有緣者而方度也。又將諸仙近事以及神通列述於後。

***

國朝時,忽有道士賣木圈於市,其圈連環,並無刀斧痕跡。人皆奇之。有一書生悟曰:“神仙多戲術,今二圈連環,似一呂字,意老是呂洞賓也。”出拜之求度。道士曰:“何故如此?”書生曰:“語圈中之意,知師為呂祖也。”道士曰:“後麵之人叫我賣耳。”書生回頭,不見道士。

長安一人家,造醬一大缸,有毒蛇淹死其中,主人不知。忽有老者騎驢而過,直入其家,打破醬缸而去,主人出視之,有毒蛇一條在內。大驚,奔往謝之,其老騎驢緩緩而行,主人力追不及。人以為張果老也。

南中有爛腳丐者,臥於橋上,終日呼人替其摩摩腳。三日呼,無其人知。忽大笑,騰雲而去,人以為李鐵拐也。然其摩摩腳者,諭言能為之摩者,即度之也,但無人識。

廣中新造一寺,本寺僧建一石碑,欲書鍾、王之名家字。一日寺僧出,令徒守之。忽一道士至其寺,就筆欲寫其碑。小徒不從,奪去其碑。道士即以筆染水寫詩一首,其字流動如珠,今存焉。詩中有“自別嶽陽曾到此”之句,蓋純陽所為也。

山東魯王好道,殿前有一大槐,已死數年,王深惜之,不忍伐砍。一日齋僧,一道士後至,坐其樹下。內臣持齋與之。道士從手上束以一黑丸含其口,內臣惡之。道士將樹鑽一孔,納丸其中,書以呂字於地而去。次日其樹複生,枝葉皆茂盛如故。

又三日,魯王設醮,有一尼懷胎求食,而魯王笑與之食。俄而腹癰欲產,魯王命居一室,忽產一子,王命育之,其夜子母皆不見。僅留二口字於壁上。

此皆近聞,錄之終篇,其餘仿此。

上一節
章節目錄
已是最後一節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東遊記》

《東遊記》正文
第一回 鐵拐修真求道 第二回 老君道教源流 第三回 二仙華山傳道 第四回 鐵拐獨步遇師 第五回 楊徒守屍誤化 第六回 鐵拐托魂餓莩 第七回 仙丹起死回生 第八回 戲放青牛亂宮 第九回 秦王請禱玄女 第十回 鐵拐屢試長房 第十一回 鍾離將兵伐寇 第十二回 鍾離不聿交兵 第十三回 鍾離大敗蕃陣 第十四回 蕃兵劫敗漢軍 第十五回 鍾離敗逃山穀 第十六回 東華傳道鍾離 第十七回 飛劍山嵎斬虎 第十八回 點金濟眾成仙 第十九回 采和持板踏歌 第二十回 張果騎驢應召 第二十一回 果老殿中辨鹿 第二十二回 仙姑得夢成仙 第二十三回 洞賓店遇雲房 第二十四回 雲房十試洞賓 第二十五回 鍾呂鶴嶺傳道 第二十六回 洞賓酒樓畫鶴 第二十七回 洞賓調戲白牡丹 第二十八回 仙侶戲弄洞賓 第二十九回 三至嶽陽飛度 第三十回 湘子造酒開花 第三十一回 救叔藍關掃雪 第三十二回 鍾呂弈棋鬥氣 第三十三回 洞賓私遣椿精 第三十四回 蕭後呂客談兵 第三十五回 洞賓大排天陣 第三十六回 宗保論陣漏機 第三十七回 鐵拐大怒洞賓 第三十八回 鍾離醫疾調兵 第三十九回 大破金鎖青龍陣 第四十回 鍾離令破白虎陣 第四十一回 鍾離令破玉皇陣 第四十二回 大破迷魂太陽陣 第四十三回 鍾呂對陣回天 第四十四回 湘子設筵和好 第四十五回 國舅學道登仙 第四十六回 八仙求文老子 第四十七回 八仙蟠桃大會 第四十八回 八仙東遊過海 第四十九回 洞賓二敗太子 第五十回 八仙火燒東洋 第五十一回 龍王奔投南海 第五十二回 龍王水灌八仙 第五十三回 八仙推山築海 第五十四回 龍王表奏天庭 第五十五回 八仙天兵大戰 第五十六回 觀音和好朝天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