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 作者:洪邁年代:宋朝2740   

《容齋隨筆》卷十二 卷十二·逸詩書

逸《書》、逸《詩》,雖篇名或存,既亡其辭,則其義不複可考。而孔安國注《尚書》,杜預注《左傳》,必欲強為之說。《書》“汨作”注雲“言其治民之功”,“咎單作《明居》”注雲:“咎單,主土地之官。作《明居》,民法”,《左傳》“國了賦轡之柔矣”注雲“義取寬政以安諸侯,若柔轡之禦剛馬”,如此之類。予頃教授福州日,林之奇少穎為《書》學諭,講“帝厘下土”數語,曰:“知之為知之,《堯典》《舜典》之所以可言也;不知為不知,《九共》、《槁飫》略之可也。”其說最純明可嘉,林君有《書解》行於世,而不載此語,故為表出之。
散失的《尚書》、散失的《詩經》,雖然有些篇名留存著,但既然它的內容亡佚了,那麼它的意義就不再能夠考證了。可是孔安國注《尚書》,杜預注《左傳》,一定要想給它們作出解釋。《尚書》的“淚作”,孔安國注釋說,“這是說他治理百姓功勞”,“咎單作《明居》”,注解說:“咎單,是管理土地的官,寫了《明居》,是關於民法的”,《左傳》中“國子賦髻之柔矣”,杜預注解道:“它的意義在於,要用寬鬆的政治來使諸侯安定,就象柔軟的緩繩駕馭剛烈的駿馬一樣。”象這一類的很多。我不久前在福州任儒學教授時,林之奇(字少穎)做了《尚書》學的教諭,在講“帝厘下土”幾句的時候,他說:“知道就是知道,這就是《堯典》、《舜典》可以解說的道理;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九共》、《槁飫》略去它也是可以的。”這種觀點是最精純明白值得表彰的,林之奇有《書解》流行在社會上,可是沒有寫上這幾句話,因此我為他發表出來。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容齋隨筆》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