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演義 作者:蔡東藩年代:近代1301   

《兩晉演義》正文 第六十六回 救孤城謝玄卻秦軍 違眾議苻堅窺晉室

救孤城謝玄卻秦軍違眾議苻堅窺晉室

卻說襄陽被圍,西北隅坍陷數丈,幸有朱母預築斜城,才得斂眾拒守。但秦兵未肯退去,單靠這埭夫人城,仍是孤危得很。晉江荊都督桓衝,屯兵上明,有眾七萬,也怕秦兵強盛,未敢徑進。秦長樂公苻丕,欲急攻襄陽,武衛將軍苟萇道:“我軍十倍敵人,糗糧山積,但稍得漢淝人民,移往許洛,塞彼運道,斷彼兵援,彼似網中魚,籠中鳥,無慮不獲,何必多殺將士,急求成功呢?”丕乃依議,暫從緩攻,惟飭兵圍著,杜絕內外。

既而秦冠軍將軍慕容垂,攻克南陽,執住太守鄭裔,亦至襄陽會師,秦複遣兗州刺史彭超,都督東討諸軍事,使與後將軍俱難,右禁將軍毛盛,洛州刺史邵保,統領步騎七萬,寇晉淮陽盱眙,進攻彭城。晉命右將軍毛虎生,率眾五萬,出鎮姑孰。彼此相持多日,已閱暮冬。秦禦史中丞李柔,劾奏長樂公丕,師老無功,請收下廷尉治罪。秦王堅因使黃門侍郎韋華,持節責丕,且賜丕劍道:“來春不捷,汝可自裁,不必再來見我了!”丕接到此諭,當然惶急,時已殘臘,在城下過了新年,乃誓眾急攻。朱序督兵固守,有時見秦兵少懈,出奇猛擊,殺傷秦兵多人,丕引退數裏。序見秦兵退去,防守少疏,且因士卒多苦,略命休息。不料過了數日,秦兵又蜂擁攻城。序倉皇抵禦,正在危急的時候,忽然北門洞開,納入秦軍,事出意外,令人不測,序隻好拚命搏戰。可巧督護李伯護前來,由序呼同效死,伯護佯為應諾,及趨近序旁,竟拔劍擊傷序馬,馬負痛倒地,序亦墜下。伯護即麾動左右,縛序送秦軍。看官不必細問,便可知這李伯護賣主求榮,私通外國了。罪不容於死。序母韓氏,卻挈著健婢,及兵役數百人,從西門出走,繞道東歸,幸得脫禍。智婦總不至枉死。

序被執送長安,秦王堅聞序能守節,拜為度支尚書,獨責李伯護不忠,將他斬首。令中壘將軍梁成,為荊州刺史,配兵一萬,使鎮襄陽。秦將軍慕容越,複將順陽奪去,擒送太守丁穆,堅欲授穆官爵,穆固辭不受,還有晉魏興太守吉挹,也為秦將韋鍾所攻,糧盡被陷,挹拔刀在手,意欲自刎,偏左右奪去挹刀,挹求死不得,為秦所執,挹自草遺疏,密授參軍史穎,令他逃歸建康,自在秦營數日,絕不一言,並不一食,竟爾餓死。秦王堅歎為忠臣。晉得史穎歸報,亦追贈挹為益州刺史,不沒忠忱。

惟彭城被圍已久,由晉兗州刺史謝玄,率眾萬餘,往救彭城。行次泗口,擬遣使往報彭城太守戴逯,大眾都互相推諉,不敢輕往。唯部將田泓,慨然願行,玄當然遣去。是時彭城外麵,統是秦營紮住,端的是水泄不通,無路可入。泓泅水潛行,到了城下,探頭出望,正與秦巡兵打個照麵。巡兵大聲呼捉,泓知不可逃,索性登岸,趨入秦營,秦將彭超,啗以重利,使他傳語城中,隻言南軍已敗,泓佯為允許。及趨至城下,卻揚言道:“戴太守以下諸將士聽著!我是兗州部將田泓,單行來報,南軍將至,望諸軍努力待援,我不幸為賊所得,已不望生還了!”說至此,被秦將喝令斬首,刀光起處,碧血千秋。好與吉挹並傳不朽。

秦兵急攻彭城,旦夕將陷,虧得晉後軍將軍何謙,奉謝玄命,來劫秦兵輜重。秦將彭超,方引兵還禦,彭城太守戴逯,遂乘隙出奔,兵民始不致全沒,但何謙一退,彭城便被秦兵占去。超留治中徐褒守城,自督兵南攻盱眙,擄去高密內史毛璪之,得將盱眙陷入。秦將俱難,亦攻克淮陰。再加秦將毛當王顯,又從襄陽出發,來會彭超,俱難兩路人馬,進攻三阿。三阿距廣陵百裏,晉廷大震,臨江列戍,一麵遣征虜將軍謝石,謝安弟。率舟師出屯塗中,右衛將軍毛安之,率步兵出屯堂邑。秦將毛當毛盛,夜襲毛安之軍,安之驚潰,一毛不及二毛。獨謝玄自廣陵往救三阿,至白馬塘,擊斬秦將都顏,直至三阿城下,彭超俱難,並馬來戰,被謝玄麾軍殺去,縱橫馳驟,銳不可當。超與難雖經百戰,未曾見過這般銳卒,頓時驚退,部兵折傷甚多,餘兵隨著兩將,走保盱眙。謝玄入三阿城,與刺史田洛,招集鄰境士卒,得五萬人,進攻盱眙。難超出戰,又複敗績,奔往淮陰。玄複遣後軍將軍何謙,帶領舟師,乘潮直上,夤夜縱火,焚毀淮橋。秦淮陰留守邵保,出兵攔截,怎禁得火焰直衝,敵勢又猛,徒落得焦頭爛額,一命嗚呼!難超欲上前救應,隻見淮橋左右,籠著一片火光,不由的逡巡畏縮,再奔淮北。玄與何謙戴逯田洛等,並力追擊,又大破難超等軍。難超倉皇北遁,僅以身免。秦王堅聞報大怒,征超下獄,超懼罪自殺,難削爵為民。用毛當為徐州刺史,使鎮彭城,毛盛為兗州刺史,使屯湖陸,王顯為揚州刺史,使戍下邳。

晉謝玄凱旋廣陵,詳報捷狀。孝武帝進玄為冠軍將軍,加領徐州刺史。並進謝安為司徒,領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桓衝亦並授開府,如謝安例。他將亦賞功有差。

越年為孝武帝太元五年,即秦王堅建元十六年,堅徙行唐公苻洛為散騎常侍,都督寧益西南夷諸軍事,兼征南大將軍,領益州牧,使鎮成都。洛雄武有力,為堅所忌,故但使外任,不令預政。此次在幽州奉命,又要他由東至西,心甚不平,乃商諸將佐,意欲謀變。幽州治中平規,促令起事,洛遂自稱大都督秦王,用平規為謀主,就在幽州發難,集眾七萬,西指長安,關中震動,盜賊四起。堅遣使責洛道:“天下尚未統一,全仗兄弟戮力同心,廓清區宇,奈何無故謀反?請即還和龍,當仍以幽州為世封。”洛不受命,且語來使道:“汝可還白東海王,幽州偏僻,不足容萬乘,須還王鹹陽,上承高祖遺業;若能在潼關迎駕,當位為上公,爵歸本國。”這數語由使人返報,堅當然大憤,立遣左將軍竇衝,及步兵校尉呂光,統率步騎兵四萬,東出拒洛。又命右將軍都貴,馳傳詣鄴,發冀州兵三萬為前鋒,授陽平公融為征討大都督,率兵援應;再使屯騎校尉石越,率騎一萬,從東萊出石逕,浮海四百餘裏,往襲和龍。

洛領眾至中山,適北海公重,亦率眾來會,共計得十萬人。未幾,由竇衝等馳至,與洛交戰數次,洛皆失利。校尉呂光,素有勇略,料知洛將奔回,急從間道馳出洛後,截洛歸路,果然洛引眾退走,被光截住廝殺,洛將蘭殊,拍馬與戰,才及數合,隻聽得踢蹋一聲,殊已墜地,即為光手下捉去。洛眾大潰,洛奪路欲逃,馬蹄忽蹶,也致掀倒,為光所擒,獨重沒命亂跑,行至幽州附近,被光追及,一刀斷命。和龍尚未接敗報,但由平規居守,未曾加防,突來了一支秦軍,掩入城門,劈死平規,及叛黨百餘人,這支人馬,便是石越的騎兵,一鼓馳入,立下幽州,呂光械洛入關,並將蘭殊隨解。秦王堅特加赦宥,仍署蘭殊為將軍,惟流洛至涼州西海郡,屏諸遠方,終身示罰。洛雖立平,然已是衰亂之兆。當下征陽平公融為中書監,都督諸軍,錄尚書事。長樂公丕,為冀州牧。平原公暉,為豫州牧,且因諸氐族類繁滋,不便聚處,特將三原九嵕武都汧雍氐十五萬戶,使諸宗親分道率領,散居方鎮,如古諸侯世封成製。長樂公丕分得氐眾三千戶,辭闕啟行。堅親送至灞上,一囑屬別,父子俱有戚容,就是三千戶子弟,拜別父兄,亦皆慟哭失聲,哀感行路。秘書侍郎趙整,援琴作歌道:“阿得脂,阿得脂,伯勞舅父是仇綏,尾長翼短不能飛,遠徙種人留鮮卑,一旦緩急當語誰?”堅知他有意嘲諷,但微笑不答。他為了苻洛一亂,格外加防,所以分遣氐眾,免得他變生肘腋,哪知同族不可恃,他族更不可恃,堅徒防同族,不防他族,這真是顧及眉睫,不防肩臂呢!為慕容氏叛秦張本。已而堅調左將軍都貴為荊州刺史,屯駐彭城,特置東豫州,令毛當為刺史,屯守許昌,都貴遣司馬閻振,及中兵參軍吳仲,領兵二萬,入寇竟陵。晉江荊都督桓衝,飛飭從子南平太守石虔,與虔弟參軍石民,出兵截擊,大破秦軍。振與仲退保管城,石虔乘勝攻入,擒住振仲,斬首七千級,俘虜萬人,飛章告捷。有詔授石虔為河東太守,特封桓衝子謙為宜陽侯,仍令江淮戒嚴,防備秦寇。

秦王堅好大喜功,日思統一,嚐就渭城作教武堂,命旁通兵法的太學生,教授將士,秘書監朱肜諫阻道:“陛下南征北討,已得海內十分之八,此時宜偃武修文,與民休息,乃反立學教戰,徒亂人意,何足致治!況將士多經過戰陣,莫不知兵,今更使受教書生,亦不足激厲誌氣,與實無益,與名有損,不如不設為是。”堅乃罷議。

太常韋逞,素受母訓,劬學成名,堅平時嚐留心儒術,故命逞典禮,一日由堅親臨太學,問及博士經典,博士盧壺答道:“廢學已久,書傳零落,近年多方搜輯,粗集正經。惟《周官》禮注,尚乏師資,竊見太常韋逞母宋氏,世學《周官》,夙承父業,今年垂八十,耳目猶聰,非此母不能講解《周官》音義,傳授後生。”堅不待說畢,便欣然道:“既有韋母,何妨令諸生就學哩。”隨即召逞與議,使他稟白老母,即就逞家設立講堂,特遣生員百二十人,偕往受業。宋氏當然依命,隔幔授經,連日不輟。堅複賜給侍婢十人,號宋氏為宣文君,自是《周官》學複得發明,時稱為韋氏宋母,傳名後世。不沒賢母。還有才女蘇蕙,表字若蘭,係陳留令蘇道賢第三女,幼通文史,雅善詩歌,智識精明,儀容妙麗,年十六為竇滔婦,滔很是敬愛。嗣滔為秦州刺史,複納一妾,叫做趙陽台,妖冶善媚,未免奪寵。蘇蕙雖號多才,究不脫兒女性質,由妒生恨,漸與竇滔反目,滔因此疏蕙。旋滔坐罪被譴,徙往流沙,但挈陽台西去,留蕙家居。蕙獨處岑寂,不免思夫,乃為回文詩數首,織諸錦上,宛轉循環,寓意悱惻,共得八百四十字,寄與竇滔,滔接閱回文旋錦圖,反複吟哦,也為泣下。可惜回文詩未曾錄入。可巧秦王堅亦赦令回家,馬上啟行,東歸探婦,伉儷重逢,和好如初。這也是一段情天佳話,後人播為美談,看官幸勿笑我夾雜哩。不沒才婦。

且說秦王堅陽若好文,陰仍尚武,始終不忘南略。勉強捱延了兩年,正擬大舉南侵,偏東海公苻陽,及侍郎王皮,尚書郎周弑,通同謀叛,定期舉事。陽係法子,皮係猛子,弑係晉故益州刺史周撫孫,降秦受官,三人糾眾作亂,倒也是一場大難。偏偏逆謀預泄,被堅飭人收捕,麵加訊鞫。陽抗聲道:“臣父哀公。苻法死諡哀公,事見前文。死不當罪,臣欲為父複仇呢!”堅不禁流涕道:“哀公致死,事不在朕,如何錯怪?”雖由苟太後主張,堅亦不能盡諉。說至此,複問皮何故謀逆?皮答道:“臣父丞相猛,有佐命大功,臣乃不免貧賤,為富貴計,不得不然。”遁辭。堅叱道:“丞相臨終,隻貽汝十具牛,囑汝治田,未嚐為汝求官,朕念汝先父有功,擢汝為侍郎,汝反忘恩肆逆,這真叫做知子莫若父哩!”說著,又顧弑問狀。弑答道:“世受晉恩,生為晉臣,死為晉鬼,何勞再問?”弑果忠晉,不宜受秦官爵,既受秦封,如何謀叛?堅喝令係獄,歎息入宮。旋即頒發命令,曲貸三人死罪,惟徙陽至高昌,皮弑至朔方塞外,算作了案。未免失刑。

會西域車師鄯善二國,遣使入朝,願為向導,引秦兵經略西域,秦王堅即遣將軍呂光為都督,統兵十萬,往定西域。陽平公融入諫道:“西域荒遠,得民未必可使,得地未必可食,從前漢武西征,得不償失,臣願陛下毋循覆轍呢!”堅不肯從,竟令呂光西行。光出隴西,越流沙,收服焉耆諸國,惟龜茲王白純一作帛純。拒命,為光所逐,光遂居龜茲,威愛兼施,遠近悅服,秦威大震。

適前高密內史毛璪之等,由秦逃亡,仍歸晉室。璪之被獲,事見上文。秦王堅乃親禦太極殿,大會群臣,當麵宣諭道:“今四方略定,隻有東南一隅,未沾王化,現計我國兵士,可得九十餘萬,朕欲大舉親征,卿等以為可否?”尚書左仆射權翼道:“昔商紂不道,三仁在朝,武王猶且旋師。今晉雖微弱,未有大惡;謝安桓衝,並皆江表偉人,君臣輯睦,內外同心,依臣愚見,晉卻未可速圖呢。”堅沈吟半晌,又左右旁顧道:“諸卿可各言所見。”太子左衛率石越應聲道:“今歲鎮二星,適守南鬥,福德在吳,未可輕討。且彼有長江天險,民尚樂用,臣以為不宜加兵。”權翼是畏晉人和,石越並說及天時地利。堅說道:“從前武王伐紂,逆歲違卜,天道幽遠,未易可知。夫差孫皓,皆保據江湖,終歸覆滅。今憑我百萬兵馬,投鞭江中,已足斷流,怕甚麼天險呢?”越又答道:“三國君主,統淫虐無道,所以敵國往取,易如拾芥。今晉雖寡德,究無大愆,願陛下且按兵積穀,坐待敵釁,果使有隙可乘,發兵未遲。”此外群臣各言利害,紛紜莫決。堅懊悵道:“這便是築室道旁,無時可成,看來惟我獨斷罷!”群臣見堅有慍色,自然不敢再言,相率退出。獨陽平公融尚在座側,堅顧語道:“人主欲定大事,不過一二臣可以與謀,今眾議紛紜,徒亂人意,我當與卿專決此事。”融答道:“今欲伐晉,卻有三難,天道不順,就是一難;晉國無釁,就是二難;我國屢經征討,兵力已疲,勢轉怯鬥,就是三難。群臣謂不宜伐晉,確是忠謀,願陛下依從眾議!”堅忿然道:“汝也來作此說麼?我尚何望?試想我有強兵百萬,資械如山,我雖未為令主,究非暗劣,乘我累勝,擊彼垂危,何患不克?怎可複留此殘寇,長為國憂呢?”融泣語道:“晉未可滅,昭然易知,今欲勞師大舉,實非萬全計策。且如臣所憂,更不止此,陛下寵養鮮卑,羌羯布滿畿甸,這統是蕭牆大患,如陛下督師南征,太子獨與弱卒留守京師,一旦變生肘腋,悔何可追?臣本頑愚,言不足采。王景略乃一時俊傑,陛下嚐比為諸葛武侯,他臨歿時,曾有遺誡,難道陛下忘記麼?”比權石二人還要說得明白,這真是苦口忠言。堅愈加不樂,退入內庭,融當然趨出。

適太子宏入內問安,堅與語道:“我欲伐晉,以強臨弱,可保必勝,朝臣皆言未可,我實不解!”宏婉答道:“今歲在吳分,晉君又無大過,若南征不捷,外損國威,內殫民力,所傷實多,無怪群下疑沮呢。”堅搖首道:“前我出兵滅燕,亦犯歲星,天道原不可盡憑。況古時秦滅六國,六國君主,豈必皆暴虐麼?”說罷,便顧令左右,宣召冠軍將軍慕容垂入議,垂應召即至,堅問及伐晉事宜,垂抵掌道:“弱肉強食,乃是古今通例。如陛下神武應運,威加海內,虎旅百萬,韓信白起滿朝,乃蕞爾江南,獨違王命,不伐何為?古詩有雲:‘謀夫孔多,是用不集。’願陛下斷自聖衷,不必多慮!陛下可記得晉武平吳,隻有張杜二三臣,與他同意,若必從眾議,如何能統一中原呢?”美疢不如惡石。堅不禁起舞道:“與朕共定天下,獨卿一人。餘子碌碌,何足與謀!”遂命賜帛五百匹,垂拜謝而出。

堅即命陽平公融為司徒,領征南大將軍,並調諫議大夫裴元略為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囑令速具舟師,指日南下。陽平公融,辭不受職,且再入諫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自來窮兵黷武,鮮有不亡,況國家本係戎狄,正朔未歸,江東雖然微弱,尚存中華正統,天意亦必不遽絕哩?”堅作色道:“帝王曆數,有何定例?劉禪非漢室苗裔麼?何故為魏所滅,汝所以不能及我,就在此拘執的弊病呢!”融無言而退。堅仍授融為征南大將軍,不過取消司徒職銜。融無奈受命。

堅素信沙門道安,群臣托他乘機進諫,道安允諾。一日得與堅同輦,出遊東苑,堅笑語道:“朕將與公南遊吳越,泛長江,臨滄海,公以為可樂否?”安接口道:“陛下應天禦宇,居中宅外,自足比隆堯舜,何必櫛風沐雨,親往遐方哩?況東南卑濕,容易染疫,舜禹俱巡遊不返,陛下幸勿親行!”堅駁說道:“天下必統屬一尊,方可太平,朕經略四海,已得八九,難道使東南一隅,獨不被澤麼?必如公言,是古時聖帝明王,何為不憚勞苦,巡狩四方呢?”道安見不可諫,乃更易一說道:“陛下如必欲南征,也隻可駐蹕洛陽,但遣一使貽書江南,怵以兵威,彼亦必稽首稱臣,無煩聖駕跋涉了。”堅終不從,小子有詩歎道:

帝典王謨戒麵從,矧經群議已知凶。

如何驕主矜張甚,但務窮兵未斂鋒。

既而後宮又有一人,上書諫堅,請勿伐晉!究竟書中如何措詞,待至下回再表。

--------

秦兵橫行江淮,連破名城,迭擒晉將,至三阿一役,彭超俱難,屢戰屢敗,僅以身免,此可見師勞力疲,不堪久用。秦之轉盛為衰,已見一斑,非謝玄之果能無敵也。況苻洛發難,內訌已起,而鮮卑羯羌,雜伏關中,尤為苻秦之隱患,此時唯急謀鎮定,與民休息,尚足製治保邦,奈何好大喜功,尚思大舉侵晉耶?權翼一諫而不從,石越再諫而又不從,至苻融詳陳利害,尚不見聽,利令智昏,不敗何待?彼慕容垂之讚成堅議,固將覘堅之勝負,以定從違耳。堅但知麵從為忠,適中垂計,天下事失之毫厘,謬以千裏,堅其殆猶是乎!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兩晉演義

《兩晉演義》正文
第一回 祀南郊司馬開基 立東宮庸雛伏禍 第二回 墮詭計儲君納婦 慰癡情少女偷香 第三回 楊皇後枕膝留言 左貴嬪攄才上頌 第四回 圖東吳羊祜定謀 討西虜馬隆奏捷 第五回 搗金陵數路並舉 俘孫皓二將爭功 第六回 納群娃羊車恣幸 繼外孫螟子亂宗 第七回 指禦座諷諫無功 侍帝榻權豪擅政 第八回 怙勢招殃楊氏赤族 逞凶滅紀賈後廢姑 第九回 遭反噬楚王受戮 失後援周處捐軀 第十回 諷大廷徙戎著論 誘小吏侍宴肆淫 第十一回 草逆書醉酒逼儲君 傳偽敕稱兵廢悍後 第十二回 墜名樓名姝殉難 奪禦璽禦駕被遷 第十三回 迎惠帝反正除奸 殺王豹擅權拒諫 第十四回 操同室戈齊王畢命 中詐降計李特敗亡 第十五回 討逆蠻力平荊土 拒君命冤殺陸機 第十六回 劉刺史抗忠盡節 皇太弟挾駕還都 第十七回 劉淵擁眾稱漢王 張方恃強劫惠帝 第十八回 作盟主東海起兵 誅惡賊河間失勢 第十九回 偽都督敗回江左 呆皇帝暴斃宮中 第二十回 戰陽平苟晞破賊壘 佐琅琊王導集名流 第二十一回 北宮純力破群盜 太傅越擅殺諸臣 第二十二回 乘內亂劉聰據國 借外援猗盧受封 第二十三回 傾國出師權相畢命 覆巢同盡太尉知非 第二十四回 執天子洛中遭巨劫 起義旅關右迓親王 第二十五回 貽書歸母難化狼心 行酒為奴終遭鴆毒 第二十六回 詔江東湣帝征兵 援靈武麹允破虜 第二十七回 拘王浚羯胡吞薊北 斃趙染晉相保關中 第二十八回 漢劉後進表救忠臣 晉陶侃合軍破亂賊 第二十九回 小兒女突圍求救 大皇帝銜璧投降 第三十回 牧守聯盟奉箋勸進 君臣屈辱蒙難喪生 第三十一回 晉王睿稱尊嗣統 漢主聰見鬼亡身 第三十二回 誅逆登基羊後專寵 乘釁獨立石勒稱王 第三十三回 段匹磾受擒失河朔 王處仲抗表叛江南 第三十四回 鎮湘中譙王舉義 失石頭元帝驚心 第三十五回 逆賊橫行廷臣受戮 皇靈失馭嗣子承宗 第三十六回 扶錢鳳即席用謀 遣王含出兵犯順 第三十七回 平大憝群臣進爵 立幼主太後臨朝 第三十八回 召外臣庾亮激變 入內廷蘇峻縱凶 第三十九回 溫嶠推誠迎陶侃 毛寶負劍救桓宣 第四十回 梟首逆戡亂成功 宥元舅顧親屈法 第四十一回 察鈐音異僧獻技 失軍律醉漢遭擒 第四十二回 並前趙石勒稱尊 防中山徐遐泣諫 第四十三回 背顧命鴞子毀室 凜夢兆狐首歸邱 第四十四回 盡愚孝適貽蜀亂 保遺孤終立代王 第四十五回 殺妻孥趙主寡恩 協君臣燕都卻敵 第四十六回 議北伐蔡謨抗諫 篡西蜀李壽改元 第四十七回 餞劉翔晉臣受責 逐高釗燕主逞威 第四十八回 斬敵將進滅宇文部 違朝議徙鎮襄陽城 第四十九回 擢桓溫移督荊梁 降李勢蕩平巴蜀 第五十回 選將得人涼州破敵 築宮漁色石氏宣淫 第五十一回 誅逆子縱火焚屍 責病主抗顏極諫 第五十二回 乘羯亂進攻反失利 弑趙主易位又遭囚 第五十三回 養子複宗冉閔複姓 孱主授首石氏垂亡 第五十四回 卻桓溫晉相貽書 滅冉魏燕王僭號 第五十五回 拒忠言殷浩喪師 射敵帥桓溫得勝 第五十六回 逞刑戮苻生縱虐 盜淫威張祚殺身 第五十七回 具使才說下涼州 滿惡貫變生秦闕 第五十八回 圍廣固慕容恪善謀 戰東河諸葛攸敗績 第五十九回 謝安石應征變節 張天錫乘亂弑君 第六十回 失洛陽沈勁死義 阻石門桓溫退師 第六十一回 慕容垂避禍奔秦 王景略統兵入洛 第六十二回 略燕地連摧敵將 拔鄴城追擄孱王 第六十三回 海西公遭誣被廢 昆侖婢產子承基 第六十四回 謁崇陵桓溫見鬼 重正朔王猛留言 第六十五回 失姑臧涼主作降虜 守襄陽朱母築斜城 第六十六回 救孤城謝玄卻秦軍 違眾議苻堅窺晉室 第六十七回 山墅賭弈寇來不驚 淝水交鋒兵多易敗 第六十八回 結丁零再興燕祚 索鄴城申表秦庭 第六十九回 據渭北後秦獨立 入阿房西燕稱尊 第七十回 墮虜謀晉將逾絕澗 應童謠秦主縊新城 第七十一回 用僧言呂光還兵 依逆謀段隨弑主 第七十二回 謀刺未成秦後死節 失營被獲毛氏捐軀 第七十三回 拓跋珪創興後魏 慕容垂討滅丁零 第七十四回 智姚萇旋師驚噩夢 勇翟瑥斬將掃孱宗 第七十五回 失都城西燕被滅 壓山寨北魏爭雄 第七十六回 子逼母燕太後自盡 弟陵兄晉道子專權 第七十七回 殷仲堪倒柄授桓玄 張貴人逞凶弑孝武 第七十八回 迫誅奸稱戈犯北闕 僭稱尊遣將伐西秦 第七十九回 呂氏肆虐涼土分崩 燕祚祚衰魏兵深入 第八十回 拓跋珪轉敗為勝 慕容寶因怯出奔 第八十一回 攻舊都逆子忘天理 陷中山嬌女作人奴 第八十二回 通叛黨蘭汗弑君 誅賊臣燕宗複國 第八十三回 再發難王恭受戮 好惑人孫泰伏誅 第八十四回 戕內史獨全謝婦 殺太守複陷會稽 第八十五回 失荊州參軍殉主 棄苑川乾歸逃生 第八十六回 受逆報呂纂被戕 據偏隅李暠獨立 第八十七回 掃殘孽南燕定都 立奸叔東宮失位 第八十八回 呂隆累敗降秦室 劉裕屢勝走孫恩 第八十九回 覆全軍元顯受誅 奪大位桓玄行逆 第九十回 賢孟婦助夫舉義 勇劉軍敗賊入都 第九十一回 蒙江洲馮遷誅逆首 陷成都譙縱害疆臣 第九十二回 貪女色吞針欺僧侶 戕婦翁擁眾號天主 第九十三回 葬愛妻遇變喪身 立猶子臨終傳位 第九十四回 得使才接眷還都 失兵機縱敵入險 第九十五回 覆孤城慕容超亡國 誅逆賊馮文起開基 第九十六回 何無忌戰死豫章口 劉寄奴固守石頭城 第九十七回 竄南交盧循斃命 平西蜀譙縱伏辜 第九十八回 南涼王愎諫致亡 西秦後敗謀殉難 第九十九回 入荊州驅除異黨 奪長安翦滅後秦 第一百回 招寇亂秦關再失 迫禪位晉祚永終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