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義 作者:褚人獲年代:清代909   

《隋唐演義》正文 第三回 逞雄心李靖訴西嶽 造讖語張衡危李淵

逞雄心李靖訴西嶽造讖語張衡危李淵

詞曰:

英雄氣傲,硬向神靈求吉兆。行而空中,不是真龍也學龍。流言增忌,危矣唐公偏姓李。仙李盤根,卻笑枯楊稊不生。

調寄“減字木蘭花”

從來國家吉凶禍福,雖係天命,多因人事;既有定數,必有預兆。於此若能恐懼修省,便可轉災為祥。所謂妖由人興,亦由人滅。若但心懷猜忌,欲遏亂萌,好行誅殺,因而奸佞乘機,設謀害人,此非但不足以弭災,且適足以釀禍。

卻說隋主,因夢洪水淹城,心疑有個水傍名姓之人為禍。時朝中有老臣成阝國公李渾,原係陳朝勳舊,陳亡而降隋,仍其舊爵為成阝公。隋主猛然想得:“渾字軍傍著水,其封爵為成阝公,成阝者城也,正合水淹城之夢。且軍乃兵像,莫非此人便是個禍胎也?但其人已老,又不掌兵權,幹不得甚事,除非應在他子孫身上。”因問左右:“李渾有幾子,其子何名?”左右奏道:“李渾長子已亡,止存幼子,小名洪兒。”隋主聞洪兒兩字,一發驚疑,想道:“我夢中曾見城上有樹,樹上有果。樹乃本也,樹上果是木之子也,木子二字,合來正是個李字。今李家兒子的小名,恰好的洪水的洪字,更合我之所夢。此子將來必不利於國家,當即除之。”遂令內侍齎手敕至李渾家,將洪兒賜死。李渾逼於君命,不得不從。可憐洪兒無端殞命,舉家號哭。後人有詩歎雲:

殷高與文王,因夢得良相。楚襄風流夢,感得神女降。
堪歎隋高祖,惡夢添魔障。殺人當禳夢,舉動殊孟浪。

隋主以疑心殺了李家之子,此事傳播,早驚動了一個姓李的,陡起一片雄心。那人姓李,名靖,字藥師,三原人氏,足智多謀深通兵法,且又弓馬嫻熟。真個能文能武。幼喪父母,育於外家,其舅即韓擒虎也。擒虎常與他談兵,讚歎道:“可與談孫吳者,非此子而誰?”時年方弱冠,卻負大誌。見隋朝用法太峻,料他國脈必不長久。聞知隋主以夢殺人,暗笑道:“王者不死,殺人何益?”又想道:“據夢樹木生子,固當是個李字;洪水滔天,乃天下混一也。將來有天下者,必是個姓李之人。”因便想到自己身上。

一日,偶有事到華州,路經華山,聞說山神西嶽大王,甚有靈應。遂具香燭,到廟瞻拜,具疏默禱道:

“布衣李靖,不揆狂簡,獻疏西嶽大王殿下。靖聞上清下濁,愛分天
地之儀;晝明夜昏,乃著神人之道。又聞聰明正直,依人而行,至誠感神,
位不虛矣。伏惟大王嵯峨擅德,肅爽凝威;為靈術製百神,配位名雄四嶽;
是以立像清廟,作鎮金方。遐觀曆代哲王,莫不順時禋祀。興雲致而,天
實肯從;轉率為祥,何有不賴?於乎靖也,一丈夫爾,何乃進不偶用,退
不獲安,呼吸著窮池之魚,行止比失林之鳥,憂傷之心,不能亡已!社稷
淩遲,宇宙傾覆,奸雄兢逐,郡縣土崩。茲欲建義橫行,雲飛電掃,斬鯨
鯢而清海嶽,卷氛祲以辟山河。俾萬姓昭蘇,庶物昌運,即應天順時之作
也。若大寶不可以據望,思欲仗劍謁節,俟飛龍在天,捧忠義之心,傾身
濟世,吐肝膽子階下,惟神降鑒。願示進退之機,以決平生之用。有賽德
之時,終陳擊鼓。若三問不對,亦何神之有靈?靖當斬大王之頭,焚其廟
宇,建縱橫之略,未為晚也。惟神裁之。”

禱罷,試卜一爻,暗視道:“我李靖若有天子之分,乞即賜一聖爻。”將爻擲下。卻也作怪,那兩片爻兒,都直立於地。李靖心疑,拾起再一擲,卻又依然直立。李靖見了,不覺怒從心起,挺立神前,厲聲用擊桌道:“我李靖若無非常之福,天生我身,亦複何用?惟神聰明,有問必答,何故兩次問爻,陰陽不分?今我更卜,若不顯應明示,定當斬頭焚廟。”祝畢再將爻擲下。那歡在地盤旋半晌方定,看時卻是個陽爻。李靖暗想道:“陽為君像,亦吉兆也。”遂收爻長揖而去。一時在廟之人,見他口出狂言,也有說他褻瀆神明的,也有疑他是癡呆的。正是:

燕雀安知鴻鵠誌,任他肉眼笑英雄。

且說李靖是夜宿於客店,夢一神人,襆頭像簡,烏袍角帶,手持一黃紙,對李靖道:“我乃西嶽判官,奉大王之命,與你這一紙。你一生之事都在上。”李靖接來展看,隻見上寫道:

南國休嗟流落,西方自得奇逢。紅絲係足有人同,越府一時跨鳳;道地須尋金卯,成家全賴長引一盤棋局識真龍,好把堯天日捧。

李靖夢中看了一遍,牢記在心。那判官道:“凡事自有命數,不可奢望,亦不須性急,待時而動,擇主而事,不愁不富貴也。”言訖不見。李靖醒來,一一記得明白,想道:“據此看來,我無天子之分,隻好做個輔佐真主之人了。那神道所言,後來自有應驗。”自此息了圖王奪霸的念頭,隻好安心待時。正是:

今日且須安蠖屈,他年自必奮鵬搏。

一日偶團訪友於渭南,寓居旅舍;乘著閑暇,獨自騎馬,到郊外射獵遊戲。時值春末夏初,見村農在田耕種,卻因久旱,田上幹硬,甚是吃力。李靖走得困倦,下馬向一老農告乞茶湯解渴。那老農見是個過往客官,不敢怠慢,忙喚農婦去草屋中,煎出一厘茶來,奉與李靖吃了。李靖稱謝畢,仍上馬前行。忽見山岩邊走出一個兔兒。李靖縱馬逐之。那兔東跑西走,隻在前麵,卻趕他不著;發箭射之,那兔便帶著箭兒奔走。李靖隻顧趕去,不知趕過了多少路,兔兒卻不見了。回馬轉看,不記來路,隻得垂鞭信馬而行。看看紅日沉西,李靖心焦道:“日暮途歧,何處歇宿哩!”舉目四望,遙見前麵林子裏,有高樓大廈。李靖道:“那邊既有人家,且去投宿則個。”遂策馬前往。

到得那裏看時,乃是一所大宅院。此時已是掌燈時候,其門已聞。李靖下馬扣門。有一老蒼頭出問是誰。李靖道:“山行迷路,日暮途窮,求借一宿。”蒼頭道:“我家郎君他出,隻有老夫人在宅,待我入內稟知,肯留便留。”李靖將所騎之馬,係於門前樹上,拱立門外待之。少頃,內邊傳呼:“老夫人請客登堂相見。”李靖整衣而入。裏麵燈燭輝煌,堂宇深邃。但見:

畫棟雕梁,珠簾翠箔。堂中羅列,無一非眩目的奇珍;案上鋪排,想多是賞心的寶玩。蒼頭並赤足,一行行階下趨承;紫袖與青衣,一對對庭前侍立。主人有禮,晉接處自然肅肅雍雍;客子何來,投止時不妨信信宿宿。正是潭潭堪羨王侯府,滾滾應慚塵俗身。

那老夫人年可五十餘,緣裙素襦,舉止端雅,立於堂上。左右女婢數人,也有執巾櫛的,也有擎香爐的,也有捧如意的,也有持拂子的,兩邊侍立。李靖登堂鞠躬晉謁。老夫人從容答禮:“請問,尊客姓氏,因何至此?”李靖通名道姓,具述射獵迷路,冒昧投宿之意,且問:“此間是何家宅院?”老夫人道:“此處乃龍氏別宅。老身偶與小兒居此。今夜兒輩俱不在舍,本不當遽留外客;但郎君迷路來投,若不相留,昏夜安往?暫淹尊駕,勿嫌慢褻。”遂顧侍婢,命具酒肴款客。李靖方遜謝間,酒肴早已陳設,杯盤羅列,皆非常品。夫人拱客就席,自己卻另坐一邊,命侍婢酌酒相勸。李靖見夫人端莊,侍婢恭敬,恐酒後失禮,不敢多飲;數杯之後,即起身告退。老夫人道:“郎君尊騎,已暫養廄中。前廳左廂,薄設臥榻,但請安寢。倘夜深時,或者幾輩歸來,人馬喧雜,不必驚疑。”言訖而入。蒼頭引李靖到前廳臥所,隻見床帳衤因褥,俱極華美。李靖暗想:“這龍氏是何貴族,卻這等豐富,且是待客有禮?”又想:“他家兒子若歸來,聞知有客在此,或者要請相見,我且不可便睡。”於是閉戶秉燭,獨坐以待。因見壁邊書架上,堆滿書籍,便去隨手取幾本觀看消閑。原來那書上記載的,都是些河神海若,及水族怪異之事,俱目所未睹者。

李靖看了一回。約二更以後,忽聽得大門外喧傳:“有行雨天符到。”又聞裏邊喧傳:“老夫人迎接天符。”李靖駭然道:“如何行雨天符,卻到他家來,難道此處不是人間麼?”正疑惑間,蒼頭叩戶,傳言老夫人有事相求,請客出見。李靖忙出至堂上。老夫人斂枉而言道:“郎君休驚。此處實係龍宮,老身即龍母也。兩兒俱名隸天曹,有行雨之責。適奉天符:自此而西,自西而南,五百裏內,限於今夜三更行雨,黎明而止,時刻不得少違。怎奈大小兒送妹遠嫁,次兒方就婚洞庭,一時傳呼無及;老身既係女流,奴輩又不可專主。郎君貴人,幸適寓宿於此,敢屈台駕,暫代一行;事竣之後,當有薄酬,萬勿見拒。”李靖本是個少年英銳、膽粗氣豪的人,聞了此言,略無疑畏,但道:“我乃凡人,如何可代龍神行雨?”老夫人道:“君若肯代行,自有行雨之法。”李靖道:“既如此,何妨相代。”老夫人大喜,即命取一杯酒來。須臾酒至,老夫人遞與李靖道:“飲此可以禦風雷,且可壯膽。”李靖接酒在手,香味撲鼻,遂一飲而盡,頓覺神氣健旺倍常。老夫人道:“門外已備下龍馬,郎君乘之,任其騰空而起,必不至於傾跌。馬鞍上係一小琉璃瓶兒,瓶中滿注清水,此為水母。瓶口邊懸著一個小金匙,郎君但遇龍馬跳躍之處,即將金匙於瓶中取水一滴,滴於馬鬃之上,不可多,不可少。此便是行雨之法,牢記勿誤!雨行既畢,龍馬自能回走,不必顧慮。”

李靖一一領諾,隨即出門上馬。那馬極高大,毛色甚異。行不數步,即騰起空中,禦風而馳,且是平穩,漸行漸高。一霎時間,雷聲電光,起於馬足之下。李靖全不懼怯,依著夫人言語,凡遇馬躍處,即以滴水滴在馬鬃上。也不知滴過了幾處,天色漸次將明,來到一處,那馬又複跳躍。李靖恰待取水滴下,卻從曙光中看下麵時,正是日間歇馬吃茶的所在,因想道:“我親見此處田上幹枯,這一滴水濟得甚事?今行雨之權在我,何不廣施惠澤?況我受村農一茶之敬,正須多以甘霖報之。”遂一連約滴下二十餘滴。

少頃事竣,那馬跑回,到得門首,從空而下。李靖下馬入門,隻見老夫人蓬首素服,滿麵愁慘之容,迎著李靖說道:“郎君何誤我之甚也!此瓶中水一滴,乃人間一尺雨;本約止下一滴,何獨於此一方連下二十滴?今此方平地水高二丈,田禾屋舍人民,都被淹沒。老身國輕於托人,已遭天罰:鞭背一百,小兒輩俱當獲譴矣!”李靖聞言大驚,一時愧悔局促,無地自容。老夫人道:“此亦當有數存,焉敢相怨?有勞尊客,仍須奉酬;但珠玉金寶之物,必非君子所尚,當另有以相贈。”乃喚出兩個青衣女子來,貌俱極美,但一個滿麵笑容,一個微有怒色。老夫人道:“此一文婢,一武婢,惟郎君擇取其一,或盡取亦可。”李靖遜謝道:“靖有負委托,以致相累,方自慚恨,得不見罪足矣,豈敢複叨隆惠?”老夫人道:“郎君勿辭,可速取而去。少頃兒輩歸來,恐多未便。”李靖想道:“我若盡取二婢,則似乎貪;若專取文婢,又似乎懦。”因指著那武婢對老人道:“若必欲見惠,願得此人。”老夫人即命蒼頭,牽還了李靖所騎之馬,又另備一馬,與女子乘坐,相隨而行。

李靖謝了夫人,出門上馬,與女子同行。行不數步,回頭看時,那所宅院已不見了。又行數裏,那女子道:“方才郎君若並取二女,則文武全備,後當出將入相;今舍文而取武,異日可為一名將耳!”遂於袖中取出一書,付與李靖道:“熟此可臨敵製勝,輔主成功。”舉鞭指著前麵道:“此去不遠,便達尊寓。郎君前途保重。老夫人遺妾隨行,非真以妾贈君,正欲使妾以此書相授也。郎君日後自有佳人遇合。妾非世間女子,難以侍奉箕帚,請從此辭。”李靖正欲挽留,隻見那女子撥轉馬頭,那馬即騰空而起,倏勿不見。李靖十分驚疑,策馬前行,見昨日所過之處,一派大水汪洋,絕無人跡,不勝谘嗟懊悔。尋路回寓,將所贈之書展看,卻都是些行兵要訣,及造作兵器車甲的式樣與方法。正是:

龍神行雨人權代,贏得滔天水勢高。
鞭背天刑甘自受,還將兵法作酬勞。

李靖自得此書之後,兵法愈精,不在話下。
且說那些被大雨淹沒的地方,有司申報上官,具本奏聞朝廷。隋主覽奏降旨,著所司設法治水,一麵賑濟被災的百姓,因想:“我曾夢洪水為災,如今果然近京的地方,多有水患,我夢應矣!”自此倒釋了些疑心。

仁壽元年六月,隋主第三子蜀王秀,因晉王廣為太子,心懷不平。太子恐其為患,暗囑楊素求其過端而譖之。隋主信了讒言,乃召秀還京,即命楊素推治。楊素誣其酷虐害民,奉旨廢為庶人,幽之於別宮。那不怕事的唐公李淵,又上本切諫。且諸將已廢太子勇及蜀王秀,俱降封小國,不可便斥為庶人。隋主雖不準奏,卻也不罪他。隻是愈為太子所忌,遂與張衡、宇文述等商議,問他:“有何妙計,除卻此人?我的東宮安穩。你們富貴可保。”宇文述道:“太子若早說要處李淵,可把他嵌在兩個庶人黨中,少不得一個族滅。如今聖上久知他忠直,一時恐動搖他不得。”張衡道:“這卻何難!主上素性猜嫌,嚐夢洪水淹沒都城,心中不悅。前日成阝公李渾之子洪兒,聖上疑他名應留讖,暗叫他自行殺害。今日下官學北齊祖埏斛律光故事,布散謠言:渾淵都從水傍,能不動疑?恐難免破家殺身之害。”太子點頭稱妙。

謀奸險似蜮,暗裏欲飛沙。世亂忠貞厄,無端履禍芽。

張衡出來暗布流言。起初是鄉村亂說,後來街市喧傳;先止是小兒胡言,漸至大人傳播,都道:“桃李子,有天下。”又道是:“楊氏滅,李氏興。”街坊上不知是那裏起的,巡捕官禁約不住,漸漸的傳入禁中。晉王故意啟奏道:“裏巷妖言不祥,乞行禁止。”隋主聽了,甚是不悅。連李淵也擔了一身幹係,坐立不安。但隋主已是先有疑在心了,隻思量那李渾身上。

其時,朝中有那誣陷人的小人、中郎將裴仁基上前道:“成阝公李渾,名應圖讖。近因陛下賜死其子,心懷怨恨,圖謀不軌。”聖旨發將下來勘問,自有一班附和的人,可憐把成阝公李渾強做了謀逆,一門三十二口,盡付市曹。

誠心修德可祈天,信讖淫刑總枉然。
晉鴆牛金秦禦虜,山河誰解暗中遷。

李淵卻因此略放了心。那張衡用計更狠,又賄賂一個隋主聽信的方士安伽陀,道李氏當為天子,勸隋主盡殺天下姓李的。虧得尚書右丞高熲奏道:“這謠言有無關係的,有有關係的,有真的,有假的。無關係的,天將雨商羊起舞是了;有關係的,保弧箕服實亡周國是了。有真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後來楚霸王杲亡了秦是了;有假的,高山不推自倒,明月不扶自上,祖埏偽造害了斛律光,遂至亡國是了。更有信讒言的秦始皇,亡秦者胡,不知卻是胡亥。晉宣帝牛易馬,卻是小吏牛與琅阝琊王妃子私通生元帝。天道隱微,難以意測。且要挽回天意,隻在修德,不在用刑,反致人心動搖。聖上有疑,將一應姓李的,不得在朝,不得管兵用事便了。”

此時蒲山公子李密,位為千牛。隋主道他有反相,心也疑他。他卻與楊素交厚,楊素要保全李密,遂讚高熲之言,暗令李密辭了官。其時在朝姓李的,多有乞歸田的,乞辭兵柄的。李淵也趁這個勢乞歸太原養病。聖旨準行,還令他為太原府通守,節製西京。這高熲一疏,單救了李淵,也隻是個王者不死。

猛虎方逃押,饑鷹得解絛。驚心辭鳳闕,匿跡向林皋。

此時是仁壽元年七月了。太子聞得李淵辭任,對宇文述道:“張麻子這計極妙,隻是枉害了李渾,反替這廝保全身家回去。”宇文述道:“太子苦饒得過這廝罷了;若放他不下,下官一計,定教殺卻李淵全家性命。”太子笑道:“早有此計,卻不消費這許多心思。”宇文述道:“這計隻是如今可行。”因附太子耳邊說了幾句。太子拊掌道:“妙計!事成後將他女口囊蠹盡以賜卿。隻是他也是員戰將,未易剪除。”宇文述道:“以下官之計,定不辱命;使不能盡結果他,也叫他吃此一嚇,再不思量出來做官了。”兩人定下計策,要害李淵。不知性命何如,且聽下回分解。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隋唐演義

《隋唐演義》正文
第一回 隋主起兵伐陳 晉王樹功奪嫡 第二回 楊廣施讒謀易位 獨孤逞妒殺宮妃 第三回 逞雄心李靖訴西嶽 造讖語張衡危李淵 第四回 齊州城豪傑奮身 植樹崗唐公遇盜 第五回 秦叔寶途次救唐公 竇夫人寺中生世子 第六回 五花陣柴嗣昌山寺定姻 一蹇囊秦叔寶窮途落魄 第七回 蔡太守隨時行賞罰 王小二轉麵起炎涼 第八回 三義坊當鐧受醃臢 二賢莊賣馬識豪傑 第九回 入酒肆莫逢舊識人 還飯錢徑取回鄉路 第十回 東嶽廟英雄染屙 二賢莊知己談心 第十一回 冒風雪樊建威訪朋 乞靈丹單雄信生女 第十二回 皂角林財物露遭殃 順義村擂台逢敵手 第十三回 張公謹仗義全朋友 秦叔寶帶罪見姑娘 第十四回 勇秦瓊舞鐧服三軍 賢柳氏收金獲一報 第十五回 秦叔寶歸家待母 齊國遠截路迎朋 第十六回 報德祠酬恩塑像 西明巷易服從夫 第十七回 齊國遠漫興立球場 柴郡馬挾伴遊燈市 第十八回 王婉兒觀燈起釁 宇文子貪色亡身 第十九回 恣烝淫賜盒結同心 逞弑逆扶王升禦座 第二十回 皇後假宮娥貪歡博寵 權臣說鬼話陰報身亡 第二十一回 借酒肆初結金蘭 通姓名自顯豪傑 第二十二回 馳令箭雄信傳名 屈官刑叔寶受責 第二十三回 酒筵供盜狀生死無辭 燈前焚捕批古今罕見 第二十四回 豪傑慶千秋冰霜壽母 罡星祝一夕虎豹佳兒 第二十五回 李玄邃關節全知己 柴嗣昌請托浼贓官 第二十六回 竇小姐易服走他鄉 許太監空身入虎穴 第二十七回 窮土木煬帝逞豪華 思淨身王義得佳偶 第二十八回 眾嬌娃剪彩為花 侯妃子題詩自縊 第二十九回 隋煬帝兩院觀花 眾夫人同舟遊海 第三十回 賭新歌寶兒博寵 觀圖畫蕭後思遊 第三十一回 薛冶兒舞劍分歡 眾夫人題詩邀寵 第三十二回 狄去邪入深穴 皇甫君擊大鼠 第三十三回 睢陽界觸忌被斥 齊洲城卜居迎養 第三十四回 灑桃花流水尋歡 割玉腕真心報寵 第三十五回 樂水夕大士奇觀 清夜遊昭君淚塞 第三十六回 觀文殿虞世南草詔 愛蓮亭袁寶兒輕生 第三十七回 孫安祖走說竇建德 徐懋功初交秦叔寶 第三十九回 陳隋兩主說幽情 張尹二妃重貶謫 第四十回 汴堤上綠柳禦題賜姓 龍舟內絳仙豔色沾恩 第四十一回 李玄邃窮途定偶 秦叔寶脫陷榮歸 第四十二回 貪賞銀詹氣先喪命 施絕計單雄信無家 第四十三回 連巨真設計賺賈柳 張須陀具疏救秦瓊 第四十四回 寧夫人路途脫陷 羅士信黑夜報仇 第四十五回 平原縣秦叔寶逃生 大海寺唐萬仞徇義 第四十六回 殺翟讓李密負友 亂宮妃唐公起兵 第四十七回 看瓊花樂盡隋終 殉死節香銷烈見 第四十八回 遺巧計一良友歸唐 破花容四夫人守誌 第五十回 借寇兵義臣滅叛臣 設宮宴曹後辱蕭後 第五十二回 李世民感恩劫友母 寧夫人惑計走他鄉 第五十三回 夢周公王世充絕魏 棄徐勣李立邃歸唐 第五十四回 釋前仇程咬金見母受恩 踐死誓王伯當為友捐軀 第五十五回 徐世勣一慟成喪禮 唐秦王親唁服軍心 第五十六回 啖活人朱燦獸心 代從軍木蘭孝父 第五十七回 改書柬竇公主辭姻 割袍襟單雄信斷義 第五十八回 竇建德穀口被擒 徐懋功草廬訂約 第五十九回 狠英雄犴牢聚首 奇女子鳳閣沾恩 第六十回 出囹圄英雄慘戮 走天涯淑女傳書 第六十二回 眾嬌娃全名全美 各公卿宜室宜家 第六十三回 王世充忘恩複叛 秦懷玉剪寇建功 第六十四回 小秦王宮門掛帶 宇文妃龍案解詩 第六十五回 趙王雄踞龍虎關 周喜霸占鴛鴦鎮 第六十六回 丹霄宮嬪妃交譖 玄武門兄弟相殘 第六十七回 女貞庵妃主焚修 雷塘墓夫婦殉節 第六十八回 成後誌怨女出宮 證前盟陰司定案 第六十九回 馬賓王香醪濯足 隋蕭後夜宴觀燈 第七十回 隋蕭後遺梓歸墳 武媚娘被緇入寺 第七十一回 武才人蓄發還宮 秦郡君建坊邀寵 第七十二回 張昌宗行儺幸太後 馮懷義建節撫碩貞 第七十三回 安金藏剖腹鳴冤 駱賓王草檄討罪 第七十四回 改國號女主稱尊 闖賓筵小人懷肉 第七十五回 釋情癡夫婦感恩 伸義討兄弟被戮 第七十六回 結彩樓嬪禦評詩 遊燈市帝後行樂 第七十七回 鴆昏主竟同兒戲 斬逆後大快人心 第七十八回 慈上皇難庇惡公主 生張說不及死姚崇 第七十九回 江采蘋恃愛追歡 楊玉環承恩奪寵 第八十回 安祿山入宮見妃子 高力士沿街覓狀元 第八十一回 縱嬖寵洗兒賜錢 惑君王對使剪發 第八十二回 李謫仙應詔答番書 高力士進讒議雅調 第八十三回 施青目學士識英雄 信赤心番人作藩鎮 第八十四回 幻作戲屏上嬋娟 小遊仙空中音樂 第八十五回 羅公遠預寄蜀當歸 安祿山請用番將士 第八十六回 長生殿半夜私盟 勤政樓通宵歡宴 第八十七回 雪衣女誦經得度 赤心兒欺主作威 第八十八回 安祿山範陽造反 封常清東京募兵 第八十九回 唐明皇夢中見鬼 雷萬春都下尋兄 第九十回 矢忠貞顏真卿起義 遭妒忌哥舒翰喪師 第九十一回 延秋門君臣奔竄 馬嵬驛兄妹伏誅 第九十二回 留靈武儲君即位 陷長安逆賊肆凶 第九十三回 凝碧池雷海青殉節 普施寺王摩詰吟詩 第九十四回 安祿山屠腸殞命 南霽雲齧指乞師 第九十五回 李樂工吹笛遇仙翁 王供奉聽棋謁神女 第九十六回 拚百口郭令公報恩 複兩京廣平王奏績 第九十七回 達奚女鍾情續舊好 采蘋妃全軀返故宮 第九十八回 遺錦襪老嫗獲錢 聽雨鈴樂工度曲 第九十九回 赦反側君念臣恩 了前緣人同花謝 第一百回 遷西內離間父子情 遣鴻都結證隋唐事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