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室誌 作者:張讀年代:唐代1980   

《宣室誌》正文 卷一百一十二 計真

唐元和中,有計真,家僑青齊間。嚐西遊長安,至陝。真與陝従事善,是日將告去,従事留飲酒,至暮方與別。及行未十裏,遂兀然墮馬,而二仆驅其衣囊前去矣。及真醉寤,已曛黑,馬亦先去,因顧道佐小逕有馬溺,即往尋之。不覺數裏,忽見朱門甚高,槐柳森然。真既亡仆馬,悵然,遂叩其門。已扃鍵,有小童出視,真即問曰:“此誰氏居?”曰:“李外郎別墅。”真請入謁。僮遽以告之。頃之,令人請客入息於賓館。即引入門,其左有賓位,甚清敞,所設屏障,皆古山水及名畫圖、經籍、茵榻之類,率潔而不華。真坐久之,小僮出曰:“主君且至。”俄有一丈夫,年約五十,朱紱銀章,儀狀甚偉,與生相見,揖讓而坐。生因具述:“従事故人留飲酒,道中沈醉,不覺曛黑,仆馬俱失,原寓此一夕,可乎?”李曰:“但慮此卑隘,不可安貴客,寧有間耶!”真愧謝之。李又曰:“某嚐従事於蜀,尋以疾罷去,今則歸休於是矣。”因與議語,甚敏博。真頗慕之。又命家僮訪真仆馬,俄而皆至,即舍之。既而設饌共食。食竟,飲酒數杯而寐。明日,真晨起告去,李曰:“願更得一日,侍歡笑。”生感其意,即留。明日乃別。道,每晨起閱《黃庭內景經》,李氏常止之曰:“君好道,寧如秦皇漢武乎求仙之力,又孰若秦皇漢武乎彼二人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竭天下之財以學神仙,尚崩於沙丘,葬於茂陵。況君一布衣,而乃惑於求仙耶!”真叱之,乃終卷。意其知道者,亦不疑為他類也。後歲餘,真挈家調選,至陝郊,李君留其女而遣生來京師。明年秋,授兗州參軍,李氏隨之官。數年,罷秩歸齊魯。

及至京師,居月餘,有款其門者,自稱進士獨孤沼。真延坐與語,甚聰辯,且謂曰:“某家於陝,昨西來,過李外郎。談君之美不暇,且欲與君為姻好,故令某奉謁話此意。君以為何如?”喜而諾之。沼曰:“某今還陝。君東歸,當更訪外郎,且謝其意也。”遂別去。後旬月,生還,詣外郎別墅。李見真至,大喜。生即話獨孤沼之言,因謝之。李遂留生,卜日就禮。妻色甚姝,且聰敏柔婉。生留旬月,乃挈妻孥歸青齊。自是,李君音耗不絕。,生徑至陝,訪李氏居,墟墓荊棘,闃無所見,惆悵還家。居歲餘,七子二女相次而卒,視其骸,皆人也。而終無惡心。

生奉道,每晨起閱《黃庭內景經》,李氏常止之曰:“君好道,寧如秦皇漢武乎求仙之力,又孰若秦皇漢武乎彼二人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竭天下之財以學神仙,尚崩於沙丘,葬於茂陵。況君一布衣,而乃惑於求仙耶!”真叱之,乃終卷。意其知道者,亦不疑為他類也。後歲餘,真挈家調選,至陝郊,李君留其女而遣生來京師。明年秋,授兗州參軍,李氏隨之官。數年,罷秩歸齊魯。餘年,李有七子二女,才質姿貌,皆居眾人先,而李容色端麗,無姝少年時。生益鍾念之。無何,被疾且甚,生奔走醫巫,無所不至,終不愈。一旦,屏人握生手,嗚咽流涕,自言曰:“妾自知死至,然忍羞以心曲告君,幸君寬罪宥戾,使得盡言。”已,噓欷不自勝。生亦為之泣,因慰之。乃曰:“一言誠自知受責於君,顧九稚子猶在,以為君累,尚敢一發口。且妾非人間人,天命當與君偶,得以狐狸賤質奉箕帚二十年,未嚐纖芥獲罪,懼以他類貽君憂。一女子血誠自謂竭盡。今日求去,不敢以妖幻餘

又十餘年,李有七子二女,才質姿貌,皆居眾人先,而李容色端麗,無姝少年時。生益鍾念之。無何,被疾且甚,生奔走醫巫,無所不至,終不愈。一旦,屏人握生手,嗚咽流涕,自言曰:“妾自知死至,然忍羞以心曲告君,幸君寬罪宥戾,使得盡言。”已,噓欷不自勝。生亦為之泣,因慰之。乃曰:“一言誠自知受責於君,顧九稚子猶在,以為君累,尚敢一發口。且妾非人間人,天命當與君偶,得以狐狸賤質奉箕帚二十年,未嚐纖芥獲罪,懼以他類貽君憂。一女子血誠自謂竭盡。今日求去,不敢以妖幻餘氣托君,念稚弱滿眼,皆世間人,為嗣續。及某氣盡,願少念弱子心,無以枯骨為仇,得全支體,埋之土中,乃百生之賜也。”言終,又悲慟,淚百行下。生驚悅傷感,咽不能語。相對泣良久,以被蒙首,背壁臥,食頃無聲。生遂發被,見一狐死被中。生特感悼之,為之斂,葬之,製皆如人。道,每晨起閱《黃庭內景經》,李氏常止之曰:“君好道,寧如秦皇漢武乎求仙之力,又孰若秦皇漢武乎彼二人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竭天下之財以學神仙,尚崩於沙丘,葬於茂陵。況君一布衣,而乃惑於求仙耶!”真叱之,乃終卷。意其知道者,亦不疑為他類也。後歲餘,真禮訖,生徑至陝,訪李氏居,墟墓荊棘,闃無所見,惆悵還家。居歲餘,七子二女相次而卒,視其骸,皆人也。而終無惡心。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宣室誌

《宣室誌》正文
卷一 尹君 卷二 夏陽趙尉 卷三 江夏従事 卷四 僧契虛 卷五 盧嗣宗 卷六 竇寬 卷七 十仙子 卷八 高生 卷九 吳偃 卷十 章全素 卷十一 鄭德懋 卷十二 董觀 卷十三 尹真人 卷十四 李林甫 卷十五 房建 卷十六 竇裕 卷十七 鄧珪 卷十八 李賀 卷十九 潯陽李生 卷二十 劉皂 卷二十一 侯道華 卷二十二 陸喬 卷二十三 梁生 卷二十四 趙生 卷二十五 閭丘子 卷二十六 郭翥 卷二十七 袁隱居 卷二十八 利俗坊民 卷二十九 興慶池龍 卷三十 程逸人 卷三十一 太原部將 卷三十二 蕭昕 卷三十三 駱玄素 卷三十四 成公逵 卷三十五 任頊 卷三十六 俞叟 卷三十七 盧元裕 卷三十八 石旻 卷三十九 李修 卷四十 吳任生 卷四十一 楊居士 卷四十二 胡氵急 卷四十三 盧君暢 卷四十四 法喜寺 卷四十五 馮漸 卷四十六 辛神邕 卷四十七 王先生 卷四十八 唐燕士 卷四十九 龍廟 卷五十 周生 卷五十一 梁璟 卷五十二 李徵 卷五十三 河內崔守 卷五十四 惠照 卷五十五 唐休璟門僧 卷五十六 崔禦史 卷五十七 唐玄宗龍馬 卷五十八 韋皋 卷五十九 曹唐 卷六十 王薰 卷六十一 邢群 卷六十二 辛七師 卷六十三 李重 卷六十四 郭釗 卷六十五 趙叟 卷六十六 廣陵大師 卷六十七 王坤 卷六十八 鑒師 卷六十九 楊慎矜 卷七十 韓生 卷七十一 李德裕 卷七十二 江南吳生 卷七十三 李甲 卷七十四 抱玉師 卷七十五 朱峴女 卷七十六 王縉 卷七十七 佛陀薩 卷七十八 陳越石 卷七十九 王含 卷八十 晉陽民家 卷八十一 趙蕃 卷八十二 鄭氏女 卷八十三 十光佛 卷八十四 廬江民 卷八十五 唐玄宗 卷八十六 道嚴 卷八十七 謝翱 卷八十八 陳岩 卷八十九 王長史 卷九十 雞卵 卷九十一 僧法長 卷九十二 許文度 卷九十三 商居士 卷九十四 鄭生 卷九十五 張鋋 卷九十六 清江郡叟 卷九十七 楊叟 卷九十八 寧勉 卷九十九 東萊客 卷一百 林景玄 卷一百零一 悟真寺僧 卷一百零二 交城裏人 卷一百零三 祁縣民 卷一百零四 師夜光 卷一百零五 崔 卷一百零六 李揆 卷一百零七 李生(一) 卷一百零八 李生(二) 卷一百零九 張秀才 卷一百一十 裴少尹 卷一百一十一 河東街吏 卷一百一十二 計真 卷一百一十三 樊宗諒 卷一百一十四 獨孤彥 卷一百一十五 尹瑗 卷一百一十六 王洞微 卷一百一十七 盧鬱 卷一百一十八 韋氏子 卷一百一十九 叱金像 卷一百二十 竹季貞 卷一百二十一 迎光王 卷一百二十二 郤惠連 卷一百二十三 興福寺 卷一百二十四 彭偃 卷一百二十五 劉憲 卷一百二十六 韋於春 卷一百二十七 李師道 卷一百二十八 張汶 卷一百二十九 無畏師 卷一百三十 王涯 卷一百三十一 崔君 卷一百三十二 利州李錄事 卷一百三十三 溫造 卷一百三十四 劉溉 卷一百三十五 李宗閔 卷一百三十六 樊欽賁 卷一百三十七 睢陽鳳 卷一百三十八 柳公濟 卷一百三十九 薑師度 卷一百四十 鄴郡人 卷一百四十一 劉遵古 卷一百四十二 鄔載 卷一百四十三 周氏子 卷一百四十四 聖畫 卷一百四十五 韓愈 卷一百四十六 呂生妻 卷一百四十七 裴度 卷一百四十八 韋氏子(二) 卷一百四十九 婁師德 卷一百五十 張惟清 卷一百五十一 楊炎 卷一百五十二 王璠 卷一百五十三 柳宗元 卷一百五十四 柳沂 卷一百五十五 竇參 卷一百五十六 柳光 卷一百五十七 劉成 卷一百五十八 貞盧猶子 卷一百五十九 鄭光 卷一百六十 張詵 卷一百六十一 蕭氏子 卷一百六十二 東陽郡山 卷一百六十三 石憲 卷一百六十四 侯生 卷一百六十五 智空 卷一百六十六 王叟 卷一百六十七 太白老僧 卷一百六十八 百丈泓 卷一百六十九 韋君 卷一百七十 開業寺 卷一百七十一 楊詢美従子 卷一百七十二 陸顒 卷一百七十三 淮南軍卒 卷一百七十四 張景 卷一百七十五 韋思玄 卷一百七十六 元載張謂 卷一百七十七 李員 卷一百七十八 楊氏 卷一百七十九 陳袁生 卷一百八十 太原小吏 卷一百八十一 虞鄉道士 卷一百八十二 虹蜺天使 卷一百八十三 村人陳翁 卷一百八十四 呂生 卷一百八十五 黑龍甲中出 卷一百八十六 嚴生 卷一百八十七 流花寶爵 卷一百八十八 崔澤 卷一百八十九 玉清三寶 卷一百九十 孫思邈 卷一百九十一 三寶村 卷一百九十二 李逢吉 卷一百九十三 玉龍膏 卷一百九十四 李回 卷一百九十五 地下肉芝 卷一百九十六 郤元位 卷一百九十七 盧虔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