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室誌 作者:張讀年代:唐代1980   

《宣室誌》正文 卷一百九十 孫思邈

孫思邈,雍州華原人也。七歲就學,日誦千餘言。弱冠,善談老莊及百家之說,亦好釋典。洛州總管獨孤信,見而歎曰:“此聖童也。”但恨其器大識小,難為用也。徵等受詔修齊梁周隋等五代史,恐有遺漏,屢訪於思邈,口以傳授,有如目睹。東台侍郎孫處約,嚐將其五子亻延、儆、俊、侑、佺,以謁思邈,思邈曰:“俊當先貴,侑當晚達,佺最居重位,禍在執兵。”後皆如其言。太子詹事盧齊卿,自幼時請問人倫之事,思邈曰:“汝後五十年,位登方伯,吾孫當為屬吏,可自保也。”齊卿後為徐州刺史,思邈孫溥,果為徐州蕭縣丞,邈初謂齊卿言時,溥猶未生,而預知其事。凡諸異跡,多如此焉。永淳元年卒,遺令薄葬,不藏冥器,不奠生牢。經月餘,顏貌不改。舉屍就木,空衣而已。

後周宣帝時,思邈以王室多故,遂隱居太白山。隋文帝輔政,徵為國子博士,稱疾不起。常謂所親曰:“過是五十年,當有聖人出,吾方助之以濟人。”及唐太宗即位,召詣京師。嗟其容色甚少,謂曰:“故知有道者誠可尊重。羨門、廣成,豈虛言哉!”將授以爵位,固辭不受。唐顯慶四年,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又固辭不受。上元元年,辭疾請歸,特賜良馬及鄱陽公主邑司以居焉。當時名士,如宋之問、孟詵、盧照鄰等,皆執師弟之禮以事焉。思邈嚐従幸九成宮,照鄰病,留在其宅。時庭前有大梨樹,照鄰為之賦,其序曰:徵等受詔修齊梁周隋等五代史,恐有遺漏,屢訪於思邈,口以傳授,有如目睹。東台侍郎孫處約,嚐將其五子亻延、儆、俊、侑、佺,以謁思邈,思邈曰:“俊當先貴,侑當

“癸酉之歲。餘臥疾長安光德坊之官舍。戶老雲是鄱陽公主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廢。時有處士孫思邈,道洽古今,學殫數術,高談正一。則古之蒙莊子,深入不二。則今之維摩詰。至於推步甲乙。度量乾坤,則洛下閎、安期先生之儔也。自雲開皇辛酉歲生,年九十三矣,察之鄉裏,鹹雲數百歲。又共話周齊間事,曆曆如目見。以此參之,不啻百歲人矣。然猶視聽不衰,神彩甚茂。可謂古之聰明博達不死者也。”中,複有人見隱於終南山,與宣律師相接,每往來參請宗旨。時大旱,西域僧請於昆明池結壇祈雨,詔有司備香燈,凡七日,縮水數尺。忽有老人夜詣宣律師求救曰:“弟子昆明池龍也。無雨時久,

時照鄰有盛名,而染惡疾。嗟稟受之不同,昧遐夭之殊致。因問思邈曰:“名醫愈疾,其道如何?”對曰:“吾聞善言天者,必質於人;善言人者,必本於天。天有四時五行,寒暑迭代,其轉運也。和而為雨,怒而為風,寒凝而為霜雪,張而為虹蜺,此天地之常數也。人有四肢五髒,一覺一寐,呼吸吐納,循而為往來,流而為榮衛,彰而為氣色,發而為音聲,此人之常數也。陽用其精,陰用其形,天人之所同者。及其失也,蒸則生熱,否則生寒。結而為疣贅,陷而為癰疽,奔而為喘乏,竭而為焦枯。診發乎麵,變動乎形。推此以及天地,則亦如之。故五緯盈縮,星辰失度,日月錯行,彗孛流飛,此天地之危疹也。寒暑不時,此天地之蒸否也;石立土踴,此天地之疣贅也;山崩地陷,此天地之癰疽也;奔風暴雨,此天地之喘乏也;雨澤不時,川源涸竭,此天地之焦枯也。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聖人和之以道德,輔之以政事,故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又曰:“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詩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謂小心也;‘糾糾武夫,公侯幹城’,謂大膽也。不為利回,不為義疚,行之方也;見機而作,不俟終日,智之圓也。”其文學也,穎出如是。其道術也,不可勝紀焉。鄰有盛名,而染惡疾。嗟稟受之不同,昧遐夭之殊致。因問思邈曰:“名醫愈疾,其道如何?”對曰:“吾聞善言天者,必質於人;善言人者,必本於天。天有四時五行,寒暑迭代,其轉運也。和而為雨,怒而為風,寒凝而為霜雪,張而為虹蜺,此天地之常數也。人有四肢五髒,一覺一寐,呼吸吐納,循而為往來,流而為榮衛,彰而為氣色,發而為音聲,此人之常數也。陽用其精,陰用其形,天人之所同者。及其失也,蒸則生熱,否則生寒。結而為疣贅,陷而為

初魏徵等受詔修齊梁周隋等五代史,恐有遺漏,屢訪於思邈,口以傳授,有如目睹。東台侍郎孫處約,嚐將其五子亻延、儆、俊、侑、佺,以謁思邈,思邈曰:“俊當先貴,侑當晚達,佺最居重位,禍在執兵。”後皆如其言。太子詹事盧齊卿,自幼時請問人倫之事,思邈曰:“汝後五十年,位登方伯,吾孫當為屬吏,可自保也。”齊卿後為徐州刺史,思邈孫溥,果為徐州蕭縣丞,邈初謂齊卿言時,溥猶未生,而預知其事。凡諸異跡,多如此焉。永淳元年卒,遺令薄葬,不藏冥器,不奠生牢。經月餘,顏貌不改。舉屍就木,空衣而已。時人異之。自注老子、慶子,撰《千金方》三十卷、《福祿論》三十卷,《攝生真籙》、《枕中素書》、《會三教論》各一卷。酉之歲。餘臥疾長安光德坊之官舍。戶老雲是鄱陽公主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廢。時有處士孫思邈,道洽古今,學殫數術,高談正一。則古之蒙莊子,深入不二。則今之維摩詰。至於推步甲乙。度量乾坤,則洛下閎、安期先生之儔也。自雲開皇辛酉歲生,年九十三矣,察之鄉裏,鹹雲數百歲。又共話周齊間事,曆曆如目見。以此參之,不啻百歲人矣。然猶視聽不衰,神彩甚茂。可謂古之聰明博達不死者

開元中,複有人見隱於終南山,與宣律師相接,每往來參請宗旨。時大旱,西域僧請於昆明池結壇祈雨,詔有司備香燈,凡七日,縮水數尺。忽有老人夜詣宣律師求救曰:“弟子昆明池龍也。無雨時久,匪由弟子。胡僧利弟子腦將為藥,欺天子言祈雨,命在旦夕。乞和尚法力救護。”宣公辭曰:“貧道持律而已,可求孫先生。”老人因至,思邈謂曰:“我知昆明龍宮有仙方三十首,若能示予,予將救汝。”老人曰:“此方上帝不許妄傳,今急矣,固無所吝。”有頃,捧方而至。思邈曰:“爾但還,無慮胡僧也。”自是湖水忽漲,數日溢岸。胡僧羞恚而死。又嚐有神仙降,謂思邈曰:“爾所著《千金方》,濟人之功,亦已廣矣。而以物命為藥,害物亦多,必為屍解之仙,不得白日輕舉矣。昔真人桓闓謂陶貞白,事亦如之,固吾子所知也。”其後思邈取草木之藥,以代虻蟲水蛭之命,作《千金方翼》三十篇,每篇有龍宮仙方一首,行之於世。鄰有盛名,而染惡疾。嗟稟受之不同,昧遐夭之殊致。因問思邈曰:“名醫愈疾,其道如何?”對曰:“吾聞善言天者,必質於人;善言人者,必本於天。天有四時五行,寒暑迭代,其轉運也。和而為雨,怒而為風,寒凝而為霜雪,張而為虹蜺,此天地之

及玄宗避羯胡之亂,西幸蜀。既至蜀,夢一叟須發盡白,衣黃襦,再拜於前。已而奏曰:“臣孫思邈也。廬於蛾眉山有年矣。今聞鑾駕幸成都,臣故候竭。”玄宗曰:“我熟識先生名久矣。今先生不遠而至,亦將有所求乎?”思邈曰:“臣隱居雲泉,好餌金石藥。聞此地出雄黃,願以八十兩為賜。脫遂臣請,幸降使齎至峨眉山。”玄宗諾之,悸然而寤。即召寺臣陳忠盛,挈雄黃八十兩,往峨眉宣賜思邈。忠盛既奉詔,入峨眉。至屏風嶺,見一叟貌甚俊古,衣黃襦,立於嶺下,謂忠盛曰:“汝非天子使乎我即孫思邈也。”忠盛曰:“上命以雄黃賜先生。”其叟僂而受。既而曰:“吾蒙天子賜雄黃,今有表謝。屬山居無翰墨,天使命筆劄傳寫以進也。”忠盛即召吏持牘染翰。叟指一石曰:“表本在石上,君可錄焉。”忠盛目其石,果有朱字百餘,實表本也。遂謄寫其字。寫畢,視叟與石,俱亡見矣。於是具以其事聞於玄宗。玄宗因問忠盛,叟之貌與夢者果同,由是益奇之。自是或隱或見。宣帝時,思邈以王室多故,遂隱居太白山。隋文帝輔政,徵為國子博士,稱疾不起。常謂所親曰:“過是五十年,當有聖人出,吾方助之以濟人。”及唐太宗即位,召詣京師。嗟其容色甚少,謂曰:“故知有道者誠可尊重。羨門、廣成,豈虛言哉!”將授以爵位,固辭不受。唐顯慶四年,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又固辭不受。上元元年,辭疾請歸,特賜良馬及鄱陽公主邑司以居焉。當時名士,如宋之問、孟詵、盧照鄰等

鹹通末,山下民家有兒十餘歲,不食葷血。父母以其好善,使於白水僧院為童子。忽有遊客稱孫處士,周遊院中訖,袖中出湯末以授童子曰:“為我如茶法煎來。”處士呷少許,以餘湯與之。覺湯極美,願賜一碗。處士曰:“此湯為汝來耳。”即以末方寸匕,更令煎吃。因與同侶話之,出門,處士已去矣,童子亦乘空而飛,眾方驚異。顧視煎湯銚子,已成金矣。其後亦時有人見思邈者。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宣室誌

《宣室誌》正文
卷一 尹君 卷二 夏陽趙尉 卷三 江夏従事 卷四 僧契虛 卷五 盧嗣宗 卷六 竇寬 卷七 十仙子 卷八 高生 卷九 吳偃 卷十 章全素 卷十一 鄭德懋 卷十二 董觀 卷十三 尹真人 卷十四 李林甫 卷十五 房建 卷十六 竇裕 卷十七 鄧珪 卷十八 李賀 卷十九 潯陽李生 卷二十 劉皂 卷二十一 侯道華 卷二十二 陸喬 卷二十三 梁生 卷二十四 趙生 卷二十五 閭丘子 卷二十六 郭翥 卷二十七 袁隱居 卷二十八 利俗坊民 卷二十九 興慶池龍 卷三十 程逸人 卷三十一 太原部將 卷三十二 蕭昕 卷三十三 駱玄素 卷三十四 成公逵 卷三十五 任頊 卷三十六 俞叟 卷三十七 盧元裕 卷三十八 石旻 卷三十九 李修 卷四十 吳任生 卷四十一 楊居士 卷四十二 胡氵急 卷四十三 盧君暢 卷四十四 法喜寺 卷四十五 馮漸 卷四十六 辛神邕 卷四十七 王先生 卷四十八 唐燕士 卷四十九 龍廟 卷五十 周生 卷五十一 梁璟 卷五十二 李徵 卷五十三 河內崔守 卷五十四 惠照 卷五十五 唐休璟門僧 卷五十六 崔禦史 卷五十七 唐玄宗龍馬 卷五十八 韋皋 卷五十九 曹唐 卷六十 王薰 卷六十一 邢群 卷六十二 辛七師 卷六十三 李重 卷六十四 郭釗 卷六十五 趙叟 卷六十六 廣陵大師 卷六十七 王坤 卷六十八 鑒師 卷六十九 楊慎矜 卷七十 韓生 卷七十一 李德裕 卷七十二 江南吳生 卷七十三 李甲 卷七十四 抱玉師 卷七十五 朱峴女 卷七十六 王縉 卷七十七 佛陀薩 卷七十八 陳越石 卷七十九 王含 卷八十 晉陽民家 卷八十一 趙蕃 卷八十二 鄭氏女 卷八十三 十光佛 卷八十四 廬江民 卷八十五 唐玄宗 卷八十六 道嚴 卷八十七 謝翱 卷八十八 陳岩 卷八十九 王長史 卷九十 雞卵 卷九十一 僧法長 卷九十二 許文度 卷九十三 商居士 卷九十四 鄭生 卷九十五 張鋋 卷九十六 清江郡叟 卷九十七 楊叟 卷九十八 寧勉 卷九十九 東萊客 卷一百 林景玄 卷一百零一 悟真寺僧 卷一百零二 交城裏人 卷一百零三 祁縣民 卷一百零四 師夜光 卷一百零五 崔 卷一百零六 李揆 卷一百零七 李生(一) 卷一百零八 李生(二) 卷一百零九 張秀才 卷一百一十 裴少尹 卷一百一十一 河東街吏 卷一百一十二 計真 卷一百一十三 樊宗諒 卷一百一十四 獨孤彥 卷一百一十五 尹瑗 卷一百一十六 王洞微 卷一百一十七 盧鬱 卷一百一十八 韋氏子 卷一百一十九 叱金像 卷一百二十 竹季貞 卷一百二十一 迎光王 卷一百二十二 郤惠連 卷一百二十三 興福寺 卷一百二十四 彭偃 卷一百二十五 劉憲 卷一百二十六 韋於春 卷一百二十七 李師道 卷一百二十八 張汶 卷一百二十九 無畏師 卷一百三十 王涯 卷一百三十一 崔君 卷一百三十二 利州李錄事 卷一百三十三 溫造 卷一百三十四 劉溉 卷一百三十五 李宗閔 卷一百三十六 樊欽賁 卷一百三十七 睢陽鳳 卷一百三十八 柳公濟 卷一百三十九 薑師度 卷一百四十 鄴郡人 卷一百四十一 劉遵古 卷一百四十二 鄔載 卷一百四十三 周氏子 卷一百四十四 聖畫 卷一百四十五 韓愈 卷一百四十六 呂生妻 卷一百四十七 裴度 卷一百四十八 韋氏子(二) 卷一百四十九 婁師德 卷一百五十 張惟清 卷一百五十一 楊炎 卷一百五十二 王璠 卷一百五十三 柳宗元 卷一百五十四 柳沂 卷一百五十五 竇參 卷一百五十六 柳光 卷一百五十七 劉成 卷一百五十八 貞盧猶子 卷一百五十九 鄭光 卷一百六十 張詵 卷一百六十一 蕭氏子 卷一百六十二 東陽郡山 卷一百六十三 石憲 卷一百六十四 侯生 卷一百六十五 智空 卷一百六十六 王叟 卷一百六十七 太白老僧 卷一百六十八 百丈泓 卷一百六十九 韋君 卷一百七十 開業寺 卷一百七十一 楊詢美従子 卷一百七十二 陸顒 卷一百七十三 淮南軍卒 卷一百七十四 張景 卷一百七十五 韋思玄 卷一百七十六 元載張謂 卷一百七十七 李員 卷一百七十八 楊氏 卷一百七十九 陳袁生 卷一百八十 太原小吏 卷一百八十一 虞鄉道士 卷一百八十二 虹蜺天使 卷一百八十三 村人陳翁 卷一百八十四 呂生 卷一百八十五 黑龍甲中出 卷一百八十六 嚴生 卷一百八十七 流花寶爵 卷一百八十八 崔澤 卷一百八十九 玉清三寶 卷一百九十 孫思邈 卷一百九十一 三寶村 卷一百九十二 李逢吉 卷一百九十三 玉龍膏 卷一百九十四 李回 卷一百九十五 地下肉芝 卷一百九十六 郤元位 卷一百九十七 盧虔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