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演義 作者:蔡東藩年代:近代1375   

《後漢演義》正文 第三十五回 送番母市恩遭反噬 得鄧女分寵啟陰謀

送番母市恩遭反噬得鄧女分寵啟陰謀

卻說北單於於除鞬,本由竇憲主議,因得嗣立。憲本欲派兵護送,使歸北庭,嗣因召還得罪,乃致中止。於除鞬聞竇氏伏辜,竟不待朝命,叛漢自去。漢廷得報,亟令將兵長史王輔,會同中郎將任尚,率領數千騎窮追。途中尚托詞護送,使於除鞬不生疑心。於除鞬探悉謠傳,果然中計,遂被漢兵追及,衝殺過去。於除鞬還疑漢兵誤認,拍馬向前,用言分辯。誰知漢長史王輔舞動大刀,搶步出陣,一聲吆喝,竟將於除鞬劈落馬下,結果性命。虜眾慌忙四走,已是不及逃生,漢兵四麵兜殺,但見得頭顱滾滾,血肉橫飛,霎時間便屠盡殘虜,闃寂無人了。實為竇憲所害。王輔等還兵報捷,當有優詔褒獎,不消絮敘。惟南單於屯屠何,忽然病死,由弟左賢王安國嗣立;安國素乏聲威,國人不甚信服。左穀蠡王師子,為安國從兄,狡黠多力,屢與漢兵掩擊北庭,受漢賞賜,因此國中多敬憚師子,輕視安國。安國得為單於,師子當然為左賢王,因恐功高遭忌,不就左賢王廬帳,獨徙居五原界中。安國果然懷嫌,籠絡北庭降胡,欲圖師子。每召師子會議,師子輒稱病不往;漢度遼將軍皇甫棱,亦保護師子,使得安居。安國懷憤益甚,上表漢廷,指斥皇甫棱,漢廷將棱免官,改任執金吾朱徽,行度遼將軍事。但尚有一個中郎將杜崇,與皇甫棱同鎮北方,未曾掉換,仍然守棱遺製,反對安國。安國再上書訐崇。崇卻先令河西太守截住北使,不許通使,且轉告朱徽謂安國有叛漢意,徽即與崇聯銜會奏,略稱安國疏遠故明,親近新降,欲殺左賢王師子等,背叛漢廷,請飭西河安定上郡一帶,嚴兵固守,以防不測。和帝覽奏,令公卿集議方法。公卿等複言夷情難測,應派幹員至單於庭,與杜崇朱徽等,觀察動靜,如有他變,即令便宜從事雲雲。和帝如言施行。徽崇聞命,立即發兵擊單於庭,安國聞漢兵猝至,棄帳遁去。待至漢兵南歸,複引眾往攻師子,師子預先察悉,急率部眾入曼伯城,及安國追到城下,門已早閉,不能攻入,乃移駐五原,與師子相持。朱徽遣吏調停,安國不從,因與杜崇發諸郡兵馬,往討安國。安國兩麵受敵,支持不住,當然驚惶。安國舅骨都侯喜為等,恐並遭誅滅,不得已格殺安國,迎立師子。南庭原無異議,獨北庭降胡,感念安國遺惠,欲與複仇,夤夜襲師子廬帳,師子幾為所乘。還虧漢安集掾王恬,率衛士往援師子,擊走北庭降胡。怎奈降胡愈聚愈眾,共計有十五部,二十餘萬人,統皆蠢動,另立前單於屯屠何子逢侯為單於,肆行焚掠,奔馳出塞。若先使屯屠何北歸就令,彼有內亂,亦不至擾動邊疆。漢廷再遣光祿卿鄧鴻行車騎將軍事,與越騎校尉馮柱,會合朱徽任尚等,統領漢胡兵四萬餘眾,出討逢侯。南單於師子,與杜崇同屯牧師城,專待漢兵到來,會師北進。偏逢侯先發製人,竟率萬餘騎圍牧師城,連日攻撲。可巧鄧鴻至美稷縣,距牧師城不過數十裏,逢侯乃聞風解圍,向滿夷穀退去。鄧鴻至牧師城下,再與師子杜崇等,共追逢侯至大城寨,斬首三千餘級,得生口萬餘人。馮柱亦自率偏師,追擊逢侯別部,斬首四千餘級。任尚更率烏桓鮮卑等眾,往滿夷穀邀擊逢侯,複得大捷,先後斬首萬七千餘級。逢侯帶著殘眾,向北竄去,漢兵不能遠追,隻好退歸。朝議以鄧鴻沿途逗留,致失逢侯,召還論罪。旋複因朱徽杜崇,輕挑邊釁,並皆逮歸,統令下獄,鴻徽崇三人,前後致死。但留馮柱屯守五原,另任雁門太守龐奮,行度遼將軍事。但從此朔漠一帶,又分作南北二部,擾攘頻年,後文再表。

且說匈奴紛爭的時候,羌人亦乘機思逞,再行犯邊。前次羌眾懾伏,全仗護羌校尉鄧訓,恩威兩濟,駕馭有方,所以全羌畏懷,不敢叛亂。永元四年,訓竟病歿,羌胡如喪父母,朝夕哭臨,且家家為訓立祠,禱祀不絕。獨迷唐回居頗岩穀,陰生幸心。回應三十二回。蜀郡太守聶尚,奉調為護羌校尉,他見鄧訓得羌人心,也想設法羈縻,沽恩市惠,乃遣譯使招撫迷唐,叫他洗心歸化,仍得還住大小榆穀。真是多事。迷唐常思規複故地,唯恐後來校尉,與鄧訓智勇相同,因此未敢遽發;湊巧來了譯使,招回榆穀,正是喜出望外,當即挈領部屬,仍至大小榆穀中居住。且使祖母卑缺,至聶尚處拜謝厚恩。聶尚大喜,統道迷唐受撫,出自真誠,即遣人迎入卑缺,格外優待,並出金帛相贈。及卑缺辭歸,複親送至寨下,為設祖帳餞行;又令譯使田汜等五人,護送至榆穀中。看官試想,這狼子野心的迷唐,豈是區區小惠,所可牢籠?他遣祖母入謝,明明是巧為嚐試,來覘虛實,既見聶尚無威可畏,樂得乘此反側。於是拘住田汜等人,召集諸羌,把汜等當做牛羊,破胸取血,滴入酒中,使大眾各飲一杯,約為同心,再圖入寇。羌眾本沒有什麼知識,忽散忽聚,可從即從,當下奉迷唐為酋長,聽從命令,進擾金城。聶尚不能製服,反向朝廷乞援。廷議自然歸咎聶尚,把他褫職,改命居延都尉貫友代任。貫友懲尚覆轍,主張討伐,先遣譯使分諭諸羌,誘以財帛,令他解散。諸羌又貪得賄賂,與迷唐背盟,不肯相從。貫友乃遣兵出塞,掩擊大小榆穀,擒住首虜八百餘人,奪得麥數萬斛。惟迷唐又得幸免,逃出穀外。貫友未肯罷休,特在榆穀附近的逢留河旁,築城塢,作大航,建造河橋,為大舉計。迷唐卻也驚恐,率眾遠徙,至賜支河曲避居。到了永元八年,友複逝世,令漢陽太守史充,繼任護羌校尉。充決計掃滅迷唐,大發湟中羌胡出塞進攻,不意人多勢雜,趨向不同,反被迷唐擊敗,傷亡至數百人。聶尚以主撫敗事,史充又以主剿喪師,統是無材所致。充坐罪免歸,再調代郡太守吳祉往代。越年迷唐又率眾八千人,入犯隴西,脅迫塞內諸羌,共為盜寇。諸羌複多與聯合,共得步騎三萬名,擊破隴西守兵,殺死大夏縣長,蹂躪人民。警報傳達京都,詔遣行征西將軍事劉尚,及越騎校尉趙世,調集漢羌胡兵三萬人,出討迷唐。尚屯狄道,世屯枹罕,再由尚司馬寇盱,督諸郡兵,四麵並進,聲勢甚盛,嚇得迷唐膽戰心驚,忙將老弱棄去,奔入臨洮南山。尚等從後追躡,好容易攻入山穀,與迷唐鏖鬥一場,斬虜千餘人,獲馬牛羊萬餘頭,迷唐敗走。漢兵死傷,卻也不少,未敢再進,乃收兵退回。是年皇太後竇氏告崩,尚未及葬,忽由梁鬆子扈,令從兄襢古禪字。上書三府,即三公府。略稱漢家舊典,崇貴母氏,梁貴人親育聖躬,不蒙尊號,乞求申議等語。先是梁貴人自盡,由宮人草草槁葬,並不發喪;和帝時尚幼稚,向由竇後撫養,還道竇後是自己生母,不複憶及梁貴人。宮廷內外,都畏憚竇氏勢力,何人敢與和帝說明隱情?至竇氏既敗,方有人約略提及,但竇太後尚是生存,究竟還未便盡言。待到梁上書,正值太尉尹睦病終,由張酺進任太尉,酺召襢訊明顛末,方才入白和帝。和帝始知為梁氏所生,不禁悲慟,且泣且問道:“卿意以為何如?”酺答說道:“春秋大義,母以子貴,故漢興以來,帝母無不尊顯。臣愚以為宜亟上尊號,追慰聖靈,並應存錄諸舅,顧全親誼,方為兩安。”和帝點首道:“非卿言,朕幾罹不孝了!”酺退出後,又有奏章呈入,署名為南陽人樊調妻梁嫕,音意。就是和帝生母梁貴人的胞姊,和帝當即披閱,但見紙上寫著:

妾嫕同產女弟貴人,前充後宮,蒙先帝厚恩,得見寵幸,皇天授命,誕生聖明。而為竇憲兄弟所見譖訴,使妾父竦冤死牢獄,骸骨不掩;老母孤弟,遠徙萬裏。獨妾幸免,逸伏草野,常恐沒命,無由自達。今遭值陛下神聖之運,親統萬幾,群物得所,竇憲兄弟奸惡,既伏辜誅,海內曠然,各獲其宜。妾得蘇息,拭目更視,乃敢昧死自陳所天。妾聞太宗即位,指漢文帝。薄氏蒙榮;即薄太後。宣帝繼統,史族複興。宣帝祖母史良娣遭難,嗣封史恭三子為侯。妾門雖有薄史之親,獨無外戚餘恩,誠自悼傷。妾父既冤,不可複生。母氏年逾七十,及弟棠等,遠在絕域,不知死生。願乞收竦朽骨,使母弟得歸故郡,則施過天地,存歿幸賴矣!

和帝看到末句,亟命中常侍掖庭令,傳召梁嫕入宮。嫕已在闕下候命,一經宣召,當即入宮陳明。情詞確鑿,並無欺飾,掖庭令複報和帝,和帝因即引見。嫕舉止大方,談吐明白,說到母家蒙冤情事,禁不住珠淚盈眶,和帝亦為流涕。遂留嫕止宮中,旬月乃出,賞賜衣被錢帛,第宅奴婢,加號梁夫人。擢樊調為羽林左監。調係樊宏族孫,宏即光武帝母舅,曾為光祿大夫。是時司徒丁鴻,早已病逝,由司空劉方繼任司徒,用太常張奮為司空。三公聯名上奏,太尉張酺亦列在內。請依光武帝黜呂後故事,請貶竇太後尊號,不準與章帝合葬。和帝躊躇再四,究竟撫育有年,不忍依議,乃下詔答複雲:

竇氏雖不遵法度,而太後常自減損。朕奉事十年,深維大義:禮,臣子無貶尊上之文,恩不忍離,義不忍虧。案前世,上官太後亦未聞降黜,昭帝後上官氏,父安謀反被誅,後位如故。其勿複議!

手詔既下,群臣無複異言,乃奉竇太後梓宮,與章帝合葬敬陵,和帝此舉,不失忠厚。尊諡為明德皇後。複將生母梁貴人,改行棺殮,追服喪製,與姊梁大貴人俱葬西陵,諡曰恭懷皇後。且追封梁竦為褒親侯,予諡曰湣。即遣中使與嫕及梁鬆子扈,同赴漢陽,迎回竦喪,竦死漢陽獄中,見前文。特賜東園畫棺,玉匣重衾,東園署名,主司棺槨。就恭懷皇後陵旁,建造墳塋,由和帝親自送葬,百官畢會。征還梁竦家屬,封竦子棠為樂平侯,棠弟雍為乘氏侯,雍弟翟為單父侯;食邑各五千戶,位皆特進,賞賜第宅奴婢車馬兵弩等類。就是梁氏宗族,無論親疏,俱得補授郎官。梁氏複轉衰為盛,寵遇日隆。皇恩不可過濫,矯枉過正,又種下一段禍根。清河王慶,亦乞詣生母宋貴人塋前,祭掃致哀,和帝當然允許,並詔有司四時給祭。慶垂涕語左右道:“生雖不獲供養,終得奉承祭祀,私願已足。倘再求作祠堂,恐與恭懷皇後相似,複涉嫌疑。欲報母恩,昊天罔極,此身此世,遺恨無窮了!”嗣又上言外祖母王氏,年老罹憂,病久失醫,乞恩準迎入京師,使得療疾。有詔許如所請,宋氏家屬,亦得並至都中。慶舅衍俊蓋暹等,並補授為郎。惟竇氏從此益衰,夏陽侯竇瓌,就國後雖得幸存,終因貸給貧人,致遭廷譴,徙封羅侯,不得役屬吏士。貴盛時,受人貨貽,尚且無罪;衰落時出資貨人,反觸朝章,世態炎涼,即此可見。及梁棠兄弟,奉詔還都,路過長沙,與羅縣相距甚近,竟順道往脅竇瑰,逼令自殺。和帝方加恩諸舅,不複查問。可見得天道無常,一反一複,榮耀時不知謙抑,總難免家破身亡,貽譏後世呢!當頭棒喝。

且說和帝春秋日盛,尚未立後。後宮裏麵已選入數人,入宮最早,承寵最隆,要算是前執金吾陰識的曾孫女兒。識為光烈皇後陰氏兄,即光武帝繼後陰麗華。世為帝戚。陰女年少聰慧,知書識字,麵貌亦秀麗動人,因此亦選入掖庭,即邀恩寵,受封貴人,永元八年,立為皇後。偏又有一位世家閨秀,相繼充選,門閥不亞陰家,姿色且逾陰後,遂令施旦爭妍,施旦即西施鄭旦。尹邢鬥豔,尹邢兩婕妤,皆武帝時宮妃,事見《前漢演義》。正宮不免搖動,終落得桃僵李代,燕去鴻來。是女為誰?乃是故護羌校尉鄧訓女,前太傅高密侯鄧禹孫。母陰氏,係光烈皇後侄女,生女名綏,五歲時已達書禮。祖母很加鍾愛,親為剪發,因年高目昏,誤傷女額,女忍痛不言。旁人見她額上有血,未免驚問,女答說道:“非不知痛,實因太夫人垂憐及我,倘若一呼,轉傷老人初意,所以隻好隱忍哩!”五歲弱女,能體貼老人心意,卻是難得。左右俱為歎羨。六歲能作篆書,十二歲通《詩經》《論語》,諸兄每讀經傳,輒從旁問難。母陰氏常嘲語道:“汝不學針黹,專心文學,難道想做女博士麼?”女乃晝習婦工,暮讀典籍,家人戲呼為女學生。父訓亦另眼相看,事無大小,輒與詳議。當陰後入選時候,女亦與選;適值父訓病歿,在家守製,因此謝卻。女日夕哭父,三年不飲酒食肉,憔悴毀容,幾至人不相識,又共稱為孝女。女嚐夢兩手捫天,蕩蕩正青,若有鍾乳狀,乃仰首舐飲。醒後亦自以為奇,詢諸占夢,占者謂堯夢登天,湯夢咶天,咶與舐通。這統是帝王盛事,吉不勝言。又有相士得見女容,也是極口誇獎,稱為成湯骨相。可惜是個女身。家人聞言,私相慶賀,不過未敢明言。太傅鄧禹在世時,常自歎道:“我統兵百萬,未嚐妄殺一人,後世必有興旺的子孫。”禹從子陔,亦謂兄訓為謁者時,修石臼河,歲活數千人,天道有知,家必蒙福。及女年十六,喪服早闋,衣食如常,竟出落得豐容盛鬋,廣額修眉,如此方為福相。身長七尺二寸,肌膚瑩潔,好似玉山上人。宮中複將她選入,大小粉黛,俱相對無顏。和帝年將及冠,正是好色華齡,一經瞧著,怎肯放過?當晚即挈入寢室,諧成好夢。一宵恩愛,似漆投膠,越日即冊為貴人。好在這鄧貴人承寵不驕,恭慎如故,平時進謁陰後,必小心伺候,戰戰兢兢,待遇同列,務極撝謙;就是侍女隸役,亦皆好意撫馭,毫無倨容。因此闔宮悅服,譽滿一時。隻有一人未愜,奈何?偶然感冒,竟致罹疾,和帝忙令鄧氏家屬,入視醫藥,許得自由往來,不限時日。鄧貴人反屢次陳請道:“宮禁甚重,乃使外家得自由出入,上令陛下弛防,下使賤妾蒙謗,這乃是上下交損,妾實不願叨此異恩!”和帝不禁讚歎道:“他人以得見親屬為榮,今貴人反以為憂,深自抑損,真非常人可及哩!”嗣是益邀帝眷,寵逾正宮。鄧貴人仍然謹飭,並不矜張。每當六宮宴會,諸妃妾競加修飾,簪珥衣服,煥然一新,獨鄧貴人淡妝淺抹,自在雍容。平時衣服,或與陰後同色,當即解易;若與陰後同時進見,不敢並行,不敢正坐;每承上問,必逡巡後對,不敢與陰後同言。和帝知她勞心曲體,輒顧語道:“貴人修德鳴謙,幸毋過勞!”既而陰後不育,鄧貴人亦未得懷妊,後宮雖間有生產,輒致夭殤,貴人乃屢稱有疾,另選她女入禦,冀得孳生。獨陰後相形見絀,妒恨日深,外祖母鄧朱,出入宮掖,陰後常密與計議,擬令巫祝咒死鄧貴人,然後泄恨。誰知鄧貴人未曾遇禍,和帝卻抱病垂危,陰後忿極,密語左右道:“我若得誌,不使鄧氏再有遺類!”外祖母亦曾姓鄧,且鄧貴人由陰氏所出,彼此戚誼相關,豈無香火情?乃存心如此,何婦人之陰狠乃爾?偏宮人多得鄧貴人厚惠,竟將密語傳告,鄧貴人流涕道:“我嚐竭誠盡心,侍奉皇後,乃不為所諒,竟致獲罪於天!婦人雖不必從死,但周公請代,武王有疾,周公禱告三王,願以身代死,事見《周書》。越姬自殺,越姬為勾踐女,楚昭王妃,昭王有疾,姬先自殺,事見《列女傳》。傳為盛德,我當先自引裁,上報帝恩,中免族禍,下不使陰氏貽譏人彘,雖死亦得瞑目了!”人彘即戚夫人事,見《前漢演義》。說著,即欲仰藥自盡。適宮人趙玉在旁,慌忙勸阻,且詐言帝疾已痊,可以無虞,貴人乃止。越日和帝果瘳,漸漸的把陰後密言,傳入帝耳,於是陰後愈為和帝所憎。眼見得長秋宮中,要讓與她人作主了!漢稱中宮,為長秋宮。小子有詩歎道:

螽斯麟趾盡呈祥,樛木懷仁百世芳;

試看桐宮終飲恨,何如大度示包荒!

陰後廢居桐宮,詳見下回。

畢竟陰後被廢與否,待至下回再詳。

夷狄無親,非貪即狡,與其失之過愛,毋寧失之過威。竇憲既滅北匈奴,複立於除鞬,卒有後來之叛去;幸而王輔一出,叛虜授首,而北寇複平。至南單於之紛爭,亦由杜崇等之左袒師子,致啟兵戎。若聶尚之護送卑缺,見好迷唐,更不足道矣。迷唐為鄧訓所逐,徙居窮穀,防之且不暇,何可招之使歸,與蹠蹻言仁義?匪徒無益,反且招尤,聶尚遺事其明證也。竇太後崩而梁氏複盛,鄧貴人進而陰氏濅衰,外戚之興亡,莫非由於婦女之播弄。自作之而自受之,故梁竇易勢,陰鄧易位。觀於此而知妒婦之不可為也!史稱鄧貴人德冠後宮,稱揚不絕;然觀於後日之稱製終身,不肯還政,意者其入宮之始,毋亦心靈手敏,巧於奪嫡歟?而陰後之褊淺難容,自詒伊戚,則固出鄧氏下矣。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後漢演義

《後漢演義》正文
第一回 假符命封及賣餅兒 驚連坐投落校書閣 第二回 毀故廟感傷故後 挑外釁激怒外夷 第三回 盜賊如蝟聚眾抗官 父子聚麀因奸謀逆 第四回 受脅迫廉丹戰死 圖光複劉氏起兵 第五回 立漢裔淯水升壇 破莽將昆陽掃敵 第六回 害劉縯群奸得計 誅王莽亂刃分屍 第七回 杖策相從片言悟主 堅冰待涉一德格天 第八回 投真定得婚郭女 平邯鄲受封蕭王 第九回 斬謝躬收取鄴中 斃賈強揚威河右 第十回 光武帝登壇即位 淮陽王奉璽乞降 第十一回 劉盆子乞憐讓位 宋司空守義拒婚 第十二回 掘園陵淫寇逞凶 張撻伐降王服罪 第十三回 誅鄧奉懲奸肅紀 戕劉永獻首邀功 第十四回 愚彭寵臥榻喪生 智王霸舉杯卻敵 第十五回 奮英謀三戰平齊地 困強虜兩載下舒城 第十六回 詣東都馬援識主 圖西蜀馮異定謀 第十七回 抗朝命甘降公孫述 重士節親訪嚴子陵 第十八回 借寇君潁上迎鑾 收高峻隴西平亂 第十九回 猛漢將營中遇刺 偽蜀帝城下拚生 第二十回 廢郭後移寵陰貴人 誅蠻婦蕩平金溪穴 第二十一回 雒陽令撞柱明忠 日逐王獻圖通款 第二十二回 馬援病歿壺頭山 單於徙居美稷縣 第二十三回 納直言超遷張佚 信讖文怒斥桓譚 第二十四回 幸津門哭兄全孝友 圖雲台為後避勳親 第二十五回 抗北庭鄭眾折強威 赴西竺蔡愔求佛典 第二十六回 辨冤獄寒朗力諫 送友喪範式全交 第二十七回 哀牢王舉種投誠 匈奴兵望營中計 第二十八回 使西域班超焚虜 禦北寇耿恭拜泉 第二十九回 拔重圍迎還校尉 抑外戚曲誨嗣皇 第三十回 請濟師司馬獻謀 巧架誣牝雞逞毒 第三十一回 誘叛王杯酒施巧計 彈權戚力疾草遺言 第三十二回 殺劉暢懼罪請師 係郅壽含冤畢命 第三十三回 登燕然山誇功勒石 鬧洛陽市漁色貪財 第三十四回 黜外戚群奸伏法 殲首虜定遠封侯 第三十五回 送番母市恩遭反噬 得鄧女分寵啟陰謀 第三十六回 魯叔陵講經稱帝旨 曹大家上表乞兄歸 第三十七回 立繼嗣太後再臨朝 解重圍副尉連斃虜 第三十八回 勇梁慬三戰著功 智虞詡一行平賊 第三十九回 作女誡遺編示範 拒羌虜增灶稱奇 第四十回 駁百僚班勇陳邊事 畏四知楊震卻遺金 第四十一回 黜鄧宗父子同絕粒 祭甘陵母女並揚威 第四十二回 班長史搗破車師國 楊太尉就死夕陽亭 第四十三回 秘大喪還宮立幼主 誅元舅登殿濫封侯 第四十四回 救忠臣閹黨自相攻 應貴相佳人終作後 第四十五回 進李固對策膺首選 舉祝良解甲定群蠻 第四十六回 馬賢戰歿姑射山 張綱馳撫廣陵賊 第四十七回 立衝人母後攝政 毒少主元舅橫行 第四十八回 父死弟孤文姬托命 夫驕妻悍孫壽肆淫 第四十九回 忤內侍朱穆遭囚 就外任陳龜拜表 第五十回 定密謀族誅梁氏 嫉忠諫冤殺李雲 第五十一回 受一錢廉吏遷官 劾群閹直臣伏闕 第五十二回 導後進望重郭林宗 易中宮幽死鄧皇後 第五十三回 激軍心焚營施巧計 信讒構嚴詔捕名賢 第五十四回 駁問官範滂持正 嫉奸黨竇武陳詞 第五十五回 驅蠹賊失計反遭殃 感蛇妖進言終忤旨 第五十六回 段熲百戰平羌種 曹節一網殄名流 第五十七回 葬太後陳球伸正議 規嗣主蔡邕上封章 第五十八回 棄母全城趙苞破敵 盅君逞毒程璜架誣 第五十九回 誅大憝酷吏除奸 受重賂婦翁嫁禍 第六十回 挾妖道黃巾作亂 毀賊營黑夜奏功 第六十一回 曹操會師平賊黨 朱儁用計下堅城 第六十二回 起義兵三雄同殺賊 拜長史群寇識尊 第六十三回 請誅奸孫堅獻議 拚殺賊傅燮捐軀 第六十四回 登將壇靈帝張威 入宮門何進遇救 第六十五回 元舅召兵泄謀被害 權閹伏罪奉駕言歸 第六十六回 逞奸謀擅權易主 討逆賊歃血同盟 第六十七回 議遷都董卓營私 遇強敵曹操中箭 第六十八回 入洛陽觀光得璽 出磐河構怨興兵 第六十九回 罵逆賊節婦留名 遵密囑美人弄技 第七十回 元惡伏辜變生部曲 多財取禍殃及全家 第七十一回 攻濮陽曹操敗還 失幽州劉虞縶戮 第七十二回 糜竺陳登雙勸駕 李傕郭汜兩交兵 第七十三回 禦蹕蒙塵沿途遇寇 危城失守抗誌捐軀 第七十四回 孟德乘機引兵迎駕 奉先排難射戟解圍 第七十五回 略橫江奮跡興師 下宛城癡情獵豔 第七十六回 策十勝郭嘉申議 勸再進賈詡善謀 第七十七回 愎諫招尤呂布殞命 推誠待士孫策知人 第七十八回 穿地道焚死公孫瓚 害國戚勒斃董貴妃 第七十九回 袁本初馳檄療風疾 孫伯符中箭促天年 第八十回 焚烏巢曹操屢施謀 奔荊州劉備再避難 第八十一回 守孤城審配全忠 嫁二夫甄氏失節 第八十二回 出塞外繞途殲眾虜 顧隆中決策定三分 第八十三回 入江夏孫權複仇 走當陽趙雲救主 第八十四回 召周郎東吳主戰 破曹軍赤壁鏖兵 第八十五回 續嘉耦老夫得少妻 上遺箋壯年悲短命 第八十六回 拒馬兒許褚效忠 迎虎主劉璋失計 第八十七回 失冀城馬超奔難 逼許宮伏後罹殃 第八十八回 見外使奸雄代捉刀 察重傷功臣邀賜蓋 第八十九回 得漢中劉玄德稱王 失荊州關雲長殉義 第九十回 濟父惡曹丕篡位 接宗祧蜀漢開基 第九十一回 陸伯言定計毀連營 劉先主臨危傳顧命 第九十二回 尊西蜀難倒東吳使 平南蠻表興北伐師 第九十三回 失街亭揮淚斬馬謖 返漢中授計戮王雙 第九十四回 木門道張郃斃命 五丈原諸葛歸天 第九十五回 王子均昌言平亂 公孫淵戰敗受擒 第九十六回 承遺詔司馬秉權 繳印綬將軍赤族 第九十七回 猛薑維北伐喪師 老丁奉東興殺敵 第九十八回 司馬師擅權行廢立 毋丘儉失策致敗亡 第九十九回 滿惡貫孫綝伏誅 竭忠貞王經死節 第一百回 失蜀土漢宗絕祀 篡魏祚晉室開基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