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演義 作者:蔡東藩年代:近代1375   

《後漢演義》正文 第五十四回 駁問官範滂持正 嫉奸黨竇武陳詞

駁問官範滂持正嫉奸黨竇武陳詞

卻說桓帝延熹八年,大興黨獄,緝捕至二百餘人,惱動了一位大臣,不忍坐視,因複上疏極諫,這人為誰?就是太尉陳蕃。疏中有雲:

臣聞賢明之君,委心輔佐,亡國之主,諱聞直辭;故湯武雖聖,興由伊呂,桀紂迷惑,亡在失人。由此言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同體相須,共成美惡者也。伏見前司隸校尉李膺、太仆杜密、太尉掾範滂等,滂曾為太尉黃瓊掾吏。正身無玷,死心社稷,以忠忤旨,橫加考案,或禁錮閉隔,或死徙非所,杜塞天下之口,盲聾一世之人,與秦焚書坑儒,何以為異?昔武王克殷,表閭封墓;今陛下臨政,先誅忠賢,遇善何薄?待惡何優?夫讒人似實,巧言如簧,使聽之者惑,視之者昏;然吉凶之效,存乎識善,成敗之機,在於察言。人君者,攝天地之政,秉四海之維,舉動不可以違聖法,進退不可以離道規,謬言出口,則亂及八方,何況髡無罪於獄、殺無辜於市乎?昔禹巡狩蒼梧,見市殺人,下車而哭之曰:“萬方有罪,在予一人!”故其興也勃焉。又青徐災旱,五穀損傷,民物流遷,茹菽不足,而宮女積於房掖,國用盡於羅絝,外戚私門,貪財受賂,所謂祿去公室,政在大夫,昔春秋之末,周德衰微,數十年間,無複災眚者;天之於漢,悢悢無已,悢悢猶眷眷也。故殷勤示變,以悟陛下,除妖去孽,實在修德。臣位列台司,憂責深重,不敢屍祿惜生,坐觀成敗,如蒙采錄,使身首分裂,異門而出,所不恨也!

桓帝已信任宵小,決除黨人,看了陳蕃奏疏,也疑他是黨中魁碩,大為拂意;再加閹豎乘隙進讒,交毀陳蕃,遂傳出一道詔旨,責蕃辟召非人,將他罷免,再起周景為太尉。景頗持躬亮直,但見蕃因言獲戾,未敢再陳;此外更樂得置身局外,箝口避災。遷延過了一年,黨人尚未邀赦,當由前新息長賈彪,義憤填膺,在家歎語道:“我不西行,大禍不解!”因即辭家入都,進謁城門校尉竇武,及尚書霍諝,請為黨人申理。武乃繕疏進奏道:

臣聞明主不諱譏刺之言,以探幽暗之實;忠臣不恤諫爭之患,以暢萬端之事;是以君臣並熙,名奮百世。臣幸得遭盛明之世,逢文武之化,豈敢懷祿逃罪,不竭其誠?陛下初從藩國,爰登聖祚,天下逸豫,謂當中興;自即位以來,未見善政,梁鄧諸惡,雖或誅滅,而常侍黃門,續為禍虐,欺罔陛下,競行譎詐,自造製度,妄爵非人,朝政日衰,奸臣日盛。伏尋西京放恣王氏,佞臣執政,終喪天下,今不慮前事之失,複循覆車之軌,臣恐秦二世之難,必將複及,趙高之變,不朝則夕!近者奸臣牢修,造設黨議,遂收前司隸校尉李膺、太仆杜密、禦史中丞陳翔、太尉掾範滂等,逮考連及數百人,曠年拘係,事無左證。臣惟膺等建忠抗節,誌在王室,此誠陛下稷契伊呂之佐,而虛為奸臣賊子之所誣枉,天下寒心,海內失望,惟陛下留神澄省,即時理釋,以厭人鬼喁喁之心!臣聞古之明君,必須賢佐以成政道;今台閣近臣陳蕃胡廣,及尚書朱寓荀緄劉祐魏朗劉矩尹勳等,皆國之貞士,朝之良佐,尚書郎張陵媯皓範康楊喬邊韶戴恢等,文質彬彬,明達國典,內外之職,群材並列;而陛下委任近習,專樹饕餮。外幹州郡,內幹心膂,宜以次貶黜,案罪糾罰,抑奪宦官欺國之封,案其無狀誣罔之罪,信任忠良,平決臧否。使邪正毀譽,各得其所,則咎征可消,天應可待矣!

竇武既將疏呈入,複繳上城門校尉及槐裏侯印綬,自願罷官,桓帝不許,仍將印綬發還。尚書霍諝,又表請釋放黨人,桓帝亦稍稍感悟,乃使中常侍王甫,就獄訊問。時黨人皆錮住北寺獄中,為黃門所管轄。一應人犯,類皆三木囊頭,奄立階下,王甫依次傳入,逐加詰問,有幾個略為辯白,有幾個不願多談;滂獨數次前進。王甫啟口詰滂道:“君為人臣,不知忠國,反勾結部黨,自相褒舉,評論朝廷,虛詞交構,究竟意欲何為?宜供出實情,不得欺飾!”滂答說道:“孔子有言:‘見善如不及,見惡如探湯。’滂欲使善善同清,惡惡同汙,不料朝廷反目為朋黨,難道善反為惡,惡反為善麼?”甫又詰問道:“如君等互相推舉,迭為唇齒,稍有不合,即加排斥,這是何意?”滂仰天長歎道:“古人修善,自求多福,今日修善,反陷大戮;身死以後,願將屍首埋葬首陽山側,上不負皇天,下不愧夷齊!”慨當以慷。甫聽了滂言,也湣然改容,乃命並解桎梏,返報桓帝。李膺等又多引入宦官子弟,說他同黨,宦臣亦不禁惶懼,乃向桓帝進言,以為天時當赦,桓帝才將獄中二百餘人,一概釋放;但尚留名三府,禁錮終身。一麵下詔改元,號為永康。範滂出獄後,往候尚書霍諝,並不為謝,或咎滂何不謝諝,滂答語道:“春秋時叔向坐罪,祁奚入援,未聞叔向謝恩,祁奚炫惠,滂亦效法古人,何必稱謝?”叔向祁奚皆晉人。說畢,即出都還至汝南。南陽士大夫,在道歡迎,有車數百輛,滂歎息道:“這乃反使我速禍哩!”遂從間道還鄉,不複見客。餘人亦統皆歸裏。從前鉤黨詔下,郡國都希旨舉奏,多至百數;惟平原相史弼,不奏一人,詔書前後迫促,髡笞掾吏,且使從事坐待傳舍。弼往見從事,謂平原實無黨人。從事作色道:“青州六郡,五郡有黨,敢問平原有何治化,獨無黨人?”弼亦峻詞相拒道:“先王疆理天下,劃界分境,水土異宜,風俗不同,他郡有黨,平原自無,怎得相比?若徒知趨承上司,誣害良善,是平原民居,戶戶可入黨籍了!弼寧死不敢從命!”也是個硬頭子。從事且慚且恨,回朝複旨。將加弼罪名,會因黨禁從寬,隻令弼罰俸一年;平原士人,幸免牽連,這都是史弼的厚惠,保全甚多。會稽人楊喬,由城門校尉竇武薦引,入朝為郎。喬容儀偉麗,奏對詳明,桓帝愛他才貌,欲將公主配喬;喬見群閹當道,正士一空,料知將來無甚善果,因即上書固辭。桓帝不許,定要將愛女嫁喬為妻,且令太史擇吉成婚,喬竟誓死相拒,絕粒數日,一命告終。好一個現成帝婿,棄去不為,反且如此拚生,真是奇聞!

無非是想做夷齊。

是年仲夏,京師及上黨地裂;到了仲秋,東方大水,渤海潰溢,郡國官吏,轉受中官囑托,訛言瑞應:巴郡報稱黃龍現,西河報稱白兔來,魏郡報稱嘉禾生、甘露降,種種虛誣,無一非貢諛獻媚,取悅上心。大司農張奐,因鮮卑烏桓複叛,受命為中郎將,再出督幽並涼三州,及度遼烏桓二營。烏桓素聞奐威名,不戰即降;獨鮮卑大酋檀石槐,恃勇不服,雖然引兵暫退,仍複覬覦邊疆。朝廷慮不能製,遣使封檀石槐為王,擬與和親。檀石槐不肯受命,自分屬地為東西北三部,各置酋長管領,有時輒出掠幽並涼諸州。桓帝方耽戀酒色,寵幸僉壬,私幸天下無事,隻有西北一帶,稍聞寇患,無庸多憂,不如及時行樂,與采女田聖等,朝夕縱歡,享受溫柔滋味;待至精髓日涸,疾病交侵,尚封田聖等九女為貴人,勉與綢繆,結果是脾腎皆虧,無可救藥,好好一個三十六歲的皇帝,竟至德陽前殿,奄臥不起,瞑目歸天。淫荒之主,怎得延年?總計桓帝在位,改元多至七次,為東漢時所僅見,曆數亦不過二十一年。三立皇後,無一嫡嗣,此外貴人數十,宮女百千,也不聞誕育一男。寡欲方可生男,否則,多妻何益?竇皇後情急失措,急召乃父竇武,入議立嗣,武複轉問侍禦史劉儵,擬向宗室中選立賢王,儵沈吟良久,方答出一個解瀆亭侯宏。宏係河間王開曾孫,祖名淑,父名萇,世封解瀆亭侯,母為董氏,宏襲封侯爵,年才十二。儵舉宏為對,明明是奉承竇後,好教她援引故例,借口嗣君幼弱,親出臨朝。竇武告知竇後,果然隱合後意,即使儵持節迎宏,偕同中常侍曹節,與中黃門虎賁羽林兵千人,星夜馳往河間,迓宏入都。先是桓帝初年,京師有童謠雲:“城上烏,尾畢通,公為吏,子為徒,一徒死,百乘車,車班班,入河間,河間姹女工數錢,以錢為室金為堂,石上慊慊舂黃粱,梁下有懸鼓,我欲擊此丞卿怒。”當時有人聽此童謠,無從索解。及竇氏定策禁中,迎宏至夏門亭,由竇武帶領群臣,奉宏入宮,即皇帝位,才將童謠起頭的八語,逐條推測,有跡可尋。城上烏二句,是譬喻桓帝高居九重,專知聚斂;公為吏二句,是言蠻夷叛逆,父為軍吏,子為卒徒,同時外征;一徒死二句,是前一人出征死事,後又遣兵車繼討;車班班二句,是劉儵至河間迎宏,更明白易解了;尚有後五語未曾應驗,仍留作疑團,無人剖晰。後來宏即位二年,母董氏進為太後,喜積金錢,鬻官得賄,充滿堂室,才知姹女數錢兩語,已為讖兆;至石上慊慊三語,乃指董太後貪心未足,常使人舂黃粱為食,忠臣義士,欲擊鼓諫阻,反被丞卿怒斥。可見得自古童謠,俱非無因,但不知由何人創造,成此預讖哩!半屬後人附會,不能援作鐵證。閑文少表。

且說桓帝告崩,已是永康元年的殘冬,及解瀆亭侯宏入宮即位,已在次年正月,是為靈帝,當即改元建寧。竇後已早自尊為皇太後,臨朝稱製;不待桓帝出葬,便將貴人田聖等一並處死,泄除宿忿,開手即殺宮妃,怪不得後來多難。一麵授竇武為大將軍,首握朝綱。太尉周景,因病乞休旋即逝世,司徒許栩,已先罷職,由太常胡廣繼任;司空劉茂,亦已免官,代任為光祿勳宣酆。竇太後追溯前事,憶及自己得正位中宮,全賴陳蕃周景兩人;見五十二回。景已病歿,無可報德,乃特進陳蕃為太傅,使與大將軍竇武,及司徒胡廣,參錄尚書事;複將司空宣酆免職,遷長樂衛尉王暢為司空;奉葬桓帝於宣陵,追尊嗣皇祖淑為孝元皇,夫人夏氏為孝元皇後,父萇為孝仁皇,墓號慎陵,母董氏生存無恙,號為慎園貴人,又加封竇武為聞喜侯,武子機為渭陽侯,從子紹為鄂侯,靖為西鄉侯,一門四人,同沐侯封。當由涿郡人盧植,代為寒心,特獻書諷武道:

植聞嫠有不恤緯之事,漆室有倚楹之戒,“嫠不恤其緯,而憂宗周之隕。”語見《左傳》,漆室女倚柱悲吟,憂國傷懷,事見《列女傳》。憂深思遠,君子之情。夫士立諍友,義貴切磋,《書》陳謀及庶人,《詩》詠詢於芻蕘,植誦先王之書久矣,敢愛其瞽言哉!今足下之於漢朝,猶旦奭之在周室,建立聖主,四海有係,諸公以為吾子之功,於斯為重;天下聚目而視,攢耳而聽,謂準之前事,將有景風之祚。竊繹春秋之義,王後無嗣,擇立就長,年均以德,德均則決之卜筮;今同宗相後,披圖按牒,以次建之,何勳之有?豈橫叨天功,以為己力乎?宜辭大賞,以全身名,又比者世祚不競,仍求外嗣,可謂危矣!而四方未寧,盜賊伺隙,恒嶽渤碣,尤多奸盜,將有楚人脅比,尹氏立朝之變;並見《春秋》。宜依古禮,置諸子之官,征王侯愛子,宗室賢才,外崇訓導之義,內息貪利之心,簡其良能,隨用爵之,是亦強幹弱枝之道也!

竇武得書,總道嗣君新立,大權在握,一時斷不至變動,何必聽信植言,自棄富貴?當下將來書擱置,不複留意。竇太後更封太傅陳蕃為高陽鄉侯,中常侍曹節為長安鄉侯;節當然樂受,惟蕃累疏固辭,章至十上,竟不受封。但與大將軍竇武,同心輔政,征用前司隸李膺,太仆杜密,宗正劉猛,廬江太守朱寓等,並列朝廷;又引前越雋太守荀昱為從事中郎,前太邱長陳實為掾吏,共參政事;誌在除奸,竇太後也卻悉心委任,言聽計從。不過婦女見識,容易動授,往往喜人諛言,厭聞正論。靈帝有乳母趙嬈,隨帝入宮,宮中號為趙夫人,性情狡黠,善揣人意,鎮日裏入侍太後,話長論短,深得太後歡心;還有一班女尚書,係內官總名。也俱受趙嬈籠絡,串同一氣,日夕營私,中常侍曹節王甫等,複諂事太後,與趙嬈等朋比為奸,交相煽蔽,太後反皆視為好人,有所請求,無不允許,因此屢出內旨,封拜多人。以陰遇陰,更易相惑。看官試想,如女子小人的薦引,何有賢才?太後誤為聽信,不待竇武陳蕃商量,便即授命,武與蕃不便封駁,又不忍坐視,自然懊悵異常。蕃嫉惡尤甚,嚐與武會晤朝堂,私下語武道:“曹節王甫等,在先帝時,已操弄國權,濁亂海內,百姓洶洶,無不痛心;今若不設計誅奸,後必難圖!”武點首稱善,蕃心下大喜,推席而起,歡顏別去。武乃複引同誌尹勳為尚書,令劉瑜為侍中,馮述為屯騎校尉,密商大計。適值五月朔日,日食告變,有詔令公卿以下,各言得失,蕃即前往語武道:“昔禦史大夫蕭望之,為一石顯所困,竟致自殺,況今有石顯數十輩呢?近如李杜諸公,禍及妻子,皆由權閹煽亂,正士罹殃,蕃年將八十,尚有何求?但欲為朝廷除害,佐將軍立功,所以暫留不去;今正可為了日食,斥罷宦官,上塞天變,且趙夫人及女尚書,搖惑太後,亦宜屏絕。請將軍從速措置,毋貽後憂!”武依了蕃言,便進白太後道:“向來黃門常侍,隻令給事省內,看守門戶,主管近署財物,今乃使幹預政事,謬加重任,子弟布列,專為貪暴,天下洶洶,都為此故,宜一概誅黜,掃清宮廷!”竇太後徐答道:“漢朝故事,世有宦官,但當稽察有罪,酌量加懲,怎可同時盡廢呢?”武乃先訐中常侍管霸蘇康,挾權專恣,應即加誅,太後總算依議,當由武收捕管霸蘇康,下獄處死。武又請誅曹節等人,偏太後猶豫未忍,遷延不報,陳蕃不暇久待,即上疏申請道:

臣聞言不直而行不正,則為欺乎天而負乎人;危言極意,則群凶側目,禍不旋踵,鈞此二者,臣寧得禍,不敢欺天也!今京師囂囂,道路喧嘩,競言曹節侯覽公乘昕王甫鄭颯,與趙夫人諸女尚書,並亂天下,附從者升進,忤逆者中傷,方今一朝群臣,如河中木耳。泛泛東西,耽祿畏害,陛下前始攝位,順天行誅,蘇康管霸,並伏其辜,是時天地清明,人鬼歡喜;奈何數月複縱左右?元惡大奸,莫此之甚!今不急誅,必生變亂,傾危社稷,其禍難量,願出臣章宣示左右,並令天下諸奸,知臣嫉惡,不敢為非,則宮禁清而治道可冀矣!

蕃上此疏,滿望太後感念舊惠,如言施行,誰知太後仍然擱起,並不聽用。去惡宜速,豈空言所可濟事?況太後是個女流,難道能纖手除奸嗎?那一班油頭粉麵的妖嬈,及口蜜腹劍的腐豎,已是憤恨異常,竟與這竇武陳蕃,勢不兩立了!俗語說得好:“和氣致祥,乖氣致戾。”為了朝局水火,遂致上蒼示儆,發現端倪。小子有詩歎道:

天變都從人事生,吉凶悔吝兆先呈;

漫言冥漠無憑證,星象高懸已著明。

欲知天變如何,待至下回詳敘。

觀範滂對簿之詞,原足上質鬼神,下對衾影;即其不謝霍諝,非特自白無私,且免致中官借口,謗及諝身,滂之苦衷,固可為知者道,難為俗人言也;然時當亂世,正不勝邪,徒為危言高論,終非保身之道,此範滂之所以終於不免耳。及桓帝告崩,竇後臨朝,陳蕃有德於竇後,而進列上公,竇武更位極尊親,手握兵柄,二人同心,協謀誅奸,似乎叱嗟可辦;然必不動聲色,密為掩捕,使婦寺無從預備,一舉盡收,然後奏白太後,聲罪加誅,吾料太後亦不能不從,肅清宮禁,原反手事耳!計不出此,乃徒向太後絮聒,促令除奸,何其寡謀乃爾?且陳蕃疏中,固嚐雲危言極意,則群凶側目,禍不旋踵,彼既明知誅惡之宜速,處事之宜慎,奈何尚請宣示左右耶?謀之不臧,語且矛盾,識者已知其無能為矣。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後漢演義

《後漢演義》正文
第一回 假符命封及賣餅兒 驚連坐投落校書閣 第二回 毀故廟感傷故後 挑外釁激怒外夷 第三回 盜賊如蝟聚眾抗官 父子聚麀因奸謀逆 第四回 受脅迫廉丹戰死 圖光複劉氏起兵 第五回 立漢裔淯水升壇 破莽將昆陽掃敵 第六回 害劉縯群奸得計 誅王莽亂刃分屍 第七回 杖策相從片言悟主 堅冰待涉一德格天 第八回 投真定得婚郭女 平邯鄲受封蕭王 第九回 斬謝躬收取鄴中 斃賈強揚威河右 第十回 光武帝登壇即位 淮陽王奉璽乞降 第十一回 劉盆子乞憐讓位 宋司空守義拒婚 第十二回 掘園陵淫寇逞凶 張撻伐降王服罪 第十三回 誅鄧奉懲奸肅紀 戕劉永獻首邀功 第十四回 愚彭寵臥榻喪生 智王霸舉杯卻敵 第十五回 奮英謀三戰平齊地 困強虜兩載下舒城 第十六回 詣東都馬援識主 圖西蜀馮異定謀 第十七回 抗朝命甘降公孫述 重士節親訪嚴子陵 第十八回 借寇君潁上迎鑾 收高峻隴西平亂 第十九回 猛漢將營中遇刺 偽蜀帝城下拚生 第二十回 廢郭後移寵陰貴人 誅蠻婦蕩平金溪穴 第二十一回 雒陽令撞柱明忠 日逐王獻圖通款 第二十二回 馬援病歿壺頭山 單於徙居美稷縣 第二十三回 納直言超遷張佚 信讖文怒斥桓譚 第二十四回 幸津門哭兄全孝友 圖雲台為後避勳親 第二十五回 抗北庭鄭眾折強威 赴西竺蔡愔求佛典 第二十六回 辨冤獄寒朗力諫 送友喪範式全交 第二十七回 哀牢王舉種投誠 匈奴兵望營中計 第二十八回 使西域班超焚虜 禦北寇耿恭拜泉 第二十九回 拔重圍迎還校尉 抑外戚曲誨嗣皇 第三十回 請濟師司馬獻謀 巧架誣牝雞逞毒 第三十一回 誘叛王杯酒施巧計 彈權戚力疾草遺言 第三十二回 殺劉暢懼罪請師 係郅壽含冤畢命 第三十三回 登燕然山誇功勒石 鬧洛陽市漁色貪財 第三十四回 黜外戚群奸伏法 殲首虜定遠封侯 第三十五回 送番母市恩遭反噬 得鄧女分寵啟陰謀 第三十六回 魯叔陵講經稱帝旨 曹大家上表乞兄歸 第三十七回 立繼嗣太後再臨朝 解重圍副尉連斃虜 第三十八回 勇梁慬三戰著功 智虞詡一行平賊 第三十九回 作女誡遺編示範 拒羌虜增灶稱奇 第四十回 駁百僚班勇陳邊事 畏四知楊震卻遺金 第四十一回 黜鄧宗父子同絕粒 祭甘陵母女並揚威 第四十二回 班長史搗破車師國 楊太尉就死夕陽亭 第四十三回 秘大喪還宮立幼主 誅元舅登殿濫封侯 第四十四回 救忠臣閹黨自相攻 應貴相佳人終作後 第四十五回 進李固對策膺首選 舉祝良解甲定群蠻 第四十六回 馬賢戰歿姑射山 張綱馳撫廣陵賊 第四十七回 立衝人母後攝政 毒少主元舅橫行 第四十八回 父死弟孤文姬托命 夫驕妻悍孫壽肆淫 第四十九回 忤內侍朱穆遭囚 就外任陳龜拜表 第五十回 定密謀族誅梁氏 嫉忠諫冤殺李雲 第五十一回 受一錢廉吏遷官 劾群閹直臣伏闕 第五十二回 導後進望重郭林宗 易中宮幽死鄧皇後 第五十三回 激軍心焚營施巧計 信讒構嚴詔捕名賢 第五十四回 駁問官範滂持正 嫉奸黨竇武陳詞 第五十五回 驅蠹賊失計反遭殃 感蛇妖進言終忤旨 第五十六回 段熲百戰平羌種 曹節一網殄名流 第五十七回 葬太後陳球伸正議 規嗣主蔡邕上封章 第五十八回 棄母全城趙苞破敵 盅君逞毒程璜架誣 第五十九回 誅大憝酷吏除奸 受重賂婦翁嫁禍 第六十回 挾妖道黃巾作亂 毀賊營黑夜奏功 第六十一回 曹操會師平賊黨 朱儁用計下堅城 第六十二回 起義兵三雄同殺賊 拜長史群寇識尊 第六十三回 請誅奸孫堅獻議 拚殺賊傅燮捐軀 第六十四回 登將壇靈帝張威 入宮門何進遇救 第六十五回 元舅召兵泄謀被害 權閹伏罪奉駕言歸 第六十六回 逞奸謀擅權易主 討逆賊歃血同盟 第六十七回 議遷都董卓營私 遇強敵曹操中箭 第六十八回 入洛陽觀光得璽 出磐河構怨興兵 第六十九回 罵逆賊節婦留名 遵密囑美人弄技 第七十回 元惡伏辜變生部曲 多財取禍殃及全家 第七十一回 攻濮陽曹操敗還 失幽州劉虞縶戮 第七十二回 糜竺陳登雙勸駕 李傕郭汜兩交兵 第七十三回 禦蹕蒙塵沿途遇寇 危城失守抗誌捐軀 第七十四回 孟德乘機引兵迎駕 奉先排難射戟解圍 第七十五回 略橫江奮跡興師 下宛城癡情獵豔 第七十六回 策十勝郭嘉申議 勸再進賈詡善謀 第七十七回 愎諫招尤呂布殞命 推誠待士孫策知人 第七十八回 穿地道焚死公孫瓚 害國戚勒斃董貴妃 第七十九回 袁本初馳檄療風疾 孫伯符中箭促天年 第八十回 焚烏巢曹操屢施謀 奔荊州劉備再避難 第八十一回 守孤城審配全忠 嫁二夫甄氏失節 第八十二回 出塞外繞途殲眾虜 顧隆中決策定三分 第八十三回 入江夏孫權複仇 走當陽趙雲救主 第八十四回 召周郎東吳主戰 破曹軍赤壁鏖兵 第八十五回 續嘉耦老夫得少妻 上遺箋壯年悲短命 第八十六回 拒馬兒許褚效忠 迎虎主劉璋失計 第八十七回 失冀城馬超奔難 逼許宮伏後罹殃 第八十八回 見外使奸雄代捉刀 察重傷功臣邀賜蓋 第八十九回 得漢中劉玄德稱王 失荊州關雲長殉義 第九十回 濟父惡曹丕篡位 接宗祧蜀漢開基 第九十一回 陸伯言定計毀連營 劉先主臨危傳顧命 第九十二回 尊西蜀難倒東吳使 平南蠻表興北伐師 第九十三回 失街亭揮淚斬馬謖 返漢中授計戮王雙 第九十四回 木門道張郃斃命 五丈原諸葛歸天 第九十五回 王子均昌言平亂 公孫淵戰敗受擒 第九十六回 承遺詔司馬秉權 繳印綬將軍赤族 第九十七回 猛薑維北伐喪師 老丁奉東興殺敵 第九十八回 司馬師擅權行廢立 毋丘儉失策致敗亡 第九十九回 滿惡貫孫綝伏誅 竭忠貞王經死節 第一百回 失蜀土漢宗絕祀 篡魏祚晉室開基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