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公案 作者:佚名年代:清末民初686   

《林公案》正文 第十八回 親勘災荒掃除積弊 略施小技驚走群雄

親勘災荒掃除積弊略施小技驚走群雄

且說陶澍將查賑事妥托林公之後,一麵令督標譚遊擊,挑選精兵一隊,跟隨林公出發。林公回到衙門,命張幼德、楊彪二人先往泰興,麵見許邑令,設法把陸長樹、王玉淋先行監視;自己便與譚遊擊坐船帶隊渡江,直到泰興縣碼頭停泊。那時許邑令已與張、楊二人見過,布置一切,現在聞得林公到來,已在江邊迎接。林公即傳張、楊二人上船,幼德稟明陸長樹、王玉淋已經拿到,看管在縣衙門裏。林公獎勵了幾句,又見過了知縣,即行登岸,傳見辦賑人員,略訊幾句,林公胸有成竹。

那日複查被災戶口,差官兵士一律跟同前往,命張幼德、楊彪照著被災戶口冊,挨戶逐口查驗,查完一戶,即命楊彪用油灰書查過兩字,查完一村,即命隨行書吏,照查見姓名,榜示村口,然後再查第二村,計共查得六個村莊。那戶口冊上書明十三村,被災男女人口,原載二千三百四十人;現在複查,隻有六村,共計九百十一人。林公複查完竣,見被災區域及戶口減少半數以上,不覺勃然大怒,即將泰興知縣及該區鄉董、地保等,傳齊詢問。先向泰興縣許魁問道:“此次被災戶口冊,是否係貴縣所造?何竟浮報過半數以上?當時曾否親加複查?”

許魁答道:“江北習慣,調查被災區域戶口,向例由各該鄉董責成地保檢查造冊送縣,卑職即派漕書戶房,前住複查無誤,才行申報省憲,請派委員複查,未曾親往查勘,實是卑職疏忽之罪。”林公說道:“如此說來,構弊顯然,其罪雖不在貴縣,但貴縣身為親民之官,對於災賑大事,悉委於猾吏之手,致濫支浮報,貴縣上何以對朝廷,下何以對百姓?”許魁連稱卑職知罪,懊喪退出。林公率隊回船。

王、陸二犯早已解到船上,遂即解纜渡江,直抵下關停泊。

林公率隊登岸,乘轎回衙,吩咐將王、陸二犯送發讞局,按律重辦。然後親赴督轅,麵複陶製軍,把拿犯複勘情形,詳細說明。陶澍欣然道:“老兄的強幹,簡直當世無第二人,江北連年捏荒請賑,蘇省屢次派員複查,徒起糾紛,未能檢舉弊竇,今番老兄親赴災區,隻有數日,多年積弊竟能水落石出,把持捏荒吞賑的土棍、猾吏,竟能一並拿獲,殊出兄弟意料之外。

不過今番得老兄鼎力徹查清楚,固然是江北人民的幸運,但是目前拿到王、陸二犯,從嚴法辦,自可懲一儆百,使奸吏、土棍不敢效尤,若是日久玩生,再有同等情事發生,仍不免虛耗國帑,理宜先事預防,兄弟意欲偏勞老兄妥擬賑災章程,務要防微杜漸,掃除積弊,使賑款不致虛耗,災民能得實惠。擬定之後,奏請頒行各直省,務切實施。至於那王、陸二犯,是蘇省的吞賑要犯,許令顢頇操政,自當交程中丞懲治。”林公應聲遵命,離座興辭回衙,親自擬就查災放賑章程,送交陶製軍閱看。陶澍便命折奏師爺恭繕奏折,敘明此次林公查明泰興捏荒流弊,附呈災賑章程,奏請欽定頒行,即日拜發。旋奉上諭如議辦理。

自此以後,朝廷對於林公更加倚重,正擬擢升巡撫,不料林公接得父歿家報,立刻帶印上轅門,向製軍稟明奔喪回籍情形,遺缺由陶製軍派員代理。林公回衙料理一切,連夜挈同張、楊二人登程回裏,虧得鄭氏夫人早回故裏,等到林公還家,棺殮事事由夫人主辦停當。林公居家守製,因見福建瀕臨海峽,地勢斜峻,河流水急,農業無從發展,林公欲為桑梓謀幸福,便集諸巨紳籌商。林公問道:“侯官境內,不少空地,何故不栽種雜糧,以資民食?”宋太史答道:“隻因境內多山少河,天雨則山水下衝,隨地瀦積,天晴則各處旱燎,無水灌溉,因是隻能栽植果木。”林公說道:“福州西湖麵積甚廣,若加疏浚,天雨可容山水,天晴可供灌溉,加惠農民,實非淺鮮,諸公何不疏浚呢?”宋太史答道:“開浚西湖誠屬急務,隻因經費浩繁,無從著手。”林公說道:“兄弟忝為本地居民之一,隻因從政在外,不能兼顧,現在家讀禮,疏浚西湖,義不容辭。至於經費一項,本為重要問題,愚意有三項辦法:一是在座諸公分擔捐募;二是暫借地方公款以應急需;三是請求官廳在稅捐項下,代征疏浚西湖經費。以上辦法,不知諸位意下如何?”在場紳士見林公肯負責,自然齊表同意,於是大家擔任募捐,另由林公向閩督及各司接洽移借公款,代征疏浚費用等事,一麵著手籌備報工開挖,由林公為董事,辦事認真,隻有一個月功夫,工程告竣,居民沾惠實多。

林公守到終製,奉旨補授湖北布政司。次年春,複調江寧。

隔了三個月,擢升河督,專管運河及黃河堤工,責任非常重大。

因為那黃河為中國第一巨河,上遊高峻,下遊特低,故水勢非常湍急,每當春暖冰解,及夏秋發水的時候,水勢更覺急驟,一瀉千裏,堤岸稍有鬆壞,就要決口,往往衝毀數縣田地,故爾每屆夏秋兩泛,河工最為吃緊,倘有疏虞,頓成澤國。每次決口,人民損失財產不可勝數,朝廷因此特設河道總督,專司防河工程,歲耗巨額修堤費,設備可稱周密已極,哪知決口的事,還是時常發現。朝廷選派大員查驗河工,總是不能得到個切實的複奏,素知林公辦事認真,政聲卓著,故爾特頒上諭,擢升林公為河道總督。清朝故例,外省大員升任,例須入京陛見請訓。林公在江寧接奉上諭,將藩任各事,趕辦移交,與後任交替之後,即行挈眷登程,入京陛見。

此時張幼德因兩耳重聽,告病回家,俠女紅娥,也被丈夫周保緒接到揚州,夫婦同居。紅娥拜認鄭氏夫人為義母,因為大婦悍潑,情願隨侍義母,不願夫妾同居;鄭氏夫人膝下無女,愛她猶如親生女兒。不料保緒的原配產後身亡,保緒久欲把紅娥扶正,如今天從人願,馬上函稟林公及鄭氏夫人,聲明迎歸紅娥扶正,不再續弦。鄭氏夫人,因為關係紅娥名分,不得不放她回去。紅娥臨行,留心腹使女燕兒侍奉鄭夫人;燕兒二九年華,生得嬌小玲瓏,本是鏢師的女兒,且得紅娥親傳衣缽,把全身本領一起傳授給她,加以不惜苦功練習,簡直不弱於紅娥。紅娥臨別,叮囑她道:“我和你相處既久,我的心事,你總該知道,我走了之後,你須代替我的職務,保衛林公及鄭氏夫人,你總要忠心事主,不負重托。我以義妹待你,鄭氏夫人等也必另眼相看。”燕兒感激非常,一一答應了。不料紅娥去後未及一月,林公就接到升任河督上諭,即日交卸進京。此次並無多人保護,渡浦雇驢車,一路取道入京。

那一天行經山東道上,未及傍晚,燕兒忽向鄭氏夫人說道:“請夫人向大人說一聲,傳命車夫,就此臨城落店歇夜。”鄭氏夫人訝然問道:“此刻過午未久,為時尚早,正可趕行數十裏,何必急於落店?”燕兒答道:“夫人有所不知,此間道路,不比江南平靜,走路非處處留意不可。小婢曾隨先父走鏢,山東道上,也走過幾次,故知臨城以北響馬最多,上午經過,可保平安,過午之後,踏到響馬汛地上,除非插有鏢旗的鏢車,或鏢師口喝鏢令,方可通過,以外行商過客,都不能幸免;況且小婢方才見有四個大漢,跨馬掠車而過,不象善類,故特向夫人陳說。”鄭氏夫人道:“行李中並無黃金珠寶,隻有少數川資衣服,怕什麼響馬呢?”燕兒道:“此話固然成理,但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或真的被盜,那時總多周折,也覺受累,不如提早落店,避去他們的為是。”鄭氏夫人稱善,使命從人將此意告知林公,吩咐車夫就此地尋客店歇夜。車夫本是走慣江湖的,也知前行多響馬,便欣然應命,驅車到招商客店門前停車,店小二趕來招待。林公夫婦下車,到客店內擇定房間,稍事休息,行李自有常福搬入後麵客房中安頓。

到了黃昏過後,大家用過晚餐,林公先自安睡,房中共設三榻,林公臥正中,夫人臥左邊,右邊一榻,留給燕兒。那燕兒服侍夫人安歇後,即向行李箱中檢出針線,兀坐燈下,做自己的繡鞋。鄭氏夫人因燕兒日間一席話,盤旋在胸,故翻來覆去,不得入夢。街坊上已鏜鏜敲二更,見燈火未熄,舉眼看時,見燕兒還坐在燈前做針線,就開口說道:“燕兒為什麼還不睡覺呢?來朝要趕早站的,早早地安睡吧!”燕兒答道:“小婢因足上鞋兒破舊,進京去不像樣兒,打算趕做一雙新鞋來替換。

夫人自請穩睡,小婢再做一會,也要睡了。”鄭氏夫人也不多說。燕兒又做了一會,便收拾針線,吹滅燈火,登床睡覺。她等到林公和夫人熟睡之後,又悄悄地起身,就沿窗暗處坐定。

燕兒畢竟是鏢師之女,對於江湖上的情形熟悉,她因日間見了那四個大漢之後,故早就歇店,又恐今晚有響馬來算計,故爾悄然兀坐窗下防守。直守到三更過後,正覺疲倦欲眠,忽然聽得窗外石子落下的響聲,明知是夜行人的問路石子,接著又見窗上有黑影閃過,暗想:不出我之所料,盜匪竟然來了!

虧得早有準備,不曾熟睡,否則豈不受了他們的暗算。一邊想,一邊忙向窗縫中窺探,隻見庭中站立四個大漢,一律皂布抹頭,身穿黑色夜行衣,長短不一,麵貌看不清楚,模樣兒好似日間在大道上遇見的響馬。心想:我是個年輕弱女,從未經過大敵,這四個盜匪,善者不來,來者不善,若開門出去迎敵,彼眾我寡,雙拳難敵四手,如何可以取勝;況且盜匪目力精明,日間掠車而過,行李中沒有金銀,豈有不知,現在竟深夜趕來,不肯放鬆,察他們的來意,似乎不在金錢,必然另有作用,或專來尋我們大人的事,也未可知。今天他們共有四人同來,我若出去迎敵,室內無人照顧,他們若剩出一人進來,豈不危險?

萬一大人有三長兩短,又如何對得起他呢?照此情形,隻好死守在此,他們來時,便行出手,他們不來,隻當不知,倒也是雙方兼顧,以逸待勞的法子。

她打定主意之後,仍舊伏在窗縫間窺望,那時隻見兩個大漢已撲到窗前,前麵一個先貼近紙窗,用舌尖舐破一個小孔,向內張望,所幸房中火光全無,黑黝黝瞧不見什麼。燕兒卻在暗處望明處,看得清清楚楚。她就伸手入針囊中,摸出兩支純綱煉就三寸三分長的太陽針來,一手拈定,覷了個準頭,纖手一揚,隻見兩條細線般的白光,直穿紙窗而出,向盜匪雙目中猛力刺進,直貫腦海,那人隻喊得哎喲兩字,立刻倒地。後麵的那個見此情形,弄得莫名其妙,便將頭湊向窗孔中瞧看。那時,燕兒見出手奏功,一盜已經栽倒,頓覺精神大振,又摸出兩支太陽針在手,此時恰好那二個又湊到窗上,燕兒瞧得真切,轉手一摔,兩絲白光過處,窗外忽然狂叫一聲,接著撲通一聲,分明第二個又栽倒了。此時那在外把風的兩個,見了如此情形,料必室內有能人埋伏,不敢冒昧破扉殺人,恐怕再中暗器;又隻道二人未死,立即各馱一人,躍登屋頂而逃。

燕兒暗暗歡喜,見二盜背屍而去,不覺說道:“沒眼賊囚,竟敢來姑姑前獻醜,真是自己討死!”此時林公剛正一覺醒來,聽得燕兒在暗中自言自語,就問道:“燕兒你在那裏說什麼?”

燕兒答道:“靠大人洪福,剛才來四個盜匪,已被小婢傷了兩個,兩個背馱受傷盜匪,越牆逃去了。”林公說道:“難得你有此絕技,不愧是紅娥的義妹!”說到這裏,鄭氏夫人也聞聲驚醒,互相慶賀。

究竟那四個盜匪為何行刺林公,是否有人指使?

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林公案

《林公案》正文
第一回 試秋闈良材獲售 參縣幕奇案親查 第二回 片言折獄名重公卿 老役緝捕石打太守 第三回 身入諫台揭參降將 心存叵測謀刺賢臣 第四回 愛賢才老師薦幕友 入險境俠女救書生 第五回 長途仆仆響馬追蹤 良夜迢迢霜鋒飛至 第六回 以德服人釋放刺客 告養歸裏飽受虛驚 第七回 訪能人酒客說真話 受愚弄幹役入牢籠 第八回 捉鹽梟老謀深算 訪惡霸微服私行 第九回 金雞湖惡霸行凶 白石洞賢臣受困 第十回 遇義俠林公脫險 入江湖惡霸棄家 第十一回 俠恩爵討差拿要 莽楊彪出手打高僧 第十二回 首凶正法大快人心 義士探莊共商良策 第十三回 探葛莊楊彪陷機關 拿惡棍幼德奮神勇 第十四回 史大娘報德追贓 邱船主以寡勝眾 第十五回 巧遇凶徒甕中捉鱉 私通寡婦海底翻瀾 第十六回 宿山村俠士鋤強 奉上諭賢臣升任 第十七回 酒客說出逃荒惡習 吏胥串吞賑濟巨金 第十八回 親勘災荒掃除積弊 略施小技驚走群雄 第十九回 赴東河巡三門砥柱 登北岸睹隻手拔船 第二十回 獲正犯解案銷差 吐真情同仇敵愾 第二十一回 利國驛巡撫被擄 抱犢峪名捕購線 第二十二回 史林恩棄暗投明 張保仔獸心人麵 第二十三回 任封圻保障東南 查漕弊救濟州縣 第二十四回 買缸尋釁巧遇名家 聚眾複仇又逢大吏 第二十五回 撈淺拉舟運河冰凍 奸姑殺嫂命案奇冤 第二十六回 遭誣陷無辜被逮 得真情奮勇緝凶 第二十七回 幫匪囊空劫漁船 令尹幕客弄玄虛 第二十八回 充巡捕化裝查案 接公文添差緝凶 第二十九回 王安福奮勇捉幫頭 史林恩渡江獲要犯 第三十回 訪命案跑堂泄真相 緝凶首縣署請添差 第三十一回 悍幫頭菜館遭擒獲 小糧戶茶肆發牢騷 第三十二回 茶肆無聊暢談漕弊 謾藏誨盜忽見奇人 第三十三回 俠丐冰筵悵懷陳跡 賢臣規劃重整漕規 第三十四回 秋汛屆期履勘險要 堤防鞏固江漢安瀾 第三十五回 施老海小試富陽法 黃爵滋請禁鴉片煙 第三十六回 厲煙禁加重論罪 擬複奏附列良方 第三十七回 陳錦堂戒煙得美缺 楊天德匿怨訪同僚 第三十八回 至友告訐變生意外 美姬設計妙絕人寰 第三十九回 助力感恩委身擅寵 失官盜印報怨相當 第四十回 奏請禁煙維持銀價 拿獲販土重擬罪名 第四十一回 美鳳姑喬裝護親夫 賢觀察奉委訪猾吏 第四十二回 遇樵夫問路曆險境 見逃犯假意說卑詞 第四十三回 繳煙槍當場燒毀 施丸藥普渡眾生 第四十四回 論煙害追源往事 聞嚴禁運動權奸 第四十五回 權奸得賄倒行逆施 公憤難平上疏抗議 第四十六回 尤協鎮狂妄辱欽差 鄧製軍直言論權相 第四十七回 移檄英主會禁種煙 傳諭夷販呈繳存土 第四十八回 絕供給降服英領事 繳鴉片稟複林欽差 第四十九回 移節虎門收繳煙土 激惱領事遣回夷船 第五十回 撒鹽灰銷毒務盡 驗水量夾帶難瞞 第五十一回 傷人命嚴正交涉 關天培添建炮台 第五十二回 義律霸阻夷船入口 英皇怒派軍艦示威 第五十三回 輕啟兵端損船折將 火攻匪艇焦頭爛額 第五十四回 澳門交兵英將逃遁 定海失守林公見疑 第五十五回 功罪倒持林公去位 昏庸瀆職琦善私和 第五十六回 失虎門關提督殉國 戰省河楊參讚揚威 第五十七回 賠兵費捏詞蒙聽 墾邊疆遣戍立功 第五十八回 長都統殉難乍浦城 陳提督炮毀英兵艦 第五十九回 良將陣亡議和辱國 賢臣開複奉旨平番 第六十回 化民釋怨匪患肅清 暴病歸真全書結束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