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作者:佚名年代:北宋2951   

《百家姓》正文 卷一百六十八 莫

曆史來源

源流一
顓頊號稱高陽氏,後分衍有八個氏族,活動中心在帝丘一帶(今河南濮陽),曾在奪權鬥爭中擊敗共工氏。顓頊重視人事治理,努力發展農業,曾命南正重、火正黎“絕天地通”,實行人神分職,標誌著原始宗教向神權的過渡。
據史籍《三郡記》和《姓氏考略》記載,上古帝顓頊造鄚陽城(今河北任丘、平鄉一帶),其支庶子孫定居於鄚陽城,後人去“邑”為“莫”,以地名為姓氏,世代稱莫氏至今,史稱莫氏正宗。莫氏族人皆奉顓頊為莫氏的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莫敖之官職,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羋姓為祝融八姓之一,亦出自顓頊。其後裔在西周初期建有羋姓大國,即荊國,後改稱楚國。據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由陳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韻書的基礎上編修而成的典籍《大宋重修廣韻》中記載,春秋時期,楚國有莫敖之職,亦稱莫囂,是與令尹地位相同的官職,並行執掌楚國之國政。在史籍《淮南子·修務訓》中則稱“莫敖”為“莫囂”,指出其原為楚國最高行政官職,軍、政兩事一把抓。到楚武王熊通開始稱王時,莫敖之職仍然存在,後來楚武王嫌其官位太重,改以令尹為重臣,與莫敖相互製約。在史籍《左傳》的記載中,以令尹與莫敖並提,當處於同等地位。楚武王以後的出國曆代君主,將莫敖廢置不常,後來在史籍《左傳·襄公十五年》中記敘楚國封官之事時,列莫敖於令尹、右尹、大司馬、右司馬、左司馬之後,說明莫敖的地位逐漸降低。今學者楊伯峻在《春秋左傳注》中稱莫敖本相當於大司馬,後降至左司馬之下。
其後世子孫中有以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莫氏,世代相傳至今。著名的屈原家族便世居此官職,故莫氏也有一部分是由屈氏的分支改姓而形成的。

源流三
源於媯姓,出自上古聖君虞舜之祖幕,屬於避難改姓為氏。據史籍《通誌·氏族略》記載,莫字即幕字的省文,望出钜鹿郡、江陵郡。
幕,乃是上古聖君虞舜之祖。莫氏和幕氏同宗同源,該支莫氏隻是幕氏的簡筆形式,後族人有為避戰亂之難去“巾”取諧音字“莫”為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鄚姓,屬於以居邑名稱簡筆為氏。該支莫氏,起源於漢朝時期河北鄚州。鄚氏出周宣王姬靜,將其次子姬望封賜於鄚州(今河北平鄉、任縣、晉縣一帶),其後裔子孫因地為姓氏,稱鄚氏。
姬望的後裔傳至第二十一世孫鄚振揚(姬振揚),因功在漢室,於漢高祖劉邦七年(公元前200年)授其為執戈郎,漢高祖還特賜改其姓為莫,此後稱莫振揚,成為該支莫氏始祖。

源流五
源於匈奴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匈奴賀蘭部莫何弗,屬於以官職稱謂漢化為氏。匈奴賀蘭部首領稱謂中有莫何弗。“莫何弗”,乃古匈奴語“副酋”之稱,這在《隋書·室韋傳》中有記載“每部置莫何弗以貳之。”莫何弗有世襲的慣例。
在莫何弗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莫何弗氏,後漢化省文為單姓莫氏,逐漸融合於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黨項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唐五代之後建立西夏王朝的黨頊族,其中有以單字漢姓莫為氏者,後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魏書·官氏誌》記載: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在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遷都洛陽之後,大力深化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將鮮卑拓拔部中原複姓邢莫氏、莫那婁氏、莫折氏等部落,均改漢姓為莫氏,其後東胡分支中的蠕蠕民族(丁零、鐵勒)中亦有改漢姓為莫氏者。

源流八
源於庫莫奚族,出自金國時期庫莫奚部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姓觽》中特別說明:“庫莫奚族有莫氏。”庫莫奚族這一名稱始見於北魏登國三年(公元388年),這一稱號的出現,實際上是在公元四世紀中葉鮮卑宇文部被慕容皝攻破後不久,自此以後,史書對庫莫奚族就有了不間斷的記載,直到公元十三世紀以後才不見其名,前後存在近千年。“庫莫奚”一詞是鮮卑語音譯,漢役“沙、沙粒、沙漠”。從含義揣測,這一族稱當因其境內多沙漠而得名。公元六世紀下半葉的隋朝時期,省去庫莫,單稱“奚”,此後單一的“奚”字成了族稱。
在金國末期居住東北地區的,又有相當一部分族人融入了蒙古族、滿族、錫伯族等少數民族中。其中滿族的穆齊氏即庫莫奚氏族後裔,滿語為MukiHala,世居鄂漠和索羅,後多冠漢姓為莫氏、穆氏等。

源流九
源於蒙古族,出自遼國時期的契丹乃蠻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誌·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奈曼氏,亦稱那莫氏,滿語為NaimanHala,源於遼國時期契丹乃蠻部,以部為氏,後在元朝初期融為內紮薩克蒙古奈曼部,世居敖漢(今內蒙古赤峰敖漢旗)、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所冠漢姓即為莫氏。

源流十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誌·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圖們氏,亦稱圖莫圖氏,滿語為TumenHala,漢義“萬”,滿族最古老的姓氏,源於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陀幔,以及金國舊部“駝滿”,以部為氏,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後多冠漢姓為萬氏、圖氏、門氏、莫氏等。
⑵.滿族莽果氏,滿語為ManggoHala,姓氏,亦稱蒙棍氏,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所冠漢姓為莫氏、白氏。
⑶.滿族莫勒特氏,滿語為MoreHala,亦稱墨哷氏,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後改漢姓為莫氏、梅氏、墨氏。
⑷.滿族舒穆哩氏,亦稱蘇某力氏,滿語為SumuriHala,世居海蘭木(今黑龍江瑗琿黑河鎮對岸海蘭泡)、薩爾碧圖(今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與鄂倫春自治旗交界處諾敏河中遊),後多冠漢姓為莫氏、舒氏。

源流十一
源於達斡爾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黑龍江誌稿》、《清朝通誌·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達斡爾族莫爾登氏,亦稱孟爾丁氏、孟爾的音氏、墨爾丹氏、莫塔哈利氏,滿語為MordinHala,世居黑龍江布特哈地方(今嫩江流域和大小興安嶺),後多冠漢姓為莫氏、孟氏、蒼氏。
⑵.達斡爾族墨勒哲哷氏,亦稱莫爾哲勒氏,滿語為MoljereHala,漢義“用刀複仇”,世居鬆花江、黑龍江、巴林(今黑龍江伯力、俄羅斯哈布羅夫斯克)、白石(今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阿穆達(今黑龍江哈爾濱山彥倭和)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孟氏、曹氏、莫氏等。

源流十二
源於布依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布依族中,有以莫為姓氏者。貴州獨山人莫與儔、莫友芝、莫庭芝三父子皆為布依族人,該莫氏族人所建立的“影山文化學派”對西南地區影響深遠。
近代民族學家、姓氏學家多認為:西南少數民族是上古三苗族的後裔,也就是上古薑姓蚩尤部族的後裔,因此,西南少數民族原居中原地區,後逐漸分播至西北、西南地區,與中原各大姓氏實是同根。

家族名人

莫邪
本為春秋人名,後來比喻鋒利精美的劍。吳王命令幹將鑄劍,鐵汁不下,於是妻子莫邪問:“鐵汁不下,怎麼辦?”幹將回答說:“古時候的鑄劍大師歐冶鑄劍,鐵汁不下,於是讓女人擔任爐神,很快就成功了。”莫邪聽到這,立即竄入火中,鐵汁流出,於是鑄成兩把利劍。雄的叫幹將,雌的叫莫邪。

莫含
東漢左將軍,穆帝很賞識他的才能,經常讓他參與討論軍事機密、國家大事。後來被封為關中侯。

莫愁
南北朝時期,河南洛陽人,十五歲嫁為盧家婦。或將石城誤為石頭城(今江蘇南京),今其地有莫愁湖。典出南朝梁.蕭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南朝梁武帝蕭衍詩《莫愁歌》中人物,洛陽美女,心靈手巧,十五嫁入富室盧家,十六生兒阿侯,在盧家富貴終老。著名的詩人李商隱有一首詩是寫她的:“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詩人筆下的“莫愁”,真正是位“解語花”。

莫含孫
莫雲弟,道武帝時以功賜爵東宛侯。因侍宴不敬獲罪,黜為濟陽太守。後令其監造平城。因久而懈怠,賜死。

莫琮
宋代的官吏,字叔方。仁和人。曆經明、福兩州官。他的品行相當高尚,並且教子有方。他有五個兒子元忠、若晦、似之、若拙、若衝俱登科。當時人們把他們比作是“燕山五寶”。

莫蒙
湖州人,宋代官吏、學者。在太學讀書時,以文鳴京師。就特科出仕,由縣丞累官至通化軍知府。工詩,詞尤婉麗。有《臥駝集》。

莫勝
鬆江府華亭(今屬上海)人,明代書畫家。曾任虎賁左衛經曆。工書畫,善繪魚。

莫藏
浙江海鹽人,字用行,號素軒,明代學者、書畫家。其博涉經史,能詩,工書畫。有《素軒稿》、《五音字書辨訛》等。

莫駿
廣西省平樂人,明代官吏。舉人出身,官至南京戶部員外郎。做官二十餘年,人稱廉潔。

莫矜
廣西省融水永樂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來任中共融縣支部書記,融縣特支副書記,抗日挺進隊政治指導員,中共桂黔邊區工委書記,桂黔邊區人民保衛團政委兼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柳北總隊政委兼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曆任柳州專署副專員、自治區統戰部副部長、自治區冶金局副局長等職務。

莫修符
唐朝文人。光化二年任融州刺使。他所寫的《桂林風土記》,很有文化價值,文才也很好。世傳的佳作。

莫宣卿
字仲節,號片玉。廣東省封開人。廣東的第一個狀元。幼年時他的生父病逝,遂與母親隨繼父生活。由於繼父的家境較富裕,他得以入學堂讀書。相傳莫七歲時已學會吟詩寫對聯,12歲時即參加科舉考試並中秀才,被鄉人稱譽為“神童”。唐大中五年(851年),17歲的莫宣卿赴京城參加廷試獲中製科狀元,從而成為廣東曆史上科舉考試的第一個狀元,並是始隋唐以科舉取士以來年齡最小的狀元。莫宣卿考取狀元後,被任為翰林書院修撰。其後他還鄉省親,因母親不願隨其北上定居,莫遂上書朝廷請求改委他在南方任職以奉養母親。唐文宗允準,改委他浙江台州別駕(刺史的副職)。他即奉母攜眷往台州上任,但未到台州卻病逝於途中。莫宣卿的生平業跡不顯,存世的詩作也僅三首半,但由於是廣東曆史上的第一個狀元,他的傳奇式事跡及影響仍在嶺南文化史上占有不容忽略的地位,為後人所尊崇。

莫君陳
湖州歸安(今浙江省湖州)人,北宋官吏。仁宗時進士。神宗熙寧年間新置**科,中首選,為王安石所倚重。有《月河所聞集》。

莫伯鎔
湖州歸安(今浙江省湖州)人,少有超乎世俗之誌,年五十即歸休,請名師教誨其子。子三人皆登科,時號“三莫”。長子莫濟後又中博學鴻詞科,居官給事中時,因反對外戚張說被罷職,後仕至司農少卿。次子莫汲曾為國子監正,因得罪秦檜被貶化州知府。三子莫衝亦曾中博學鴻詞科,官任明州長史,以循良稱。

莫如忠
鬆江府華亭人,明代官吏、學者。嘉靖年間進士,累官浙江布政使。善草書、詩文有體要。有《崇蘭館集》。

莫如足
廣州府新會人,明代大臣。嘉靖年間進士。由庶吉士擢禦史,曾經彈劾仇鸞,有直聲。官至大理左丞,數伸冤獄。

莫友芝
清朝時期道光舉人,獨山人。少年時期就很喜歡讀書精通蒼雅故訓六藝名物製度,旁及金石目錄家言。工於詩,他的書法也很好,在當時與遵義的鄭珍齊名,當時號稱“鄭莫”。著作有:《聲韻考略》、《遵義府製》、《過庭碎》、《唐本說文木部芊異》。

莫是龍
明代畫家,字雲卿,華亭人。後來更字廷韓,號秋水,又號後明。十歲就能寫詩作對。擅長於書畫,著有《石秀齋集》、《畫說》等。

莫洛
清初大臣。莫洛初授刑部理事官,康熙六年,擢左副都禦史。七年,出為山西陝西總督,後累遷工部郎中。諡忠湣,授世職拜他喇布勒哈番兼拖沙喇哈番。子常安,襲。

莫我愚
湖南省善化(今長沙)人,清代書畫家。工詩,不喜為時文。於真、行、草書、指頭書、筋頭書,皆不學而能。工法山水,尤善寫照,所繪莫不神態畢肖。

莫與儔
貴州省獨山人,清代官吏、學者。嘉慶四年進士,曾任鹽源知縣,後改遵義府學教授。有《貞定先生遺集》。

莫仕睽
清朝廣西平南人。參加太平軍,清鹹豐六年為刑部尚書。鹹豐十一年升遷為開朝王宗殿前忠誠伍天將,任藩鎮統官。曾處理外交事務,後來封為補王。同治三年發覺李秀成的妻舅宋永祺在天京陰謀叛亂,與浙江的巡撫曾國荃暗中勾結,於是他當麵指責李秀成,並帶領軍隊將宋永祺從忠王府中抓獲逮捕。天京陷落以後,他回家鄉平南。逝世的時候有70歲。

莫桂蘭
(1892-1982),廣東高州人,自幼得家傳跌打醫術和莫家功夫,為黃飛鴻第四任夫人,隨夫學得一身武藝,曾出任福軍拳術教練和鄧芳“義勇堂”助教。黃飛鴻去世後,她先後創辦“黃飛鴻國術社”和“黃飛鴻健身學院”,將黃飛鴻的武藝發揚光大。

地望分布

廣東省肇慶市,廣東省高要市

 
舉報收藏 0打賞 0

《百家姓》

《百家姓》正文
卷一 趙 卷二 錢 卷三 孫 卷四 李 卷五 周 卷六 吳 卷七 鄭 卷八 王 卷九 馮 卷十 陳 卷十一 褚 卷十二 衛 卷十三 蔣 卷十四 沈 卷十五 韓 卷十六 楊 卷十七 朱 卷十八 秦 卷十九 尤 卷二十 許 卷二十一 何 卷二十二 呂 卷二十三 施 卷二十四 張 卷二十五 孔 卷二十六 曹 卷二十七 嚴 卷二十八 華 卷二十九 金 卷三十 魏 卷三十一 陶 卷三十二 薑 卷三十三 戚 卷三十四 謝 卷三十五 鄒 卷三十六 喻 卷三十七 柏 卷三十八 水 卷三十九 竇 卷四十 章 卷四十一 雲 卷四十二 蘇 卷四十三 潘 卷四十四 葛 卷四十五 奚 卷四十六 範 卷四十七 彭 卷四十八 郎 卷四十九 魯 卷五十 韋 卷五十一 昌 卷五十二 馬 卷五十三 苗 卷五十四 鳳 卷五十五 花 卷五十六 方 卷五十七 俞 卷五十八 任 卷五十九 袁 卷六十 柳 卷六十一 酆 卷六十二 鮑 卷六十三 史 卷六十四 唐 卷六十五 費 卷六十六 廉 卷六十七 岑 卷六十八 薛 卷六十九 雷 卷七十 賀 卷七十一 倪 卷七十二 湯 卷七十三 滕 卷七十四 殷 卷七十五 羅 卷七十六 畢 卷七十七 郝 卷七十八 鄔 卷七十九 安 卷八十 常 卷八十一 樂 卷八十二 於 卷八十三 時 卷八十四 傅 卷八十五 皮 卷八十六 卞 卷八十七 齊 卷八十八 康 卷八十九 伍 卷九十 餘 卷九十一 元 卷九十二 卜 卷九十三 顧 卷九十四 孟 卷九十五 平 卷九十六 黃 卷九十七 和 卷九十八 穆 卷九十九 蕭 卷一百 尹 卷一百零一 姚 卷一百零二 邵 卷一百零三 湛 卷一百零四 汪 卷一百零五 祁 卷一百零六 毛 卷一百零七 禹 卷一百零八 狄 卷一百零九 米 卷一百一十 貝 卷一百一十一 明 卷一百一十二 臧 卷一百一十三 計 卷一百一十四 伏 卷一百一十五 成 卷一百一十六 戴 卷一百一十七 談 卷一百一十八 宋 卷一百一十九 茅 卷一百二十 龐 卷一百二十一 熊 卷一百二十二 紀 卷一百二十三 舒 卷一百二十四 屈 卷一百二十五 項 卷一百二十六 祝 卷一百二十七 董 卷一百二十八 梁 卷一百二十九 杜 卷一百三十 阮 卷一百三十一 藍 卷一百三十二 閔 卷一百三十三 席 卷一百三十四 季 卷一百三十五 麻 卷一百三十六 強 卷一百三十七 賈 卷一百三十八 路 卷一百三十九 婁 卷一百四十 危 卷一百四十一 江 卷一百四十二 童 卷一百四十三 顏 卷一百四十四 郭 卷一百四十五 梅 卷一百四十六 盛 卷一百四十七 林 卷一百四十八 刁 卷一百四十九 鍾 卷一百五十 徐 卷一百五十一 邱 卷一百五十二 駱 卷一百五十三 高 卷一百五十四 夏 卷一百五十五 蔡 卷一百五十六 田 卷一百五十七 樊 卷一百五十八 胡 卷一百五十九 淩 卷一百六十 霍 卷一百六十一 虞 卷一百六十二 萬 卷一百六十三 支 卷一百六十四 柯 卷一百六十五 昝 卷一百六十六 管 卷一百六十七 盧 卷一百六十八 莫 卷一百六十九 經 卷一百七十 房 卷一百七十一 裘 卷一百七十二 繆 卷一百七十三 幹 卷一百七十四 解 卷一百七十五 應 卷一百七十六 宗 卷一百七十七 丁 卷一百七十八 宣 卷一百七十九 賁 卷一百八十 鄧 卷一百八十一 鬱 卷一百八十二 單 卷一百八十三 杭 卷一百八十四 洪 卷一百八十五 包 卷一百八十六 諸 卷一百八十七 左 卷一百八十八 石 卷一百八十九 崔 卷一百九十 吉 卷一百九十一 鈕 卷一百九十二 龔 卷一百九十三 程 卷一百九十四 嵇 卷一百九十五 邢 卷一百九十六 滑 卷一百九十七 裴 卷一百九十八 陸 卷一百九十九 榮 卷二百 翁 卷二百零一 荀 卷二百零二 羊 卷二百零三 於 卷二百零四 惠 卷二百零五 甄 卷二百零六 曲 卷二百零七 家 卷二百零八 封 卷二百零九 芮 卷二百一十 羿 卷二百一十一 儲 卷二百一十二 靳 卷二百一十三 汲 卷二百一十四 邴 卷二百一十五 糜 卷二百一十六 鬆 卷二百一十七 井 卷二百一十八 段 卷二百一十九 富 卷二百二十 巫 卷二百二十一 烏 卷二百二十二 焦 卷二百二十三 巴 卷二百二十四 弓 卷二百二十五 牧 卷二百二十六 隗 卷二百二十七 山 卷二百二十八 穀 卷二百二十九 車 卷二百三十 侯 卷二百三十二 蓬 卷二百三十三 全 卷二百三十四 郗 卷二百三十五 班 卷二百三十六 仰 卷二百三十七 秋 卷二百三十八 仲 卷二百三十九 伊 卷二百四十 宮 卷二百四十一 寧 卷二百四十二 仇 卷二百四十三 欒 卷二百四十四 暴 卷二百四十五 甘 卷二百四十六 鈄 卷二百四十七 曆 卷二百四十八 戎 卷二百四十九 祖 卷二百五十 武 卷二百五十一 符 卷二百五十二 劉 卷二百五十三 景 卷二百五十四 詹 卷二百五十五 束 卷二百五十六 龍 卷二百五十七 葉 卷二百五十八 幸 卷二百五十九 司 卷二百六十 韶 卷二百六十一 郜 卷二百六十二 黎 卷二百六十三 薊 卷二百六十四 溥 卷二百六十五 印 卷二百六十六 宿 卷二百六十七 白 卷二百六十八 懷 卷二百六十九 蒲 卷二百七十 邰 卷二百七十一 從 卷二百七十二 鄂 卷二百七十三 索 卷二百七十四 鹹 卷二百七十五 籍 卷二百七十六 賴 卷二百七十七 卓 卷二百七十八 藺 卷二百七十九 屠 卷二百八十 蒙 卷二百八十一 池 卷二百八十二 喬 卷二百八十三 陽 卷二百八十四 鬱 卷二百八十五 胥 卷二百八十六 能 卷二百八十七 蒼 卷二百八十八 雙 卷二百八十九 聞 卷二百九十 莘 卷二百九十一 黨 卷二百九十二 翟 卷二百九十三 譚 卷二百九十四 貢 卷二百九十五 勞 卷二百九十六 逄 卷二百九十七 姬 卷二百九十八 申 卷二百九十九 扶 卷三百 堵 卷三百零一 冉 卷三百零二 宰 卷三百零三 酈 卷三百零四 雍 卷三百零五 郤 卷三百零六 璩 卷三百零七 桑 卷三百零八 桂 卷三百零九 濮 卷三百一十 牛 卷三百一十一 壽 卷三百一十二 通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