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作者:佚名年代:北宋2949   

《百家姓》正文 卷二百四十五 甘

曆史來源
甘(Gān)姓源出:
甘氏之先,黃帝第十三子,名中,封於甘,子孫以國為氏。曆虞夏世為諸侯,其地在有扈國之南郊。至商有盤公賢德萃拔高宗師焉,迨至周,仍世為諸侯,數千餘年子孫蕃衍散居天下。(來自《甘氏源流記》)
其他說法:
1、出自姒姓,以國名為氏。夏朝時,有諸侯國甘國(在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南),其君主家族在亡國後散居各地,以原封國名為姓,成為甘姓的一支。
2、出自子姓,以祖字為姓。據《姓纂》、《姓譜》所載:“甘,武丁臣甘盤之後。”商朝時,高宗武丁曾就學於甘盤,後武丁為商王,遂用甘盤為相。甘盤的後代子孫以祖上的名字為姓,遂成甘姓。
3、出自姬姓,以地名為氏。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載:“周武王同姓,於畿內為諸侯,因氏焉,甘伯恒公是也,秦有甘茂、甘羅”。即周武王時,封同族人於畿內為諸侯王,其中有封於甘地者,稱甘伯。後有甘伯恒公,其後代亦為甘姓。這一支甘氏,最初的發祥之地是在周天子的王畿之內。當時所謂的王畿,是指現在以陝西長安為中心的四周之地。根據考證,現在陝西省鄠縣的西南,當時就是以甘為名,因此,陝西鄠縣一帶,一向就認為是甘氏的發源地,跟每一個甘姓人的關係,都極為深長。
4、出自春秋時甘國昭公之子帶,其後人以甘為氏。

家族名人
甘盤
生卒年不詳,中國商朝名臣。
甘盤初為商王小乙大臣,在小乙六年受命教導小乙的繼承人武丁。是為“帝師”身份“。武丁繼位後,封甘盤為卿士,為主要輔佐大臣之一,稱他”舊學“,從此甘姓以”舊學“為堂號。據史書記載:「在武丁時,則有若甘盤」,孔安國傳:「高宗(武丁)即位,甘盤佐之,後有傅說」。據今本《竹書紀年》記載:「小乙六年,命世子武丁居於河,學於甘盤。武丁即位後,「居殷,命卿士甘盤」。
甘德
甘德,戰國時楚國人(一說是齊國人),中國著名天文學家。經過長期的天象觀測,甘德與石申各自寫出一部天文學著作。後人把這兩部著作結合起來,稱為《甘石星經》,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書裏記錄了八百顆恒星的名字,其中一百二十一顆恒星的位置已被測定,是世界最早的恒星表。書裏還記錄了木、火、土、金、水等五大行星的運行情況,並指出了它們出沒的規律。甘德著有《天文星占》8卷、《歲星經》等,這些著作的內容多已失傳,僅有部分文字為《唐開元占經》等典籍引錄,從中可以窺知他在恒星區劃命名、行星觀測與研究等方麵有所貢獻。三國時陳卓總結甘德、石申夫和巫鹹三家星,得到中國古代經典的283星官1464星的星官係統,其中取用甘氏星官者146座(包括28宿在內),可見甘德對全天恒星區劃命名的工作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跡象表明,甘德還曾對若幹恒星的位置進行過定量的測量,可惜其結果大多湮沒不存。甘德對行星運動進行了長期的觀測和定量的研究。他發現了火星和金星的逆行現象,他指出“去而複還為勾”,“再勾為巳”,把行星從順行到逆行、再到順行的視運動軌跡十分形象地描述為“巳”字形。甘德還建立了行星會合周期(接連兩次晨見東方的時間間距)的概念,並且測得木星、金星和水星會合周期值分別為:400日(應為398.9日)、587.25日(應為583.9日)和136日(應為115.9日)。他還給出木星和水星在一個會合周期內見、伏的日數,更給出金星在一個會合周期內順行、逆行和伏的日數,而且指出在不同的會合周期中金星順行、逆行和伏的日數可能在一定幅度內變化的現象。甘德還以占星家聞名,是在當時和對後世都產生重大影響的甘氏占星流派的創始人,他的天文學貢獻同其占星活動是相輔相成的。甘德的天文學貢獻,與其他各家相比,在戰國時代是最大的。
甘羅
戰國時期著名小神童,楚國下蔡(今安徽省鳳台)人。出身於當時秦國的名門,是秦武王左相甘茂的孫子,年12歲事秦相呂不韋從政,做事胸有成竹,善於言辯,為秦國使於趙國,趙王不但躬親郊迎,而且在甘羅的伶牙俐齒之下,心甘情願地割五城以事秦。結果,未費一兵一卒而淨得五城。甘羅回到秦國之後,就被高拜為上卿,為後世留下了這麼一段充滿著傳奇意味的故事。
甘英
(生卒年不詳),字崇蘭,東漢人。曾於漢和帝永元九年(97年)奉西域都護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羅馬帝國)。他率領使團一行從龜茲(今新疆庫車)出發,經條支(今伊拉克境內)、安息(即波斯帕提亞王國,今伊朗境內)等諸國,到達了安息西界的西海(今波斯灣)沿岸,但未能到達他的目的地大秦。
《後漢書·西域傳·安息傳》記載:
和帝永元九年,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條支。臨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謂英曰:“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度,若遇遲風,亦有二歲者,故入海人皆齎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英聞之乃止。
安息國是漢朝與大秦交易的中轉點,將漢朝的絲與絲織品與大秦交易,從中獲取壟斷的暴利。也許是考慮到若漢朝直接開通了與大秦的商路會損害其壟斷利益,於是安息人沒有向甘英提供更直接的經敘利亞的陸路,而是備陳渡海的艱難:“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度,若遇遲風,亦有二歲者,故入海人皆齎三歲糧。”又以傳說渲染海上航行的恐怖:“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此語一出,即使甘英在西海卻步返還,最終未能到達大秦,但甘英卻是史書所載第一個到達波斯灣的中國人,他的這一行程豐富了當時漢朝對中亞的認識,是中西方交流曆史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頁。
有學者指出,安息船人所說的“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的,很可能即是希臘神話中以歌聲迷惑水手的塞壬女妖。在《晉書·四夷傳·西戎傳附大秦國傳》中有略為不同的記載:
漢時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其國。入海,船人曰:“海中有思慕之物,往者莫不悲懷。若漢使不戀父母妻子者可入。”英不能渡。
甘英出身於內陸,回國後甚至報告海水不可飲用:“途經大海,海水鹹苦不可食。”(《晉書》)也許正是因為對海上航行知之甚少,甘英才相信了安息船人對航海危險的誇張描述,止步於安息。
甘延壽
字君況,後漢時北地鬱郅人。少善騎射,入羽林郎,又為期門,以材力獲寵,升遼東太守。元帝時,出任西域都護騎都尉。匈奴郅支單於殺漢使者,延壽與副校尉陳湯進軍康居,斬郅支單於,被封為義成侯。卒諡壯。
甘寧
字興霸。三國時臨江人。先依劉表,後歸吳。陳計於孫權,先取黃祖,盡獲其士眾。又從周瑜破曹操,攻曹仁,拜西陵太守。曹操出濡須,寧為前都督,銜枚出破敵,敵驚退。時稱江表虎臣,官至折衝將軍。
甘泳
字泳之,宋朝崇仁人,讀書不拘繩尺,尤精於詩。他作了一首長詩,有1400字,隨事起義,隨義鏈句,在古時是絕無僅有的。他的詩風也很奇特,與眾不同。著有《東溪集》。
甘鳳池
江蘇江寧人,清代著名武術家,生卒年不詳。先後拜黃百家、一念和尚為師,精內外家拳,善導引之術。江湖人稱「江南大俠」,著有『花拳總講法』。據清人王友亮著『甘鳳池小傳』說,他年八十餘,終於鄉。
甘鳳池是位名震四方的江湖大俠,吳敬梓所著『儒林外史』中的義士鳳老爹寫的就是他。甘鳳池原是南京人氏,自小父母雙亡,孤苦伶仃,自幼不喜讀書,卻愛好武功,結交江湖俠客,十幾歲時,就以「提牛擊虎的小英雄」名洋江南。『清史稿·甘鳳池傳』說他勇力絕人能提牛。甘鳳池聽說拳家多出浙東,如張鬆溪、單思南、王來鹹、黃百家等都是明朝以來的內家拳家,稱雄江南。他決心去浙東求師深造,便離開金陵,隻身來到四明山當年的四明山,山林茂密,古木參天,經常有猛虎出沒其間,當地人都不敢單身入山。當時浙江餘姚城有位內家拳家黃百家,是著名的思想家和史學家黃宗羲之子。黃宗羲在清兵南下時,曾招募義軍,成立「世忠堂」進行過武裝抵抗。明亡後,他要求百家舉業習武,繼承自己的抗清主張。黃百家拜王來鹹為師,盡得內家之妙,功夫精深。這一天,他聽說縣城高升客棧來了個打虎小英雄甘鳳池,覺得有點來頭,便特意來到客棧訪問,正好遇見甘鳳池,經過一番試煉,百家收鳳池為徒,將內家拳等武術一一傳授給他。三年過後,黃百家把甘鳳池叫到身邊說:『老夫的全部本領都已傳授給你,如今,離本縣八十裏的大嵐山上,彙聚著各方英豪,行仁義之師,你練就一身武藝,要為人民仗義行俠,正可到那裏幹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後來甘鳳池即在那裏又拜一念和尚為師學習少林拳法,並開始他一生行俠仗義、行醫濟世的傳奇。

遷徙分布
《說文解字》:“美也。從口含一。一,道也。凡甘之屬皆從甘。古三切”。可見,甘姓來源於職業。甘姓祖先是上古巫師,以占卜為業,所以說出來的話都是“道”。黃帝戰勝炎帝、蚩尤,一統天下後,利用上天賜予的寶鼎,測定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製作幹支;用占卜用的蓍草推算曆法,預知節氣日辰。按照節氣教導百姓播種百穀草木,馴養鳥獸魚蟲。黃帝將掌管天文曆法占卜這一重大事件交給第十三個兒子,並封他在甘。後來子孫繁衍,以國為姓,是為甘姓祖先,研究天文曆法占卜事。

 
舉報收藏 0打賞 0

《百家姓》

《百家姓》正文
卷一 趙 卷二 錢 卷三 孫 卷四 李 卷五 周 卷六 吳 卷七 鄭 卷八 王 卷九 馮 卷十 陳 卷十一 褚 卷十二 衛 卷十三 蔣 卷十四 沈 卷十五 韓 卷十六 楊 卷十七 朱 卷十八 秦 卷十九 尤 卷二十 許 卷二十一 何 卷二十二 呂 卷二十三 施 卷二十四 張 卷二十五 孔 卷二十六 曹 卷二十七 嚴 卷二十八 華 卷二十九 金 卷三十 魏 卷三十一 陶 卷三十二 薑 卷三十三 戚 卷三十四 謝 卷三十五 鄒 卷三十六 喻 卷三十七 柏 卷三十八 水 卷三十九 竇 卷四十 章 卷四十一 雲 卷四十二 蘇 卷四十三 潘 卷四十四 葛 卷四十五 奚 卷四十六 範 卷四十七 彭 卷四十八 郎 卷四十九 魯 卷五十 韋 卷五十一 昌 卷五十二 馬 卷五十三 苗 卷五十四 鳳 卷五十五 花 卷五十六 方 卷五十七 俞 卷五十八 任 卷五十九 袁 卷六十 柳 卷六十一 酆 卷六十二 鮑 卷六十三 史 卷六十四 唐 卷六十五 費 卷六十六 廉 卷六十七 岑 卷六十八 薛 卷六十九 雷 卷七十 賀 卷七十一 倪 卷七十二 湯 卷七十三 滕 卷七十四 殷 卷七十五 羅 卷七十六 畢 卷七十七 郝 卷七十八 鄔 卷七十九 安 卷八十 常 卷八十一 樂 卷八十二 於 卷八十三 時 卷八十四 傅 卷八十五 皮 卷八十六 卞 卷八十七 齊 卷八十八 康 卷八十九 伍 卷九十 餘 卷九十一 元 卷九十二 卜 卷九十三 顧 卷九十四 孟 卷九十五 平 卷九十六 黃 卷九十七 和 卷九十八 穆 卷九十九 蕭 卷一百 尹 卷一百零一 姚 卷一百零二 邵 卷一百零三 湛 卷一百零四 汪 卷一百零五 祁 卷一百零六 毛 卷一百零七 禹 卷一百零八 狄 卷一百零九 米 卷一百一十 貝 卷一百一十一 明 卷一百一十二 臧 卷一百一十三 計 卷一百一十四 伏 卷一百一十五 成 卷一百一十六 戴 卷一百一十七 談 卷一百一十八 宋 卷一百一十九 茅 卷一百二十 龐 卷一百二十一 熊 卷一百二十二 紀 卷一百二十三 舒 卷一百二十四 屈 卷一百二十五 項 卷一百二十六 祝 卷一百二十七 董 卷一百二十八 梁 卷一百二十九 杜 卷一百三十 阮 卷一百三十一 藍 卷一百三十二 閔 卷一百三十三 席 卷一百三十四 季 卷一百三十五 麻 卷一百三十六 強 卷一百三十七 賈 卷一百三十八 路 卷一百三十九 婁 卷一百四十 危 卷一百四十一 江 卷一百四十二 童 卷一百四十三 顏 卷一百四十四 郭 卷一百四十五 梅 卷一百四十六 盛 卷一百四十七 林 卷一百四十八 刁 卷一百四十九 鍾 卷一百五十 徐 卷一百五十一 邱 卷一百五十二 駱 卷一百五十三 高 卷一百五十四 夏 卷一百五十五 蔡 卷一百五十六 田 卷一百五十七 樊 卷一百五十八 胡 卷一百五十九 淩 卷一百六十 霍 卷一百六十一 虞 卷一百六十二 萬 卷一百六十三 支 卷一百六十四 柯 卷一百六十五 昝 卷一百六十六 管 卷一百六十七 盧 卷一百六十八 莫 卷一百六十九 經 卷一百七十 房 卷一百七十一 裘 卷一百七十二 繆 卷一百七十三 幹 卷一百七十四 解 卷一百七十五 應 卷一百七十六 宗 卷一百七十七 丁 卷一百七十八 宣 卷一百七十九 賁 卷一百八十 鄧 卷一百八十一 鬱 卷一百八十二 單 卷一百八十三 杭 卷一百八十四 洪 卷一百八十五 包 卷一百八十六 諸 卷一百八十七 左 卷一百八十八 石 卷一百八十九 崔 卷一百九十 吉 卷一百九十一 鈕 卷一百九十二 龔 卷一百九十三 程 卷一百九十四 嵇 卷一百九十五 邢 卷一百九十六 滑 卷一百九十七 裴 卷一百九十八 陸 卷一百九十九 榮 卷二百 翁 卷二百零一 荀 卷二百零二 羊 卷二百零三 於 卷二百零四 惠 卷二百零五 甄 卷二百零六 曲 卷二百零七 家 卷二百零八 封 卷二百零九 芮 卷二百一十 羿 卷二百一十一 儲 卷二百一十二 靳 卷二百一十三 汲 卷二百一十四 邴 卷二百一十五 糜 卷二百一十六 鬆 卷二百一十七 井 卷二百一十八 段 卷二百一十九 富 卷二百二十 巫 卷二百二十一 烏 卷二百二十二 焦 卷二百二十三 巴 卷二百二十四 弓 卷二百二十五 牧 卷二百二十六 隗 卷二百二十七 山 卷二百二十八 穀 卷二百二十九 車 卷二百三十 侯 卷二百三十二 蓬 卷二百三十三 全 卷二百三十四 郗 卷二百三十五 班 卷二百三十六 仰 卷二百三十七 秋 卷二百三十八 仲 卷二百三十九 伊 卷二百四十 宮 卷二百四十一 寧 卷二百四十二 仇 卷二百四十三 欒 卷二百四十四 暴 卷二百四十五 甘 卷二百四十六 鈄 卷二百四十七 曆 卷二百四十八 戎 卷二百四十九 祖 卷二百五十 武 卷二百五十一 符 卷二百五十二 劉 卷二百五十三 景 卷二百五十四 詹 卷二百五十五 束 卷二百五十六 龍 卷二百五十七 葉 卷二百五十八 幸 卷二百五十九 司 卷二百六十 韶 卷二百六十一 郜 卷二百六十二 黎 卷二百六十三 薊 卷二百六十四 溥 卷二百六十五 印 卷二百六十六 宿 卷二百六十七 白 卷二百六十八 懷 卷二百六十九 蒲 卷二百七十 邰 卷二百七十一 從 卷二百七十二 鄂 卷二百七十三 索 卷二百七十四 鹹 卷二百七十五 籍 卷二百七十六 賴 卷二百七十七 卓 卷二百七十八 藺 卷二百七十九 屠 卷二百八十 蒙 卷二百八十一 池 卷二百八十二 喬 卷二百八十三 陽 卷二百八十四 鬱 卷二百八十五 胥 卷二百八十六 能 卷二百八十七 蒼 卷二百八十八 雙 卷二百八十九 聞 卷二百九十 莘 卷二百九十一 黨 卷二百九十二 翟 卷二百九十三 譚 卷二百九十四 貢 卷二百九十五 勞 卷二百九十六 逄 卷二百九十七 姬 卷二百九十八 申 卷二百九十九 扶 卷三百 堵 卷三百零一 冉 卷三百零二 宰 卷三百零三 酈 卷三百零四 雍 卷三百零五 郤 卷三百零六 璩 卷三百零七 桑 卷三百零八 桂 卷三百零九 濮 卷三百一十 牛 卷三百一十一 壽 卷三百一十二 通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