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作者:佚名年代:北宋2951   

《百家姓》正文 卷二百四十 宮

曆史來源
膠東宮姓源於姬姓,得姓始祖為春秋時期宮之奇。史載,武王姬發克商建立周朝,分封天下諸侯時,封同一曾祖的族侄仲為虞君,是為虞仲。又封虞仲之子為<宮阝>(tong,音“同”)國之君,宮阝國傳數世即為晉國所滅。宮之奇原姓姬,名之奇,又名奇,是宮阝國後世國君的族人。宮阝國被晉國滅時,他離宮阝奔虞國,將宮阝字去右耳(右“阝”旁的原字型為“邑”字,“邑”為諸侯之國的意思,去邑表示離開故國,“宮阝”去邑為“宮”),改姓宮,名之奇。從此以後,即有了宮姓,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曆史。
宮之奇到虞國後,就任虞國上大夫,輔佐虞公,是一位賢臣。“輔車相依、唇亡齒寒”這兩個著名的成語典故,講的就是宮之奇的故事。《左傳.僖公五年》、《春秋穀梁傳.虞師晉師滅夏陽》、《史記.晉世家》、《漢書.辛慶忌傳》等都有關於宮之奇的記述。就全國人口數而言,宮氏一族是小姓。1982年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從七省抽樣結果,宮姓排在152位;但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的統計,宮姓排名在212位。
宮姓的淵源,在全國範圍內,宮之奇的後裔,是宮姓的主體。
另外,宮姓還有以下幾個起源:1.南宮氏的後裔,有的改姓宮。2.周官“宮人”的後裔,以官職為姓。(此兩支宮姓,皆為姬姓之後。)3.共氏、龔氏有的改為宮姓。4.明朝,回族宮火因,以宮為氏。5.清朝,滿族恭佳氏,改為宮氏。6.蒙古族,亦有改為宮氏者。
(注:“<宮阝>”,可能有的微機不顯示,就是“宮”字加右耳旁。《康熙字典》解釋:宮阝,tong,第二聲。古國名)
(邑:1.國也,諸侯之國。2.都邑也,都城的郊區為邑。3.‘邑’作偏旁時為右‘阝’。)

家族名人
宮繼蘭
(1579—1658)原名宮大壯,字貞吉,號鶩鄰,景隆子。庠生,明萬曆戊午46年(1618)應天府舉人;崇禎丁醜10年(1637)二甲六名進士。授工部吏司主事,署員外郎事協理六科,統視夏鎮河道,山東兗州府知府。告養歸,起廣東羅定兵備道,按察副使兼布政使。子二:偉鏐,偉鈺(幼殤)。
宮偉鏐
(1611—1680)字紫陽,號紫元,繼蘭子。邑庠生,崇禎己卯12年(1639)副榜,崇禎壬午15年(1642)舉人,崇禎癸末16年(1643)會試會魁、殿試三甲69名進士。授翰林院檢討,充主講官,未就。明亡不仕。子十一:夢仁、昌宗、開宗、象宗、雲宗、龍宗、鴻營、鴻曆、世洪、鉽、世垚
宮夢仁
(1623—1713)原名宗,字兗宗,號定山,偉鏐子。廩監生,康熙己酉8年(1669)順天府舉人。康熙庚戌9年(1670)會試會元,康熙癸醜12年(1673)殿試二甲第五名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貴州道監察禦史,河南督理糧儲道布政使參議,湖廣按察使,湖北驛鹽道參議,提督山東學政,按察使副使,通政使,兵部督捕,大理寺少卿,都察院左僉都禦史,通政使,都察院副都禦史,福建巡撫、提督軍務。子二:壽平、懋讓。
宮懋言
(1673—1732)字書升,號淡庵,鴻曆子,增生。康熙丙子35年(1696)江南舉人,康熙癸未42年(1703)會試會魁,殿試二甲十一名進士。授山西臨汾縣知縣,山西克安府通判,袁州府知府。(其父鴻曆,比其年長17歲,而中舉時間反遲其九年)。子六:耀亮、耀僑、耀靖、柳晟、耀奎、耀彬。
宮鴻曆
(1656—1718)字友鹿,號恕堂,偉鏐子,廩貢生,康熙乙酉44年(1705)順天府舉人(經魁),康熙丙戌45年(1706)殿試二甲十八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武英殿纂修官。子七:懋言、懋勤、呂、懋猷、時行、麟翔、鳳舉。
附:宮婉蘭,偉鏐女。聰明好學,多才多藝,繪畫、詩詞、女紅,無不精通;德行雙優,譽滿鄉裏。著有《梅花樓集》。
宮懋諒
(1671—1715)字翊元,號益元,象宗子。附庠生,康熙戊子47年(1708)順天府舉人,充內廷纂修,授钜縣教諭,候補主事。子二:大鵬,殿對。
宮雝
(1688—1736)字炳和,號晴軒,壽平子。太學生,康熙癸巳52年(1713)順天府舉人,康熙乙未54年(1715)殿試二甲三十九名進士。中書省中書舍人、欽點通倉監督。子二:在暘、璽扶。
宮煥文
(1697—1785)字硯成,號樸庵,懋勤子。庠生,康熙丁酉56年(1717)舉人,授知縣,通州學正,潛山縣教諭。十六年後參加雍正癸醜11年(1733)殿試,中二甲十五名進士。分派工部都水司主事,山東道,陝西道監察禦史,吏科給事中,曆巡東、西、南三城,天津、通州漕務,京通倉務,奉天府府丞,提督學政署府尹事,大仆寺卿,覺羅官學通政使。參加乾隆戊辰13年(1748),乾隆壬申17年(1752)文武會試同考官。子七:泰基、兌基、漸基、益基、豫基、萃基、升基。
宮耀亮
(1692—1752)字武鄉,號鞠庵,懋言子。監生,康熙丁酉56年(1717)順天府舉人。陝西醴泉縣知縣。子四:福曾、圮會、詹、擴基。
宮煥采
(1700—1757)字惠疇,號受先,懋勤子。廩貢生,乾隆甲子9年(1744)舉人。涇縣教諭。子四:震基、晉颺、履基、複基。
宮煥業
(1685—1757)字進修,號肄亭。懋勤子。邑增生,乾隆丁卯12年(1747)舉人。侯選知縣。子二:謙基、隨基。
宮慕超
(1722—1792)字禦夫,號毅齋,榜名王超,治駿子。庠生,乾隆丁卯12年(1747)順天府舉人。和州學正,湖南寧遠縣知縣,甘肅平涼知縣。調署直隸州。子二:惟金、潤金。
宮煥倫
(1702—1770)字廷宣,號雪舫,懋勤子。廩生,乾隆庚午15年(1750)舉人,侯選知縣。子三:遜基、成基、有基。
宮震基
(1725—1792)字運青,號荻浦,煥采子。廩生,乾隆癸酉18年(1753)舉人。安徽銅陵教諭,廣東開平縣知縣。子三:雲錦、畫錦、崟。
宮柳晟
(1707—1791)原耀晟,榜名柳晟,字西平,號鈍齋,懋言子。廩生,乾隆癸酉18年(1753)舉人。雲南大姚縣知縣,暑浪鹽井提舉,嵩明州知州,充乾隆丁酉42年(1777)鄉試同考官,與耀亮為弟兄。子二:鼎基、巽基。
宮廷颺
(1730—1796)榜名晉基,字沐藩,號湘秋,煥采子。增生,乾隆庚辰25年(1760)舉人。山西長治縣知縣。子二:秉鑒、秉鈞。
宮履基
(1732—1787)字應乾,號坦庵,煥采子,邑庠生,乾隆庚辰25年(1760)舉人。浙江常山縣知縣,署嚴州府同知,紹興府通判,充乾隆己亥44年(1779)、癸卯48年(1783)鄉試同考官。子二:錫齡、錫嘏。
宮為坊
(1732—1798)字慎餘,煥光子。廩生,乾隆乙酉30年(1765)拔貢,廷試二等,乾隆甲戊39年(1774)順天府舉人。乾隆乙未40年(1775),大挑候選知縣,國子監學正。子尚賓、欐華。
宮協華
(1726—1801)字芍田,號晚香,垕孳子。增生,乾隆庚子45年(1780)江南舉人,候選知縣。子三:澧、潤、澤。
宮秉鑒
(1759—1811)字寶唐,號畫溪,又號鍊江,晉颺子。附監生,乾隆戊申53年(1788),順天府舉人。廣東新寧縣知縣,曆署連山縣,瓊州府撫黎同知。乾隆庚戊55年(1790)科鄉同考官。子三:魁瀛、陟瀛、聚瀛。
宮製錦
(1762—?)字美存,號石泉,複基子。廩貢生,乾隆戊申53年(1788)順天府舉人。選授雲南寧縣知縣。子二:德洋、德潤。
宮錫祚
(1757—1833)字端千,號友山,培元子,邑庠生,乾隆壬子57年(1792)江南舉人,經魁。國子監學正,揀選知縣。子一:兆甲。
宮連錦
(1767—?)字纈雲,複基子。附監生,乾隆甲寅59年(1794)舉人。例授揀選知縣。子一:長庚。
宮庭
(1768—1840)字彬九,號畫舫,鋆子。庠生,乾隆乙卯60年(1795)舉人,嘉慶丙辰元年(1796)大挑雲南江州縣知縣,曆署興州、安徽德州建平縣教諭。子二:棨、興。
宮彥超
(1754—?)字學尹,號躍雲,治駿子。廩貢生,嘉慶戊午3年(1798)舉人,揀選知縣。子一:鑰。
宮庠
(1790—1859)原名朝,字書臣,號筱衫,鋆子。優廩生,嘉慶丙子21年(1816)舉人。江寧府教授。子二:福元,福魁。
宮玉華
(1785—1849)原名銘簴,字樅一,號晴湖,萃基子。廩生,道光辛卯11年(1831)舉人,經魁,揀選知縣。子四:庚堯、丁辰、庚榮、桂榮。
因為泰州宮氏一族在明清兩朝入選三個翰林,五代中了七個進士,因此有“兩朝三翰林,五世七進士”的美譽;泰州宮氏祠堂又有楹聯雲:“三世兩營台,五代七進士”,說的都是泰州宮氏一族的輝煌業績。

遷徙分布
一早年的遷徙
東萊宮氏鼻祖宮熙儒,當年從中原抵達昆崳山,居住於現今的文登市界石鎮柳林莊。他在此生活的時間很短,後周禪宋時(公元960年)從中原出發,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即逝世於昆崳山前的南原,總計不過4年的時間。據考證,南原即現今的昆陽村,舊名宮家莊(1981年改名),在元初已無宮姓居住(現被王姓入住)。
熙儒公的後裔最初生活居住在以柳林莊為中心的周圍村莊,以後陸續遷徙各地。塋碑和譜書曾記載了自熙儒公始至其後11世,其中有名字者13人,名字失考者至少有28人。例如,譜書記載:“世係昭昭,初自柳林村,遷居宮家莊(昆陽),由宮家莊徙居迎仙橋西嶺上村。嘉城公由嶺上村遷於長學山前,並卜兆於茲(即居於長山村)”。而《文登市誌》記載,嶺上村的宮姓,是元初遷自雲南,估計市誌的說法有誤。文登市誌又記載,柳林莊的宮姓,在明朝的中期由海陽所遷入,這個說法也可能有誤。各地的宮氏宗祠曾有楹聯:“柳林舊族,桃嶺分支”;“分支崮水,譜朔昆山”。由此可知,柳林的宮姓,是很早的土著舊族,宮姓也在桃花峴居住過,並向外分支遷移。崮水指柳林村前的小河,昆山即昆崳山。
《乳山市誌》記載,境內宮姓皆為文登縣柳林土著舊族後裔,主要分三個族支:
(1.)柳林宮姓一支徙萊陽濯村。這個族支的後裔人數最多,後麵再專門記敘。
(2.)明洪武年間,柳林宮姓一支遷馮家鎮徐家村,後裔析居吳格莊、宮家疃、南西屋等村。譜書也記載:“寧邑徐家村……係二公之後”。寧邑,即寧海州。以前馮家鎮屬寧海州管轄。可見此市誌的說法有據可信。
(3.)明景泰年間,文登議城宮姓(與柳林宮姓同一族係)遷白沙灘鎮宮家村,後裔析居宮家莊、小灘等村。宮家村的宮本森,曆時三年,將此支宮氏序入譜書,計11萬字。宮本森生於1945年,現為嶞崮山“德馨園藝場”場長。
宮熙儒公的後裔柳林宮氏,除留居當地和早年外遷形成三個大的族支,其後至現代就隻有因為謀生、求學等原因而零星遷移,再無大批的遷徙了。
二萊陽濯村宮氏
《東萊宮氏族譜》奉宮天授為第一世祖,是不夜宮氏鼻祖宮熙儒的第七世孫。天授祖生有七子,有六子名字都失考。第六子名宮福,在北宋末年由文登柳林遷居萊陽濯村,是萊陽宮姓的始遷祖。現在膠東宮姓的世次,即以此為根據由宮天授為第一世開始排列。
宮福祖生一子宮溪;宮溪生五子,名曰:仁、義、禮、智、信。兄弟五人分爨後,仁、禮居濯村;義、智遷居(乳山市崖子鎮)青山村;信回遷文登。此後,子孫興旺發達,遍布於膠東,又發展至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1.)輝煌的時代
曆史上膠東宮姓最顯赫的時期,是金元時代的萊陽宮氏一族,家富位顯,業績盛赫。擁有良田萬頃,聚五業於一廬,以耕稼、詩書、禮義、清白處世,聚族而居,老幼常滿三百餘口,成為當時的巨室望族。
四世祖宮禮,金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進士,積官青州刺史、騎都尉、開國男,誥封朝列大夫,賜紫金魚袋;他是宮姓曆史上第一位進士;生一子福壽。五世祖宮福壽,誥贈光祿大夫,生三子:誠、謙、詵,皆有官銜。六世祖宮詵生九子,六人有官銜;又有十孫,七人有官銜;其七孫宮鎮,元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進士,榮任大司徒,位列三公,授光祿大夫;權高位重,是宮氏從始祖宮之奇起,到現今為止,在全國政權中位居最高的職務,有“宮半朝”的美譽。此時,同族的其他子弟有官銜者,可達族人的半數。金元之時,是萊陽宮氏仕途發展的鼎盛時代,也是東萊宮姓曆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2.)遷布
四世祖兄弟五人:仁、義、禮、智、信,分炊後,仁、禮二祖留居濯村。隨著人口的發展增加,後世子孫開始逐步外遷擴散。
依據中國的傳統習俗,長子長支留守故居。長子仁祖之後裔和禮祖(行三)的長孫誠公之後裔一直在濯村聚居了十六世,至十七世才開始分遷。以近距離為主,向以濯村為中心的周圍村莊擴展。濯村,屬萊陽市薑疃鎮,在五龍河下遊左岸,依山環水,土地肥沃,為宮氏一族的生息繁衍提供了優厚的環境條件。現在濯村有1500多戶、5000多人口,其中大部分為宮姓,號稱萊陽第一村。
禮祖的次孫謙公,生有6子13孫,後裔先居濯村,在第十世開始分遷。如萊陽的董格莊、西中荊、徐疃莊、穴坊和即墨大韓村、蓬萊宮家莊、平度八裏莊等村,其宮姓都是宮謙公的後裔。河北省東光宮氏始祖宮友賢,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殿試高中一甲第三名探花,他是即墨宮氏,後定居東光縣城東大宮家村,應該是謙公的後裔。
禮祖的季孫詵公,生有9子10孫,先居濯村,其後裔也在第十世開始分遷。如萊陽的瓦馬、澤口、棲霞的桃村等地,其宮姓都是宮詵公的後裔。
四世祖義、智(行二、行四)分居在青山村。義祖生福德;智祖生福安,福安生大成。《東萊宮氏族譜》隻記錄到六世大成公一人,再其後的世係和名諱皆失考。東萊宮氏族譜重修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青山有5人參加修譜,但正文卻無青山的內容。為何失傳無考,我問了許多家族父老,都不知是什麼原因。有《青山宮氏族譜》,重修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以宮欒之子宮文章為青山族支的第一世祖。根據總世係和命名字輩推算,宮欒在東萊宮氏族譜是第十五世祖。如果欒公是大成公的後裔,那麼之間就有八世失考。
對乳山市崖子鎮青山村,《乳山市誌》有此記載:金末元初,宮文章由萊陽縣濯村遷此立村,以山取名青山。這個記載有錯誤。首先,《青山宮氏族譜》清晰地記載了自文章公至現在是十五世左右,按至多30年一代人計算,文章公生活的年代是公元1550年前後,即明朝嘉靖年間時期,而市誌記載的時間和人物明顯不符。再次,萊陽四世祖宮義、宮智兩兄弟是從濯村遷居青山的始遷祖。根據他倆的親兄弟宮禮中進士在金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的記錄;又根據現在萊陽宮氏後裔多在三十世左右,以至多30年一代人往回計算,義、智二祖遷居青山的時間應在公元1190年左右。記錄和計算的兩個時間相符,此時是金朝(公元1115年--1234年)的中期。而元朝建立於公元1279年,和1185年相距晚了近100年,時間不符,不可能是在元初。因此,青山的建村,應該是:金朝大定年間(或中期),宮義、宮智兩兄弟從萊陽濯村遷此立村。此說是否正確?僅供參考。
青山,位於山東半島丘陵地帶的中心,乳山河的源頭,四麵環山,一條狹窄的乳山河穀在村東委蛇而下,環境相對封閉。隱蔽而安全的環境,像一個現實中的世外桃源,保證了宮氏子孫在此安靜地生息繁衍。現在,青山村有人口600多戶,絕大部分是宮姓。
青山村周圍的村子,如:馬石店、棗林、南馬石、台上等村的宮姓,都是由青山遷入。諸往鎮的口子、崖後、大龍口、二龍口、嶽家、白沙灘鎮的八甲等村的宮姓,大部分也是由青山遷入。
青山宮氏,崇武偏文,尚俠仗義。村民有習武的傳統,有童謠說:“青山娃娃剛會走,就會演練四門鬥。”清朝最後一任大內總管、賜穿黃馬褂二人之一、八卦遊身連環掌正宗傳人、一代武術大師宮保田,即出生在這裏。宮炳炎,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進士,曾任陝西省石泉縣知縣,也是青山人。他與保田一文一武,同光共輝,成為青山宮氏一族的兩顆耀眼明星。
四世祖宮信(行五),在金朝中期與四兄長分炊後回遷文登,辭世以後葬在西老塋(文登宮氏祖塋)內,其塋碑在民國時期猶存。信祖生一子福寧。1927年,重修東萊宮氏族譜,文登的占家埠、嶺上、石硼子等村有四人參加,但是正文也沒有文登族支的內容。現在文登的柳林莊、嶺上村、宮家莊等村子的宮姓,一部分應該是四世祖宮信既其子宮福寧的後裔;另一部分應該是始仙祖宮熙儒其他子孫的後裔。昆陽村原名宮家莊,現在雖然沒有宮姓居住,但也是宮氏當年的發源地之一。

 
舉報收藏 0打賞 0

《百家姓》

《百家姓》正文
卷一 趙 卷二 錢 卷三 孫 卷四 李 卷五 周 卷六 吳 卷七 鄭 卷八 王 卷九 馮 卷十 陳 卷十一 褚 卷十二 衛 卷十三 蔣 卷十四 沈 卷十五 韓 卷十六 楊 卷十七 朱 卷十八 秦 卷十九 尤 卷二十 許 卷二十一 何 卷二十二 呂 卷二十三 施 卷二十四 張 卷二十五 孔 卷二十六 曹 卷二十七 嚴 卷二十八 華 卷二十九 金 卷三十 魏 卷三十一 陶 卷三十二 薑 卷三十三 戚 卷三十四 謝 卷三十五 鄒 卷三十六 喻 卷三十七 柏 卷三十八 水 卷三十九 竇 卷四十 章 卷四十一 雲 卷四十二 蘇 卷四十三 潘 卷四十四 葛 卷四十五 奚 卷四十六 範 卷四十七 彭 卷四十八 郎 卷四十九 魯 卷五十 韋 卷五十一 昌 卷五十二 馬 卷五十三 苗 卷五十四 鳳 卷五十五 花 卷五十六 方 卷五十七 俞 卷五十八 任 卷五十九 袁 卷六十 柳 卷六十一 酆 卷六十二 鮑 卷六十三 史 卷六十四 唐 卷六十五 費 卷六十六 廉 卷六十七 岑 卷六十八 薛 卷六十九 雷 卷七十 賀 卷七十一 倪 卷七十二 湯 卷七十三 滕 卷七十四 殷 卷七十五 羅 卷七十六 畢 卷七十七 郝 卷七十八 鄔 卷七十九 安 卷八十 常 卷八十一 樂 卷八十二 於 卷八十三 時 卷八十四 傅 卷八十五 皮 卷八十六 卞 卷八十七 齊 卷八十八 康 卷八十九 伍 卷九十 餘 卷九十一 元 卷九十二 卜 卷九十三 顧 卷九十四 孟 卷九十五 平 卷九十六 黃 卷九十七 和 卷九十八 穆 卷九十九 蕭 卷一百 尹 卷一百零一 姚 卷一百零二 邵 卷一百零三 湛 卷一百零四 汪 卷一百零五 祁 卷一百零六 毛 卷一百零七 禹 卷一百零八 狄 卷一百零九 米 卷一百一十 貝 卷一百一十一 明 卷一百一十二 臧 卷一百一十三 計 卷一百一十四 伏 卷一百一十五 成 卷一百一十六 戴 卷一百一十七 談 卷一百一十八 宋 卷一百一十九 茅 卷一百二十 龐 卷一百二十一 熊 卷一百二十二 紀 卷一百二十三 舒 卷一百二十四 屈 卷一百二十五 項 卷一百二十六 祝 卷一百二十七 董 卷一百二十八 梁 卷一百二十九 杜 卷一百三十 阮 卷一百三十一 藍 卷一百三十二 閔 卷一百三十三 席 卷一百三十四 季 卷一百三十五 麻 卷一百三十六 強 卷一百三十七 賈 卷一百三十八 路 卷一百三十九 婁 卷一百四十 危 卷一百四十一 江 卷一百四十二 童 卷一百四十三 顏 卷一百四十四 郭 卷一百四十五 梅 卷一百四十六 盛 卷一百四十七 林 卷一百四十八 刁 卷一百四十九 鍾 卷一百五十 徐 卷一百五十一 邱 卷一百五十二 駱 卷一百五十三 高 卷一百五十四 夏 卷一百五十五 蔡 卷一百五十六 田 卷一百五十七 樊 卷一百五十八 胡 卷一百五十九 淩 卷一百六十 霍 卷一百六十一 虞 卷一百六十二 萬 卷一百六十三 支 卷一百六十四 柯 卷一百六十五 昝 卷一百六十六 管 卷一百六十七 盧 卷一百六十八 莫 卷一百六十九 經 卷一百七十 房 卷一百七十一 裘 卷一百七十二 繆 卷一百七十三 幹 卷一百七十四 解 卷一百七十五 應 卷一百七十六 宗 卷一百七十七 丁 卷一百七十八 宣 卷一百七十九 賁 卷一百八十 鄧 卷一百八十一 鬱 卷一百八十二 單 卷一百八十三 杭 卷一百八十四 洪 卷一百八十五 包 卷一百八十六 諸 卷一百八十七 左 卷一百八十八 石 卷一百八十九 崔 卷一百九十 吉 卷一百九十一 鈕 卷一百九十二 龔 卷一百九十三 程 卷一百九十四 嵇 卷一百九十五 邢 卷一百九十六 滑 卷一百九十七 裴 卷一百九十八 陸 卷一百九十九 榮 卷二百 翁 卷二百零一 荀 卷二百零二 羊 卷二百零三 於 卷二百零四 惠 卷二百零五 甄 卷二百零六 曲 卷二百零七 家 卷二百零八 封 卷二百零九 芮 卷二百一十 羿 卷二百一十一 儲 卷二百一十二 靳 卷二百一十三 汲 卷二百一十四 邴 卷二百一十五 糜 卷二百一十六 鬆 卷二百一十七 井 卷二百一十八 段 卷二百一十九 富 卷二百二十 巫 卷二百二十一 烏 卷二百二十二 焦 卷二百二十三 巴 卷二百二十四 弓 卷二百二十五 牧 卷二百二十六 隗 卷二百二十七 山 卷二百二十八 穀 卷二百二十九 車 卷二百三十 侯 卷二百三十二 蓬 卷二百三十三 全 卷二百三十四 郗 卷二百三十五 班 卷二百三十六 仰 卷二百三十七 秋 卷二百三十八 仲 卷二百三十九 伊 卷二百四十 宮 卷二百四十一 寧 卷二百四十二 仇 卷二百四十三 欒 卷二百四十四 暴 卷二百四十五 甘 卷二百四十六 鈄 卷二百四十七 曆 卷二百四十八 戎 卷二百四十九 祖 卷二百五十 武 卷二百五十一 符 卷二百五十二 劉 卷二百五十三 景 卷二百五十四 詹 卷二百五十五 束 卷二百五十六 龍 卷二百五十七 葉 卷二百五十八 幸 卷二百五十九 司 卷二百六十 韶 卷二百六十一 郜 卷二百六十二 黎 卷二百六十三 薊 卷二百六十四 溥 卷二百六十五 印 卷二百六十六 宿 卷二百六十七 白 卷二百六十八 懷 卷二百六十九 蒲 卷二百七十 邰 卷二百七十一 從 卷二百七十二 鄂 卷二百七十三 索 卷二百七十四 鹹 卷二百七十五 籍 卷二百七十六 賴 卷二百七十七 卓 卷二百七十八 藺 卷二百七十九 屠 卷二百八十 蒙 卷二百八十一 池 卷二百八十二 喬 卷二百八十三 陽 卷二百八十四 鬱 卷二百八十五 胥 卷二百八十六 能 卷二百八十七 蒼 卷二百八十八 雙 卷二百八十九 聞 卷二百九十 莘 卷二百九十一 黨 卷二百九十二 翟 卷二百九十三 譚 卷二百九十四 貢 卷二百九十五 勞 卷二百九十六 逄 卷二百九十七 姬 卷二百九十八 申 卷二百九十九 扶 卷三百 堵 卷三百零一 冉 卷三百零二 宰 卷三百零三 酈 卷三百零四 雍 卷三百零五 郤 卷三百零六 璩 卷三百零七 桑 卷三百零八 桂 卷三百零九 濮 卷三百一十 牛 卷三百一十一 壽 卷三百一十二 通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