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義》 年代:明代964   

《封神演義》正文 第二十七回 太師回兵陳十策

太師回兵陳十策

詩曰:

天運循環有替隆,任他勝算總無功。方才少進和平策,又道提兵欲破戎。

數定豈容人力轉,期逢自與鬼神同。從來逆孽終歸盡,縱有回天手亦窮。

話說黃元帥見比幹如此不言,徑出午門,命黃明、周紀:“隨看老殿下往何處去。”二將領命去訖。且說比幹馬走如飛,隻聞得風聲之響。約走五七裏之遙,隻聽得路傍有一婦人手提筐籃,叫賣無心菜。比幹忽聽得,勒馬問曰:“怎麼是無心菜?”婦人曰:“民婦賣的是無心菜。”比幹曰:“人若是無心,如何?”婦人曰:“人若無心,即死。”比幹大叫一聲,撞下馬來,一腔熱血濺塵埃。有詩為證:

禦劄飛來實可傷,妲己設計害忠良。比幹倚仗昆侖術,卜兆焉知在路傍。話說賣菜婦人見比幹落馬,不知何故,慌的躲了。黃明、周紀二騎馬,趕出北門,看見比幹死於馬下,一地鮮血,濺染衣袍,仰麵朝天,瞑目無語。二將不知所以然──當時子牙留下簡帖,上書符印,將符燒灰入水,服於腹中,護其五髒,故能乘馬出北門耳。見賣無心菜的,比幹問其因由,婦人言“人無心即死”,若是回道“人無心還活”,比幹亦可不死。比幹取心,下台,上馬,血不出者,乃子牙符水玄妙之功。話說黃明、周紀飛馬趕出北門,見如此行徑,回至九間殿來,回黃元帥說“見比幹……如此而死”,說了一遍。微子等百官無不傷情。內有一下大夫厲聲大叫:“昏君無事擅殺叔父,紀綱絕滅!吾自見駕!”此官乃是夏招,自往鹿台,不聽宣召,徑上台來。紂王將比幹心立等做羹湯,又被夏招上台見駕。紂王出見夏招,見招豎目揚眉,圓睜兩眼,麵君不拜。紂王曰:“夏招,無旨有何事見朕?”招曰:“特來弒君!”紂王笑曰:“自古以來,那有臣弒君之理!”招曰:“昏君!你也知道無弒君之理!世上那有無故侄殺叔父之情!比幹乃昏君位之嫡叔,帝乙之弟,今聽妖婦妲己之謀,取比幹心作羹,誠為弒叔父!臣弒昏君,以盡成湯之法!”招把鹿台上掛的飛雲劍掣在手,望紂王劈麵殺來。紂王乃文武全才,豈懼此一個儒生,將身一閃讓過,夏招撲個空。紂王大怒,命:“武士拿下!”武士領旨,方來擒拿。夏招大叫曰:“不必來!昏君殺叔父,招宜弒君,此事之當然。”眾人向前。夏招一跳。撞下鹿台。可憐粉骨碎身,死於非命!有詩讚曰:

夏招怒發氣當嗔,隻為君王行不仁。不惜殘軀拚直諫,可憐血肉已成塵!

忠心自合留千古,赤膽應知重萬鈞,今日雖投台下死,芳名常共日華新!

不說夏招死於鹿台之下,且說各文武聽得夏招盡節鹿台之下,又去北門外收比幹之屍。世子微子德披麻執杖,拜謝百官。內有武成王黃飛虎、微子、箕子,傷悼不已;將比幹用棺槨停在北門外,搭起蘆棚,揚紙旛安定魂魄。

忽聽探馬報:“聞太師奏凱回朝。”百官齊上馬,迎接十裏。至轅門,軍政司報太師:“百官迎接轅門。”大師傳令:“百官暫回,午門相會。”眾官速至午門等候。聞太師乘墨麒轔往北門而進,忽見紙旛飄蕩,便問左右:“是何人靈柩?”左右答曰:“是亞相比幹之柩。”太師驚訝。進城,又見鹿台高聳,光景嵯峨。到了午門,見百官道傍相迎。太師下騎,笑臉問曰:“列位老大人,仲遠征北海,離別多年,景物城中盡多變了。”武成王曰:“太師在北,可聞天下離亂,朝政荒蕪,諸侯四叛?”太師曰:“年年見報,月月通知,隻心懸兩地,北海難平。托賴天地之恩,主上威福,方滅北海妖孽。吾恨脅無雙翼,飛至都城麵君為快。”眾官隨至九間大殿。太師見龍書案何以生塵,寂靜淒涼,又見殿東邊黃鄧鄧大圓柱子。太師問執殿官:“黃鄧鄧大柱子,為何放在殿上?”執殿官跪而答曰:“此大柱子,所置新刑,名曰炮烙。”太師又問:“何為炮烙?”隻見武成王向前言曰:“太師,此刑乃銅造成的,有三層火門。凡有諫官阻事,盡忠無私,赤心為國的,言天子之過,說天子不仁,正天子不義,便將此物將炭燒紅,用鐵索將人兩手抱住銅柱,左右裹將過去,四肢烙為灰燼,殿前臭不可聞。為造此刑:忠良隱遁,賢者退位,能者去國,忠者死節。”聞太師聽得此言,心中大怒,三目交輝,隻急得當中那一隻神目睜開,白光現尺餘遠近。命執殿官:“鳴鍾鼓請駕!”百官大悅。

話說紂王自取比幹心作湯,療妲己之疾,一時痊愈,正在台上溫存。當駕官啟奏曰:“九間殿鳴鍾鼓,乃聞太師還朝,請駕登殿。”紂王聞得此說,默然不語,隨傳旨:“排鑾輿臨軒。”車禦、保駕等官,扈擁天子登九間大殿。百官朝賀。聞太師進禮,山呼畢,紂王秉圭諭曰:“太師遠征北海,登涉艱苦,鞍馬勞心,運籌無暇。欣然奏捷,其功不小。”太師拜伏於地曰:“仰仗天威,感陛下洪福,滅怪除妖,斬逆剿賊。征伐十五年,臣捐軀報國,不敢有負先王。臣在外聞得內廷濁亂,各路諸侯反叛,使臣心懸兩地,恨不得插翅麵君。今睹天顏,其情可實?”紂王曰:“薑桓楚謀逆弒朕,鄂崇禹縱惡為叛,俱已伏誅;但其子肆虐,不遵國法,亂離各地,使關隘擾攘,甚是不法,良可痛恨!”太師奏曰:“薑桓楚篡位,鄂崇禹縱惡,誰可以為證?”紂王無詞以對。太師近前複奏曰:“臣征在外,苦戰多年;陛下仁政不修,荒淫酒色,誅諫殺忠,致使諸侯反亂。臣且啟陛下:殿東放著黃鄧鄧的是甚東西?”紂王曰:“諫臣惡口忤君,沽忠買直,故設此刑。名曰炮烙。”太師又啟:“臣進都城,見高聳青霄是甚所在?”紂王曰:“朕至暑天,苦無憩地,造此行樂,亦觀高望遠,不致耳目蔽塞耳。名曰鹿台。”太師聽罷,心中甚是不平,乃大言曰:“今四海荒荒,諸侯齊叛,皆陛下有負於諸侯,故有離叛之患。今陛下仁政不施,恩澤不降,忠諫不納,近奸色而遠賢良,戀歌飲而不分晝夜,廣施土木,民連累而反,軍糧而絕散。文武軍民,乃君王四肢。四支順,其身康健;四肢不順,其身缺殘。君以禮待臣,臣以忠事君。想先王在日,四夷拱手,八方賓服,享太平樂業之豐,受鞏固皇基之福。今陛下登臨大寶,殘虐萬姓,諸侯離叛,民亂軍怨。北海刀兵,使臣一片苦心,殄滅妖黨。今陛下不修德政,一意荒淫,數年以來,不知朝綱大變,國體全無,使臣日勞邊疆,正如辛勤立燕巢於朽木耳。惟陛下思之!臣今回朝,自有治國之策,容臣再陳。陛下暫請回宮。”紂王無言可對,隻得進宮闕去了。

且說聞太師立於殿上曰:“眾位先生,大夫,不必回府第,俱同老夫到府內共議。吾自有處。”百官跟隨,同至太師府,到銀安殿上,各依次坐下。太師就問:“列位大夫,諸先生,老夫在外多年,遠征北地,不得在朝,但我聞仲感先王托孤之重,不敢有負遺言。但當今顛倒憲章,有不道之事。各以公論,不可架捏。我自有平定之說。”內有一大夫孫容,欠身言曰:“太師在上:朝廷聽讒遠賢,沉湎酒色,殺忠阻諫,殄滅彝倫,怠荒國政,事跡多端。恐眾官齊言,有紊太師清聽。不若眾位靜坐,隻是武成王黃老大人從頭至尾講與老太師聽。一來老太師便於聽聞;百官不致攙越。不識太師意下如何?”聞太師聽罷:“孫大夫之言甚善。黃老大人,老夫洗耳,願聞其詳。”黃飛虎欠身曰:“既從尊命,末將不得不細細實陳:天子自從納了蘇護之女,朝中日漸荒亂。將元配薑娘娘剜目烙手,殺子絕倫。誆諸侯入朝歌,戮醢大臣,妄斬司天監太史杜元銑。聽妲己之狐媚,造炮烙之刑。壞上大夫梅伯。囚姬昌於羑裏七年。摘星樓內設蠆盆,宮娥慘死。造酒池、肉林,內侍遭殃。造鹿台廣興土木之工,致上大夫趙啟墜樓而死。肆用崇侯虎監工,賄賂通行,三丁抽二,獨丁赴役,有錢者買閑在家,累死百姓,填於台下。上大夫楊任諫阻鹿台之工;將楊任剜去二目,至今屍骸無蹤。前者鹿台上有四、五十狐狸化作仙人赴宴,被比幹看破,妲己懷恨。今不明不白,內廷私納一女,不知來曆。昨日聽信妲己,詐言心疼,要玲瓏心作湯療疾,勒逼比幹剖心,死於非命;靈柩見停北門。國家將興,禎祥自現,國家將亡,妖孽頻出。讒佞信如膠漆,忠良視如寇讎;慘虐異常,荒淫無忌。即不才等屢具諫章,視如故紙,甚至上下阻隔。正無可奈何之時,適太師奏凱還國,社稷幸甚!萬民幸甚!”黃飛虎這一遍言語,從頭至尾,細細說完,就把聞太師急得厲聲大叫曰:“有這等反常之事!隻因北海刀兵,致天子紊亂綱常。我負先王,有誤國事,實老夫之罪也!眾大夫、先生請回。我三日後上殿,自有條陳。”太師送眾宮出府,喚徐急雨,令封了府門,一應公文不許投遞。至第四日麵君,方許開門應接事體。徐急雨得令,即閉府門。有詩為證,詩曰:

太師兵回奏凱還,豈知國內事多奸。君王失政乾坤亂,海宇分崩國政艱。

十道條陳安社稷,九重金闕削奸頑。山河旺氣該如此,總用心機隻等閑。”

話說聞太師三日內造成條陳十道。第四日入朝麵君。文武官員已知聞太師有本上殿。那日早朝,聚兩班文武,百官朝畢。紂王曰:“有奏章出班,無事朝散。”左班中聞太師進禮稱臣曰:“臣有疏。”將本鋪展禦案。紂王覽表:

“具疏太師臣聞仲上言。奏為國政大變,有傷風化,寵淫近佞,逆治慘刑,大幹天變,隱憂莫測事:臣聞:堯受命以天下為己憂,而未常以位為樂也。故誅逐亂臣,務求賢聖,是以得舜、禹、稷、契及咎繇,眾聖輔德,賢能佐職,教化大行,天下和洽,萬民皆安仁樂義,各得其宜,動作應禮,從容中道,乃‘王者必世而後仁’之謂也。堯在位七十載,乃遜位以禪虞舜。堯崩,天下不歸堯子丹朱而歸舜。舜知不可避,乃即天子之位,以禹為相,因堯之輔佐,繼其統業,是以垂拱無為而天下治。所作韶樂,盡美盡善。今陛下繼承大位,當行仁義,普施恩澤,惜愛軍民,禮文敬武,順天和地,則社稷奠安,生民樂業。豈意陛下近淫酒,親奸佞,亡恩愛,將皇後炮手剜睛,殺子嗣,自剪其後。此皆無道之君所行,自取滅亡之禍。臣願陛下痛改前非,行仁興義,遠小人,近君子;庶幾社稷奠安,萬民欽服,天心效順,國祚靈長,風和雨順,天下享承平之福矣。臣帶罪冒犯天顏,條陳開列於後:

笫一件:拆鹿台,安民不亂;

第二件:廢炮烙,使諫官盡忠;

第三件:填蠆盆,宮患自安;

第四件:去酒池、肉林,掩諸侯謗議;

第五件:貶妲己,別立正宮,使內庭無蠱惑之虞;

第六件:勘佞臣,速斬費仲、尤渾而快人心,使不肖者自遠;

第七件:開倉廩,賑民饑饉;

第八件:遣使命招安於東南;

第九件:訪遺賢於山澤,釋天下疑似者之心;

第十件:納忠諫,大開言路,使天下無壅塞之蔽。”

聞太師立於龍書案傍,磨墨潤毫,將筆遞與紂王:“請陛下批準施行。”紂王看十款之中,頭一件便是拆鹿台。紂王曰:“鹿台之工,費無限錢糧,成功不毀。今一旦拆去,實是可惜。此等再議。二件,‘炮烙’,準行。三件,‘蠆盆’準行。五件,‘貶蘇後’,今妲己德性幽閑,並無失德,如何便加謫眨?也再議。六件,中大夫費、尤二人,素有功而無過,何為讒佞,豈得便加誅戮!除此三件,以下準行。”太師奏曰:“鹿台功大,勞民傷財,萬民深怨,拆之所以消天下百姓之隱恨。皇後諫陛下造此慘刑,神怒鬼怨,屈魂無申,乞速貶蘇後,則神喜鬼舒,屈魂瞑目,所以消在天之幽怨。勘斬費仲、尤渾,則朝綱清淨,國內無讒,聖心無惑亂之虞,則朝政不期清而自清矣。願陛下速賜施行,幸無遲疑不決,以誤國事,則臣不勝幸甚!”紂王沒奈何,立語曰:“太師所奏,朕準七件;此三件候議妥再行。”聞太師曰:“陛下莫謂三事小節而不足為,此三事關係治亂之源,陛下不可不察,毋得草草放過。”君臣立辯,隻見中大夫費仲還不識時務,出班上殿見駕。聞太師認不得費仲,問曰:“這員官是誰?”仲曰:“卑職費仲是也。”太師道:“先生就是費仲。先生上殿有甚麼話講?”仲曰:“太師雖位極人臣,不按國體:持筆逼君批行奏疏,非禮也;本參皇後,非臣也;令殺無辜之臣,非法也。太師滅君恃己,以下淩上,肆行殿庭,大失人臣之禮,可謂大不敬!”太師聽說,當中神目睜開,長髯直豎,大聲曰:“費仲巧言惑主,氣殺我也!”將手一拳,把費仲打下丹墀,麵門青腫。隻見尤渾怒上心來,上殿言曰:“太師當殿毀打大臣,非打費仲,即打陛下矣!”太師曰:“汝是何官?”尤渾曰:“吾乃是尤渾。”太師笑曰:“原來是你!兩個賊臣表裏弄權,互相回護!”趨向前,隻一掌打去,把那奸臣翻觔鬥跌下丹墀有丈餘遠近。喚左右:“將費、尤二人拿出午門斬了!”當朝武士最惱此二人,聽得太師發怒,將二人推出午門。聞太師怒衝牛鬥。紂王默默無語,口裏不言,心中暗道:“費、尤二人不知起倒,自討其辱。”聞太師複奏請紂王發行刑旨。紂王怎肯殺費、尤二人。紂王曰:“太師奏疏,俱說得是。此三件事,朕俱總行;待朕再商議而行。費、尤二臣,雖是冒犯參卿,其罪無證,且發下法司勘問,情真罪當,彼亦無怨。”聞太師見紂王再三委曲,反有兢業顏色,自思:“吾雖為國直諫盡忠,使君懼臣,吾先得欺君之罪矣。”太師跪而奏曰:“臣但願四方綏服,百姓奠安,諸侯賓服,臣之願足矣,敢有他望哉!”紂王傳旨:“將費、尤發下法司勘問。七道條陳限即舉行;三條再議妥施行。紂王回宮。百官各散。

天下興,好事行;天下亡,禍胎降。太師方上條陳,事已好將來了,不防東海反了平靈王。飛報進朝歌來,先至武成王府。黃元帥見報,歎曰:“兵戈四起,八方不寧,如今又反了平靈王,何時定息!”黃元帥把報差官送到聞太師府裏去。太師在府正坐。堂候官報:“黃元帥差官見老爺。”太師命:“令來。”差官將報呈上。太師看罷,打發來人,隨即往黃元帥府裏來。黃元帥迎接到殿上行禮,分賓主坐下。聞太師道:“元帥,今反了東海平靈王,老夫來與將軍共議:還是老夫去,還是元帥去?”黃元帥答曰:“末將去也可,老太師去也可,但憑太師主見。”太師想一想,道曰:“黃將軍,你還隨朝。老夫領二十萬人馬前往東海,剿平反叛,歸國再商政事。”二人共議停當。

次日早朝,聞太師朝賀畢。太師上表出師。紂王覽表,驚問曰:“平靈王又反,如之奈何?”聞太師奏曰:“臣之丹心,憂國憂民,不得不去。今留黃飛虎守國;臣往東海,削平反叛。願陛下早晚以社稷為重,條陳三件,待臣回再議。”紂王聞奏大悅,巴不得聞太師去了,不在麵前攪擾,心中甚是清淨;忙傳諭:“發黃旄、白鉞,即與聞太師餞行起兵。”紂王駕出朝歌東門。太師接見。紂王命斟酒賜與太師。聞仲接酒在手,轉身遞與黃飛虎,太師曰:“此酒黃將軍先飲。”飛虎欠身曰:“太師遠征,聖上所賜,黃飛虎怎敢先飲?”太師曰:“將軍接此酒,老夫有一言相告。”黃飛虎依言,接酒在手。聞太師曰:“朝綱無人,全賴將軍。當今若是有甚不平之事,禮當直諫,不可鉗口結舌,非人臣愛君之心。”太師回身見紂王曰:“臣此去無別事憂心,願陛下聽忠告之言,以社稷為重,毋變亂舊章,有乖君道。臣此一去,多則一載,少則半載,不久便歸。”太師用罷酒,一聲炮響,起兵徑往東海去了。眼前一段蹊蹺事,惹得刀兵滾滾來。不知勝負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封神演義》

《封神演義》正文
第一回 紂王女媧宮進香 第二回 冀州侯蘇護反商 第三回 姬昌解圍進妲己 第四回 恩州驛狐狸死妲己 第五回 雲中子進劍除妖 第六回 紂王無道造炮烙 第七回 費仲計廢薑皇後 第八回 方弼方相反朝歌 第九回 商容九間殿死節 第十回 姬伯燕山收雷震 第十一回 羑裏城囚西伯侯 第十二回 陳塘關哪吒出世 第十三回 太乙真人收石磯 第十四回 哪吒現蓮花化身 第十五回 昆侖山子牙下山 第十六回 子牙火燒琵琶精 第十七回 蘇坦己置造蠆盆 第十八回 子牙諫主隱磻溪 第十九回 伯邑考進貢贖罪 第二十回 散宜生私通費尤 第二十一回 文王誇官逃五關 第二十二回 西伯侯文王吐子 第二十三回 文王夜夢飛熊兆 第二十四回 渭水文王聘子牙 第二十五回 蘇妲己請妖赴宴 第二十六回 妲己設計害比幹 第二十七回 太師回兵陳十策 第二十八回 子牙兵伐崇侯虎 第二十九回 斬侯虎文王托孤 第三十回 周紀激反武成王 第三十一回 聞太師驅兵追襲 第三十二回 黃天化潼關會父 第三十三回 黃飛虎泗水大戰 第三十四回 飛虎歸周見子牙 第三十五回 晁田兵探西岐事 第三十六回 張桂芳奉詔西征 第三十七回 薑子牙一上昆侖 第三十八回 四聖西岐會子牙 第三十九回 薑子牙冰凍岐山 第四十回 四天王遇丙靈公 第四十一回 聞太師兵伐西岐 第四十二回 黃花山收鄧辛張陶 第四十三回 聞太師西岐大戰 第四十四回 子牙魂遊昆侖山 第四十五回 燃燈議破十絕陣 第四十六回 廣成子破金光陣 第四十七回 公明輔佐聞太師 第四十八回 陸壓獻計射公明 第四十九回 王失陷紅沙陣 第五十回 三姑計擺黃河陣 第五十一回 子牙劫營破聞仲 第五十二回 絕龍嶺聞仲歸天 第五十三回 鄧九公奉敕西征 第五十四回 土行孫立功顯耀 第五十五回 土行孫歸伏西岐 第五十六回 子牙設計收九公 第五十七回 冀州侯蘇護伐西岐 第五十八回 子牙西岐逢呂嶽 第五十九回 殷洪下山收四將 第六十回 馬元下山助殷洪 第六十一回 太極圖殷洪絕命 第六十二回 張山李錦伐西岐 第六十三回 申公豹說反殷郊 第六十四回 羅宣火焚西岐城 第六十五回 殷郊岐山受犁鋤 第六十六回 洪錦西岐城大戰 第六十七回 薑子牙金台拜將 第六十八回 首陽山夷齊阻兵 第六十九回 孔宣兵阻金雞嶺 第七十回 準提道人收孔宣 第七十一回 薑子牙三路分兵 第七十二回 廣成子三謁碧遊宮 第七十三回 青龍關飛虎折兵 第七十四回 哼哈二將顯神通 第七十五回 土行孫盜騎陷身 第七十六回 鄭倫捉將取汜水 第七十七回 老子一氣化三清 第七十八回 三教會破誅仙陣 第七十九回 穿雲關四將被擒 第八十回 楊任下山破瘟司 第八十一回 子牙潼關遇痘神 第八十二回 三教大會萬仙陣 第八十三回 三大師收獅象犼 第八十四回 子牙兵取臨潼關 第八十五回 鄧芮二侯歸周主 第八十六回 澠池縣五嶽歸天 第八十七回 土行孫夫妻陣亡 第八十八回 武王白魚跳龍舟 第八十九回 紂王敲骨剖孕婦 第九十一回 蟠龍嶺燒鄔文化 第九十二回 楊戩哪吒收七怪 第九十三回 金吒智取遊魂關 第九十四回 文煥怒斬殷破敗 第九十五回 子牙暴紂王十罪 第九十六回 子牙發柬擒妲己 第九十七回 摘星樓紂王自焚 第九十八回 周武王鹿台散財 第九十回 子牙捉神荼鬱壘 第九十九回 薑子牙歸國封神 第一百回 武王封列國諸侯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